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春節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春節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春節的調查報告 篇一

今年的春節七天樂是否依然是人之所至,蓬蓽生輝?不同年齡段的消費方式又有哪些不同呢?我見過許多農民工朋友,他們常常說:“這一年的辛勞賺來的錢,就是為了能夠好好過一個大年。”所以也就是說,這是一年中花錢最多的一次節慶,堪稱中國最“貴”的一個節日。這個寒假,我利用了三天的時間對泉州市區的市民做了一個隨機調查,以瞭解人們的春節消費觀。

消費物件在哪裡?

在調查中,大人們的消費投向可謂五花八門,各種方式都在選擇之列。不過,送禮以微弱優勢拔得頭籌。其次是餐飲,再次是添置新裝,接下來還有文娛活動、壓歲錢、購置日用品、旅遊等。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春節期間的消費熱點。

人情消費為新貴

親戚朋友互相拜年,自然少不了送禮。在消費需求逐年攀高的當下,在社會關係愈加錯綜複雜的當下,送禮已經成了過年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在我的調查中甚至成了多數人春節開銷中的領頭羊。據我對聖湖小區一些居民的隨機調查,過年的人情消費最多超過五千元,最少的也有近千元,這其中包括給親朋好友的禮品、禮金、禮券,給晚輩們的壓歲錢等。一位小區住戶蘇先生說,過年是一年一度的,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是不能忽略的,總不能空著手去,現在的人品位是越來越高了,送低檔的東西也越來越顯得寒酸,拿不出手,光給每個孩子的壓歲錢就至少要兩百塊。春節期間光送禮的開銷就有三千來塊了。

其實,春節人情消費的增加只是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不僅是春節,就是非節假日,人情類的消費也佔了人們消費中的很大一部分,成為一項主流消費。誠如廣告裡所說“送禮就要看檔次,送禮也要送健康,送禮更要送出品位。”於是隨著家鄉城鎮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情消費也在不斷上檔升級,禮金數額水漲船高。人情類消費的增加也成很多人的沉重負擔。一位去年春節期間人情類消費達到四千多元的陳先生很無奈因為他如今的人情消費總額已經超過了孩子的學費,這不是一個好現象,但是這又是不能不作出的消費。

新衣裳,新面貌

春節期間購物往往是一些女士在節日期間的首選。一位在電信部門工作的堂姐告訴我,她們這些職業女性因為工作關係平常都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轉,基本很少能有機會搞什麼集體活動,而在春節假期期間她們剛好可以利用休假時光快快樂樂地逛街購物。據瞭解,有堂姐這樣想法的大有人在。一些職業女性和家庭婦女平常都是沒有充足的時間逛街購物,春節的休假正好是補償自己平日乏味繁忙生活的一個機會。我採訪了一位平日幾乎不曾踏出家門的鄰家大嬸,她對於春節的來臨喜形於色,說,“往常在家裡就是跟著髒衣服和髒碗筷轉,老公兒子在家時又圍著他們轉轉,都沒有自己的時間。現在他們都休假了,我也要放鬆放鬆,買幾件稱心的衣服好好地打扮一番。” 此外,給愛人、孩子添置新衣,也是春節女士們不可缺少的“工作”乃至一種樂趣。

飲食春節

對很多人來說,春節活動基本上圍繞吃進行。家鄉人春節期間在食品方面到底要花多少錢呢?百匯商場的一位收銀員告訴我,大概在節前二十多天,超市就進入銷售高峰,顧客一次購物花費大多在三百元至七百元之間,還有許多是在千元以上,而且賣出去的東西絕大部分是食品。而且有一次,一個六口之家買了一千五百多元的食品,裝了好幾輛手推車,他們的孩子還吵著說不夠。收銀員笑了。

在食品的選購上,據我瞭解,糖果、瓜子、飲料、葡萄酒蜜餞等各類小食品是眾多家庭選購的食品中必不可少的,其中源和堂、鹽津鋪子等泉州老字號是本市民眾所青睞的甜果食品。其中葡萄酒所佔花銷較大,約達到五六十元,其餘各項基本在三四十元左右的範圍內搖擺。

