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五年級數學下冊《展開與摺疊》教案精品多篇

五年級數學下冊《展開與摺疊》教案精品多篇

五年級數學下冊《展開與摺疊》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展開與摺疊”是七年級《數學》(上)中繼“生活中的立體圖形”之後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本章教材的編排順序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是從學生生活周圍熟悉的物體入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多面體可由平面圖形圍成,而立體圖形可按不同方式展開成平面圖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養成研究性學習的良好習慣,為後續章節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比較及小組的討論、合作,根據展開圖判斷和製作簡單的立體模型

教學難點:準確判斷出可有效展開或摺疊的圖形並能合理製作。

學生分析:

學生在國小學過簡單立體圖形及其側面展開圖,上節又學習了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對立體圖形已有一定的認識。七年級學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慾較強的特點,學生間相互評價、相互提問的積極性高。對展開與摺疊的實踐及探究活動參與熱情應該是比較高的。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展開與摺疊活動,瞭解稜柱、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操作實踐活動,能認識稜柱的某些特性;能根據展開圖判斷和製作簡單的立體模型。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展開與摺疊、模型製作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動手實踐實驗製作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學會交流自己的思維與方法。

情感與態度目標:初步獲得動手製作的樂趣及製作成功後的成就感;在製作實驗的過程中感受生活中立體圖形的美,增強美感。

教輔工具:多媒體、三角板、圓規

學生課前準備:繪圖的基本工具、紙板、剪刀、粘膠

教學流程:

教學活動1教師提出問題:你能將下面的紙板,為一廠家摺疊出如圖所示的產品包裝盒嗎?

(學生運用實物模型,嘗試動手操作。可以小組形式探討、交流有效、合理的操作方案。)

教學活動2請學生提問:通過動手製作及觀察後,你能對這個包裝盒的外觀提出幾個問題嗎?(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也讓思維發散開來。)

學生開始分小組觀察、討論並提出多種多樣的問題,可請部分學生公佈所在小組提出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能提出下面的主要問題:(教師把這些主要問題投影出來)

(1)這個稜柱的上、下底面一樣嗎?它們各有幾條邊?

(2)這個稜柱有幾個側面?側面是什麼圖形?

(3)側面的個數與底面多邊形的邊數有什麼關係?

(4)這個稜柱有幾條側稜?它們的長度之間有什麼關係?

教學活動3下面四個圖形中有沒有經過摺疊可以圍成一個稜柱的?

(學生對圖形進行摺疊操作,分小組探討後,各小組代表自由對動手實踐後的結果進行闡述或交流。)

教學活動4將教室裡的粉筆盒的表面沿某些稜剪開,展成一個平面圖形,你能得到多種不同的平面圖形嗎?試一下,越多越好。

(學生分小組開展想像、探索,再動手操作。可引導學生從粉筆盒的不同部位剪開,各小組中心發言人闡述及展示所得到的圖形,並對其他師生提出的相關置疑進行答辯。)

教學活動5想一想:把上面的粉筆盒換成圓柱形易拉罐、圓錐形冰淇淋外殼後,類似沿著自己在上面所標識的虛線剪開展成一個平面圖形,又會得到什麼圖形?請同學們展開想像,並把想像出來的圖形草圖畫在紙上。

(學生分小組動手討論交流,開展想像、探索。各小組自由闡述及展示所得到的圖形。)

五年級數學下冊《展開與摺疊》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繼“長方體的認識”之後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本章教材的編排順序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主要包括“做一做”、“練一練”兩個欄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探索活動,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語言表達能力。“練一練”的目的是通過想象、動手操作進行嘗試,強化長方體、正方體與其展開圖之間相互轉化的認識與理解,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本節課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對應的數學思想,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知識基礎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強的自我發展的意識和挑戰的意識,對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感興趣。這使得我們在學習內容的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上除了關注數學的用處之外,也應當設法為學生提供經歷做數學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這些活動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初步形成並學會數學地思考。此外,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等基本圖形,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有了初步的認識與瞭解,因此對本節課的內容理解起來並不是難事,關鍵是如何利用他們對實踐及探究活動的熱情,讓他們在活動中主動領悟展開圖上的面與正方體之間的對應關係及有序思考進行分類的優勢。

