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事蹟多篇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事蹟多篇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事蹟篇1

毛相林,男,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原下莊村四周高山絕壁世世代代幾乎與世隔絕。曾獲“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重慶市扶貧開發工作2017年度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不忘初心,帶領村民“劈山開路”。1997年冬,擔任老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毛相林帶領村民在“魚兒溪”畔正式動工修路——他和村民們腰繫長繩,趴在籮筐裡,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在懸崖峭壁上放炮,炸開一處處缺口,炸出“立足之地”,穩步向前推進,整整用了7年時間,在懸崖絕壁上摳出了一條8公里長的“天路”,修通了人們盼望已久與外面世界溝通的連線路、出行路。

勇擔使命,帶領村民脫貧致富。2005年1月,兩合村合併到下莊村,村民委員會換屆時,毛相林被村民高票當選為村主任。從村支書到村主任,毛相林的工作角色發生了變化,但他不辜負組織和群眾信任的初心始終未變。下莊的有形的、出行的路摳通了。但人民群眾要實現全面小康目標,下莊還要再修通一條致富路。毛相林積極動員有富餘勞動力的家庭外出打工。十年來,先後有百餘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勞務收入200餘萬元。毛相林又動員村民種植紐荷爾,為把關技術,他挨家挨戶地檢查驗收,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窩種樹。2016年通過貧困村脫貧攻堅驗收。下莊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寫在村民臉上,甜在村民心裡,也映照著毛相林花白的頭髮,更激發著他更深的思考。他以20年的執著堅守求證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為一名群眾身邊的好乾部。”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事蹟篇2

出山的路通了,青壯年走出了下莊。看著留在村裡的老人、小孩,還有成片撂荒的土地,40多歲的毛相林留了下來。“我要在這片土地上開拓一條致富路。”

2005年,老下莊村和兩合村合併成一村,毛相林當選為新下莊村村主任。“作為群眾選出來的村幹部,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是我的本分。”在村民代表大會上,毛相林堅定地說。

毛相林學歷不高,但他知道,要脫貧致富,除了先修路還得發展產業。聽說漆樹值錢,他就帶領幾個青壯年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原始森林,挖回羊羔大木漆,在村裡培育出2萬餘株漆樹,沒想到當年夏天樹全部熱死了。

後來他又在村裡養山羊、種桑樹養蠶,但都失敗了……

為此,毛相林主動在村民大會上做了檢討,他也明白了“要懂科學,不能蠻幹”。雖然屢戰屢敗,但毛相林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下莊村走出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他請來縣裡農業專家對下莊的氣候、土壤環境進行全面的考察分析,確定了發展柑橘、桃樹、西瓜三大產業。為打消村民顧慮,他積極爭取縣農委補助,組織村民代表到曲尺鄉實地考察柑橘產業,還率先種植10畝柑橘,並讓開車跑運輸的兒子到鄰近的奉節縣自費學習技術,無償為村民提供技術支援。幾年下來,全村種下650畝柑橘,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產業+農戶”的模式,成立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500多畝已掛果,每年給村民增加收入200萬元左右。

2019年村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70元,是修路前年收入的40多倍。毛相林帶領村民歷時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遊,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蹚出了一條“致富路”。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事蹟篇3

11月17日,本報報道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數十年來紮根基層一線,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展現了黨員幹部強烈的責任擔當、真摯的為民情懷。近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時代楷模”稱號,他的感人事蹟在當地引起熱烈反響。

“20多年前,毛相林帶領著下莊人一錘一鑿,鑿通出山路,現在又帶領村民邁向致富路。這種無私奉獻的為民情懷、愚公移山的堅韌精神,值得我們年輕幹部學習。我們要為人民群眾做實事,在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駐村幹部周勇說。

“學習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蹟,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深深地被打動。”重慶市南川區廟壩村第一書記宋建峰說,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從毛相林身上學到很多。在關鍵時刻,一定咬緊牙關,衝鋒在前,向黨和人民交上滿意的答卷。

重慶市巴南區聖燈山村扶貧幹部謝志耕說,下莊人脫貧摘帽,毛相林這個帶頭人起了重要作用。他要以毛相林為榜樣,時時處處為群眾著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重慶市綦江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科長謝邦金說:“毛相林是當代黨員的優秀代表,我們要認真學習他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的精神,引導退役軍人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重慶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方旭表示,激發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至關重要,毛相林等下莊人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系本科生崔冬贇表示,青年大學生要學習毛相林的奮鬥精神,立志到基層去,將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會的“大我”中去,讓青春之花在廣闊天地綻放。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事蹟篇4

