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好記者講好故事有感(精選7篇)

觀後感2.49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7篇《觀好記者講好故事有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觀好記者講好故事有感》相關的範文。

觀好記者講好故事有感(精選7篇)

篇1:觀《好記者講好故事》有感

觀《好記者講好故事》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個《好記者講好故事》的節目,讓我知道了許多感動的故事。其中有兩個故事令我印象最深。

十歲才上一年級,這似乎有些不可能。但在一座大山裡的學校,使不可能變成了事實。這裡的.孩子即使在冬天,也只穿著一雙涼鞋,穿梭在寒風裡。當慈善機構送來牙刷時。他們竟抓到手裡,不知所措。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相比之下,顯得特別幸福,有點兒讓人自慚形穢。

我又看了一個邊防解放軍的故事。他們屹立在高山上、森林裡。他們在那裡堅守崗位,保衛祖國。面對惡劣的天氣,他們竟用冷水洗腳。堅強的身軀背後,是一顆火紅的心。更是我們祖國富強的代表。

通過看這期節目,我真是太震撼了。以後,我一定要學習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幫助每個人。

篇2:觀《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心得體會

今年4月13日,在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動上播放的形象宣傳片,僅僅幾天點選量已經超過了10億次。河南的精彩讓世界為之驚豔。

短短8分鐘,上下五千年。為製作這個宣傳片,河南廣電創作團隊整整奮戰了8個月,目的只有一個——讓世界看見一個“不一樣的河南”。

正是這“不一樣”,讓與會的各國駐華使節近距離感受到了新時代的河南。俄羅斯駐華大使傑尼索夫在推介河南時說:我可以肯定地說,鄭州的餃子是全國最好吃的!

在推介會上,不但餃子擺上了“世界餐桌”,更讓各國大使想不到的還有,在這裡他們見到了自己國家的特產,南美的水果、歐洲的紅酒、澳洲的蜂蜜……

世界各地的商品通過空中、陸上、網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彙集到河南,又擴散到全國各地。

如今的河南,正搭建著“四條絲路”聯通世界的新橋樑。世界,敞開胸懷擁抱河南;河南,也正邁著大步走向世界。

今年7月,河南代表團訪問盧森堡、德國、俄羅斯,10天時間裡,與政商界人士進行了15場會談,簽署合作專案20多個……這一串串數字,勾勒出深度融入“一帶一路”、一個加快開放的新河南。

在這次出訪的每一個國家都能見到河南企業的影子:在漢堡,鄭州陸港公司和漢堡港集團公司是合作關係;在盧森堡,河南航投與盧貨航早已是合作伙伴……

塔吉克總統拉赫蒙在視察落戶當地的河南農業公司時說,是這些優質的玉米、小麥種子改變了自己國家落後的農業。

如今,越來越多的河南企業,正像這種子一樣,撒播到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開花,並結出沉甸甸的果實。生長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和我的同行就是“偉大”的見證者和記錄者;生活在河南這片美麗的熱土,我和我的同行就是“美麗”的收集者和傳播者。

畫面是我們的語言,鏡頭是我們的力量。講好故事,讓奮進的河南“家喻戶曉”,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擔當,更是我們的驕傲!

篇3:觀《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心得體會

選擇援疆就選擇了奉獻,選擇援疆,更是一種擔當,註定要在危急時刻衝在最前頭。

今年7月31日夜裡,新疆哈密突遇罕見的特大暴雨並引發山洪,十多個村莊、數百名群眾被水圍困,情況萬分危急。接到險情報告,鄭州電視臺記者常偉跟隨援疆工作隊領隊馬巨集偉連夜趕往災區。許多道路被水沖斷,80公里的路程他們用了三個多小時,到達哈密市伊州區沁城鄉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到處房塌、路斷。電線杆倒了,沒有了照明電,他們硬是靠著手機的光亮和呼救聲搶救受困群眾。

天亮時,回頭看看走過的路,援疆幹部們頭皮一陣發麻,湍急的水流早就把道路沖刷成了懸空路,最深的溝壑竟然有十多米深,他們就是在這條懸空的路上一次次救人的。我在和常偉的連線中瞭解到,有近百名河南援疆幹部衝進了搶險救災的第一線,維修道路,架設訊號塔,進行災區防疫,安撫受災群眾。

援疆是一種歷程,不斷實現著一個又一個夢想。

不少新疆小學生最大的夢想是到北京看升國旗。這種夢想很淳樸,卻撩動著援疆幹部的心絃,幫助這些孩子圓夢成了他們的心願。2018年7月,36名國小生組成的圓夢夏令營飛抵鄭州,再從鄭州趕赴北京。

凌晨4點的天安門,微風徐徐。興奮的孩子們戴好了紅領巾,靜靜等待著國旗升起的那神聖一刻。伴隨著莊嚴的國歌,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我們的鏡頭裡,孩子們的笑容像花兒綻放。古麗孜巴·艾合麥提告訴我:“這一刻,我和祖國的距離最近!”

