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兒童發展心理案例分析題(多篇)

兒童發展心理案例分析題(多篇)

兒童心理諮詢案例及分析 篇一

兒童心理諮詢案例

郭老師您好:我孩子今年3週歲,平時都是我自己帶的,最近考慮到放暑假了就讓孩子奶奶過來幫忙,但孩子不太願意跟奶奶交流,應該怎麼辦?

案例分析

這位媽媽,首先感謝你對於我們的信任。我想, 孩子不大願意和奶奶交流, 可能讓你很苦惱吧?我們先來看看3歲的孩子, 一般的發展情況吧。

3歲的孩子, 如果媽媽一直自己帶著, 那麼孩子和媽媽之間有親密感, 孩子心裡有安全感, TA知道TA是媽媽的寶貝。

3歲兒童的大腦發育雖然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經相當好,TA們已經產生了自我意識,TA們開始意識到,“我”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我”可以自己幹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獨立地吃飯、拿取東西,也可以對事情做出基本的判斷了。

TA們的本事變得比過去大得多,也會不斷地向爸爸媽媽提出各種要求,如果這些要求得不到滿足,TA們就會大哭大鬧。

3歲小孩也比過去更可愛,因為TA們總是說出一些令大人噴飯的話,幹出一些讓大人驚奇的事情。

總之,3歲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每天都在進步,TA們的知識經驗,認識事物的能力、社會交往技能、語言、思維,一切都在向前進步。然後, 3歲孩子喜歡玩, 也會和別人玩, 孩子的遊戲起源於和媽媽之間的遊戲。現在, 我們已經對一個3歲的孩子有了基本的瞭解。

我們再來看看奶奶, 如果奶奶是偶爾來到家裡, 只是暑假裡才來, 那麼孩子對奶奶可能會有些陌生感, 畢竟不熟悉, 可能一下子親近不起來。

另外, 不知道奶奶講話會不會有鄉音? 會不會讓孩子覺得聽不懂奶奶的話呢?奶奶的性格如何? 有些老年人可能比較嘮叨, 有些比較愛講道理, 這些都比較容易讓孩子有抗拒感。總之, 奶奶面對的是個3歲, 有獨立自我意識的, 認知能力, 社交, 思維, 語言, 都在高速發展的孩子。或者說, 孩子需要有一個能滿足TA這些發展要求的人,來陪伴TA.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與奶奶進行更好的交流呢?

首先, 孩子和奶奶之間的陌生感, 是需要時間慢慢來的。不過如果媽媽可以主動做些事情, 可能會幫助她們更快熟悉對方。 比如媽媽可以把孩子的生活習慣, 喜好, 先告訴奶奶, 當奶奶的照顧是符合孩子原先習慣的, 奶奶知道孩子喜歡什麼的時候, 這些都會讓她們2個很快熟悉起來。

另外, 因為奶奶畢竟和媽媽自己在各個方面是有很多差異的, 是否可以媽媽和奶奶進行相對明確的分工合作?

比如:陪著孩子玩耍, 可能奶奶做不了, 還是媽媽自己來。在媽媽不在的時候, 奶奶在生活上給予孩子照顧, 吃飯, 睡覺啥的。等等

這樣做的好處是, 最大程度地照顧到了孩子的各方面需求,媽媽和奶奶也都各自發揮了各自的強項, 也不會一個人做得太多, 覺得很辛苦。

在媽媽跟奶奶大致做好分工合作的討論之後, 媽媽可以告訴孩子, 媽媽需要奶奶來幫忙, 因為媽媽有事, 沒辦法時時刻刻地陪著孩子, 所以需要奶奶來替媽媽陪著孩子。同時, 也可以把分工大致告訴孩子。

這番話,讓孩子瞭解到, 是媽媽邀請奶奶來的, 奶奶是來幫忙的, 是來給媽媽幫忙旳, 幫著陪伴自己。TA對奶奶的抗拒情緒會少很多。孩子也會大致知道, 什麼事情, 是找媽媽, 什麼事情, 是找奶奶。

然後, 媽媽和奶奶的關係如果很融洽, 也會幫助孩子更快地接受奶奶, 如果媽媽能告訴孩子, 奶奶有很多很棒旳地方, 孩子正處於一個自己高速發展, 同時會崇拜別人的時候, 這對在孩子心中樹立奶奶的形象也是很有幫助的。

不管大人或是小孩, 我們總是會更願意聽從我們所喜歡的人, 也願意和TA交流, 說話, 是嗎?希望這樣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簡介 篇二

一、先天論/遺傳決定論

格塞爾(ll)成熟論

理論內容:

個體的生理和心理髮展,都是按基因規定的順序有規則、有次序地進行的。成熟被定義為是通過基因來指導發展過程的機制,心理髮展是由機體成熟預先決定與表現的。成熟是推動心理髮展的主要動力,沒有足夠的成熟,就沒有真正的發展與變化;脫離了成熟的條件,學習本身並不推動發展。

格塞爾認為,成熟是通過從一種發展水平向另一種發展水平突然轉變而實現的,發展的本質是結構性的。只有結構的變化才是行為發展變化的基礎,生理結構的變化按生物的規律逐步成熟,而心理結構的變化表現為心理形態的演變,其外顯的特徵是行為差異,而內在的機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兒童在成熟之前,處於學習的準備狀態。所謂準備,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機制的變化過程,只要準備好了,學習就會發生。決定學習最終效果的因素,取決於成熟。在發展的程序中,個體還表現出極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通過對兒童行為的觀察與歸納,格塞爾總結出三個重要的觀點:

1、發展是遺傳因素的主要產物;

2、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較好的年頭與較差的年頭(也即發展質量較高與較低)有序地交替;

3、在兒童的身體型別和個性之間有明顯的相關。

測量工具:格塞爾發展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

格塞爾收集整理了數以萬計兒童的發展行為模式,推出了格塞爾行為發育診斷量表(即年齡常模)。通過與行為發育的年齡常模相比較,即可判斷不同兒童的心智發展水平。該診斷量表在臨床實踐中運用十分廣泛。

該量表主要診斷4個方面的能力:動作能、應物能、言語能、應人能。

動作能分為粗動作、細動作。粗動作如姿態的反應、頭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細動作如手指抓握能力,這些動作能構成了對嬰幼兒成熟程度估計的起點。

應物能是對外界刺激物的分析和綜合的能力,是運用過去經驗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如對物體、環境的精細感覺。應物能是後期智力的前驅,是智慧潛力的主要基礎。

言語能反映嬰幼兒聽、理解、表達言語的能力,其發展也具備一定的程式。

應人能是嬰幼兒對現實社會文化的個人反應,反映其生活能力(如大小便)及與人交往的能力。 這4種能力對於每個時期的兒童都有相應的行為範型,正常兒童的行為表現在這4個方面應當是平行的、相互聯絡並彼此重疊的。

