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31W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精彩多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一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我看過兩遍,第一遍完全沒有讀懂,再讀的時候開始理解,我想不懂是因為自己內心中的“小我”沒有發現,再讀看見了“小我”開始尋找真實的自己——“真我”。

什麼是“小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麼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裡的潛意識所控制。“小我”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法,是你認為的自己。“小我”是人為了自我保護與外界設定的一層障礙,自己把自己放在的一個安全圈,就像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一樣。

有個年輕人,剛認識他的時候他告訴我他曾經從事過很多工作,做過庫管,對電腦硬體也是很棒的,也做過物流公司的部門管理,換過很多的工作,他覺得自己很優秀,然而到了我們單位,起初也是表現很突出,業務能力提升很快,但時間久了,我發現他和單位其他人開始疏遠,突然有一天,他找到我,告訴我他要辭職,他覺得跟大家合不來,他覺得這裡的環境不適合他,我跟他交談到深夜,後來我給他推薦了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他當晚就在網上訂購了這本書。一週以後,他又來告訴我,他心理明白了,他心中犯“小我”了,他說他想慢慢的從“小我”中釋放出來,我肯定了他的這一轉變,也感謝創業平臺推薦我看《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並通過這本書幫助到他人,書真的是最好的老師。

那麼什麼是“真我”呢?“真我”是真實的自己,而最能表達自己的卻是“潛意識”,我到底是誰?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不去看他人的眼神,不去聽他人的批評與嘲諷,因為我的初心是想得到我喜歡的、我想通過付出努力去得到的,這就是那個“真我”。

請給自己一個機會,思考人生,思考自己,真正瞭解並改進自己的內心,真心的相信自己,充滿喜悅的用全身的細胞去召喚你想要的東西,內在的配合加上外在的努力,相信老天是公平的,不斷的努力不一定會收穫成功但一定會幫助改變,如果不願意去改變,害怕去改變,那麼就會退縮、就會停滯不前、就會讓道給想成功的人。

如果你不瞭解自己,不認識自己,只能從外面去尋找自我價值的確定,找認同感,依賴於外在世界對你的認同、評定。如果向內看,你會盯住內心的目標,讓自己成為無懼的人,讓自己找到“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二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靈脩的書,總覺得所謂靈脩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脩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脩的心路歷程呈現給大家。告訴我們如何走出困境快樂地生活。

本書的主人公若菱深感“活的好累”,她被外面的人和事評判著,同時也評判是對方。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老人教導若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和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許多煩惱,比如討厭某人、懷才不遇、不公平等等,這些看似外界對我們的困擾,實際是對自己的不瞭解、不認可。種種的痛苦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是我們自己主觀創造出來的,為了尋求內心的平衡,為這些事情找到能夠安撫自己的解釋。這些問題和困擾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書中的一個觀點,讓我豁然開朗:我們要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臣服於我們無法改變的結果。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按照這樣的思路走下去,抱怨和不滿就會油然而生,懷著這樣的思想去思考問題,自然無法得到正確的結論,這種受害者的思想讓我們總是尋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陷入痛苦。

其實,外面沒有人,只有自己。我們到底有沒有真心關注過自己的內心世界?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一直在拼命地往前衝,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內心的聲音。改變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換一個方式對待別人也是換個方式對待自己,寬容他人也是寬容自己,嚴苛別人的同時也為自己戴上了無形的枷鎖,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嘗試放鬆一些,換個方式想想,在理解別人的同時理解自己,包容和接受那個並不完美的自己。深呼吸——似乎有些釋懷了,有些沉靜了,有些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渴求了……。

給自己一個微笑,期待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三

我一直都是一個自卑的人。

最近看了本書,卻讓我心態放平了許多,也許不只是這本書的功勞,只是從這本書開始,我有了真正的變化。所幸,真有了質變,我希望這質變能持續進行下去,讓我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

小時候,有位老師評價我說我學習是“蜻蜓點水”,我一開始不服氣,後來漸漸長大,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真是這樣,所以也經常那這句話警醒自己,不要再“蜻蜓點水”!但是,秉性難移啊……後來我漸漸發現,我做事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好像我的自信是建立在別人的鼓勵、讚賞、羨慕之上,有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學習這些知識,只是一種虛榮心在作怪。比如說這次學習園運動,看到別人回答問題都回答的很好,而我能回答出來的都是書上能找到的,找不到答案的腦袋就一團亂,總想著得到老師的鼓勵,所以這之後我總是要先自嘲一番,然後小我萎縮到不行,幸福的學習過程變成了羨慕別人打擊自己的過程。自己有時也忍著不去看別人的精彩答案,但是總避免不了的啊,所以有時痛苦,有時難過……