餐飲消費也是家鄉人民春節的一大消費支出之一。對多數人來說,春節期間走親串友是常情,既然是走親訪友那就免不了吃吃喝喝,我從我在春節所去過的一些酒樓瞭解到,今年春節從三十到正月初五的酒席早十幾天前甚至更早就被預定一空。據一位酒店大堂經理稱,這期間在他們這的訂製酒席的平均消費大多為六七百元,不少還超過千元。“中國人在過節時總免不了要扯上些吃的,再過春節時當然更不會含糊了。”這位經理笑稱。為什麼春節酒宴現在越來越成為風潮而供不應求了呢?據我調查瞭解到,在酒店消費的市民大多是圖個方便,不願親自下廚,這是時代變化帶來的社會風氣直接造成的。但是依然有大多數人堅持追求一家過年的和樂氛圍,而選擇在家裡設宴招待親友。一位住在豐澤新村的洪先生說,“過年了,不就是讓大家聚在一起開心開心嘛,親朋好友歡聚一堂,這才是真的年味,上酒館子是花冤枉錢,又沒什麼感覺。”

過年不在家

近年來,春節遊可以用“火爆”一詞來形容。我在市裡的一些旅行社瞭解到,一些旅遊線路基本排滿。在巨集泰興客運的一張報表上,大年七年級和八年級的海南遊已“滿座”,而前來問票的市民仍是絡繹不絕。而我所認識的一位上海商人也選擇了在春節期間南下海南島,途中還會回泉港老家祭祖。據一位旅行社工作人員稱,一旦天氣晴好,春節外出旅行的人會更多。一位羅先生說:“我是一名驢友,但不知道春節期間天氣怎樣,如果天氣不是很壞,帶著親戚朋友一起自駕遊也是件快樂的事。”對於很多人來說,春節既是個團圓的的日子,也是一個闔家遊玩的日子。調查顯示,在旅遊形式上,有六成的人選擇隨團出遊,四成的人選擇包括私人自駕遊的自助旅遊。在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上,冬季溫暖氣候宜人的話南方地區最受歡迎,其中尤以廣東、廈門、深圳、雲南等熱帶亞熱帶氣候區為最。而氣候相對寒冷的北方城市同樣深受遊客青睞,尤以哈爾濱和長春為首。同時香港是境外遊目的地中的翹楚。

春節打算怎麼過?

相對於端午、中秋等其他傳統節日,春節是最受人關注的節日,是中國公認的最隆重熱烈的傳統節日。在我釋出的一項網路調查中中,85%的人認為,在所有節日中,春節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個節日。61%的被調查參與者表示要在家度過春節,14%的調查參與者表示要在遊山玩水中度過春節,29%的被採訪者表示要以四處拜年走親訪友的方式度過春節,而只有4%的參與調查者稱,他們會在知識的海洋中或者在健康的揮汗中度過春節。

除夕夜怎麼過?

今年的除夕人們傾向於選擇什麼方式去度過呢?59%的被採訪者表示要在家裡吃年夜飯並且閤家觀看春晚節目,41%的被採訪者表示會選擇時興的除夕夜過法,在酒店裡享受店家推出的年夜大餐,並在飯後回家觀看春晚節目,還有11%的人在飯後前去進行唱歌等娛樂活動。在飯店裡吃年夜飯,51%的消費者消費預算在20xx元以下,26%的消費者消費預算在20xx~3000元,14%的消費者消費預算3000~4000元,有7%的消費者稱,他們的消費預算在4000~5000元,有2%的消費者打算在年夜飯這一項上花費5000元以上。

我在我市一些四星級大酒店瞭解到,酒店推出的1888元、2666元的年夜飯在除夕之前兩個月就被訂購一空,甚至有的在半年前就已經訂罄。而“貴賓級”的六千元以上年夜飯的預定量較比前幾年有所下降。這說明了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觀念改變的同時,消費習慣變得更加務實經濟,更追求綠色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再盲目追求“天價”,在春節“拒絕浪費,吃出健康”。

過年送禮都送些什麼?