二、後天論/環境決定論

華生(on)的行為主義觀

華生對待兒童心理髮展的基本觀點源於洛克的“白板說”,認為兒童生來其心理類似一塊“白板”,日後心理的發展就是在這塊“白板”上學習建立起S-R聯結的過程。發展是行為模式和習慣的逐漸建立和複雜化,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因而不體現出階段性。

從刺激—反應的公式出發,華生認為遺傳得來的是數量甚微的簡單反射而已,它們對日後的心理髮展無多少作用,而環境與教育是行為發展的唯一條件。他曾說:“給我一打健康的、發育良好的嬰兒,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撫育他們的環境,我保證能把他們隨便哪一個都訓練成為我想要的任何型別的專家――醫生、律師、鉅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論他的才智、嗜好、傾向、能力、稟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

早期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客觀與實證,把重點從對意識的過多關注轉向行為研究,注重刺激與反

應間的可預測關係,有助於促進我們對兒童行為發展程序的瞭解。但由於華生排斥對中間心理過程的研究,因此早期行為主義發展觀難以解釋個體高階心理過程的發展機制;過分強調環境和教育的作用,雖然在行為矯治方面有獨到的實際意義,但否定了兒童自身在發展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否定了心理髮展的階段性和年齡特徵。

斯金納(ner)操作性條件反射

斯金納傳承了華生的行為主義基本信條。與華生不同的是,斯金納用操作性條件作用來解釋行為的獲得。他認為,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

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為的習得與及時強化有關。因此,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兒童的行為。個體偶爾發出的動作得到了強化,這個動作後來出現的概率就會大於其它動作。行為是一點一滴地塑造出來的,每一個塑造出來的行為可以組合成統一完整的反應鏈,從而使個體的發展越來越朝人們預期的方向接近。

按照斯金納的觀點,人類語言的獲得就是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強化了孩子發音中有意義的部分,從而使孩子進一步發出這些音節,導致語言體系的最終掌握。得不到強化的行為就會逐漸消退。因此,這一理論不僅適合於兒童新行為的獲得與塑造,也同樣對不良行為的矯正有指導意義:最常用的途徑就是對兒童的不良行為予以“忽視”,即不予強化。

斯金納的行為發展觀在行為矯正和教學實踐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人對兒童有意義行為的及時強化、對不良行為的淡然處置、程式教學過程中的小步子資訊呈現、及時反饋與主動參與等,至今仍是強化與控制個體行為發展的有效途徑。斯金納的努力使人們對行為的認識更接近現實;同時,操作性條件作用觀點仍然具有明顯的機械主義色彩。

班杜拉(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認為並非所有的學習都依賴於直接強化,在很多情況下,學習者輸入的資訊是S和與其相對應的榜樣的R,S-R的結合作為資訊被學習者所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榜樣所受到的強化對於學習者來說是一種“替代強化”,在替代強化基礎上發生的學習就是觀察學習:通過觀察他人(榜樣)所表現出的行為及其結果,兒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應,又不需要親自體驗強化,就可以完成學習,故這種學習也可稱為“無嘗試學習”。

學習不是被動的外部因素直接強化的結果,而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觀察的結果和自己形成的結果的支配下,引導自己的行為。”兒童在遊戲中的行為、流行歌曲的傳播等,觀察或模仿所起的作用更大。通過對攻擊性行為、親社會行為的研究,班杜拉堅定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一看法。

從觀察到學習之間存在著複雜的認知過程,包括注意、保持、動作復現和動機等。首先,個體要注意到他人的某種行為,而注意具有選擇性,在同樣的情境中,不同的人可能注意到不同的資訊,從而導致不同的學習。 其次,個體能在沒有示範線索的情況下仍然在頭腦中保持原先觀察到的資訊,視覺表象、言語符號等就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三,這些記在心裡的表象和言語符號又能轉化為相應的行為與動作,使過去觀察或學習過的動作得以復現。 第四,一個人雖然能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而學習到這種行為,但他是否願意將學習到的行為表現出來,則取決於由強化引起的動機作用。

除了觀察學習過程中的替代強化,個體還存在著自我強化。自我強化是個體當自身的行為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時,以自己能支配的報酬方式來增強、維持行為的過程。兒童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來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反應,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標準則來自兒童周圍的範型,兒童往往以自己的行為是否比得上範型而確立個人標準。成人在兒童的個人標準形成過程中起作用。兒童據此建立起一套自我評價的標準,並以此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獲得發展。

三、精神分析論

弗洛伊德(d)心理性慾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看來,存在於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動力,心理的發展就是“性”的發展,或稱心理性慾的發展。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僅包括兩性關係,還包括兒童由吮吸、排洩產生的快感、身體的舒適、快樂的情感。人在不同的年齡,性的能量——力比多(libido)投向身體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稱這些部位為性感區(erogenous zone)。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口腔、肛門、生殖器相繼成為快樂與興奮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發展變化決定了人格發展的特徵和心理生活的正常與否。以此為依據,弗洛伊德將兒童的心理髮展分為五個階段。

1、口脣期(0—1歲)。新生兒的吸吮動作既使他獲得了食物和營養,也是他快感的來源。因此口脣是這一時期產生快感最集中的區域,嬰兒也會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東西塞到嘴裡去吸吮。

2、肛門期(1—3歲)。此時兒童的性興趣集中到肛門區域,排洩時產生的輕鬆與快感,使兒童體驗到了操縱與控制的作用。

3、性器期(3—6歲)。在這個階段,兒童開始關注身體的性別差異,開始對生殖器感興趣,性慾的表現主要在於“俄底普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即男孩對自己的母親有性興趣(又可稱戀母情結),而女孩則過分迷戀自己的父親(又可稱戀父情結)。

4、潛伏期(6—11歲)。進入潛伏期的兒童,性慾的發展呈現出一種停滯或退化的現象。早年的一些性的慾望由於與道德、文化等不相容而被壓抑到潛意識中,並一直延續到青春期。由於排除了性慾的衝動與幻想,兒童可將精力集中到遊戲、學習、交往等社會允許的活動之中。

5、青春期(

11、12歲開始)。在青春期,性的能量大量湧現,容易產生性的衝動。青少年的性需求朝向年齡接近的異性,並希望建立兩性關係。

弗洛伊德將人格劃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稱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又稱伊底,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與生俱來的衝動、慾望或能量構成,以快樂為原則。自我遵循現實原則,是人格的心理成分,它一方面使本我適應現實的條件,從而調節、控制或延遲本我慾望的滿足,另一方面還要協調本我和超我的關係。超我是是個體在社會道德規範的影響下,特別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將社會道德觀念內化而成的。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則,是人格的社會成分。

埃裡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認為,在人格的每個發展階段,自我和社會環境都發生著積極的互動作用,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的因素組成的統一體。另外從研究的廣度上看,埃裡克森將個性發展的階段擴充套件到人的一生,是最早研究畢生發展的心理學家之一。

