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精品博士論文新版多篇

精品博士論文新版多篇

優秀博士論文 篇一

1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思考

1.1學術期刊的傳播劣勢

學術期刊是傳播科學知識的一個重要載體,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期刊的傳播方式始終比較單一,不管是通過大型的資料庫出版商,還是建立期刊自身網站,其最普遍的做法是紙刊內容原封不動地數字化,而且在傳播方式上與紙刊大同小異,主要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隨著網路資訊科技的發展,資料庫出版商的資訊資源越來越大,呈現出海量化的特點,學術期刊經歷著從以紙版出版向網路出版再到知識出版為主的轉變,科研工作者在搜尋學術文章時,不再關心出自哪一本期刊,而是在哪一家資料庫出版商可以查詢到更多的相關知識點。這種傳播的轉變也使得學術期刊的品牌在削弱,內容特點很難有效地凸顯出來。

1.2學術期刊的內容優勢

“內容為王”是辦刊人追求的目標和採取一切辦法、措施與行動所得到的結果,尤其學術期刊的內容是經過多層把關才進入發行渠道的,其優勢主要依託3個方面:一是投稿文章具有較好的學術質量。目前,高等院校的師生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是學術期刊的主要作者群,他們的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確保了文章的高學術質量。二是強大的評審專家隊伍。學術期刊在選用文章時,通常採用同行評價的辦法,只有通過同行評價的文章才能刊登,這就從評價體系上確保了刊登文章的學術質量。三是編輯部選題策劃及“三審制”。優質的文章是基礎,優秀的編輯是主體,良好的選題策劃和出版制度是保障。這3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是學術期刊不同於其他期刊的優勢所在。

1.3新媒體對學術期刊的影響

新媒體作為開放平臺,是一種技術。傳播環境的改變一方面給學術期刊帶來了一定的衝擊,另一方面也為學術期刊的資訊溝通、傳播模式提供了新的手段。學術期刊刊登的文章,反映著作者思想、觀點、資料、實驗分析、結果及結論。不同於傳統學術期刊,新媒體可通過文字、圖片、源程式、視訊、音訊、超連結等多種方式豐富文章的表達內容,拓展傳播方式。期刊編輯又可在多方面挖掘內容深度,增強與作者、讀者、審稿專家之間的互動,全面掌握所刊發內容的最新研究進展,瞭解研究熱點,實時調整組稿重點,打造具有權威性和前瞻性的內容產品。

2《機械工程學報》新媒體融合探索

《機械工程學報》根據機械學科實驗多、資料多等特點,積極探尋新媒體條件下學術期刊快速發展的新路子。深耕內容和快速傳播是學術期刊提升影響力的根本。2016年初,本刊組建了新媒體部,成員共4人,下設電子刊、微信公眾號和網站3塊業務。新媒體部的發展定位為:關注機械工程領域,做有態度、有深度、有溫度的學術媒體平臺。

2.1電子刊

自2011年起,編輯部開始探索以電子圖書的形式展現期刊,推出了《機械工程學報》《Chi-neseJournalofMechanicalEngineering》的電子刊,這2刊的刊登內容與紙刊完全一致。隨著刊登內容量越來越大,2013年編輯部率先在電子刊領域嘗試按專業分專輯出版,全年出版6期,每期5類專輯。尤其是在專輯內容安排上,充分考慮編輯部出版2刊的特點,將中英文論文混合出版。2016年,編輯部進一步明確電子刊的定位,即全方位展示科研成果,做好科研成果的傳播者,並繼續在電子刊出版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嘗試。根據這2刊刊登內容的特點,編輯部深挖文章內容資訊,包括實驗過程視訊、實驗資料、科研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實驗室或團隊介紹、研究成果應用等。例如2016年刊登的《一種高效能花瓣廓形膠囊機器人》一文,結合電子刊技術,我們除了將作者的文字、圖片數字化,還通過與作者溝通,圍繞膠囊機器人的運動,作者著重將機器人在羊腸、豬腸、空間螺旋腸道等環境中游動的視訊作為文章的附加資訊提供出來,提高了文章的內容質量和可讀性。作者可以更全面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讀者可以看到研究成果的實際演示過程。經過1年的實際操作,編輯部共收集到約5GB的附加資訊內容,這為本刊與新媒體的融合打下了基礎。

2.2微信公眾號

微信的出現改變了資訊的接受和傳播方式,也給學術期刊的定向、精準傳播提供了機會。截至2016年1月15日,533種CSSCI來源期刊中共有164種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本刊2016年2月29日開始正式運營微信公眾號,以期刊為基礎,聚焦內容,將其定位於傳播正能量,做機械工程領域的學術交流平臺。編輯部微信公眾號突出服務於學術交流的定位,結合電子刊收集到的文章增值資訊,主要設定了論文推薦、科技論文寫作、走近科研團隊、專家苑等內容板塊。例如論文推薦,為了能讓更多人瞭解,編輯和作者共同努力,通過科普的形式引出研究內容,而又用簡單的語言描述這些研究內容能為我們的生活生產帶來什麼。與之前簡單將文字的PDF版資訊放在網站上相比,提高了可讀性,加速了傳播。目前一篇論文推薦內容,2~3d的閱讀量遠遠高於同期資料庫下載量。通過與作者同做一件事,編輯與作者的情感加深,為進一步獲取刊登優質的研究成果打下了基礎。這就打破了之前作者與編輯的聯絡僅在某篇文章發表階段的格局,建立起長期的溝通渠道。“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作為由我國臺灣地區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共同設立的獎項,旨在加強高層次機械製造領域人才的培育工作。新媒體部抓住這一契機,持續跟蹤報道。與第6屆獲獎博士生、導師進行了良好的溝通,為本刊積累了作者和審稿專家資源。

2.3網站

網站作為編輯部最早的傳播平臺,主要承擔採編系統、專家資料庫管理等功能。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網站的整合功能越來越重要。目前大多數學術期刊都擁有自己的採編系統平臺,但是如何有效利用刊物刊登的學術文章,提升文章的影響力,而不被淹沒在茫茫資料海洋裡,一直是期刊人亟待解決的問題。XML檔案的出現,使得定義電子檔案結構和內容描述成為可能,同時加速了學術期刊從網路出版轉變到知識出版的程序。本刊正是看到了XML這種跨平臺的、依賴內容的技術,編輯部將文章資源、附加資訊資源和專家資源相整合,建立起涵蓋投審稿系統、增值出版、多媒體資訊檢索等為一體的學術交流平臺。

3與新媒體融合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學術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不僅給學術期刊的發展帶來機遇,而且具有挑戰。本刊在探索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3.1編輯人才

在現有辦刊體制下,編輯部的編輯數量是根據紙版期刊按時保質出版核定的,如今要面對媒體融合轉型,短時間沒有經濟效益這一局面時,編輯部難以擴充人員隊伍。在此情況下,勢必要對現有編輯提出更高要求[14]:編輯不僅需要了解刊登的文章的內容,而且要從中找到讀者除了文字內容最想看到的內容是什麼,並且要與作者溝通什麼樣的附加資訊才更能充分展示研究成果。在獲取附加資訊後,還要思考如何用讀者比較喜歡的文字和形式將刊登的文章推廣,並且能夠在較大範圍傳播。本刊新媒體部目前雖然有4人,但都是從原有紙版出版人員中根據個人興趣選定的,並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在內容創作上與專業媒體人有很大差距,在運營上也基本沒有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嘗試。

