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新版多篇)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新版多篇)

地質實習報告 篇一

一.前言

本次實習位於萬州區龍都辦室處三吉村五社,在實習中需要了解和學習的內容比較多,重點以瞭解生產一線主崗位對資源勘查專業的基本要求,熟悉生產工程環境與流程,訓練主崗位羣的基本生產技能。

本次實習所在的井爲峯007-H3井,鑽探井隊爲川慶公司的70576隊,該隊組建於20xx年6月,現有員工61人,其中黨員13人,幹部6人,工程師4人,助理工程師2人,技師1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5人,現已通過QHSE認證,取得了集團公司“乙級隊”資質。全隊以堅持“以人爲本,科學立隊”的建隊理念,圍繞公司“安全,效益,和諧”核心價值理念,走管理爲先,技術創新隊伍創優之路,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下面對於一口井主要的工作流程介紹。

1、勘測井位

2、鑽前工程--包括(修公路,平井場,立井架,安裝鑽機等)

3、鑽前準備--包括準備各種資料做鑽井設計,地質交底,配置鑽井液,試鑽等

4、鑽進-所謂鑽近鑽頭鑽入地層形成鑽孔的過程。一口井在鑽井過程中應有幾次開鑽,井深和地層情況的不同,則開鑽次數也不同。目前比較深的井,多達4次開鑽。第一次開鑽(一開)用的是17.5英寸的鑽頭從地面鑽出較大的井眼,到一定設計深度後下表層套管。第二次開鑽(二開)用的是12.25英寸的鑽頭,從表層套管內對井進行繼續鑽進,到一定設計深度後下技術套管,第三次開鑽(三開)用的是8.5英寸的鑽頭,從上一個套管內對井進行繼續鑽進。然後第四次,第五次,直到最後達到目的層位。

5、測試完井-對該井的含油氣情況進行測試6.交井-交井書,完井報告等

二.峯007-H3井的基本情況介紹

1.地理位置

峯007-H3井位於重慶市萬州區龍都辦事處三吉村5社,井口地面海拔爲333.726m,井場地勢平緩,在距離井場240m處是原峯12井,井場500米範圍內有多戶居民

2、構造位置

高峯場氣田位於重慶市萬州區,構造位於四川盆地川東斷褶帶大池乾井構造東北傾設端西側,爲萬縣向斜東南翼坡帶上的一個潛伏構造,東鄰方斗山構造西翼的寨溝灣潛伏構造,西鄰萬縣向斜,南接大池乾井構造

3、峯007-H3井基本數據表

4、鑽井過程中所遇地層巖性介紹

三.鑽井設備基本情況介紹

在實習過程中主要用到的設備

1、轉進工具

2、鑽井井口裝置

3、油氣井鑽機

四.主要的錄井方法及作用

在實習過程中主要用到的

1、鑽時錄井 概念 作用 要求 影響因素

2、岩屑錄井 錄井工作步驟的介紹

3、鑽井液錄井 寫出實習中的幾種試驗步驟,還有簡述循環系統!

4、綜合錄井 系統組成 可以進行哪幾類資料解釋 錄井要求是什麼

除了上述錄井,還有岩心錄井,測井的工作沒有遇見

五.實習的收穫體會

本次實習主要以瞭解生產一線主崗位對資源勘查專業的基本要求,熟悉生產工程環境與流程,訓練主崗位羣的基本生產技能。

我作爲一名在校的學生,所學的知識只是理論上的,而要將這些理論的東西投入到實際工作中,並能夠加以很好的利用,就需要通過這一段時間的理論實踐,發現兩者之間的不同,找到它們的聯繫,從而用理論指導實際,也能夠用實踐來完善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地質實習報告 篇二

一、實習目的與任務

1、實習目的:

通過野外實習,使我們鞏固,充實《資源環境地學基礎》或《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礦物岩石學。》、《古生物地層學》、《測量學》、《水文地質學》等基礎地質學的理論教學內容,加深對課程相關內容的理解,學會典型地質現象的觀察、描述、綜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以及團結互助、吃苦耐勞的精神。

2、實習任務:

(1)通過巢湖鳳凰山地區自然露頭和人工揭露的地質點進行系統的觀測,收集各種地表地質信息等有關資料,研究地表地質規律,包括地層劃分和層序、巖性組合及巖相特徵、地質構造及構造變動、岩漿活動以及有用礦產的賦存規律等。

(2)繪製相應的地質圖件,如綜合地層柱狀圖、地質剖面圖、地形地質圖、構造綱要圖等。

(3)編寫文字報告。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的變遷、古生物的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研究。

二、實習要求

1、掌握實習區內地層層序、巖性巖相、厚度、標誌層、接觸關係以及地質體的變化規律,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變遷、古生物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實習區內各類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觀察、鑑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種野外地質現象(如地層接觸關係、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典型沉積特徵、各種地質作用現象等)觀察、描述、記錄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實測地質剖面和野外地質填圖的步驟、方法和要求。

5、掌握編制地形地質圖、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等主要地質圖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學會在地質觀察、編圖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地質報告編寫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個階段進行之前,都要上課對本階段的要求以及方法進行介紹。

第一階段:由老師帶隊進行踏勘,分別到麒麟山東南麓以及麒麟山和鳳凰山交匯處、7410工廠及甘露寺一線、馬家山、平頂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計5天。

第二階段:分組進行實測地層剖面(包括繪製地層剖面圖、編寫地層剖面說明書),共計5天。

第三階段:地質測量填圖,共計5天。

四、成果

(1)、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份;

(2)、實測地層剖面圖3張;

(4)、1:10000地形地質圖1張;

(5)、1:10000構造綱要圖1張;

(6)、1/2千綜合地層柱狀圖1張;

(7)、1:10000圖切剖面圖2張。

巢湖地區地理概況

1、位置

實習地區位於安身省中部巢湖市市區北部山區,三面環山一傍水,南臨我國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的巢湖,北依江淮丘陵區南緣,西北距合肥市約65公里,南距蕪湖市80公里,東距南京市約120公里。(圖1-1)。

2、地貌

巢湖地區山脈走向10°—40°,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峯海拔350m,最低處20 m。

3、氣候

巢湖地區氣候溫和溼潤,四季分明,屬於季風副熱帶溼潤氣候,但盛夏之際非常炎熱,七八月份最高溫度可達39℃,一月份氣溫可降至-13℃,年平均溫度爲15℃,年平均降雨量爲1200毫米,無霜期230天。

4、物產

(1)、農副產品

農產品以水稻、小麥爲主,豆、薯次之。經濟作物有棉、麻、茶葉、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紅、桃、杏、石榴等;水源豐富,盛產各種淡水魚、蝦、螃蟹等,巢湖銀魚馳名中外,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2)、礦產資源

巢湖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以非金屬礦產爲主,主要有石灰岩、白雲岩、磷礦、硅石、耐火粘土及煤礦等,其中石灰岩、白雲含量均屬大型,是安徽及華東經濟區水泥、化工、冶金熔劑、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區內碳酸鹽巖地層中有油苗顯示,對於尋找石油天然氣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5、交通

本區交通極爲便利,淮南鐵路而過,公路四通八達,主要幹線可通合肥、南京、蕪湖、徐州等地。水運以巢湖爲中心,可通往合肥及長江沿岸各城鎮。

五、斷層的描述

本區在近ew向擠壓剪切構造應力作用下,多期構造運動致使不同性質的斷裂配套發育,斷層走向有nww和nne兩個方向。按整體構造體系可大致分爲擠壓性質的逆衝性質斷層和拉張性質的正斷層。nne向的斷層規模相對較大,多爲縱向逆斷層。nww向的斷層數量多,但規模較小多爲橫向正斷層。

1、獅子口平移斷層

斷層走向約130?,北東盤爲墳頭組上段,灰黃色粉砂質泥岩;南西盤爲五通組下部礫岩段,地層對頂明顯。北東盤墳頭組與五通組界線向南東方向側移約120m,表明該斷層爲右行平移斷層。

2、獅子崖斷層

位於俞府大村向斜西翼,麒麟山與鳳凰山交界沖溝處,因該地剝蝕殘留斷裂帶形貌似獅子,故稱獅子崖。

斷面產狀:335?<53?,斷面形態呈弧形。下盤(南東盤)爲肉紅色厚層狀中粗粒狀石英砂岩,破劈理構造發育;上盤(北西盤)爲肉紅色石英礫岩,又含有角礫岩,爲破碎帶表現。根據劈理的銳角方向指示斷層本盤的運動方向,可判斷此斷層爲逆衝斷層。

3、高地右行平移正斷層

位於金銀洞北山南坡、俞府大村向斜東翼。該斷層可切割的地層爲d3w、c1、c2及p1q,並破壞金銀洞北山縱斷層。向東延伸至岠嶂山,向西橫切177高地南坡。斷層線地表出露長度約1200米。

斷層證據:

(1)石炭系高驪山組(c1g)沿走向突然中斷,與黃龍組(c2h)直接接觸,水平錯開約60米。

(2)斷層破碎帶寬5—8米,出現斷層角礫岩,局部可見定向排列的構造透鏡體。

(3)斷層面產狀在不同的地段有所變化,西段:22゜∠50゜;中段350゜∠45゜;東段:20゜∠60゜。有時可見側伏角爲50゜e的擦痕。

(4)、斷層帶旁側節理、劈理髮育明顯,主要有兩組:①14゜∠41゜;②8゜∠70゜。斷層帶中有寬10釐米的方解石脈,產狀164゜∠48゜,與斷層線成銳角相交。

(5)、沿斷層線向東追索,可見泥盆系五通組(d3w)岩層組成的山脊沿走向明顯錯開,而形成錯脊。

(6)、沿斷層線向西追索,構造破碎帶越來越寬,至油庫破碎帶寬達45m,角礫岩發育;0.8—1.2米寬的方解石脈計有6條,均顯張性(對生)特徵,與主幹斷層形成“入”字形構造。

(7)、極射赤平投影求得三個主應力方位分別爲:σ1=356゜∠54゜;σ2=96゜∠6゜;σ3=190゜∠35゜。

綜上所述,該斷層爲右行平移正斷層,北盤下降相對東移,南盤上升相對西移。

六、構造應力分析

巢湖地區褶皺和斷裂的形成和演化經歷了印支和燕山兩期構造運動。印支運動形成了巢湖褶皺和一些斷層。燕山運動對其進行了改造,使巢湖褶皺向南西傾伏,鳳凰山背斜南部轉折端向東偏轉,平頂山向斜內部產生了次級褶皺,並形成了衆多的橫向正斷層和馬鞍山斷層等。

印支運動爲nw—se向擠壓,應力由nw向se推擠,使平頂山向斜兩翼發生倒轉,此應力來源於郯廬斷裂的左旋平移運動。燕山運動的構造應力場早期爲近sn向拉張,晚期爲近sn向擠壓,分別來源於郯廬斷裂在侏羅紀的左旋平移和白堊紀右旋平移。

七、礦產資源:

巢湖地區環境優越、交通便利,礦產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帶來對大自然的較大破壞,礦產資源形成與沉積作用相關,主要礦產爲石灰岩、白雲岩、砂岩、粘土、磷礦、劣質煤及鐵礦等,成爲本區水泥、耐火製品、化工玻璃的主要原料。

1、石灰石與白雲石礦

區內石灰石礦發育好、分佈廣、礦層多、厚度大,主要岩層爲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用於水泥製品、化工原料、建築石料、冶金輔助原料等。

2、耐火粘土和陶用粘土

本區粘土層較多,分佈廣可,主要含礦層有上泥盆統五通組、下石炭統高驪山組及下二疊孤峯組上部。其中五通組粘土巖礦層穩定、質量較好,產出九層,厚度變化不大。褐黑色粘土巖厚6.72米,另一層爲褐黑色、灰白色粘土巖厚3.56米。一般厚1—3米,礦石主要由高嶺土、伊利石,其次少量石英及微量褐鐵礦等。耐火度1650—1710攝食度,可素指數13—17,按成分和工藝性能可作爲三級耐火粘土和陶瓷原料。

3、鐵礦

以沉積鐵礦爲主,跌加有熱液型。賦存層位有上泥盆統五通組和下石炭統高驪山組。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脈狀,其中炬嶂山鐵礦具一定規模,產於俞府大村向斜東南翼五通組。礦層厚0.8—1.2米,沿地層走向延伸1500米。頂板爲粘土巖,中—低礦石品位。較富的鐵礦石中可見受構造控制的赤鐵礦脈。

4、磷礦

區內磷礦有三處:大尖山、曹家山和炬嶂山,均爲沉積型。含礦地層爲下二疊統孤峯組底部,賦存於砂泥質硅質岩建造中。礦體穩定呈層狀、似層狀產出,厚0.8—1.8米。礦石類型有含磷泥岩型和結核狀磷塊巖。因規模小,一般爲民採,無工業價值。

5、煤礦

區內及外圍含煤巖繫有上泥盆統五通組、下二疊系棲霞組、上二疊系龍潭組及下侏羅統磨山組,有工業價值的煤礦產於龍潭組下段。煤層呈扁豆狀,平均厚0.5米,局部達7.5,頂底板均爲炭質頁岩。煤層中含有機炭41.7—90.2%,粘土質4.2—55.2%,硫化物0.4—5.4%,二氧化硅0.2—1.6%。

八、旅遊地理資源

實習區所在巢湖市坐落巢湖東北,市區依山傍水、湖光山色,可謂“孤城三面水,落日萬重山”。山山水水、勝地美景,旅遊景點多。

巢湖秋月爲巢湖市十景之一,巢湖面積820平方千米,蜿蜒曲折的湖岸線周長150多千米,因形貌狀似鳥巢而得名,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長湖三百里,四望豁江天”有湖天第一勝地之美稱。

王喬仙洞位於實習區維尼綸廠西側、紫薇山下,爲石灰岩溶洞,屬古地下水暗河殘留,洞長40餘米,寬4米,高5~7米。後人在洞內兩壁摩崖石刻大小佛像520多尊,以及獅想麒麟靈獸,是安徽省唯一石窟選像遺址。

湯麓溫泉一湖之外,又有一泉,“湯麓溫泉”名列十景之一。巢湖市有半陽山,山有湯池,故名半湯;或其山有冷、熱二泉,時分時合,炎涼各半,因名半湯。有大小泉眼四十餘處,溫泉產於由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組成的半湯復背斜中,受兩組斷裂構造控制,水溫56—59攝食度,晝夜出水三千多噸,屬硫酸鈣鎂型水質,展布面積約12500平方米。現已建成多所療養院。

紫薇仙洞位於巢湖市北郊具特色鮮明的地下河型溶洞,全長1500米。洞體宏偉,景觀奇特,以雄、奇、險、幽著稱,爲江北第一大洞。紫薇洞發育在二疊系棲霞組黑色灰巖中,因岩層走向近南北,傾角陡立,而沿岩層層面發育紫薇洞。溶洞兩壁上多留下多層溶蝕痕,洞底相對平坦,其下仍有多層地下暗河發育。