下莊村地處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的大山深處,整村坐落在一個巨大的天坑裡,因為沒有通往外界的公路,村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貧困中。20多年間,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帶領下莊村民憑藉頑強的毅力,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這幾天,下莊村村民劉恆保和妻子正忙著給柑橘樹除草、打藥,六年前,他種了20畝柑橘樹,如今已經碩果累累。

除了種植瓜果蔬菜,當地村民還建起了民宿,發展鄉村旅遊,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而就在二十多年前,這個被1000多米的懸崖峭壁包圍的村莊僅靠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通。因為交通不便,物資匱乏,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不願意再返回家鄉。

要想富先修路。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決定在懸崖上鑿出一條出村的公路,徹底改變村莊的命運。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籌集了3960元購買了炸藥等物資,肩挑背扛,用大錘、簸箕等簡單的農用工具在絕壁上開鑿希望。

2004年,歷時七年,一條八公里長的“天路”終於修到了山外。十年後,毛相林又爭取到了公路硬化政策,在扶貧資金的支援下,這條“絕壁天路”變成了3米多寬的“四好農村路”。

出山的公路修通了,而脫貧的道路又在哪裡呢?2014年,毛相林四處調研後,決定為下莊村引進柑橘、桃樹、西瓜三大脫貧產業,並聘請種植專家對鄉親們進行科學指導。同時,這條修好的出山公路也為瓜果運輸提供了極大便利。只用了一年時間,下莊村就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

此外,毛相林還在縣裡為下莊村爭取到了鄉村振興開發專案資金,打造鄉村旅遊,建設具有三峽山村特色的休閒度假勝地。2019年,下莊村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餘元。在毛相林和鄉親們的共同努力下,曾經貧困的下莊村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事蹟篇5

一個不能少:絕壁上的“天路”

出村的路很長,曾經,祖祖輩輩要爬過那108道拐的峭壁懸崖,從日出走到日落。

出村的路也很短,如今,8公里之外便是外面的世界。

但是這條路,巫山縣下莊人“走”了整整20年。

20年間,面對這條外地人都不敢來修的路,下莊人字典裡沒有“怕”字。他們以最原始的方式,用雙手鑿,用兩腳蹬;他們守著最質樸的信念,道路一日不通,便一日不得停工;他們始終相信,只要修通這條路,就能走出去,就一定能摘掉“窮”這頂帽子。

修路會死人他卻義無反顧 只為子子孫孫能有個出路

“我們好不容易走出來,真要回去搞那條路?”

“不修路怎麼辦?子子孫孫就永遠沒有出路!”

想起18年前掛完那通電話後黃會元和自己的對話,52歲的楊自慧別過臉去,空蕩蕩的屋子裡傳來陣陣抽泣聲。

這通電話,改變了黃家的命運,也成了下莊村刻骨銘心的痛。

今年9月30日,黃會元去世18年祭日,大女兒黃玉秀來到父親的墳前祭掃。她在下莊路私錢洞段停了下來,這麼多年來,這個位置,她停留了無數次。

“爸,你牽掛著的這條路通了,還鋪好了水泥,旁邊有護欄,再也不用擔心有人會掉下去了。”黃玉秀的聲音很輕,山谷裡風一吹,彷彿帶去了很遠的地方。

如今的下莊路,寬約4米的水泥路面上不時開過幾輛小車,人坐著車,車載著貨,滿滿的喜悅。但在楊自慧的記憶裡,1984年她第一次到下莊黃會元家時,是手腳並用爬進去的,上山鼻挨路,下山腳發怵。1987年,她嫁到下莊。有時候,楊自慧會看著豬圈發愁:“養這麼肥有什麼用呢?反正賣不出去,換不來錢。”

要出下莊,必須爬過那108道拐,陡的地方接近80度,年輕人空手爬上去都要好幾個小時,一個來回就要一天時間。想背活豬出去賣是不可能的,用個長板子把豬捆好背在背上,豬會掙扎,一掙扎,人就會往山下掉,掉下去命都不保。於是只有把豬殺了分批揹出去,但這樣一來只能賣很少的錢。

“我們去外面闖闖,說不定日子會好過一點。”1996年初的一天,黃會元等不下去了,和家裡的老父親商量後,帶著楊自慧和女兒來到了湖北京山縣。到了湖北的第二天早上,黃會元是被楊自慧搖醒的。“快看快看,太陽從土裡升起來了!”楊自慧說。

在下莊,永遠只能在正午時分看到頭頂上明晃晃的太陽,至於太陽如何升起、如何落下,住在山谷裡的下莊人看不到。

一度,楊自慧覺得一家人會在採石場紮根。但1999年初,黃會元接到了一通從下莊打來的電話。“村裡來電話說要修路,問我們要不要回去一起幹,想都沒想,老黃就決定帶著我們回去。”楊自慧回憶說,當時,自己也勸過黃會元不要回去,畢竟這裡的生活比下莊好太多,可黃會元的一句話,讓她再也反駁不了半個字——不修路怎麼辦?子子孫孫就永遠沒有出路!