3.2傳播環境

與大眾類媒體不同,我們的讀者定位是機械工程領域的工作者。在1年多的探索過程中,本刊也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學術資訊,如何能讓這些資訊快速傳播得更廣,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們最初的想法是:通過作者、審稿專家來傳播,這是最能直接達到傳播效果的辦法;但是,實際操作中作者對這種方式的接受度不完全一致,一般30~40歲的作者容易接受這樣通過社交平臺宣傳自己研究成果的方式,而50歲以上的作者則不太接受。

3.3技術和資金支援

媒體融合所涉及的技術相當龐雜,比如視訊剪輯技術、數字出版技術、網站搭建技術、檢索技術、資料庫技術等。單單依靠學術期刊編輯部的力量難以支撐,只能依靠技術提供商;但是,目前像瑪格泰克、勤雲、中國知網等幾家比較大的技術提供商只是專注大多數學術期刊的需求,而不能與本刊在媒體融合方面完全契合。這樣,就需要期刊根據自身的需求與技術提供商合作,將期刊的優勢與提供商的技術優勢合併來完成程式的單獨開發,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在目前情況下,本刊只能將與新媒體融合分階段來做。

優秀博士論文範文 篇二

關鍵詞:博士研究生教育 武漢大學 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1672-8181.2013.21.065

研究生教育位於國民教育的頂端,博士研究生位居研究生教育中的最高層次。大力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政策的引導下,全國各培養單位為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紛紛推出了改革與發展的新舉措。武漢大學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對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推出了一些新的抓手。下文以其為例,談幾點思考。

1 創新平臺的建設,突破傳統的學科專業設定的侷限

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必須依託學科平臺。經過幾次大的學科專業目錄的調整和允許部分高校在一級學科目錄下自主增設二級學科的改革,我國已建立起了比較全面的、具有時代前沿背景的學科專業目錄。但是,與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速度和國際上盛行的學科分類法相比,我國現在通行的學科專業設定的理念還是沒有完全擺脫“因人設崗”的侷限。因此,要想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在學科專業的制度設計上為他們提供能夠進行創新科學研究平臺。

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武漢大學以學科分類建設為原則,以體現學科特色為著力點,結合“2011計劃”,通過協同創新,培育一批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在新的平臺上,培養創新型的博士研究生。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龐代文教授的團體就是在學科交叉中創新的一個典型案例。2013年1月16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分析化學學科主任莊乾坤一行來到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與龐代文教授主持的“新型生物醫學探針技術基礎及應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團體座談。該團體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考核評估中被評為“優秀”。據介紹,該創新研究團體於2006年10月獲批立項,2012年11月結題。14位成員分別來自醫學、生物、化學等不同學科,“多學科交叉”是其最大特色。該團體成員在化學與生物醫學交叉領域共同承擔了部級專案70餘項,其中團體成員為首席科學家的國家973專案3項;發表SCI論文500餘篇,受團體專案資助發表的論文被SCI他引4000餘次,其中影響因子10以上9篇,5以上110篇,在研究中形成了穩定的有較大影響的“生物醫學分析化學”研究方向。在此基礎上,該團體培育出了武漢大學一個新興交叉的學科――化學生物學,並獲批化學生物學博士點。而且,在這個新興的學科平臺上,龐代文教授指導的一名博士研究生還曾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2011年,武漢大學出臺了《武漢大學關於建設博士研究生跨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的若干意見》。在該《意見》的指導下,在讀博士研究生以基於交叉學科導師團隊的背景,通過課題申報的方式,經過專家嚴格評審,學校以專項資助的方式重點支援了7名博士研究生進入跨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進行特殊培養。目前這種培養博士研究生促進學科建設、新興學科培養創新型拔尖人才的“雙促進”改革新舉措,深受導師和博士研究生的歡迎,發展勢頭良好。

為確保學科的培養質量,學校通過制定科學的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按照一年每個學部評估2個學院,每3年對所有培養單位進行一次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以評促建,在評估與建設中不斷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2 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博導評聘和上崗招生分離的管理制度

名師出高徒。要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研究質量,一定離不開高水準、嚴標準的導師的指導。毋庸諱言,自從博士生指導教師隊伍固化成一個階層後,部分教授獲得“博導”的稱號後,逐漸喪失了原有的科研創新的原動力,出現科研水平下降的現象。對此,武漢大學在完善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上崗招生制度的過程中,採取“評聘分離,動態上崗”的方式,實現“博導”從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引入有效的競爭機制和約束機制作為制度保障。

實施這一措施的具體辦法就是:學校每年把博士生招生指標按照一個包含科研專案、經費、成果、生源狀況、在讀博士生數、培養績效等指標的分配模型,下達到各二級培養單位(不是直接下達到導師),下達的招生指標數一定會小於該培養單位的博導人數。武漢大學現有博士生指導教師1300餘人,每年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額只有1500餘人,一個博導年均只能指導1.2名博士生。博士生招生數量相對穩定及有限,而博導數量又在年年遞增,這種尖銳而現實存在的矛盾,客觀上為推行博導崗位目標管理提供了可能。這一改革舉措,不僅在博士生指導教師隊伍中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在吸引優質生源上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對博士生的培養方式,存在兩種主流傾向。一種觀點認為,培養博士研究生就應該學習牛津大學的方式,在“咖啡+閒聊”的氛圍中“薰陶”出傑出的人才;另一種觀點認為,培養博士研究生還是學習美國的方式,在“核心課程+科研專案”的過程中“訓練”出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但不管那種模式,導師在培養過程中都擁有絕對的主導權。如何規範和良性地發揮導師的主導權?武漢大學在以下三個方面對導師提出了約束性的要求。

一是強化導師在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意識。博士研究生學術水平的高低、道德品行的高下,將直接彰顯導師的責任心和指導能力。明確導師“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意識,奠定了確保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基礎。同時,在明確導師“第一責任人”的管理目標基礎之上,推行博士研究生導師團隊共同指導、協同培養的制度,在更好的學術氛圍中使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得到根本保障和穩步提升。一些名導師科研專案多、學術活動多、社會活動多,而一些青年導師則“指導”經驗相對不足,針對這些現實問題,武漢大學在明晰導師“第一責任人”的前提下,推行以二級學科為載體的團隊指導方式,這樣,如果“第一責任人”離校,博士研究生將會在團隊其他導師的指導和督促下,繼續自己的學習和科研。這一制度為確保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提供了良好的培養環境。

二是辦好“導師學校”。學校一年一度都會遴選一批新的博士生指導教師,針對新博導低齡化、學術背景來自海內外各不相同的現狀,武漢大學專門成立了“導師學校”,按文、理、工、醫四個學部,分四期分別對新上崗的博導進行崗前培訓。導師學校的主講人由院士、資深教授和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獎者的導師擔任,這些名導師不僅把自己培養高質量博士研究生的經驗傳授給年輕的導師們,還增加了他們之間的學術交流機會。“導師學校”深受年輕導師的歡迎。

