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道士塔》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28W

《道士塔》讀後感精彩多篇

道士塔讀後感 篇一

《道士塔》讀後感

——《文化苦旅》選節

“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 冷的是人心,悲涼的是情感。

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兩天悽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道士塔》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全篇圍繞敦煌莫高窟展開。說的是在20世紀初,莫高窟由一位無知的道士掌管,因為無知,他自作聰明地將窟中珍貴壁畫粉刷,甚至挖鑿,代之以靈官塑像;因為無知,他將窟中無價的國寶嚮慕名而來的西方學者換回歷歷可數的銀元;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糟蹋,不幸流失,給我們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道士塔》中王圓篆絕對是一個愚蠢的角色,但正如作者所說,如果讓他來承擔這段歷史,的確是厚愛他抬舉他了,他是一個小人物,他根本擔負不起這樣重大的責任,連替罪羊的資格都不夠,但是透過他,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愚蠢的政府,一個沒落的文化族群,乃至一個愚蠢的民族,一種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個民族,竟然讓這位酷似農民的人來守衛和呵護敦煌的寶藏,一個缺乏閱歷的人怎麼能夠對自己的責任和職務認識清楚,一個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會把文化當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夠瀟灑,夠氣派,夠大方。他不懂文化,但認識銀元,他不懂守護,卻知道奉送。這正如魯迅先生寫的那樣,一路地送過去,一者見得博學,二者見得大度。

其實王道士也很冤枉,那麼多拱手將國土和主權送出去的人,都沒有受到譴責,而且堂而皇之地享受榮華富貴。王道士也很幸運,至少算得上青史留名,不過不是流芳百世,而是遺臭萬年。

拋卻王道士不說,當時的政府做了什麼?他們難道不知道敦煌是一個寶庫嗎?

知道,但鮮有人考慮這些,官員們大都在考慮自己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關係用什麼打通,有什麼機會可以撈一筆„„於是,捧著寶藏的人奉獻了自己的奴顏媚骨,而上官們也名正言順地享受地方官員的孝順,就這樣一個龐大的腐敗系統悄悄地蠶食了這個寶藏,就算王道士是個盡忠職守的衛士,也會淹沒在這樣的交易洪流中無聲無息直至終了。

只運走一些東西,不打緊,但如果運走了思想和靈魂,文化的土壤就會日漸貧瘠,那時我們只能是走在無盡的沙漠中去尋找海市蜃樓了。

最怕的,不是丟了的,而是丟過之後,我們依然在丟失。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後感 篇二

首先想到道士的無知。你看,那麼多珍貴的文物的遺失,不就是因為道士的無知嗎?設想,如果道士知道這文物的價值和對國家的意義,他一定會捨命保護它們。可他什麼也不知道啊精美的壁畫在他手下變為白牆,優雅的雕塑在他錘下化為烏有。恨,恨他的無知。

無知的不止道士一人,政府官員們也很無知。由此聯想到中國的文盲。中國的成人識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入學率低於許多發達國家。試想,一個文化無法得到普及、到處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的國家,怎麼能強大得起來?怎麼能與外界競爭?當然留不住價值連城的經文和畫卷!

又多讀了幾遍,就開始恨起政府了。的確,王道士的疏忽導致了直接的損失,但清政府有更大的責任!

在道士不得不因為落魄不已而無奈用文物換來少得可憐的銀子時,政府哪兒去了?來看看清政府都在幹什麼好事

慈禧依舊每天一百道菜,依舊年年揮金如土地祝壽;頤和園依舊在熱火朝天地修建,這個老女人依舊在愜意地腐敗!

真是天子萬年,百姓掏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呵!

有這麼多閒錢享盛宴,祝大壽,修園林,區區一點運費都出不起?笑話!

清政府腐敗得無藥可救!恨,恨清政府的墮落!

恨,又有什麼用呢?

只能把這次文物的流失當作慘痛的教訓,化作今天研究敦煌文明的動力!

那王道士的圓寂塔,刺痛了愛國人的心。

道士塔讀後感 篇三

道士塔讀後感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蹟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個王圓籙。他將那些先輩們留下的文化遺產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我真是想不通:一個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那麼無知愚昧的人來看管!