8公里 6條命 一聲“修”字震徹山谷

“人到了這個地步,怕有啥用?”

“該死的腳朝天,不死的又過年!”

有一組來自當時下莊村委會的粗略統計資料,每一個數字都在告訴他們修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當時下莊全村近400人,因為路難行,從1949年到1997年,近半個世紀,累計有100多人從未見過公路,130多人從未到過縣城,360多人從未看過電視;因為路太險,23人從懸崖掉下摔死,70多人摔傷摔殘……

曾經,站在村裡的任何一個角落仰望,能看見的除了眼前的高山,就只有頭頂上小小的一片天。如今,那條“刻”在絕壁上的下莊路,在大山裡蜿蜒8公里,運送貨物的車輛不時從路上開過,村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提高。

可這條路的來之不易,只有下莊人最懂。

1997年,一條訊息在村裡炸開了鍋,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從縣城參加完村幹部培訓班回來告訴大家:要修路了!

這個被稱為“毛矮子”的小個子男人,第一次說修路,沒幾個人相信這事能幹得成。村民有反對的,也有贊成的,但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錢從哪裡來?

鐵了心的毛相林給村裡人算了一筆細賬:全村96戶人,一家喂一頭豬,每頭豬賣400塊錢左右,就有3萬多;村民去打工,到縣城當“棒棒”也能掙到錢,又可以買炸藥,又能修幾個月路……

“不修路,我們就會永遠窮,修了路,我們就有希望過上好日子!”毛相林這番話,讓村民沉默了。沉默之後,大家又舉起了贊同的手。

就這樣,1997年12月,下莊人炸響了第一個開山炮,面對外面的世界,他們大膽跨出了第一步。

但要在絕壁上開出“天路”,遠比想象中要艱難。下莊人修路,用的是最原始的方式。測路用的“放紅繩”的土辦法,“土專家”從崖頂懸吊下來,在半山腰蕩著“鞦韆”勘測。開路也大同小異,村民空中蕩、壁上爬,在山間懸空鑽炮眼,用炸藥在峭壁上炸出立足之地。

黃會元剛回到下莊的時候,也是用這樣的方式修路。為了加快進度,他借了幾千塊錢買了臺鑿岩機。和其他修路的村民一樣,他常常在崖洞裡一住就是五六天。崖洞潮溼,村民就把塑料布和棉絮做成防寒“被窩”,睡覺的時候就鑽進去,然後把粗繩系在腰上,繩子的另一頭系在巖縫的老樹根上。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睡著後翻身會掉下懸崖。

儘管努力做了一切可以做的安全措施,但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1999年8月14日,26歲的村民沈慶富趁著天還沒黑又趕到工地上。如果不出意外,接下來的兩天,他可以好好陪陪打工回來的妻子。

可意外來的時候,往往連一句話的時間都不給人留。其實當天下午沈慶富的請假已經被批准了,但因為不願耽擱修路,他再次回到了工地。結果,從峭壁上掉下來的一塊大石頭正好砸在了沈慶富的頭上,他就此掉下了幾百米深的山谷。村民連夜找到他的屍體,用繩子拉上來時早已僵硬冰冷,在場的人都泣不成聲。

沈慶富的去世,讓楊自慧每天都提心吊膽,生怕丈夫黃會元會出事。但黃會元曾在採石場打工,山松山緊看一眼就知道,他知道哪些地方可以踩,哪些地方要避開。想到這些,楊自慧的心能稍稍放寬一些。

直到1999年9月30日上午,山上有人喊著“出事了”。幾位村民跑到家中喊她,她知道,她的天塌了——同樣是一塊從天而降的落石,正中黃會元的頭部。沒來得及哼一個字,黃會元便葬身山谷。