三是實行博導科研資訊和培養績效資訊公開制度。高校雖然是知識精英雲集的地方,但依然流行中國傳統的“熟人文化”。這在導師間科研專案和經費的分割上表現尤為明顯。如果不實行公開制度,按要求在申請招生資格填報科研專案和經費報表時,以往的情形是每個導師的表格都不是空白,但一旦招進博士研究生後,實際上卻無經費供博士研究生科研之用。這種現象還不是個案,這成為影響提高博士研究生質量的一個重要阻礙。為克服這一頑疾,武漢大學實行博導科研資訊和培養績效資訊公開制度,學位辦為每個導師都建立起了資料庫,屆時導師的年度科研資訊和培養博士研究生的績效資訊。當然,為了保護導師的隱私權,這種公開制度適宜在一定範圍內,以一種恰當的方式進行。

3 調整招生結構,改革依考試分數定標準的傳統招生方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既在國際上以弱勢狀態與發達國家同場競爭優質生源,又在國內與非教育科研領域、時下熱門行業同場競爭優質生源,因此我們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也印上了明顯的“中國特色”烙印,即在博士研究生隊伍中,有不少的“在職人員”。隨著博士學位正規化和規模化時代的帶來,“青黃不接”的緊迫性不復存在,特別是隨著一批高水平“海歸”博士的加盟,國內教育科技界的有識之士開始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關注轉移到培養質量上來,社會視點對“國產”博士由崇敬轉向了挑剔。在此期間,少數博士生導師把自己的招生特權與一些不是真正有志於學術而是追名逐利的高官與高管,進行權權交易或權錢交易,對在職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制度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社會上幾乎形成了對在職博士生全盤否定的一邊倒的浪潮。

作為培養單位,對此必須保持客觀冷靜的頭腦。招不招在職博士研究生,高等學校應站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根據社會的需求和自身的實力及定位來決定,也就是說要根據國情和校情作出決定。在近階段,武漢大學根據地處經濟後發展的國家中部的“985”“211”高校,按照“中國特色、國際一流”的“頂天立地”的辦學目標,決定對招收在職博士研究生的政策不搞一刀切,但必須限制在職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為此,學校通過推行“直接攻博”、“碩博連讀”等招生方式,調整博士生招生結構,逐年擴大應屆畢業碩士攻讀博士學位的比率。對社會需求較大的少數應用學科,學校則嚴格限定培養單位在職博士研究生招生的比例不得突破其總數的15%,且採用累進位制辦法核算其招生指標。

4 在培養環節上,建立“貫通式”的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

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快速高效地提高培養質量,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武漢大學在尊重博士研究生培養規律的前提下,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其一,針對不同生源的來源狀況,分別實行“1+4”、“2+3”、“3+3”不同的碩博連讀的學制,建立起“貫通式”的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優秀碩士生(含優秀本科生)能跨入到博士研究生的學習研究隊伍中來。“1+4”的學制適用於推免的優秀本科生。這類本科生進入碩士生學習階段,經過一年的訓練考察,發現潛質優秀的,從第二年就直接轉入博士研究生的學習階段,為做大專案、出大成果選備人才。“2+3”的學制實用於本校和同類高校,或同水準的專業通過考試方式入學的碩士研究生,因其第一年公共課所佔學習時間比重比較大,一時還看不出其從事科研的潛能和意願,在完成第二年的學習和科研訓練後,優秀的碩士生在第三學年就直接進入博士生的研究寫作階段,把碩士論文寫作答辯和找工作的時間就直接轉在博士研究生的學習科研上。“3+3”的學制則主要用於從兄弟院校本科畢業考上武漢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經過3年的訓練後發優勢十分明顯的,則可以免試直接進入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寫作階段。三種選拔方式兼用,為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質量大開選賢之門。

其二,充分發揮武漢大學的綜合優勢,建立起校內外開放式協同培養制度。在國家“211協同創新計劃”推出之前,武漢大學就有與中科院水生所和中科院武漢分院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的合作關係與成果。近些年,武漢大學除了在校內積極推行交叉學科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的計劃外,還大力探索跨校、跨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的新型模式,同時在人文、社科和理、工、醫的基礎學科實行博士研究生國內訪學的資助計劃。這種開放式的培養制度儘可能地為博士研究生爭取到了良好的科研訓練資源與環境。

優秀博士論文範文 篇三

1.曹順慶先生如何培養比較文學博士生

2.全球化時代海峽兩岸比較文學的對話——“2007年復旦-輔仁比較文學博士論文學術交流論壇”綜述

3.第三屆“北大-復旦比較文學學術論壇”筆談——關於比較文學博士養成的淺見

4.關於比較文學博士養成的淺見

5.中國比較文學教學的新篇章──熱烈祝賀北京大學設立比較文學博士點

6.臺大比較文學博士班簡介

7.“一帶一路”語境下的比較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

8.中國比較文學泰斗季羨林——季羨林比較文學思想論略

9.博士論文的選題與就業的關係

10.第三屆“北大-復旦比較文學學術論壇”筆談——博士論文的選題與就業的關係

11.關於比較文學:約書亞·司哥德爾教授訪談(英文)

12.上海高校比較文學專業創設“博士沙龍”

13.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兼論第四種比較文學觀

14 論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的關係

15 比較文學形象學

16 跨文明比較文學研究——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轉折與建構

17 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發展的三個階段

18 移動的邊界:比較文學的百年學科發展定位

19 學科調整與理論重構——從“外國文學”到“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20 比較文學與第三種文學批評——兼論比較文學介入當代文學研究的可能性

21近年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概述

22 比較文學美國學派的理論視域及文學理論研究性質

23 比較文學“危機說”辨

24 比較文學研究的目的論向度分析

25 比較文學的訴求:全球文學史觀與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

26 重新規範比較文學學科領域

27 跨越性、可比性、文學性——論比較文學的研究物件

28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學科命意及發展趨向

29 二十一世紀比較文學反思

30 外國文學就是比較文學

31 “譯文學”之於比較文學的作用與功能

32 中國比較文學百年史整體觀

33 中國學派:比較文學第三階段學科理論的建構

34 從現代文學到比較文學

35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建構建設性的跨學科關係

36 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及其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和價值

37 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全球本土化”歷程及其走向

38 作為學科的比較文學之精神基礎——論勒內·艾田伯的“比較文學是人文主義”

39 跨學科:比較文學成功的對策之一

40 比較文學可比性的再探討——對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反思

41 第二屆“北大—復旦比較文學學術論壇”推薦書目

42 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學術背景與理論構想

43 比較文學學術系譜中的三個階段與三種形態

44 國際比較文學發展的新理論與新格局

45 比什麼?不比什麼?——比較文學的差異性研究正規化通論

46 比較文學的互文性與創造性文字的生成

47 比較文學危機及出路之我見

48 比較文學:在退守中求得生機

49 比較文學研究在中國的發展及其意識形態功能

50 中國比較文學30年的主題學研究

51 論比較文學翻譯研究

52 比較文學、傳統與創新:馬歇爾·布朗訪談錄(英文)

53 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三種執行模式

54 比較文學研究的現狀和前瞻

55 海外華文文學的比較文學意義

56 比較文學中國學派三十年

57 對“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名稱的質疑與再論“比較文學”的定位

58 比較文學: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與文化研究之爭——論20世紀比較文學方法論的危機及其化解

59 比較文學學科的“死亡”與“再生”