埃裡克森認為,人格發展必須經歷如下八個基本階段: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歲)

2、自主感對羞怯感(1-3歲)

3、主動感對內疚感(3-6歲)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5、同一性獲得對同一性混亂(青少年期)

6、親密感對孤獨感(成人早期)

7、繁殖感對停滯感(成人中期)

8、完善感對失望感(老年)

以上每個階段內都有一箇中心發展任務,不同時期,這個任務是不同的,具體的說,就是要解決一對矛盾。矛盾解決得好就形成積極的個性品質;如果矛盾解決不好,則形成消極的個性品質。每個兒童完成任務解決衝突的程度是不同的,因此發展的結果和過程也是多種對樣的。一個階段任務的完成有助於下一個階段任務的完成,如果一個階段的任務沒有完成,在下一階段仍有完成的可能。

四、認知理論

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理論

理論內容: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是用發生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人類認知的發展順序和階段,探討認知形成和發展的動因、過程、內在結構和機制等的理論。

皮亞傑認為發展受4個因素共同影響:成熟、自然經驗、社會經驗、平衡化。

1、成熟:主要指機體的成長,特別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成熟。皮亞傑認為,生理成熟是心理髮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2、自然經驗:主要是通過與外界物理環境的接觸而獲得的知識,它可分為二類。一類是物理經驗,這類經驗本質上是源於客體的。二是數理邏輯經驗,這類經驗本質上是源於主體的。

3、社會經驗:指社會相互作用和社會傳遞,主要有語言、教育和社會生活等。皮亞傑認為,社會經驗對人的影響比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要大得多。在他看來,教育作為社會經驗的一個方面,對兒童心理髮展具有重要影響,良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認知發展。但教育並不能使兒童逾越某一認知發展的階段,不能改變發展的階段順序,因而教育對發展的影響也是有條件的。

4、平衡化是決定性因素。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叫做圖式。人類所有的心理反應歸根結底都是適應,適應的本質在於取得機體與環境的平衡。適應分為兩種不同的型別:同化與順應。同化指將新資訊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而順應指改變已有的認知結構以適應新的環境和資訊。

四個發展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主要階段,並描述了每個發展階段兒童的認知和思維特點。 心理髮展過程的進行是連續的,但由於各種發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兒童心理髮展就具有階段性,每個階段有其獨特結構,各階段出現有一定次序,前階段與後階段相比有質的差異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嬰兒靠感覺與動作認識周圍的世界。6個月之後嬰兒知道某人某物雖然看不見但是仍然存在,即“客體永存性”。

2、前運算階段(2-7歲)

這一階段兒童思維發展的典型侷限性特點是思維的片面性和我向思維。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一階段發展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兒童能夠運用符號進行有邏輯的思考活動,能夠克服片面性,“自我中心”程度下降。

4、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

這一階段抽象思維發展,青少年的思維具有更大的彈性和複雜性。

鮑爾貝Bowlby依戀理論

依戀指的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軀體聯絡的一種傾向。Bowlby以精神分析和習性學為基礎提出了習性學的依戀理論。人類嬰兒與其他動物一樣,都有一種先天遺傳的機會。這種行為幫助嬰兒留在父母的身旁,從而降低危險,增加生存的機會。依戀有著深刻的生物根源,從生物進化和種系生存的角度能更好地理解依戀現象。同時認為依戀的質量對於兒童日後形成人際關係的能力具有深刻和長遠的影響。依戀形成於嬰兒6-8個月之間,分離焦慮和怯生的出現是依戀形成的標誌。情緒的發展和認知機能的提高是依戀形成的基礎。

Bowlby提出了依戀發展的4階段模式:

前依戀階段,(無差別的反應期,0-6周):嬰兒出生就有一種有助於依戀情結髮展的內在行為。 依戀關係建立期(有差別的社交期,6周——6-8個月):嬰兒開始能歲熟人和陌生人作出不同反應。

依戀關係明確期(積極尋求與專門照顧者的接近,6-8個月——18個月-2歲):嬰兒對熟人產生依戀並表現出分離焦慮。

互惠關係形成期(18個月——2歲後):嬰兒能理解分離原因並能預測其回來

柯爾伯格(Kohlberg)道德發展理論

柯爾伯格通過個別訪談法用道德兩難故事考察兒童道德發展水平,提出了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的道德發展理論。

(1)前習俗水平(4-10歲)

這一水平的道德由外部的價值觀控制,兒童接受權威人士主張的道德規範,通過後果來判斷一種行為

階段一:懲罰和服從定向:兒童以服從權威和避免懲罰作為道德判斷標準。

階段二:工具目的定向:兒童以能否滿足個人需要作為道德判斷標準。

(2)習俗水平(10-13歲)

這一水平的個體認為遵從社會規範是必要的但不是出於個人利益。

階段三:“好孩子”定向,人們相互合作的道德。維持相互的愛,獲得朋友親人的讚許是道德行為動機。

階段四:“好公民”定向,維護社會秩序定向:以力圖維持社會的秩序,遵守法律和道德規範為道德標準。

(3)後習俗水平(13歲以後)

道德觀念完全內化,認為道德標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甚至是可以改變的,遵從規範本身不是目的,是為人類的利益服務的。

階段五:社會契約定向:主張通過公平的程式修改法律以維護個人的權利

階段六:普遍倫理原則定向:用以指導全人類做作出道德決定的普遍抽象原則是正確的。

五、其他重要理論

維果茨基(Vygotsky)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將低階心理機能與高階心理機能作了區分。低階心理機能指的是依靠生物進化而獲得的心理機能,是在種族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高階心理機能是在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以人類社會特有的語言和符號為中介,受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所制約。高階心理機能有如下特點:高階心理機能是隨意的主動的;高階心理機能的反映水平是概括和抽象的;高階心理機能的實現過程是間接的,以符號或詞為中介;在起源上是社會文化歷史為產物,受社會規律所制約;從個體發展來看,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產生並不斷髮展起來的。

維果茨基提出心理髮展的內化說,即心理髮展的實質是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個體的心理在低階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階心理機能轉化的過程。他認為發展大部分得益於有外向內,即個體通過內化從情境中吸取知識,獲得發展。兒童的許多學習發生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這個環境決定了大部分兒童內化的內容。內化說是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的核心思想。

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展區(ZPD)的概念,ZPD是一種介於兒童看得見的現實能力(表現)與並不是顯而易見的潛在能力(能力)之間的潛能範圍。最近發展區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處於某一年齡階段的兒童,他的最近發展區在一定條件下會轉變為下一個年齡階段的現實發展水平,而下一

個階段又有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兒童的發展變化就其本質上說是不同時期一系列最近發展區的獲得。