路,還要不要繼續修?如果繼續,還會不會有人犧牲?接連兩次的意外,讓曾無比堅定要通過修路帶大家脫貧致富的毛相林,第一次有了動搖。

“今天大家表個態,這個路到底是修還是不修?”在黃會元的靈堂前,毛相林很內疚地問。

“修!”人群裡很快傳出有力的回答,說話的正是黃會元的父親——72歲的黃益坤。

“修!必須修!!”之後,村裡的男男女女紛紛高舉手臂,斬釘截鐵的回答聲在黃會元的靈堂前響起。當時的黃玉秀不明白,為什麼爺爺白髮人送黑髮人卻沒有哭,為什麼爺爺沒有恨修路,反而這麼贊同。她只記得,靈堂裡大人們的振臂高呼響徹整個山谷。

很多年後,黃玉秀似乎明白了爺爺黃益坤的選擇。黃玉秀回憶說:“爺爺後來告訴我們,兒子走了不是不心痛。但心痛有啥用?兒子死得光榮,他是為下莊人造福而死。兒子去了後,還有孫子,只要下定決心,子子孫孫一條心,總有一天會擺脫貧困。”

這樣的犧牲,並沒有在沈慶富和黃會元這裡畫上句號。此後,陸續又有4人犧牲在了修路的過程中,但靈堂前的那一聲聲“修”字,早已銘刻在了下莊人的骨子裡。

一往無前虎山行,撥開雲霧見光明。

到了這個地步,下莊人只有一個選擇——修!

20年人心齊 為下莊換來更好的明天

“我對著黨旗發過誓,這輩子修不通,下輩子修!”

如今,村民毛相斌在家門口望著硬化好的出村路,想到的是他的柑橘林和西瓜地。今年的西瓜已經賣脫銷了,眼下快到了柑橘的收穫季節,期待也能賣個好價錢。事實上,下莊村已經形成了以烤煙為主導,柑橘、核桃和中藥材為骨幹的產業佈局。毛相斌說,等全村房屋風貌改造完成後,歡迎大家常來下莊走走看看。

這樣帶著夢想、有著奔頭的日子,是下莊村近400人在11名黨員的帶領下,與天鬥、與地斗的結果。他們用手裡的石錘,向大山要出了一條活路!

在這修路的隊伍中,毛相林沖鋒在前,他說:“我對著黨旗發過誓,這輩子修不通,下輩子修,我修不通,還有後人接著修,哪有修不通的呢?你啥都怕,就始終沒出路。”

2004年,下莊終於修通了一條機耕道。這一天,下莊人等了很多年。大家奔走相告:路通了,我們可以挺直腰板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今年9月,下莊路完成硬化,加裝了護欄,村民出村又添了安全保障。

當初修路時可以背300多斤物資的楊亨華,如今經常騎著一輛摩托車往返於下莊和騾坪。兒子在騾坪安家了,老婆忙著帶孫子,而他留在下莊村當一名綜合治理專幹。

“路都通了,去騾坪這點距離都不叫事兒!”楊亨華把摩托停在下莊路上,當年的“大力士”如今鬢角已有了白髮,但笑容卻比當年更加燦爛。

為什麼要修路?因為糧食運不出去、東西搬不進來;也因為日子越過越難、留不住媳婦。但更深的原因,下莊人其實早在20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在修路之前,村裡先集中勞動力把村小修好了。1979年就紮根下莊村小教書的張澤燕回憶,當時大家把村小的房子全部翻新加固,雖然是土坯房,黑板也只是一塊破木板,但全村人都很高興。

下莊路修通之前,村裡只走出了一個大專生,但路通後,已經有15個孩子考上了大學,有的在重慶,有的在深圳,有的在黑龍江……黃會元的兒女,也都考上了大學,走過下莊路,走向了更遠的世界。

如今的下莊村小,在政府和社會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全部換成了嶄新的磚房。孩子們在明亮的教室裡,坐得筆直,朗朗的讀書聲在大山間迴盪。同樣留在這山谷裡的,還有父輩倔強、拼搏、不服輸的勁頭。

下莊路的終點就在下莊村小大門口。採訪當天,大門旁邊的黑板報上,五顏六色的粉筆繪製出了簡單卻精美的圖案,圖中有一群飛翔的小鳥,一條蜿蜒的路,還有鬱鬱蔥蔥的樹林。頭天夜裡一場大雨,把板報的一角淋得有些斑駁。張澤燕匆匆回到教室,拿來一隻粉筆,重重地補上了兩個字:明天。

眼前這補好的一行字寫著:“大人流血修路為我們,我們讀書為下莊明天。”