60 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紛紛擾擾30年

61 比較文學研究方法論上的五大難題

62 文學間性:比較文學學科存在的前提

63 關於比較文學研究的九個命題和三條建議

64 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比較文學的“再生”與發展

65 比較文學和比較美學生態正規化的發展

66 比較文學:再次處於十字路口

67 跨族群對話:中國比較文學的雙重路徑

68 比較文學視野中文學傳播模式的歷史嬗變與當下態勢

69 修辭學與比較文學研究(上)——一個現代方法論的考察與古代“哲學對話”的例項分析

70 “世界文學”的命運與比較文學的前景

71 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前景

72 中日比較文學研究之現狀與未來

73 當代美國比較文學的反思

74 變異學: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重大突破

75 對中國比較文學教材觀的反思——兼及王向遠與夏景之爭

76 當代文化研究對比較文學的挑戰與彼此的互補

77 比較文學的人文主義傳統

78 論比較文學研究中自我和他者的關係

79 當前比較文學的危機與出路

80 全球化語境下比較文學學科定位的再思考

81 比較文學的教學與比較視域的培養——評楊乃喬主編的教材《比較文學概論》

82 互動認知(Reciprocal Cognition):比較文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83 比較文學的立場問題——以榮格與衛禮賢的立場為例

84 超越“國別文學”的“世界文學”:比較文學的理論形態和學科變遷

85 戴望舒翻譯梵·第根《比較文學論》的緣由及意義

86 對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再探討

87 比較文學學科中的影響變異學研究

88 比較文學作為文學批評:學理、範例和批評

89 “巨集觀比較文學”與本科生比較文學課程內容的全面更新

90 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體系化與本土化

91 比較文學未來發展之路——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變異學

92 譯介學:淵源、性質、內容與方法——兼評比較文學論著、教材中有關“譯介學”的論述

93 比較文學·比較詩學·人文之道

94 建構比較文學學科研究新正規化

95 比較文學視野下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回顧與瞻望

96 再論楊周翰的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研究

97 論高校本科比較文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文學史化”

98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中西比較文學研究

99 比較文學平行研究中的變異問題

100 網路時代的比較文學·世界文學的理念(筆談)

101 比較文學變異學學科理論體系的新建構

102 “比較”的超越性與比較文學的可比性

103 比較文學在當代中國的復興與發展(1978-2008)——在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九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學術總結報告

104 喪鐘為誰而鳴——比較文學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105 全球化時代的比較文學——中國視野——在17屆國際比較文學年會上的發言

106 流散文學與比較文學:機理及聯結

107 文化經典、文論話語與比較文學

108 樂黛雲教授在比較文學學科重建中的貢獻

109 中國當代比較文學三十年——尋找文學性原點

110 比較文學概念的語言分析及五種相關學科概念的界分

111 四川比較文學三十年

112 試論比較文學的“超文學研究”

113 學科交叉與比較文學學科建設

114 全球化語境下比較文學教學改革的可行性芻議——兼論比較文學學科的生存空間

115 從方法論看中國比較文學百年史

116 跨越性與比較文學學科定義的界定

117 變異學——世界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的突破

118 從“比較文學”定義之爭看比較文學的學科特徵

119 比較文學學科的“死亡”與“再生”

120 “漣漪式”發展的比較文學研究之路——曹順慶先生的比較文學研究

121 跨類還是在分類系統中言說——對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另一種陳述

122 比較文學:理論、界限和研究方法

123 2013年中美比較文學學術期刊評介

優秀博士論文範文 篇四

一、報考條件

(一)以普通招考方式報考博士生的基本條件是: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願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遵紀守法,品行端正。

2、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符合招生單位規定。

3、碩士研究生畢業或已獲碩士學位的人員;應屆碩士畢業生(最遲須在入學前畢業或取得碩士學位)。

4、獲得學士學位6年以上(含6年,從獲得學士學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學之日)並達到與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的人員。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考生必須獲得碩士學位後方可報考,否則按同等學力對待。以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人員,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1)獲得學士學位後在所要報考專業、學科或相近的領域工作6年或6年以上(2010年9月1日前畢業),並達到與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的人員;

(2)修完所報考專業的碩士學位課程且成績合格。(須提供授課單位的成績證明);

(3)在報考的學科或相近的研究領域發表過二篇以上的學術論文(第一或第二作者);

(4)達到招生院系對同等學力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

5、國外留學人員取得碩士學位證書並獲得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學歷認證書。

6、博士報考年齡一般不超過45週歲。

7、有至少兩名所報考學科專業領域內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的書面推薦意見。

8、現役軍人報考博士生的要求及辦法,按解放軍總政治部有關規定辦理。

(二)以碩博連讀方式報考博士生的基本條件:

除滿足上述第1、2、6、7條規定外,考生應是已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和考核,成績優良,對學術研究有濃厚興趣,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本校在學碩士生。具體選拔條件按照《鄭州大學碩博連讀實施辦法》執行。

(三)“申請-考核”制:

2016年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將在歷史學院、物理工程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醫學科學院繼續試行對普通招考考生採取“申請—考核”制方式選拔優秀生源,探索博士生導師自主考核選拔博士生的新途徑,具體選拔辦法參見相關學院實施細則。請考生關注相關連結:歷史學院、物理工程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2016年博士申請考核細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醫學科學院。

二、報名及考試方式

1、報名方式為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申請碩博連讀的考生和普通方式報考的考生一樣必須進行網上報名及現場確認。)報名網址為。

2、申請碩博連讀考生遵照《鄭州大學碩博連讀實施辦法》研發[2015]12號檔案精神執行。

三、報名時間

網上報名時間:2016年1月25日至2月25日;

現場確認時間:2016年3月2日;

領取准考證時間:2016年3月4日下午15:00-17:00

現場確認及領取准考證地點:鄭州大學研究生院(鄭州市科學大道100號綜合管理中心633)。

四、體檢

體檢於3月4日在新校區校醫院(鄭州市科學大道100號)進行,時間見研究生院網站通知。體檢標準按照教育部、衛生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籍管理規定》等檔案的有關規定執行。

五、初試和複試

(一)除申請-考核制和碩博連讀考生外,普通方式報考的考生必須憑《准考證》和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參加初試。

(二)初試時間及科目:(考試時間如有變化將另行通知)

2016年3月5日上午 8:30—9:00聽力

2016年3月5日上午 9:00—11:30筆試

2016年3月5日下午 口語、外語水平認定考試

2016年3月5日晚 同等學力考生加試政治

2016年3月6日上午:業務課一

2016年3月6日下午:業務課二

(三)考試地點:鄭州大學新校區

(四)外語考試

博士生入學外語考試(英、俄、日、德、法語任選)分為聽力、筆試和口語。其中,聽力40分;筆試110分(詞彙10分,閱讀理解30分,完型填空10分,翻譯30分,寫作30分);口語50分。滿分200分。

小語種試題題型除不含聽力(在複試中進行)外,其他題型和分值與英語相同。

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考生,可申請免於參加英語聽力和筆試,但必須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外語水平認定考試即口語測試(小語種參照以下標準執行)。

1、TOEFL成績85分以上(2年內有效);

2、GRE成績1200分(舊GRE)以上;260分(新GRE)以上(5年內有效);

3、GMAT成績650分以上(2年內有效);

4、IELTS成績6.0分以上(2年內有效);

5、WSK或PETS5考試合格(3年內有效);

6、在英語語言國家獲得過碩士以上學位;

