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第一書記》觀後感600字左右

觀後感1.6W

《第一書記》觀後感600字左右

看過影片《第一書記》,與大家一樣,深為沈浩同志的一生所打動,感謝影片的編導和演員為我們成功地塑造了這樣一位具有時代特色和鮮明個性的優秀基層黨員幹部形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第一書記》觀後感600字左右,歡迎閱讀!

《第一書記》觀後感600字左右1

看完電影《第一書記》,我被沈浩的精神感動和敬佩。這部影片之所以被觀眾理解,是因為它不一樣於以往"主旋律"影片的特點,而是透過再現沈浩在小崗村工作6年的點點滴滴,著重挖掘了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重現了他感人的生活細節。沒有臉譜化的"高大全"形象,也不是觀眾印象中的模式化人物,給我們的感覺:沈浩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但普通卻不平凡,他用行動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這部影片給我們帶給了一個全新的價值觀,我們的黨從誕生到此刻湧現出無數英雄和模範,從張思德、雷鋒、焦裕祿到孔繁森……他們都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價值觀,而從沈浩身上卻表現了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在我看來沈浩同志和我們身邊的同志是何等的相似,沈浩在合肥的省財政廳,是一個有十幾年工齡的科級幹部,他工作穩定、生活優裕、有房有車,與家人過著幸福的生活。

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他放下安逸,前往農村成就一番事業儘管他在小崗村僅有6年時光,但他的作為為何讓那些樸實的農民三次按下紅手印而深情地挽留因為沈浩是一個有夢想有抱負的共產黨員,他不願在機關裡平平淡淡地度過為黨工作的時光,他到小崗村是因為那裡是他的舞臺,他在機關無法實現的很多想法在那裡能夠實現。他並非是要去小崗村做犧牲、做奉獻的,而是在那裡實現自我價值和夢想的追求。6年裡,他失去的是家庭的溫馨、對孩子學業的幫忙、對老母親的盡孝,而他得到的是小崗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小崗人的信賴。

從某種好處上,對於那些有夢想有抱負,但一生卻默默奉獻在平凡崗位上的人來講,沈浩是幸運的。當別人把到農村掛職鍛鍊當作鍍金的跳板時,正是他勇於超越傳統價值觀,把小崗村做為自我人生的平臺,用新的價值觀實現了對夢想的追求。能夠說是沈浩改造了小崗村,也是小崗村造就了沈浩。

沈浩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對於我們每一個黨員如何樹立正確的時代價值觀是值得去思考和學習的。

《第一書記》觀後感600字左右2

作為一名選派幹部,他能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實實在在地在那裡幹事創業。我深深被他執著著自己的理想、忠於組織和人民感動了,被他為了農村離家六載顧不上親人感動了,也被他把最後的時間捧給農村感動了。

當我還回味沈浩媳婦徐帆一句聽似可笑、實際寓意很深的經典臺詞“沒坑時蘿蔔在,有坑時蘿蔔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財政廳聯絡業務,他的同事升任省財政廳副廳長,而沈浩感慨“當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當官”。這句感慨不是他無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是他真真正正意識到當官的意義不是居高位,不是謀私利,而是為人民做實事。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著坑等著官位的蘿蔔,把精力用在邀功爭權,專門比空洞的政績的話,這對社會資源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而沈浩到了小崗,開闢了一個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這樣才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也為村民帶去了萬世福音。

當小崗村的農民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悲愴的氣氛中。冬天,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

縱觀全劇,友情出演的名角雖不及電影《建國大業》多,但能有如此眾多的名角給一個小小的村黨支部書記捧場,可以說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著的100多萬村黨支部書記的形象。

銀幕上打出演員表,放映廳裡的燈漸漸亮了,有些觀眾大概公務在身,匆匆起來快步退場。我等到銀幕全白才站起來,其間我想,中國確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希望有一天,我有機會到鳳陽去看看,一來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來看看沈浩帶領小崗人建設了6年的小崗村。