跟隨著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麗與輝煌。但是這個王圓籙卻將這些經文等便宜賣給外國人。那都是精華啊!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跟火燒圓明園又有何異?不也是一樣,咱們中國的國寶被外國人搶去。所以:咱們中國歷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搶劫案。而現在咱們的專家考古學家卻要拜訪外國去看咱們中國的古物去研究。帶著膠捲,用著放大器來研究。這是一種多麼大的羞辱啊!要怪也不能只怪他,當時的中國腐敗,很多的人沒文化,愚昧。換做別人,有可能還不如王圓籙呢!

看了他的簡介,我更是納悶,當時也並不是沒有有志向的人,為什麼清廷就那麼輕視一個文化寶庫呢?他曾經給清廷寫過信,為什麼那些當官的文人就不能保護一下呢?治不好國就算了,連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麼?真是自私!

讀了道士塔,我的心裡有憤怒也有悲傷。為王圓籙的行為而憤怒,為我們的文化被盜取而悲傷。唉!但是事情已發生,今天我們只能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使它真正的富強起來,把我們曾失去的都全部奪回來!

讀《道士塔》有感 篇四

在昏黃的燈光中我又一次翻開了<<文化苦旅>>,不慎又翻到了<<道士塔>>一文,為之一顫,眼前彷彿浮現出了莫高窟,王圓錄、浮現出了外國商人一車車運走敦煌文物的情景,又一次揭開我心頭的傷痛。

確實,我承認我不但沒有去過敦煌,而且沒有看見過王圓錄,更沒有看見過外國商人運走文物的情景。可是,不知是為什麼,我總覺得似曾相識,併為其深深的傷痛。.。.。.也許這就是愛國之心吧!

餘秋雨先生“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裡!”其實,哪一個中國人忍心看著自己國家幾千年來積累的文物幾乎無代價的被一車車運走而舒心嗎?但是,我不怪那些外國商人也不怪王圓錄。如果中國人知道別的國家有“免費”換文物的事,哪一個國家會沒有人去?再者,假如大街上在“免費”送手機,你會不去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對於王圓錄,事情其實也不能完全怪他,最多也只能怪他用錘子將完美的雕塑砸了。那麼到底應該怪誰能?只能怪那些官僚,如果官僚們拿出那麼一些運費,敦煌的這麼多文物會落到外國商人們手裡嗎?難道中國的正符和官員們真的`窮到聯合起來都酬不夠運文物的費用嗎?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因為官員們沒有赤腸下決心好好地將中國遺產保護好。誰也不能去怪那此外國商人,因為“無商不奸”。文物的損失,怪不得誰是國人自己毀了自己!

讓我們一起努力多做為國爭光的事吧!團結萬歲!

自己毀了自己。

讀《道士塔》有感 篇五

在昏黃的燈光中我又一次翻開了>,不慎又翻到了>一文,為之一顫,眼前彷彿浮現出了莫高窟,王圓錄、浮現出了外國商人一車車運走敦煌文物的情景,又一次揭開我心頭的傷痛。

確實,我承認我不但沒有去過敦煌,而且沒有看見過王圓錄,更沒有看見過外國商人運走文物的情景。可是,不知是為什麼,我總覺得似曾相識,併為其深深的傷痛。.。.。.也許這就是愛國之心吧!

餘秋雨先生"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裡!"其實,哪一個中國人忍心看著自己國家幾千年來積累的文物幾乎無代價的被一車車運走而舒心嗎?但是,我不怪那些外國商人也不怪王圓錄。如果中國人知道別的國家有"免費"換文物的事,哪一個國家會沒有人去?再者,假如大街上在"免費"送手機,你會不去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對於王圓錄,事情其實也不能完全怪他,最多也只能怪他用錘子將完美的雕塑砸了。那麼到底應該怪誰能?只能怪那些官僚,如果官僚們拿出那麼一些運費,敦煌的這麼多文物會落到外國商人們手裡嗎?難道中國的正符和官員們真的窮到聯合起來都酬不夠運文物的費用嗎?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因為官員們沒有赤腸下決心好好地將中國遺產保護好。誰也不能去怪那此外國商人,因為"無商不奸"。文物的損失,怪不得誰是國人自己毀了自己!

讓我們一起努力多做為國爭光的事吧!團結萬歲!

