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土地最忠誠的歌者艾青《我愛這土地》藝術欣賞(新版多篇)

土地最忠誠的歌者艾青《我愛這土地》藝術欣賞(新版多篇)

土地最忠誠的歌者──艾青《我愛這土地》藝術欣賞 篇一

教學目標

1.能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3.理解飽含著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4.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理解飽含著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兩節詩之間的關係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交流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這些不朽的詩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愛國志士發自內心的呼喊。今天,我們來學習同一題材的現代詩歌名篇《我愛這土地》。(板書:我愛這土地艾青)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三、解題,背景介紹

詩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徵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本詩寫於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鬥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於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物件、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範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參考: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探討本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

第四步:朗讀練習,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第七步: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概括兩節詩的內容

第一節詩以一隻鳥兒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詩一問一答,直接抒發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

二、賞析第一節詩

1.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鳥歌唱的“土地”“河流”“風”“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義。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代表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預示著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2.詩中三個“這”字所指代的分別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三個“這”字分別指代後半句的中心語“土地”“河流”“風”和“黎明”。“這”字與題目中的“這”字呼應,強化了“鳥”與“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關係,突出了鳥兒護衛祖國的主動性,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之情。

3.鳥兒歌唱的“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麼?

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突出了鳥兒的“愛國者”“吹號者”的形象:歌唱“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即是雖然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做為一隻在炮火中力薄勢單的鳥兒,卻勇敢地護衛著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國,不但不會棄之而去,而且為它的解放加油吶喊;歌唱洶湧著“悲憤的”“河流”,吹颳著“激怒”的“風”,就是在為中國人民滿懷悲憤滿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而呼號禮讚,目的是等到“無比溫柔的黎明”來到的那一天。

4.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對此應如何理解?

回答:“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千難萬險,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這隻“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生前和死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著的愛,實際上寄寓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真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

5.詩人將自己虛擬成一隻鳥來表達強烈地愛國之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回答:詩人以“假如我是一隻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願望。這種寓情於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於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

三、賞析第二節詩

問:第二節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它與第一節詩是會麼關係?談談你的理解。

1.揭示全詩主旨。2.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裡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3.最後兩句也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艾青以這兩句詩,抒發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

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因果關係的一問一答,是愛國者目睹滿目瘡痍的祖國,愛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憤表情的特寫。在這一節裡詩意得到了提煉和昇華。

這兩節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展而言,第一節蓄勢,第二節感情的迸發,感情的昇華。詩意層層遞進。

四、學生自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與疑問(每小組選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傳誦的名句:“為什麼我的眼裡長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五、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假如────────我

歌唱 愛

∣ ∣

──→土地(祖國)←────—

六、課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絡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州飛船……

2.閱讀理解並背誦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然後回答下列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

(2)詩中( )一詞表達詩人對中國土地的讚美;( )一詞抒發詩人對中國土地的眷戀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這句詩?“微風下的湖水”和“一洩千里的長江”表達的詩意分別是什麼?

(4)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麼異同?

七、作業佈置

課後思考練習一、二、三。

附文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奼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面板、黑頭髮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裡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土地最忠誠的歌者──艾青《我愛這土地》藝術欣賞 篇二

【設計】

美讀。

【創意說明】

朗讀是含英咀華,把經典“化”入個人身心的過程。課堂上教師示範朗讀,把自己對作品精華處的理解和感受“讀”給學生聽,同時指導學生讀,這是“美讀”,更是“讀美”。

【教學步驟】

一、圍繞課題“我愛這土地”引導學生提問

從題目中,你會產生什麼問題?