我作為一名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青年,應該在沈浩身上學些什麼呢?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幹精神,學習他把群眾的事掛在心上。雖然我也只是一名剛工作不久普普通通的青年職工,不能為群眾謀福造利,但是我認為不管在什麼崗位上,這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是我們每個共產黨員必須要有的。

《第一書記》觀後感600字左右3

偶然看了廣西衛視的一個電視欄目,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很接地氣。我也是做策劃的,也看過很多有創意的電視欄目,對於娛樂性的選秀以及爸爸去哪兒的欄目,說實話我很不敢興趣,畢竟看過一期就能大概知道怎麼策劃,怎麼炒作,怎麼賺人氣。但對於這個《第一書記》,我竟然看完了,而且意猶未盡的又從網上開始的第一期又看了一遍。

說實話,公益節目不好做,我看了這些欄目,基本上每一期都能刺中大家的淚點。《第一書記》的定位就是鄉村公益欄目,欄目的流程就是從這些貧困村的書記開始介紹村裡的貧困情況,和那些一個個讓人淚奔的需要幫助的老人和小孩。“爸爸瘋傻奶奶殘燒炭媽媽撐家難”“父走母走爺又走兩個孩童真遭罪”“父癱母走奶奶病兄妹太苦背壓彎”每一期都有一個特別心酸的故事。這些情況根本不是在城市裡生活的人們可以想象的。欄目裡的場景我相信都是真實的,當然為了拍攝效果,拍攝過程中可能會採用一些小手段這是無可厚非的,總比《爸爸去哪了》這種全程劇本的現象真實多了,這些故事都是從生活裡的真實體現,畢竟我們身邊不會有那麼多的林志穎,那麼多的張亮。

公益欄目不好做,廣西衛視敢於做第一個做大型公益欄目的省級衛視,我相信也是下了很大的勇氣。首先,必須要得到了省級領導的許可,畢竟現在官員更在乎的是面子工程,而做公益,說的不好聽的就是為ZF抹黑。《第一書記》的策劃團隊很聰明的把扶貧這個事情,轉變為幫助村民致富,緩解了各個地區ZF的壓力,畢竟有紅十字會的前車之鑑。廣西衛視有全國平臺的資源,廣西宣傳部和組織部的大力配合,下面的ZF自然會極力配合,公益欄目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大的操作性了。

第二,公益事業是屬於自願性質的而不是強迫性質的,這點《第一書記》欄目做的很好,將各個貧困村的困難現狀,各個需要幫助者的心酸現實都在欄目裡展現出來,在現場聚集了當地一百家愛心企業商家,用故事來打動這些愛心企業,讓這些愛心企業自願上臺捐贈,沒有任何的強迫性質。不再像別的公益欄目那樣充滿了作秀。其實很多在看電視觀眾們都希望能幫助這些貧困孩子,但是畢竟沒有那個財力和精力,能有一個愛心企業上臺不作秀的捐贈,自然也會讓觀眾們覺得親近。

《第一書記》觀後感600字左右4

作為全新的慈善公益模式,《第一書記》節目所關注的不僅是個人的需求,更致力於促進企業和農村專案之間的溝通交流,注重的是產業專案的扶持能否實現整個貧困村的可持續性發展。節目倡導的公益慈善不再是單純的“輸血”治療,更重要的是要為受捐助群體建立“造血”專案!

《第一書記》走的是一條“面對面透明捐助,點對點放心幫扶,低門檻自發式參與”的慈善路子,力圖打造一個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平臺。

首先,“第一書記”所帶來的致富專案,必須要經過現場企業家的答辯,企業家才會決定是否提供捐助或者合作。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會根據自身的經驗,分析專案的可行性和利弊點,幫助“第一書記”進行專案的升級完善。

其次,企業家為專案提供的捐助資金,將直接存給“村民理財小組”的聯名賬戶。“村民理財小組”成員有3人,由“第一書記”所在村莊全體村民投票推選出,他們將負責監督和執行資金的使用,捐助者和群眾可以隨時查詢聯名賬戶中的資金使用情況。