自己毀了自己。

《道士塔》讀後感 篇六

《道士塔》讀後感

只有失去才能喚起人們的珍惜——題記

一直以來對於餘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聞,但一直沒有接觸過。上次去舅舅家,無

意間看到了這本書,便產生了好奇。

土黃的書皮,還未翻開書,我便已讀到枯澀的味道。這類似於泛黃的紙張的色調,似乎已歷

經歲月的沉澱,深沉的封面,左側用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成的黑色,這段“苦旅”必定是在過去歲月中的苦苦行徑吧。

這是一本值得讓人認真體會的書,所以,我利用假期的時間去翻閱了這本書,餘秋雨先生淵

博的知識,和他對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判,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最

讓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說,中國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淚史,而敦煌莫高

窟,更是其中一個較為鮮明的例子

我的目光隨著書中的腳步前進著,我駐足於莫高窟下,似乎回到了當時的中國,親眼目睹了

莫高窟的輝煌與落寞。

曾經有一個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靜的沉眠於那片土地,而一個姓王的道士的到來,打破了

它應有的沉寂,他發現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畫,而他卻將這些壁畫送給了來自西方的“和尚”,賄賂給那些不信佛的官員,在賄賂給更高的京官,而那一個個滿腹經綸的文官又為何在他們

滔滔的奏摺中對莫高窟隻字不提,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認識這片佛教聖地。

曾經的莫高窟,並沒有在文化保護之內,它不比絲綢,不比青花瓷,在一個道士眼中,那些

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謂的天師與靈官,於是我們選擇了遺忘,更任由那些來自西方的“遊

客”將它一卷一卷,一車一車的帶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們視為無價的珍品,文化的精

華的字畫竟然在那個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品。在那個道士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

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這樣被揮霍掉了,而他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買賣

卻幾乎葬送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而又不得不說,沒有這些被我們稱為“掠奪者”的人,誰又

能意識到它們的珍貴,又怎能喚起我們對文化的記憶。也許就像那些掠奪者所言,沒有他們,莫高窟將成為永遠的歷史,而我們能做的,只有鄙夷的稱他們為掠奪者。

如作者所說的那句氣話,“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是啊,任何一個有血氣的中國人都會為

此而感到痛心。

在外國的學者精心探索莫高窟文化時,曾幾何時,那是屬於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驕傲,而諾大的中國,真的容不下這片小小的土地?

這究竟是誰的過錯,是那些西洋學者,還是那個卑微的王道士,也許是我們太過於自私,我們有能力去創造輝煌,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選擇遺忘,我們有能力去守護文化,卻在時間的流

逝中拱手相讓,我們有能力傳播文化,卻斷送在當時無知的社會中。只因我們不懂的珍稀文

化。

直到現在,當我們只能從國外買來文獻的膠捲時,當我們深感屈辱的從別人手中買回曾屬於

自己的文化時,我們才意識到文化的無價,意識到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

而今天,為了那段歷史不再重演,我們要更加努力鑽研。更加懂得珍惜,讓那段歷史成為永

久的歷史。

道士塔讀後感 篇七

“車隊已經駛遠,他還站在路口。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

是啊,侵略者的車輪已深深的勒進了中華民族的脈搏,他也在雕刻歷史的恥辱與悲愴。

王道士啊!您這是愚昧還是無知啊?墩煌多少燦爛都丟在您的手裡。您望著遠去的“客人”,難道就不怕呼嘯的黃沙捲走了您的美夢嗎?

這些千里迢迢趕來的侵略者,他們做好了捨棄生命的準備,為的就是這價值連城的經卷。我們憤恨他們,憎惡他們,就如同那個青年面對已成灰燼的圓明園: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離開如雲的戰陣,決勝負於城下。

“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裡?這裡也難,那裡也難,我只能讓他停駐在沙漠裡,然後大哭一場。我好恨!”

攔住的車隊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沙漠中嗎?任憑狂風的肆虐嗎?

淚也流出了我的雙眼,那就用我的淚水暫且凝固鬆散的黃沙,讓這可憐的經卷先安寧一會,等待我們這些後來者去保管他們吧!