被訪者中有33%的人表示給朋友春節送禮會選擇茗茶,25%的被訪者表示如果送禮物件是長輩,傾向於選擇保健品,極少數被訪者表示會選擇其他有意義或對方真正需要的禮品。由此可以看出,春節送禮還是停留在送傳統禮品上,並沒有深入實際的考慮。

年味如何尋?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而如今年味似乎越來越淡。在對待春節的態度上,我所採訪的人中有六成的人認為現在春節年味太淡,缺少傳統文化,希望能過一個更加傳統的春節,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有利於人們追尋古老祖先的印記;四成的人認為現在的過年方式簡單輕鬆,比過去的過年方式要好,據我瞭解,這麼認為的大多數為年輕人,基本上都以簡訊拜年和qq拜年作為拜年方式,許多人在春節當天足不出戶。

我市常年舉辦的新年燈會,集民俗風貌、文化演出、傳統飾物於一體,成為百姓過年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消費方式,也是今年市民歡度春節的方式之一。在燈會上我瞭解到,百姓對這種過年的方式十分滿意,認為這是泉州市的一大悠久傳統,是讓市民瞭解本地的傳統文化,使這個春節變得年味濃濃的一個有效方式,對於“新泉州人”們來說這也是一個讓他們真正瞭解春節傳統的渠道。

不少人丟掉了自己的傳統。物質的豐富帶來了對物質的盲目崇拜,開放的世界對傳統價值觀產生了巨大沖擊,風俗正在簡化,人情日漸淡薄:關注的重心是位子、房子和票子,而絕少問津健康、慰藉和快樂;寧可手機發簡訊,卻懶得打電話;能在網際網路上泡一天,卻不願到親朋好友家中坐一會兒,這樣過年與平時沒有區別,甚至帶來更多的沉重和疲憊,結果只能讓人們對春節產生更多的淡漠。有人願意到農村尋找“年味”,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

到哪裡去尋找“年味”?到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去找。傳統文化不是傳統觀念,更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保留傳統文化的精髓,創造符合時代的精神追求。其實“年味”就是這麼簡單:吃喝追求健康、綠色,為什麼非要大魚大肉?親友們多在一起嘮嘮“知心話”,不一定非要摻雜那麼多的物質?在風俗上多來點講究,日子才會增添生機。如果每個家庭都如此,過大年就能紅紅火火,中國人就能感受到越來越濃烈的“年味”。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 篇二

到了春節,購買年貨可以說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其實,這買年貨和春節的習俗是息息相關的。不信?我們來做個小調查吧!

一、年年有餘篇

在過年期間,許許多多的人都買了魚,就連我們家也買了這個小傢伙。為什麼要買魚呢?這是因為:在除夕年飯中,魚除了象徵年年有餘的吉祥意義外,還有隱祕的鎮邪意義。早在漢代畫師所繪門上的扣環,多有魚餙作鎮邪物。唐代的屋門、櫃門、箱門等,都盛行魚形拉手,以示鎮邪的功能。這影響了後世除夕年飯的“魚俗”。在我調查的人中,就有80%的人都買了魚呢!

二、團團圓圓篇

民間有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所以到了過年的時候,總有不少人去超市購買湯圓粉、白糖、紅糖……在我調查的人中,就有70%的人買了湯圓粉。

三、甘蔗篇

在大年三十那天上街,總會看見許許多多的人扛著甘蔗,有的還扛著兩根,這是為什麼呢?俗話說,過年吃甘蔗,一年甜到頭。在春節,有在家門口放甘蔗的風俗,昆明人俗稱“抵門槓”。人們一般在年三十將兩根甘蔗對稱地放在大門口,到除夕跨年的那一刻,再把甘蔗顛個筋斗,表示“翻梢”,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兩根甘蔗則代表好事成雙,象徵步步高昇,甘蔗越吃到後面越甜則寓意在新的一年裡日子越過越甜蜜。在我調查的人中,許許多多的人都買了甘蔗,就連我也買了長長的一根呢!

通過這次調查,我發現,春節時我們買的年貨和春節的習俗都是離不開的,大家都希望新的一年能夠紅紅火火、歲歲平安……希望在新的一年裡,我也能如此——學習步步高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春節的調查報告 篇三

一、調查目的:

在這新春佳節裡希望可以瞭解到關於春節的一些風俗,和他們的意義,過一個愉快的春節。

二、調查提綱:

從網上去查詢資料查詢資料,看看,城鄉的人是怎麼過新年的

三、調查背景:

在感嘆“到底該咋過年”的時候,人們也在尋覓過年的新方式、新體驗。狗年春節,城鄉老百姓“換位”過年成一景。於是,我決定展開調查。

四、調查成果:趕超市、逛景點,鄉下人進城不含糊。春節前夕,在鄭州各商業街上,經常可以看見操著鄉音、忙著挑選年貨的農民工。劉衛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鎮,在鄭州一家汽修廠打工。他說,“在外辛苦一年,得帶些拿得出手的東西回去。這不,丹尼斯搞促銷、打折,就買了DVD、電飯煲、冰箱。讓村裡人看看,俺在城裡混得不錯!”這兩年,鄭州市容市貌改觀很大,城區景觀煥然一新,從正月七年級開始,不少鄭州近郊和區縣的鄉下人紛紛到城區參觀遊覽。不少人來到世紀歡樂園、鄭東新區,參觀高樓大廈,欣賞霓虹閃爍。農曆正月八年級,家住滎陽市高山鎮的李慶民帶著一家人,租了輛昌河面包,把二七廣場、碧沙崗公園等景點逛了個夠。李慶民說,種地不交農業稅,政府還有補貼,兒子打工還往家寄錢,年收入七八千元,這次進城,就是感受城裡人的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讓勞作一年的放鬆放鬆。

鄉下人進城趕時髦,城裡人則來到鄉下,住農家、品民俗,有滋有味過大年。家住鄭州市金水區的張建國說,在城裡生活很富足,天天像過年,逢著春節就覺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計,乘車回農村老家過年:從農曆小年起,殺豬宰羊、制年食、辦年貨、貼門神、祭祖、走親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不少農村發展城郊型觀光農業,“農家樂”式景點讓人耳目一新。“城裡人過年方式簡單,總過不出味。今年攜全家回農村過年,就是想陪陪父母、敘敘家常,讓子女感受到純樸的過年風俗,體驗到農民的生活,感知新農村和人們新觀念的嬗變,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區的馬福順說,在鄭州,許多來自農村或在農村有親戚的城裡人,幾乎年年都回老家過年。

春節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長汀客家人認為,春節才算是真正的過年。百節年為首,對新的一年寄託著無限的希望。春節大約分3個階段:從入年界至除夕為準備階段:年七年級至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餘興階段。

入年界: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為入年界。入年界後積極籌備年料,送年禮、大掃除、洗晒被褥衣物、理髮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歲飯:除夕前一天蒸歲飯,歲飯要供數日,取“歲有餘糧”之意。九年級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鍋。

過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閤家團聚飲酒,稱“食年酒”,即“過年”。除夕在門前、廳堂貼對聯,家庭用具上貼紅紙,叫做“封歲”、“上紅”。

守歲:吃完年夜飯,全屋到處燈火通明直至天亮,叫“點歲火”,家中親人歡聚一堂,共敘天倫,通宵達旦,謂之“守歲”;長輩用紅紙做紅包給孩子,叫“壓歲線”;將紅包放在供桌上,稱“壓歲”。

開大門:正月七年級凌晨,以“通書”為準擇吉時,開啟大門,口頒“開門大吉,萬事如意,腳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辭舊迎新。

拜年:農曆正月七年級,人們開啟大門,擇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時前往親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遊樂:春節期間傳統遊樂活動頗為豐富。民間踩船燈、舞龍燈、舞獅燈、踩高蹺、迎花燈、打花鼓、演戲、提傀儡等活動遍佈城鄉,熱鬧非凡。

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 篇四

春節,可是我國民族傳統節日中影響最為深遠,人們最為重視的節日。其間的習俗難以言盡,可這習俗也不見得是“好”的,不過也有些是不錯的。

“蒸糕蒸饅頭”我認為這個習俗馬馬虎虎。我爺爺也蒸這玩意兒,還特地買了個大蒸籠,不就是為了討個“蒸蒸日上”嘛,再說,現在都吃慣了麵包,很少有人再吃這種玩意兒了,過年時吃的東西淨是些大魚大肉,結果爺爺家留了一大堆沒吃。換一個角度來說,這習俗成立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去年估計許多在單位工作的人都吃了蒸的糕和饅頭吧,準備“蒸蒸日上”,可這金融風暴不還照樣來?所以說,吃這些東西啊,不一定能夠真正意義上的保佑,只要意義到就行了。