第五節地質發展史

根據構造層的發育情況,可將巢湖地區的地質發展劃分爲三大階段。

九、活動地殼階段(anz)

巢湖地區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闞集羣、下元古界肥東羣和中元古界張八嶺羣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這套地層出露於實習區西側的浮槎山—南將軍山隆起區,在實習去內無露頭,推測存在於地下。該套地層由片麻岩、千枚巖、大理岩和淺變質火山岩等組成,原巖爲地槽環境中的碎屑岩、碳酸鹽巖和火山岩建造。反映出地殼的強烈活動性。

十、實習分析總結

青白口紀末的晉寧運動使揚子地臺的基底固結,巢被地區伴隨整個揚子地臺進入地殼穩定發展階段。自震旦記到中三疊世。地殼在整體下降接受沉積的同時,多次平穩上升,形成了地層間的多個平行不整合。此階段無褶皺作用,無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斷裂活動軟弱,而且地層厚度和巖性、巖相穩定。

早震旦世早期,下揚子地區被海水淹沒,沉積了數百米的碎屑岩。早震旦世早期末的澄江與動是一次升降運動,造成了上下地層間的平行不整合,並有變質作用,使下震旦統下部的周崗組變質爲千枚巖,說明敵臺早期仍既有一定的活動性,早震旦世晚期,氣候建造,含疊層石和藍綠藻,震旦記末,地殼緩慢上升,在湯山地區,下寒武統冷泉王組底部有一層不穩定的透鏡狀砂礫岩,表明震旦系與寒武系間有沉積間斷,表現爲平行不整合。

進入早古生代,在下揚子地區形成穩定的侷限臺地相含鎂碳酸鹽巖建造、開闊臺地相碳酸鹽巖建造和半深海至濱淺海相的碎屑岩建造。從寒武系到奧陶系是一個海侵沉積序列,各組間多爲整合接觸,以碳酸鹽巖爲主,奧陶紀晚期,由於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本區擡升,與志留系之間有一個沉積間斷,奧陶系頂面存在氧化環境下的鐵質層,上奧陶統五峯組缺失上部四個筆石帶,下志留統高家邊組缺失二個筆石帶。

志留紀經歷了海侵至海退的過程,在開闊大陸坡—陸棚—濱海環境中形成高家邊組、墳頭組碎屑岩沉積。加里東運動在志留紀末表現爲大幅度升降,造成了上泥盆統與志留系間的平行不整合接觸,在實習區內缺失了上志留統茅山組和下中泥盆統,但在銀屏地區保存有上志留統茅山組。

進入二疊紀,碳酸鹽巖含量相對減少,碎屑岩含量增加,在濱淺海環境中,生物大量繁殖,有珊瑚、腕足、蜓、苔蘚蟲、海百合等。早二疊世早期爲陸棚邊緣盆地—淺海陸棚環境,棲霞組爲石灰岩夾硅質岩沉積;晚期演變爲深水盆地,形成孤峯組泥岩夾放射蟲硅質岩沉積;早二疊世末,下揚子地區表現爲大幅度升降(東吳運動),造成了上下二疊統間的平行不整合,晚二疊世早期發育濱海潮坪環境,形成龍潭組含煤巖系;晚期隨潮坪水體逐漸加深,甚至到碳酸鹽巖補償深度以下,大隆組爲一套硅質岩、硅質泥岩夾炭質頁岩。

本區三疊紀與二疊紀爲連續沉積。下三疊統爲次深海盆地—陸棚—開闊臺地碎屑岩和碳酸鹽巖建造,主要生物爲菊石、瓣鰓及魚龍等。中三疊統僅出露東馬鞍山組,系蒸發臺地相蒸發巖建造。三疊紀明顯的表現爲海退序列,地殼不斷擡升,海水不斷退縮,氣候炎熱,海水鹽度加大。

地質實習報告 篇三

實習區域概況:

⒈皇島:

二、實習的主要內容:

㈠張家口—北戴河沿途:

⒈地形變化:冀西北間山盆地—山前平原—濱海平原。

⒉業生產特點:一年一熟—一年兩熟。

⒊民建築:均坐北朝南但張家口房屋北無門窗,而秦皇島的則南北均有門。

㈡鷹角石下海灘上:

⒈岬角、海灣的侵蝕、堆積:山海關—北戴河間海岸形態爲岬灣相間狀。受波浪折射作用,岬角處波能匯聚受到侵蝕,海灣處波能副散形成堆積。鷹角石所在處爲岬角,其由花崗偉晶岩脈組成,抗侵蝕能力強,形成突出的岬角。

⒉海蝕*、海蝕崖、海蝕平臺:在海水與海岸岩石相交接的地帶,致使岩石沿節理及抗蝕性弱的部位發育成凹槽而形成海蝕*。由於海蝕*的發展,上部巖體懸空、墜落,形成陡峻的海蝕崖。由此可見,海蝕崖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海岸的後退過程。在海蝕崖後退的同時,在其前方留下一個向海微傾的基岩平臺,稱海蝕平臺。

⒊波浪在淺水區的變形:迎水坡平緩,背水坡陡。

⒋波痕性質:屬於流水波痕,形態不均勻,在潛水沉積環境下形成。

⒌岩石的三維節理:此處的岩石節理較發育,其橫向、縱向、斜向三方面節理共同發育,三向節理相交處的岩石脆弱,加劇了岩石遭受侵蝕的程度,爲形成海蝕地貌提供了有利條件。

㈢雞冠山:

⒈雞冠山東南坡中部:早元古代綏中花崗岩的巖性特徵爲酸性岩漿岩,呈深成的岩基侵入體,屬下元古界前的產物,爲肉紅或灰白色,等粒結構。主要礦物有鉀長石(肉紅色)、斜長石(灰白色)、石英(透明狀)、角閃石、黑雲母(黑而薄)等。

⒉雞冠山東南坡近頂處:晚元古代青白口系景兒峪組與下伏綏中花崗岩的接觸面處有很明顯的界線,並且是個較平緩的接觸面,兩者並沒有參差不齊或相互穿插的現象。花崗岩體中未發現上覆岩層的俘虜體存在。發育在下面的岩石中的節理也沒有延伸到上覆岩層中去;下伏花崗岩其近接觸面處和遠離接觸面處岩石特徵有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在巖體的表面產生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等,說明花崗岩體已遭受變質作用;上覆沉積岩未見有變質或任何烘烤現象。底部還有很薄層的小角礫岩,碎塊的主要成分卻是下伏巖體表面的產物。由此判斷其接觸類型爲沉積接觸。

⒊雞冠山頂採石場:⑴晚元古代景兒峪組巖性特徵:本組的主要巖性特徵是石英砂岩。其新鮮面呈灰白色,風化面爲黃褐色,並帶鐵鏽色,石英含量很高,含有一定量的鉀長石,淺綠色海綠石礦物往往肉眼可見。中細粒結構。其底部含少量礫石及小角礫。下粗上細的巖性變化反映了當時的海侵沉積環境。⑵浪成波痕構造:浪成波痕形態對稱,波峯尖銳,波谷圓滑,形成於靜水條件。

⒋雞冠山北側懸崖邊:⑴地塹的構造特徵及地貌表現:該地塹由三組傾向相向的正斷層形成。大平臺與雞冠山的巖性組成是一致的,即上部爲景兒峪組石英砂岩,下伏綏中花崗岩。前者抗風化能力強,後者抗風化能力弱,致使斷面的上下坡度出現不一致,石英砂岩形成陡崖,綏中花崗岩形成緩坡。地塹構造在地貌上表現爲谷地形態,稱地塹谷。⑵斷層崖的形態特徵:我們看到的斷層崖是剝蝕後退的陡崖,而並非原來的斷層面。斷層面一般來說應爲直線形,但由於後期溝谷的發展,常使斷層崖在不同部位產生差異性後退。溝谷處後退快,崖面內凹,溝間部位後退相對緩慢,斷層崖外凸,這樣就使原來直線形的斷層崖變得彎彎曲曲。⑶方山與單面山:通過觀察大平臺與雞冠山的岩層爲水平岩層故其屬於方山。

㈣石門寨:

⒈石門寨西門外200米小採石坑:通過觀察奧陶統冶裏組頂部的小斷層,在確定斷層面後我們發現其上盤岩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故判斷其爲正斷層。

⒉石門寨養雞場北小溝:下覆的下奧陶統亮甲山組爲豹皮石灰岩,爲中厚層石灰岩,上覆的中石炭統本溪組的一套粉砂岩、頁岩。此處岩層露頭不好,只是分界線不明顯,從區域上看二者接觸關係應爲假整合接觸。

⒊百印臺北100米處探槽西口:⑴接觸關係:中石炭統本溪組巖性爲細砂岩粉砂岩,顆粒細;上石炭太原組巖性爲長石石英砂岩,粗砂結構,顆粒相對較粗。二者接觸面上下的兩層岩層相互平行,接觸面產狀緻密,岩層沉積沒有間斷,故屬於整合接觸。⑵巖性特徵:本溪組下部主要以細砂岩、粉砂岩爲主,上部則爲細砂岩、粉砂岩夾泥質灰巖透鏡體,底部含鋁土質粘土巖,整套地層中岩石的顏色以深灰色、灰褐色爲主。太原組底部巖性爲長石石英砂岩,顏色爲淺灰,礦物主要成分爲石英、長石、岩屑砂粒、泥基質。粗砂結構,塊狀結構。其沉積環境變化方向爲從南向北侵入。

⒋百印臺西南100米處:太原組長石石英砂岩的巖性特徵及球狀風化現象:太原組的地層是伴隨海退過程形成的。受地殼擡升的影響,具有層次構造的長石石英砂岩突出於地表,因太陽輻射熱量的晝夜和季節變化,使地表岩石產生膨脹和收縮,並且岩石表層和內部冷縮有差異,致使岩石表層和內部產生了裂隙,並一層一層地剝落下來,這種作用就是物理風化作用。但這種風化作用,岩石突出的尖角部分三面遭受風化,速度最快;而棱處的兩面風化次之;面上風化最慢。這樣開始不規則的巖塊逐漸會趨於近圓狀或橢圓狀。之後風化速度各處基本一致,產生均勻的同心圓式的層狀剝落。這種現象稱之爲球狀風化。

㈤上莊砣與小傍水崖間的石河河流階地上:

⒈彎曲河岸凹岸和凸岸的地貌特徵:此處爲石河河谷的一個彎曲河段。由於河流橫向環流的作用,凹岸形成陡崖,凸岸發育了河漫灘,河谷橫剖面呈不對稱狀。

地質實習報告 篇四

一、實習概述

實習目的:

工程地質實習是港航專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習實踐教學和課堂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工程地質實習的目的在於經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的本事。

實習任務:

1、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理論聯繫現場實際,再回歸到理論上來,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本事以及現場確定、解決實際問題的本事。

2、解礦物和岩石的構成過程、結構、產狀等,掌握野外確定本事,加深對其認識

3、運用自我所觀察到的具體的實際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加深對地質學習的系統理解。

4、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

實習時間:

20xx年4月23日

實習地點:

南京市湯山地區

南京地質博物館(各類礦物、岩石等)

實習路線:

文天學院陡山北坡採石公路剖面(火石峯背斜)小鐵路人工剖面南京地質博物館文天學院

二、習地區地質概況

1、地層巖性(部分)

青龍羣(T1+2q)

厚度約500m,與組整合接觸。

在棒槌山西端人工剖面其下部暴露清楚,稱爲下青龍組,可分爲三部分:

下部爲黃綠色頁岩、泥岩,夾薄層微晶灰巖,產蛇菊石、克氏蛤。

中部爲灰色薄層微晶灰巖與黃綠色頁岩,黃褐色泥岩互層,層理清晰,產佛來明菊石等。

上部爲灰色中厚層、薄層微晶灰巖夾黃褐色泥質微晶灰巖、鈣質頁岩及薄層瘤狀微晶灰巖、微晶礫屑灰巖。

頂部爲厚層微晶灰巖,被覆蓋,在死虎巖附近山包上出露清晰。

在各層灰巖中,縫合線構造均很發育。

青龍羣上部稱爲上青龍組(T2s),厚度約300m。剖面在死虎巖附近山包上出露完整,可分爲三部分:

下部爲灰色中薄層微晶灰巖,泥質微晶灰巖夾紫紅色泥質微晶灰巖及瘤狀灰巖數層(4~7層),產多瑙菊石、荷蘭菊石等化石。

中部爲灰色中薄層微晶灰巖,蠕蟲構造及其發育。

上部爲灰中層泥質微晶灰巖夾厚層及薄層微晶灰巖。

頂部爲紋層狀白雲質灰巖。

在各層灰巖中縫合線構造極其發育。

2、地形地貌

湖山地區位於南京城東28km,地形上由三列山組成,走向北北東。北列山海拔120~169m,包括排山、棒槌山。中列山山勢較高,包括黃龍山、團山、紗帽山、土山、陡山、狼山等,主峯孔山海拔341.8m。南列山簡稱湯山,主峯海拔292.3m,的猿人洞(葫蘆洞)和雷公洞(裂隙式溶洞)即發育於南列山。三列山之間是兩個縱向次生谷地,北側湖山谷地是龍潭煤系地層經地表水侵蝕構成,南側谷地是志留紀高家邊組頁岩被剝蝕而成。湖山次生谷地兩側的谷坡上,發育有二級階地。第一級階地海拔4060m,即農田、煤礦所在地,二級階地海拔6070m,主要爲殘積、坡積之碎石,夾少量沖積成因的粉砂質粘土。

3、地質構造

湯山位於青龍山湯山侖山複式大背斜中段,背斜軸在這一帶昂起,構成一個短軸穹隆狀背斜。背斜核部出露寒武系、奧陶系地層。背斜北翼陡,南翼緩,西端向西傾伏,東端向東傾伏。湯山背斜北翼發育有次一級的向斜(陡山向斜)和背斜(孔山背斜)。向斜構成中列山主體,向斜南翼陡,地層傾角常達70~80,局部直立甚至倒轉,北翼傾角25~35,向斜軸面向南傾斜。陡山頂爲向斜核部,現採場平臺仍可見部分向斜核部地層(棲霞組)出露。背斜緊靠向斜北側,嚴格與向斜平行展布,組成大部分中列山之北坡,僅孔山主峯位於背斜核部。背斜南翼地層傾角緩,北翼地層傾角陡,通常爲80~90,背斜軸面南傾。在陡山北坡雪浪庵大沖溝西側石榴庵背斜核部出露地層爲五通組。從地貌發展階段看,該區域剝蝕作用進行得相當深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現象比較普遍。實習區域斷裂構造出露也較清楚。橫向平移斷層、正斷層以及縱向的逆斷層相當發育,陡南逆衝斷層、陡西平移正斷層以及陡山北坡的地壘構造出露都很清楚。在陡山北坡採石公路沿線,能夠觀察位於背斜南翼近核部位置順層侵入的閃長玢岩出露,爲燕山早期的產物。