二、介紹作者的創作情況以及創作背景

三、教讀,學習朗讀技巧

1、第一遍朗讀,教朗讀節奏、重音。

2、第二遍朗讀,教連讀,即朗讀時句斷而氣流不斷,讀得流暢起伏。

3、第三遍朗讀,確定詩句的感情基調,做到以情帶聲。

4、第四遍朗讀,讀出情感的層次。第一層,詩的一、二句,男領:第二層,詩的三、四、五、六句,男女合讀;最後兩句是全詩的最高音,男領一遍,全班齊讀一遍。

四、品讀,體會詩的意蘊

1、探究詩中意象的含義。

2、教師先做提示,聯絡歷史背景。

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

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鬱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湧奔流。

無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颳著的風,象徵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無比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鬥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於這片土地。

⑴ 評說詩中“鳥”的形象。

⑵ 用“這是一隻___________的鳥”句式說話。

⑶ 這是一隻歌唱得喉嚨嘶啞的鳥。

⑷ 這是一隻在炮火連天的危機時刻仍奮發歌唱的鳥。

⑸ 這是一隻和祖國生死相依、對祖國忠貞不渝的鳥。

小結:“鳥”的形象正是詩人自己的形象,“鳥”的歌唱是詩人也是全民族那對祖國刻骨銘心的愛的表白。

五、聽讀,聆聽名家朗誦

六、演讀,歌唱愛的赤誠

七、誦讀,當堂背誦全詩

土地最忠誠的歌者──艾青《我愛這土地》藝術欣賞 篇三

第一部分:

1.本詩的作者是 。

2.本詩寫於1938年,你知道當時的的背景嗎?

3.課文用一隻鳥兒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喻,表達 。

4.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手法叫象徵。象徵是詩歌創作中常見的寫作方法。讀課文,分析並回答下列問題:

⑴寫出詩中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象徵意義:

土地:

河流、風:

黎明:

⑵詩人對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描寫,蘊涵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詩中哪兩句直接抒發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

5.從詩中選一兩句你有感受的東西,談談你的感受。

讀下面這首詩,完成6-7題:

斷章(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6、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本詩寫了兩組意象,第二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銀光裝飾了你的窗戶,而你的形象或許又進入他人夢中裝飾了他人的夢。

b、詩人如同與讀者面對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讀者,全詩明白如話,但又蘊含深意,耐人尋味。

c、詩歌把前一句的結尾作為後一句的開頭,使詩行間的邏輯關係十分明確。

d、詩中主要詞語(“你”“看”“風景”“裝飾”等)反覆出現,造成一種迴環往復的情調。這不使人動情,卻令人深思。

7、對這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表現了一種被別人或社會當作裝飾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這首詩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了一剎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這首詩表現了人物、事物間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係。

d、這首詩以兩幅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著人生中許多“相對”的關係。

第二部分:

(一)

時間是一把剪刀

汪靜之

時間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錦綺;

一節一節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時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時間是一根鐵鞭,

生命是一樹繁花;

一朵一朵地擊落,

等到擊完的時候,

把滿地殘紅踏入泥沙!

8.詩中運用兩組不同比喻,來表達同一個思想:

⑴第一節把時間比成 ,生命比作 ,裁剪的結果是 。

⑵第二節將時間比作 ,生命比作 ,擊落後的結果是 。

9.詩人運用鮮明形象的比喻,為了說明什麼?

10.詩人對“時間”形象的比喻,可以看作是詩人對 的形象描繪,是他 心情的間接表現。

11.詩的用韻嚴格:

⑴第一節是 句押韻,韻腳是 。

⑵第二節是 句押韻,韻腳是 。

12.作者在詩中賦予“時間”的含義是什麼?

13.根據詩的內容和形式,運用恰當的比喻,續寫一節。

(二)

紅的、白的、藍的……

它不是石子,

卻能使滾滾波濤

在我們心中激起,

它不會飛,

卻能把我們帶到奧妙的寰宇。

它沒有口,

卻能讓我聽到,

五洲四海的聲響音律。

啊,它是什麼?

是老師的粉筆,

——老師用智慧和心靈深情地把它澆鑄。

14、給這首詩加一個標題: 。

15、本詩運用的兩種修辭手法是 和 。

16、第一句省略號省略的內容是什麼?

17、表達主題的句子是哪句?

