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我站在鐵索橋上》同步練習多篇

《我站在鐵索橋上》同步練習多篇

《我站在鐵索橋上》同步練習篇一

一、教材解讀

本課是一首詩,曾被譜成曲子,填作了歌詞。這首詩追憶了工農紅軍搶渡大渡河的激烈戰鬥,歌頌了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達了對先烈的緬懷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全詩共四節:第一節,寫身臨鐵索橋,“站在鐵索橋上”所看到的景物,頭上的雲霧,腳下的白浪;第二節,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盧定橋激烈戰鬥的場面;第三節,撫看今朝,烈士們當年激戰過的地方成為今天鮮花盛開的地方;第四節,反覆吟詠,寓情於景,進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用形象說話,用一系列事物構成鮮明的意境,是本課表達的主要特點。如:“二郎山的雲霧”“大渡河的白浪”“激戰的樓房”“孩子們的課堂”“梨花正在開放”……本詩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最後直抒胸臆。全詩感情強烈,節奏鮮明。

二、學情分析

經過六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初步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理清條理,寫出課文的提綱,但這之中也需要老師給以適當的引導。學生基本都能通過理解重點語句,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思 想感情。

2、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分析課文的能力和積累運用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的心靈在故事中得到薰陶、感染和淨化。

四、教學過程

(一) 激趣匯入

師: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看到鮮豔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革命先烈為了讓後代過上好日子,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是否還記得四方面軍搶渡大渡河的情景作者顧工站在鐵索橋上心潮洶湧激盪寫下了現代詩。(板書課題)

(二) 自瀆自悟

分組學習

甲組:學習吟詠四節詩,邊誦邊悟。這首詩每節寫什麼?看到,想到什麼?

乙組:吟詠每節詩,思考詩人站在索橋上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丙組:通讀四節詩。

(三) 討論交流

1、檢查自悟情況

2、分析:作者借景抒情,直抒胸懷。

3、指導朗讀,注意韻律

(1) 找甲組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鼓勵乙組同學有感情朗讀課文

(3) 討論思考每節詩寫什麼?

4、找出比喻句,有何作用

5、文章結尾,詩人要歌唱什麼?

6、齊聲朗誦

(四) 置疑:

1、假如你站在鐵索橋上你會想起什麼?

2、學會本文後,你想對無數先烈說些什麼?

(五)作業:背誦詩

五、教學資源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縣人,原名李芾甘,我國現代傑出的文學巨匠。魯迅在三十年代曾說:“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對中國現代文學有多方面的貢獻,但其最主要的貢獻是在小說創作方面,他是我國現代具有獨特風格、在國外有廣泛影響的傑出小說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家》、《春》、《秋》、《霧》、《雨》、《電》。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榮獲但丁文學獎。

巴金是從創作散文開始走上文學道路的。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從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為止,始終沒有間斷過散文創作。巴金的散文不僅數量多,形式多樣,題材豐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質樸的筆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顯示出較高的藝術成就。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既是傑出的小說家,也是一位勤奮多產、文質兼美的傑出的散文家。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如《海行雜記》、《旅途隨筆》等旅行遊記;《憶》、《短簡》等傳記性的作品;《懷念集》、《無題》等懷念回憶性的作品;《夢與醉》、《龍·虎·狗》、《廢園外》、《隨想錄》等富於哲理性的作品,都是比較著名的。

巴金簡歷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堯棠,祖籍浙江嘉興,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語專門學校攻讀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參與組織“均社”,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後,經常發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

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吶喊》週刊(後改名《烽火》)發行人、主編,擔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為著名。抗戰勝利後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他的著作被譯為多種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繼獲得義大利但丁國際榮譽獎、法國榮譽勳章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院士稱號。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