【學習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的探索活動,瞭解“什麼是展開,什麼是摺疊”,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的特點。

2.通過探索活動感受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化,建立長方體或正方體立體圖中的面與展開圖中的面的對應關係,培養空間想象力,發展空間觀念。

3.在展開與摺疊、展示交流與彙報活動中滲透數學的對應思想。在操作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學會交流自己的思維與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2~3分)

(教師拿出一個食品包裝盒)問同學們是什麼?學生可能回答是“包裝盒”。教師可以通過“從數學的角度來說它是什麼?”的問題引導學生回答是“正方體”。

教師向學生演示什麼是展開圖:請看,像這樣沿著稜剪開(放下其中一個面),使這個正方體完全的展開,得到一個六個面互相連線的平面圖形,我們叫做正方體的展開圖,閉上眼睛想一想它會是什麼樣的?(停頓十幾秒)

請2-3名學生說一說你想象的圖形是什麼樣的嗎?學生會想象出很多圖形,教師指出要一起研究正方體的展開圖。可向學生提問:“關於展開圖你們瞭解些什麼?”“打算在這節課中解決哪些問題?”(板書:規律、特徵)

(設計意圖:教師首先通過演示操作,引導學生說出想象的正方體展開圖是什麼樣的?後面接著鼓勵學生動手把想象的展開圖剪出來,從而實現體與面的結合。)

二、動手探索,總結規律:(25分)

活動一:剪一剪

發給每位學生一個正方體,試著剪一剪;驗證同學們的想象對不對;讓剪的快的學生根據剪開的展開圖,從前面教具(展開圖)中找出與自己剪的一樣的貼在黑板上。

在活動時,提示學生注意以下幾點要求:(投影出示)

·沿著稜剪開,得到一個六個面互相連線的平面圖形。

·先觀察一下黑板,如果你剪的展開圖與別的同學重複了,那麼你就不用貼了。

·注意正確使用剪刀,別傷到手。

活動二:找一找

讓學生仔細觀察黑板上的展開圖有沒有重複?(學生貼出來的)

學生可能的作品:

學生可以判斷出:1和5兩個圖形通過反射是同一個圖形,4和7兩個圖形通過旋轉是同一個圖形。

教師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剪出來的展開圖形狀會不一樣呢?”學生可能回答:剪的方法不同。“這些展開圖有何相同之處?”,學生可能回答:都由6個正方形組成。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空間與圖形的鮮明表象,強化直接感知。培養了學生的初步空間觀念。有意識的對展開圖進行貼上,讓學生感受正方體展開圖的某些規律,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活動三:折一折

相同的正方體可以得到多種不同的展開圖,讓學生再嘗試把他們展開的圖折回原樣。

操作要求:四人小組合作,輪流演示展開與摺疊的過程,邊折邊說,找出展開圖上的每個面分別對應正方體上的哪個面。(教師根據要求同步演示,讓學生明白,一個摺疊,其他人指出展開圖上的這個面,是正方體的××面。學生操作、交流、展示。)

小結:通過前面的活動,我們認識了正方體的展開圖,經過反覆的展開與摺疊(板書課題),知道了展開圖上的面(板書:面)與正方體(板書:體)上的面的'對應關係(板書:對應)。讓學生體會到正方體相對應的兩個面在展開圖中的位置關係(相隔一個面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展開與摺疊的過程,鞏固體與面的轉換認知,加強感悟立體圖中的面與展開圖中的面的對應關係,瞭解尋找對應面的基本方法,然後,上升到由展開圖的面想象立體圖形的面的對應位置關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10分)

1.判斷下面幾圖是不是正方體的展開圖。(學生判斷,講清原因,個別不好理解的讓學生動手來操作。)

說明:並不是6個面就能折成正方體,5號圖有7個面,可以圍成一個正方體,但不是正方體的展開圖。我們掌握了展開圖的特點,學會了標“上,下,左,右,前,後”面的方法就可以辨別正方形拼接圖能否折成正方體。

