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科學家事蹟(精品多篇)

科學家事蹟(精品多篇)

科學家事蹟 篇一

愛迪生至12歲時開始他艱苦的闖蕩生涯,他作過火車上的報童,學會了發報技術,到過波士頓、紐約,一直到24歲時才有了自己的工廠和美滿幸福的家庭,愛迪生在1878年時宣佈要發明一種光線柔和、價格便宜的安全電燈。為了找到合適的燈絲,愛迪生試驗過硼、釕、鉻、碳精以及各種金屬合金,共1600多種材料,歷時13個月,但是都沒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風,說愛迪生這次是“吃進了自己啃不動的東西”。

一個曾經在愛迪生那裡工作過的物理學家稱這個試驗是“大海撈針”。但是,愛迪生不怕失敗,堅持試驗,下決心要從大海中撈起針來。功夫不負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時,愛迪生點亮了用碳化棉絲作燈絲的燈泡,他親自觀察和做記錄。

這一次,燈泡明亮、穩定,1小時、2小時、3小時、……燈泡一直亮著。從19日、20日到21日,沒有一個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時,當點燃到第45個鐘頭的時候,愛迪生叫助手把電壓加高一點,燈泡更亮了。又過了幾分鐘,燈絲終於燒斷了。12月21日,紐約先驅論壇報用整版篇幅詳細報道了燈泡試驗成功的訊息。愛迪生獲得了全部專利,人們公認白熾燈是由他發明的。1879年除夕,愛迪生把60個燈泡點亮了掛在門羅公園裡,當時下著大雪,竟有3000多人頂著大雪來參觀。

愛迪生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他的座右銘是:“我探求人類需要什麼,然後我就邁步向前,努力去把它發明出來。”有人說,發明是命運的產物,愛迪生是天才。愛迪生卻感嘆地說:“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

當有人問他在發明燈泡的1萬次失敗期間是怎樣堅持下去的時候,他說,在這個過程中他從未失敗過;相反,他找到了1萬種無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寫下的3400本詳細記錄發明設想、實驗情況的筆記,就是這段話的有力佐證。愛迪生77歲那年有人問他:“您什麼時候退休?”

他脫口而出說:“在我出殯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開玩笑地問愛迪生:“您是否同意給科學十年休假?”愛迪生嚴肅地回答說:“科學是一天也不會休息的,在已經過去的億萬年間,它每分鐘都在工作,並且還要這樣繼續工作下去。”的確,愛迪生實踐了自己的諾言,他已經80多歲了,為了“做出更多的發明”,仍在勤奮地工作,致力於從本國的雜草中提取膠乳。

科學家事蹟 篇二

約翰·開普勒和米德託·開普勒,1571年12月27日出生於德國伍爾滕堡,13歲進入教會學校,16歲被蒂賓根大學錄取,20歲獲得碩士學位。1594年,他作為一名中學教師致力於天文探索,並於1596年出版了《宇宙之謎》一書。這本書受到了天文學家第谷的賞識。1600年,開普勒搬到布拉格,受邀擔任第谷的助手。

第谷死後,開普勒用許多遺留的資料和幾何曲線來表示火星的運動。他發現火星的軌道不是一個圓,而是一個橢圓,而且執行速度是不均勻的。1609年,開普勒在《新田文學》一書中發表了著名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第二定律必須精確地校準太陽在橢圓焦點處的位置,所有行星都以橢圓軌道圍繞太陽執行。第二定律,也被稱為“面積定律”,正式表明行星和太陽之間的連線所掃過的面積在相同的時間內是相等的,這從本質上說明了行星與太陽之間的速度不均勻。1619年,開普勒在他的《宇宙和諧》一書中發表了第三定律,即行星繞太陽公轉的時間平方等於橢圓長軸立方的一半。開普勒的發現為人類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被稱為“天空的立法者”。

1604年9月30日,開普勒在蛇夫座附近發現了一顆新星,即“開普勒新星”。1611年,他出版了現代望遠鏡理論著作《光學》。從1618年到1620年,他出版了《哥白尼天文學簡介》。從1619年到1620年,他出版了一本關於彗星的書,書中預言了太陽輻射壓力的存在。他於1627年出版的魯道夫目錄直到18世紀才被視為標準目錄。1629年,開普勒出版了1631年罕見的天象。他預測水星將於1631年11月7日凌日,金星將於12月6日凌日。果然,在預測的日期,巴黎的加桑迪觀測到水星穿過太陽表面。這是最早的水星凌日觀測。金星凌日發生在夜間,因此當時的人們無法觀察到它。

開普勒的發現徹底消除了哥白尼理論中托勒密思想的殘餘,給哥白尼體系帶來了嚴格性和規律性。開普勒天體運動三定律是自然行星和人造天體都必須遵循的定律。因此,它不僅有助於人類對宇宙物體的理解,而且為現代宇宙導航奠定了理論基礎。1630年,開普勒在雷根斯堡死於貧困。