安瀾橋

飛跨著名都江堰上的安瀾橋是中國和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古代索橋。橋以竹為纜,木樁為墩,在宋代文獻上即有記載。清朝一對夫妻重修此橋利濟萬民,人們又尊稱其為“夫妻橋”。如今,安瀾橋橋頭堡巍峨雄壯,沿堡側上樓,可以俯瞰索橋及都江堰風光。

魚嘴分水工程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魚嘴的設定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水量的作用。

魚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區正值春耕,需要灌溉,這時岷江主流直入內江,水量約佔六成,外江約佔四成,以保證灌溉用水;洪水季節,二者比例又自動顛倒過來,內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區不受水潦災害。

在二王廟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經》中說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魚嘴這一天然調節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們的祖先十分聰明,在流量小、用水緊張時,為了不讓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費,採用榪搓截流的辦法,把外江水截入內江,整就使內江灌區春耕用水更加可靠。1974年,在魚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電動制閘,代替過去臨時榪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靈活可靠。

二王廟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們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僅塑李冰石像一尊。

宋開寶五年(972),成都平原五穀豐登,人們懷念李冰疏江導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兩代,李冰父子先後敕封為王,故將崇德祠改為二王廟。從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二王廟毀於戰亂,清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繼修復。本世紀三十年代二王廟主體建築毀於火災,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難,經重塑金身,才為今日之所見。

宋代以後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後,因李冰父子相繼赦封為王,更稱今名。廟內梯回壁轉,亭殿交錯,飛簷疊閣,雄偉莊嚴。漫步其間,似入“先都”。壁間刊刻的“深淘灘,低作堰”等許多治水格言,是我國古代治水經驗的種結。彩塑的李冰父子及歷代“堰功”像,雕刻生動,技藝精湛。

《我站在鐵索橋上》同步練習篇二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現代詩,曾被普成曲子歌唱。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要想當年紅軍戰士的英勇無畏,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詩共四節。第一節,寫詩人身臨鐵索橋所見到的景物:頭上“二郎山的雲霧”,腳下“大渡河的白浪”。詩意濃,意境美。

第二節,跳躍時空,展開回憶,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鬥的場面。“紅旗”“火光”“鐵索”“彈雨”“火網”這些具體的意象,構成了一幅活動的畫面,引人遐想。

第三節,詩人的思緒、回憶又回到現實,寫了烈士們當年激戰過的地方,今天已經成為鮮花盛開的地方孩子們在樓房裡學習,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撒在英雄的土地上。

第四節,復唱,寓情於景,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詩感情濃烈,借景抒情,節奏鮮明,朗朗上口。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革命戰爭年代英烈們英勇戰鬥的精神和熱愛和平的情感。

教學目標:

1、學會5個字,會認1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瞭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出示圖片,從不同角度展示鐵索橋的風貌。

2、請學生談一談對鐵索橋的瞭解。

3、師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寬闊,河水浩蕩,氣勢磅礴,欲爭脫群山的束縛,以氣吞山

河之勢,奔流而去。鐵索橋高臨江水之上,橋下江水湍急,莫說從鐵索橋上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慄。可是紅軍是英雄好漢,他們冒者對岸射來的彈雨,攀橋欄,踏鐵索,邊前進,邊鋪板,衝進了對岸漫天大火的橋頭堡。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終於在敵人增援部隊到達之前,佔領了盧定城。毛主席的詩句“大渡橋鐵索寒”已給人驚心動魄之感。詩人站在這座橋上又會寫什麼呢?這節課,就讓我們(本站☆)走進課文,去細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齊讀課題《我站在鐵索橋上》。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1、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生字讀音。

重點指導:樓  撒

3、齊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讀課文,思考:本詩有幾小節?每節寫什麼?