是啊,河南援疆,像一條絲帶,把相距2000多公里的河南與新疆緊緊聯絡在了一起。作為一名記者,我很榮幸見證了豫哈兩地的情深意長。採訪的腳步從未停歇,我們的報道仍將繼續!

觀《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五篇】

篇4: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

觀看完《好記者講好故事》以後,更讓我瞭解到在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篇章中,記者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期風雲的記錄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從開山島,再到雪域高原,再到跨海大橋建設……它們記載於記者的筆端,凝聚新時期中華民族的新精神,為中國特點社會主義建設供給精神的氣力。

其中最使人印象深入的便是就在我們身旁的港珠澳大橋的故事。港珠澳大橋,作為世界上最長跨海通道,被一些外國媒體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由於有了這座橋,珠江口東西兩岸,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港珠澳大橋全長55千米,創造了諸多世界之最。它集橋、島、隧於一體,其中開鑿6.7千米的海底沉管隧道,成為世界級的工程困難。2013年5月,第一節沉管成功安置。一節沉管的大小,超過一艘航空母艦的排水量,如此巨大的沉管要在最深44米的海底對接,這樣的難度可想而知。而港珠澳大橋要完成的則是30屢次這樣的“深海之吻”。其中,近500項專利技術,為全球同類工程提供了“中國經驗”。

其中林鳴最使我感動,而為超級工程的總工程師,他全部工作親身坐鎮指揮,每件事都親力親為。即使是在因過度勞累而致使鼻腔出血,手術後4天,他又回到了工程現場隨船作業。正是由於有這些大國工匠,才能成績這件世界工程。

正是由於各經濟特區勇立潮頭、銳意進取,充分發揮“實驗田”和“視窗”作用,才能成績我國改革開放來的光輝成績,實現歷史性變革、獲得歷史性成績的一個生動縮影。

篇5: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

“探訪真相的腳步,追逐時光的身影,揮灑汗水的青春。”這一次如約而至的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讓我久久不能平靜,讓我打心底地敬佩記者這一職業。作為時期的見證者和記錄者,他們用手中的筆、麥克風和鏡頭,傳播每種聲音,發掘每個真相,替百姓發聲,宣揚黨的意志,同時也記錄著這個時期的進步。

我敬佩那一個個堅守崗位,不辭辛苦的記者,用千萬個日晝夜夜,給百姓帶來一個個報導,一個個故事,讓大眾能聽見來自大江南北的聲音。在危險中記錄著戰爭的面貌,劉萬利在生死中砥礪前行,支援他的,是責任和一顆愛國的心。他為國家自豪,在他心裡最深處,是一面國旗;在軍隊中陪伴解放軍,記錄軍人的艱辛,感悟英雄的含義,杜娟在人民軍隊中傳播他們的故事,感染著我們每位,燃起我們心潮澎湃的情懷;見證著“一帶一路”的興起的李承澤,一路播報,一路收穫,一路前行;看到榆林治沙造林成功的郝衝,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推動綠色發展的路上傳播著屬於這裡的聲音。

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4月在淄博產生的故事,一個孩子掉入10米多的枯井,通過網路直播,讓大眾的心連在一起。由於發掘機不夠,用網路將訊息分散,半小時轉發量超百萬,成功地讓21臺發掘機同時工作終究救濟成功。這一次事件,是融媒體報導的實踐,也是其優勢的最好利用案例。利用不同的載體進行傳播,用創新報導方式推動救濟成功,讓無數的觀眾線上見證一個新聞的產生。我由衷地為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專業而感到自豪,也是這時候才明白,我們的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優勢和意義所在,肩負責任,與大眾同行,觀眾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

對新聞記者來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我們的座右銘;對全國觀眾來講,大國故事,能給予我們氣力;作為廣大網友,凡人小事才能感動人心,最珍貴的是真誠。心中有信仰,筆端有氣力,我們每個記者都要有自己的價值方向,要有堅定黨的信心,講好中國故事,記錄偉大時期,用筆尖刻下每個瞬間,用鏡頭見證每場劇變。

牢記使命,講好中國故事,是每位記者的使命。

篇6: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

2015年9月13日,一切都顯得那麼平靜。所以,當噩耗傳來的時候,我是不信的。但殘酷的新聞迅速出現在了各大媒體平臺——重慶電視臺的直升機在執行航拍任務時不幸墜毀,機上4人全部遇難!我的同事宋昊恩和蔣亞,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蔣亞和宋昊恩是重慶廣電航拍事業中的黃金搭檔,有人說,“他們就是為航拍而生的”。他們多年來所拍攝的《鳥瞰新重慶》,以其超低空穿行、橫跨90度的拍攝畫面令人驚歎折服,成為所有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心目中的經典。

每一次航拍對於宋昊恩和蔣亞來說,無疑都是一場戰鬥。他們必須透析重慶各種地形地貌,制定詳細計劃,應對各種氣候。一天可能會飛行9個小時,在狹窄的機艙裡,蜷縮著一動也不能動。昊恩患有高血壓,但降壓藥有利尿作用,為減少飛機的起降,他在航拍時從不吃藥。蔣亞因為高強度的航拍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一疼就是一整夜。

