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法布林《昆蟲記》讀後感600字

讀後感1.42W

法布林《昆蟲記》讀後感600字

法布林《昆蟲記》讀後感600字1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但我認為前提必須是情投意合。一次不經意間讀到一本書,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詞句,也沒有過多的“裝點”,這本書就是——《昆蟲記》。

作者亨利·法布林熱愛科學、他將自己一生的心血奉獻給了研究昆蟲,留下了這本曠世鉅作。這本書語言十分幽默,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昆蟲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法布林所敘述的昆蟲習性來源於他的仔細觀察、和用心的體會,他將昆蟲的習性真真實實刻畫了下來,讓人們更加了解了昆蟲。

讀起那一篇篇文章,昆蟲們就像圖畫般浮現在眼前:織網、捕蟲的蜘蛛,善於偽裝的枯葉蝶,揮著大刀的螳螂,還有覓食方法獨特的蜣螂……世界多麼奇妙!昆蟲的本領,讓我們人類都驚歎不已。

人類通過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結構有了很多的發明創造:人們根據水裡遊動的魚,發明了潛水艇;看到豬在遇到有毒氣體時會把鼻子插入土中過濾毒氣,人發明了防毒面具;通過觀察蜻蜓的飛行,發明飛機……

《昆蟲記》為你展示了一個充滿情趣的昆蟲世界:你見過天生懂得實用幾何學問的樵葉蜂嗎?你見過誓死也要步伐一致的松毛蟲嗎?你見過勤勞的歌唱家蟬嗎?……

法布林告訴我們:自認為保護昆蟲的方法可能也是害了他。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連線起那一副生生不息的食物鏈,法布林說過:我們所謂的醜美髒淨,在大自然那裡是沒有意義的,法布林對它們一視同仁,都很喜歡,並沒有一絲厭惡的感覺,由此可見,他真的十分愛昆蟲,也特別愛大自然。

這本書在揭開昆蟲世界神祕面紗的同時,還將昆蟲生活與人類社會巧妙地聯絡起來,成為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

我愛《昆蟲記》!

法布林《昆蟲記》讀後感600字2

暑假期間,我津津有味地閱讀了法布林寫的《昆蟲記》,書中的故事像磁鐵一樣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領會到昆蟲世界的多姿多彩,也瞭解到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和一些趣事。

《昆蟲記》重點講的是各種蜘蛛。比如:黑肚皮的塔蘭圖拉毒蛛,虎紋園蛛,狼蛛,蟹蛛,園蛛等,尤其是園蛛,法布林精細的寫出了園蛛結網,園蛛的網很有粘性,園蛛的配偶和園蛛捕獵的方法。看了這些故事後,讓我在昆蟲的知識上邁進了一大步。

我歎服那神祕的大自然,更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他為探索真理而投入畢生心血,讓我感受到了昆蟲世界的神奇和美妙,也感受到了昆蟲與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息息相關。同時我佩服法布林對事物的如此細微的觀察能力和他的超凡的文學水平及表達能力。我想,如果他只有細緻的觀察能力,沒有超好的文學水平和表達能力,寫出來的《昆蟲記》就沒有這麼多青少年喜歡去閱讀。反之,如果他沒有良好的觀察能力,只有超好的文學水平,也就寫不出如此真實科學的《昆蟲記》。

通過閱讀《昆蟲記》,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人要對社會有偉大的貢獻,就要有堅強的意志力、有細緻的觀察能力、有良好的表達能力等等。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從這些方面好好地培養自己。

不過,我發現這本書也有不足的地方,記得我在課外書上看到過,蜘蛛不屬於昆蟲類,而是蛛形類。我想可能是因為法布林所處的那個年代,昆蟲的分類還不是很清楚,所以把蜘蛛看成是昆蟲了。如果編者在文章的前面做個說明,就不會誤導一大批的讀者,到現在仍然把各種蜘蛛看成是昆蟲。當然,這一點並不會影響我對法布林的崇拜,對《昆蟲記》的喜歡。

法布林《昆蟲記》讀後感600字3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寫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被裡面各式各樣的昆蟲迷住了。他們有的凶殘,有的溫柔;有的堅強,有的軟弱。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到放大鏡、潮溼、星辰、昆蟲氣味的存在。四月剛過,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蟋蟀在田野裡歌唱,那動聽的歌聲使任何人都陶醉,連法布林也想把春天歌唱家的榮譽給蟋蟀。

蟋蟀為什麼能彈出那麼動聽的歌聲呢?別以為蟋蟀的“樂器”有多複雜,其實蟋蟀的樂器很簡單,蟋蟀的弓上的一百五十個齒,嵌在翅膀對面的梯級裡,使四個發聲器同時震動,下面的一對直接摩擦,上面的一對是擺動摩擦的器具它只用其中的四隻發生器就能將音樂傳到幾百米以外的地方,可以想象這聲音是如何的洪亮!蟋蟀有著鋼鐵般的意志,法布林曾經想把蟋蟀的左翅膀蓋到右翅膀上,讓蟋蟀變成左撇子。可是第二天,法布林發現這昆蟲竟有著堅強的意志,實在不可低估。