2、學生回答。

四、學習課文第一節。

1、輕聲讀課文的第一小節,一邊讀,一邊想: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指名回答)

2、是啊!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橋身在輕輕地搖晃,頭上飄過二郎山的雲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誰願意把詩人看到的,感受到的讀給大家聽。(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3、讀得真好,聽了你們的朗讀,我彷彿真的看到了二郎山的雲霧,大渡河的白浪。如果此時是你站在鐵索橋上,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學生談感受)

4、我們的詩人心情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瀏覽課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時心情的詞語。(心潮洶湧激盪)

5、“心潮洶湧激盪”是什麼意思?

6、過渡:詩人此時為何心潮洶湧激盪?他站在鐵索橋上,想到了什麼?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新課。

1、認讀生字 。

2、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什麼?說明什麼?

二、學習、品讀第2、3小節。

1、讀2、3小節,把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有疑問的地方可作記號,並仔細想一想:他站在鐵索橋上想到了什麼?

2、分組討論交流。

3、指名交流反饋,教師相機進行點撥、指導。

(1)是啊!詩人想到了紅軍曾在這裡強渡,這是怎樣的一場激烈戰鬥啊?查找了資料的同學能介紹一下嗎?(學生交流)

(2)同學們,詩人顧工將這難忘的時刻再現了出來。請你再讀第2 小節,想想自己體會到了什麼?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出來的?

a、指名學生回答。

b、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攀著、冒著、衝破),通過換詞比較、看圖想象等方法,深入體會環境的險惡,紅軍的英勇頑強。

(3)你能把感受到的讀出來嗎?(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

(4)教師小結:同學們,鐵索橋高臨江水之上,橋下大渡河水湍急,別說從鐵索上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慄,可是紅軍個個是英雄好漢,他們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對岸射來密密的彈雨,邊前進邊鋪板,衝進了對岸漫天大火的橋頭堡,衝破了敵人的火網,真是“大渡河橫鐵索寒”“鐵索橋上顯威風”。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齊讀第2小節。

(5)過渡:詩人追憶了紅軍飛奪瀘定橋時與敵人激烈戰鬥的場面之後,又想到了什麼?(生交流反饋)

(6)教師相機出示句子:“當年激烈戰鬥的樓房,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勇士們灑過鮮血的地方,滿樹的梨花正在開放。”從這種對比中,你又體會到了什麼?(引導學生體會:今日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師述:多麼幸福安寧的生活呀!是烈士們的鮮血換來的。多麼美好和平的日子呀!是革命前輩用生命換來的。

(7)教師深情地朗讀句子:“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輕輕地、輕輕地撒在這英雄的土地上。”

同學們,讀到這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了什麼呢?(指名交流反饋,並帶著自己體會讀)

(8)假如此時,你正手捧著鮮花,站在烈士紀念碑前,你會想些什麼呢?請寫一寫,說一說。

(9)來,讓我們帶著對英雄的敬佩之心,敬重之情來緬懷他們。(齊讀第3小節)

三、學習、品讀第4小節。

我站在鐵索橋上,聆聽大渡河的呼喚,遙想昔日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壯舉。和第1小節相比,詩人同樣是站在鐵索橋上,但此時詩人已思古接今,心潮怎能不洶湧激盪。讓我們和詩人一起高聲歌唱。(全班深情激昂地朗讀第4小節)

四、總結背誦全文,拓展延伸。

1、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我們要高聲歌唱。(引導學生齊讀全文)

2、讀到這裡,下面我們來練習背誦。誰來說說你想用什麼方法背誦下來?(生練習試背)

3、指名背。

4、關於紅軍,關於鐵索橋,毛澤東主席曾寫過一首著名的七律《長征》,詩人蕭華寫了《飛渡大渡河》,課後同學們可以讀一讀,讓我們記住這些英雄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板書設計:

10、我站在鐵索橋上

心潮洶湧激盪

思古:攀著 冒著 衝破

接今:課堂 梨花 輕輕地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作業設計:

一、讀拼音,寫詞語。

lóu fánɡ  ɡǔn dònɡ  xīn lánɡ  sǎ luò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組詞。