7、碩士(全日制)階段為英語專業,並取得專業外語八級證書,現攻讀非英語專業的博士學位。

(五)複試

複試日程由招生院系安排,所有考生均需按照招生院系的安排參加複試,具體時間由招生院系另行通知。

同等學力考生除初試時須加試政治外,複試時加試與所報考專業相關的兩門碩士學位主幹課程(具體科目請諮詢報考院系)。

六、考生須提交的材料

1、專家推薦書2份;

2、碩士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影印件(應屆畢業碩士生必須在入學前補交)或證明書1份;

3、碩士生階段的成績單1份;

4、碩士論文(附評議書)1份;

5、複試時向複試小組提交的研究報告(研究報告的內容包括個人科研經歷和成果介紹、對擬從事研究領域學術現狀的概述、本人擬進行的研究工作設想及所具備的條件基礎等)1份;或職業實踐業績報告(專業學位考生提供);

6、以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人員,須提交修讀碩士學位課程成績證明及公開發表的所報考專業學術論文2篇;

7、根據教育部教學[2003]17號檔案精神,取消報考博士生須徵得所在單位同意的規定,但現為定向培養或委託培養的應屆畢業碩士生、擬報考定向培養培養的考生以及原為定向或委託培養碩士生,現為履行合同服務年限內的在職考生,須徵得委託、定向單位或所在單位的同意,並加蓋該單位人事部門公章(我校教職工報考須加蓋校人事處公章)。考生與所在單位或委託、定向單位因報考問題引起糾紛而造成不能調檔、影響錄取等問題,學校不承擔責任。

8、符合參加外語水平認定考試條件的考生須提交相關證書原件及影印件,現場確認時交研究生院稽核。

以上材料1-6項須於3月3日前交本人所報考院系,院系對考生的報考資格進行審查,符合條件的考生方可參加考試。第六條中的第7項“單位同意報考證明”現場確認時上交。

七、獎勵政策

(一)優秀考生獎勵

我校及其他高水平大學全日制應屆碩士畢業生(含碩博連讀生),錄取為我校博士研究生,入學報到後,可獲得優秀考生獎金5000元,經學校認定為特別優秀的可獲得優秀考生獎金20000元。

(二)獎助體系及有關政策

1、全日制(全脫產學習)博士研究生獎助類別和標準

(1)國家獎學金:博士生可按照國家及學校《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參評國家獎學金,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獎勵標準為每生每年3萬元。

(2)學業獎學金:標準為全額學費(10000元),發放比例100%。(國家獎勵比例為70%)

(3)國家助學金:全日制非在職博士研究生(即工資關係和檔案轉入學校者)助學金髮放比例為100%,第一學年21600元/生/年,分為12個月發放,1800元/生/月。第二至四學年30000元/生/年,分為12個月發放,2500元/生/月。(國家發放標準為每生每月1200元,每年發放10個月,共計12000元。)

(4)學校提供“三助一輔”崗位,博士生可通過承擔助教、助研(助醫))、助管和學生輔導員工作,由設崗單位或導師支付勞務費。

2、單項優秀研究生獎學金

設立單項優秀研究生獎學金,獎勵在學校各類“創先評優”和創新實踐活動中表現優異的研究生。

(1)“十佳研究生”獎(1萬元/人);

(2)研究生“優秀科研獎”(5000元/人);

(3)優秀畢業研究生獎(1000元/人);

(4)研究生“學術論壇”獎;

(5)為學校贏得重大榮譽的特別貢獻獎等。

3、其他獎助

(1)“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學校每年投入100萬元,用於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計劃、優秀學位論文表彰計劃、研究生國內外訪學計劃、名師名家講壇、研究生學術論壇、研究生學術獎勵計劃和研究生創先評優活動。

(2)“研究生自主創新專案”,面向所有全日制(全脫產學習)研究生,實行研究生專案申請制。具備科研潛質、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生向學校申請並獲得資助。

(3)“研究生暑期創新實踐服務專案”,研究生通過申報獲得資助。

(4)助學貨款:落實研究生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確保符合條件的研究生及時申請並獲得國家助學貸款。

(5)特困生補助:對於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研究生,按照學校有關規定,發放特殊困難補助、開闢入學“綠色通道”等方式,加大資助力度。

八、其他說明

1、按照教育部相關檔案規定考生報考資格審查工作在複試階段進行。報考前,請考生務必認真核對是否符合我校公佈的報考條件要求,凡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將不予錄取,後果由考生本人承擔。

2、對在報名或考試中有弄虛作假或其他違規行為的考生,不論何時,一經查實,即按有關規定取消其報考、錄取、入學資格或學籍,並視不同情況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

3、招生型別按學習方式分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兩種,在校期間按照學校實行的獎學金制度,享受不同等級的學業獎學金及助學金。招生型別按就業方式分為定向就業和非定向就業兩種型別,定向就業博士生按定向協議就業,非定向就業博士生按所在招生單位推薦、本人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辦法就業。

4、招生簡章及目錄中公佈的招生計劃是學校或招生專業根據培養條件所擬定的意向計劃,所有專業招生計劃以國家正式下達招生計劃為準。因受國家下達招生計劃所限,我校有些博士授權專業的研究方向和導師2016年暫不招生或只招收碩博連讀生,請考生務必經確認後再選定報考專業方向和導師;有些招生專業將在所有方向報考生源中優中選優,在實際招生計劃的數額內確定當年的招生方向及導師。請考生務必認真查閱簡章,對上述情況有必要的思想準備。

5、我校自然科學類(理科、工科、醫科)各專業原則上招收全日制(全脫產學習)考生。人文社科類專業全日制(全脫產學習)考生應占75%。

6、高校輔導員招生按照教育部相關規定執行。

7、報考導師全額資助制博士生考生應是應屆碩士畢業生。

8、學費標準:10000元/年。

優秀博士論文 篇五

關鍵詞: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必要性;應對措施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科研工作越來越重視,科研誠信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措施進一步完善,科研不端行為不斷被曝光和處理,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被曝光和處理者,有業已成名成家者,有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亦有準備進入科研領域研究生們。科研不端行為必須受到應有的處罰,才能淨化學術環境,促進學術發展。但面對一樁樁科研不端事件,我們不僅僅嘆息誤入歧途者的可惜,更應該思考如何避免新的科研失信事件的發生。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涉及到科研的各個層面,但總的來說,一靠制度,二靠教育。隨著科研誠信制度的逐步完善,加強科研誠信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尤其是作為準學者的研究生們,更應該接受嚴格的科研誠信教育,知道哪些行為不可為,才能在以後的學術生涯中遵守學術規範,嚴守學術道德底線,杜絕學術不端行為。

一、科研誠信的內涵

科研誠信是指“在開展科學研究或學術研究過程中的真實性和可信性”〔1〕,是學術研究的首要和基本問題,是學術創新的基石。科研誠信不但體現在科學研究的成果中,也體現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被認為是科研不端行為。科研不端行為包括“在建議或申請、實施研究和交流、報告和呈現成果的整個研究過程中,以及在評議、評價和報道研究及其成果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偽造、篡改或剽竊及其他嚴重背離廣泛認同的研究行為的情況”〔2〕。在科研過程中,研究人員或因承受較大的科研壓力,或受到巨大利益的誘惑,或因知識、方法、能力的缺陷,背離學術研究的基本倫理原則,從而做出科研不端行為。近年來,隨著科研誠信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網際網路科學技術的進步,科研不端行為屢屢被曝光,產生廣泛而惡劣的社會影響,給科研誠信和倫理帶來極大的挑戰。

