靈感範文站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精品多篇)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精品多篇)

教學難點: 篇一

展開聯想,補寫貝爾曼如何畫最後一片常春藤葉,體會結尾的高妙。

教學過程 篇二

一、激情導入

二、投學習目標

三、複述故事情節

小説中這片小小的葉子聯繫了哪幾個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能否按照時間順序複述一下故事情節?

(不同的學生複述補充後投影故事情節)

我們發現這些故事情節都與“最後的常春藤葉”有着密切的聯繫,它可以説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

四、探討人物形象

1、探討:誰是小説的主人公?

學生自由討論,學生可能會認為:

瓊珊:故事是圍繞她展開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後一片葉子,最終康復,通過她説明生命要充滿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題。

蘇艾:瓊珊病了,是她照顧,瓊珊絕望,是她想方設法拖延,並把情況告訴了貝爾曼主題是歌頌她寶貴的友情。

貝爾曼:最後一片葉子是他畫在牆上的,是他拯救了瓊珊,主題是歌頌他捨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羣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2、分析貝爾曼的形象

一一投出思考題,讓學生分析討論,互相補充,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思考一:文中幾次寫到貝爾曼?分別是怎樣寫的?貝爾曼

第一次正面描寫:

第30節,請一學生齊讀,其餘學生畫出描寫貝爾曼外貌、性格、處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醜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愛講大話(傑作),失意的老畫家

第二次正面描寫:語言描寫

讓學生讀相關語句分析

第32節:對這種白痴的想法“連吼帶叫的咆哮了一陣、

第33節“可憐的瓊刪”“可惡的葉子”

第35節(見文中)

——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

第三次側面描寫:第52節醫生説:“他上了年紀,身體虛弱,病勢來得兇猛。他可沒有希望了”

第55節最後蘇艾:“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兩天就去世了。

師巧妙過渡:第55節最後寫到:“那是貝爾曼的傑作”是不是傑作?為什麼?

思考二:為什麼説貝爾曼畫的。最後一片常春藤葉是他的傑作?

學生討論回答:因為這片葉子給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思考三:既然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是小説的重要情節,作者為什麼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1)使小説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

學生討論回答後投影:歐亨利式結尾:蘇聯有位作家曾説過,“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後”,即“卒章顯志”。短篇小説的大師們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展開想象,結合第55節中有關語句描述一下貝爾曼是如何畫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

學生用文字描述後,讓他們互相交流、互相評價(要求從語言、情境、精神方面去評),從而掀起一個高潮。

教師總結:

教師包含深情地概括,儘量在語言上、情緒上感染學生:

五、總結

播放《愛的奉獻》歌曲,同時在歌聲中打出拓展內容:

讀了這篇小説,你一定被小説中折射出來的人性美深深打動,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貝爾曼用生命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又該如何回答呢?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理解小説曲折生動的情節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

2。體味歐·亨利似的結尾的妙處,能認識建立精神的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

3、學習主人公“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理解小説曲折生動的情節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

2。難點是體味歐·亨利似的結尾的妙處,學習主人公“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學方法:討論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生命對人來説只有一次,因此,生命顯得何其重要,人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也關愛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的人更能顯示人性的光輝,今天,我們走進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説《最後的常春藤葉》,去解讀這樣一個人,讓我們在感動中洗禮心靈,昇華精神。

附資料:歐·亨利簡介

歐·亨利(O,Henry,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説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爾,生於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貧窮的醫生家裏……亨利一生窮困潦倒,接觸過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下了三百多篇小説。他的小説完全以情節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與讚美詩》(1906)和《麥琪的禮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構思,複雜的情節和意外的結局,加強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劇效果。這種寫作方法對後人影響頗大,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説的創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創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噱的幽默,啟發人們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撻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之餘,引出人們“含淚的微笑”,撫慰受創傷的小人物的心靈,因而深受讀者的歡迎……

二、讀一讀理情節

1、請生複述情節。

2、請找出時間線索與人物、情節的對應關係。

十一月:瓊珊病倒;一天早晨:瓊珊病重;這天夜裏:貝爾曼畫常春藤葉;第二天早晨:瓊珊病危,貝爾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瓊珊病情轉好,貝爾曼被送到醫院;第四天:瓊珊脱離危險,貝爾曼在醫院去世。整個故事發生在四天裏。