4、其他地質現象

實習路線沿途還可見滑坡、重力折曲、風化分帶、岩溶等地質現象,可拍攝照片或繪製信手剖面圖。

泉水有孔山寺泉和棒槌山泉出露,均爲上升泉。

5、地殼運動與地質發展簡史(部分)

寧鎮地區是下揚子斷裂拗陷帶的東段。從震旦紀到早古生代末,那裏地殼比較穩定,運動緩和,僅有多次輕度的升降;整個環境是淺海,堆積了厚度3000餘米的石灰岩、白雲岩、頁岩、砂岩地層,化石豐富。有時有硅質物供應,在震旦、寒武、奧陶及志留系等地層均或多或少出現過薄層的硅質岩或燧石結核(後者在碳酸鹽地層中)。志留紀末期,華南發生了強烈的加里東運動,本區受到深刻的影響,海水退卻,成爲陸地,理解剝蝕。早中泥盆世的沉積物很不發育。到晚泥盆世初在準平原化的條件下,開始堆積了平原型河流沉積,隨着出現了大型的湖泊沉積。這就是上泥盆統的石英砂岩和頁岩地層。局部地區堆積了薄薄的赤鐵礦層。早石炭世,本區處於海陸交互地帶,海水時進時退,堆積了具有濱岸沉積特徵的下石炭統的灰巖、頁岩、砂岩。從中石炭到早二迭世,本區地殼穩定而緩慢的持續下沉,在沉陷得到沉積物補償的條件下,堆積了淺海的碳酸鹽沉積,這時氣候溫暖,海中生物繁盛,化石豐富。從遠處週期性地運來的硅質物質,它成爲薄層硅質岩或燧石結核形式堆積下來。在早二迭世末期還堆積了含錳磷的沉積物,這就是下二迭統孤峯組,在局部地方有開採價值。早晚二迭世之交,地殼有一度重要的上升、隆起過程,稱爲東吳運動,使本區海水退卻,成爲濱海沼澤環境,從而堆積了上二迭統的含煤地層,這就是龍潭煤系地層。東吳運動畢竟還是短暫的,到二迭世後期,海水復行侵入,直到中三迭世後期爲止,本區又堆積了淺海特徵的上二迭統組,下、中三迭統青龍羣。青龍羣沉積過程中,整個下揚子拗陷已經有明顯的收縮,海水逐漸變淺,青龍羣的頂部出現了在海灣、瀉湖環境下構成的石膏沉積。青龍羣沉積完畢以後,本區發生了印支運動的第一幕,這是地殼運動性質的一次突變,有古生代以來長期的升降運動性質轉化爲褶皺的性質,青龍羣以及以前的老地層全部參加到褶皺中,構成了寧鎮山脈的雛形。整個下揚子的山脈淮陽山脈也是因爲這一運動而奠定輪廓,地質上稱這一運動爲淮陽運動,在寧鎮地區稱爲金子運動。由於金子運動結束了下揚子地帶長期海侵的歷史,使之成爲陸地。在金子運動構成的山間盆地中堆積了中、上三迭統的黃馬青羣沉積,它與青龍羣在許多地方是明顯的不整合接觸關係,它的底部普遍堆積有數十米到一二百米厚的碳酸鹽質角礫岩。黃馬青羣堆積的晚期,氣候由乾熱轉爲溼熱,地勢變爲比較平坦,在局部地方構成含煤沉積,這就是黃馬青羣上部局部出現的範家場組含煤地層。此後,地殼運動再次劇烈進行,使包括上三迭統在內的所有地層褶。這次地殼運動是金子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屬於印支運動的第二幕,稱爲南象運動。在南象運動的作用下,寧鎮山脈的格架全面完成。地貌上是山脈和山間盆地相交織。在山間盆地中堆積了下、中侏羅統的象山羣砂岩、頁岩沉積,其底部是河流沉積,中上部過渡爲湖泊沉積,局部地點有煤的構成。象山羣與下伏地層在許多地方都是明顯的不整合接觸,如棲霞山附近的南象山,它不整合地蓋在下二迭統棲霞組之上,有的地方,如西崗附近它不整合地蓋在中、上三迭統黃馬青羣之上。

象山沉積以後直至白堊紀末期,那裏地殼運動頻繁,主要形式是差異性質的斷塊運動。斷裂極其發育,沿斷裂的垂直位移量很大,在斷裂下落的部位構成盆地,堆積了很厚的上侏羅統到白堊系的洪積與河湖沉積,構成很厚的礫岩、砂岩和頁岩。同時,由於斷裂切割相當深,地殼深處的岩漿沿斷裂帶上升、侵入和噴出,因而陸相地層中同時產出很多的中酸性的火山熔岩、凝灰岩。

第三紀以來,地殼仍有大幅度的差異升降,在內陸盆地中堆積了厚度很大的陸相礫岩、砂岩、頁岩地層。第三系的一些層位是有利的生油地層和找油對象。由於地殼運動和緩、微弱,第三系地層產狀極其平緩。但第三紀末期第四紀初期,發生了一些重要的斷裂,它切割到地殼深部,有的甚至與某些深達上地幔的斷裂相溝通,使深部的玄武質岩漿上升、噴溢,構成了南京附近的一些中心式火山噴發及玄武岩層的堆積,例江寧方山和六合方山都保存了較好的火山地形。

三、實習資料成果

早上十點鐘我們來到南京東郊湯山鎮湖山地區並於火石峯集合。首先教師讓我們調整羅盤,當地的磁偏角爲4,並教會我們怎樣使用羅盤一級岩層表面不平整時怎樣樣量岩層的產狀。

我們徒步走上山去,看到了背斜、向斜、褶皺。經過現場觀察迴歸課本,對地質構造現象有了更深的認識。瞭解到背斜岩層向上彎曲,兩側岩層相背傾斜,核心岩層時代較老,兩側依次變新並對稱分佈,向斜岩層向下彎曲,兩側岩層相向傾斜,核心岩層時代較新,兩側依次變老並對稱分佈。背斜,向斜是褶皺的兩個基本類型,褶皺就是多個連續的背斜,向斜。教師還給我們講了一些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道理。在野外爲了識別褶皺,我們一般可沿垂直於岩層的走向進行觀察,首先根據岩層是否對稱重複,確定褶皺是否存在,然後比較褶皺核部和兩翼的岩層的新老關係,確定褶皺是向斜還是背斜,最終根據兩翼岩層的產狀,確定褶皺是直立的、傾斜的,還是倒轉的。經過觀察和聆聽教師講解,我們對地質構造現象有了更深的認識。

經過教師的介紹,研究寧鎮山脈湖山地區已有多年的歷史,早在李四光時代,此刻有日本的小野家族,該地區的地質構造爲三山夾兩谷地貌,低山丘陵。我們實習路線由北向南前進,地質年代越來越新,經過沿途學習,我們看見第一個岩層爲老虎洞組(C11),老虎洞組的演示成分爲白雲岩,表面有刀砍裝溶溝,俗稱刀砍紋,爲灰色、淺灰色結晶白雲岩,緻密,較堅硬,遇酸僅微起泡,風化面有刀砍狀溶溝。包含灰黑色、灰白色、肉紅色、燧石結核,呈透鏡體或團塊狀,產不規則石柱珊瑚等化石。

接下來是黃龍組(C2h),但僅有很少的一塊岩石。黃龍組與船山組假整合接觸,黃龍組底部有白雲岩礫岩,礫塊半棱角、半滾圓狀到不規則狀,直徑3~5cm爲主,由方解石膠結,其晶粒達1cm以上,厚約5m。

黃龍組下部爲白色微晶灰巖,斑塊巨粒結晶灰巖,晶粒可粗達0.1~1cm,厚約5m。

黃龍組主體部分爲灰白色略顯肉紅色微晶生物屑灰巖爲主夾生物屑灰巖、砂屑灰巖,厚層到塊狀,層理不清,僅能根據縫合線構造來確定其層面產狀。產布克小紡錘蟲筳、筒形紡錘蟲筳、刺毛螅、莫斯科唱貝、滿蘇分喙石燕、犬齒珊瑚,厚度約55m。

在此之後我們看到了河州組(C1h),和州組厚度爲5m,與老虎洞組假整合接觸。爲灰泥質及白雲質微晶灰巖,含少量生物碎屑。可見袁氏珊瑚、貴州珊瑚、巨長身貝、不規則石柱珊瑚、輪狀軸管珊瑚等化石。

在河州組不遠處爲高驪山組(C1g),但我們所看到的高驪山組覆蓋,呈溝狀分佈,縱深2m左右,厚度約36m,假整合於金陵組之上,金陵組頂面顏色發紅,有鐵錳質薄層堆積。下部爲灰白色、深灰色、紫紅色頁岩夾夾薄層砂岩,含灰褐色泥質生物碎屑微晶灰巖透鏡體,見腕足類化石碎片。中部爲灰石英砂岩、粉砂岩夾數層灰紫色、灰綠色、灰色頁岩。上部爲灰白色、灰綠色、紫紅色及灰黑色粘土質及粉質頁岩,夾少量薄層砂岩。

金陵組(C1j)厚約6m,與五通組假整合接觸。爲灰黑色微晶生物碎屑灰巖,厚層狀,生物碎屑中主要是海百合莖及腕足類碎片,包含機質及泥質成分較高,底部有一層鐵質粉砂岩與五通組接觸。盛產假烏拉珊瑚、笛管珊瑚,始分喙石燕、金陵穹房貝等化石。

隨後張教師帶領我們來到了一處平緩的山坡,山坡側面爲明顯的背斜構造,是湯侖複式背斜,北翼較陡,南翼緩,層次清晰,此爲五通組(D3w),岩石主要成分爲石英砂岩,五通組厚約150m,可分爲四部分:底部爲爲灰白色石英礫岩、石英砂岩,厚層狀,層次清楚。石英礫岩有三層以上,礫岩成分爲白色石英、黑色燧石、淺色具紋理之硅質岩等,滾圓或半滾圓狀,礫徑1~3cm爲主。礫石可排列成單向斜層理。下部爲灰白色石英砂岩,厚層狀,間夾粉砂岩薄層。砂岩中石英含量可達95%以上,硅質膠結,具縫合線構造,具單向斜層理。上部爲黃褐色砂岩、粉砂岩,夾有較多的灰白色粘土巖及灰黑色碳質頁岩,局部夾扁豆體狀薄層赤鐵礦。在灰黑色頁岩及灰砂岩中可找到斜方薄皮木、亞鱗木、楔葉木等化石。頂部爲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砂岩,縫合線構造十分發育。

我們還看到了斷層,瞭解到斷層是岩石受力發生斷裂,斷裂面兩側岩石存在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斷層的規模大小不等,大者沿走向延伸可達上千公里,向下可切穿地殼,常由許多斷層組成,稱爲斷裂帶﹔小者可見於手標本。幾何要素,斷層由斷層面和斷盤組成。斷層面是岩石沿之發生相對位移的破裂面,簡稱斷面,能夠是一個單一的面,也能夠是一個有必須寬度的帶。斷層面與地面的交線稱爲斷層線。斷盤指斷層面兩側的巖塊。位於斷層面之上的一盤稱爲上盤,斷層面之下的一盤稱爲下盤。如斷層面直立,則按其相對於斷層走向的方位來描述。

斷層是地殼上部構造層次脆性剪切變形的典型產物。有的大斷層向深處其傾角逐漸變緩,使斷層面成凹面向上的彎曲,其剖面似鏟形或犁形,稱鏟狀斷層或犁式斷層。在地殼深處的韌性變形域,相當於斷層的兩盤作相對剪切位移的變形帶稱爲韌性剪切帶。

研究方法主要是在野外如何識別斷層,確定斷層面的產狀,確定斷層的運動性質,測定其兩盤相對位移的距離,分析斷層構成的時代及活動歷史。常見的識別斷層及其兩盤相對運動方向的標誌有﹕地質體的不連續。地層﹑岩脈和礦脈等在平面或剖面上突然中斷或錯開,證明斷層的存在,並可求其斷距。地層的重複或缺失。走向斷層常見的一種效應。結合地層與斷層兩者產狀的關係,能夠確定是正斷層還是逆斷層。一般正斷層造成垂向上的地層缺失,逆斷層造成垂向上的地層重複。擦痕是斷層面上兩盤岩石相互摩擦留下的痕跡。斷層面有時被磨光,並附有鐵質或硅質的薄膜,光滑如鏡,稱爲摩擦鏡面。其上的平行細紋指示了兩盤相對運動的方向。斷層面上生長的石英或方解石纖維狀晶體,貌似擦痕,稱爲擦抹晶體。它們是在斷層運動過程中平行運動方向生長的晶體,纖維方向代表了斷盤相對位移的方向。牽引構造。斷層運動時斷層近旁巖塊受到拖曳造成的岩層局部彎曲,或岩層由塑性變形進一步發展而破裂成斷層時留下的弧形彎曲。弧形凸出的方向大體指示所在盤的相對運動方向。斷層巖。斷層帶中因斷層動力作用被搓碎﹑研磨而改造的岩石。有斷層角礫岩﹑碎裂巖及斷層泥等,是脆性變形的產物,常見於一般斷層中。糜棱巖是另一種常見於大斷層帶中的岩石,它是深處韌性剪切變形的產物(見韌性剪切帶)。此外,地貌現象(斷層崖﹑錯斷山脊﹑水系突然改向等)也有助於識別斷層,尤其是活動斷層。

在湖山地區的考察實習在忙碌中結束,午時我們來到了位於珠江路上的南京地質博物館,博物館的門外存放着幾塊大的岩石。教師就在外面給我們講了一些關於礦物岩石的基本知識,讓我們對他們有個大概的瞭解。