二、加強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的必要性

從事科學研究要遵守學術規範,要做到科研誠信,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每一個科研人員都能自覺地做到科研誠信,因為有些學術道德規範、科研行為準則需要通過學習來了解,並且在日後漫長的科研生涯中時刻告誡自己要遵守最基本的學術道德規範,避免懈怠,拒絕誘惑,和學術不端行為說不。因此,科研人員要自覺地瞭解、理解和遵守相應的學術規範,並以此指導自己的學術研究實踐。對於準備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研究生們,加強科研誠信教育更具必要性。

(一)誠信是合格的科研人員必備的品質之一

在研究生學習階段,為達到培養合格科研人員的目標,必須加強科研誠信教育。希臘哲人柏拉圖說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進入科研工作領域之前,全面瞭解、掌握科研學術規範,培養科研誠信品質,能給研究生將來的學術生涯帶來長久的正向的影響。如果學生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因為不瞭解學術規範,或沒有意識到科研誠信的重要性,就可能做出一些學術不端行為。而這些或許學生本人都沒有意識到的行為,將來可能成為他學術生涯的隱患,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被引發,毀掉大好前程。比如近期在網路上討論比較多的張文巨集醫生博士論文所謂“抄襲”的問題,就是非常典型的在研究生學習階段沒有完全瞭解學術規範,沒有意識到科研誠信的巨大影響力。張文巨集醫生的博士論文是一篇學術創新論文,其觀點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價值。但就是因為在綜述中不規範的引用,招致若干年後的指責與非議,成為有心人攻擊他的靶子,險些毀掉一位有良知、敢說話的優秀醫生。另外,如果學生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因為無知做出一些學術不端行為,又恰好沒有被揭發出來,那嚐到甜頭之後,他可能在以後的科研工作中做出更加惡劣的行為。近些年爆出的一些碩博論文抄襲案,很多都是科研誠信教育不到位,學生心中沒有畏懼感,無知無畏,最後事發,前程盡毀。前兩年著名演員翟天臨博士因不知“知網”為何物,引起網友質疑,最後舉報其博士論文查重率過高,涉嫌抄襲,導致翟天臨被封殺,至今也沒能復出。其實,作為一名演員,翟天臨是非常優秀的,但作為一名博士研究生,他是非常不合格的,甚至對學術研究中一些常識性的東西都不瞭解,可見他不僅僅是科研誠信教育不夠的問題了。

(二)科研誠信是學術研究創新的基石

學術研究以追求真理、揭示客觀規律為終極目標,也應該是每一個科研工作者從事科研工作必須具備的信念。學術要想創新,就必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前人的學術成果為基礎,推陳出新,才能進步。如果沒有了科研誠信,不講學術規範,也就完全談不上學術創新了。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加強科研誠信教育,讓學生懂得科研誠信對學術創新的重要意義,才能指導他們在以後的學術研究中走正路,取得更大的成績。否則,你抄我來我抄你,有何創新與進步可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所著《日知錄》是十七世紀中葉中國知識界一部足以反映時代風貌的學術鉅著。這部書之所以具有這麼高的價值,與作者立志學術創新有密切的聯絡。在《與人書十》一文中他寫道:嘗謂今人篡輯之書,正如今人之鑄錢。古人採銅于山,今人則買舊錢,名之曰廢銅,以充鑄而已。所鑄之錢,既已粗惡,而又將古人傳世之寶,舂銼碎散,不存於後,豈不兩失之乎?承詢《日知錄》又成幾卷,蓋期之以廢銅,而某自別來一載,早夜誦讀,反覆尋究。僅得十餘條,然庶幾採山之銅也。〔3〕顧炎武認為古人從山中採銅冶煉鑄錢,今人買舊錢以廢銅鑄錢,這樣鑄出的錢,既粗劣,又毀壞了古人的傳世之寶。當時人寫書就如用廢銅鑄錢一樣,輾轉抄襲,不用第一手材料,沒有創新的觀點。因而他寫作《日知錄》時遵守學術規範,採用原始材料,不沿襲前人觀點。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言:“書前有自記,稱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時復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則遂削之。積三十餘年,乃成一編。蓋其一生精力所注也。”〔4〕正是顧炎武這種誠信的研究態度,使《日知錄》以其創新性成為經典著作。相比顧炎武,我們當代的某些學者一年出數本書、寫數十篇論文,真不知其是否遵守學術規範、堅持科研誠信、追求研究創新,其所謂成果價值幾何,可知矣!

(三)科研誠信是建設良好學風的要求

當下學術界有數股歪風盛行,如浮誇造假風、剽竊抄襲風、注水包裝風等,嚴重汙染了學術研究的環境。研究生作為科研力量的後備軍,在學習階段就要加強科研誠信教育,使其具備抗拒學術界不良學風的意識和勇氣,這樣才能一步步淨化學術風氣,建設良好學風。否則,年輕的科研工作者都被這些歪風邪氣所侵蝕,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的學術研究還有何前途可言。今日學界,導師侵佔研究生學術成果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反而演變成一種潛規則,讓學生無法抗拒,甚至習以為常,這是非常不對的。我們也看到一些學生勇於反抗,敢於揭露導師的學術不端行為。如廈門大學一副院長抄襲自己兩個碩士的論文,甚至連致謝也抄,最後被學生舉報。〔5〕這樣的事情當然對於蕩清學術界汙濁學風有很好的示範作用,但敢於反抗和揭露的學生還是太少,還不能還學術界清新的學風。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研究生的科研誠信教育,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但自己遵守學術規範,堅持科研誠信,而且敢於和學界的學術不端行為作鬥爭,建設誠信嚴謹的學風,推動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

三、加強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的應對措施

(一)將科研誠信教育納入研究生必修課

現階段,研究生對學術規範和科研誠信的瞭解和學習,一方面是通過導師在課程或論文修改中講授,但不成系統;另一方面就是學生通過閱讀自行了解。無論怎樣,研究生階段對科研誠信的教育都是不繫統、不深入的,這就導致很多準備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學生不瞭解學術規範,容易出現學術不端行為。最近幾年,在網路上曝光的學位論文抄襲事件層出不窮,很多人在畢業多年後被取消學位,後悔莫及。其實,對於這些學生,如果在學習階段能夠系統進行科研誠信教育,知道學術不端行為的嚴重後果,他們就會三思而後行,就可能避免自己多年的努力毀於一旦。如果在日常的學習中導師能夠嚴格以學術規範來要求學生,或者能夠讓學生對此有系統地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這類學術不端事件。比如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幻文學與影視創作系列講座課授課教師蘇湛通過網上搜索比對,發現有學生的作業涉嫌大段抄襲,甚至是整篇照搬,他將每一個抄襲的學生確鑿的抄襲證據找到,最後這門課有22名學生得了零分。他發給學生的一封郵說的非常好:“凡今抄襲者,一經查實,不問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6〕相信這22名同學在蘇老師的課堂上是收穫最大的,蘇老師給他們上了一堂生動而嚴厲的科研誠信教育課。雖然這次得了零分,但將來他們再從事學術研究時,這次的經歷一定讓他們難以忘記,伴隨終生。由此看來,將科研誠信教育納入研究生必修課是非常必要的。

