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范文站

位置:首页 > 论文 > 德育论文

浅谈墨子的尚贤思想对农业高职院校生源的指导作用

浅谈墨子的尚贤思想农业高职院校生源的指导作用

浅谈墨子的尚贤思想对农业高职院校生源的指导作用

孙海荣,李智水,李娟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基金项目: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江苏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生源构成的多元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12SJD880082);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生源危机背景下江苏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D/2011/03/080);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孙海荣(1989—),男,江苏如皋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尚贤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墨子将尚贤思想作为为政之本。他主张尚贤需要“博乎道术”,需要“辩乎言谈”,需要“厚乎德行”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其深刻的启发意义。随着我过大学联考生源的锐减,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备受生源状况的制约。试图通过对墨子尚贤思想的研究,来探讨其对农业高职院校生源的启示。

【关键词】墨子;尚贤思想;农业高职院校;生源;指导



春秋建国时期,诸子争雄,群星璀璨。各学派政治思想家应运而生。作为一代思想巨匠的墨子,所开创的墨家学派在百家争鸣之际曾盛极一时,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并称“显学”,齐名天下。墨子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是“尚贤”。

墨子确立的贤的标准有三:一是“厚乎德行” 二是“辩乎言谈” 三是“博乎道术”——即墨子推崇的贤人,说到底就是具有较高品德、能力、学识并能乐于为社会做贡献的人。这与我们对高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而对于农业高职院校而言,当前形势下生源问题是重中之重,若能把墨子的尚贤思想融入农业高职院校的生源工作中去,无疑能给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新一轮曙光。

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贤者是怎样的人

墨子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贤的标准,尚贤、育贤、众贤等。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贤者呢?墨子确立的贤的标准有三:

一是“厚乎德行”[1]。厚乎德行的兼士,是墨家人才培养的目标。所谓德行厚乎之士,就是能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视人之国,若己之国;视人之家,若己之家;视人之身,若己之身”的“仁人”兼士。墨子之世,正当战国初期,吴灭于越,楚灭蔡、杞,其他小国先后为强者所并吞,强国为争权夺利,大开杀戒。墨子目击社会的惨状,寻思根源,终于悟出是“以不相爱生”,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兼爱。儒家主张爱有等差,儒家的爱是狭隘的,是自私的,对此,墨子作出了严厉的批评。墨子主张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甚至爱别人超过爱自己,贤能贤良的人,首先必须是有博爱之心有道德的人。

 二是“辩乎言谈”[2]。墨子所处的时期是“诸子百家,时有所用”,“持之有顾,言之成理”,诸学派各持一说在诸侯国奔走游说,思想竞争尤为激烈。自身的经历让墨子感到:学说能否服人、才能能否被认可与语言技巧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他要求人才必须“辩乎言谈”,压迫有过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把“辩乎言谈”作为贤者的一项基本标准,更作为实现其政治思想的主要手段。

三是“博乎道术”[3]。在具有德、辩的同时,墨子要求贤者还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处理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机动灵活处理问题的办法。

    纵观以上标准,不难发现:墨子推崇的贤人,说到底就是具有较高品德、能力、学识并能乐于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二)尚贤是为政之本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墨子用布料放在什么颜色的染缸里就会变成相应的颜色的比方告诉人们:环境影响人,环境影响国家,国君任用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用良臣,则国昌;用奸臣,则国亡。

墨子强调:“尚贤”是“为政之本”,“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他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4]。一个国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就是由于执政者不能“尚贤事能”而任人唯亲。“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所造成的。所以,墨子主张执政者要出于公心,大公无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

(三)育贤是百年大计

既然人才如此重要,那么培养人才的意义之重大也就不言而喻了。当然,培养人才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墨子的育贤之道包括以下几方面:

1、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墨子“言则诲”,循循善诱,勤于言教,更重身教。“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墨子身体力行,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墨子出身卑微,深知民间疾苦,经过刻苦修习,终于成为大家,并成为老百姓的代言人。墨子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不谋官,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为了建设美好的社会,历经千难万险,走遍各国,作深入宣传。墨子的奉献精神,连庄子也赞叹不已:“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

 2、强调环境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墨子“见染丝者而惊叹曰:染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染太重要了!墨子所指的环境,更多是社会环境,尤其是人际环境,作为统治者和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将给下面产生巨大影响——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勾践好勇士,士卒不畏死。

3、主张因材施教。墨子注重身体力行,贵在实践,尤为强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达到各有专长、各尽所能的理想效果。“譬如筑墙,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各人发挥各人的专长,各显其能,各尽其长,因人而用。

墨子开了我国分科教育的先河,根据各人的兴趣和天赋,培养出各类合格的人才,为后世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众贤是主要任务

 墨子把德才兼备的贤士视为“国家之珍”、“社稷之佐”,“贤良之士众,则国家治之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国家兴旺与否,与贤士的多少成正比。所以,“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统治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选拔和任用众多的人才。