郎(    )  樓(    )  散(    )

朗(    )  摟(    )  撒(    )

三、把下面的詞語搭配起來。

美麗的      彈雨      頭上      滾著白浪

密密的      土地      耳邊      飄著雲霧

英雄的      鮮花      腳下      聽到歌聲

《我站在鐵索橋上》同步練習篇三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分析課文的能力和積累運用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的心靈在故事中得到薰陶、感染和淨化。

★教學重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自讀能力和合作意識。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分析課文的能力和積累運用的能力。

★教學準備

蒐集相關資料,更多的瞭解紅軍飛奪瀘定橋的事蹟。

★教學時間: 2課時

★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

師:1.我們上節課學習了《索橋的故事》,誰來說說你眼中的索橋有什麼樣的特點?

2.是啊!索橋是凶險的,今天,我們再來參觀一座與我們新中國息息相關的、也是危險無比的橋——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二、預習探究:

預習提綱:

1.瞭解瀘定橋的有關資料。

2. 俗話說:“睹物思人”,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合作交流:

1.鐵索橋有關的資料

2.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以奇兵強奪瀘定橋,紅軍遂過大渡河。毛澤東《長征》詩有“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之句。1950年以後曾多次維修,並建立陳列館,展出大渡河鐵索橋戰鬥史料。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板書課題,結合預習提綱,質疑解疑。

三、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1.配樂範讀全詩,整體感知。

邊聽邊思考: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麼?

2.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和第4節詩。

(1)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後,說說自己彷彿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課件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

能讀出體會嗎?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2)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學習詩歌第四節)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湧激盪”的意思。

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詩。

(3)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

3.重點指導品味詩歌的2小節。

(1)思考: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麼?學生自由朗讀第2小節。

(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鬥。)

(2)學生初步感知後,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指名說一說

播放錄象:“飛奪瀘定橋”的場景,追憶工農紅軍強渡大河的激烈戰鬥,體驗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3)再細細體味詩句,劃出最能體現紅軍戰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寫出批註。

小組交流討論

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衝破了敵人的火網!

(利用課件出示,深入理解。“攀著、冒著、衝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了紅軍戰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

4.品讀第3節詩

(1)自由讀,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2)小組合作交流:

(1) 指導朗讀。

5.引導朗讀全詩。

三、拓展積累、昇華情感

學習本文後,你想對無數先烈說些什麼?

(追昔惜今,表達了對先烈的緬懷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四、拓展延伸:

課後欣賞:

(本詩的歌曲演唱、毛澤東詩詞《長征》、蕭華的詩《飛渡大渡河》)

五、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全文。

2、蒐集關於戰爭年代革命戰爭的詩歌,參加班級的詩歌朗誦會。

附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攀著 冒著 衝破

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詩的韻味,練習有感情朗讀,並背誦喜歡的段落。

2.使學生感受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把遺蹟的過去和今天聯絡起來的寫法。

★教學重點:

練習有感情朗讀,並背誦喜歡的段落。

★教學難點:

使學生感受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的寫法。

一、匯入新課:

1.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歌曲,請學生欣賞。

這首歌曲中作者寫的是什麼地方?你聽後有何感受?

2.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顧工的《我站在鐵索橋上》。板書課題。

二、品讀感悟:

師:全詩共四節,開頭和結尾反覆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雲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

1.站在鐵索橋上,作者看到了什麼?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橋身搖晃,頭上雲霧,腳下白浪”體會瀘定橋的艱險與美麗。

2.過渡:看到這樣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麼?

(1)學生讀有關的詩句。

師: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提到了這次重要的戰鬥,其中的“大渡橋橫鐵索寒”就是描述了這次事關紅軍命運的關鍵戰鬥。

(3)作者為什麼稱紅軍戰士為“英雄”?