到了大年三十,一家子人就開始忙活了起來,我的任務是貼春聯和“福”字。我往春聯角上弄些漿糊,看好位置一貼,哈,位置正好,紅紅的紙像是在報喜呢!下面就是貼“福”字,這可是我自己寫的,所以貼起來特別有成就感。對了,還有倒著貼,福倒(福到)嘛。看來,我們家可是要“迎福進門”了。我又四處轉轉,看到水缸裡養著八條黑魚,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還是媽媽告訴我,這叫做“年年有魚(餘)”。噢對,過年還有“送灶”和“接灶”的習俗。一般在臘月二十四的時候,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在這一天都要舉行送灶儀式。在那天,奶奶在廚房煮赤豆飯,爺爺在那兒清刷灶面,還在灶神龕前擺放酒飯糖果(這糖是麥芽糖,俗稱“灶家糖”,特別粘牙齒),還有給灶王爺坐騎使用的清水和草料。神龕兩旁貼了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燃柱焚香,恭敬如儀,就算把灶神送上了天界。這在灶神龕前擺放麥芽糖是人們擔心灶神在玉帝面前說壞話,所以用麥芽糖粘住他嘴巴。看爺爺們迷灶,我總覺得又荒唐又滑稽,既然要灶神“上天言好事”,又要用糖封住他的嘴,這與其叫敬神,還不如叫愚神。到了大年三十,再擺上貢品(不擺糖),點上香燭,放點爆竹,迎接灶神歸來。中午祭祖,俗稱“燒經”,爺爺在供桌上擺了點菜啊,飯啊,然後又點上了香燭,又在鐵籠子裡燒了好的紙錢,全家人從爺爺開始磕頭祭拜,以此表達對祖先的緬懷之情。晚上,一家子人在一起吃著年夜飯,大家圍坐談話,有說有笑,氣氛甚是祥和。而且,我們小孩子還收到好多紅包,這可以保佑我們平平安安的。大家高興的不得了,把錢都藏得好好的。吃完飯,大家就湧到外面去放爆竹了,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氣氛甚是歡樂,大家爭著比誰的鞭炮響(因為是同一種的),看誰玩兒的花樣多。我的衣服還被炸了一個小洞,可我一點也不在乎,過年,放炮仗可是小孩子最喜歡的事,大家還說什麼“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真是興致盎然。到了晚八點,一家人就坐在床上看春晚,當零點的鐘聲敲響時,屋外的炮仗聲轟鳴,除舊迎新,新的一年又來了!此時,爸爸媽媽都用手機來發簡訊拜年,過年氣氛甚是濃郁。早晨一大早起來,媽媽早已經準備好了早飯:青菜燒豆腐——清清白白;紅豆飯和年糕——紅紅火火,節節高。噢,對了,大年三十還要燒一盤紅燒魚放在桌上,還不能吃,以示“年年有餘”。吃完了飯,我們一家子穿著新衣服,走訪各個鄰居,表達對他們新的一年的美好祝願。

這個年,大家都過的很開心,但願就像人們所願的那樣“好事不斷”!

春節的調查報告 篇五

調查目的:在春節期間,我國每個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慶祝,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更應瞭解這豐富多采,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

調查時間: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家中及周邊

調查物件:家中及附近老人

調查方式:詢問並記錄

調查結果: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掃塵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惡行。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到灶房擺上桌子,向灶王爺敬香,供上甜品。舉行過祭灶後,便要掃塵,新春掃塵其用意是要把“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三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

除夕是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旁,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下面就是給壓歲錢,這可是我最喜歡的節目了。

正月七年級開門炮仗拜年聚財春節早晨,開門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稱為“滿堂紅”。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表達美好祝願的方式

拜年的形式

一是走親戚的拜訪。七年級必須到長輩家,須帶禮物。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給同事朋友拜年,一般寒喧兩句就要告辭。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一年來欠人家情,就要借拜年之機買些禮物。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見面彼此說:“恭禧發財”

另外正月七年級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

正月八年級祭財神

正月八年級祭財神,這天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為元宵餡之一。鰲山燈杆、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張燈放火、觀燈遊賞是元宵主要的節俗活動。元宵節真是中國的狂歡節

過了正月十五,這一年的春節算是結束了

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 篇六

春節習俗

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淨淨地迎新春。

門畫——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裡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爆竹——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據南樑人宗懍撰寫的《荊夢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從闢山妖惡鬼。”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發時了用火藥製成的鞭炮。

拜年——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古時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春節的調查報告 篇七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小年:

祭灶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三、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四、正月七年級

拜年: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五、正月十五

元宵,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春節調查報告 篇八

調查人員:

張君竹

調查物件:

鄰居、親戚、朋友、市民

調查地點:

廟會、燈會、商場、公園

調查時間:

調查目的:

更多的瞭解我國的民俗文化、春節習俗和民間文化

20xx年的春節就要到了,我們滿心的歡喜,“春節”的到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物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生命、成長和收穫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的迎接這個節日。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也經歷了多個春節,也瞭解一些春節風俗,這個寒假,我對春節風俗做了個調查,讓我對“春節”有了更新,更多的瞭解與認識。

一、春節歷史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歲首”即“年”,春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這幾天跟著大人們去買年貨,商場裡,菜市場,街上,到處是人山人海,好不熱鬧,人們忙著買過年的新衣服,玩具,更多的是食物。因為要寫這個調查報告,我一點也不敢偷懶,只要大人們要出門,我一定要跟上的。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春聯。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我也是個心靈手巧的姑娘,窗花雖然是買來的,但是我親手裝飾的,我還在門口掛了對燈籠,歡歡喜喜地在大門上貼上了“福”字和對聯,忙碌了半天,真是感覺蓬蓽生輝,有過年的味道了。

二、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我纏著姥姥姥爺給我講春節的習俗,還是姥爺知識淵博,給我講了好多好多關於春節的趣事。

小年——臘月二十三

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小年這天的一大早,媽媽就開始張羅要大清掃了,我是興高采烈地響應,雖然平時都不愛勞動,但是因為今天的打掃時過年的一部分,心情就不一樣了,幹勁也足了。雖然是累些,【本站】但是大清掃的場面,真是感覺到要嶄新地迎接春節了,一邊幹著活,一邊想著這些事,臉上洋溢著盼望和幸福……

小年也叫祭灶節。祭灶,即祭送灶神昇天,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我早就知道小年要吃“小鍋白糖”,應該就是基於這個典故,一定要討好灶王爺,幫我們到玉皇大帝那裡多說好話哦。

接玉皇——臘月二十五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我知道了這些後,一大早就像個小淑女乖乖的,表現特別好,媽媽自言自語到:“這孩子是怎麼了,難道是長大了,懂事了,不過一夜之間,變化也太快了吧”我在一旁偷偷地樂著,自己默默品味著這節日的滋味。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裡,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蒸饃花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型別。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在北方,就是蒸些豆饅頭,我纏著姥姥也要參加包饃饃,磨了好半天,姥姥才同意我包一個,看上去和簡單,真的動起手來,可是有些力不從心,要把豆陷包到裡面,還要把饅頭包圓,不簡單。要是平時我還真沒有這耐心,不過是過節要做的事情,還是細心,小心翼翼地包著,終於包好一個豆包包,雖然不漂亮,但是我手裡的果實。姥姥還給我講,在南方還有春節包粽子的風俗呢,我的思緒飄到了遙遠的南方,看著面板上的饅頭,竟都變成了可愛的粽子。

除夕夜: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

春節的調查報告 篇九

調查時間:20xx年1月20日至20xx年2月10日

調查地點:哈爾濱市

調查目的:對市民的春節消費情況進行調查,以瞭解春節期間市民消費情況及近年來春節消費趨勢

調查物件:哈爾濱市市民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調 查 人:XXX

春節作為我國最重大最有意義的節日之一,慶祝春節已成為當代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春節期間的消費狀況已成為人們的又一關注熱點。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我市市民春節消費狀況的瞭解,進行了此次社會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近年來春節消費情況呈增加趨勢

在詢問到有關“20xx 年春節,您預計家庭消費與去年相比變化是”,48%的人認為將會“大幅增加”,26%的人認為將會“小幅增加”,16%的人認為將會“基本不變”,認為將會“小幅減小”和“大幅減小”的僅佔11%。我們不難看出隨著近年來人們收入的不斷增加,多數人會在春節時選擇進行更高水平的消費,與此同時,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與物價的大幅提升也有很大關聯,結果中顯示63%的人認為目前的物價會影響春節消費,26%的人認為“不好說”,僅有11%的人認為目前物價不會對春節消費造成影響。

在我們中國人的思想中,春節代表著一年的結束,更代表著新一年的開始,一個好的開始代表著期望新一年平安順利的心願,所以我們也不難看出,大多數人有在春節期間寧可多進行一些花費也要過個舒適的年的願望,生活條件好了、收入高了,人們也就理所當然的提高了春節期間的消費。