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重慶巫山下莊人不畏艱險,堅持修路。20年間,先後6人犧牲。即便如此,他們也不曾放棄,終於鑿出了一條從村裡通往外面世界的“天路”。

下莊修路過程中,從來不只是下莊人在戰鬥。20年來,外界對這個自強不息的村莊從未停止幫助,從黨和政府,到媒體、社會人士,愛的力量一直都在延續。

政府派來駐村幹部 送來“三材物資”

從村主任毛相林家門口望出去,就是下莊用20年時間修的那條路。

每天清晨起來,抬頭望著這條“天路”,毛相林都覺得欣慰。20年前,他第一個扛起了修路的大旗,並迅速得到了村民的響應。不過,他和村民一直感激一路走來獲得的無數幫助。一些名字,一些身影,常會浮現在他的腦海。毛相林知道,沒有這些幫助,尤其是政府的幫助,下莊的路修不起來。

毛相林最常想起的,是方世才。記者到村裡時,身在重慶主城的方世才家裡有人生病,隔著上百公里,幫不上忙的毛相林急得一遍又一遍打電話。

方世才是當年政府派來的駐村幹部,如同政府派來的“救兵”。在毛相林看來,方世才比自己親兄弟還親。而在下莊村,提起方世才,村民無一例外都會豎起大拇指。

1995年,方世才從西昌農專畢業後,被分配到竹賢鄉做農經幹部,到下莊村駐村,在毛相林家一住就是8年。毛相林當年想修路,第一個就是找方世才商量。方世才見過世面,知道修一條路對下莊的意義,那是擺脫貧窮和閉塞的必經之路,所以兩人一拍即合。

方世才把下莊修路當成自己的事,和毛相林一起組織,搬石頭挑土,一頭扎進工地,長期灰頭土臉。

毛相林至今記得,1999年,村民沈慶富在修路時被石頭砸中掉下懸崖,當時崖上的石頭還在往下掉,許多村民都不敢到山崖下面找沈慶富的遺體,方世才硬是帶隊到崖下面把沈慶富的遺體找到。

為了修路,方世才常年不回家,妻子沒少抱怨,直到1999年,方世才的妻子到現場親眼看到了下莊修路的情形後,才化怨憤為理解。

毛相林說,下莊對於方世才,除欠下了情,還欠下了錢。毛相林回憶,當時方世才一個月有400多元工資,其中不少都貼在了修路上。“從1997年開始修路,到2002年調動工作離開,他差不多為下莊墊了1萬多元。”毛相林說。而方世才對於這些付出,都沒記在心上。

除了政府派來的“救兵”,還有政府送來的物資。

1997年底,下莊路開工不久,毛相林募集的3960元啟動資金就所剩無幾,眼看要停工,巫山縣農業局向下莊人伸出了援手。

那年底,巫山縣農業局局長朱崇軒帶人到竹賢鄉調研,從下午走到天黑,最後困在了下莊的108道拐上面,被村民接了下去。第二天,朱崇軒來到下莊修路現場,在雞冠樑,看到一個個赤裸上身的精壯漢子,聽著一聲聲震耳欲聾的開山炮響,被村民用生命挑戰懸崖的行動震撼了。隨後,農業局給村裡提供了炸藥、雷管、導火線等價值10萬元的“三材物資”,還準備了一批鋼釺、大錘,一路送到下莊村口。這批物資讓下莊人吃了“定心丸”,甚至感覺已經可以看到通路的那一天。

後來,縣農業局又給下莊解決了20萬的物資款。毛相林說,縣農業局的幫助,讓下莊人捱過了最艱難的頭兩年。

如今,年過六旬的朱崇軒已經退休,回憶起當年的事情,他覺得不值一提:“幫農村改善條件本來就是我們政府部門,尤其是農業部門的事,農業局只是起了一個引子的作用,路能修通靠的是村民的決心和信心。”

在下莊修路過程中,巫山縣交通局、重慶市財政局等眾多政府部門也先後撥款,下莊修路的資金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今年,在巫山縣委縣政府支援下,下莊村這條鑿出來的“天路”完成了硬化,並加裝了護欄,更加成為村民的脫貧路、小康路。

媒體報道帶來更多關注和捐款捐物

在下莊修路過程中,媒體也一直髮揮著力量。有一個人,經常被村民記起,那就是當時的《三峽都市報》記者侯長青。

侯長青是最早把下莊故事講給世人聽的媒體記者之一,18年來,他25次到下莊,把下莊故事帶出大山。

侯長青第一次去下莊村是1999年5月。他至今清晰記得當時的情形:一個本沒有路的崖壁上,村民不分男女開山鑿路。他驚呆了。也正是從那一刻起,他和下莊村結了緣。

當年9月,侯長青和萬州媒體記者再次踏入下莊採訪。那次採訪現場,他親眼目睹了村民黃會元被石頭砸中掉下懸崖的全過程。修路現場的犧牲讓侯長青再次受到震撼,一系列關於下莊人修路的報道陸續刊發出來。