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系統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他承認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互動影響著人的發展,自然環境對人的發展是一個主要影響源。發展的個體處在從直接環境(像家庭)到間接環境(像寬泛的文化)的幾個環境系統的中心或巢狀與其中。

布朗芬布倫納將生態環境分為四個系統,第一層系統,微系統。這是最裡層的系統,指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對大多數嬰兒來說,微系統僅限與家庭,然後隨著兒童進入托兒所、學前班,以及與同伴群體和社群玩伴的交往,此係統變得越來越複雜。兒童不僅首微系統中人的影響,而且他們的生物和社會性特徵――習慣、氣質、生理特徵和能力,也影響著同伴的行為。微系統中任何兩個個體的交往都有可能受第三者的影響。例如,父親明顯地影響著母-嬰交往:有著親密幸福的婚姻關係、夫妻相互支援的母親對嬰兒的反應比婚姻關係緊張、缺少配偶支援的母親更有耐心、更敏感。因此,微系統的確是一個動態的發展情境,生活與其中的每個人都影響著別人,同時也受別人的影響。

第二層系統,中間系統,指的是在微系統,如家庭、學校和同伴群體之間的聯絡或相互關係。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如果微系統之間有較強的支援性關係,發展可能實現最優化。例如,與父母建立安全、和諧關係的幼兒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也易於被同伴接納和建立親密、支援性的友誼關係。 第三層系統,外層系統。是指那些兒童並未直接參與但卻對他們的發展產生影響的系統。如父母的工作環境就是一個外層系統影響因素,兒童在家庭的情感關係可能會受到父母是否喜歡其工作的影響。同樣,兒童在校的經歷也會受到外層系統的影響,如學校的整體計劃。

第四層系統,巨集系統。巨集系統是指微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巢狀與其中的文化、亞文化和社會階層背景。巨集系統實際上是一個廣闊的意識形態。它規定如何對待兒童、交給兒童什麼以及兒童應該努力的目標。在不同文化中這些觀念是不同的,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兒童在家庭、學校、社群和其它直接或間接影響兒童的機構中獲得經驗。

兒童心理諮詢案例及分析 篇三

兒童心理諮詢案例:

孩子是一個小學生,在上國小六年級,孩子學習成績很差,性格散漫任性,對家人冷淡,喜歡搞破壞,給家人和朋友造成很大的影響。孩子的父母離異,孩子從小跟爸爸一起生活,小時候充滿了對父母的恨意。

案例分析:

孩子的媽媽再婚後,並生了孩子,這讓原本性格就內向的孩子,因為媽媽又生了孩子之後更加內向了,對家人不理不睬也不關心。媽媽的脾氣不太好,容易跟人急,在和孩子溝通沒用後就會打她。媽媽生出小孩後,孩子擔心媽媽不再喜歡她,所以對母親家裡的小妹妹很不好,母親也跟孩子保障到會努力對孩子好。孩子的父親忙於生意,家裡經濟比較寬裕,對於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能滿足,孩子出於報復的心理,經常給父親出難題,搞惡作劇,嚴重影響了其父親的正常工作,父親無奈,通過朋友介紹帶著孩子來到我們諮詢室諮詢。

有些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後,就會把自己的內心關起來,不會輕易向外界展露自己的內心,使原本開朗的性格慢慢變得捉摸不透,對父母的態度顯得十分冷淡。這是孩子從不成熟走向成熟過程的正常心理反應,心理學上稱之為“青春期閉鎖心理”。但如任其發展,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通過諮詢師對孩子的全面瞭解和溝通後,制定了適合孩子的調整方案,運用一些心理技巧,走進孩子的內心,父親要抽出時間多多陪伴孩子,使孩子不再感到孤單,慢慢敞開心扉。

經過一段時間的諮詢和調整,孩子能夠做到課堂上認真聽課,變成了一個開朗有禮的好學生,並且順利考上了當地重點中學,爸爸非常開心,媽媽也感到很欣慰。

兒童心理學 篇四

一、什麼是兒童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個體從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心理髮展規律和特點。

二、縱向研究: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對一個或一些兒童的心理髮展進行有系統的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蹤研究。

三、橫向研究:在同一時間內對某個年齡或幾個年齡兒童的心理髮展水平進行測查並加以比較。

四、聚合交叉研究:是一種在縱向研究中分段研究個體心理髮展的研究型別。

五、兒童心理學正是成為科學是從1882年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普萊爾的(兒童心理學)藝術的出版,是心理學第一部用觀察法和實驗法來研究兒童心理髮展的。

六、20世紀的主要兒童觀 答:(1)兒童應該擁有基本的人權;(2)兒童是一個正在發展的人;(3)兒童應當享有快樂的童年;(4)兒童具有主體性;(5)每個健康的兒童都擁有巨大發展潛力;(6)幼兒才能開發得越早,就開發得越多;(7)兒童本質是積極的;(8)實現全面發展與充分發展,是每個兒童的權利;(9)兒童的學習形式是多樣的;(10)成人應尊重幼兒各種學習形式。(建議:記憶5條即可七、一個四歲的孩子,母親認為孩子是由遺傳決定的,,於是為其提供各種環境,很少關心關注孩子,少強迫孩子去學一些什麼東西,分析父母對發展基本理論的看法

答:該母親陷入了遺傳決定論的誤區,認為孩子將來成為什麼,都有遺傳決定好了,護士了後天環境和教育等人為干預對孩子的可能性。雖然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遺傳對兒童心理髮展的重要性,但是其過分誇大了遺傳的作用。是錯的看法 1遺傳只提供兒童心理髮展的可能性,是兒童心理髮展的生物前提。而真正決定兒童心理髮展的是來自環境和教育的影響。父母需要多與孩子接觸,提供給其適當的教育,畢竟兒童心理朝那方向發展,決定於教育與環境

2環境和教育對兒童的心理髮展起決定作用,通過兒童心理的內部原因來實現。教育兒童必須根據兒童的實際情況出發。

七、研究離異的五歲兒童,適合採用哪3種研究方法

1自然觀察法:旨在不加任何控制的條件下觀察自然情境中被試的反應:不對兒童施加任何影響,讓其表現出最真實的自己,會觀察得到更加真實的結論。

2、訪談法:對兒童進行口頭交談,瞭解和手機其心理和行為資料。可以獲得更有用價值更深層的心理活動、因為其父母離異,比較敏感,所以最好要先與其家裡良好關係在進行,地點選擇在他熱為安全的地方,恰當提問。

3、比較法,八、簡述新生兒的反射

1.抓握反射:

2、吮吸反射

3、強直性頸部反射:

4、巴賓斯基反射:

5、摩羅反射(驚跳反射)

6、游泳反射:

7、踏步反射:

8、降落傘反射,

九、兒童身體生長髮育的原則

嬰兒動過發展遵循三個原則:頭尾原則、遠近原則和大小原則。(1)頭尾原則:即頭、頸、軀幹和上肢的動作發展先於腿腳動作的發展。(2)遠近原則:軀幹和肩膀動作的發展先於手和手指動作的發展。(3)大小原則:大肌肉動作最先得到發展,然後是小肌肉動作