18、理解下面句子的含義:

帶到奧妙的寰宇:

聽到五洲四海的聲響音律:

《我愛這土地》答案

1.艾青 2.這首詩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3.詩人對祖國的摯愛 4.⑴暴風雨打擊著土地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象徵著人民的悲憤和激怒;溫柔的黎明象徵人民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⑵對祖國的摯愛。 ⑶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5.略 6.b 7.a 8.⑴一把剪刀;一匹錦綺;一堆破布付之一炬⑵錢鞭;一樹繁花;把滿地殘紅踏入泥沙。 9.人生本來是美好的,可惜時間太殘酷無情,隨著時間的消逝,生命慘遭摧折。 10.當時艱難處境;苦悶 11.略 12.暗指當時的黑暗、冷酷的現實。 13.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14.老師的粉筆 15、排比;設問 16、各種顏色的粉筆 17、最後一句 18、科學知識的世界;世界每個地方的訊息。

土地最忠誠的歌者──艾青《我愛這土地》藝術欣賞 篇四

艾青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握詩歌主題。培養愛國情結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重點 : 理解關鍵詩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 :象徵的表現手法和詩歌描寫物件的象徵意義。

三、教學方式:

1、 誦讀法: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把握詩歌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認真體味詩歌蘊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賞法: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四、教學課型:新授課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內容

在家自學部分

一、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如上網查詢、查閱字典和圖書館查閱等)瞭解艾青的有關簡介和代表作品。

二、讀準下列字詞音

嘶啞   洶湧   颳著   腐爛

四、預習課文,思考問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如何理解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

在校教學部分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一直對一句歌詞很感興趣,那就是:”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風雨中我昂起頭,深情常望土”,這描寫的是風雨中昂頭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於有一片海闊天空,更因為有一方實實在在的土地。土地給了人們許許多多的感觸,今天我們將要來學習的是《我愛這土地》。(板書課題:《我愛這土地》)

2、 解題:

師:題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師:他們是以什麼為紐帶聯絡在一起的?

生:以愛為紐帶,所以全詩的主題就是愛,題目突出全詩的主題。

二、整體感知。

1. 作者深愛著這土地,整首詩的感情應該怎樣表達出來呢?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朗讀,(第一遍要求聽準詞句的讀音,再聽要求把握本詩的感情基調,深沉和悲 ,第三次聽要求停住停頓。學生齊讀一次,分男女生各讀一次)

2.。學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老師補充

《我愛這土地》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已經到了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

在淪陷區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我在網上找到了四張圖片:第一張是幾百、幾萬人像蜂似的逃難,一張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圍成一個圈,在觀看他們的士兵活埋我們中國人;一張是一個瘦弱的女人在一個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張是一個人爬在貧瘠、沒有任何農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餓得趴在地上喘氣還是已經死了。這就是當時人們的生活。

面對敵人瘋狂肆虐,我們中國人是不是毫無感覺,(不是的)例如艾青,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3、 鑑賞詩歌內容:(要求學生自己在詩中找出關鍵字詞,討論那裡表現了詩人的愛)

師:我在詩中是什麼?

生:鳥。

師:作者把自己假設為一隻鳥,假設這隻鳥在幹什麼?

生:歌唱土地。

師:鳥兒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嚨進行歡快的歌唱,課文中的鳥是這樣唱的嗎?

生:不是的,是嘶啞的唱。

師:既然一般的鳥兒叫聲都是:清脆的、婉轉的、悠揚動聽的,為什麼詩中的鳥是嘶啞的呢?

生:本身嘶啞(烏鴉)、飽受磨難、用盡氣力。

師:一直在歌唱,唱到聲音都嘶啞了。

師:為什麼要這樣對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風雨打擊著。

師:暴風雨在這裡象徵著什麼?

生:日寇對中國的踐踏和摧殘。

師:那麼後面洶湧著悲憤的河流、無止息的激怒的風、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殘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們中國人民對祖國遭受欺凌的悲痛、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來。

師:(歸納)暴雨打擊,激起河水洶湧,風聲呼呼,發出憤怒的吼叫,戰勝風雨後,安靜祥和,迎來了溫柔的黎明。

師:然後我這隻鳥死了,為什麼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

生:活著要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後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懷抱,將最後的“營養”獻給祖國,與祖國融為一體。

師:為什麼鳥兒會這樣,文後有答案嗎?