隨後,侯長青等人歷次去下莊採訪所拍攝的照片,被製作成《下莊人》大型新聞圖片展,先後在巫山、萬州等地展出。在巫山縣人民廣場,展出僅一下午,就收到社會各界愛心捐款近4000元。侯長青記得,當時很多部門、單位都紛紛捐款,一些學生看完展覽後,也5元、10元地把自己的零花錢捐出來。

除了捐錢的,還有捐物的。一位生活本不寬裕的下崗女工,看過展覽後,轉身直奔百貨公司,挑了30雙解放鞋,並在箱子上寫下“獻給英雄的下莊人”。

這麼多年來,下莊村民一直很感謝侯長青和媒體,因為這些報道,不僅讓下莊人的故事傳得更遠,給他們精神上的支撐,更為他們修路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侯長青每次去下莊,村民都爭相邀請他去家裡吃飯、留宿。

不過在侯長青看來,更該感謝的是下莊人、“下莊精神”,在他眼裡,下莊是一處“修心的道場”,所以每年他都會去下莊,如同回故鄉。

社會愛心照亮更多夢想

外界給下莊的幫助,不僅僅在捐助修路上,還包括對修路犧牲的村民子女加以照顧,以及照亮了下莊孩子們的希望與夢想。

萬州人胡瀟瀟和謝文,都是看到媒體報道後,去下莊進行幫扶的。

“當時看到那裡的條件確實很艱苦,出於本能就想幫他們。”謝文回憶說。謝文是萬州利森電梯公司老總,他經歷過創業的艱辛,看到下莊人不折不撓的精神後受到感染,開始資助下莊的孩子。有空時,他會到下莊村小的課堂跟孩子們交流,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當時供職於萬州供電局的胡瀟瀟,利用假期走上下莊村小的講臺,教孩子們《快樂歌》,教他們自己改編的《我的家鄉在下莊》,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自信,傳遞快樂。

黃會元去世時,大女兒黃玉秀才10歲,如今黃玉秀已28歲,在萬州工作。這些年來,黃玉秀一直受到謝文和胡瀟瀟的幫助。“現在過年過節,胡阿姨、謝叔叔都會請我們去聚下,甚至還要給我們紅包。”黃玉秀18歲時在田裡被毒蛇咬了,命懸一線,也是胡瀟瀟從萬州託人緊急帶去抗蛇毒血清,這才保住了一命。

2014年,下莊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重新修葺了村小,孩子們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讀書。毛相林粗略算了下,下莊修路這些年,共有十七八名孩子得到了鄉里、縣裡乃至市裡政府部門和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這些孩子大多考上大學走出了大山,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如今,黃玉秀的弟弟黃玉湖在西南大學應用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讀大四,父親去世時,他才3歲,對父親的印象模糊,但下莊修路的故事在他心裡早已紮根。在黃玉湖看來,父親雖沒留下什麼財產,但他留下的精神是自己一輩子的財富。而這種吃苦耐勞、堅韌不拔,也正是下莊人的品質。

黃玉湖小時候,也曾受到北京的張鴻森叔叔幫助,當時這位叔叔每年給小玉湖寄400塊錢,並寫信告訴他要多讀書,走出大山。後來因為跟媽媽搬去了騾坪鎮,黃玉湖跟這位叔叔的通訊中斷了。他一直很想告訴這位叔叔,“我們的路修通了,請張叔叔來看一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重慶巫山下莊人20年堅持不懈在懸崖絕壁上鑿路,為的正是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和大山外面的人一樣過上更好的生活。新華社近期也刊文稱:“20年後再讀巫山‘下莊精神’,經久不息的脫貧正能量。”

事實上,“下莊精神”也正是重慶人爬坡上坎、負重前行精神的縮影。

重慶,因為多山而得名山城。山給重慶帶來了綺麗的景色,但地形特點也致使一些農村地區交通閉塞、發展落後。在重慶,爬坡上坎,負重前行,是一種常態,這造就了重慶人堅韌的性格和拼搏的精神。

脫貧攻堅程序中,重慶不少地方都有類似下莊這樣修路致富的故事。不等不靠,自強不息,這也正是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打贏脫貧攻堅戰最需要的精神力量。