三、議一議析主題

1、從題目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題

引導:(1)葉子在全文中的作用,可從它對瓊珊和貝爾曼兩方面的作用或意義來分析。(2)必須結合文章語句回答,

2、從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本文的主題

引導:(1)確定本文的主人公。(2)從刻畫主要人物的一般手法入手,即描寫(人物描寫有哪些?)中見性格,性格中體現主題。注意要結合文章中的語句。

主人公評判的標準,我認為,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羣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生齊讀課文第30節:初見貝爾曼

概括:形象一:(正面描寫)

外貌描寫: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愛講大話(傑作),牢騷滿腹

——一個窮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騖遠,鬱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畫家。

生讀課文第31—35節再見貝爾曼:形象二:(正面描寫)

當得知瓊珊的病情後

語言描寫:對這種白痴的想法“連吼帶叫的咆哮了一陣”

“可憐的瓊珊”“可惡的葉子”“願意為你效勞”

——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

重見貝爾曼:生讀課文第52節

形象三:(側面描寫)

醫生:“他身體虛弱,病勢來的很猛,他可沒有希望了”

生齊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兩天就去世了。

——人格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精神得到展現。

形象逆轉:

人格昇華後,我們重新審視貝爾曼,歸納貝爾曼的典型形象(學生自由發言):

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一樣的愛心。

窮困潦倒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價。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傑作”,不得志仍不放棄追求,抱負遠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滿於現狀,不得不借酒消愁,發泄。

主題得以表現:

他是藝術區窮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寶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3、從結構安排入手談談對主題理解。

引導(1)結構上最大的特點是什麼?(2)省略了什麼情節,為什麼?

四、學一學談啟示

1、貝爾曼的經歷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運用你會發現美的眼睛找找生活中有“貝爾曼”精神的人。

羅丹説:“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做一個人。”

渺小而偉大,平凡卻崇高,一個悲憫的普通人騎行在靈魂之顛。——白芳禮

1987年,白老先生在家鄉吃驚地發現,村裏大白天到處可以看到正在幹農活兒的孩子。家長們説:種田人哪有那麼多錢供娃兒上學?這一晚,他一夜沒閤眼。白芳禮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驚的決定:捐出多年蹬三輪車積攢下的5000元錢給老家的學校辦教育;同時,繼續在城裏蹬三輪車助學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經74歲。這位平凡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頂風冒雨奔波在街頭,省吃儉用,用蹬三輪車積攢的35萬元錢資助了近300名貧困學生的學費與生活費。今年9月23日早晨,這位“感動中國”的老人靜靜地走完了人生之路,享年93歲

他是共和國的一個普通公民,卻始終懷有這樣一個理想:讓讀不起書的孩子背起書包繼續讀書。為了這個理想,他在10年的時間裏用300多萬元資助178個貧困學生讀書。為了救助他人,他拼命工作,省吃儉用,過着極其清貧的日子。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無私地奉獻給了社會,直到身患晚期胃癌後依然牽掛着貧困山區的孩子,將大家捐助給他的醫療費拿出部分給孩子們交學費。在病榻上,他多次向家人表露心願:“如果我死了,將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移植給有需要的病人,將遺體捐獻給醫院做醫學研究,讓我為社會再做最後一次奉獻。”他就是享有“中國最美麗的男高音”美譽的叢飛。

五、作業

1、劃下文中描寫精彩的語句,談談作者語言的風格。

2、試學習作者語言風格來想象貝兒曼畫常春藤葉的經過。

教學重、難點 篇四

1.重點是理解小説曲折生動的情節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

2.難點是體味歐亨利式的結尾的妙處。

教學目標: 篇五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小説巧妙的構思技巧。

2、品味小説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3、體味歐?亨利式的結尾妙處。

(二)、過程與方法:

4、反覆閲讀重點段落,掌握小説刻畫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説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5、學習主人公貝爾曼先生“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過主人公身上的亮點來培養學生珍愛生命,面臨逆境永不放棄的精神,使學生對生命有新的感觸和認識。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 篇六

學習目標:

⒈理解小説曲折生動的情節、主線次線的安排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體味歐?亨利似的結尾的妙處。

⒉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⒊感悟小説的內涵——弘揚人性美,認識建立精神的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理解小説曲折生動的情節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