現在,這些我都放下了,雖然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放下了,但我現在確實心裡很輕鬆,因為,不管我答得好與壞,完美與否,我都切實的學到了知識,得到了鍛鍊,我希望我能真正的自己肯定自己,不依賴別人的評價,雖然我不聰明,但我在盡力做到勤奮!我想慢慢的,等那些基本知識我都掌握牢固了,我會越來越熟練的運用聯絡的。

我看見我在尋求被打擊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四

合手掩上這本書的時候,腦海中自然的出現了這八個字。已記不得這是曾經哪個化妝品的廣告詞了,但這麼多年過去,能留在記憶中,說明了這八個字是多麼的貼近內心。

現代社會,我們在社會中不斷為生存、財富、理想而奔波、忙碌,被外在的物質慾望緊緊鎖住,我們每天都在攀比,追求有房有車的生活,無窮無盡的物質追求讓我們接近瘋狂。朱光潛說過“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了無生趣的囚牢。多可惋惜啊!”。

我們不清楚我們長大為了什麼,我們也總是刻意掩飾自我的情緒,在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去取悅他人,可是卻很少能聽從自己內心召喚,不知道自己真實的需要,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個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更可悲的是我們一直沒有發現、重視和改正這樣簡單錯誤的邏輯,導致生活越來越糟糕,內心越來越沉重,越發感覺不到現代社會物質極大化帶來的樂趣,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歸宿感,無法尋求到真正內心的快樂!

六祖慧能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總是感嘆,最快樂的時光是童年,因為童年的我們沒有那麼多羈絆,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因為童年的我們最真。我曾經看著我新生的女兒眼睛感嘆,孩子的眼睛是那麼的純潔,真的猶如一汪清澈的池水。相反看著鏡子中的我,雙眼已經略顯灰濛,這也許就是書中說的,當我們長大了,被外界影響的小我所控制或支配,當我們不能從“真我”中尋找能量時,就只能像在殺戮戰場,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試著奪取別人的能量,想控制他人、用權力駕凌他人、獲得別人的關注、認可、喜愛,或是證明自己是對的、好的、高人一等的,不一而足。我們看的太多,想的太多,已經讓塵世逐漸迷住了雙眼,那隻能不分好壞的從別處去攝取,從而越發的阻礙了與真實自我的溝通。

“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和別人的事。老天的事,我們無力抗爭,只有臣服。別人的事,我們又管不著。所以,做好自己的事便好,這樣的話,生活會不會變得簡單許多呢!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率性而為,取悅自我”。

取悅自我,面對層層同心圓的包裹,我們需要撕去面具,突破思想與肉體的禁錮,認清自我,發現真正的自己,達到“真我”的“愛,喜悅與和平”。

我們的真我永遠知道該怎麼做,而我們只需要沒有絲毫的糾結去做,去努力地忠於真實的自我,率性而為,聽從真我的召喚,做自己覺得快樂的事,不讓心靈成為肉體安樂的奴隸。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五

讀完《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現代修心的書,感觸良多,雖然明白很多道理,但能幫助自己找到自己還不是那麼容易,或者自己是逃避現實,不願意直接面對,或者不敢直面真相,因為害怕改變,但無論如何,這是一本很好的關於身心靈脩行的書。

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其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書裡面有一段話很有用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很不好的時候,像你現在的悲傷、低落,我們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地逃出來。所以我們籍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壓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你記住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會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所以這些情緒就是一些能量,就像你以前說的,它們會來,就一定會走,我們任由它們來來去去,不加干涉。這些負面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它們的。唯一可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那怎麼帶進光來呢?喜悅是消融負面情緒最好的光。喜悅是發自內心的。

最後,還是那句話記住,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rdqu;所有的任何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的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六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淺顯的把它理解為兩個意思。(1)外面只有你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獨立完成。(2)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我走我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讀完本書後才知道其意是: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

然“唯心論”一詞在心中慢慢滋長。一瞬間,似乎是擊中了要害,潰不成軍。但轉念一想,唯心又怎麼樣?誰能證明唯物又是絕對正確的?