“下莊精神”不止在下莊

位於大山谷底,不甘閉塞和貧窮,20年來,下莊人不等不靠、不屈不撓地向大山發出挑戰;20年後,一條硬化好的水泥路連通了村裡和外面的世界。20年中有流血流汗,更有6人先後為修路犧牲,但這些都沒讓下莊人停止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路通了,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自然開始走上脫貧致富路。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再看“下莊精神”,依然能感受到新的力量。

實際上,重慶地處山區,出行不便,像下莊這樣幾十年如一日修就脫貧致富路的故事並不少見。

在重慶開州滿月鄉雙坪村也有一條“崖壁天路”——盤旋於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方是岩石,外側是絕壁深淵。“天路”建成之前,村民出村要在山路間手腳並用爬4個小時,直下800米高的懸崖峭壁,人員傷亡、物資損失時有發生。不甘貧窮,村民自發鑿出懸崖天路,後來通過政府出資、社會資金籌集等方式,對人工開鑿的鄉村公路實現道路硬化。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已成為人們心嚮往之的“世外桃源”“天然氧吧”。

銅梁中山村,沒修路以前,村裡只有條坑坑窪窪的土坯路,客車不願來,孩子們到鎮上上學要走一個多小時。村裡的粉葛、竹料、水果也賣不出去,想改造住房,運費比材料費還高,結果全村500多名青壯年大多選擇了外出務工。道路出行問題,不僅嚴重影響村民生產生活,還成了致富的“攔路虎”。最終村裡幹部和黨員們紛紛解囊捐款修路,加上社會各界愛心捐助,3年時間,一條長10公里、連通14個社的致富路鋪在了村民面前。

屬於市級貧困村的秀山縣湧洞鄉楠木村,地處高山上的川河蓋草原丘陵地區,修條通往外界的道路,是村民祖祖輩輩的夙願。村裡以前的土路無法通車,雨天出門常常還會一身稀泥。2014年,縣裡啟動川河蓋到洪安鎮的公路建設,村民自發投工投勞,不到一年時間,一條5.7公里、45個拐的鄉村公路通車了,不僅車開進了村裡,村民甚至吃上了“旅遊飯”。

凡此種種,不勝列舉。

“山即是城、城即是山”,大山大河是重慶的符號和特色。其實早在千年之前,重慶建城伊始,祖祖輩輩的出行就和爬坡上坎劃上了等號,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吃苦耐勞、負重前行也成了重慶人的性格標籤。勤勞堅韌的重慶人,正是憑藉自己的雙手苦幹實幹,打通了連線外界的致富路,讓峰巒疊翠不再是阻礙發展的屏障。“下莊精神”也正是重慶人共有的精神,在山城的脫貧路上傳遞,隨處可見。

修一條路 富一方百姓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脫貧致富,關鍵在農村,而農村脫貧,基礎在交通。在重慶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通公路幾乎是所有村民的渴求。

一方面,村民在積極行動,另一方面,政府也一直不斷加大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

近年來,重慶將農村交通作為全市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累計投入幾百億元,鄉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2.3萬公里,路網密度位居西部第一。

來自重慶市交委的一組資料顯示,重慶1.1萬個撤併村已全部實現公路通達,8000多個行政村實現公路通暢,全市有條件的行政村公路通暢率達到100%,去年有近166萬貧困群眾便捷出行問題得到解決。隨著貧困地區交通條件的全面改善,一個又一個昔日閉塞的小山村突破了發展的瓶頸。

修一條路,富一方百姓。如今,在重慶的山區常常可以看到,一條條瀝青路和水泥路蜿蜒盤旋在各個村落間,合作社、企業等經濟組織迅速在農村成長,村民將農畜產品運出大山,甚至還有人上門採購、發展電商物流,或是就地建廠深加工。在發展傳統農業的同時,有的地方還發展起了旅遊業,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不等不靠 催生自強內生動力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重慶這些被困在大山裡的村莊,正是這一矛盾的縮影。

解決這一矛盾,政府的扶持非常重要,起著決定性作用。

2014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農村公路發展的報告上批示強調: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開啟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

同時,老百姓不等不靠、自立自強向著美好生活奮鬥的內生動力也必不可少。

正如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瞭解畢節扶貧經驗時所說,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

在今年6月23日召開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總書記再次強調,加大內生動力培育力度。要堅持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

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強化自我發展能力的扶貧思路,是對“貧根”的治本,是老百姓過上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也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而這也正是下莊人乃至山城兒女在脫貧路上的寫照。