科學家事蹟 篇三

竺可楨自幼就很聰明而且特別好學。在他兩三歲的時候,每天 晚上都要叫爸爸識字,有的時候他太忙,或辛苦了一天覺得太累,不教他,他就不 高興甚至哭鬧,爸爸只好依他。結果,在竺可楨三、四歲時,就已認識兩千個左右的字。

他的老師章先生很喜歡竺可楨的聰明,但更喜愛他的勤奮好學,對他的要求也格外嚴格。他經常找一些優秀的古代散文、詩詞,講解給竺可楨聽。

竺可楨不僅愛讀書,而且更愛思考。竺可楨讀了《愛蓮說》後,就想:我要愛蓮花,更要愛蓮的莖和藕。他把自己讀《愛蓮說》後的感想告訴了章先生。章先生很為竺可楨小小年紀就這樣思考問題,而且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感動。他教導竺可楨說,藕雖埋沒於汙泥只中,但它將自己的全部營養貢獻出來,使蓮花亭亭玉立而不被爛泥汙染,這是非常可貴的,而且藕本身也是潔白的,你要學習藕這種純潔堅貞的品格。

竺可楨聽了這番話,印象很深。他後來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藕舫”,就包含了記取章先生的教誨的意思。

竺可楨愛讀書愛思考習慣的養成,影響了他以後的學習和研究,為他在我國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等學科取得卓越 uawen.c n 成就奠定良好的基礎。

科學家事蹟 篇四

奧托·格里克是德國物理學家、工程師和自然哲學家。他出生在馬德堡貴族家庭,從小就喜歡聽聽伽利略的故事;愛好讀書,愛好科學;一直讀到萊比錫大學。1621年又到耶拿大學攻讀法律;1623年,再到萊頓大學鑽研數學和力學。他讀了三所大學,知識面很廣,上知天文,下識地理;什麼數理、法律、哲學工程等等,無所不知,無所不通。因此,他能在軍旅中過活;又可在政界中立足;更能在科學界發言。他是1631年入伍,在軍隊中擔任軍械工程師,工作很出色。後來,投身政界,1646年當選為馬德堡市市長。無論在軍旅中,還是在市府內,都沒停止科學探索。1660年又發明了第一臺可產生大量電荷的摩擦起電機,為進一步研究電創造了條件。

他研究大氣壓強是獨立進行的,待他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以後,才知道托裡拆利在11年以前已經用實驗完成了

這一發現。奧托·格里克對真空和大氣壓強的研究,開始是出於好奇心,他不信詭辯和爭論中的優美語言,並斷言“雄辯術、優雅的語言和爭論的技巧,在自然科學的領域中是沒有用處的”。起初他用黃銅製成了簡單的水泵,當他用這種水泵去抽葡萄酒桶內的水時,聽到了水沸騰的噪聲。當用這種水泵去抽用鋼做的球形容器中的水時,由於鋼球放氣聽到了驚人的霹靂聲。後來他發明了活塞式抽氣泵,做了許多關於真空和大氣壓強的實驗。

科學家事蹟 篇五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重視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牙齒疾病的國家。據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遠在公元前13世紀的殷商奴隸制社會,古人就對口腔疾病有了比較詳盡的記錄。但限於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把牙齒患病的原因統統歸於鬼神所起的作用,自然也就不會想到用刷牙來防治牙齒疾病了。

進入封建社會,一些醫生明確指出:受了風和吃了東西后不漱口,是引起齲牙的原因。於是,從公元20xx多年前起,中國人就有了漱口的習慣。如《禮記》中就有:“雞初鳴,鹼畲漱”的記載。不過,單憑漱口是不能將牙齒上的汙垢、食物殘渣等完全去掉的。因此,古人又想出了用手指或柳枝揩齒來清潔牙齒。

在敦煌壁畫中有一幅《芳度叉頭聖圖》的畫,上面畫著一個和尚,為了清潔牙齒,正蹲在地上,左手拿著漱口的水瓶,用右手中指在揩他的前齒。這說明,至少在唐代,我國人民就有了揩齒這種衛生習慣。柳枝揩齒是用牙刷刷牙的先驅。在唐代,人們將柳枝的一端用牙咬成刷子狀,然後蘸藥水來揩齒。到了宋代,有人主張每天至少要揩齒兩次,早晚各一次。考古發現,在遼代應歷九年即公元959年的古墓中,有2排8孔的植毛牙刷,說明我國當時在口腔衛生方面的已經很先進。我國最早發現的這一牙刷,比歐洲的牙刷至少早600百年。

1490年,中國製造的牙刷其清潔面垂直於刷柄,用從西伯利亞野豬肩胛部位割下的毛,植入竹柄上製成。當時的歐洲還處於用手指或亞麻布浮石粉擦牙的階段。可見中國製造牙刷的工藝當時在世界上是非常發達的。直到清代,一名法國傳教士來到中國,看到中國的牙刷大為驚奇,並將樣本和製作工藝帶回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