2.難點是體味歐?亨利似的結尾的妙處,學習主人公“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學方法:設計若干問題,帶着問題品讀文本。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資料:歐?亨利簡介

歐?亨利(O,Henry,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説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爾,生於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貧窮的醫生家裏……亨利一生窮困潦倒,接觸過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下了三百多篇小説。他的小説完全以情節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與讚美詩》(1906)和《麥琪的禮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構思,複雜的情節和意外的結局,加強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劇效果。這種寫作方法對後人影響頗大,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説的創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創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噱的幽默,啟發人們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撻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之餘,引出人們“含淚的微笑”,撫慰受創傷的小人物的心靈,因而深受讀者的歡迎……

(一)導語:生命對人來説只有一次,因此,生命顯得何其重要,人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也關愛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的人更能顯示人性的光輝,今天,我們走進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説《最後的常春藤葉》

(二)整體感知:

1、按小説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可分為四個部分。請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開端(第1至11節):寫年輕畫家瓊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發展(第12至36節):寫瓊珊不聽勸慰,望葉等死。

高潮(第37至50節):不落的藤葉使瓊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慾望。

結局(第51至55節):瓊珊脱離險,貝爾曼病逝。揭示葉子不落的謎底。

2、請找出時間線索與人物、情節的對應關係。

十一月:瓊珊病倒;一天早晨:瓊珊病重;這天夜裏:貝爾曼畫常春藤葉;第二天早晨:瓊珊病危,貝爾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瓊珊病情轉好,貝爾曼被送到醫院;第四天:瓊珊脱離危險,貝爾曼在醫院去世。|整個故事發生在四天裏。

(三)文旨探究。(深入的對話與領悟)

⒈從人物形象入手:哪個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羣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進展,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討論的展開:從瓊珊、蘇艾,到貝爾曼,最後聚焦在貝爾曼身上。初見貝爾曼——一個窮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騖遠,鬱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畫家;再見貝爾曼——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重見貝爾曼——人格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精神得到展現。由此,歸納貝爾曼的典型形象,領會人物形象對主旨的表現作用:他是藝術區窮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寶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以多媒體呈現人物形象,渲染氣氛。抓住有關語句強化朗讀。

⒉從題目的含義入手。

提示:從瓊珊、貝爾曼兩個不同的角度,探究最後一片葉子的表層義和隱喻義,並由此領悟文章的主旨。

討論的展開:對瓊珊而言,最後一片葉子意味着生命的飄逝;對貝爾曼而言,這是他冒雨畫上去的葉子,藝術生涯最後的作品,更是維繫他人生命的葉子,人生最精彩的傑作。作品主題由此昇華:最後一片葉子象徵着藝術家關愛他人、犧牲自我的精神,普通的葉子閃耀着人性的光輝,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傑作更有價值。

多媒體呈現最後一片葉子。抓住有關語句強化朗讀。

⒊從文章的結尾入手。

提示:多角度質疑、討論,體會逆轉式的結尾對主旨的表達。

(四)文本研習:

1、小説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説明原因。

應該是小説的結局部分,因為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謎: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後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終生的傑作,而正是這幅傑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2、試問小説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

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説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説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着情節似乎明明朝着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

3、最後一片葉子與瓊珊有怎樣的關係?為什麼最後的藤葉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最後一片葉子關係到瓊珊的生死。葉子是希望的象徵,如若葉子落了,她也就給自己找到了放棄抗爭的理由;當然,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爭,在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

4、為什麼説貝爾曼畫的最後一片藤葉是他的傑作?

因為這片葉子給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5、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説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

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使得小説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想象,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樣冒雨踉踉蹌蹌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地方,顫抖着調拌黃色和綠色,在牆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才能,同時也毫無保留地獻出了生命。

6、貝爾曼是小説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寫他的只有兩處,試分析這個他怎樣的人?

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鬱郁不得志的老畫家;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後,“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最後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愛心、自我犧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藉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7、品讀歐?亨利式的語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裏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後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

品味: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

(五)作業:

認真完成《名師一號》有關練習,迎接檢查。

重點、難點: 篇七

學習小説巧妙的構思技巧;掌握刻畫人物的手法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 篇八

一、温故知新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美國著名短篇小説家歐·亨利的作品《最後的常春藤葉》。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作者、掌握了字詞並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首先,檢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況。誰來介紹一下作者?