博物館裏的岩石和礦物琳琅滿目地陳列在展櫃裏,有關地球科學的圖畫也掛滿了牆。那裏的岩石和礦物有的在學校的實驗室裏見過,但更多的是從未見過的,只見於書本上介紹,自然也沒有那種感性的認識。那裏有常見岩石,如花崗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輝綠岩、混合巖、大理岩等。也有常見的礦物,如石英、螢石、長石、剛玉和雲母等。薄片狀,鱗片狀,塊狀,土狀,球狀,鍾乳狀,黃的,綠的,紅的給了我們無限的視覺衝擊。我們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礦物和岩石的顏色和形狀,一邊看標本下頭關於這些礦物和岩石的結構和構造的講解,以及他們的工程地質評價。看到了靈璧石,雄黃雌黃,孔雀石,內蒙的雞血石章石雕,吉林的松花硯。還看到不少鑽石,玉和翡翠。如金綠寶石,紅寶石,綠寶石,祖母綠,和田玉,南陽玉,珍珠等等。可是那裏最吸引眼球的要數沙漠玫瑰了,沙漠玫瑰又稱戈壁石、風雕石,常見的有球狀的和塊狀的,主要產於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構成物,是沙漠的細石經風吹雨打後構成類似玫瑰般的結晶石,這種岩石在天然奇石市場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和收藏價值。博物館裏同樣陳列這很多的生物化石,有硅化木,中華鱘魚,潛龍,古蜻蜓化石,大型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以及第四紀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動物化石,如距今數億年的震旦角石、萊德利基蟲、創孔海百合、狼鰭魚、擬蜉蝣等,不一而足。

在博物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老科研人員在以前搞野外科研的時候所用過得的物品,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去從事科研工作的。可是也正是因爲他們幾十年來爲發展地球地質事業做出的努力,纔有今日的成果。

經過這次實習,使我在諸多地質構造性質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沿途我們見到了許多地質構造,撿了許多卵石。

四、小結

實習的日子我們雖然有些累,但收穫了大學的課堂裏沒有的許多東西,不僅僅學到了地質方面的許許多多的知識,也學到了爲人處世的許多道理與方法,學會了怎樣學習,也學會了把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結合,在未來的日子裏我會繼續關心地質情景,繼續學習,爲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爲期一週的實習很快過去了,在教師的耐心講解下我們學到了很多,基本的認識並能清晰確定以地質構造,相信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都會對我大有幫忙。

地質實習報告 篇五

1.實習概況:

工程地質實習是整個工程地質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實踐環節,使學生在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基本地質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並鞏固和深化課程理論,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爲畢業以後的設計、施工中應用有關地質資料打下一定的基礎。

2實習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瞭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簡短的野外地址實習,鞏固學過的《工程地質》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隨地址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實地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聯繫。

3實習內容:

昌樂火山口

昌樂火山口,距今1800萬年是新生代第三紀玄武岩火山口。火山口呈圓錐形,石頭呈紅褐色,氣勢極爲壯觀,數萬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頂,直插雲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內充填的玄武岩栓,經過200多萬年的長期風化剝蝕,被剝露出地面,巖栓柱狀節理髮育,呈輻射狀,向上收斂,向下散開,形象地記錄了當時火山噴發的自然景觀,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據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考證認定,該火山口爲第三紀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約1800多萬年,它的發現,對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學研究都有很大參考介值。一色的紅褐圓棱柱石,豎指蒼天,凡經開鑿者皆顯露出明顯的噴發紋理,表明其成因於火山噴發,近百平方公里內的幾十座山包構成了蔚爲壯觀的遠古火山羣。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東約22公里處,面積約13平方公里。地質公園地處魯中隆起區中的臨朐凹陷,公園內總體由兩個次級小盆地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圍均爲由玄武岩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較大。爲季節性河流。地質公園以聞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環境的火山地貌爲特色。

公園內各種地質遺蹟豐富,一是第三紀中新世時期距今1800萬年山旺瑪珥湖沉積岩層(科學上劃分爲山旺組地層---硅藻土),沉積厚度25米左右,具有標準的層型剖面,現已成爲國際上中新世生物建階的重要依據。由於層薄如紙,稍加風化即層層翹起,宛若書頁,被古人形象地比喻爲“萬卷書”。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層層型剖面所處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組玄武岩、第三紀中新世時期湖相沉積岩(山旺組)、第四紀黃土和晚期的火山岩浸入等地質現象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時期(距今XX萬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錐、熔岩流動特徵等各種火山地質現象,如黃山、堯山、擦馬山、靈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岩區的理想場所。特別是擦馬山玄武岩柱狀節理,直徑近於80cm,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堯山西側,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臺地,經長時間風化剝蝕,形成了自然景觀,人們稱之爲“石樓”。

山旺組地層中的化石,形成於距今1800萬年的第三紀中新世時期。目前已發現的動、植物化石有10幾個門類700多種,其中大部分是已絕滅的物種。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類。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特別是山旺山東鳥、齊魯泰山鳥等鳥類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新世時期的空白,山旺成爲我國鳥化石豐富的產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鹿類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產地。新發現的帶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的,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轟動。植物化石枝葉最多,花、果實和種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保存於中新世山旺組硅藻土層中(距今約1千4百萬年),其種類之多、保存之完整爲世界罕見,目前已發現的化石有十幾個門類600多種。動物化石包括昆蟲、魚、蜘蛛、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昆蟲化石翅脈清晰,保存完整,有的還保留絢麗的色彩,已研究鑑定的有11目46科100屬182種。山旺鳥類化石是我國迄今爲止發現完整鳥化石最豐富的產地,三角遠古鹿化石和東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中新世該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標本。植物化石有苔蘚、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類。除100種藻類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屬143種。它們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態、古氣候、動植物演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被中外專家譽爲研究中新世的“綜合實驗室”。

山東地下大峽谷

高峽深澗,鬼斧神工。飛瀑流泉,濺玉噴珠。天賦幻境,兆年孕育。暗河漂流,驚險刺激。管軌滑道,激越航程。江北溶洞,魅力所在。

山東地下大峽谷位於沂水縣城西南8公里龍崗山下,是一座風貌奇特的溶洞王國,洞體長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長洞,中國特大型著名溶洞之一。洞穴沿290-320度方向延伸,由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發育而成,形成於約0.65億年至2.3億年前。

特點:

一氣勢雄偉壯麗,峽谷深切近百米、兩壁如削、寬處百餘米、窄處僅可容身,成具體而微之地下三峽。洞內有一河、九泉、九宮、十二瀑、十二峽等景觀100餘處,構成了一幅氣勢恢宏的洞中峽谷雄奇畫卷,令人歎爲觀止。

二地下暗河漫長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長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壯觀,在我國北方溶洞內實屬罕見。

三利用暗河水勢開發的1000米漂流項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記錄總部認證爲“中國最長的溶洞漂流”項目。漂流道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溶洞內的幽深莫測,起伏高下,波激浪涌,抑揚頓挫的特點。將地下河漂流的原生野始,驚險刺激演繹的淋漓盡致。

4實習總結:

短短一天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在實習過程中能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理解。增加我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程新的認識。實際觀察到各種地理特徵。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知識從感性認訓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我學習到了很多書上沒有的東西,瞭解了工程地質對實際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在這裏深深的感謝老師在的認真指導。在實習中學會了一定的觀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瞭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細節,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了我們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質地貌的興趣。

地質專業實習報告 篇六

此次實習在我校三位地質教研室老師和一位負責學校工作的老師帶領下,我們兩個班的同學來到了秦皇島市石門寨北方地質實習基地進行爲期約兩週的地質野外實習。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安排下我們兩個班分爲三個小組分別由正副班長擔任正副組長,以確保實習任務的順利完成。

通過本次實習我瞭解了關於地質測量的目的(即一般的地質研究和爲某種經濟或工程服務)、瞭解和掌握了地質填圖的規矩、程序和工作方法;學會了計劃、踏勘、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描述觀測點、填繪地質圖;初步學會了綜合分析和解釋的能力;通過野外實際材料、圖表,自己完成了指定範圍的實測地層剖面圖、測區綜合柱狀圖。

通過本次實習地質實習我學會了有關地質填圖實習的一些基本技能:

1、礦物和岩石的肉眼鑑定與描述

2、地層劃分對比及時代的確定

3、岩石與化石標本的採集

4、實測地層剖面的工作方法

5、基本地層構造現象的識別、描述與初步分析

6、地質觀測點的佈置、觀測與記錄

7、多種地質素描圖的繪製

8、掌握了羅盤的基本使用

工作中主要採用的方法有:露頭觀測、剖面測量觀測內容的描述等。

地質實習報告體會 篇七

一、實習概況:

20__年x月,我們土木工程專業進行了工程地質實習,工程地質實習是整個工程地質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實踐環節,使學生在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基本地質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並鞏固和深化課程理論,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爲畢業以後的設計、施工中應用有關地質資料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實習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瞭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簡短的野外地址實習,鞏固學過的《工程地質》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隨地址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實地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聯繫。

三、實習內容:

__火山口,距今__萬年是新生代第三紀玄武岩火山口。火山口呈圓錐形,石頭呈紅褐色,氣勢極爲壯觀,數萬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頂,直插雲天。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內充填的玄武岩栓,經過__多萬年的長期風化剝蝕,被剝露出地面,巖栓柱狀節理髮育,呈輻射狀,向上收斂,向下散開,形象地記錄了當時火山噴發的自然景觀,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據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考證認定,該火山口爲第三紀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約__多萬年,它的發現,對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學研究都有很大參考介值。一色的紅褐圓棱柱石,豎指蒼天,凡經開鑿者皆顯露出明顯的噴發紋理,表明其成因於火山噴發,近百平方公里內的幾十座山包構成了蔚爲壯觀的遠古火山羣。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東約x公里處,面積約x平方公里。地質公園地處魯中隆起區中的臨朐凹陷,公園內總體由兩個次級小盆地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圍均爲由玄武岩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較大。爲季節性河流。地質公園以聞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環境的火山地貌爲特色。公園內各種地質遺蹟豐富,一是第三紀中新世時期距今__萬年山旺瑪珥湖沉積岩層(科學上劃分爲山旺組地層---硅藻土),沉積厚度25米左右,具有標準的層型剖面,現已成爲國際上中新世生物建階的重要依據。由於層薄如紙,稍加風化即層層翹起,宛若書頁,被古人形象地比喻爲“萬卷書”。

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層層型剖面所處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組玄武岩、第三紀中新世時期湖相沉積岩(山旺組)、第四紀黃土和晚期的火山岩浸入等地質現象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時期(距今__萬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錐、熔岩流動特徵等各種火山地質現象,如黃山、堯山、擦馬山、靈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岩區的理想場所。特別是擦馬山玄武岩柱狀節理,直徑近於xcm,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堯山西側,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臺地,經長時間風化剝蝕,形成了自然景觀,人們稱之爲“石樓”。山旺組地層中的化石,形成於距今__萬年的第三紀中新世時期。目前已發現的動、植物化石有x幾個門類x多種,其中大部分是已絕滅的物種。

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類。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特別是山旺山東鳥、齊魯泰山鳥等鳥類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新世時期的空白,山旺成爲我國鳥化石豐富的產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鹿類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產地。新發現的帶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的,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轟動。植物化石枝葉最多,花、果實和種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地質專業實習報告 篇八

第一章 緒言

一、實習目的

鞏固和深化課堂上的理論知識,使之儘可能達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通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的能力。本次實習要求學生能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於野外工作之中,對的常規工作方法、步驟,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等,有一個較全面、系統的瞭解。

二、實習時間

本課程講授及考試結束後第十五週(12月7日-12月11日)進行野外集中實習,時間一週。

三、本次實習任務

1、認識區常見的礦物和岩石,注意觀察岩層的產狀,學會區別三大類岩石;

2、認識地層剖面,瞭解地層劃分對比的方法和依據;

3、認識實習區的地質構造,學會判識方法;

4、認識實習區的各種內外動力地質現象;

5、編寫地質實習報告書。

四、實習基本要求

1、實習期間嚴格聽從實習隊長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幾天野外實習中結合所學知識,識別沉積岩和岩漿岩,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後,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需上交)。

4、實習結束後,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五、人員組成

交通工程系07級交通工程專業88人。

六、實習地區簡介

本次實習地點爲xx省地區。

xx市xx中西部,位於xx、xx、xx之間(見圖---1)。市境東西長56公里,南北長35.5公里,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轄6鄉6鎮1個工業園區。

xx市的地形爲東高西低,向東開口的盆地。該市區位於盆地中北部,海拔約380米,盆地北側爲xx山脈。至東向西由xx、xx、xx、xx等山嶺組成。xx海拔1584米,xx海拔1512米。羣峯禿立,山勢險峻,相對高差大於1000米,屬高中山地形;盆地南側爲箕山、伏牛山。箕山海拔1064米,蜿蜒起伏於潁河之南,屬中山地形。伏牛山海拔627米,呈東西橫亙於箕山之北,屬低山地形;盆地內部爲丘陵和平原。

xx爲黃河水系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箕山爲潁河與汝河的分水嶺。

本區屬溫暖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最高40℃,最低-8℃,年降水量爲614-765毫米。年蒸發量平均爲1259毫米。十一月中旬降雪,次年二月融化。

第二章 實習地區地層概況

這個地區發育的比較齊全,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皆有出露。由老至新分訴如下:

(一)太古界xx羣

出露於xx市及其以北等地,爲本地區最古老的岩層,自上而下分爲三組岩層。

1、石碑河組:主要爲灰綠、灰黃色黑雲斜長變粒巖、黑雲斜長片麻岩等,厚度大約256米岩石遭受強烈的混合巖化,其中變閃長巖年齡值爲29.86—30.6億年。原巖爲基性火山岩夾中酸性火山岩及少量的沉積岩。

2、郭家窯組:主要爲黃褐、暗綠色角閃片岩、斜長角閃片岩夾斜長角閃片麻岩變粒巖等,上部夾雜少量的雲英片麻岩。厚度857米,原巖爲基性火山岩和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及沉積岩。

3、老楊溝組:底部爲不穩定的長石石英岩,下部爲雲英片岩等,岩石厚度630米,本組岩石以片麻岩爲主,未見混合巖化現象,具斜層理及各種片岩構成的韻律層,含大量雲母等粘土質礦物。原巖爲淺海碎屑岩。

(二)元古界

1、下元古界xx羣:分佈於玉寨山、xx、xx一帶,自上而下分爲羅漢洞組、xx、屆坡山組、花峪組。

(1)羅漢洞組:與下伏太古界xx羣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下段爲灰白色巨厚含粗粒石英岩、含長石石英岩等,厚155米。中段爲白色厚——巨厚層中細粒石石英岩,呈不對稱波痕發育,厚391米。

(2)xx組:含一、二、三段。

一段爲灰白、淺黃色娟雲石英巖片岩、石英岩與千枚巖交互層。上部有白雲質大理岩薄層或透境體。二段爲青灰、灰白色千枚巖,頂部有白雲質大理岩透鏡體。厚304米。三段爲紫雜色綠泥娟雲片岩、娟英片岩夾赤鐵石英岩。底部爲一層厚層中粗粒石英岩,上部是一層厚8—10米的假象赤鐵礦層封式鐵礦。本段厚310米。

(3)屆坡山組:

下部爲灰白的厚狀粗粒石英岩夾緻密石英岩,底部岩層發育呈波痕或泥裂狀。中部爲灰白色夾紫紅色條帶狀石英岩。上部爲中厚層狀粗粒石英岩夾紫紅色赤鐵石英岩及千枚狀絹英片岩。厚395米。