生: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小結:前面以假設開頭,假託鳥兒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當感情積累到一定的,人就會不由自主的爆發出來。所以後面以設問開頭,高度凝練的概括了主題----愛的深沉。

歸納中心:

師: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呢?

生:不是

師:(歸納)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第二課時

三、合作探討

1、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隻鳥兒,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為什麼鳥兒用的是“嘶啞的喉嚨”來歌唱?

這隻“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是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2、全詩一共選取了幾個鮮明的詩歌意象來寫?這些意象都賦予了獨特的象徵意義,請討論每個意象到底象徵著什麼?

(意象:作者要表達一些內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來表達,那就是意象。當物象成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內涵在其中,就賦予了獨特的象徵意義,)

土地:遭踐踏的國土,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

河流、風:滿腔的悲憤和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與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養情操:

1、師: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來抒情,他會怎麼改寫: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        的喉嚨歌唱:

這被       所滋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       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      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       ……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           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嘴角常含         ?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XX年3月31日

可從下面詞語中選出最能表達詩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夕陽、朝霞、啼血、圓潤、

憤怒、激情、感動、猛烈、狂風暴雨、和風細雨)

點撥背誦:

對這首詩,我們要抓住關鍵的字詞來強化對他的記憶,達到快記快背的效果

四、作業設計

五、板書設計

注:輔助練習

答案:

教學後記:

土地最忠誠的歌者──艾青《我愛這土地》藝術欣賞 篇五

《我愛這土地》教案

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 裴娟

一、教學目標 :

1、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徵含義。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出現的形象,領會象徵含義。

2、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有感情地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對詩歌形象的象徵含義及詩歌的主題進行探究。

3、比較閱讀法 將同類題材詩歌進行比較,從而更全面地理解詩歌。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時數: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

(一)匯入  :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樑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鍾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2、寫作背景:

本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自由體的新詩,不同於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物件、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範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四步:個別學生朗讀;

第五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並談談理由。

明確:詩最後一段:“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裡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2、詩中是通過什麼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並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思考並討論,明確:詩中以“一隻鳥”的形象來表達感情。“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隻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願望。這種寓情於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於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麼象徵含義呢?

明確:內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學生朗讀,感悟。)

學生討論並明確:

“土地”象徵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徵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黎明”象徵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裡的嚮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並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麼這裡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學生思考並明確:“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鬥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5、思考:詩句“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有何深意?

明確:這隻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表達出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於犧牲自我之意。

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這種執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真愛。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絡?

明確:這兩節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可看作是感情的迸發,感情的昇華,讓讀者更能感受到這種真摯地感情。

7、討論: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衝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明確: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於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物件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物件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於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五)比較閱讀,拓展學習:

請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麼異同?

《中國的土地》(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鵑花奼紫嫣紅╱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黃面板、黑頭髮是那樣的美麗╱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堅硬的核裡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參考答案】

①    兩首詩的背景不同:《我愛這土地》是充滿硝煙的抗戰時期,《中國的土地》是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②    寫法不同:《我愛這土地》借用鳥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緒,《中國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③    主題相近:《我愛這土地》抒發詩人面對遭受苦難的大地,要為此而獻身的強烈願望,《中國的土地》是面對這塊神奇的土地,表達永遠思念的感情。

④    兩首詩都注重意象創造:如果說艾青是藉助“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來描繪出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以及解放區的勃勃生機讓人們看到抗戰勝利的光明曙光。那麼劉湛秋則是把對中國土地的謳歌,對中國人民的禮讚寄寓在典型新穎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既寫出了祖國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首詩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了這首詩,相信同學們一定感受到了那個苦難的年代,詩人對祖國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七)佈置作業 :

1、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絡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州飛船……

【參考答案】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要歡快的歌唱/這個養育中華兒女的家園/這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土地/這個被太陽照亮的前程/和那東方雄雞崛起的時代……

