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中化學說課稿(精品多篇)

高中化學說課稿(精品多篇)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一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2)初步認識物質結構學習中的模型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瞭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2)瞭解人類對原子結構的探索。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原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三、預學設計

在預習的基礎上對下列問題進行思考並形成自己的觀點: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自己的假設。

(2)預習“聯想與啟示”,試著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的過程。那麼不同的原子(如氫原子和氧原子)有什麼差異呢?上述問題的答案要從原子的內部去尋找,這就涉及到又一個新的問題: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你的假設。

思考 假設:我想:原子是一個實心球。原子象一個乒乓球。 原子象一個氣球。原子是一個空心球。

創設問題情境 激發學生對原子結構的求知慾講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圓球。但是,經過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的努力,科學家們不但打開了原子的大門,而且發現小小的原子內部結構複雜,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經發現了很多種,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類對原子內部結構的認識是一部壯麗的史詩——1897年湯姆生髮現電子,說明原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核。結合聯想和啟示,播放α粒子轟擊金箔的動畫。你能試著對上述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嗎?

交流討論:大多數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說明金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α粒子一穿而過。一小部分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線,發生了偏轉。說明原子內部有帶正電荷的粒子存在。有極少部分粒子反彈回去,說明運動中遇到了堅硬的不可穿透的質點,這說明原子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因為核很小,所以只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去。 瞭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提問:金屬是否帶電? 構成金屬的原子是否帶電? 為什麼原子不帶電呢?

思考回答 閱讀:P67—P68及拓展視野 多媒體演示:原子內部結構

交流討論: 原子的結構結論: 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利用模型學習物質結構總結:

盤點收穫回憶、總結、發言形成原子的結構練習: 看螢幕,做練習學以致用

五、反思

本節內容比較抽象,為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原子的構成,我主要採用了:閱讀前人的實驗現象——發現問題——分析——提出假設——驗證的方法,通過課堂的表現來看,這種方法還是可行的。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並且大多數學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設。但也看出部分學生探究意識還不夠,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二

一、指導思想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物件,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為嘗試。

在教育部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國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a.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絡。

c.瞭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能力方法: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資訊和加工資訊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絡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對國中接觸的“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例項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祕感和泛味感。

四、教學程式

本節課依據主體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按照主體探究式學習,我在教學中力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堂。我提前一週佈置學生課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種溶液的標籤,很快他們帶來了自己家中的諸如複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藥水、枝江大麴、礦泉水等,實驗室諸如硫酸、NaOH溶液等標籤。在課堂上我將請他們相互展示,並根據自己手中的標籤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多種方法:v/v、m/v、n/v、m/m,從而教師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物質的量濃度。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獲取資訊和加工資訊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真正感受到化學來源於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主體探究式學習認為: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

採用主體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等基礎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作來獲取新的概念。

學生首先自主閱讀課本感受概念,然後在三個具體例項的練習中運用概念。

(計算下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1.1mol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體溶於1L水配製的`溶液。)

第一個練習直接運用概念的表示式;第二個練習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間的換算”。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學生更是如此。兩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第三個練習看似簡單,實則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學生們將在各自不同的評判與反思中,激烈的爭論,我將這個“舞臺”讓給學生,他們盡情發揮、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對此練習可能會有下列見解: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mol/L;溶液的體積和溶劑的體積是不相同的;此題尚須補充、新增已知條件;必須知道NaOH固體的密度,則可計算NaOH固體的體積,然後與水的體積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體積;體積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須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過溶液的質量求出溶液的體積。

整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僅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彼此的心靈去相互碰撞。直到他們達成共識,共享成功後,我再給出練習所缺條件—溶液的密度,同學們再次進行計算,他們就不僅僅領悟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還掌握了溶液體積的計算方法。思想彙報專題乘勝追擊的幾個判斷題的設計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啟發學生總結溶液稀釋和體積分割時對物質的量濃度的影響及溶液中溶質的微粒種類,即為後面的“當堂反饋”作好鋪墊,又達到了昇華概念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為豐富。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三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說課的內容是離子鍵,位於高一化學必修2第一章第三節《化學鍵》的第一課時。接下來我將從教材,教法,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離子鍵是高一化學必修2第一章第三節《化學鍵》的第一課時。