(4)花峪組:

底部爲紫紅色鐵質千枚巖和角礫狀千枚巖,靠上有一層含磷千枚巖。下部爲灰黃色厚層狀白雲岩和泥質白雲岩。偶夾千枚巖。中部爲灰質、灰白色千枚巖。底有一層含磷千枚巖。上部爲灰白色中層狀石英岩。厚194米。

2、中元古界五佛山羣

不整合覆於xx羣或xx羣上,自下而上由何家寨組、駱駝畔組、葡萄峪組、xx組組成,本區缺少底部兵馬溝組。何家寨組爲中薄層狀灰巖、泥質灰巖、硅質灰巖、白雲質灰巖與黃綠、紫紅色頁岩夾細砂岩及粉砂岩。中上部爲疊層石灰岩。駱駝畔組爲紫紅、灰黃色石英砂岩夾砂質頁岩。底部爲粗粒或細礫岩。葡萄峪組爲灰黃、黃綠、紫紅色頁岩、砂質頁岩夾泥質灰巖。xx組爲紫紅色底礫岩和灰紫色含礫石英岩、肉紅色石英砂岩夾層間礫岩痕、泥裂和交錯層理髮育。厚度變化較大。向東南均變薄。本羣總厚度大於1000米。

3、上元古界震旦系羅圈組

主要分佈在林區臨汝羅圈、偃師上徐馬等地,實習區南部送表馬窯一帶有零星出露。與下伏五指山羣石英砂岩成不整合接觸,厚30-60米,下部爲灰黃色膠結冰磧礫石。礫石分爲石英岩、石英砂岩、灰巖、石英斑岩、花崗岩及各種變質岩。上部爲含冰磧礫石的紫紅色泥砂質頁岩。

(2) (三)古生界

本區古生界地層有寒武、奧陶、石炭及二疊系。

1、寒武系

(1)寒武系下統:自下而上依次爲饅頭組、硃砂洞組和關口組。

a、饅頭組:厚30—100米。爲紫紅、黃綠色泥質灰巖與礫質頁岩互層或夾層。

b、硃砂洞組:厚65—97米,下部爲紫紅色泥砂質灰巖、泥灰岩組成;上部爲青灰、深灰色厚層狀泥質灰巖、豹皮狀灰巖、白雲質灰巖組成。頂部白雲質灰巖含灰色結核。

c、關口組:厚23—134米,由南向北變薄,與下伏元古界地層呈起覆不整合接觸。本區底部爲底部礫岩,南部相變爲含磷砂岩。其上爲波痕、泥裂發育的石英砂岩。

(2)寒武系中統:自下而上依次爲張夏組、徐莊組及毛莊組。

a、張夏組:厚49—218米。以灰、深灰色厚及巨厚層狀的狀灰巖、白雲質灰巖爲主。間夾豆狀、竹葉狀灰巖。

b、徐莊組:厚54—144米。底部爲海綠石細砂岩;下、中部爲深灰色中厚層狀具泥質條帶的白雲質灰巖與黃綠色砂質頁岩,呈夾層或互層狀;上部爲中薄層狀泥質條帶灰巖。

c、毛莊組:厚92—150米。以紫紅色砂質頁岩爲主,夾薄層層面含白雲母碎片的粉砂岩,頂部夾泥質灰巖。

(3)寒武系上統:自下而上依次爲崮山組、長山組、及鳳山組。

a、崮山組:厚36—277米,爲灰、深灰色厚層—巨厚層狀白雲岩、狀白雲岩及白雲質灰巖。頂部爲黃色薄層泥岩或泥質白雲岩。

b、長山組:厚46-120米,爲灰、深灰色厚層狀白雲質灰巖、白雲岩及含硅質團塊或條帶的白雲岩、白雲灰質巖。

2、奧陶系

該系缺失上統及下統。中統馬家溝組:分佈於北部與偃師、鞏縣交界的邊鄰地區及東部告城至密縣、禹縣一帶,與下伏寒武系呈平行不正和接觸。下部以灰黃色頁岩、泥灰岩爲主,底部有砂礫岩,厚30米。中上部爲深灰色緻密狀灰巖、豹皮狀及角礫狀灰巖,厚93米。該層含有豐富的牙形石。

3、石炭系

這裏僅有中統本溪組及上統太原組。

(1)本溪組:與下伏奧陶系或寒武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厚2—16米。下部爲紫紅、灰白、灰黃色含鐵鋁土頁岩,底部夾透鏡狀或雞窩毒藥赤鐵礦層;中上部爲灰、灰綠色鮞狀鋁土質泥岩夾砂紙泥岩及鋁土礦層。

(2)太原組:厚51—105米,由灰巖、砂岩、泥岩及煤層組成。頂部以黑灰色硅質泥岩或燧石層與上覆山西組分界,本組灰巖富含蜓科、腕足類、珊瑚、海百合及苔蘚蟲化石。泥岩中含鱗木、楔葉等化石。

4、二疊系

二疊系與下伏石炭系整合接觸。分爲二疊系下統和二疊系上統。

a、二疊系下統:其下部爲山西組,上部爲下石盒子組。其中山西組厚70—109米,主要由灰、灰黑色砂質泥岩、泥岩、砂岩及煤層組成,本組大古砂岩產硅化木化石,粉砂岩,砂質泥岩中含豐富的植物葉部化石。而下石盒子組主要由灰、黃灰色中粒長石石英砂岩、粒砂岩夾灰黃、青灰色砂質頁岩、紫斑泥岩及煤層組成。

b、二疊系上統:自下而上依次爲上石盒子組、xx組及土門組。其中上石盒子組由淺灰、黃灰、綠灰色砂岩、砂質泥岩、紫斑泥岩、深灰色泥岩及煤層組成,xx組底部爲肉紅色含礫砂岩或透鏡狀礫岩、下部爲淺灰、褐黃色厚層、巨厚層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岩、上部爲褐黃、黃綠色中細粒泥質砂岩夾砂質泥岩及泥岩,土門組由紫紅、黃綠色鈣質粉砂岩、鈣質頁岩夾砂岩及透鏡狀砂質灰巖組成。

(四)中生界

本區僅有三疊系,與下伏二疊系整合接觸。

1、三疊系下統圈門羣:由紅灰、紫紅色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沙質泥岩及泥岩組成

厚550米。底部爲紫色巨厚層狀石英砂岩(金斗山砂岩):下部以砂岩爲主,夾粉砂岩、沙質泥岩及泥岩。上部以粉砂岩、沙質泥岩及泥岩爲主。夾砂岩。中上部夾數層鈣質粉砂岩及粒狀泥灰岩。頂部粉砂岩產大量痕跡化石(淺水生物潛穴)。

2、三疊系中統二馬營羣:灰黃、灰綠色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岩紫紅色鈣質粉砂岩、沙質泥岩互層,厚320米。

3、三疊繫上統延長羣:下部爲土黃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質巖夾紫紅色沙質泥岩;上部爲土黃、灰綠色粉砂質與紫紅、黃綠色沙質泥岩互層,厚大於300米。

(五)新生界

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與下伏地層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1、下第三系陳寨溝組:

由褐紅色、礫石砂岩、泥岩夾透鏡狀泥灰岩組成,泥岩層面偶有薄膜狀石膏,底部爲砂礫岩,礫石磨圓度及分選性極差,鈣質膠結,含泥質雜基,本組厚185—436米。

2、上第三系xx組:

爲褐黃、褐紅、灰白等色泥岩與泥灰岩互層夾砂礫岩透鏡體,砂礫岩呈半固結狀態。厚12—83米。

3、第四系

爲褐紅色亞粘土、黃土、亞砂土、礫卵石等沖積、洪積、坡積及殘積物,厚12—55米。

第三章 岩石礦物類型

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岩石,按成因可分爲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

(一) 岩漿岩

由岩漿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稱爲岩漿岩。以冷凝成岩漿岩的環境不同,將岩漿岩分爲三大類;

(1)深成岩:岩漿侵入地殼某深處(約距地表3km)冷凝而成的岩石,由於岩漿壓力和溫度較高,溫度降低緩慢,組成的岩石結晶較好。

(2)淺成巖:岩漿沿地殼裂隙上升距地表較淺處冷凝而成的岩石。由於岩漿壓力小,溫度降低較快,組成岩石的礦物結晶較細小。

(3)噴出巖(火山岩):岩漿沿地表裂隙一直上升噴出地表,這種活動叫火山噴發,對地表產生的一切影響叫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噴出巖。

本區岩漿岩按形成年代可分爲:

1、太古代岩漿岩:由基性到中酸性岩石均有發育,多呈小巖株或岩脈產出,侵入太古代xx層地層中,岩石均已變質,片理髮育。常見的有變閃長巖、輝石角閃巖、變輝綠岩、花崗偉晶岩。

(1) 變閃長巖

爲深成侵入岩,具變餘輝長結構、含長結構、塊狀結構,主要有保持輝石假象的纖閃石和鈉黝簾石、板狀斜長石及少量次生礦物黑雲母、綠泥石、綠簾石、石英等礦物組成,結構緻密,強度高具有較高的韌性和抗風化能力。原巖可能爲灰長巖。

(2) 輝石角閃巖

爲深成侵入岩,深灰色,塊狀結構,主要礦物成分爲普通角閃石(65——70%)、輝石(20——25),次要礦物有長石、黑雲母、石英等。

(3) 變輝綠岩

爲淺成侵入岩,呈脈狀侵入片麻岩或老岩漿岩內,巖體常有扭曲、錯斷現象,多已變質成斜長角閃巖或角閃片岩。(見圖--2)

(4) 花崗偉晶岩

爲深成侵入岩,多呈肉紅色、灰色或無色。呈脈狀侵入郭家窯組地層中,礦物成分主要爲鈣、鈉長巖、條紋長石、石英和白雲母。其次有黑雲母及微量的電氣石、磷灰石、綠簾石、磁鐵礦,可見白雲母扭折現象和石英塊體被壓扁,呈平行排列,說明岩石已遭受變質。

1、早元古代晚期侵入岩

(1) 石秤花崗岩(花雲母鉀長花崗岩)

岩石呈肉紅色,風化後呈灰白、灰黃色,中心相主要礦物成分有鉀長石(50—55%)、石英(35—40%),次要礦物有更長石,黑雲母(2—8%)、花崗結構,塊狀結構。定名爲黑雲母、鉀長花崗岩,有中心向邊緣相過度,岩石顏色有淡紅變爲灰白,礦物成分上黑雲母、鉀長石、石英減少,角閃石、斜長石增多。岩石結構由中粗粒變爲中粒,具似板狀結構、塊狀或斑點狀構造。(見圖--3)

(2)白家寨花崗岩

分佈於本區西北部,摩天寨花崗岩又稱積善花崗岩,分佈於南部 ,二者一爲黑雲母鉀長花崗岩,均屬小型巖株,時代同屬石秤花崗岩。

(3)灰綠巖

多呈巖牆、岩脈侵入xx羣、xx羣及石秤花崗岩中,以近東西走向爲主。巖性有三種:灰綠石(具灰綠結構,不含斜長石斑晶),灰綠巖(具板狀結構,斑晶爲斜長石)及玻璃基灰綠巖,塊狀構造或動向構造。岩石呈暗綠或灰綠,礦物成分爲普通角閃石、灰綠石、綠泥石組合或斜長石、陽起石、黑雲母、綠泥石組合。

可見本區花崗岩分佈廣泛,但由於形成年代過早,逐漸發生變化。閃長巖也有較廣泛的分佈。

(二) 沉積岩

沉積岩是由鬆散的堆積物經長期壓密、膠結、重結晶等複雜的地質過程而形成的。

本區常見的沉積岩如下:

1、碎屑岩類:主要由碎屑物質組成的岩石,礫岩、砂礫岩、砂岩、粉砂岩等。

2、粘土巖類:主要由粘土礦物及其它礦物的粘土顆粒組成的岩石,泥岩、頁岩、硅質泥岩、沙質泥岩、炭質泥岩、鈣質泥岩等。

3、化石巖和生物化石巖類:只要有煤巖、鋁質巖、鐵質巖及碳酸鹽巖——緻密狀灰巖、鮞狀灰巖、豆狀灰巖、豹皮灰巖、竹葉狀灰巖、礫狀灰巖、含碎石結核灰巖、沙質灰巖、泥質灰巖、白雲質灰巖、生物灰巖、泥灰岩、白雲岩。

(三) 變質岩

變質岩主要由原來的礦物在地殼中受到高溫、高壓及化學成分的加入的影響,在固體狀態下發生礦物成分及結構構造變化後形成的新的岩石。變質岩不僅具有自身特點,還兼有岩漿岩,變質岩的某些特點。本區的變質岩主要有:

1. 淺變質岩:主要有絹雲片岩、綠泥片岩、絹英片岩、石英岩、變質砂礫岩等。常見的特徵編制礦物有絹雲母、綠泥石、石英等,具變餘、變晶結構,塊狀或片狀構造。

2. 中深變質岩:主要有黑雲片岩、二雲片岩、雲英片岩、黑雲斜長片麻岩、二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片麻岩、角閃片岩、斜長角閃巖等。特徵礦物主要有黑雲母、白雲母、石榴石、角閃石、透輝石、微斜長石等,具變晶結構,片狀、片麻岩、眼球狀或條紋狀構造。

3. 混合巖:僅見於太古代xx石牌河組和郭家窯組地層中,主要有注入混合巖及混合片麻岩兩類。

(1)注入混合巖:以貫入作用爲主,伴有輕微交代作用,混合程度低。形成各種注入混合巖及注入交代混合巖。原巖(基體成分變化不大,脈體多爲偉晶質,其次爲長英質和石英質。脈體與基體界限一般較清楚,系巖片理或裂隙貫入,形成常爲條帶狀、網狀、眼球狀、其次有腸狀、樹枝狀等。具鱗片花崗變晶結構,條帶狀、眼球狀構造。交代作用主要表現爲黑雲母的析鐵和退色作用(白雲母化)及斜長石絹雲母化。

(2)混合片麻岩:以滲透交代爲主,伴有貫入作用。混合程度較高。形成雲母類混合片麻岩、角閃石混合片麻岩和角閃石混合巖。中粗粒鱗片花崗變晶結構,片麻狀、斑雜狀、霧迷狀、塊狀構造。強烈的交代作用是脈體與基體的界限模糊不清,呈霧迷狀。脈體以長英質爲主,斜長石絹雲母化,黑雲母白雲母化普遍。

第四章 地質構造

本區地質作用活躍,先後經歷了幾次地質構造運動。

1. 嵩陽運動

是本區太古代末期發生的一次造山運動。它使xx羣底層產生以近東西向爲主的褶皺、斷裂、和中高級變質,造成xx羣與xx羣之間的角度不整合。(見圖--4)