二、家庭消費多方面

調查結果表明36%的人認為“購置衣服”佔了家庭春節消費的主要方面,春節期間購物往往是一些女士在節日期間的首選,很多職業女性都有一個想法“因為工作關係平常難得湊在一塊,剛好利用休假時光快快樂樂地逛街購物”,另外,給愛人、孩子添置新衣,也是春節女士們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

認為“餐飲”是家庭春節消費主要部分的有29 %,對很多人來說,春節活動基本上圍繞吃進行,春節期間在食品方面到底要花多少錢呢?世紀聯華的一位收銀員告訴我,大概在節前20多天,超市就進入銷售高峰,顧客一次購物花費大多在200元至600元之間,有不少還上了千元,賣出去的東西絕大部分是食品。

認為“送禮”是家庭春節消費主要部分的同樣有29%,我對附近小區的一些居民進行了隨機調查,過年的人情消費最多超過5000元,最少的也有近千元,這其中包括給親朋好友的禮品、禮金,給孩子的壓歲錢等。

一位李先生說:“一年只過一次年,親戚朋友間總要是要走動一下的,又不能空著手去,現在的人品位高了,送低檔的東西顯得寒酸,給每個孩子的壓歲錢就不能少於200元。粗粗算一下,春節期間送禮的錢就達到20xx多元。”比較而言,“回家路費”的3%和“旅遊消費”的2%就顯得不足道了,大多數人在過年期間都選擇了回老家與父母一同過年,這也是人們心中回家團員一起過好年的側面寫照。

三、個人需求最為重視

被問起什麼是影響春節消費的主要因素,佔36%的“個人需求”被認為是影響春節消費的最主要因素,“產品質量”次之,22%的人認為它是影響春節消費的主要因素,19%的“個人經濟”已經不再是現在人們所考慮的第一問題,可以看出現代人的高消費過春節並不一定是進行了毫無意義的消費,理智的進行春節消費,同時又注重消費產品的質量,這是現代中國人生活水品提高的又一大體現。

四、消費提高無法遏制節日氣氛的淡化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而如今那濃濃的年味似乎越來越淡。在對待春節的態度上,有63%的人認為現在春節年味太淡,缺少傳統文化,希望能過一個傳統型的春節,16%的人認為現在的春節簡單輕鬆,比傳統春節要好,據我瞭解,這麼認為的大多數位年輕人,另有21%被採訪者認為現在的春節和“五一”“十一”長假沒有什麼兩樣。現代人們的生活好了,自然提高了春節期間的消費水平,以求過一個更好的春節,這樣的想法自然造成了春節期間的全民高消費狀況,可是我們不得不反思,為什麼消費高了、物質生活好了反倒失去了過節的感覺。

春節代表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變的傳統節日,它代表的是文化,填充的是精神,這些都不是能靠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能挽救的,我們真的有必要反思一下,究竟如何平衡物質與文化才能讓我們重新找回過節的感覺。

春節的調查報告 篇十

實踐地點:

實踐時間:

(一)研究目的

1、熟習調查的程序,把握學習方法,瞭解獨佔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益於進步本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誇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巨集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採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進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意味,並擔當起一種文化功能: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往和未來;二、祭奠,緬懷祖宗之德,繼續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親禮節來往,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當社會職責;四、民間文娛,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洩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躲厚重的含金礦躲。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熱進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很多還相傳至今。

*尾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進尾月,已適合辦年貨,除買臘味、糖果外,水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圓。

*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乞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以後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算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講,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乞求將往年的黴運及不如意統統掃走,而本身亦要潔淨,聽說這樣做即可以消災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會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點。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久長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以後,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風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乞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正月七年級宜祭祖:

年七年級祭祖是很重要的風俗。在先人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水果等。隨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終了後,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相互恭賀。另外,年七年級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祥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儘可能不要打壞碗碟,假如真的不謹慎打壞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八年級婦女返外家拜年:

八年級是出嫁女回外家的日子,相傳年七年級回外家,會令外家變窮,所以要八年級才返回。另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預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水果等。

*年九年級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都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看和辭舊迎新的祈禱。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髮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潢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掛年畫:寄託人們喜慶美好的願看。

春天來臨,永珍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託新年美好願看的句子,這時候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看在城市裡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傳承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