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公開課說課稿(精品多篇)

公開課說課稿(精品多篇)

公開課說課稿 篇一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內容是新課程七年級數學教材第八章多邊形第二節三角形的第三課時——三角形的外角和。

教學目標:探索瞭解三角形的外角的兩條性質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能利有平行線的性質證明這兩條性質,並應用計算。

重點闡述:三角形外角的性質以及外角和

難點突破:新增輔助線

二、說教法

教師通過引導、啟發、探究等教學互動。引導學生採用拼圖和數學說理兩種方法,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剪剪拼拼,動手操作,探索發現有關結論,另一方面又加以簡單的數學說理,使學生初步體會:要得到一個數學結論,可以採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還可以採用數學推導說理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探索三角形的外角的兩條性質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

三、說學法

本節主要通過學生的動手實驗,自主探索,概括出三角形外角的兩條性質以及外角和性質;並通過交流探討,說理論證,加深認識三角形的兩條外角性質和外角和性質,進一步綜合運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質、三角形的內角和性質進行有關的計算。在課堂上儘量充分地體現了學生主體性的地位和學生學習的規律,即:發現知識——認識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四、說教學程式

一、複習提問

1、三角形內角和等於多少?

2、什麼是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外角與它相鄰的內角之間有什麼關係?

二、新授:

(一)探究與概括

1、(1)圖中有△ABC的外角嗎?(∠BCD)

(2)與∠BCD具有公共頂點的角是那一個角?(∠ABC),∠A、∠C、與∠CBD有公共頂點嗎?(沒有)

∴∠ABC是∠CBD的相鄰內角。

∠A、∠C是與∠CBD不相鄰的內角。

2、問:(1)三角形的一個外角與它相鄰內角有什麼關係?(互補)

(∠BCD+∠ABC=180°)

(2)三角形的一個外角與它不相鄰的內角又有什麼關係呢?

實驗P47做一做

將∠1,∠2剪下拼在∠1′與∠2′位置

公開課說課稿 篇二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首先感謝大家為我的新秀課進行評審,下面我對>這節課進行簡單的說課: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音樂一年級下P60—61,學唱歌曲《誰在叫》。

[教材分析] :

本單元教材內容是《汪汪與咪咪》,在歌曲中出現的形象都是同學們喜歡的小動物形象。在這學期的歌曲中,有很多歌曲都是有關小動物的,比如:《小燕子》、《放牛歌》《杜鵑圓舞曲》、《數鴨子》、《我的小雞》、《貓咪別淘氣》等等。《誰在叫》這首歌曲中又多了一些動物形象,教學中,我結合教材並聯系生活實際,開發學生想象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創造活動,使學生在今後生活中更加喜歡和保護動物,美化了學生的心靈。

[學生分析]

上學期,我通過與學生的接觸,互相瞭解,我面對的一年級小朋友年齡雖小,但天真活潑,在課堂上已經能大膽唱歌、跳舞,師生能互相配合,同學們已特別喜歡上音樂課。因此,在該課中,我便結合學生情況,設計說一說、唱一唱、演一演這些學生興趣濃厚的活動方式,更好地激發學生學好音樂、表現自我的慾望。 [教學目標]:

1、學會唱歌曲《誰在叫》,並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各種動物的叫聲

及生活習性,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在教學中結合唱、編、演多項活動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情趣以及創新能力。

[教學設計意圖 ]

1、在音樂課堂中充分體現課程改革精神,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學會唱新歌,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的多項活動貫穿整個課堂,設計理念突出一個“新”字。

2、音樂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體現一個“動”字。

3、教學內容圍繞主題,結合生活實際,採取說、唱、編、演、畫多項活動使音樂知識生活化,體現音樂課堂中的“情”、“樂”、“美”。

教學流程

一、課前複習先前所學歌曲>,目的是為了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一種寬鬆愉悅情感氛圍,同時也為匯入新課起到一個過度的作用。