2. 中嶽運動

是發生於早元古代末的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它使xx羣地層發生近南北向的緊密同斜線狀之褶皺、斷裂和低級變質,並且破壞好改造了xx羣的構造面貌。運動晚期伴隨有大型的岩漿侵入活動。

xx大復背斜和xx大復向斜就形成於這一時期,倒轉背、向斜的軸面向西傾斜,向東倒轉,軸面傾角大小不一。他們由一系列斜歪、倒轉、平臥,乃至翻卷的褶曲組成。在東西寬約40公里範圍內,大約有90個大褶曲,組成40個複式褶皺,

3. 少林運動、懷遠運動及塔康運動

本區震旦紀晚期的少林運動、早、中奧陶世之間的懷遠運動及中奧陶世以後的塔康運動均屬差異上升性質。

少林運動的差異上升是南部基底斷塊翹起,導致五佛山羣發生由南各北的重力滑動和褶皺、斷裂,並使寒武系與五佛山羣的接觸關係多樣化。在發生滑動的地區表現爲角度不整合,在非滑動地區爲平行不整合或超覆不整合。

加里東構造旋迴的懷遠運動的塔康運動的差異上升亦表現爲南高北低。造成本區南部缺失寒武系長山級、鳳山級和奧陶系地層,懷遠運動使本區北部的中奧陶系下馬家溝組與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觸。塔康運動則使中石炭系本溪組假整合覆於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北部)或寒武系上統崮山組(南部)之上。

4、印支——燕山運動

三疊紀至第三紀之間的地殼運動,是本區顯生宙以來最重要的造山運動。它奠定了本區地臺蓋層的基本構造格架。使蓋層發生東西向寬緩的褶皺和劇烈的斷裂活動,造成下第三系與下伏老地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

印支——燕山構造期形成的褶皺多爲寬緩的背向斜,主要有xx大背斜、穎陽——石道向斜和箕山背斜。

xx大背斜軸部位於玉寨山、xx、xx一帶,是本區蓋層的主體構造,軸向近東西全長90餘公里,向西延伸至xx地區,向東傾伏,沒入華北平原之下。背斜核部由xx羣、xx羣及石秤花崗岩組成,翼部由五佛山羣和古生界組成,北翼地層出露較完整,岩層北傾,傾角15-20度;南翼因受君召——太后廟斷裂破壞和第三系覆蓋,出露不全,岩層南傾,傾角20-40度。

穎陽——石道向斜位於穎陽、石道、東金店一帶,槽部由二疊系、三疊系組成,並有大片新生界掩蓋,北翼即xx大背斜之南翼,受斷裂影響,地層殘缺不全。南翼由五佛山羣及古生界組成。

箕山背斜位於本區南部,呈東西向延伸,長約40公里,核部爲前震旦系地層,北翼與穎陽——石道向斜相接,南翼被斷層切割,零星出露寒武、石炭、二疊系地層,與xx大背斜特徵基本相似。(見圖--5)

印支——燕山期形成的斷裂以高角度正斷層爲主,逆斷層次之,斷裂主要有近東西向、北西向和北東向三組,它們將本區切割成各種形狀的斷塊,控制了新生代沉積盆地的分佈範圍及排列方向,構成現代地貌單元的天然邊界,其中近東西向的斷裂形成較早,與印支——燕山期褶皺有成因上的聯繫,形成嵩箕地區掀斜斷塊構造的基本輪廓,北西、北東向的斷裂發育較晚,對褶皺有較明顯的破壞和改造作用。

近東西向的斷裂以君召——太后廟斷裂爲代表,斷裂線呈北東東方向,大體與xx大背斜軸向平行,延伸50公里,斷面傾向南南東,傾角30-70度,上盤地層各段不一,由寒武系至二疊系變化不定,下盤爲xx羣片麻岩、xx羣石英岩及石秤花崗岩,斷裂面光滑平直,高出地面,表面常有鐵質薄膜。斷裂帶附近岩層有強烈硅化現象。沿破碎帶有大斷片或巨大角礫,部分角礫被磨圓成小球粒。斷裂爲兼有剪性的張性正斷層,該斷裂是xx地區地質構造的一個重要分界線。從其控制了五佛山羣沉積的南界和斷裂北側奧陶系的發育,南側不甚發育或完全未沉積,以及大金店——告城第三紀沉積盆地的北界受其嚴格控制等情況分析,斷裂活動可能自早元古代晚期開臺,在其後的各個階段又多次復活。

北西向斷裂以唐窯——中嶽廟斷裂和xx斷裂爲代表,前者長約30公里,後者長約50公里,兩者互相平行,總體走向均爲北西315度,斷面傾向北東(局部相反),傾角65-80度,斷裂破碎帶最寬達250米,切割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層,將xx大背斜斜截爲三段,背斜中段和東段分別向北西方向錯移2公里和3公里,兩斷裂的北東盤老地層均逆衝到南西盤較新地層之上,故均爲高角度壓剪性逆斷層,根據細小斷層角礫大多被磨圓,並且被平直光滑的斷裂面切割,而斷裂面又被多組節理切割破壞,以及角礫表面有多組鏡面和擦痕等特徵推斷,該兩斷面亦具有長期、多次活動的性質。

由於本區缺失侏羅系及白堊系沉積記錄,造山運動的時限較難確切推定,故籠統稱爲印支——燕山運動

5、喜馬拉雅運動

早第三紀末,喜馬拉雅運動使本區擡升,除東北部個別地方外,結束了第三紀構造盆地的沉積,造成上、下第三系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接觸。

該期的構造變形主要是拗折和斷裂,形成四周向中間傾斜的構造盆地,盆地邊緣岩層產狀較陡,傾角多在20度左右,大者達40度,xx城南玉皇廟等地,可見到第三系與二疊系或三疊系呈斷層接觸,斷層面傾向盆地內部屬正斷層。

6、新構造運動

本區新構造運動表現爲沿老的斷裂差異上升、拱曲,並且伴有新斷裂的產生。

第五章 地質發展階段簡介

本區地殼經歷了長期複雜的發展過程。概括起來,可分爲太古代、早元古代、中-晚元古代、中生代及其以後。

太古代時期,本區爲華北海槽區的一部分,石碑河時期,處於活動性很大的浩瀚大海中,伴隨地殼的多次強烈活動,海底發生多起範圍廣泛的基性岩漿溢出,形成厚達千米以上的熔岩被,每個噴發期形成中酸性火山灰的堆積,故石碑河組的原巖爲基性火山岩加中酸性火山岩及少量沉積岩,郭家窯期,海底火山活動逐漸減弱,沉積作用與火山作用相互交替而形成泥沙岩和中基性巖及火山凝灰岩交替形成,中間加有硅,鐵質沉積。老楊溝期,過渡爲地槽型祿緣碎屑沉積。

本區太古代時期除了發生廣泛的海底火山噴發,尚有多期基性及中酸性的岩漿侵入活動。

太古代末期,嵩陽運動使xx羣地層發生近東向西的褶皺、斷裂和強烈變質,大規模的褶皺隆起是海水全面退回本區,形成進東西向的xx古隆起從而結束了本區太古代沉積歷史。

早元古代時期,地殼處於相對穩定和相對活動不斷轉化和更替的時期。這個時期,海洋生物開始出現。

早元古代末,本區有發生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中嶽運動,受其影響,xx羣遭受強烈的褶皺、低級變質和斷裂破壞,來自東西方向的巨大壓力使其形成近南北向的同斜線狀複式背向斜構造,並改變了xx羣地層構造面貌,使之變得更加複雜。中嶽運動還使近東西向的古斷裂復活,形成隆起和扭陷;使xx古隆起再次露出海面,形成今日xx的古地貌基礎,從而結束了本區活動性很強的地槽形發展階段。

在再次經歷漫長的風化剝蝕時期之後,到中元古代中期,地殼又緩緩下降,海水現度侵入,本區開始接受五佛山羣濱海——淺海相沉積。中元古代晚期,海侵擴大,海水淹沒全區。二疊紀以來,地殼上升,本區以海陸過渡天南地北的沉積爲主,發育了瀉湖,潮坪及三角洲體系的沉積,直至晚二疊世晚期,本區完全過渡爲陸地。

三疊紀時,本區繼承了內陸盆地型沉積,三疊紀以後,印支運動結束了本區中生代陸相盆地沉積。到了侏羅紀以後,白堊紀之前,本區發生過強烈的造山運動——燕山運動,這次運動造成近東西向的開闊複式背、向斜褶皺和同方向的壓性斷裂,以及北東、北西向的區域性斷裂;塑造了顯生宙蓋層的構造格架,其中,主體構造xx大復背斜的褶皺隆起,造成地形上的差異和重力的不穩,導致大背斜核部地層向兩翼向斜方向發生重力滑動,形成顯生宙蓋層中的重力滑動構造,如北翼的林台山滑動構造,南翼的蘆店滑動構造,一系列近東西向的斷裂則奠定了xx、箕山等掀斜斷塊山地及大金店——告城半地塹式斷陷盆地的基本輪廓,控制了本區第三區紀沉積盆地的分佈及走向。

第六章 其他因素對地質的影響

外動力地質作用是指大氣、水和生物在太陽能、重力能的影響下產生的動力對地球表層所進行的各種作用統稱爲外動力地質作用。主要包括風化作用,流水的搬運衝擊侵蝕等。

風化作用:岩石受大氣、水和生物的作用及地表溫度變化的影響,在原地被破壞、分解,稱爲風化作用(化學風化、物理風化、生物風化)。風化作用使岩石逐漸碎裂,轉變爲碎石、沙和泥等。

物理風化作用是指岩石在風應力的影響下,產生一種單純的機械破壞作用。其破壞特點是破壞後岩石的化學成分不改變,只是岩石發生崩解、破壞、形成岩屑,岩石由堅硬變疏鬆。引起岩石物理風化作用的因素很大,主要是溫度變化和岩石裂隙中水分的凍結。由於水的熱脹冷縮作用使裂隙越來越大,直至岩石被破壞形成碎 石。由於碎石在溫度變化下引起表裏不協調的膨脹和收縮作用,晝夜不停的長期進行,就會削弱岩石表層和內部之間的連接,使之逐漸鬆動,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產生表層剝落。

化學風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和各種水溶液的化學作用和有機體的生物化學作用下引起的破壞過程。其特點不僅破碎了岩石,而且改變了化學成分,產生了新的礦物,直到適應新的化學環境爲止。主要有水化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以及溶解作用。

生物風化作用是指岩石在動、植物及微生物影響下所起的破壞作用稱爲生物風化作用。生物在地表的風化作用相當廣泛,他對岩石的破壞有物理的和化學的。

植物對岩石的物理風化作用表現在根部楔入岩石裂隙中,而使岩石崩裂;動物對於岩石的物理風化作用表現爲穴居動物的掘土、穿鑿等破壞作用並促進岩石風化。

生物的化學風化作用表現在生物的新陳代謝,其遺體以及其產生的有機酸、碳酸、硝酸等的腐蝕作用,使岩石成分改變、性質軟化和疏鬆。

流水作用包括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河流地質作用以機械作用爲主,伴有化學作用。河流在大陸上分佈極廣,是塑造大陸形態和建造大陸沉積物的重要營力。

剝蝕作用是指地面流水、地下水、風、冰川、湖泊、海洋等在運動過程中對地表岩石、土壤等的破壞過程,統稱剝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河水破壞組成河牀的岩石、鬆散沉積物的作用。河水破壞河牀有3種方式:水力衝擊(蝕);磨蝕(流水挾帶的沙、礫對河牀的磨損);溶蝕(流水對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根據河水對河牀的破壞方向,侵蝕作用可分爲下蝕作用和側蝕作用。 ①下蝕作用,河水對河牀底部進行侵蝕,使河牀降低的作用。下蝕作用在河流的上、中游段或山區河流中佔顯著地位。在這裏水流受基岩河谷挾持,斷面狹窄,縱比降大,流速大,多急流、渦流。由於組成河牀的岩石的抗蝕能力存在差異,河牀縱剖面崎嶇不平,常呈臺階狀。河水流經其上則形成瀑布、急流。從高處跌落的河水,以強大的衝擊力和沙、礫旋鑽,磨蝕陡坎下的河牀,掏空陡坎基部,陡坎上部岩石受重力作用而坍落,臺階後退。一段如此不斷地進行,臺階終於消失,河牀被夷平。在河流的源頭多有跌水,下蝕作用引起的掏蝕坍落,使河頭向源頭伸長,向分水嶺上部發展,這種現象稱溯源侵蝕作用。當分水嶺兩側的河流侵蝕力強弱不同時,侵蝕力強的向弱的方向延伸,分水嶺向弱者方面遷移,甚至被切穿。兩條河流相連,侵蝕力強的河流奪取另一條河流在連結點以上的上游,這種現象稱河流襲奪。

這種剝蝕不是無限的,當河流在河口到達其匯入的靜止水面時,流速喪失,下蝕作用也就終止。外流河以海平面爲河流下蝕作用的極限面,稱終極侵蝕基準面。此外,河流還以其流經的湖面,支流以其注入的主流水面等爲其局部侵蝕基準面。在大陸穩定和侵蝕基準面長期不變時,下蝕作用將河牀上的起伏、臺階夷平,河牀縱比降減小,流速變低,流水動能減小。當坡度減小到流水動能與河水搬運泥、沙所消耗的能達到平衡時,河牀的縱剖面在理論上是一條下凹的圓滑曲線,稱爲河流平衡剖面。力圖達到平衡部面是河水改造河牀的總的趨向。 ②側蝕作用,河水破壞河牀兩側的作用。它是在河彎處單向環流的作用下發生的。側蝕作用在河流的中、下游段或平原區河流中最爲顯著。天然河流總有彎曲,河水從直道進入彎道時,原來沿河流軸線運動的主流,因慣性離心力的影響偏向河彎的凹岸,造成橫向水位差,從而單向環流發育起來。環流的表流衝擊凹岸彎頂的下段,掏蝕河岸引起崩坍,落入水中的沙、石被環流的底流帶到河彎凸岸邊堆積,形成邊灘。隨凹岸後退擴展,凸岸邊灘增長,河彎頂不但後退而且緩慢下移,河牀的彎曲度加大,變成 s形,進而演變成一串ω(正反相接)形。這種形狀的河流稱河曲或蛇曲。當兩個河彎貼近,河水便衝開連接兩彎的細頸部,棄彎走直。這一過程稱爲裁彎取直作用。遺留下的廢河道,變成了新月形的牛軛湖。河彎在環流作用下,不斷擺動,使河谷的谷坡不斷破壞,河谷底部加寬,但河牀的寬度基本不變。側蝕作用使河牀的長度增加,縱比降減小,流速變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堆積物中迂迴流動。由地球自轉引起的科里奧利力,可使除赤道區緯向河流外的其他地區任何流向的河流的水流方向偏離,從而加強河流的側蝕作用。

