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個人感悟【精品多篇】

觀後感1.41W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個人感悟【精品多篇】

2020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 篇一

黨的十九屆四中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域性和長遠出發,對我國的制度、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是任務的需要、是發展需要、更是使命的需要。

制度是實幹出來的。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面對國外技術封鎖和經濟的打壓,克服無數困難,用實績創造了世界公認的、世所罕見的兩大奇蹟: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我國的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製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這個成績是我們一點點幹出來的,沒有一點虛假之功。一個國家如果經濟發展的好,老百姓吃喝穿住行玩都不愁,那社會一定是穩定和諧的,同樣,社會和諧美好了,那我們就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也一定了也能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總之,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一個好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制度是人民認可的。中國共產黨始終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來謀劃發展自己的事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們才走到今天。黨成立以來,就團結帶領人民,不斷探索實踐和改革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通過不斷完善,形成和發展了黨的領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形成了一個讓廣大人民都認可的、信服的、尊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是因為有這個制度做保障,我們才有了今天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和國家統一。所以說,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是黨和國家命脈所在,人民的幸福所在。

制度是繼承發展的。社會社主制度在我國經歷了七十年的風風雨雨,事實已證明了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為每個中國人,或是每一個有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應該堅定這種“制度自信”,不要被其他東西所迷惑。早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說:“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們的制度建設也在不斷深入發展和完善。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對制度建設都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是黨中央審時度勢做出的重要決定,也是很好的接過了這一棒。我們要相信,按照決定部署,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2020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 篇二

“在四中全會精神的指導下,要忠誠履行職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推動新時代豐臺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後,豐臺區紀委監委第一時間召開常委會專題學習,並迅速部署,以上率下,切實抓好全區紀檢監察系統對全會精神的傳達學習和貫徹落實工作。

層層學習,悟透全會精神。區紀委監委將學習全會精神作為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的重要內容,組織集中研討,做到先學一步、學深一層。領導幹部組織帶動分管部室的全體人員,通過例會等形式集中學習,結合本職工作進行研討交流,以上率下、做好表率。機關黨委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要求機關各黨支部進行集中學習,使全會精神學習不斷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往實裡走。

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在豐臺紀檢監察網、“廉潔豐臺”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及時分享全會公報和時評文章,刊登學習心得體會,方便黨員幹部隨時隨地觀看,共享學習成果,形成學思踐悟的良好氛圍,切實將全會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並在紀檢監察工作實踐中落地生根。

結合實際,貫徹落實。區紀委監委把學習貫徹落實全會精神作為指導紀檢監察工作的重要遵循和行動指南,立足區域發展實際,進一步釐清工作思路,真正把全會精神落實到監督執紀問責和監督調查處置全過程,用實際行動把上級的決策部署轉化為全面從嚴治黨的實際成效。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心得 篇三

縱觀歷史五千載,華夏民族屹立於世界東方,猶如一條巨龍,山石可移,海河可枯,唯有我們的文化不會被時間吞噬,匯聚成一股如同長江綿延萬里,奔騰不息的中國力量。

由於閉關鎖國,近代以來,中國這頭曾經讓世界為之嘆服的雄獅,一度沉睡不醒。得意忘形的中國國人固守陳規,與世界先進文化的脫離導致我們幾個世紀的落後,落後就要捱打,在八國列強的侵略下,我們中華兒女自強不息,讓中國這頭雄獅再次甦醒。而這時,我們是否應該讓中國文化也再次站在巔峰,引領世界,是的,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各種場合提到文化自信,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何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司馬遷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這也是文化自信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後成為第四大自信的原因。

想到做到文化自信,首先我們要自信,對自己所堅定的理念有足夠的信心。回望歷史,秦始皇的統一六國,三國的英雄,魏晉的文人,唐朝的極樂盛世,成吉思汗的封疆擴土,再到近現代的孫中山偉大的辛亥革命,毛澤東的以農村包圍城市,這每一件都展現了中華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而作為一名學生,當我們懂事開始,在家時家長會教我們對自己自信,抬頭做人,低頭做事。在學校老師教我們文化,讓我們對文化自信,在高中階段我們學習思想政治,去觸控那些國家大事與各類原則宗旨。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文化深深地融入進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生活,春節會闔家團圓吃餃子看春晚,清明節祭祖,中秋節賞月,每一個節日我們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而正因為我們的延續才讓我們的文化顯得格外濃厚,久遠。所以每一個人對文化與傳統的認同都是自己充分自信與對傳統尊敬的表現,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巨大的文化自信也便是由每一個個體的自信堆積起來的。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一定要相信在黨的帶領下,堅持文化自信,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堅持文化自信,一定能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四