——然後,我的青春開始褪色

為什麼我仍面帶微笑,心含希望/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要歡快的歌唱/這被壯麗山河擁簇的土地/這哺育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母親/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師/和那每天來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我的眼裡常流露出懷戀/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例:當我們抵禦外侵,我們會記得岳母刺給岳飛身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當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氣節,我們不會忘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著往下寫,相信你會寫得更精彩)。

(八)板書設計 :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嘶啞的喉嚨歌唱:土地

河流

風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淚水

土地最忠誠的歌者──艾青《我愛這土地》藝術欣賞 篇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握詩歌主題。培養愛國情結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重點 : 理解關鍵詩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 :象徵的表現手法和詩歌描寫物件的象徵意義。

三、教學方式:

1、誦讀法: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把握詩歌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認真體味詩歌蘊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賞法: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教學課型

新授課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內容

在家自學部分

一、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如上網查詢、查閱字典和圖書館查閱等)瞭解艾青的有關簡介和代表作品。

二、讀準下列字詞音

嘶啞 洶湧 颳著 腐爛

四、預習課文,思考問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如何理解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

在校教學部分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一直對一句歌詞很感興趣,那就是:”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風雨中我昂起頭,深情常望土”,這描寫的是風雨中昂頭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於有一片海闊天空,更因為有一方實實在在的土地。土地給了人們許許多多的感觸,今天我們將要來學習的是《我愛這土地》。(板書課題:《我愛這土地》)

2、解題:

師:題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師:他們是以什麼為紐帶聯絡在一起的?

生:以愛為紐帶,所以全詩的主題就是愛,題目突出全詩的主題。

二、整體感知。

1. 作者深愛著這土地,整首詩的感情應該怎樣表達出來呢?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朗讀,(第一遍要求聽準詞句的讀音,再聽要求把握本詩的感情基調,深沉和悲 ,第三次聽要求停住停頓。學生齊讀一次,分男女生各讀一次)

2.。學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老師補充

《我愛這土地》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已經到了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

在淪陷區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我在網上找到了四張圖片:第一張是幾百、幾萬人像蜂似的逃難,一張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圍成一個圈,在觀看他們的士兵活埋我們中國人;一張是一個瘦弱的女人在一個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張是一個人爬在貧瘠、沒有任何農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餓得趴在地上喘氣還是已經死了。這就是當時人們的生活。

面對敵人瘋狂肆虐,我們中國人是不是毫無感覺,(不是的)例如艾青,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3、鑑賞詩歌內容:(要求學生自己在詩中找出關鍵字詞,討論那裡表現了詩人的愛)

師:我在詩中是什麼?

生:鳥。

師:作者把自己假設為一隻鳥,假設這隻鳥在幹什麼?

生:歌唱土地。

師:鳥兒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嚨進行歡快的歌唱,課文中的鳥是這樣唱的嗎?

生:不是的,是嘶啞的唱。

師:既然一般的鳥兒叫聲都是:清脆的、婉轉的、悠揚動聽的,為什麼詩中的鳥是嘶啞的呢?

生:本身嘶啞(烏鴉)、飽受磨難、用盡氣力。

師:一直在歌唱,唱到聲音都嘶啞了。

師:為什麼要這樣對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風雨打擊著。

師:暴風雨在這裡象徵著什麼?

生:日寇對中國的踐踏和摧殘。

師:那麼後面洶湧著悲憤的河流、無止息的激怒的風、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殘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們中國人民對祖國遭受欺凌的悲痛、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來。

師:(歸納)暴雨打擊,激起河水洶湧,風聲呼呼,發出憤怒的吼叫,戰勝風雨後,安靜祥和,迎來了溫柔的黎明。

師:然後我這隻鳥死了,為什麼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

生:活著要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後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懷抱,將最後的“營養”獻給祖國,與祖國融為一體。

師:為什麼鳥兒會這樣,文後有答案嗎?

生: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小結:前面以假設開頭,假託鳥兒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當感情積累到一定的,人就會不由自主的爆發出來。所以後面以設問開頭,高度凝練的概括了主題----愛的深沉。

歸納中心:

師: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呢?