①學生可以聯絡自己查閱的資料中當時的危險的形勢來談。可以抓住課文中的“強渡,攀關著鐵索,冒著彈雨,衝破火網”來談。還可以從戰鬥結束紅軍僅僅付出了三人傷亡的代價就取得了這次重要戰鬥勝利來談。

(4)小結。站在鐵索橋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紅軍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

(5)練習有感情朗讀。

過渡:今天,當年紅軍們戰鬥的地方變成了什麼樣子 ?讓我們學習第三小節。

從哪些地方看出現在這裡很美麗?

(對比的寫法,戰鬥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鮮花撒地上)

這樣美好的環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結:想到這些,作者心潮洶湧激盪,“洶湧激盪”在這裡什麼意思?

三、朗讀背誦:

1.練習有感情朗讀。

2.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看誰背得快。

四、討論寫法:

1.這首詩歌在寫法上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把遺蹟的過去和今天聯絡起來。)

2.小練筆:

學習了《我站在鐵索橋上》和《飛渡大渡河》等,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麼?

先在小組內相互說說,然後寫在練筆本上。

五、拓展欣賞:

再次播放《我站在鐵索橋上》,欣賞。

六:課後作業:

1.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2.有興趣的同學,學唱《我站在鐵索橋上》。

3.蒐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讀。

板書設計:

我站在鐵索橋上

看到 想到 對比 抒情

橋身搖晃 紅軍強渡 樓房成課堂 心潮洶湧激盪

頭上雲霧 攀著鐵索 梨花開放

腳下白浪 衝破火網 鮮花撒地上 高聲歌唱

《我站在鐵索橋上》同步練習篇四

【說教材】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 “遺蹟”這個話題,編排了了三篇體裁各異的文章。這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了我工農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激烈戰鬥場面,歌頌了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的大無畏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達了對先烈的緬懷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全詩共四節,感情熱烈,借景抒情,節奏鮮明,琅琅上口。

【說教學目標】

綜合學生意見,依據新課程標準及本單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詩節。

2、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育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才能。

瞭解詩句,領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說教法】

《語文課程規範》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剖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理解……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

因而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採取了“以讀為本,自讀自探自悟”的教學形式,將師生各種方式的讀貫串於閱讀教學的一直,旨在強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如感知、探求、感悟等,都要以讀為前提,也就是要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探求、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有得,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情境設定法:在本課開始,我就利用單元主題匯入,創設情境,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2.主問題引領法:用主問題引領的方式可以簡化教學頭緒,更好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避免傳統教學中的碎問碎答,一問到底的弊端。

3. 朗讀法:這是一首詩歌,應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它的韻味,讓“朗讀”貫穿全課,通過教師範讀,學生個別讀、齊讀、接讀、默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完成教學。

4.合作討論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說學法】

六年級學生能聯絡上下文、藉助字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誦課文。教學中我重點引導通過朗讀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這堂課我設計的學法指導,具體如下:

1.圈點勾畫法:讓學生勤於動筆,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朗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合作討論法。

【說教學過程】

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讀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的有機結合,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提高認識的目的。基於以上的一些理論指導,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揭題

1、同學們,本單元的主題是----(板書:遺蹟  ),前面我們遊覽了綿延萬里的長城,感受了歷經風雨的索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有關“遺蹟”的文章。齊讀課題:《我站在鐵索橋上》。

2、通過預習,你知道本文中的鐵索橋指的是哪一座橋?你對它有哪些瞭解?(鐵索橋名為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橋長100多米,寬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索組成,橋身有鐵鏈9根,上鋪木板以作橋面,是歷史上從內地到藏區的咽喉要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老師板書:顧工,學生齊讀小資料)

二、整體感知、示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指名讀(4人分小節)、齊讀、默讀:想一想這首詩主要講什麼?(學生自由說)

2、作者通過這些內容,想表達什麼思想感情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3、請看學習目標:齊讀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對先烈的懷念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2)背誦自己喜歡的詩節。

三、自主學習:(8分)