強調創新的重要性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一個突出特點,可以講,創新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主線,也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興盛的主線。報告開篇就講“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在談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時,在第七條“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第七大部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中,在論述新時代文化建設目標時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談到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時,強調要“提升文藝原創能力,推動文藝創新”。在談到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時,強調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此外,還強調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創新文化等等。

總之,創新貫穿在總書記有關文化建設論述的全過程,也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興盛的主線。這也提示我們要鼓勵創新創造,就一定要營造一個寬鬆的環境。正像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講的,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需要有包容的精神,需要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營造一個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環境。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五

堅定文化自信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文化建設部分的關鍵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總書記也說“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可以講文化自信是處於一種基礎性的地位。為什麼總書記把文化自信提得這麼高?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動力之源。我們講文化自信是基於對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我們之所以能夠堅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基於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當代中國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保障。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國力強盛,一個國家的文化往往也會比較繁榮。

第二,先進的文化理念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動力之一。就像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講的,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把文化自信作為文化乃至民族復興的一個動力之源。總書記的論述深刻體現了辯證法的思想和邏輯,馬克思主義講經濟是基礎,但同時也講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有強大的反作用力。

第三,推動中國文化繁榮興盛需要堅定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提出的,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優勢所在。有以上三種文化的支撐,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也正是在這點上,是其他民族乃至政黨所難以比擬的。

2020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 篇六

黨十九屆四中全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並作出了決定,在全會公報中法治內容佔有重要篇幅,除第四大段專門講法治體系、法治國家外,其餘段落也都有法治內容的涉及。作為一名基層法律工作人員,就學習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結合工作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加強對法律的監督。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嚴格執行和全面遵守。要排除對執法司法活動的干預,我們既要堅持黨對司法活動的領導,也要防止個別人以黨擾法,以黨壓法。在實踐中,存在少數黨組織負責人為謀取私利直接干預司法活動,嚴重影響了司法活動的獨立性和公信力。要堅持領導幹部學法守法。領導幹部是法律、政策直接的執行者,領導幹部守法對其他幹部起著示範帶動作用。基層黨政領導幹部不遵守法律、不按法律程式辦事,未經合法性審查,僅憑黨政聯席會決議就決策的情況時有發生。我認為,要通過頂層制度設計,在組織、人事、經費等方面保障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排除非法干預。要加大領導幹部學法的力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將法治意識根植於領導幹部的頭腦中,在每做出一個決策前都要想起合不合法。

二、完善矛盾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完善信訪制度,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在實踐中,當事人無理進行纏訪、鬧訪的情況是每個基層政府都面臨且頭痛的事,對少數這種情況基層政府沒有好的辦法,不能徹底解決,只能採取勸說、盯防等措施,每年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維穩,花費的金錢都比當事人無理的要求更高。調解機制聯動能夠匯聚多方力量合力解決糾紛,機制是好的,但聯動合力仍顯不足,單打獨鬥、各自為戰是常態。基層的穩定事關全域性,調解力量薄弱,業務水平不足。我認為,可以考慮將纏訪、鬧訪加入失信體系,設立維穩減少此類現象的發生,提高調解聯動性,增強基層調解人員,全力將糾紛處置在基層。

作為我自己來說。一要為民服務。與民打交道是我們工作的重點,不論是社矯、調解、法宣,都直接與基層群眾接觸,工作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群眾的利益。我們得將自身位置擺到群眾中去,在每一個環節,心裡裝著群眾,真心實意為群眾辦事,為群眾排憂解難。我們要談心談話,矯正迷失的靈魂;我們要熱情服務,解決群眾的疑惑;我們要不厭其煩,化解鄰里的干戈。二要追求公正。我們要樹立公正的執法理念,保持自我良好形象,在法律法規規定下,依法辦案、依規執法,不辦人情案、不辦關係案;我們要將崇法尚法的意識根植於心,將法律信仰融入自己的血液,自覺做法治的崇尚者、捍衛者、傳播者;我們要堅持德法並重,即保證法律的嚴肅性、公信力,也要在個案中兼顧倫理道德、鄉風名俗,做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有機統一。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七