(二)完善研究生科研誠信考核與處罰制度

近年來,國家加強了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在學術規範的制定、科研誠信的教育、學術不端行為的揭露和處罰方面都明顯加強力度,但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立法還是執行,都還有一定的差距。科研誠信的約束效力比較薄弱,監督處罰力度也不夠,很多單位抱著“家醜不可外揚”的心態,袒護、縱容學術不端行為,造成學術不端行為犯罪成本低、獲利大,嚴重破壞公平的學術研究環境。具體到研究生的科研誠信考核與處罰制度,相對更不完善,一般只是對最後的學位論文查重,即使有舉報抄襲的情況,個別學校也處理得不及時、不透明。這些情況給學生一種即使做了學術不端行為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印象,不能端正學術研究的態度。針對這一情況,首先在高校內部應建立專門的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管理機構,制定完善的學術誠信考核與處罰制度,秉著不隱匿、不推脫、公平公正的原則處理相關事務。其次,把對研究生學術誠信考核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中,從平時課程的考試到課程論文的寫作,從小論文的發表到最後學位論文的寫作,都要處於學術誠信考核的監管之下。最後,可以設定科研誠信學分,從小的科研誠信瑕疵抓起,將學生學術不端行為掐滅在萌芽中,最後科研誠信學分可以作為參加學位論文答辯的條件之一。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能夠感受到科研誠信制度的監管,能夠讓其時刻警惕,進而養成良好的學術誠信習慣。即使將來畢業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研究生階段形成的良好學術誠信習慣也會讓他們受益終身。

(三)改變功利性的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

國內多數高校一般都將職稱評定、崗位津貼與科研成果的多少直接聯絡,實行數字化管理,計算髮表了多少篇核心論文,申請了多少項國家課題,出版了多少部專著,而這些數字都是和科研工作者的獎金、職稱及各種待遇掛鉤的。目前高校這種片面追求數量和效益的功利性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誘惑著科研工作者一門心思去、申請專案、出版專著,甚至不惜抄襲取巧,也滋生了一批學閥、學霸,敗壞了學術環境。大環境如此,研究生學習階段的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也與此相似,要畢業就得先發兩篇核心期刊的論文,發論文的數量和保研、直博掛鉤,和國家獎學金掛鉤,同時也關係到畢業之後就業。在這種狀況下,研究生難以靜下心來認真讀書,入學就要考慮發論文,發核心期刊的論文。可以想象,在沒有太多學術積累的情況下,學生怎麼能寫出創新性的論文呢,於是只好東拼西湊,複製貼上,又何談科研誠信呢!學生習慣了這種論文生產模式,畢業之後也依然要為職稱、獎金奮鬥,繼續複製貼上,又何來學術進步呢!因此,要改變目前這種功利性的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給學術鬆綁,讓他們能夠安安靜靜地坐在書桌前,認真讀書、思考,做好學術積累,將來才能夠厚積薄發,寫出有創新性的學術論文。

優秀博士論文範文 篇六

鄭州大學研究生教育始於1978年,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近年來,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管理水平和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門人才。2013年,招收全日制碩士研究生4045人,博士研究生221人,招收在職攻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536人,在職醫師擬申請臨床醫學博士班學員440人,研究生碩士進修班學員1100人,各類在校研究生達到15000多人。已進入全國研究生教育大校行列。

目前,鄭州大學學位點覆蓋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12個門類62個一級學科;有2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2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5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3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1個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9種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和20個工程碩士專業領域,以及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權;有2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重點(培育)學科,省級重點學科214個。現有兩院院士30人(專職院士6人,雙聘院士24人),博士生導師298人,碩士生導師2383人。在對外交流方面,已與美、日、挪威、澳大利亞、紐西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鄭州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勢頭良好,已成為中部地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今天的鄭州大學正把研究生教育作為強校之路,朝著國內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

我校2014年意向計劃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280名,為真正體現以科研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和以科研經費資助為引導的導師資助制,其中30個計劃用於導師全額資助招生,導師全額資助計劃用於招收優秀的應屆碩士畢業生和碩博連讀考生。年度招生一次,科學學位博士生實行以4年為基礎的彈性學制。學校繼續推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實施以科研為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和以激勵創新為目標的研究生動態獎助體系。

為了激發博士生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學校除了提高博士生基本生活待遇外,還採取措施加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投入,優化培養條件。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按照國家政策,自2014年起,招收的研究生全面實行收費制度。學校將按照國家和河南省的規定收取學費,同時向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內的全日制博士生(有固定工資收入的除外)發放國家助學金。

第二、學校設立研究生教育創新基金,其中學校專項每年不低於100萬元,用於“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其士生相關獎助專案有:

1、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計劃。獲准立項的博士生可獲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每篇資助4萬元專項資助。對優秀博士論文培育基金獲得者,設專項資金每生每學年增加2000元助學金。

2、優秀學位論文表彰計劃。學校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每篇獎勵1000元,河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每篇獎勵5000元,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的博士生及導師,學校將會另給予重獎。

3、研究生學術獎勵計劃。博士生在學期間或畢業後兩年內,以鄭州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本人為第一作者(或導師為第一作者,本人為第二作者),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按當年學校科研成果獎勵標準給予獎勵。

第三、學校每年設立研究生創新基金。每年投入20萬對具備科研潛質和創新思維的全脫產科學學位研究生,可向學校申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

第四、學校結合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專案”,每年資助40名左右優秀博士生到國外一流大學,師從一流的導師進行聯合培養和攻讀博士學位;資助30名左右優秀博士生參加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使更多的研究生了解最新國際研究動態,拓寬學術視野。

第五、加大研究生“三助”工作(助研、助教、助管)力度,擴大“三助”崗位數量,使研究生通過科研教學、管理實踐獲得一定報酬。

第六、完善困難研究生的保障機制,通過助學貸款、困難補助、勤工助學等方式,對家庭困難研究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幫助,保證其順利完成學業。

一、報考條件

(一)、以普通招考方式報考博士生的基本條件是: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願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遵紀守法,品行端正。

2、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符合招生單位規定。

3、已獲碩士學位的人員;全日制應屆碩士畢業生(最遲須在入學前取得碩士學位)。

4、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與只取得單證(碩士學位證書)的考生必須獲得碩士學位後方可報考,否則按同等學力對待。以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人員,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1)獲得學士學位後在所要報考專業、學科或相近的領域工作六年或六年以上(2008年9月1日前畢業),並達到與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的人員;

(2)修完所報考專業的碩士學位課程且成績合格。(須提供授課單位的成績證明);

(3)在報考的學科或相近的研究領域發表過二篇以上的學術論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

(4)達到招生院系對同等學力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

5、國外留學人員必須取得碩士學位證書並憑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學歷認證書報名。

6、博士報考年齡一般不超過45週歲。

7、有至少兩名所報考學科專業領域內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的書面推薦意見。

8、現役軍人報考博士生的要求及辦法,按解放軍總政治部有關規定辦理。

(二)、以碩博連讀方式報考博士生的基本條件:

除滿足上述第1、2、6、7條規定外,考生應是已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和考核,成績優良,對學術研究有濃厚興趣,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的本校在學碩士生。

二、報名及考試方式

1、報名方式為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申請碩博連讀的考生和普通方式報考的考生一樣必須進行網上報名及現場確認。)報名網址為g。