道士塔讀後感 篇八

最近讀了一本餘秋雨寫的《道士塔》令我感到的是對於中國文化與寶物的損失而感到痛心。

王道士只是僅僅因為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出賣了祖國的文化,賣掉了祖國的珍寶,換來的只是幾個錢財但是卻永遠也換不來祖國的悠久歷史。因為他的自作聰明將記錄著中國歷史的壁畫改成了慘白色的一堵普普通通的牆壁,曾自以為自己得到了財富但是他並不知道當時自己是多麼得愚昧無知。王道士這個人雖然並不垂名千尺,但是他卻留在了作者的心中。作者利用生動的筆法,使王道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他的無知,他的愚昧,他“笑咪咪地數著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時的自以為得意,都讓讀者感到無限的悲傷,痛心,更讓我們感到可憤可恨。

莫高窟這個地方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表,比不上青瓷但是它的文化價值卻是令我們驚訝的。如果說王道士愚昧無知的話,那麼當時的官員呢?他們同時也只是自己一時的貪圖享樂而造成了現在的懊悔。他們難道只懂得自己嗎?我們曾有能力去抓住那即將偷運出去的寶物,但是因為他們只願在客廳中慢慢地喝著茶,等於親眼看著自己國家的文物變成其他國家的財產,卻不願意去挽救。有的甚至聽信了讒言相信一個外國人的話,一車車批發給了西方國家。這讓我們感到的恥辱。自己祖國的文化自己不懂的儲存,反而卻擺在了外國的博物館中。看看莫高窟曾留下的一卷卷經書和歷史悠久的壁畫,敦煌文化顯然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可是,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完結了。他們太卑微,對他們再憤怒也無濟於事,因為他們的無知是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那筆沉重的文化的責任。

那不堪回首的過去已將成為回憶。我們堅信,日益強大的中國,不會聽任歷史文物在我們的時代飄零,不會再變得愚昧無知。失去的不可能再回來,我們能做的只能用我們的雙手我們的思想創造新的文化財富,去超越以往,國家富強,可以讓新的“奇蹟”永存我土!

道士塔讀後感 篇九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蹟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個王圓。他將那些先輩們留下的文化遺產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我真是想不通:一個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那麼無知愚昧的人來看管!

跟隨著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麗與輝煌。但是這個王圓卻將這些經文等便宜賣給外國人。那都是精華啊!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跟火燒圓明園又有何異?不也是一樣,咱們中國的國寶被外國人搶去。所以:咱們中國歷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搶劫案。而現在咱們的專家考古學家卻要拜訪外國去看咱們中國的古物去研究。帶著膠捲,用著放大器來研究。這是一種多麼大的羞辱啊!要怪也不能只怪他,當時的`中國腐敗,很多的人沒文化,愚昧。換做別人,有可能還不如王圓呢!

看了他的簡介,我更是納悶,當時也並不是沒有有志向的人,為什麼清廷就那麼輕視一個文化寶庫呢?他曾經給清廷寫過信,為什麼那些當官的文人就不能保護一下呢?治不好國就算了,連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麼?真是自私!

讀了道士塔,我的心裡有憤怒也有悲傷。為王圓的行為而憤怒,為我們的文化被盜取而悲傷。唉!但是事情已發生,今天我們只能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使它真正的富強起來,把我們曾失去的都全部奪回來!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後感 篇十

第一次聽到“餘秋雨”是在七年級的時候,語文老師用了一整節語文課的時間給我們朗讀了《道士塔》,全篇瀰漫著濃濃的憤怒、彷徨,夕陽之下無家可歸的中國文化,就都被壓進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動不已,然後買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來翻去。但一個七年級的小朋友又怎麼能理解那遙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現在的我也只是憑著一些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小心地去尋找若有若無的蹤跡。

由於先前已經多次閱讀了《文化苦旅》,讀後難免少了些新鮮感。我會盡力表述自己的體會。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讀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覺卻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個字:“我好恨!”恨愚昧無知、愚蠢透頂的王道士;恨數不清的貪官汙吏,把珍貴的文物隨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們盡情地、冠冕堂皇地把書卷、畫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們為什麼不把密室得再隱蔽些、再牢固些,讓文物過一百年再重見天日,讓我國的研究者們好好地鑽研。

但無論如何,那滿滿實實的一洞古物,已絕不再全屬中國了。屬於中國的,只有高價買回的微縮膠捲。

《道士塔》在寫作手法上也極為優秀,諷刺、反語恰到好處,抒發感情時噴薄有力。一聲憨厚的笑、一具無知的身軀、一方慘白的石屋、一縷尖銳的炊煙、一支載著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抹悽豔的晚霞、一片顫抖的清單,還有一群為了敦煌文獻傾入一生心血的專家。

我們應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