十,幼兒幾年才能握筆寫字,分為三個階段

答:答:三個階段,1、塗寫;

2、模仿和臨摹;

3、流暢書

十一、氣質是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徵,但為什麼兒童的氣質也會表現出一定的不穩定性?(P160)

答:第一,氣質本身會隨著年齡的發展而發展,早期的行為會被整合到新的更復雜的系統中。

第二,某些行為的意義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而這些行為反映了氣質的特點。

第三,環境對氣質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十二、試分析友誼對幼兒發展的影響。(P228) 答:(1)朋友是社會能力的促進者;

(2)朋友為兒童提供安全感和社會支援;

(3)友誼促進角色採擇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4)友誼促進建立、維持親密關係能力的發展。

十三、試分析電視對幼兒發展的消極影響。(P231)

答:(1)媒體暴力的影響,會增強兒童的攻擊或反社會傾向;(2)電視對家庭互動的影響,家庭其它休閒活動如遊戲及全家人出外旅遊的時間減少了;(3)是社會刻板印象的來源;(4)通過廣告影響幼兒的消費行為。

三、論述分析題

1、一位4歲孩子的母親認為,孩子的成長與成才是由他們的遺傳特徵決定的。。。。所以,她為孩子提供為孩子提供各種發展他們特長的條件和機會,但很少強迫或監督孩子。請分析這位母親對發展基本理論問題的看法。(P9)

答:這位母親是遺傳決定論者,認為遺傳在兒童發展中起決定作用,兒童的心理與品性由基因決定;發展只是這些內在因素的自然展開,環境和教養只起引發作用,是輔助性的。因此這位母親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但並不強迫和監督孩子。

2、如果研究者試圖研究經歷了父母離異的5歲兒童的想法和感受,什麼樣的方法將最為適用?為什麼?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用來研究兒童的發展? 答:(1)觀察法、臨床法和個案研究法較為適用。

(2)因1為觀察法在研究兒童發展的過程中,研究者可藉助自己的感官,也可藉助於儀器裝置(如攝像機等),有目的、有計劃的對被觀察者的外部行為進行觀察;

2)臨床法與訪談法相似,是自然主義的觀察、測驗和精神病學的臨床診斷法的並用;

3)個案研究法是通過各種資料收集的方法(結構性訪談、問卷法、臨床診斷法、行為觀察法)建立起研究物件的成長檔案,以探討兒童發展的特點和影響因素。(3)此外,其他方法還有調查法、測驗法、心理物理法等。

3、9月份,年輕的芳芳老師剛剛接手一個“全託”的小班。她應該怎樣安排孩子中午的午睡和晚上的睡眠?請你給她一些建議。 11-12小時 晚上9點半到早7點半

10小時

午睡1點到3點

2小時

答:午餐後到午睡前這段時間,可以引導他們選擇一些安靜的活動,如看書、串珠子等,使孩子的大腦皮層逐漸進入抑制狀態。臥室環境要保持安靜,溫度適宜,可以播放舒緩的音樂,以安定幼兒的睡眠情緒,使幼兒較快入睡。此外,在幼兒快要醒來時,播放舒緩的音樂也有助於防止幼兒突然醒來而引起的不快或驚嚇。對於實在不想午睡的孩子,也不必勉強,可以允許他們躺一會兒,或在非睡眠區域安靜地玩。

至於晚上的睡眠,上述方法也適用。另外,建議在睡覺前安排一些睡眠“儀式”,讓孩子睡覺前經常有順序地經歷一些相同活動,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該是睡覺的時間了”。睡前千萬不要讓孩子情緒激動,否則孩子就很難安然入睡了

4、“豆豆14個月時會當著很多大人。。。為什麼豆豆的行為會有如此的改變?對此,豆豆父母應採取怎樣的反應方式和評價方式? 答:(1)從2歲開始,豆豆已經產生了自我,意識到要對自己邊唱邊跳的行為進行評價。這時,他就會產生諸如羞恥感、窘迫感之類的自我意識情緒,“並且用手遮住臉”。(2)一般而言,成功會使兒童表現出自豪感,失敗會使兒童表現出羞愧感,這些表現都依賴於父母的反應。對此,豆豆的父母應該進行更多的積極評價:在孩子成功時進行表揚。那麼,豆豆就在成功時表現出更多的自豪感,而在失敗時表現出較少的羞愧感

5試分析同伴交往重要性。(

一、同伴交往有利於兒童學習社交技能和策略,促進其社會行為向友好、積極方面發展。

二、同伴交往是學前兒童積極情感的重要後盾。

三、學前兒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觀察學習和積極探索,有助於促進其認知能力的發展。

四、同伴交往可為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提供有效基礎。

6、嘟嘟5歲了,是個聰明的孩子。.。.老師會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方法?教師的教育方法會不會影響嘟嘟的自我評價和同嘟嘟的評價? 答: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會影響幼兒的自我評價。

1由於幼兒的自我評價處於“他評”階段,所以教師對孩子的評價就會成為兒童對自己評價的重要來源。

2同時,教師對兒童行為的反應或評價,也會影響兒童在同伴中的聲望,進而間接的影響兒童的同伴關係。

3幼兒園教師對幼兒在同伴中的地位有重要的影響。老師對孩子的消極評價可能導致孩子被同伴拒絕,而在幼兒園或國小入學初期被同伴拒絕的兒童,可能會延續他們“被拒絕者”的地位,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遭遇拒絕,並由此產生各種適應問題。

所以,一方面教師必須對有破壞性的行為做出必要的反應,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嘗試使用行為矯正的策略而非批評、責罵兒童的方法對兒童的消極行為予以矯正,並及時稱讚這些兒童合宜的行為。

7、為什麼幼兒中期常常出現“告狀”現象。

(1)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別人的舉止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準而引起的情感;(2)中期幼兒比較明顯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他們可以因為自己在行為中遵守了老師的要求而產生快感。中班幼兒不但關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3)中班幼兒常常“告狀”就是由道德感激發起來的一種行為。

8、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別人的行為舉止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準而引起的情感。

9、想象是人腦對已儲存的表象加工改選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10、氣質:指一個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決定的、相對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

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反應的大小)、平衡性(興奮或抑制的優勢)及靈活性(轉換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傾向於外部事物,有人傾向於內心世界)方面。氣質的特點包括天賦性、遺傳性、穩定性。。

10、兒童言語的形成中,出現單詞句階段的年齡段是( B )。 A. 6個月—1歲 B.1歲—1.5歲 C.1.5歲—2歲 D.2歲—3歲

11、下列那一時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語言的時期( D )。 A.嬰兒期 B.學前期 C.少年期 D.先學前期