第三、來到現場的受助者情況由電視臺真實記錄、呈現,現場由愛心企業家和愛心人士組成的“第一愛心團”將捐助直接親手交到他們手中,現場有銀行工作人員為他們即時開設個人賬戶,捐款不經過電視臺、不經過任何組織,由受捐助者本人當場存入銀行。

第四、節目組將在後續節目中,為觀眾播報這些專案的進展情況和受助者的資金使用情況。

節目組正在一步步實現這4個目標,力圖打造一種最直接、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慈善模式。

《第一書記》節目是以3000名“第一書記”為紐帶、以扶貧專案為載體,通過宣傳“第一書記”和勵志人物的感人事蹟和他們為貧困村策劃的具體專案,搭建起一個整合社會資源,並促使社會資源與扶貧專案直接對接的有效平臺,為貧困村帶來實實在在的幫扶和資助。

《第一書記》觀後感600字左右5

時間一下子定格在那裡,世界萬物戛然而止,只有那鐵路橋上過往的汽車還在孤單地鳴叫。誰也不會忘記曾在小崗村留任六年的第一書記,因為他把炙熱的青春無私地燃燒在這裡的每一寸土地上。只有心繫百姓,甘於基層的人才會這樣不遺餘力地奉獻。

同樣身為國家公務人員,我敬佩他依然選擇基層的勇氣。省廳對我們而言是聖神的殿堂,因為他不僅是身份的象徵,更是對個人成就的一種肯定。可是沈浩卻放棄了這個光環,作為人生價值的實現,他選擇了更加鍛鍊人的鳳陽小崗,一個曾經“一夜跨過溫飽線,一輩子走不進小康路”的村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意味著多大的挑戰,可是沈浩知道:人的一生不能不能僅靠虛無的光環閃耀,我們真正要做的是真才實幹,真正能為百姓辦事,辦好事。俗話說得好“金盃銀盃不如百姓的口碑”。

同樣身為人民公僕,我敬佩他面對群眾質疑時的淡定。省廳幹部下基層,連字都不認識的老農都知道:這是鍍金來的,混個兩三年肯定又被提拔到哪裡去了。就在上任的第一天開全村介紹會的時候,沈浩面對著質疑的目光、嬉笑的提問都給予了明確的答覆,堅定而有力。之所以能如此淡定的應對,是因為他願意將心放在這裡,是因為他之前做了很多的預習功課,是因為他知道今天的第一課將是拉近他與小崗村距離的基石。

同樣工作在基層,我折服於他面對不良勢力的魄力。面對活躍分子的挑釁,他面不改色、默默忍受,這是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氣魄。作為一個村的第一書記,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牽繫著整個村,所以關鍵時刻他能剋制住自己。面對惡意阻撓,他能急中生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不懼怕,因為他心中有正義。

沈浩走了,他感動的不僅是小崗村,更是中國的每一位!

他用實際行動向小崗村證實了:我並非來鍍金的。因為那閃閃的紅手印可以證明每一位小崗人的心聲。從不懼怕於人們的閒言閒語,從不忍心傷害任何一位村民,為了百姓的事、小崗的事,他可以赴蹈湯火。他的日記記載著從來小崗起的每一天的心得:“為民辦事”從不是一句口號!

自古忠孝難以兩全。他說他愧對於自己的女兒,自從去了小崗之後,他沒有更多的精力來輔導女兒的功課;他說他愧對於自己的母親,自從去了小崗之後,他去看望老母的次數越來越少,也因此妻子怨聲載道;以至於她得知小崗村讓他再留任三年時說出了:還讓不讓人活了!再到除夕夜全小崗人留沈浩一起吃年夜飯時,她的心一下子融化了,此刻她們和他們的心連在一起。

時間再也回不到過去,可是沿著沈浩的步伐,我相信:將會有更多的“沈浩”出現在基層,活躍在一線!死者已矣,活著長存,讓我們端正姿態,已更加飽滿的熱情融入到基層建設的大隊伍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