生:不是

師:(歸納)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第二課時

三、合作探討

1、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隻鳥兒,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為什麼鳥兒用的是“嘶啞的喉嚨”來歌唱?

這隻“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是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2、全詩一共選取了幾個鮮明的詩歌意象來寫?這些意象都賦予了獨特的象徵意義,請討論每個意象到底象徵著什麼?

(意象:作者要表達一些內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來表達,那就是意象。當物象成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內涵在其中,就賦予了獨特的象徵意義,)

土地:遭踐踏的國土,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

河流、風:滿腔的悲憤和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與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養情操:

1、師: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來抒情,他會怎麼改寫: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 的喉嚨歌唱:

這被 所滋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 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 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 ……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 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嘴角常含 ?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0__年3月31日

可從下面詞語中選出最能表達詩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夕陽、朝霞、啼血、圓潤、

憤怒、激情、感動、猛烈、狂風暴雨、和風細雨)

點撥背誦:

對這首詩,我們要抓住關鍵的字詞來強化對他的記憶,達到快記快背的效果

四、作業設計

五、板書設計

注:輔助練習

土地最忠誠的歌者──艾青《我愛這土地》藝術欣賞 篇七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徵含義。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出現的形象,領會象徵含義。

2、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有感情地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對詩歌形象的象徵含義及詩歌的主題進行探究。

3、比較閱讀法:

將同類題材詩歌進行比較,從而更全面地理解詩歌。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樑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鍾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

(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2、寫作背景:

本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自由體的新詩,不同於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物件、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範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四步:個別學生朗讀;

第五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並談談理由:

明確:詩最後一段:“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裡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2、詩中是通過什麼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並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思考並討論,明確:詩中以“一隻鳥”的形象來表達感情。“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隻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願望。這種寓情於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於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麼象徵含義呢?

明確:內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學生朗讀,感悟。)

學生討論並明確:

“土地”象徵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徵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黎明”象徵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裡的嚮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並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麼這裡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學生思考並明確:“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鬥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5、思考:詩句“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有何深意?

明確:這隻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表達出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於犧牲自我之意。

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這種執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真愛。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絡?

明確:這兩節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可看作是感情的迸發,感情的昇華,讓讀者更能感受到這種真摯地感情。

7、討論: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衝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明確: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於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物件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物件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於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五、比較閱讀,拓展學習

請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麼異同?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鵑花奼紫嫣紅╱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黃面板、黑頭髮是那樣的美麗╱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堅硬的核裡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參考答案〗

1、兩首詩的背景不同:《我愛這土地》是充滿硝煙的抗戰時期,《中國的土地》是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2、寫法不同:《我愛這土地》借用鳥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緒,《中國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3、主題相近:《我愛這土地》抒發詩人面對遭受苦難的大地,要為此而獻身的強烈願望,《中國的土地》是面對這塊神奇的土地,表達永遠思念的感情。

4、兩首詩都注重意象創造:如果說艾青是藉助“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來描繪出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以及解放區的勃勃生機讓人們看到抗戰勝利的光明曙光。那麼劉湛秋則是把對中國土地的謳歌,對中國人民的禮讚寄寓在典型新穎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既寫出了祖國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首詩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了這首詩,相信同學們一定感受到了那個苦難的年代,詩人對祖國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七、佈置作業

1、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絡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州飛船……

〖參考答案〗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要歡快的歌唱/這個養育中華兒女的家園/這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土地/這個被太陽照亮的前程/和那東方雄雞崛起的時代……

──然後,我的青春開始褪色

為什麼我仍面帶微笑,心含希望/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要歡快的歌唱/這被壯麗山河擁簇的土地/這哺育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母親/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師/和那每天來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我的眼裡常流露出懷戀/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例:當我們抵禦外侵,我們會記得岳母刺給岳飛身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當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氣節,我們不會忘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著往下寫,相信你會寫得更精彩)。