2、考試方式實行兩段式考試。第一階段為外語資格考試,在現場確認後進行。第二階段為業務課考試和複試。

3、申請碩博連讀考生遵照《鄭州大學碩博連讀實施辦法》研發[2013]12號檔案精神執行。

三、報名時間

網上報名時間:2014年2月10日至3月1日;

現場確認時間:2014年3月13日;

領取准考證時間:2014年3月14日下午16:30-17:30

現場確認及領取准考證地點:鄭州大學研究生院(鄭州市科學大道100號綜合管理中心633)。

四、體檢

體檢於3月14日在新校區校醫院(鄭州市科學大道100號)進行,時間見研究生院網站通知。體檢標準按照教育部、衛生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籍管理規定》等檔案的有關規定執行。

五、外語考試

考生憑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和現場確認時列印的資訊確認表參加考試。

1、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考生,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外語水平認定考試(小語種參照以下標準執行)。

(1)TOEFL成績85分以上(2年內有效);

(2)GRE成績1200分以上(5年內有效);

(3)GMAT成績650分以上(2年內有效);

(4)IELTS成績6.0分以上(2年內有效);

(5)WSK或PETS5考試合格(3年內有效);

(6)在英語語言國家獲得過碩士以上學位;

(7)碩士(全日制)階段為英語專業,並取得專業外語八級證書,現攻讀非英語專業的博士學位。

2、不具備上述條件的考生均需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鄭州大學2014年博士生入學外語資格考試,考試成績當年有效。

博士生入學外語資格考試(英、俄、日、德、法語任選)分為聽力、筆試和口語。其中,聽力40分;筆試110分(詞彙10分,閱讀理解30分,完型填空10分,翻譯30分,寫作30分);口語50分。滿分200分。

小語種試題題型除不含聽力(在複試中進行)外,其他題型和分值與英語相同。

考試時間:(考試時間如有變化將另行通知)

2014年3月15日上午 8:30—9:00聽力

2014年3月15日上午 9:00—11:30筆試

2014年3月15日下午 口語、外語水平認定考試

2014年3月15日晚 同等學力考生加試政治

考試地點:鄭州大學新校區

六、第二階段考試科目及時間

普通招考方式考生須參加專業課考試,所有考生均需按照招生院系的安排參加複試。同等學力考生初試時須加試政治,複試時加試與所報考專業相關的兩門碩士學位主幹課程(具體科目請諮詢報考院系)。

考試時間: 2014年3月16日上午:業務課一

2014年3月16日下午:業務課二

複試日程由招生院系安排,考試時間、地點由學校統一安排。

七、考生須提交的材料

1、填寫好的《2014年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報考登記表》1份;

2、專家推薦書2份;

3、碩士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影印件(應屆畢業碩士生必須在入學前補交)或證明書1份;

4、碩士生階段的成績單1份;

5、碩士論文(附評議書)1份;

6、複試時向複試小組提交的研究報告(研究報告的內容包括個人科研經歷和成果介紹、對擬從事研究領域學術現狀的概述、本人擬進行的研究工作設想及所具備的條件基礎等)1份;或職業實踐業績報告(專業學位考生提供);

7、以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人員,須提交修讀碩士學位課程成績證明及公開發表的所報考專業學術論文2篇;

8、符合參加外語水平認定考試條件的考生須提交相關證書原件及影印件,現場確認時交研究生院稽核。

以上材料1-7考生還須於3月13日前交本人所報考院系,院系對考生的報考資格進行審查。符合條件的考生才可參加第二階段的業務課考試和複試。

八、其他說明

1、按照教育部相關檔案規定考生報考資格審查工作在複試階段進行。報考前,請考生務必認真核對是否符合我校公佈的報考條件要求,凡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將不予錄取,後果由考生本人承擔。

2、對在報名或考試中有弄虛作假或其他違規行為的考生,不論何時,一經查實,即按有關規定取消其報考、錄取、入學資格或學籍,將視不同情況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

3、招生類別分為全日制脫產和在職攻讀兩類。在校期間,按照學校實行的獎學金制度,享受不同等級的學業獎學金及三助獎學金。

4、根據教育部教學[2003]17號檔案精神,取消報考博士生須徵得所在單位同意的規定,但現為定向培養或委託培養的應屆畢業碩士生、擬報考定向培養或委託培養的考生以及原為定向或委託培養碩士生,現為履行合同服務年限內的在職考生,須徵得委託、定向單位或所在單位的同意,並加蓋該單位人事部門公章(我校教職工報考須加蓋校人事處公章)。考生與所在單位或委託、定向單位因報考問題引起糾紛而造成不能調檔、影響錄取等問題,學校不承擔責任。

5、招生簡章及目錄中公佈的招生計劃是學校或招生專業根據培養條件所擬定的意向計劃,所有專業招生計劃以國家正式下達招生計劃為準。因受國家下達招生計劃所限,我校有些博士授權專業的研究方向和導師2014年暫不招生或只招收碩博連讀生,請考生務必經確認後再選定報考專業方向和導師;有些招生專業將在所有方向報考生源中優中選優,在實際招生計劃的數額內確定當年的招生方向及導師。請考生務必認真查閱簡章,對上述情況有必要的思想準備。

6、我校自然科學類(理科、工科、醫科)各專業原則上限招全日制(全脫產學習)考生。其它專業全日制(全脫產學習)考生應占75%。

7、高校輔導員招生按照教育部相關規定執行。

8、學校積極推進碩博連讀和導師全額資助招生工作,各專業該類考生錄取人數可佔本專業總招生人數的50%以上。

9、報考導師全額資助制博士生考生要求是應屆碩士畢業生,本科畢業學校要求是碩士授權單位。

10、2014年研究生學費標準以河南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審批為準。

歡迎訪問鄭州大學研究生院網站(網址為:g,查詢相關考研資訊。研究生院每週五下午(工作時間)開通集中答疑電話(0371-67781710),敬請考生按照上述聯絡方式及時間要求進行相關查詢或諮詢。

優秀博士論文範文 篇七

>>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論文的共詞聚類分析 我國科技前沿領域博士學位論文概況分析  對我國檔案學核心期刊電子檔案保護研究論文的統計分析 我國檔案學碩博學位論文研究熱點透視 2001—2010年我國體育學博士學位論文被引頻次統計分析 2008年~2012年我國高校檔案學研究生統計分析 我國圖書館學碩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熱點視覺化分析 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調查分析 從博士學位論文看我國近年高等教育研究的發展 我國首批武術博士學位論文在滬答辯 博士學位論文匿名評審的總結與思考 我國檔案學教育論文計量分析 我校創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資助的實踐與探索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計量分析與思考近十年中國旅遊類博士學位論文分析與展望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生物學類)獲獎的要領剖析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參考文獻的調查與分析 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計量分析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校際與省際分佈特徵分析 2006-2011年比較方法在我國檔案學研究中的應用統計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9]蔣冠。政府資訊公開目標取向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10]候衛真。論政府資訊化取向與資訊能力構建[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11]譚必勇。政府資訊資源的目錄控制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8.

[12]王少輝。我國政府資訊公開制度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7.

[13]邵華。檔案學的邏輯起點與學科建構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4.

[14]高大偉。檔案學的元問題及可能的形而上[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15]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95.

[16]蔡夢玲,高俊寬。從檔案學碩博招生看檔案學研究的發展走向[J].檔案學通訊,2014,04:21-26.

[17]胡瑩。檔案學視野下的東巴古籍文獻遺產保護研究[D].昆明:雲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