二、农业高职院校生源的现状

据江苏教育网站公布的《2011年江苏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中阶段教育(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下同)共有学校928所,比上年减少75所;招生71.55万人,比上年减少8.73万人。在校生221.16万人,比上年减少16.54万人[6]。

(1)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急剧下降

1978年开始,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我国的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早先就有专家指出,到“十一五”末期,我国的高等受教育人口将出现重大转变。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以来,我国大学联考适龄人口逐年平稳下降。2008年全国高校招生报名人数为历史最高点1050万;2009年比2008年减少了三十多万;2010年全国大学联考人数又比2009年下降了65万;而到2013年全国大学联考报名人数已下降到915万,虽然减速已经有所缓解,但改变不了平稳下降的总趋势。

(2)高等教育国际化,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国际接轨。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性,职业院校在我国的地位一直不高,而在西方国家,例如在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生源质量较高,而我国职业教育的生源则是在大学联考制度下被淘汰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专业素养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必然导致无法顺利与国际化接轨。

(3)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但数量与质量发展不匹配

    根据中国教育部网站的统计,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人数已达133万名,占高职招生人数的40%,同时在过去30年中,职业院校数量与招生规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今有中等职业学校4700多所,招生70.4万,到2007年,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到1168所,招生数达到1100万 [7]。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优先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公众“轻职教,中普教”观念的主导,家长不愿意将子女送往职业院校,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数量上迅猛增长,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要与其匹配,高等职业院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峻挑战,但是在“就业导向”理念的主导下,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较强,通识能力欠缺,从长远来看,对学校、对学生个人发展不利。

(4)对农业高职院校的特殊排斥思想

古有“重农抑商”思想,今有“三农”问题的解决,体现了从古至今对农业的重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导致人们忽视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进而出现了“排农”思想,不愿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虽然职业教育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数量上有所缩减,有研究者调查发现,全国农业职业院校1998 年统计的为365 所,2003 年为339 所(其中农业高职105 所,农业中职234 所),而到了2008 年5月为280 所,与2003 年相比历经5年总数又减少59所,有些仍在挂牌招生的学校也面临生源不足、难以为继的困境 [8];二是农业类专业设置减少,农业类职业院校在高职院校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甚至在以农业类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设置不断减少,例如2013年某农业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招生从20个专业减少为9个,可见社会对农业高职院校不够重视。

三、尚贤思想对农业高职院校生源的借鉴意义

事在人为,人是决定的因素,农业高职院校生源的问题亦取决于人——院校的管理者。

当今中国社会,处在剧烈的社会发展和变革时期,人才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墨子的尚贤主张,两千多年来,对推动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们党和政府的许多用人主张,其实是墨子尚贤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农业高职院校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源问题,墨子的尚贤理论,具有极其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选拔任用教学、管理人才,是农业高职院校立足的根本保证。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墨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治乱稳定,就必须推行尚同尚贤的政治主张。尚同是目的,尚贤是手段,是举措;只有通过尚贤,才能达到尚同。尚同是外在的社会状况;尚贤,即选拔和任用人才,才是内在的根本保证。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更是要大胆起用优秀的人才——“要做到不论资历论政绩,不讲年龄讲素质,不唯台阶看后劲,不重文凭讲水平,不看支流看主流,不因小过裁大将,不讲身份讲能力,不拘一格降人才。”[9]故,农业高职院校要在当前生源剧减、高校林立的形势下立足,必须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优秀的教学管理人才,选用优秀的教学团队,师强则生强,只有在校学生的优秀才能为院校建立良好的口碑,新的生源才会慕名前来。

(二)选拔任用教学、管理人员的最佳标准:德才兼备。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墨子德才兼备的用人观,是中国二千多年来历代的吏制经验,更是我党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原则。德才兼备的人,是纯洁的人,是高尚的人,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有益与人民的人。德与才作为人才标准的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德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的本领,二者缺一不可。

(三)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以劳殿偿,量功而分禄”,墨子认为,要让贤良的人为国家作贡献,就必须使他们富裕、显贵,就必须尊敬他们,赞扬他们。“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予之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是之成也。”墨子的意思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就不尊敬;俸禄不厚,民众就不信服;政令不能决断,民众就不畏惧;古代圣王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要把事情办成功。由此可见,即便贤能之士,如果不给他相当的权力和地位,不给他富裕显贵,不对他尊敬,事情也不会成功,换句话说,他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在治理国家时发挥出应有的主要作用,这里体现着多劳多得立功受奖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高职院校要解决生源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建立一支精干、廉洁、高效的师资队伍,选用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尚贤,而培养优异的学生则是育贤,育贤是为农业高职院校建立口碑、解决生源问题的基础。农业高职院校如何尚贤,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则是必要的举措——富之、贵之有利于形成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敬之、誉之乃是人才社会价值的体现。

农业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育贤,对其而言育贤的前提则是尚贤,墨子的尚贤思想与农业高职院校解决生源问题所需要的用人制度,有着精妙的契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