師:有了目標,學習就有了方向,請看自學提示:指名讀

自學提示:

自由朗讀詩文,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麼?(用~~~~畫出)想到了什麼?(用 ———畫出)想想你從中體會到什麼?在旁邊做簡單批註。

(這個環節我只設計了一個能牽動全文的的主問題,通過這個問題簡化教學頭緒,更好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避免傳統教學中的碎問碎答,一問到底的弊端。)

(1)個人學習(2)小組交流

四、交流釋疑:

1、檢查自學情況(小組展示)

過渡:同學們都學得很認真,並做了批註。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大家的學習收穫。

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過渡:由詩人看到的、想到的,你體會到什麼?小組派一個代表把你們組的體會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老師評價,隨機用紅筆圈出重點詞,並隨機指導朗讀課文。

【預設:(1)抓住 “頭上雲霧、腳下白浪”體會橋險、景美;(這組的同學從第一小節體會到的,把你的感受送進去,讀一讀。)(2)抓住“冒著、攀著、衝破”等動詞,體會到戰鬥的激烈,體會紅軍戰士英勇頑強、奮不顧身、捨生忘死、不怕犧牲】

教師補充資料:鐵索橋高高的架在江水之上,橋下水流湍急,別說是用手抓住鐵索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會不寒而慄,可是紅軍戰士個個是英雄好漢,他們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邊前進邊鋪板,衝進了對岸漫天大火的橋頭堡,衝破了敵人的火網。真是鐵索橋上顯威風啊!讓我們帶著雄壯豪邁的感情讀第二小節。(自己讀、指名讀、齊讀)

(在這一環節教學中我主要運用個別讀、齊讀、接讀等不同的朗讀方法。我在這裡只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這一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預設:(3)抓住學生體會到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你從哪兒體會到?)】

小結: 是呀,沒有烈士的流血犧牲,就沒有我們的幸福生活。因此,我們要——緬懷先烈、珍愛生活(板書)讓我們帶著對英雄的敬佩之心、崇敬之情來緬懷他們,有感情地讀第三小節,讀的時候我們採用男女分讀的形式。

小結:看到:頭上雲霧,腳下白浪;想到:紅軍強渡(冒著、攀著、衝破),又想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作者怎能不“心潮洶湧激盪”呢?讓我們和詩人一起高聲歌唱,齊讀第四小節。

過渡:一座索橋,一個故事,讓我們銘記發生在這座索橋上的故事,記住作者帶給我們的優美詩篇。

3、熟讀成誦:

(1)自由練習背誦。

(2)喜歡一個小節的同學站起來一起背誦。

(3)每個小組的4號或6號單獨展示。

五、總結寫法:

學完課文,你學到了哪些寫作方法?(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反覆;)你從鼕鼕的話中體會到什麼寫作方法?(聯想;對比:把遺蹟的過去和今天聯絡起來)

六、拓展鞏固:

1、關於紅軍、關於瀘定橋,毛澤東主席曾寫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長征》,齊背。

2、課外蒐集:關於戰爭年代的詩歌與小組同學交流。

【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既能夠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內容要點,也儘可能做到精練美觀,本課板書設計抓住課後問題,作者看到什麼,想到什麼,體會出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緬懷先烈  珍愛生活。

板書設計:

看到:頭上雲霧 腳下白浪 緬懷先烈

我站在鐵索橋上    樓房成課堂 梨花開放 鮮花撒地上

想到:紅軍強渡(冒著、攀著、衝破)   珍愛生活

綜上所述,本課我主要通過感知內容——品析語言——探究主題——拓展延伸幾個環節,採用主問題引領全文,用朗讀貫穿全課,摒棄了教師的詳細分析、講解,側重學生自讀感悟與探究。無論是教學問題的設計還是作業的設計都從學生為出發點,真正體現了語文新課程教學的理念,是一個與時代為伍的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