【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嘶啞的喉嚨歌唱:土地

河流

風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淚水

土地最忠誠的歌者──艾青《我愛這土地》藝術欣賞 篇八

蚌埠教育學院中文系 姚國建

在中國詩人當中,艾青是一位紮根土地而又嚮往太陽的詩人。土地和太陽是支撐他生命和精神的脊樑,也是貫穿於他全部詩歌的核心意象。如果說太陽意象寄寓了詩人對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嚮往,那麼土地意象則寄寓了詩人對大地母親、對祖國、對人民最樸素、最忠貞、最深沉的愛。這首《我愛這土地》就是詩人獻給土地最真摯的戀歌。它以簡練傳神的筆法、精巧的構思,生動形象地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土地最忠誠的歌者形象,一個始終環繞和守護著土地母親的詩魂,一個給人以信念、信心和希望的使者。

要想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這首詩,我們首先就要了解艾青詩歌中的土地情結以及土地在艾青詩歌中的多重象徵意義。艾青生於鄉村的土地,長於鄉村的土地,吸吮著農婦大葉荷(大堰河)的乳汁長大,從鄉村的土地走向城市,再走向法國留學。回國後,他以滿腔的熱情想在祖國的土地上播種夢想和希望。可是,呈現在他眼前的,卻是貧窮、落後、愚昧,戰亂的風暴不斷地襲擊著祖國的大地,特別是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肆意地踐踏、蹂躪著祖國的大地。詩人的心時刻牽連著苦難的大地和人民。抗戰爆發不久,1938年12月28日的夜晚,他寫下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全詩分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以中心句“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貫穿其中,間隔反覆,多角度地透視了戰爭給中國大地帶來的災難:“被烽火所齧啃著的地域,無數土地的墾植者/失卻了他們所飼養的家畜/失去了他們肥沃的田地/擁擠在/生活的絕望的汙巷裡。”詩人由此發出辛酸而悲憤的慨嘆:“中國的路/是如此的崎嶇/是如此的泥濘呀”“中國的苦痛和災難/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而在《手推車》一詩中,詩人站在北方的黃土地上,看到深深的如鞭痕一樣縱橫交錯的車轍,聽到手推車發出病人掙扎一般的尖厲的嘯響,他的心靈為這苦難的大地以及大地上艱難掙扎的人民感到揪心的疼痛,覺得那灰黃色的土地,那刻在土地上的深深的轍跡是“交織/北國人民的悲哀”。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感到詩人對大地母親、對民族、對人民的骨肉深情。而當抗日的烽火逼近了黃河,民族危亡的警鐘不斷在詩人心頭轟鳴的時刻,艾青身佇古老的潼關,舉目四望悲哀的北方,眼含熱淚寫下了《在北方》這首憂鬱沉思、蒼涼悲壯的歌。詩不僅如實地描寫了日本侵略戰爭給北方帶來的深重災難,也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深深憂慮,對戰亂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達了詩人對這片貧瘠的土地的忠貞與摯愛:“我愛這悲哀的國土,/一片無垠的荒漠/也引起了我的崇敬”“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帶給我們以純樸的語言/與寬闊的姿態,/我相信這言語與姿態/堅強地生活在大地上/永遠不會滅亡;/我愛這悲哀的國土/這國土/養育了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民族”。在這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詩人這樣謳歌土地,無疑在鼓舞人們樹立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這是詩人對土地的信念,對土地的忠貞,對土地的摯愛。由此可見,土地意象已融入了詩人的生命和靈魂,它是生命之母的象徵、祖**親的象徵、民族精神的象徵、中華文明的象徵,也是祖國命運的象徵、華夏曆史的象徵、民族凝聚力的象徵、人民意志和力量的象徵。總之,在土地意象上凝聚了詩人異常複雜的情感資訊和思想資訊。

正因為如此土地在詩人筆下,已成了永恆的情結。土地是詩人永遠依戀的物件,永遠傾訴的物件,永遠忠誠的物件,永遠歌頌的物件。這種種複雜的情感匯聚在一起,終於使詩人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要做一個土地最忠誠的歌者,於是便催生出這首著名的詩篇《我愛這土地》。