二:在授新課的環節中,課件出示課題>後, 讓學生聽一聽,是哪種小動物在叫?它們是怎樣叫的?學生通過聽,說,培養了他們的欣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敢於大聲說話。然後播放歌曲錄音《誰在叫》前半部分,讓學生對這一部分有個整體的認識,這也體現了低年級以聽唱為主這一要求。分句教唱是為了讓學生能更準確地唱準歌曲旋律,在教唱”啦”部分,我採用了對比的方法,使學生更易於記住歌曲的旋律,讓學生用動作來表現歌曲時,我讓學生自編動作,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緊接著學習歌曲後半部分,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先理解歌詞, “小貓想捉老鼠”、“小雞找媽媽”、“還有小魚”、“……”,瞭解了動物之間的生態關係,教育學生細心觀察事物,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歌曲的教唱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句子,學生找一句,跟鋼琴學唱一句,既學會了歌曲,也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學生邊唱邊隨音樂做小動物可愛的動作。教唱過程中,師可採用師生地唱、分組對唱、學生領唱,打擊樂伴奏等教學方式使學生儘快熟悉歌曲。

三、激發學生寫一寫,小組合作編創歌詞,使課堂充滿活力

1、讓學生根據歌曲內容,聯絡動物生活習性,模仿其動作,創編各角色舞蹈動作,再分組表演。

2、分小組編創舞蹈動作。學生在小組長帶領下,對小雞、小貓、小鴨、小豬、小老鼠、雞媽媽、小魚各角色聯絡自己的生活實踐和想象,編創可愛的舞蹈動作。

3、分角色表演。

(1)小組內各自扮演自己喜歡的動物角色表演。教師對有困難的個別小組的活動給予及指導。

(2)開展各小組比賽活動。教師對每個小組成績都予以表揚,對編創得較好的舞動作師生共同學習、借鑑。

最後小結本課所學內容,並教育學生從小保護小動物,保護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體現音樂審美教育這一功能。

公開課說課稿 篇三

說教材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情感型課文。文章記敘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床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不由想起了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著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裡感到難過和愧疚。於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裡,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裡流出了淚水。文章字裡行間洋溢著母親對子女的愛,也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

四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太多的經歷,他們依然處於被精心呵護的階段,要體會母愛並學會感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有賴於課堂的預設,有賴於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更有賴於課堂的生成。這一課的教學,要跟著學生的需要走,引領他們在情感世界裡走個來回,這是預設本課教學時的初步想法。

據以上分析,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悟感受、體驗表達,感悟母親的愛,理解孝子情懷。

3、結合閱讀感悟練寫片段,通過練筆頌母愛、表情懷。

教學重點是如何讓學生走進文字,體會母愛和孝子的情懷,又如何走出文字,感受自己母親的愛,感悟到自己也該表達愛。教學難點是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文字背後的含義。

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中,我採用“以讀感悟,以讀見悟”的方法,以“我的心裡為什麼難過、愧疚?”為主線,按“體會‘我’的心情——感悟、體會母愛——回報母愛”為線索,抓住課文中的幾個動情點組織教學。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的讀,讓“感”從讀書中產生,“情”在讀書中昇華。

說教學過程

我用三個問題展開教學過程,學生也隨著這三個問題進入“讀”和“悟”的學習過程:

l問題一:護士要換床單,母親不能下床,便有了我“第一次抱母親”。就是這一抱,卻抱出了幾個“沒想到”,為什麼會“沒想到”呢?

設計目的——抓住三處“沒想到”,呈現輕與重的對比,體會兒子心裡的難過、愧疚,呈現本課的閱讀主題。

△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摔倒。

△“我沒想到我媽這麼輕。”

△“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難過”、“愧疚”是課文中直接出現的寫作者心情的詞,只是讓學生找到這兩個詞是不夠的,讓學生畫下三個“沒想到”,通過“找——讀——聯絡上下文想,交流——再讀”這個品讀的過程,才能達到“激情”的目的。

l問題二:這究竟是一位怎樣的母親,讓“我”如此難過與愧疚?

設計目的——抓“母親形象”,探究愧疚原因

這個環節,我抓住以下幾個動情點進行教學:

△“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揹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

△“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1、學生找到這兩個句子之後,反覆朗讀,交流感受,老師著重引導學生抓住“翻山越嶺”、“年復一年”、“但逢……總是……”這些詞語理解母親的艱辛,母愛的無畏和博大。

2、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進一步想想,作為一位母親還會挑起哪些重擔?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3、最後讓學生和作者一道質疑“力大無窮”這個詞:母親真的力大無窮嗎?她的力量來自哪裡?(母愛)

l問題三:望著母親那瘦小的臉,作者心潮澎湃,千言萬語都化作了一個動作,那就是——“抱母親”,這回抱母親和剛才有什麼不同?

1、充分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母親流下的是怎樣的淚水?(激動的、幸福的、欣慰的……)

2、在今後的日子裡,讓我們在享受母愛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像作者那樣傳遞你對母親的愛!