2.(課件出示書17頁練一練第一題)螢幕上這道題你能夠獨立完成嗎?請說出正方體展開圖中與1號、2號、3號面相對的各是幾號面? 教師可以通過折一折,讓學生猜想對不對。(教師演示摺疊過程)

如果以2號面定為底面,2號對幾號?1號對幾號?3號面呢?(教師演示)如果把1號面定為底面,還是這個結果嗎?(學生回答後,摺疊回正方體驗證)換3號面為底面呢?(停頓等學生回答後,旋轉圖形讓學生親眼看一看)如果把底面換成4.5.6號,結果一樣嗎?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水平差異,創設條件、積極引導,有意識的培養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同一個問題的習慣。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內在潛力,引導和鼓勵學生帶著知識、經驗、思考、興致參與教學過程。通過此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而且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收穫(2分)

教師問:“學習到這裡,你有什麼發現,有什麼收穫,心中還有什麼疑問?”

五年級數學下冊《展開與摺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2、在想象、操作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具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的模型,紙盒、剪刀、尺子。

教學過程:

一、複習

說一說:複習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

相同點:(1) 六個面(2)12條稜 (3)8個頂點

不同點:六個面的面積。

二、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1、剪一剪:

引導學生通過把1個正方體盒子沿著稜剪開圖。

2、說一說:

正方體展開圖是怎樣的?

3、將長方體盒子沿稜剪開,試試看。

4、比一比。學生回顧: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相同點不同點

學生動手剪開正方體紙盒。

觀察,得到了一個怎麼樣的展開圖。

小組中進行交流。說說自己剪的方法,比一比展開圖是否相同?

引導學生剪開長方體盒子,觀察長方體的展開圖。

引導學生對長方體盒子和正方體盒子進行比較。

通過複習鞏固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引入認識展開長方體、正方體的摺疊。

通過剪一剪等實踐活動,把長方體、正方體盒子剪開得到平面圖形的活動,引導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相同點:有六個面。

不同點:六個面的大小不同。

5、做一做

引導學生觀察圖形正方體? 長方體?

① 圍成正方體所要的條件?

② 用手中的材料嘗試摺疊。

③ 獨立想一想哪些圖形符合要求。

④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三、練一練

1、教科書第17頁“練一練”第1題。

引導學生:看展開圖。

在操作中進行驗證。

先讓學生看展開圖進行思考,並把結果寫下來,然後再利用附頁中的圖試一試。

思考:與1、2、3號面相對的的是幾號面?

2、教科書第17頁“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按展開圖說說哪兩個面是相對的面,再聯絡長方體說說展開圖中的各個長方形對應的是長方體中的哪個面。

3、動手摺一折,試一試。

通過做一做,引導學生體會展開圖形與長方體、正方體的聯絡。

通過摺疊正方體、長方體的展開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全課小結

跟小組內的同學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穫在什麼?

板書設計:

展開與摺疊

面―――體

五年級數學下冊《展開與摺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能正確判斷圖形沿虛線摺疊後是否能圍成長方體或正方體;

2.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想象、操作等能力及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能夠準確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6個表面的展開與摺疊。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1.提問:怎樣為禮品做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盒子?

2.順勢匯入新課:展開與摺疊。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出示正方體紙箱,引導學生探究。

(1)有幾個面?有幾條稜?

(2)怎樣得到一個展開圖?

2.展示正方體展開圖。

3.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會得到不同的展開圖?

4.引導學生理解展開圖與正方體、正方體的聯絡:

(1)出示不同的展開圖形,那些沿虛線摺疊後能圍成正方體?那些能圍成長方體?

(2)引導學生找規律。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1.出示17頁練一練第1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2.出示第2題,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四、小結評價佈置預習

1.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

2.佈置預習:18-19頁“長方體的表面積”

五年級數學下冊《展開與摺疊》教案 篇五

【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6-17頁“展開與摺疊”

【教材分析】

“展開與摺疊”一課,在本單元中位於“長方體的認識”與“長方體的表面積”之間,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一節實踐活動內容。主要包括“做一做”、“練一練”兩個欄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探索活動,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練一練”的目的是通過想像、動手操作進行嘗試,強化長方體、正方體與其展開圖之間相互轉化的認識與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通過本節課的“展開與摺疊”,讓學生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正確的研究習慣,為後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課前學生調研:

參與物件:五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隨機抽取10人

問題設計:

①對於正方體和長方體你有什麼瞭解?