這首詩寫於抗戰初期,它集中展現了艾青對土地的一片赤誠之愛。在個體生命的渺小、短暫與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恆之間,詩人為了表達自己對土地最真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像成是“一隻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著祖國大地飛翔,永遠不停歇地為祖國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難與悲憤,也唱出大地的歡樂與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將整個身軀融進祖國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全詩的感情是強烈而內在的,基調是深沉而憂鬱的。可以說,時代的投影與真實的感受相結合,使得這首詩的感情顯得極為真誠,更有感染力,更能撥動讀者的心絃。

從寫作藝術上看,這首詩的顯著特點是篇幅短小,構思精巧。土地是個博大的意象,詩人選擇它作為寄情的物件、傾訴的物件,其境界極其廣闊,意象極其豐富,詩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層次的,詩人的想像和詩思的迴旋天地也是無限自由、廣闊的。但他沒有把詩的篇幅拉長,不讓詩的情思散漫開去,而只把詩人對土地廣闊而深厚的愛濃縮在10行詩中,並且取得了最佳的藝術效果。

詩人不是從實處落筆,而是從虛處落筆,通過想像把自己虛擬為“一隻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係來展開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使人渾然不覺。詩以“假如”開頭,顯得新奇,富有獨創性,便於化人為鳥,把詩境推向虛擬的藝術境界。當然,詩中的“鳥”,僅是泛指,具有象徵性,不像古詩詞中那些實指(如杜鵑、鶴鴿等)。“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動、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詩句,也是全詩中深化詩人對土地感情的一個奇異的亮點。這是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初期)、詩人特殊的個性與氣質(艾青自稱是“悲哀的詩人”)以及詩人特殊的表達需要等等,共同作用於鳥兒形象而產生的審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強化了形象的審美表現力—從中我們不僅能感到時代的氛圍、詩人的個性和氣質,更能感到詩人對土地的愛是如此的執著、堅貞和頑強。

接下來,詩人便向我們敘述他要歌唱的物件。從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從方法上看,用的是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特寫鏡頭,向我們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物件: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但詩人選擇了這幾種典型的形象,極其簡潔、鮮明,卻又能讓我們產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引起深刻的沉思。值得指出的是,詩人在“土地、河流、風、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帶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或修飾語,使它們一個個都轉化成了富有象徵意味和暗示力的畫面,既暗示了祖國多災多難的命運,也暗示著人民的不屈與抗爭,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長著的希望,同時還暗示著詩人要竭盡全力,與其共命運,為他們而歌唱;即使死了,也要埋進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軀去肥沃這片土地。從構思的角度看,到這裡,詩人仍然緊扣“鳥兒”這個虛擬的形象(“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讓其生前與死後形成強烈的對比,於對比中表現出鳥兒對土地的執著、赤誠之愛,從而也藝術地塑造了一個土地忠誠的歌者形象。

這首詩的第二個特點是巧妙轉換,另闢詩境。按理,詩情到達高潮之後,再接下來抒寫難度就很大。但詩人卻巧妙地宕開一筆,隔開一行,作了必要的間歇和停頓後,開始了巧妙轉換,寫下了兩行形象突出、感情進一步昇華的結尾。令人讀後怦然心動,過目難忘,吟誦不已。

第一,抒情視角作了轉換。詩的第一節是從虛擬的視角,即從鳥兒的視角去想像,去表現鳥兒對土地的忠誠與摯愛,顯得形象含蓄;第二節卻換成實寫的視角,即從詩人自我的視角去實寫自己“常含淚水的眼睛”,傾訴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是直抒胸臆。這樣,虛境和實境的結合與對應,構築了全詩內在完整的藝術空間;結果與原因的關聯與對照,又構成了支撐全詩的內在邏輯結構。

第二,寫作手法作了轉換。前一節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後一節用的是賦,是直抒胸臆的寫實。全詩由前面蒙太奇鏡頭式的畫面暗示轉到了後面詩人的直接指點,以一個強有力的情感抒發結束了全篇,從而把讀者的注意力引進了一個濃郁的情感氛圍,再一次感受到詩人對土地的忠貞與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