黨的十九大在黨和國家發展程序中具有里程碑性質、標誌性意義。當前,全國上下正在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幫助讀者深刻領會、學懂弄通做實,從今天開始,本報將邀請各界名家、專家暢談十九大,他們將結合各自的實際談體會、談收穫、談打算。敬請關注。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以為,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文化的重要性認識是前所未有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定位是前所未有的,為文化藝術工作者指出的方向、提出的任務是前所未有的!”17日,北京氣溫驟降,窗內卻溫暖如春,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談起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體會時,不僅一字一句背誦了報告的多處原文,更滿懷激情地一連用了3個“前所未有”來概括自己的切身感受,他坦言最近一直在閱讀和深入思考十九大報告,“獲得了很多啟發”。

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

“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王蒙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也對文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什麼是美好生活?僅僅GDP高了,物質水平提升了,收入增加了,就是美好生活了嗎?當然不是,美好生活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富起來之後,人民都渴求更加豐富、高質量的文化藝術產品,希望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提高……這些都是構成美好生活的文化指標。而一旦缺少了精神文明,各種錯誤思潮、社會問題就會隨之而來。”

讓王蒙體會更加深刻的,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清晰、明確、深刻”。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楚了我們文化的根脈、本原。”王蒙說,“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際上也闡明瞭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它們是一脈相承的。歷史上,曾發生了將革命文化和傳統文化對立起來的一些認識,實際上,革命文化中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等思想,哪一個不是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文化呢?怎麼能割裂它們之間的關係呢?”王蒙認為,“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則是講清楚了文化自信不能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語境,離開了這個語境再談文化自信,就容易走偏。”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王蒙近些年來做了許多有關傳統文化的研究,也對當前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實踐進行了長期觀察和實地調研,他既欣喜於傳統文化在全社會越來越“熱”,也看到了存在的諸多問題,“報告中再次強調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以為這才是傳統文化在當下更好傳承和發展的科學指導。”

讓王蒙哭笑不得的是,一些人沒有分清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一股腦地“學習”“繼承”,“比如號召大家孝敬老人,這個出發點是對的,但機械地讓人們學習‘二十四孝’的內容,其中臥冰求鯉、埋兒奉母等,或脫離常識,或不近人情,或與現代文明脫節。我以為,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是需要揚棄的。”

另外,王蒙也不贊成過度消費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完全市場化的行為,“現在許多地方都奉行‘先造謠、再造廟’的所謂文化產業發展思路,莫名其妙地在當地編出一些名人故事,或爭奪某個名人故里,再‘順理成章’地搞產業開發。這不是自我欺騙和欺騙別人嗎?”

王蒙談道,他特別期待全社會能在敬畏傳統的基礎上對待傳統文化,也希望更多有識之士真正把傳統文化問題深入研究起來,“開拓和挖掘其中最優秀的東西,而且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相接軌,和21世紀的民主、法治、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議題接軌,為當代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王蒙也表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並不表示自我封閉,“需要‘以我為主、兼收幷蓄’,需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該學習別國的東西必須要學習,該與時俱進創新的必須創新,以此來互補互促、互相提高,為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文藝工作者必須戒除浮躁

“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王蒙談道,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總書記指出的文藝領域浮躁的問題,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都非常發人深思、讓人警醒。”王蒙說,“如果一問起來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文藝家和作品,回答的都是屈原、李白、杜甫、魯迅、郭沫若,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沒有一個當代的大家、沒有一篇當代的大作,我們怎能不說愧對了這個偉大的時代呢?”