②給出一個正方體,讓學生動手剪開並摺疊回正方體。

③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剛才摺疊的過程。

調研情況:

問題①:學生能說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稜、頂點、面的特點。

問題②:在教師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有兩個學生在剪開正方體時將圖形剪散。學生在剪的過程中花費時間較長。剪開正方體後再摺疊回去,學生非常熟練。

問題③:兩個學生無法用語言描述摺疊的過程,其餘的孩子需要邊折邊說。讓學生不動手摺疊,想象說出剛才摺疊的過程學生感覺難度很大。

調研情況分析: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前,已經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有了初步的瞭解,知道長方體、正方體都有12條稜、6個頂點,以及長方體的6個面的形狀與正方體6個面的形狀的不同等。這些正是組織“展開與摺疊”教學內容的生長點,小部分學生對長方體已初步建立了空間感,但要在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架起一座橋樑難度是相當大的。分析原因:其一,學生對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缺乏認識上的經驗,存在認識上的障礙;其二,學生較難用語言來描述自己想象的立體圖形或平面圖形,存在語言上的障礙;其三,大多數學生無想象的習慣,存在養成習慣上的障礙等等。故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成為本節課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擬定加強想象、操作實踐、課件演示、焦點問題討論等方面,以達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不同的展開圖,加深對正方體、長方體特點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經歷展開與摺疊的活動過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動中,初步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一種轉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學習,體會學科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出示漂亮的大禮品盒,引發學生研究興趣)想做漂亮的禮品盒麼?打算怎樣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並揭示課題:展開與摺疊

(設計意圖:創設生活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研究的慾望,學生和老師共同提出研究方法,引發學生探究的慾望,為學生的後續學習作好認知和心理的準備。)

二、自主探究活動之一

1.引發猜想,喚起思考: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後會得到什麼形狀的圖形?

2.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教師提出“展開”的要求:

①沿稜剪開,不能剪散

②邊剪邊想,相對的面跑到哪裡去了?

③把相對的面用相同的符號標出來。

教師巡堂,並與學生一起“展開”長方體和正方體。

(2)初步感知“展開”與“摺疊”的關係。

四人小組交流,教師相機(展開活動)提問:“為什麼把展開的圖形又摺疊回去呢?”

(3)請學生把長方體、正方體各種不同的形狀的展開圖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徵:

(1)揭示展開圖的概念:

象這樣由立體圖形展開後得到的平面圖形就叫做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2)探究長方體、正方體展開的特徵:

觀察黑板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有什麼特點?

引導學生感悟:

①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各小圖形的特點

②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的不唯一的特點

③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中相對面的位置特點等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使學生知道正方體、長方體的展開圖;通過觀察、思考感知展開圖的不唯一性,加深對正方體、長方體的認識;在找相對面的操作活動中,使學生充分經歷展開與摺疊的過程,進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自主探究活動之二

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圖形沿虛線對摺後能圍成正方體?

(1)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判斷。

能圍成正方體的在課本上打√,不能圍成正方體的打×。

(2)反饋、辨析。

①把你認為不能圍成正方體的找出來。說說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想象摺疊的過程)

多媒體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把不能圍成正方體的圖形先提取出來組織討論,一是容易辨析,二是便於學生表達,三是較易發展學生的空間感。把學生已確認不能圍成正方體的圖形又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體會不能圍成正方體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②找出能圍成正方體的圖形。

教師提出要求:能確定哪個圖形能圍成正方體的請想象一下它是怎樣圍成的;如果無法確認能否圍成正方體的請拿出老師為大家提供的學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相機點撥1:你是怎樣圍成正方體的?引出其中一個小圖形不動,就是把它作為正方體的底面,其它的小圖形圍起來就得到一個正方體。同時體會摺疊方法的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