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這本書不錯,至少在某些方面給我們一些提示,讓我們做更好更快樂的人。它告訴我們真我就是愛、喜悅、和平。

書中的老人真好,不遺餘力的去幫助每個受傷的人。真希望自己也可以遇見他。可事實上,如果能夠勇敢一點,其實可以拯救我們的老人就是自己,對麼?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在。當外部環境改變時,發生各位不如意之事時,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外在東西上。現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多麼平和、樂觀、現實而健康的心態啊!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也許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讀著讀著,突然發現與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卻是同理。

於是印證了一個理論就是“心想事成的祕密”,通俗的說就是想什麼就會有什麼。那麼,好吧,只希望我們所有的遇見都是禮物。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七

眼因多流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

一路走過,草長鶯飛,風花雪月,回過頭來,心平氣和地細細品味,有趣的回憶已沉澱成一種幸福,成長的足跡依舊在蔓延。我期待著,卻也免不了一絲惶恐。未知的自己是否會如浮萍般飄忽?道路,還有很長……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難道這只是一個人的世界?其實不然。外境的存在會給予我們很多禮物,或包裝精美、或包裝拙劣,欣欣然去接受,用心去玩味禮物之所值。外在的一切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投射。當外境有任何觸動你內心琴絃的各種事情時,坦然面對這種種來臨,沉思著,去往內看。外在的不可抗拒的東西,與其與之搏鬥,不如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內在層面的調和整理,會讓我們得到更多,應付那些可以改變的部分。勇往直前未嘗不是一種奮鬥精神,但當難以遏制的波濤,洶湧而來之時,我們不得不做暫時的退縮。臣服,代表我們接納了當下。事情不是到最後,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原本的掙扎是那麼無力。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天底下只有三種事:老天的事、他的事、我的事。春天,我們埋怨春雨的纏綿;秋天,我們埋怨秋風的蕭索;夏天,我們埋怨天氣的炎熱;冬天,我們埋怨天氣的寒冷。老天的事讓我們煩惱四季,帶來消沉。人,是如此憐憫。我們早已將自己打磨成一個生活的生存者了,習慣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怨聲嘆氣。人生的戲場給我們戴了太多的角色面具,以致捲走了屬於我們的真正的東西,與“真我”漸行漸遠,迷失、流浪、受苦。我們已看不清楚自己是誰,只是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或許,收穫的成功會帶來稍許的快樂,而快樂是由外在的東西取決的,一旦這快樂的基礎被抽空,一切皆是一場夢,稍縱即逝。我們一直遊蕩在這三種事當中,卻不自覺地被老天的事和他的事給牽絆,愁了自己青絲髮。殊不知關注我的事,會讓自己更具魅力,成為生活的智者。過多地計較得失與輕重,不如在晚霞映照的黃昏時刻,悠閒地散步於大自然的懷抱中,舒緩自己疲憊的心靈,找到“真我”的那份靜好。

愛、喜悅、和平,人類心靈本真的追求。愛,讓我們找到生存的支撐點,“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我們需要愛的擁抱、愛的鼓舞。愛,滋潤著生活本來面目的單調,癒合裂開的傷口。喜悅,情感由內向外的綻放,一旦擁有,便不可剝奪。讓喜悅永駐心中,感受生活的另一種味道。和平,以一顆平和之心去看待是是非非,當外界風起雲湧之時,我亦可以靜坐養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做一個心靈除塵的勤勞者,做一個生活的情趣者,“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未知的自己,等著你的相擁。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八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大概是10年前,算是自己看到的第一部身心靈小說。在不同階段又分別看過幾次。近期重新拾起是因為看了《當下的力量》,看不太懂,又回來頭把這本書重讀了一遍。看的速度很快,雖然情節都熟悉,但仍然很有可讀性,裡面的一些片段更加的具有啟發性,值得把其中的一些句子邊默唸邊實踐。如果你在工作生活中也遇到了困惑、焦慮甚至抑鬱,試試這本書,也許有特別的效果。

書的內容以一個30多歲女主角—若菱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為引子,通過和一位老人的聊天為內容開展,中間有女主角對不同人物型別的拜訪。內容的'編排層層遞進,女主角的遭遇既狗血又常見,幾乎把成年人可能面臨的困境濃縮在她一個人身上。記得第一次看時,我記得了幾條:

1、喜悅與快樂的區別。

2、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

3、無條件的愛。那時的我對人生困境的經歷還較少,只是覺得裡面的內容和自己的初心有重合之處。10年以後再讀,對女主角的理解、對一些做法的關注更多了一些。

貫穿書本有一個同心圓圖,圓心是真我愛、喜悅、和平。在真我的最外層是角色扮演身份認同,然後是思想、情緒、身體。隨著我們社會角色和閱歷的增加,真我與身體的連結越來越少,對“小我”、“自我”的認同越來越多。如何破解?書中提到四個詞:聯結、臣服、定靜、覺察。當我們與身體建立聯結,投入部分的關注到一呼一吸,到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當我們臣服於自己情緒,認同情緒的產生消失,不去反抗它;當我們傾聽自己腦袋裡的聲音,做一個觀察的臨在,成為自己思維的第三者,定靜下來;當我們對自己的小我保持覺察,不因為餵養小我的“胜肽”不斷地尋找小我的認同。我們就能離內在的真我更加接近,從而能獲得“愛、喜悅、和平”這種最充實平靜的狀態。

書中還有很多實用的建議。比如,當情緒來時,不要拒絕和反抗它,情緒是一種能量,它會來就會走,保留一定的覺察去觀察它。再比如,每天都保持一定的時間和自己的身體在一起,關注呼吸,關注疼痛、關注身體中相對柔弱的部分。還比如,臣服於事實,對同一事件A會因為不同思維B產生完全不同的反應C,我們改變不了事實A,但能改變思維模式B。

今天是母親節。在青少年時代,大概沒有深刻認識到母親如何偉大而難做。感謝女兒,讓我有了10多年的媽媽經歷,也讓我意識到母親偉大絕對不是一句誇辭。母親的角色讓女人在完成社會職能的同時,擔當了很大部分的家庭角色。這個全年無休的責任,有人甘之若怡,有人糾結其中,有人無法兩全。但女人並不想成為偉大的犧牲品,社會和家庭應該是去協助母親成就更豐富更有價值的人生,而不是將犧牲自我意願作為成全家庭的優先。母親節的意義不在於謳歌或形式,而在於更喜悅於這一角色。

這兩天總算把勞動節計劃要做的整理都做完,享受於這一過程,滿足於現有的成果。腳踏實地地往前走,跟隨內心,臣服外界。祝福!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 篇九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曆程都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為你撥開雲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裡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雲,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直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裡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希望。在中學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鬥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為自己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籤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著人潮不自覺的走著,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我想,也許我的外表可以代表我,於是開始關注自己的著裝;也許我的工作可以代表我,於是積極參加社團,想在忙碌中體會自我的存在;也許成績可以代表我,於是勤啃書本,為成績單上的分數下力氣。可是當我閒下來,獨處時,還是會感到空虛撲面而來,我不快樂,這是為什麼?伸出雙手想去抓住自己卻落空,我到底是誰?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並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鬆,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

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並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直覺的見證。”

這是曾經臺視知名女主播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的一段話。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你可以理解為你是一個歷經幾世輪迴的古老靈魂與肉體精神的融合;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是可以感受,觀察,檢驗自己思想情緒的一種覺知,我們擁有身體,身份,甚至思想,可我們不是他們。這其實是換了一種更高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當我把自己定位為駐紮在身體裡的覺知,藉助身體,身份等來體驗這個世界,突然發現以前的一些問題不再是問題,只需正確對待自己的得與失,不因為外界的褒貶而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有錯改錯,就事論事,絕不將對事情的看法變成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因為任何一種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己。

書中還講到,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悅平和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可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悅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不會留戀糖的甜蜜,正是因為我們曾經喜悅滿足,長大後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滿缽滿,擺到自己面前,試圖讓自己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悅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著於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錯不在我們追求外物,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要過於追求。太執著於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於那些我們認為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慾望,將自己的情感全然寄託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悅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並且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不至於在高度繁華的世界裡,淪落為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幹什麼,要到哪裡的窮忙族。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為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沒有人可以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可以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為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對於初入心理學、心靈脩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脩地圖,是不過分的。只是每個人可能選擇不同的主幹道。另外,覺得原來很多宗教裡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確的證明為是合乎科學的,比如說,心想事成,臣服態度,祈禱時的能量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