12、在方位知覺的發展中,兒童在( B )能夠正確辨別前後。 A.3歲 B.4歲 C.5歲 D.6歲

13、(四歲左右是培養兒童正確發音的關鍵期

14、簡述學前兒童思維發展總趨勢。

(1)從思維工具的變化來看,從主要藉助於感知和動作,到主要藉助於表象,再過渡到藉助於概念;

(2)從思維方式的變化來看,從直覺行動性思維,到具體形象性思維,再過渡為抽象邏輯思維;

(3)從思維反映內容來說,從反映事物的外部聯絡、現象到反映事物的內在聯絡、本質;從反映當前事物到反應未來事物

15、兒童學習語言發音最容易的年齡階段是(B ) A.2~3歲 B.3~4歲 C.4~5歲 D.5~6歲

16、為什麼要學說普通話,並從幼兒抓起

(一)幼兒期是學習語言、形成口語的關鍵時期

二)學說普通話有利於識字和閱讀,為孩子入學後掌握書面語言、理解字義打下基礎。

(三)防止語音上出現根本性的錯誤,避免口語交流中產生誤會

17、影響親子交往的因素

1父母的性格、愛好、教育觀念及對兒童發展的期望,對其教養行為有直接的影響

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涉水經濟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間關係狀況等,通過父母一方簡介地影響親自交往的狀況。

3兒童自身的發育水平和發展特點是影響親子交往的另外一重要因素

4受到家庭以外的許多因素影響。如:鄰里、社群的風氣、輿論,民風俗習慣,以及託兒所幼兒園的要求和教養方式等。

19、造成口吃的原因有哪些,以及如何矯正?

生理原因:由於2—4歲兒童的言語調節機能還不完善,造成連續發音的困難。

心理原因:說話時過於急躁、激動和緊張造成的。從“思想”轉換成言語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詞彙和更好的表達形式而感到焦急,也可能會因為發音的速度趕不上思想閃現的速度而造成二者的脫節。會使兒童處於緊張狀態,而這種緊張可能造成發音器官的細微抽搐和痙攣,出現了發音停滯和無意識地重複基本音節的情況。經常性的緊張便成為習慣,以至於每次遇到類似的詞語或情境時,都出現同樣的“症狀”。

模仿,幼兒的好奇心強,愛模仿,班上某個孩子偶爾會出現“口吃”,會使他們覺得有趣兒,“好玩兒”而加以模仿,最後不自覺地形成習慣。 矯正口吃的重要辦法是消除緊張,成人應和顏悅色地提醒他們不要著急,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講話,對生活在幼兒園集體中的兒童,教師則要教育其他幼兒不要模仿,更不要譏笑

20、幼兒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是___早期學習___、_勞動_____ 和 _遊戲______,其中___遊戲____是幼兒最主要的活動形式。

21、智商在(D )之間稱為超常。

A.90—110 B.110—130 C.70分以下 D. 130—140

22、學前兒童口吃現象常常出現在( D )。 A. 1歲半—2歲 B.4—5歲 C.5—6歲 D.2—4歲

23、自我意識萌芽的時間( C)。 A.5歲 B.4歲 C.3歲 D.2歲

24、為什麼幼兒中期會告狀?

道德感是有自己或別人的舉止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準而引起的情感;4—5歲幼兒比較明顯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他們可以因為自己在行動中遵守了老師的要求而產生快感,中班幼兒不但關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他們看見小朋友違反規則,會產生極大的不滿,中班幼兒常常“告狀”,就是由道德感激發起來的一種行為。

氣質:指一個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

25、親子交往:主要是指兒童與父母(養父母)之間進行的交往及其伴隨著一種情感關係

26、幼兒::”說謊”想象和現實分不開? 1)這是由於幼兒認識水平不高,有時把想象表象和記憶表象混淆了起來;

(2)有些幼兒渴望的事情,經反覆想象在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變成似乎是記憶中的事情了;

(3)由於認知經驗不足,把假想的事情信以為真。

27雙生子爬樓梯實驗

(1)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用雙生子爬梯實驗,說明生理成熟對學習技能的前提作用。 (2)雙生子T和C在不同年齡學習爬樓梯。T從出生後第48周起接受訓練,每天練習10分鐘,連續6周。C則從出生後第53周開始,每天練習時間相同,僅訓練兩週,就趕上了T的水平。 28、3歲辨別上下:4歲辨別左右:5歲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6歲正確上下左右

29、嬰兒發音大致經歷三個階段:

1、簡單發音階段

2、___連續音階段;________

3、______模仿發音—學話萌芽階段_____________。

30、youerqi 幼兒期(學前期)的心理特點

1、兒童渴望獨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種新的需要跟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及能力之間產生了重大的矛盾。

2、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知識剛剛開始發展

3、從這個時期起開始形成最初的社會性傾向。

兒童心理諮詢案例及分析 篇五

近年來,兒童成長過程中出現心理問題的情況有所增加,兒童心理諮詢也成為了解決兒童心理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兒童心理諮詢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國小三年級男生小林,是個可愛的男生,他數學和英語成績都能達到90多分,數學思維比較敏銳,英語成績也能保持95以上的優異成績。問題是,他的語文很糟糕,尤其是對寫漢字有恐懼感。

他在學校表現:上課搞小動作,不聽講,不做課堂作業,出操時大家都做操,他就站在原地東張西望,或者自己玩自己的,就是不做。午睡時,其他同學在休息,他就去打擾同學,或者塗畫黑板,造成班級扣分。他的班主任老師曾經多次請家長到學校,最近還驚動了校長請來了他的父母。

他的家庭情況:父親在外忙碌,較少在家,母親也有一間店面需要打理,但是儘量抽時間監督他學習。

家裡還有個弟弟,比較霸道,常對他大吼大叫。他的父母對他要求很嚴格,他爸爸媽媽常斥責他,他父親偶爾也打他。據觀察,他的父親是個脾氣比較爆的人。他現在在家裡寫作業,常常是要做到11點多甚至12點,主要是語文作業花時間,寫一個字休息30多秒,發呆或者說話。然後字型基本上是結構鬆散,筆畫錯亂。

案例分析

(一)從偏科和文字書寫結構鬆散、筆畫錯亂等原因看,有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原因

1、從生理原因看,從腦科學的角度講,兒童的左右腦發育不均衡;左腦發育優於右腦,或者是兩腦不能協同活動(不能對所接受的感覺資訊進行合理加工)。因為左腦偏於對繼時性資訊的加工,而右腦偏於同時性資訊的加工。也就是說語文學習偏於右腦,數學學習偏於左腦。