2015年9月13日中午12點多鐘,昊恩給我發了一張他在飛機上拍攝的照片,說天氣不理想、有點失落。我萬萬沒有想到,那竟成了他留給我最後的聊天記錄。十幾分鍾後,飛機失事了。有著雄鷹夢想的昊恩和蔣亞,將他們年輕的生命定格在了雲層之上。

最初看他們留下的最後的影像時,這畫面上寫著美,寫著國家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而現在,我看到這畫面上分明寫著記者的責任和擔當。而在中國,用生命踐行承諾、用忠誠守護使命的記者又何止宋昊恩和蔣亞……

20多年妙手著文章、創新做公益的俞佳友,18年始終衝在新聞第一線的高思傑,歷時9年寫數篇內參為一起冤案平-反堅持不懈的湯計……他們之所以有如此的人生高度,是因為他們把根紮在了最厚的土壤裡。

新聞界前輩穆青有句名言“勿忘人民”,因為人民在哪裡,新聞就在哪裡!做記者27年,我深深地知道,生在今天的中國,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有無數的新聞在前面等著我們。

篇7: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

這世上寫故事的人千千萬萬,作家、導演甚至是藝術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述說著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通過文字來記錄,有的故事通過影像來述說,有的故事通過誇張的線條、豐富的色彩來呈現。那麼,記者這類故事講述者,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我想,這應該從新聞本質的特徵上尋找答案,那就是——真實性。不同於作家的文字、藝術家的畫筆,記者通過真實的事實來講述這個時代中你我的故事。

有人為博眼球,故意使用血腥暴力獵奇的內容去迎合讀者的窺探欲;有人為取利益,字裡行間煽動情緒,挑起紛爭,掩埋真相;有人打著記者的名義,搜尋公司的黑料,上門勒索敲詐;有人仗著自媒體的稱號,在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裡撕扯,批量製造只輸出觀點不顧事實的流量爆款文章。在今天這樣的後真相時代,受眾最看重的似乎是情緒的宣洩,而非事實的澄清。記者千辛萬苦做出的調查報道,可能閱讀的人寥寥無幾。在市場和經濟利益的雙重壓榨之下,站在新聞道德的十字路口,記者面臨著何去何從的艱難選擇。

在“好記者講好故事”——2020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中,眾多優秀的新聞工作者,用他們的故事,回答了新的時代環境下記者應該何去何從的問題,回答了應該如何堅守新聞理想的問題,為奮戰在一線或是即將踏入新聞行業的媒體人指明瞭方向。

什麼樣的故事是好故事?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但是在我看來,能打動人心的故事就是好故事。不管是巨集大如見證中國奇蹟的故事,還是堅守如一棵樹到一片林的轉變的故事;無論是信仰如英雄連隊的傳承的故事,還是忠誠如一家人世代守護祖國邊境線的故事,這些故事無一不是從“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小故事展現大時代”。正如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芒,時代和國家是由一個又一個平凡的人組成的,展現他們身上的故事,也是從側面反映時代和國家的變化與特徵。

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故事,真實地記錄和描寫,自能準確地擊中讀者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沒有人喜歡冷冰冰地說教,也沒有人喜歡誇大其詞的宣傳和不顧實際的讚美。許多新聞想要報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樹立正面的榜樣,但是由於“假大空”的溢美之詞,將人物包裝成了“紙片人”,乾癟空洞沒有血肉,反而弄巧成拙。一個好故事,應該以真實的事實為骨架,以獨特的精神為神韻,以和人民的聯絡為經脈,惟其如此,才擁有打動人心的可能。

一個好故事的背後,包含著一個好記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好記者寫出的並不都是好故事,但是一個好故事必定由一個好記者寫成。一個好記者,他應該是忠實地陳述事實,警惕地探索真相,溫暖地傳遞價值。同時,好記者不僅是時代的見證者,去記錄歷史車輪的軌跡;更應該是故事的挖掘者,去洞察人性的幽微與豐富。

也許,探尋真相的道路上充滿了艱難和危險,暗訪記者每一次深夜尾隨都是和不法分子鬥智鬥勇的較量,駐外記者親歷紛飛的戰火,死亡就在一米開外;也許,採訪的過程並不總是一帆風順,高原上到故事主人公的家的路走了四天,暴風雪讓車無法開動,他們扛著攝像裝置冒著風雪走了十幾個小時。

一個好記者,總是想著離現場近一些,再近一些,“人民的關注在哪裡,我們的輿論陣地就在哪裡”;一個好記者,總是心繫人民,紮根土地,“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記錄一個‘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的故事”;一個好記者,總是不忘自己的使命,不忘黨和人民的囑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這是媒體人的職責使命,也是我們不能忘卻的初心”。

作為一個新聞人,我們理應具有大格局。借用百年前理學家張載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也可以看作是媒體人的新聞理想和追求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