1、歐·亨利的情況簡介。

語言藝術:詼諧幽默、帶淚的微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作品、國籍、稱號

2、小説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情節(4個部分,有時到“高潮”處戛然而止)、環境(自然、社會)。

二、分析人物

這節課我們重點來分析小説中的“人物”這一關鍵要素。

1、小説中的人物有哪些?

2、這3個人物之中,誰是作者所要描繪的主要人物呢?請你結合小説三要素,圍繞你所認為的主人公,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1)認為瓊珊是主人公

故事複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畫家瓊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葉,並且決定在最後一片常春藤葉掉落時就離開人世。但經過一整晚風雨洗禮的常春藤葉仍沒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牆上,而恰恰是因為這片不掉的常春藤葉使瓊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後她在這個常春藤葉上找到了精神支撐而奇蹟般活下來了。

出示“時間、病情”表。的確,在故事發生的4天時間,瓊珊一直貫穿文章始終。可以説,瓊珊是三個人物中作者着墨最多者。

簡析瓊珊文章寫瓊珊,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語言、神態、動作)

從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麼特點?(脆弱、悲觀、重拾信心)

題目《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與瓊珊有怎樣的關係?為什麼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2)認為貝爾曼是主人公

故事複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畫家貝爾曼,他窮困潦倒,在藝術上不得志,但他決心要畫一幅傑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樓上的青年畫家瓊珊患了肺炎,並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的凋落聯繫在一起,於是,這個老畫家為挽救她的生命,便在這天夜裏頂着冷風淒雨畫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老貝爾曼是完成了他的傑作,卻不幸因此他得了肺炎,被送去醫院,住院兩天後不幸過世。

詳析貝爾曼

全文對貝爾曼有3次描寫,請找出來,並加以分析。

A、正面描寫(實寫)

外貌描寫:外表醜陋、生活窘迫、性格暴躁、失意、酗酒成性、愛講大話(“傑作” )……

B、正面描寫(實寫)

語言描寫:外表醜陋但心地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

C、側面描寫(虛寫):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精神(人格的昇華、形象逆轉)

歸納形象: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一樣的愛心。

窮困潦倒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價。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傑作”,不得志仍執着不放棄追求,抱負遠大。

寫作指導在以後的寫作中靈活運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以及虛實結合的方法。正面描寫生動形象,側面烘托留有想象空間(例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3)認為蘇艾是主人公

基本上應該沒有,若有加以引導

蘇艾的特點:友善(窮困,依然細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謊、拉窗簾、一直陪伴她、寬慰她。)

3、三個人物的共同點

都是社會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們相互扶持,互相幫助,患難中更見真情,歌頌了藝術家之間相濡以沫的友愛和蒼涼人生中那種崇高的藝術家品格——捨己救人。同時,也用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生與死、抗爭與屈服之間,我們需要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勝,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得精神支柱。

4、分析主人公

現在,我們在回過頭來想一想,文章的主人公是誰?(貝爾曼)

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如果在遇到分析主人公的問題的時候,要清楚,主人公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羣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三、寫作特色

1、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本應是小説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沒有直接描寫,這樣處理的好處是什麼?(留有想象的空間、產生意外的效果)

2、這種結局就是——(歐·亨利式結尾法),我們用幾個字概括,那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這一片葉子是假的,前文有沒有伏筆?怎樣體現它的情理之中的?

(1)常青藤依附在磚牆上,為日後貝爾曼作畫提供可能。

(2)磚牆在20英尺外,為藤葉以假亂真提供可能。

(3)貝爾曼一直關心兩位女孩,為他的行為提供依據。

(4)還有書中的5處

4、歐亨利的語言藝術

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等奇特語言藝術,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讀者眼看着情節似乎明明朝着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結局往往是令人寬慰的,是“帶淚的微笑”。課後自己去品讀,感受其語言的特點。

四、拓展閲讀

1、《侯銀匠》分析小説的主人公

2、《麥琪的禮物》 感受“歐亨利式結尾”以及“歐亨利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 篇九

設身處地體驗人物性格,理解人性美

學習方法: 篇十

設計若干問題,帶着問題品讀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