2、從兒童心理的原因看,孩子也許不喜歡語文老師,或者孩子的心理受到過語文老師的傷害。致使孩子由不喜歡語文老師而導致討厭語文課。

(二)上課不能專心聽課和不遵守學校規則的原因

1、從腦科學的角度講,很可能是由於大腦皮層額葉(前額)比同齡孩子發育緩慢,還不能監控自己的行為。因為額葉是主控人的注意力的關鍵部位。也可能是前面說到的,由於大腦對身體感覺資訊的統合出現障礙,在醫學和心理學上稱為感覺統合失調或學習能力障礙。

2、由於家長素質偏低,培養教育方法不當,造成孩子的養成教育不好,沒有良好的學習品質和行為習慣。

(三)孩子自卑和恐懼心理形成的原因

1、父母教育過於嚴厲,簡單粗暴。

2、住宿學校的管理過於嚴格,孩子不在父母身邊,或多或少要失去安全感。

3、同學對他的歧視:孩子經常捱打、受欺負,甚至是被人吐口水。在這樣的家庭和學校環境下成長,孩子的初期社會化過程受到嚴重不良因素的影響,致使孩子根本無法建立良好的自我意像。他肯定還有一些強迫行為,逐漸還有可能發展成強迫症。

孩子從六個月開始就有了朦朧的自我意識,就出現了映象自我,如你對她笑他就開心的笑,你對他怒他就會哭。所以從六個月開始他們就在“別人是怎麼看我的”心理映象伴隨下成長。別人的態度和語言評價就是他們自我評價的標準。進而逐漸形成積極或消極的自我意像或自我概念。

如果孩子所獲得的多數是負面的態度和評價,就自然會漸漸失去自信和自尊。更容易出現“破罐子破摔”的自卑心理和行為。學前和國小低年級階段又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關鍵階段。所以說兒童時期的社會化過程非常重要,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兒童心理學 篇六

第十一章

一、單項選擇

()是個體藉助語言傳遞資訊的過程。A認知B注意C心象D言語

一般來說,()言語優於()言語。()

A表達性接受性B接受性表達性C感知性理解性D理解性感知性 兒童言語的準備時間為()歲。A0-1B0-2C0-3D0-4

()歲左右,兒童已經能理解幾十個詞,但能說出的很少。

兒童言語的形成是在()歲。A0-1B1-2C1-3D4

()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人之進行的,大家積極參加的一種言語活動。

A聊天B說話C對話D獨白

()是較長時間內獨自進行的言語活動。A聊天B說話C對話D獨白

兒童的言語基本上都是採取()的方式。A聊天B說話C對話D獨白

3歲前的兒童只進行(),他們的言語大部分是情境言語。A聊天B說話C對話D獨白 ()是言語的特殊形式也是一種高階形式。A內部言語B外部言語C對話D獨白

二、多項選擇

單詞句階段兒童理解有以下特點()。

A 由大到小B由近及遠C固定化D詞義籠統

兒童在雙詞句階段,說出的句子還很不完善,主要體現在()。

A句子長B句子簡單C句子不完整D句子完整

幼兒詞彙的發展體現在()。

A詞彙數量的增加B詞類範圍的擴大C詞義理解的狹隘D詞義理解的加深

兒童語句的發展規律是()。

A句型從簡單到複雜B句子結構從混沌一體到逐漸分化

C句子結構從鬆散到逐漸嚴謹D句子結構由壓縮、呆板到擴充套件靈活

學前兒童口吃的原因有()。A模仿B遺傳 C心理原因D生理原因

兒童言語的準備主要包括()。

A家長的準備B兒童的準備C發音的準備D理解的準備

先學前期,兒童口語的發展可以分為()階段。

A不完整句階段B完整句階段C單詞句階段D雙詞句階段

嬰兒的言語發音的準備大致經歷以下階段()。

A簡單發音階段B 連續音節階段C模仿發音階段D書面語階段

兒童心理諮詢案例及分析 篇七

兒童心理諮詢案例:

該兒童目前要解決的主要有三方面問題:1.攻擊性行為;2.人際關係(師生關係、生生關係及親子關係);3.學習適應性。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

具體分析如下

1、攻擊性行為:

根據兒童的成長經歷,攻擊性行為的產生主要是經驗習得的結果。人的行為都有“趨利避害”的特點,之所以選擇某種行為,主要是這種行為能給當事人帶來某種利益。本案中的“攻擊性行為”的最初形式是“防禦”,其核心是“不被傷害”,怕小朋友用繩子勒壞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護性反應。當這種行為的結果滿足了個體“免受傷害”這一需要時,就已經在認知上強化了這種行為的合理性;而後又沒有任何的“懲罰”出現,比如:小朋友更厲害的攻擊,老師的不滿等,就再一次證明了這種行為的可行性。“勝利”的體驗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極反應所帶來的結果要開心得多。

因此,小王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嘗試,將在觀念中形成這樣的推理:受到別的小朋友欺負,不一定要躲開,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武力來保護自己。而且,在“自我保護”的強烈暗示下,往往會對外界資訊過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禦”,比如:對別人無意的碰撞,以為是故意的挑釁,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裡,則是一種“攻擊性行為”。

當行為不斷反覆後,將會變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成為人格特徵之一,如:攻擊性人格,表現特點即:敏感、多疑、衝動、具破壞性。當然,就小王的現狀及年齡階段,還根本談不上“攻擊性人格”,只能說有攻擊性傾向,也正因此,及時的干預是可以矯正的,否則隨年齡的增長,行為復現率的提高,而使改變難度增大,演變為人格特徵。

另外,小王的“攻擊性行為”裡,還有著他特定年齡的意義:一種對“權威”的不滿而發洩在非權威身上,比如:對老師不公正的不滿,不能或不敢直接衝老師宣洩,而指向同學;一種尋求關注的不當方式,因為“攻擊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乾脆以“攻擊性”尋求注意,尋求理睬。

2、人際交往問題:

該兒童的人際交往問題與他的攻擊性行為密切相關。攻擊性行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負”,也抱了老師處事不公的怨氣,甚至引起了同學的“注意”,但這些行為卻也形成了他在別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動不得、說不得、脾氣大、愛打人、不尊重老師、不團結同學……我們說,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動態變化的過程,交往的基礎是“相互吸引”,即喜歡與接納。而面對“攻擊性”的人,誰願意或誰敢輕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為是暗示“我想跟你們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認同和接受的。

當然,小王對班主任老師的不滿,有老師主觀臆斷的責任,需要進一步與老師溝通、澄清,而採取消極的敵對方式,只能更深地強化老師對他的“偏見”,更充分地證明了他的“不好”,反而進入了一個“惡性迴圈”。

至於與父母的關係,應該說小王之所以對父母話少,其一是因為他目前的狀況並不理想,學習、人際都存在問題,肯定父母批評、指責,誰喜歡總聽“壞話”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長經歷,大班前父母的處世教育與大班後“自我拼搏”的結果幾乎相悖。只有孩子認同父母,覺得父母是對的,才會聽話;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議。而他們之間卻缺乏這種“溝通”,孩子認為父母只會批評自己,並不能給自己“保護”,父母則認為孩子不懂事,總出狀況。