搬運作用是指剝蝕產物被流水、地下水、風、冰川、海洋等搬走離開原地遷移它處。河流的搬運作用河流將碎屑物質、化學溶液運往下游方向的作用。河流的搬運物質大部分來自片流、地下水、斜坡重力作用帶入河中的機械碎屑或化學溶液,小部分是河流侵蝕河牀的產物。河流的搬運方式包括機械搬運和化學搬運(溶運)。

沉積作用是指被搬運的物質到達適當的場所因條件發生變化而發生沉澱、堆積,統稱沉積作用。

第七章 心得體會

一週的地質實習已經結束了,現在我就這次實習談一下我具體的體會和感想。

通過本次實習我認識到:本區地層出露較全。從元古代地層開始,地層均出露完好。所形成的岩石類型多樣,包括岩漿岩類,沉積岩類以及變質岩類。本區的岩漿活動從方式上有深成侵入,淺成侵入,噴出等。所見巖類有基性巖類和酸性巖類。從變質作用和變質岩方面,本區的變質作用主要爲區域變質作用。主要變質岩有千枚巖,大理岩以及板岩。

一週的野外實習,我對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技能有了初步的掌握,對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對地質結構和構造岩石和礦物的組成和結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總的來說收穫非常大,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包括:如何通過一塊石頭的色澤,去判斷其類別、其形成年代;如何去辨別3大岩石;如何去測量岩石的走向等等;總之,通過實習後我更好地掌握了《工程地質學》這門學科,更好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在收穫的同時我也發現很大自身的問題。譬如對書本所學知識認識不夠深入,牢靠,連三大岩石都分清,真是特丟人。知恥而後進,在以後的學習中,我應更見努力。要將得過且過,直至皮毛的壞毛病改掉。可以說這次實習也是自我的一次檢驗。

幾天的野外實習雖說很苦,但是我們有了一次近距離接觸各種岩石及地質現象的機會。這與我們所學的課本知識相結合,是我對岩石及地質現象的認識更進一步的加深了。不但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和認識,頁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品質、堅持不懈的韌勁、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真可謂一舉多得。是我人生一次難得的經歷,不僅使識的昇華,學習態度得以端正,更是人格品質的以鍛鍊的精神財富。

地質專業實習報告 篇九

1、前言

一、實習概述

1、實習任務依據:激發波在不同地層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從而劃分地層和岩層;

2、實習內容:單邊排列激發的平面波速實驗法;孔中波速測試,地面波速測試,陸地聲納法探測基岩深度;根據觸探試驗劃分地層和基岩面;認識多功能鑽機的操作過程,岩心編錄;望峯崗煤礦現場參觀認識煤礦建設及生產過程。

3、實習老師:王興陣、、蔡勁鬆、、

4、實習地點:資環系辦公樓東南角及望峯崗煤礦

5、實習安排:11月15日:鑽機操作認識實習,岩心編錄及保存

11月16日:平面波速試驗及靜力觸探試驗

11月17日:望峯崗煤礦實習

11月18日:靜力觸探試驗及電法測井及三維電測深

11月19日:王興陣老師介紹實習報告的具體寫法

6、實習要求:

(1)實習中主動動手去做,去思考並遵守紀律

(2)文字簡練,圖表清晰,結論正確,建議合理。

二、XY—1型多功能鑽機

主要設備:鑽機鑽進深度100米;泵量95Lmin;平孔直徑110mm;終孔直徑75mm;鑽機質量620Kg;最大起重量10KN;最大泵壓1、2Mpa;柴油機功率12馬力;壓力錶0—2、5Mpa;柴油機型號ZS1105;標定功率12、1Kw;標定轉速2200rmin;淨質量160Kg

地下部分主要由鑽桿和鑽頭組成,鑽頭有五顆鑽齒,合金剛成分。當碰到強度大的基岩時,用鋼砂管取岩心。麻花鑽用來取土心。墊叉起支撐鑽桿重量的作用。自由鉗用來換鑽尜和鑽頭。

2、操作過程

我們首先到達系樓的東南角。在鑽機開啓前,工程師師傅向我們介紹了鑽機的結構,鑽機主要由柴油機,傳動裝置,鑽掘裝置組成。鑽進裝置由水壓機,油壓機,鑽頭,鑽桿組成,鑽頭的較較鑽桿粗,直徑約10釐米,鑽頭鑽進材料爲合金鋼,主要是在較軟的土、頁岩泥岩等較軟的岩石或土中鑽進,用於中小型鑽機的配置。本次鑽進的主要目的是劃分基岩面,同時取出巖芯,供編錄使用。

鑽機開動後,工程師傅在調節鑽機的同時,向我們介紹了鑽機各個機械調節杆的作用,並在他的幫助下,有幾位同學試着操作鑽機。隨後,開啓泥漿泵,調節合適的壓力,開始鑽進。

大約半個小時後,鑽機的速度明顯下降,此時的深度爲6、4M,碰到基岩,隨後,工程師師傅開始調節鑽機,以能夠更好地鑽進。

對於鑽進速度,有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因素。

1、柴油機的標定功率,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配套的柴油機的標定功率越大,鑽進速度越大,效率越高。當然,也不是標定功率越大越好,否則容易造成能量的額外消耗過大。

2、另一個影響鑽掘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鑽桿和鑽頭的質量。鑽頭一般爲合金鑽頭,合金鑽頭的使用範圍較大,主要是由於它的價格較便宜,同時,在技術條件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其鑽進效率不斷提高;

3、金剛石鑽頭的鑽進效率最高,但是它的價格較高,對於較小的鑽進效費比不合算,其主要在較大較深的鑽進過程中使用。

4、例如,我國現在在東海大陸架上進行的大陸超深鑽,計劃鑽進深度爲10000M,所用主要就是合金鑽頭。

5、基岩的強度大小。土、軟巖軟土中的鑽進速度較快,而在較堅硬的岩石中,如砂岩、灰巖中的鑽進速度就慢得多了。

6、鑽機的泥漿循環裝置。現在的鑽機採用液壓機抽取泥漿池的的泥漿,並臨時儲存在高壓儲存罐中。液壓機的壓力的大小直接影響鑽進的速度。

除此之外,鑽進速度還受傳動裝置,泥漿水壓等其他條件的影響。

各鑽桿和鑽頭和鑽桿之間一般採用錐形螺紋,即是越向內,鑽桿的孔徑越小,,這樣的,更好地保證了鑽桿間的連接牢固性,同時,也容易拆卸。鑽機除可以打鑽外,還可以取巖芯。巖芯管和鑽桿間的接口處的設計更爲獨特。爲了保證取芯順利,接口處有以自由活動的鋼珠,在鑽進的過程中,在一定的泥漿壓力作用下,鋼珠所堵的孔是通泥漿的,從而保證了取芯管中無空氣。而在停止鑽進後,鋼珠堵塞了孔,下部則處於真空狀態,這樣就形成了自巖芯至鋼珠段的負壓,從而成功取芯。

取出的巖芯約爲0、87M,爲第三系“紅層”分紅色砂岩,是一種未固結的含岩屑砂岩,紫紅色,中粒。由於未固結,用手捻磨,有砂粒掉落,石英長石含量較高,因此,硬度較高。

3、岩心及編錄

在鑽探過程中要仔細觀察,詳細記錄,掌握第一手工程地質資料,這是全面闡述場地工程地質條件的和正確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主要依據。

1、基岩鑽孔的編錄和要求:認真填寫報表和鑽探日誌。要詳細記錄鑽具陷落、進尺較快、漏水、孔壁掉快、跨塌等的深度。岩心描述的內容包括岩石顏色、成分、結構、產狀、裂隙發育程度、風化程度等。鑽進深度和巖性分層深度的測量誤差不超過0、05米。岩心採取率一般不能小於80%。岩心按順序編號,妥善保管。終孔後編制鑽孔柱狀土和說明書。

2、土層鑽孔編錄:土層鑽孔的鑽金速度較快,下鑽提鑽頻繁。所以要求地質編錄人員熟練掌握土樣描述、分層、取樣、原位測試和進尺深度測量等項目的操作技術,及時填好鑽探野外記錄表。

4、操作人員及注意事項:鑽桿是錐形齒,外徑大內徑小,不易迴轉鬆動。

捲揚機:提升鑽桿;鑽頭內有四個鑽珠:防止水迴流。

傳動齒輪得到作用:切換捲揚機和轉動齒輪之一來工作,靠小齒輪與大齒輪相互作用來使鑽桿轉動,並鑽進下去。

底部活動連桿的作用:類似“打氣筒”作用。從蓄水池中吸入水,儲存在高壓儲水罐中,並不斷維持儲水罐中的巨大水壓力,促使稀泥漿循環流動。其中活動連桿向左或者向右運動,作用相同,都向儲水罐中輸入水並從儲水池中吸收水。

取心率=岩心實際長度/鑽孔進尺深度。只有當取心率大於等於80%時才爲成功的0、87/1、2=72、5%,不算成功。

在人員安排上,一臺鑽機工作需要3人,一人主操作,一人在鑽孔處協調主機手工作,並清理從鑽孔中涌出來的碎屑物質。第三個人搬運裝卸鑽桿。

控制捲揚機的操縱桿有三個檔次:上升,停止,下降。離合器兩個檔次:斷開,連接。控制捲揚速度的杆有三個檔次:

三、平面波速試驗

雙孔—孔中激發孔中接收

接KD2111Y—3型地震儀

三分量應變儀

扣板

單邊排列:道間距1米,12個檢波器,偏移距0、5米,移動步距0、5米

四、靜力觸探試驗

靜力觸探是將電測應力傳感器(應變片等)探頭,用靜力勻速貫入土中,根據電測傳感器的信號,測定探頭所承受的貫入阻力,進而推測土層的工程地質性質、

常用的探頭有:測試比貫入阻力(Ps)的單橋探頭;測試錐尖阻力(qc)及側壁摩阻力(fs)的雙橋探頭;能同時測試孔隙水壓力的兩用探頭(Ps—u);三用(Ps—u—fs)探頭、國外還研發出各種多功能探頭,如電阻率探頭,測振探頭,側應力探頭,旁壓探頭,波速探頭,地溫探頭等、

靜力觸探試驗的工程目的主要是:

(a)土層劃分及土類判別;

(b)測定砂土的相對密實度Dr,內摩擦角φ;

(c)測定粘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強度cu,土的壓縮模量ES,變形模量E0,飽和粘土的不排水模量Eu,砂土的初始切線彈性模量Ei及初始切線剪切模量Gi;

(d)確定地基承載力,單樁承載力,固結係數,滲透係數及黃土溼陷性係數;

(e)判別砂土液化;

(f)檢驗地基加固處理質量、

靜力觸探具有測試結果可靠,效率高,成本低等顯著優點,適用於粘性土,粉土和砂土,不適用於碎石土及岩石、

(1)試驗設備:

手搖式輕型靜力觸探儀(,地面電測儀(CDL—4)、

手搖式輕型靜力觸探儀示意圖

1、靜力觸探杆;

2、靜力觸探儀框架;

3、轉軸;

4、手搖把;

5、傳力鏈條;

6、鏈條壓傳力板長銷釘;

7、傳力板;

8、卡板;

9、觸探杆凹槽;

10、地錨杆;

11、地錨杆壓下橫樑銷釘;

12、觸探儀下橫樑;

13、地錨盤;

14、空心柱;

15、應變片;

16、頂柱;

17、探頭錐尖

手搖式輕型靜力觸探儀由靜探儀框架,傳力設備(搖柄,轉軸,鏈條,傳力板,卡板),地錨,探頭四部分組成、

利用地錨提供反作用力、通過地錨杆壓下橫樑銷釘將靜探儀下橫樑,即將整個靜探儀固定在地表、

操縱手搖柄轉動轉軸,使鏈條上的鏈條壓傳力板長銷釘向下運動,迫使傳力板與卡板向下運動,而卡板是嵌在靜力觸探凹槽位置處的,也迫使靜力觸探杆向下運動、觸探杆下端的探頭在向下運動中,錐尖受到土的阻力,使探頭內頂柱向上運動,則探頭內空心柱變形伸長,貼在空心柱上的電阻應變片的應變值也就隨之增大(即傳感器的應變→電阻的變化→電壓的變化)、這種變化通過傳感器上的電纜線傳入地面電測儀、

地質實習報告 篇十

重慶市北碚區天府地區基礎地質實習報告天府鎮位於北碚主城區東北部,位於四川盆地東部重慶市西北郊,地跨北碚區、合川區、渝北區三境。南起嘉陵江邊的白廟子,北止華鎣山寶頂南簏,幅員面積52.6平方公里,轄8個村,3個社區居委會,人口4.5萬餘人。地處重慶市主城區外圍,東連靜觀鎮、水土鎮,南臨嘉臨江,全鎮地形呈南北走向,一山二嶺三槽,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境內有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家興辦的實體,有愛國實業家盧作孚辦公場地作孚樓,有建於30年代的中國四川第一條鐵路北川鐵路遺址,有民國初期較繁忙的北廟子水碼頭,有民國初期較繁華的北廟子古城,有長達10公里獨特別緻的溶洞,有抗戰時期保育員金劍山分院,有歷史悠久的金劍山佛教聖地。年平均氣溫15℃,最高溫度34℃,最低溫度-5℃,年降雨量1200毫米,日照1200小時左右,是北碚、水土、蔡家主城片區最近的休閒場所。天府地區內的地表形態爲山地類型的低山區,海拔高度在400-750米左右,最高爲後峯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實習去山峯林立,溝谷交錯,具典型的“一山二上兩槽”的地貌特徵。山嶺槽的延伸方向爲北北東-南南西,與褶皺(背斜)軸向及岩層走向基本一致。該區屬於正地形,海拔最高的一山大多與背斜核部一致。其兩槽系背斜兩翼的嘉陵江組夾膏鹽的碳酸鹽被強烈溶蝕形成。北西翼代家溝-後峯巖-水嵐埡槽谷稱“前槽”,發育較好。東南翼的“後槽”因斷層作用發育較差。更外側的二嶺則是抗腐蝕能力強的須家河組砂岩構成。區內經強烈剝蝕,溶蝕作用及人文因素後,基岩裸露,泥薄水淺,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佈。而在兩側的上三疊統砂,泥頁分佈區,峯巒疊嶂,青松翠柏,氣勢巍峨,蒼翠欲滴,組成一副美麗的山水圖。

該區以採煤業爲主,有最早開發煤田的天府礦務局以及黃鐵礦,石英砂,採石場等小型企業,農業方面兩槽盛產水稻,蓮藕,坡地以紅薯,玉米,苕類爲主,耕作條件一般。

重慶是國內有名的三大火爐之一。氣溫較高,7-8月份日平均溫度在33-35攝氏度。不過實習區處於山地,氣溫偏低,雨季多在10-11月份,雨量不大,冬季多霧。人口稠密以漢族爲主,文化較發達,生活開化。

