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1942》多篇觀後感影評(精品多篇)

觀後感2.16W

電影《1942》多篇觀後感影評(精品多篇)

《1942》觀後感 篇一

不是輕而易舉地說出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也不是自信滿滿地說出什麼事情有什麼意義,沉默地去看一段歷史,讓自己成為歷史中的一個人。

影片一開始,我並沒有看出來誰是主角。一幫村民,一幫地痞,一家財主。看了一半才發現,原來主人公就是那幫村民。那年旱災,全民受餓。老財主帶著一家人坐上驢車,他對女兒說,我們只是去避災,不是去逃荒,過個十天半個月就能回來了。然而,上帝總算讓世人看到了他對待萬物的公平。他派了日本轟炸機把老財主一家的財產全部炸了,這樣老財主總算能夠成為正真意義上的災民了。

我想,把劇情寫一遍再作點議論實在不是什麼明智之舉,乾脆什麼也不寫。

剛去食堂吃了晚飯,吃的時候我心中大恫。我想到了當年魯迅先生等青年志士留學日本的事情,我現在所生活的中國何止千倍幸福於那個年代的中國。然而我卻感覺自己竟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那種無知、麻木的國民。何以如此?我想大抵是因為被電腦和手機迷住了魂魄,稍有不慎,我就要墮入深淵。

我是不甘心一輩子碌碌無為的,因為那實在叫人不開心。我若是不能在追尋真理的路上走幾步,我若不能在人類的歷史中添幾筆,那我為何而生存?平日裡,我跟自己部門的孩子們說生存是被動的,生存的理由是主動的。如今,我得為自己生存於世的理由付諸一點行動了。

吃完飯走在黑暗籠罩的校園裡,我想著如何去洞察這個世界。從某個人開始,從一群人開始,慢慢看清楚現在社會的樣子。正好當時路過一對情侶,他們的嬉鬧打亂了我的思考。因為我開始渴望自己能有個幫手,然而這可能會讓自己更分心。

沒有忘記走出宿舍前舍友讓我帶一瓶雪碧給他,於是我買了一瓶雪碧一瓶可樂(我最愛喝可樂了)。這件事讓我找到了洞察世界的視窗,我完全可以從我的舍友開始。我得把他們當成實驗室裡的小白鼠,恩,非常nice的想法。就算他們知道我看待他們的目光從鬥牛犬變成了小白鼠,他們也奈何不了我。

我若是此生虛度,那我為何來到世上。我可不是什麼為了生存而生存的受難群眾,也不是被迫只能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我有野望。我想要的,想知道的,在我前進的路上必然會出現。

《1942》觀後感 篇二

昨日我蜜看了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遭受天災、人禍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財主老範家貯存了足夠的糧食,災民們聞訊前來“打劫”,災民人多勢眾,範財主只好先用緩兵之計讓他們進來,又派人去搬兵,計劃敗露後災民一氣之下燒了範家,殺了財主的兒子,老範只能帶著家眷踏上躲災之路。

逃災路上,他的老母親在一次日本飛機殘忍的轟炸中炸死,他的兒媳婦在五天沒吃飯的狀況下產下孩子,結果在極度虛弱中死去,老範之後不得不把寶貝女兒都賣了,換來五升小米。天地間最大的悲痛莫過於此了吧!老範帶著栓柱,抱著剛出生的嬰兒,登上了去陝西的火車。火車上人擠人,栓柱的兩個孩子夜裡被擠下了火車,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車去尋找孩子。火車到陝西關口卻被不顧救災沒有良心的攔下,趕了回去。老範這才發現嬰兒已被自我悟在懷裡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範的親人走得一個不剩,悲哀欲絕、萬念俱灰的他拄著柺杖,步履蹣跚地往回走,說是死也要死得離家近點,路上他認一個小女孩作孫女,在荒涼的雪山中,二人搖搖晃晃地走著,在這樣一幅悲涼的畫面中,電影落下了帷幕。。。。。。