設計目的——抓“母親的淚水”,激發感恩之情。

l片斷練筆:作者僅僅是第一次抱母親,就讓母親這樣激動,這樣欣慰,這樣幸福,而小時候,母親抱過我們無數次,給與我們的愛難以計數,學了課文,你是不是也想說說媽媽對我們的愛,寫寫我們怎樣回報媽媽的愛?

設計目的——抓讀寫結合點,頌母愛,表情懷。

公開課說課稿 篇四

教學目標

1、理解歌詞,學會演唱這首歌。

2、掌握一些簡單的合唱技巧,體驗與同伴一起合唱的樂趣。

重點難點:理解歌詞,學會演唱這首歌。

環境與材料:

1、活動前反覆播放歌曲錄音,請幼兒熟悉這首歌的旋律。

2、音樂錄音帶。

重點指導:體驗與同伴一起合唱的樂趣。

一次備課

一、欣賞歌曲

1、播放歌曲錄音,幼兒欣賞。

2、提問:歌曲裡唱了些什麼?

3、教師總結幼兒的發言,引出歌詞。

4、再次欣賞歌曲,請幼兒聽一聽,這首歌曲一共唱了幾遍?(四遍)每一遍有什麼不同?(第一遍齊唱,第二遍領唱加伴唱,第三遍朗誦加伴唱,第四遍齊唱)

二、整體學唱

教師放歌曲錄音,請幼兒整體跟唱,跟唱

聲音先小後大,引導幼兒用自然、優美的聲音演唱。

三、合唱

1、將幼兒分為兩組,先嚐試由一組幼兒唱歌詞,另一組幼兒用"啦……"伴唱。

2、請一名幼兒朗誦(開始時也可多請幾名幼兒一起朗誦),其餘幼兒用哼鳴伴唱。

3、與幼兒一起回憶四遍不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順序。播放歌曲錄音,由教師指揮,在音樂伴奏下,進行合唱。

公開課說課稿 篇五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叫陽鳥鳳頭吐清音——大學聯考作文開頭。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我這一堂課的教學設計:

一、說學情

古人云“鳳頭豹尾”,就是說開頭要寫的有姿有彩,像鳳凰的頭那樣漂亮。也有人說:“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這些都說明了作文開頭的重要,鑑於近期作訓練的情況,我發現大部分學生的習作開頭存在這樣要的問題:一是拐彎抺角,偏離主題;二是帶大帽子,晦澀難懂;三是平淡、平庸。

文章的開頭,猶如人的外表,給人的第一感覺總是良好的。一個漂亮的開頭常常有先聲奪人之勢。如鳳冠明珠靚麗奪目,又如鮮花含露,叫人一見鍾情。當我們改卷時,只能粗略看過作文的部分,能夠引起我們注意的就是開頭,結尾和大概的結構安排,情節設定。面對那麼多的考卷,千篇一律的開頭,讓改卷老師覺得索然無味。為此,我認為,如何能一下子把讀者引入文章的中心問題或主旨上去,如何能在短時間引起讀者的注目,如何在考場作文中博得最高分,那就要考慮創造出一個能吸引人的,與眾不同的開頭。

二、說教材

鑑於高三的特殊情況,我沒有選擇某一篇文章來說課,而是針對目前學生作文開頭難的問題,以及如何在考場作文中博得高分的設想,來設計這樣

一堂片段作文課。我根據過去的教學總結,以及搜尋相關的資料,加上學生自己的實際作文,篩選出幾種常見的作文開頭方式,並製成簡報,讓學生認識並掌握常見的開頭方法,達到訓練效果。學生有了這些的歷練,一個題目拿到手,開頭不再艱難,寫起文章來順利進入正題,文思泉湧,一氣呵成。

三、說教法

為了創設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的方法:

1、演示法

利用PPT 的直觀、激趣的特點,我將需要介紹的方法,配以相應的圖片和例子演示給學生。讓學生在一種優美的氛圍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2、分組討論法

按照日常,把學生分成若干寫作小組並讓他們組內推舉學生。讓學生圍繞教師提供的方法從各個角度展開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3、巡視指導點撥法

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能遇到有爭議或寫作疑難問題的時候,教師要適當點撥、誘導。給學生指點迷津,讓學生茅塞頓開。