國中化學中已經介紹了離子的概念,學生也已經知道Na+和Cl-由於靜電作用結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質是由原子、分子和離子三種微粒構成的,但並沒有涉及離子鍵的相關概念。

本節的離子鍵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週期律和元素週期表後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也為今後更深層次的學習化學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並結合《新課標》的內容標準,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離子鍵的概念。

2、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並能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 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會用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問題;

2、學生能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巨集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

2、通過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的分析,學生可以獲得懷疑、求實、創新的精神。

3、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再結合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 ①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二、說教法

本節教材涉及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於接受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內容我將運用實驗演繹法,歸納總結法,提問引導法來實施教學。 我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討論總結,板書演繹,習題鞏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說過程

(根據本節的教學目標,我對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引入問題,請同學思考:

①為什麼物質的種類遠遠多於元素的種類?

②分子、原子、離子是怎麼構成物質的?這些微粒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

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

2、新課教學: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所以我會給學生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思考以下兩個問題:①這個反應的微觀過程是怎麼樣的?②產物NaCl是怎麼形成的?通過實驗演示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接著由我來引導學生運用核外電子排布知識解釋NaCl的形成,並引出離子鍵的概念,分析其成鍵本質,相互作用等。

由於離子鍵的概念比較抽象,用電腦演示離子鍵形成的過程並設計成動畫,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的形成及概念。

3、組織討論

從產物NaCl和其他常見的離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來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構成離子鍵的物質。之後,由小組派代表發表小組討論的結果,最後由我來評價總結。通過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互相溝通、增進友誼、交流觀點、合作性學習,而且其歸納總結能力也將得以鍛鍊。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4、過渡並設問引出電子式:

在瞭解完離子鍵的概念之後,我將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層電子?

②如何用較為形象直觀的方法表示物質的形成過程?

來引出電子式並激發學生繼續深入探究問題的好奇心。

講解電子式的概念並帶領學生了解原子,陰、陽離子的表示方法。儘量用較為形象的記憶方法進行講解。化學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是師生交流過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手段,是老師點拔的重要途徑,所以我會設定思考題判斷電子式的正確性,採取提問的方法讓學生訂正,鞏固新學的知識點。 從錯誤中歸納總結出書寫原子和陰陽離子的要點,同時,因為電子似的書寫,尤其是陰離子的書寫學生較容易犯錯,故以習題鞏固歸納其要點加深學生印象。

5、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這是本節的課重難點,在學習中,學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為了加深學生對錯誤的認識,課堂上我會先用電子式表示出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說出書寫重點,然後讓學生根據出寫出一些常見的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並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之後再指出錯誤所在,得出書寫時的注意事項。這樣,學生聽起課來十分專心,印象也深。

6、課堂小結:

我會帶著學生一起回顧這節課所講的內容,列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並留給學生的思考問題:這節課我們瞭解了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那麼非金屬單質及化合物之間存在什麼作用?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四、板書設計

化學鍵

一、離子鍵

Na+Cl2===2NaCl

1、定義:帶相反電荷離子之間相互作用稱為離子鍵。

成鍵本質:靜電作用

成鍵微粒:陰、陽離子

相互作用:靜電作用

形成條件:活潑金屬和活潑非金屬化合。

存在物質:離子化合物

二、電子式

1、定義:在元素符號周圍用小黑點(或×)來表示原子的最外層電子的式子叫電子式。

a 原子

b 離子(陰、陽離子)

2、用電子式表示物質形成過程:

離子化合物(AB,A2B,AB2型)

AB型離子化合物:

AB2型離子化合物:

A2B型離子化合物:

注意:

1、離子須標明電荷。

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併寫,相同的離子要單個寫。

3、陰離子要用方括號括起來。

??”寫成“====”。 4.不能把“?

5、用箭頭標明電子轉移方向(也可不標)。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四

一、說教材1.教材分析

國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充套件。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汙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汙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學生巨集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標: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汙染的錄影,增強環保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巨集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以問題匯入新課,簡潔明瞭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絡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巨集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汙染。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採用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螢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巨集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資訊量的優化處理,

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汙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汙染”的錄影,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