電影是以逃荒為大背景的,老範一家人落得最後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河南人毫無活路的社會事實,將軍蔣鼎文不管災民死活,大言不慚地說:“死一個災民總比死一個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於此!而總統蔣介石也對災民死活不管不問,這些都說明了國民政府的腐敗。一名記者不顧生命危險,去災區實地報道災情才讓國民黨政府迫於壓力向河南發放救濟糧。貪汙腐敗,只為自我謀利不為國家著想的官員比比皆是,中華民族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國家而戰。李培基主席則是一名好官員,切切實實為民著想,可終究改變不了死氣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殘暴行徑令人瞠目結舌,他們純粹是把中國人當牲口看待,對著手無寸鐵的災民投下一顆顆致命的炸彈,之後又用機掃射,實在是毫無憐憫之心,連災民都不放過。之後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劍刺穿喉嚨之畫面實在殘忍至極,試問日本人心中到底還有良知嗎?這不禁讓我想起歷史課上學到的一剛故事,日本佔領南京後,兩名軍官比賽殺人,不分勝負,又繼續比賽,可見他們已經是毫無人性的殺人機器。

我想引用蔣鼎文的一句臺詞:“國家貧弱才會捱打。”如今我們這一代更就應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了中國的富強,為了中華民族能雄立於世界而讀書,我銘家已經取得了飛躍性發展,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環境、資源等問題,我們的職責就是為祖國出力,讓祖國騰飛!

《1942》觀後感 篇三

《1942》這部電影是我有史以來,感觸最深、觸動最大的一部電影。講述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人們紛紛背井離鄉逃離河南。在路途上,發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極具散發人性光輝的電影,也怒斥了災難的無情。

在這場天災人禍下,共有300多萬無辜百姓相繼餓死。在這場災難面前,原來人的力量是那麼薄弱、渺小,縱使你有家財萬貫,也必須加入悲苦災民的隊伍裡去。

看了這部電影,手裡捧著盛滿白米飯的碗,不知不覺好像沉重了許多,我不禁感慨萬千、讚歎不已。光是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飯,在那個時候卻是比鑽石、黃金還要珍貴一百倍,因為就這一碗飯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這令我汗顏。媽媽對我說,曾祖母告訴她那時人們餓的可以啃樹皮,但是卻很難找到。因為樹皮要麼被無惡不作、無物不噬的蝗蟲吃的一乾二淨,要麼早就被飢餓的災民孟分了。

以後要節約糧食了。

而令我驚訝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蠻殘忍,也不是轟炸災民們的場面,而是我的身世。原來我身上流淌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脈,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讓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點描寫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輩也是地主,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為曾祖母為了逃荒避難,帶著外公等親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們正在顛沛流離。

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親人終於結束了這逃亡,所幸沒有一個人餓死。然後有了我媽媽,遇見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試想。如果曾祖母他們在路上遭遇不測,還會有我在這寫作的事情嗎?所以,我是幸運的。

所以,每一條生命的誕生都是獨一無二、不容易的,讓我們珍惜生命吧!

《1942》觀後感 篇四

《1942》講述的在絕境中求生,在殘酷的環境中閃耀希望的光芒。 通過歷史我們知道,1942年之後不到二十年,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那場饑荒不只是河南,席捲全國,同為天災人禍交雜,很多人記憶猶新。那段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

在巨大的災難面前,人是何其脆弱。無論是災荒還是地震,人們在災難面前人性畢露。求生問題也就是吃的問題是最首要的。災難很可拍,更可怕的是人性墮落,《1942》敵機剛剛轟炸,屍橫遍野,國民黨軍人就搶車搶糧。為了生存,人象動物一樣撕咬,甚至人吃人。 在災難面前,是自我救贖還是群體墮落?一個懂得自我救贖的民族,也不會頻繁地陷入天災加人禍的深淵。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小時候認為抗日戰爭是靠我們扒火車炸橋樑的游擊戰取勝的,後來才知道是成千上萬的中國正面作戰,用熱血和身軀頑強抵抗,還有國外盟軍幫助,才取得勝利的。《1942》說出了我們早已經知道的真相。還原歷史真相,是民族自我救贖的第一步。吸取教訓,那麼多生命換來的教訓,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是更重要的一步。看看曾經我們的敵人日本,二戰後的崛起,大地震之後的次序井然,多麼可怕又可敬的敵人。我們中華民族不該敲響警鐘嗎?

《1942》是一部有歷史責任感的好電影!警示我們不要忘記歷史!無論在什麼年代,我們在災難面前都要學會自我救贖!

《1942》觀後感 篇五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咱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著咱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這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後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裡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明白這是正因《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這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讓這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後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咱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以前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咱們在《一九四二》中能夠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願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就應去看《一九四二》,不好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麼認為。看的時候務必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