3、學習適應性:

雖然學習退步了,但其有學習基礎,只是發展過程中的適應不良表現。除了以上的行為與人際協調外,主要是對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干預。

目前,該生所面臨的學習問題主要是如何將情緒與學知識分開,以及給予相應的注意力訓練,提高上課效率,並且這也是促進人際關係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齡越小,課堂學習越依賴於對老師的好惡,喜歡這個老師,可能會很專心地聽課,儘可能去表現良好,讓老師喜歡他;反之,則可能不屑一顧,甚至“惡作劇”。因此,必須在認知上明確來學校的目的,在行為上給予積極的建議與指導,兩者結合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攻擊性行為、人際問題、學習問題等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的緊密關係,都有著共同的成長經歷等背景。

案例分析題 篇八

第一章案例題

巨集偉公司是一家從事IT產品開發的企業。由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出資100萬元,三人平分股權比例共同創立。企業發展初期,創始股東都以企業的長遠發展為目標,關注企業的持續增長能力,所以,他們注重加大研發投入,不斷開發新產品,………… 思考題:

1.趙勇堅持企業長遠發展,而其他股東要求更多分紅,你認為趙勇的目標是否與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相矛盾?

2、擁有控制權的大股東與供應商和客戶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是否相矛盾,如何協調? 3.像巨集偉這樣的公司,其所有權與經營權是合二為一的,這對企業的發展有什麼利弊? 4.重要利益相關者能否對企業的控制權產生影響? 參考答案:

1、趙勇堅持企業長遠發展目標,恰是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的具體體現。

2、擁有控制權的股東王力,張偉與供應商和分銷商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取向不同,可以通過股權轉讓或協商的方式解決。

3、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二為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委託代理衝突,但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不利於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制約公司規模的擴大。 4.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可能會對企業的控制權產生一定影響,只有當企業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增加企業的整體財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才會得到有效滿足。反之,利益相關者則會為維護自身利益而對控股股東施加影響,從而可能導致企業的控制權發生變更。

第四章案例題

六順電氣公司是一家中等規模的家用電器製造企業,在行業競爭中具有一定的經營和財務優勢,但裝置規模及生產能力不足。目前,巨集觀經濟處於企穩階段,家電消費需求數量和購買能力呈上升趨勢。公司為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增加利潤和企業價值…………準備採取下列措施……………… 要求:

1、試分析公司目前的基本狀況和所處的經濟環境及其對公司的影響。 2. 你認為公司準備採取的經營與財務戰略是否可行?

3、如果你是該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從籌資戰略的角度你將採取哪些舉措? 參考答案

從案例所給的條件看,該公司目前基本狀況總體較好,是一家不錯的中等規模企業&財務狀況在行業內有優勢,但面對需求能力上升、經濟穩定發展的較好的外部財務機會,其規模製約了公司的進一步盈利,但該公司在財務上的優勢使得其進一步擴張成為可能。綜上所述,該公司可以說是處於SWOT分析中的SO組合,適於採用積極擴張型的財務戰略。該公司材料中準備採取的經營與財務戰略都是可行的。從籌資的角度看,限於該公司的規模,可能該公司在目前我國國內的環境下仍是主要採用向銀行借款或發行債券的方式,待其規模逐步壯大,條件成熟時,也可以考慮發行股票上市籌資。

第五章案例題

迅達航空公司於2000年實行槓桿式收購後,負債比率一直居高不下,直到2005年底,公司的負債比率仍然很高,有近15億元的債務將於2008年到期。為此,需要採用適當的籌資方式追加籌資,降低負債比率。 2006年初……………… 思考題: 1. 請你分析股票籌資方式的優缺點

2、你如何評價投資銀行對公司的諮詢建議 3. 你將對公司提出怎麼樣的籌資方式建議 參考答案

(1)普通股籌資的優缺點: 優點:

1、普通股籌資沒有固定的鼓勵負擔 2. 普通股股本沒有規定的到期日 3. 利用普通股籌資的風險小

4、發行普通股籌集股權資本能提升公司的信譽 缺點:

1、資本成本較高

2、可能會分散公司的控制權

3、如果以後增發普通股,可能引起股票價格的波動 4. 有被他人收購的風險 (2)主要有三方面的評價:

投資銀行對公司的諮詢建議具備現實性和可操作性。投資銀行分析了關於公司機票打折策略和現役機齡老化等現實問題,認為公司原先提出的高價位發行股票的做法不切實際,也不易成功。所以投資銀行對發行股票擬定的較低價位是比較合適的,具備可操作性和現實性,也容易取得成功。

投資銀行的諮詢建議的實際效果比較有限,通過資料中關於增發股票前後的資料比對,可以明顯看出:本方案的融資效果很有限。增發前,公司的負債率高達74.4%,在增發股票後僅降低2.9%,依然在70%以上。公司在增發股票過程中僅獲取了2.43億元的資金,這對於將於2008年到期的15億元的債務依然是杯水車薪。所以,本方案實施後取得的效果可能極其有限,並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公司的財務困境。

投資銀行的諮詢建議提出的籌資方式過於單一。企業的籌資方式從大的方向來講,可分為股權性籌資和債權性籌資,如果進一步細化,將會有更多的籌資方式和方法。而投資銀行的諮詢建議中僅僅考慮了普通股票這一種最常見的方式,並沒有多方面地考慮其他籌資方式,這樣很難取得最優的籌資效果。

(3)針對公司目前負債率高、現金流緊張的財務現狀,主要建議公司採取股權性的籌資方式。除了發行普通股票以外,公司還應該多元化地運用各種具體籌資方法。公司可以通過發行優先股或是發行認股權證的方式籌集資金。

第九章案例題

金盃汽車鉅額應收賬款案例

曾在我國證券市場闖蕩多年的金盃汽車,其2001年的年報富有戲劇性。2002年4月13日,金盃汽車釋出了業績虧損公告:金盃汽車2001業績將出現鉅額虧損。隨後,該公司又公佈了2001經營業績預虧的補充公告,公告中解釋道,………… 思考題:

金盃汽車公司的應收賬款管理可能出現了什麼問題?

你認為金盃汽車公司可以從那幾個方面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 參考答案

1、(1)沒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在賒銷時,沒有實行嚴格的信用標準,也沒有對客戶的信用狀況進行調查和評估,從而對一些信譽不好、壞賬損失率高的客戶也實行賒銷,因而給公司帶來鉅額的壞賬損失。

(2)沒有對應收賬款進行很好的監控&對逾期的應收賬款沒有采取有力的收賬措施。 2.金盃汽車公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

事前:對客戶進行信用調查和信用評估,制定嚴格的信用標準。

事中: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採用賬齡分析表等方法對應收賬款進行監控 事後:制定合理有效的收賬政策催收拖欠款項,減少壞賬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