蟋蟀它們陪伴著我,讓我感到了生命的活力。它們從來不訴苦、不悲觀,他們對於自己的住所及那把簡單的四絃琴都非常滿意。

蟋蟀是一個哲學家,它們似乎懂得這個世界的虛無縹緲,並且都能開盲目地瘋狂的追求快樂的人擾亂。它們是土地的靈魂,一個活著的微點……最小最小的一粒生命,它們的快樂和痛苦,比無限大的天空更引起我的注意,更讓我無比的熱愛它們。

《昆蟲記》是一部記載著各種昆蟲習性的書,是一片雄偉的鉅作,真讓我愛不釋手啊!!!

法布林《昆蟲記》讀後感600字4

我記得小時候我是很討厭昆蟲的,因為總覺得它們的樣子很讓我害怕。尤其是蜂,蜂的'刺使我不敢接近它,因為我被刺過。但讀了《昆蟲記》後,我不再昆蟲們那麼反感了,反而覺得它們變得可愛了。

這本《昆蟲記》的作者是法國的亨利·法布林。他寫的《昆蟲記》裡面,有好多昆蟲的名字,有很多是我連聽都沒聽過的,尤其是蜂的名字,我以前只知道兩種蜂的名字:竹蜂、馬蜂,但沒聽說過什麼採棉蜂、採脂蜂……

竹蜂和採脂蜂的居住之處頗為有趣,它們是住在遺棄的蝸牛殼裡。那些愛捉弄蝸牛的朋友們可就要小心了,如果你倒黴的正好拿到的是已經居住了採脂蜂的蝸牛殼,那就只能怪自己了。採脂蜂往往選蝸牛殼中大小適宜的一節做它的巢,它們常常用細砂嵌在樹膠上做成有圖案的膜。在用樹脂和沙粒做成的蓋子下,還有第二道防線,用沙拉、細枝等做的壁壘。在第二道防線後面就有兩間房間,一間大的給雄峰住,一間小的給雌蜂住,因為採脂蜂的雄峰比雌蜂大。

有時候,採脂蜂築巢的時候,會因一個小疏忽而造成下一代的悲劇。如果採脂蜂在一個蝸牛殼中築巢,但它卻不知道蝸牛殼已經有主人了,等巢裡的蜂長大了,它們咬破了膠膜,衝破了防線,想解放自己。但是,它們的通路被一個陌生的家堵住了,因為這殼原本的主人的幼竹蜂還在孕育。就這樣,可憐的幼採脂蜂就因母親的一個小疏忽就結束了生命。

這一個小故事,可以讓我們明白,一個小小的錯誤是不可忽視的,它可能會釀成一個讓自己終生後悔的結果。

法布林《昆蟲記》讀後感600字5

法布林,這一享譽世界的偉大的昆蟲學家,被稱為“昆蟲界的荷馬”。他曾在一個叫“荒石園”的地方一呆就是30年,潛心研究昆蟲,並寫出了《昆蟲記》一書。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個月的時間,我終於讀完了一本有300多頁的“壓縮版”的《昆蟲記》。不愧是“昆蟲的史詩”,它詳細介紹了蟬、螳螂、螞蟻等昆蟲的生活環境和習性,使我收穫頗豐。

就拿螳螂來說吧,它是我最喜歡一種昆蟲。它有一套綠色的盔甲,可以使它隱身在綠葉下。它手持雙刀,刀上佈滿鋒利的刺,讓人望而生畏。這是多麼的威風啊!

但它在法布林的筆下多了那麼幾分凶殘。在《螳螂的愛情》一篇中,我瞭解到雌螳螂會把雄螳螂吃掉,這是我之前所不知道的。在一些地方,人們把螳螂叫做“祈禱之蟲”,是因為它收起它的雙刀時,就像一個虔誠的信徒。但當它揮舞著雙刀捕獵時,就是另一幅模樣了。

另一個引起我的興趣的是在夏天叫個不停的蟬。它們從早叫到晚,十分煩人。但當我讀了《昆蟲記》之後,就知道這是為什麼了。

這隻小昆蟲要在地下待4年之久,而它們在陽光下飛翔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月。如果不叫個不停,怎麼對得起這短暫的美好時光呢?

蟬不僅是一個“音樂家”,它還是個工程師。它靠自己修築了一個可以住4年的地下別墅。他先找一個合適的地方,然後用它的鉗子向下挖,它用身體裡的一種汁液把塵土和成泥漿,挖出通道,最後塗上自制的“灰泥”就完成了。這對我們來說沒什麼,但別忘了,它只是一隻剛出生不久的蟬。

總之,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把我帶入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它無時無刻不使我感到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