4、當堂評定法

激發學生踴躍展示自己的作品,向全班推薦,其他同學點評,教師作最後的評價。以鼓勵為主。

四、說學法

1、模仿式

學生依照教師提供的方法,直接進行模仿寫作。

2、討論式

學生相互交流思想,可以使思路更為暢通,方法更為創新。

3、競爭法

可採用組間競爭、男生女生競爭,激發他們的表現欲。。

五、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元人趙夢符就曾提出:“鳳頭,豬肚,豹尾”

匯入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說:“文章看落筆,議論馳後先。破石出至寶,決高瀉長川。”

明代謝榛所說:“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

二過程

設計懸念,吸引讀者(例句)

開門見山式(例句)

引用名言式 (例句)

巧用修辭式(例句)

借物起興式(例句)

三、課堂小練習:話題作文模擬寫作

四總結;以故事結尾,強調開頭的重要性。

公開課說課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鄉下孩子》這是一首反映農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作者通過對鄉下孩子游戲、勞動等童年生活的豐富描寫,抒發了熱愛農村廣闊天地的思想感情,真摯感人。全詩共四個小節,第一小節寫鄉下孩子幼小時生活在爸爸媽媽懷抱裡的情景;第二小節寫鄉下孩子在田野裡歡快遊戲的情景;第三小節寫勞動給鄉下孩子帶來的歡樂;最後一小節是對鄉下孩子在農村廣闊天地裡幸福成長的讚美。

二、設計理念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教學過程,必須是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過程。教師要創設民主、開放、活潑的學習場境,創設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保證學生自讀、自悟、自創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嚮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閱讀的樂趣”。讓學生在直接接觸語文材料的自主活動中,在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中,體驗語文學習的規律,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設計理念,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①瞭解鄉下孩子豐富多彩、幸福快樂的童年生活,培養熱愛農村廣闊天地的思想感情。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③在調查實踐的基礎上試寫兒童詩。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背誦這首詩歌,教學難點在瞭解鄉下有趣的事情,並能仿照書上的詩句創編小詩。

四、課堂教學設計

本節課我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二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主要通過圖片匯入、自讀體會、資料交流、語言發展、詩歌創作這五部分,並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1、圖片匯入,激趣學習

課堂一開始,我就出示一些優美的鄉下風景照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感覺鄉下景色是多麼美麗,以此聯想到鄉下孩子的生活是多麼快樂,很自然地匯入課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的同時,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這樣的設計活躍了課堂氣氛,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2、自主選擇,細讀體會。

詩歌的二、三小節是本課的主要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學時要反覆朗讀,達到背誦的要求。首先課文二、三小節的寫法基本相同,我就安排學生自主選擇朗讀內容,這樣尊重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這幾件有趣的事中,你最喜歡哪一件?把它多讀讀,讀有趣一點,如果你能加上動作就更好了。”這一環節的設計,又一次將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起來,不但喚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而且還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變傳統的教師“講”為學生自己“讀”。

3、資料交流,鋪墊教學。

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課前,我設計了一張綜合學習活動卡,分兩條線調查。一條是鄉下孩子,自述在鄉下的快樂生活,另一條是城市孩子,調查長輩們的鄉下生活。讓學生蒐集有關鄉下趣事的資料,一是為了更好的進入新課學習,讓學生對課文相關內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穫的喜悅,把自己瞭解到的知識說給大家聽,這是國小生最樂意做的事情,從而能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三是讓學生從國小會蒐集資料,拓寬學習渠道,提高學習效率。

4、語言發展,提高思維。

課標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加強思維訓練是因為,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質的關鍵。思維又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言能力的基礎。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特點,我在學習第二、三小節後,設計了讓學生“學做小詩人” 仿照詩句改一改,編一編,這是學生詩歌創作“扶”的一個階段。改變詩中的幾個字,就變成了自己的小詩。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更使學生在詩歌創作中受到了美的薰陶。

5、詩歌創作,延伸教學。

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課文只有四個小節,老師建議你們能將剛才說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趣的事創編成兩句(也就是一個小節),讓這首詩的內容更豐富更有趣。”教師讓學生在開啟了思維之窗後,發揮各自想象,仿照例句,創作自己的小詩。這是學生詩歌創作“由扶到放”的過程,學生在創編詩歌的同時,提供插圖,配以《勞動最光榮》的音樂,渲染創作的氣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這樣的設計,對課文的學習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學生自由組織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教師則將音詩畫三者結合,更有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整篇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畫面,使學生通過形象感受來理解課文,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等手段,使學生在想象、創作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地發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接受了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氣氛愉悅和諧,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作用,有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