如今,下莊村修起了一座“下莊精神”紀念館,館前一本銅書雕塑上,不僅刻著修路的108位下莊村民的名字,還刻著“下莊精神”的註解,那就是自強不息、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的精神。

用20年時間鑿出的絕壁“天路”,正是下莊人詮釋“下莊精神”的永恆“雕塑”。

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黨和政府會有更多惠民政策到基層。新時代新氣象,未來的下莊人,也將迎來新機遇。千千萬萬像下莊人一樣自強不息的中國人,都會擁有更美好的明天!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事蹟篇6

從高處俯瞰,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四周懸崖峭壁,如同在“天坑”之中。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說,在沒修公路前,村裡交通閉塞,到縣城就要花3天時間。

毛相林:我們這個地方沒有公路,不光只是窮,連生命都沒有保障。在一九八幾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年輕小夥子,二十幾歲,受傷了。我們用了三天時間,我們都沒有(把他)送到醫院,最後死去,這個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

1997年,毛相林開始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修路。沒有鑽機,村民們就腰繫長繩,趴在籮筐裡,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毛相林說,當時全村青壯年吃住在工地,用鋼釺撬,用雷管炸,硬是鑿出了近8公里的“天路”,打破了“天坑”般的圍困。而毛相林明白,道路通了,下莊村要發展,還得靠產業。在多方考察學習後,毛相林帶領村民們陸續發展起柑橘、西瓜以及鄉村旅遊產業。

下莊村村民劉時瓊:我們這個西瓜成熟以後,就有人上門來收。像我們這種,一般可以賣兩三千塊錢左右,種得多的可以賣六七千塊錢。

如今,下莊村實現整村脫貧,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毛相林說,從開鑿“絕壁天路”到打贏脫貧攻堅戰,下莊村靠的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下莊精神將激勵下莊人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毛相林:在最難、最險的地方,我必須要以身作則,帶頭衝到前面去。路修通了,實現了我一個願望,帶領大家致富,才是我最終的夢想。

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發揚新時代的“愚公精神”,打通天路,走上致富路。只要黨員幹部衝鋒在前,苦幹實幹,就一定能取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勝利!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事蹟篇7

壁立千仞,群山合圍。翻幾座大山,盤過108道“之字拐”,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便映入眼簾。這裡地處巫山深處,如“深井”一般,“井底”緩坡上,小樓星羅棋佈,大片柑橘林連綿起伏。

毛相林是下莊村村委會主任,也是老村支書,當地人稱他當代“愚公”。

成為“愚公”,是被窮逼出來的。“鎖”在深山裡的下莊村,以前是巫山縣最窮的地方。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過絕壁,到縣城得花兩天時間。

不能讓大山“困”住下莊!1997年開始,“愚公”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移山”,用了整整7年時間,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

路通了,產業也活了。在毛相林帶動下,鄉親們種起了臍橙等水果,發展生態旅遊。隨之,一棟棟新樓拔地而起,一輛輛小轎車來來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2015年,曾經最窮的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要自己動手,劈山開路!”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小時候,毛相林就常聽長輩們唸叨。坐“井”觀天,村民們有時也開玩笑說要修路,可沒人敢下決心。

直到1997年的一天,38歲的毛相林去縣裡開會,發現鄰村村民家裡有電視機,還有車子來收購蔬菜。“沒想到山裡還能這麼生活!”回到村裡,毛相林馬上召集村民們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這山,鳥都飛不過去。”“錢從哪裡來?”“要不搬出去算了?”

大夥你一句我一句。村裡有幾百畝地,鄉親們不想離開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可想到修路之難也是特別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動手,劈山開路!”毛相林給村民們算了一筆賬:公路預計七八公里,計劃20年修完,每天修1米即可,全村將近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沒出路!幾經周折,全村人終於下定決心。

男女老少齊上陣,冬去春來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辦法,一塊塊石頭鑿。絕壁上,一個個“空中飛人”綁著繩索鑿開炮眼、放上炸藥……鞋子磨破就赤腳,夜裡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可是,壞訊息還是傳來了。村民黃會元被巨石砸中,滾落下山,悲痛萬分的毛相林一度動搖了修路的決心……此時,黃會元的父親站出來說,“為了子孫後代,我兒子死得光榮!繼續修!”頓時,大家齊刷刷地舉手,擦掉眼淚,繼續走向工地……

終於,2004年春天,一條“玉帶”出現在山腰上,下莊人終於打通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