“老一輩文藝家之所以能成為大師、鑄就文藝高峰,就是因為有雕琢藝術品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如果被髮行量、點選量、票房、收視率等綁架了,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粗製濫造,有誰能出得來好作品?文藝工作者必須戒除浮躁,孜孜以求、純粹從容。”王蒙說。

王蒙特別看重文藝作品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無聲、內化於心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醜惡的鞭撻,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核心價值觀的堅守……這些都是文藝作品不變的主題,也都期待著文藝工作者大有作為。”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八

黨的十_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精神,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

黨的十_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精神,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就告訴我們:文化自信是其他三個自信的根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和“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從獨特性和力量兩層意思,表明了文化自信的獨特作用。

文化自信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精神、智慧和道義的支撐。道路、理論、制度的內涵界定,都包含著文化的基礎要素。道路的確立、理論的架構、制度的建立,都必然由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礎”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內涵,不僅滲透在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還滲透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審美追求等方面。文化自信的最大特質,是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思維力、先導力、潛移力、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創造力、孵化力、和諧力、和合力、感染力,像空氣一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能夠以無形的意識、無形的觀念,深深影響著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現實,是激勵我們攻堅克難、克敵制勝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國家、民族、群體、個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靈魂,必將無所適從。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廣泛”的自信。

文化自信一旦確立起來,就將融入人們的精神生活,形成高尚的倫理道德、正確的行為操守、優雅的審美情趣,並在具體實踐中規範、制約和激勵人們的行動。文化的重大功能,是“教化”“化人”,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融入人們的精神基因,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以繁榮和昌盛。文化建設是在精神領域搞建設,與蓋大樓、修公路不一樣,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建成的。與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改革相比,文化的改革需要更長的時間。為此,文化建設既要有緊迫感,更要有長期堅韌不拔的精神。只有注重積累、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才能真正取得實效。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化經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師,無一不是在人類文化長期積澱和接力推進中才誕生的。這都充分表明了文化自信“更深厚”的特性。

正是由於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特性,使得文化自信產生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取得“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效果。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堅持用先進的文化“教化”“化人”的過程,都是先進文化特別是其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國家觀、人民觀、歷史觀等潛移默化的結果。

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

正因為文化自信有著上述獨特作用,它的意義也就特別重大。這些重大意義可從多個維度去作分析。

從國際發展的趨勢看,文化自信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20世紀後期,隨著知識經濟、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網際網路、新能源等的發展,人們認為文化變成了當代國際競爭中的新焦點。19世紀是靠軍事改變世界,20世紀是靠經濟改變世界,21世紀則要靠文化改變世界。從這一意義上說,誰佔領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程序,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程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係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從理論上看,將三個自信拓展為四個自信,是對傳統社會主義觀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創新,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廣闊的視野和空間。自科學社會主義創立以來,從理論變為實踐,從一國實踐變為多國實踐,便形成了理論、運動、制度“三統一”的觀念和模式。黨的十_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和框架體系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強調“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難題提供思路和啟示,為我們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找到了突破口、生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從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瞭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實踐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自信的提出,正好為我們解決這一主要矛盾指出了實踐方向。那就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要求和部署,在新的實踐中,紮紮實實地搞好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方面的工作,抓好文化建設,更好地在國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在國際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為中國和世界人民帶來福祉。

從我國要實現由富變強的歷史性飛躍看,文化自信是實現這一新飛躍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一定意義上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復興。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都離不開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實現振興強盛,都需要以文化自信、文化繁榮發展為支撐。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接近目標,越需要準備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

從國家安全看,文化自信是應對意識形態領域激烈鬥爭、保證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不可預測的因素日益增多,不確定性明顯增強。資訊大爆炸,傳播大變革,多元文化碰撞衝擊強烈,社會急劇轉型,使得人們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表現出更多困惑,呈現出信念缺失、精神空虛、價值虛無、享樂拜金等一系列問題。資訊化、網路化的普及,既給人們便捷借鑑和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提供機遇,又給各種不良文化的滲透提供渠道,使得我國不可避免地受到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挑戰,影響國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在諸多意識形態的巨大浪潮中,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陣地,抵制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衝擊,才能在對外交流和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話語權,確保國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

2020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 篇九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一次在關鍵時間節點召開的重要會議,是一次主題鮮明而重大的會議,是一次彰顯堅定自信的會議,是一次勾畫未來治理藍圖的會議。當前,我國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處於關鍵時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收官階段,又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這個關鍵時間節點,全會全面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歷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深刻闡述了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

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並作出決定,深刻回答了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