從重慶市區及大學城均有高等級公路直通北碚,北碚直後峯巖的公共汽車每15分鐘一班,約需30分鐘。交通較爲方便。

解放前地質前輩做過一些地質路線及礦點調查,解放後做過1:10000煤田地質調查,水文地質調查以及1:200000石油地質普查等工作,資料較多,特別是礦區地質研究程度高。多所高校選此地爲野外地質實習基地。

本次實習由五個階段組成:

1、野外踏勘:代家溝,鷹兒崖,鐵廠溝,觀音峽一帶踏勘,瞭解地形地貌特徵,出露的底層系統,各地層單位主要巖性特徵和主要地質構造特徵。

2、實測地層剖面:實測地層剖面,編制相應圖件。

3、沉積相實習:野外觀察實習及相剖面圖編制。

4、野外地質填圖:對實習區做全面填圖。

5、地質實習報告編寫及圖件編繪。

在北碚區天府鎮我們進行了爲期大約五週的地質基礎實習,從纔到天府地區對當地的地質情況不大瞭解到隨着實習的結束,我們逐漸對天府地區的地質情況有了大致的瞭解。

在這五週的實習過程當中,我們從一開始的踏勘,到接下來的沉積相分析,

再到然後得地層實測,再到最後的地質構造填圖,我們逐步的掌握和了解了天府地區的大致地質情況。在實習的過程中有辛苦有汗水,但隨着知識的增長,我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值得。

一。地層結構

四川盆地內部,一般爲侏羅系紅色地層所覆蓋。重慶及川東地區,褶皺強烈,出露三疊系以下地層。而在本區北東方向40公里的西口地區,由於華鎣山大斷裂的擡升,可見到中上寒武統地層。本區最老地層爲下二疊統茅口組,最新地層中侏羅統上沙溪廟組。

本次實習以上二疊統的龍潭組爲開始,到下三疊統的嘉陵江組結束。

1、上二疊統P2

上二疊統可分爲兩個組,即龍潭組和長興組,自北而南,P2l和P2ch厚度逐漸變薄,自上而下分別爲龍潭組,長興組。

龍潭組是天府礦區主要含煤地層,也是中國南方開採煤的主要對象,該組以黃褐色頁岩爲主,含有煤層,長馬尾松,含有灰岩層,硅化白雲岩,夾中層狀的帶黃色的砂岩(含硫)。

長興組厚大約105米,爲淺灰色到深灰色中-厚層狀含燧石生物灰巖,底部燧石較少,中部最多,燧石一般呈不規則的團塊和串珠狀,條帶順層分佈,縫合線內有瀝青充填,縫洞較爲發育,多爲方解石脈充填,本組灰巖中有大量的蜓類,珊瑚類等古生物化石,但由於覆蓋嚴重,並未看見。

在此層頂部有事可見到灰黑色硅質岩及中層狀,透鏡狀硅質岩和泥質灰巖,頁岩交替出現,有的地方不見此層,則爲黑色硅質頁岩或直接是塊狀灰巖,燧石灰岩同上覆下三疊統飛仙關組地層接觸,接觸關係爲假整合。

(1)T1f至P2ch隨手剖面圖

2.下三疊統T1

下三疊統在四川盆地西北部以紫紅色頁岩爲主,稱爲飛仙關組在天府地區爲紫色泥岩,頁岩,紫紅色灰巖和灰白雲灰巖互層,根據巖性可分爲五段。由老到新敘述爲:

飛仙關組第一段T1f1:厚約74-160M

暗紫紅色泥灰岩同暗紫紅色鈣質泥岩,頁岩,下部和上部多爲暗紫色泥灰岩,常呈球狀風化,中部多爲鈣質泥岩及頁岩,本段以灰黃色,黃綠色頁岩,薄層狀泥灰岩,紫紅色頁岩等與下覆地層二疊系硅質岩,灰色硅質灰巖,塊狀燧石灰岩等接觸。

飛仙關組第二段T1f2:厚約17-32M

淺灰-灰色厚層狀灰巖及細粒亮晶鮞粒灰巖,向下部顏色變淺,鮞粒變小,底部爲灰色砂屑灰巖,灰巖中縫合線發育,頂面時有波痕。

飛仙關組第三段T1f3:厚約174-209M

以紫色鈣質泥岩爲主,夾紫紅色薄層攪動泥紋灰巖及介殼灰巖透鏡體,它一下部40餘米處爲最多,上部頁岩較多,產較多正海扇類化石。

飛仙關組第四段T1f4:厚約92.8-144M

主要爲灰色薄-中層狀鮞粒灰巖及泥灰岩組成。上部泥灰岩夾介殼灰巖與攪動泥紋泥晶灰巖。介殼灰巖常與腹足灰巖組成韻律,有時砂屑,礪屑代替介殼灰巖組成韻律層。中下部以介殼鮞狀灰巖爲主夾砂屑泥紋灰巖及薄層泥灰岩,越向下鮞狀灰巖越少。厚度變薄,介殼減少,近頂部有一層厚約7-8米的灰黃色薄層鈣質頁岩。

飛仙關組第五段T1f5:厚約46-52M

紫紅色泥灰岩與同色灰質頁岩夾灰色泥晶含介殼,砂屑狀灰巖。上部紫紅色灰質頁岩,中部夾泥晶含介殼細粒砂屑狀灰巖,下部紫紅色灰質頁岩夾同色泥灰岩與灰色介殼含泥質灰巖。近底部的含介殼泥質灰巖中有對稱波痕。

嘉陵江組主要由灰色,淺灰色灰巖,白雲質灰巖,豹皮灰巖和角礫狀灰巖組成,其間夾有石膏層,但地表不易見到,下部夾有一層黃綠色頁岩,地貌上岩溶特別發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地型。

嘉陵江組整合于飛仙關組之上,從老到新分爲四段:

嘉陵江組第一段T1j1:厚約244M

灰色介殼灰巖或礪屑灰巖與泥紋粉晶,泥晶灰巖粒序層。上部爲介殼灰岩層發育,中部爲薄層介殼灰巖有時夾有透鏡體夾層,下部爲泥粉晶與泥晶灰巖發育。本層底以微晶灰巖與T1f5紫紅色泥灰岩整合接觸,界面清晰。

嘉陵江組第二段T1j2:厚約79M

以泥晶白雲岩,灰色白雲質灰巖爲主,灰巖大多含白雲質,主要爲藻灰巖,豹皮灰巖,大多發生不同程度的白雲化。頂爲礪屑灰巖,上部夾一層豹皮狀團塊灰巖和溶蝕角礫岩,底爲粉晶,泥晶白雲岩,刀砍紋發育。

嘉陵江組第三段T1j3:厚約143M

灰色泥晶介殼球粒灰巖和泥晶灰巖,頂有白雲岩。上部爲白雲化的泥晶含介殼球粒狀灰巖與泥晶灰巖序粒層,夾小扁豆體的礪屑泥晶灰巖。

嘉陵江組第四段T1j4:厚約116M

灰色溶蝕角礫岩,泥晶白雲岩爲主,夾結晶灰巖,上部以砂屑,礪屑灰巖爲主夾泥晶白雲岩,下部爲一套重結晶灰巖,頂爲交代成因的有孔蟲泥晶白雲岩,刀砍紋較發育。

二。沉積發展史

早在五億年前,本區爲一片海洋環境。其中寒武紀中晚世時期,陸源物質缺乏,海水較淺,低等的非硬體生物較繁盛,部分硬體生物也有發展,沉積物的厚度超過了358米。

奧陶紀期間,本區仍爲淺水海洋環境,但海水深度比寒武紀略大接近或位於氧化界面附近。海水中除油大量無硬體的低等生物以外,許多底棲生物和浮游生物亦大量發育,海水較爲渾濁。

志留紀初期,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本區地殼有較大幅度的擡升,並曾一度達海水面之上形成島嶼。之後本區再次被海水淹沒成淺海,水體較淺。晚志留世時,再次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大範圍擡升成爲古陸地。使本區長期遭受剝蝕而缺失上志留統,泥盆系和下石炭統的地層。

中石炭世時,海水自南和自東曾一度緩慢侵入本區,使本區淪爲海陸過渡環境,此時的古陸因長期剝蝕已被夷爲平地而缺乏陸源物質,氣候乾燥且蒸發強烈。從而形成厚度很小的產蜓和有孔蟲的鈣質白雲岩與角礪狀白雲岩。

中石炭世末,海水又退出本區而缺失上石炭統地層,直至二疊紀開始,方再度被海水淹沒。

早二疊世梁山時期,本區爲海陸交互環境,氣候溫暖雨水豐腴,植物繁茂,淺水沼澤隨處可見,古陸區較爲平坦,僅提供數量不多的泥級碎屑。從而形成夾煤線的泥頁岩和鈣質泥岩。

而後海水大範圍侵入四川的廣大地區,使本區又一次成爲淺水海洋環境,當時,陸源物質缺乏,各種生物隨處可見,而早於古生代一度繁盛的葉蟲,筆石等生物絕大多數不適應新環境而絕滅。僅存極少數倖存者殘存下來。

早二疊世末晚二疊世初期,發生了著名的東吳運動,四川西部的大地裂開了數百公里的大口子,攝氏一千多度的熾熱基性岩漿斷斷續續從中溢出,滾滾沸騰,壯若火海。這些岩漿冷卻後變成暗綠色的玄武岩,覆蓋了西南三省及重慶市區大約五十餘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厚度達400餘米。

火山噴發後,海水再度慢慢侵入本區,形成海陸交互環境,當時氣候溫暖潮溼,陸生植物十分繁茂,沉積形成西南地區及其重要的龍潭煤系地層,季候海水逐漸加深擴大,古陸後退縮小,本區又變爲溫暖的淺水海洋。其中生物大量生長,局部地形高處有小型生物焦發育,形成川東重要的產氣層位-長興組。

晚二疊世末期,由於碳酸鹽沉積特別是生物焦體的快速堆積,也由於地面的'輕微擡升,本區曾短暫出露地表,形成老龍洞等焦體蓋頂的“鈣結巖”。

早,中三疊世時期,海水又一次廣泛侵入,四川廣大地區有成淺水海洋。海水初期侵入飛仙關時期,西部古陸有相當多的陸源物質供應,與之鄰近的川西和川南主要發育泥質沉積,稱飛仙關相區。東側鄰近廣海,川東和鄂西主要發育碳酸鹽沉積,成大冶相區。

本實習區恰位於東西交匯地區,故形成紫紅色鈣質泥岩,泥灰岩與灰巖的間互沉積。而後陸源碎屑減少,海水深度有限,循環對流不佳,氣候乾燥酷熱,蒸發量打,海水含鹽量不正常,生物種屬單調,發育形成石灰岩與白雲岩的沉積,其中常夾有石膏和石鹽等礦產。

下中三疊統沉積厚度達1156.1米,依次估算,早中三疊統的沉積速率大約爲每百年四毫米。足見碳酸鹽沉積作用是相當快速的。

另外,在三疊世末期,西南地區又發生過火山噴發,形成廣佈西南的降落火山灰沉積,後成巖變成了綠豆巖。

中三疊世末,受印支運動的巨大影響,四川地區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遷,海水永久性退出,四川地區從此變爲永久性陸地。

晚三疊世和侏羅紀時期,整個四川盆地地區是一個巨大的湖波,湖波周圍有許多河流發育,在這段漫長的地質時期,還發生了各種很明顯的重要變化。

晚三疊世和侏羅紀初期,氣候溫暖潮溼。一些低凹地區常是湖泊。湖波的規模,深淺和陸源物質的多寡亦有變化。森林最大繁殖,堆積埋藏後可形成煤層。

侏羅紀末期,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發生強烈的褶皺運動,在巨大擠壓力的作用下,侏羅系及其以前的岩層,由水平被擠成傾斜,直立,甚至倒轉。巍峨高進的華鎣山脈就這樣誕生了。此後,華鎣山地區年年月月遭受雨水,河流及其其他地質應力的侵蝕。

因此門奔去缺失白堊系和第三系的地層,直至第四紀時期,在河谷地帶纔有第四系的鬆散沉積物零星分佈。大自然終於塑造出現今巍峨秀麗的華鎣山。

三。構造特徵簡介

天府地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依槽臺說處於揚子準臺地,四川臺向斜,川東南端褶皺帶上的川東高褶帶西緣,觀音峽背斜。

川東高褶帶東西兩側爲深大斷裂所限制。期間發育一系列線狀背斜。

褶皺強烈,一般爲不對稱的梳狀褶皺,形成背斜窄而緊閉,向斜寬而平緩的隔擋式組合。軸向北東至北北東向。北邊與大巴山臺緣褶皺帶相鄰。華鎣山背斜於合川三匯向南西發生多條分支形成掃帚狀褶皺羣,其褶皺幅度逐漸降低與川南低褶皺帶相接。

1、褶皺構造

觀音峽背斜屬於川東南褶皺帶,畫卷英山大背斜向南分支的一個背斜,實習區爲觀音峽背斜中的一段,暫名天府段。背斜軸線方向爲北東-南西向。

核部地層爲上二疊統龍潭組,局部由於斷層作用有少許下二疊統茅口組地層。兩翼由長興組,飛仙關組和嘉陵江組等地層組成。

各地層厚度有一定變化。兩翼地層請教陡緩主要取決於斷層的發育程度。從褶皺樞紐看以5°-10°的傾伏角向西南傾伏。龍潭組地層傾沒於廖家坡北邊山溝中,長興組地層在菠蘿山傾沒,飛仙關組第一段在毛狗洞一代傾沒,褶皺總體成一個線狀緊閉向南西傾伏的不對稱背斜。

此外,在背斜的南東翼上有一些次一級的小褶皺。大多數是由於斷層作用產生的牽引構造和翼部地層手裏變形的次級褶皺。規模較小,軸線方向與主背斜大體一致,多發生在飛仙關組第三段的塑性地層中。

2.斷裂構造

斷層發育,類型較爲齊全,在馮家灣-芹菜田以北,多集中發育在背斜軸部及南東翼上,而以南多發育於北西翼上,以縱向斷層爲主。

可分爲四類型,逆斷層,正斷層,平移斷層及順層斷層。逆斷層有水嵐埡,大品灣,螃蟹井,天台寺,三官殿,廖家坡小屋基逆斷層及樓梯溝高角度逆斷層。其他有廖家坡正斷層,芹菜田平移斷層等。

基本斷層數據匯聚如下:

水嵐埡逆斷層:水嵐埡溝F135°∠28°,地層斷距140米;大品灣水庫:F130°∠40°,地層斷距10-20米;

大品灣逆斷層:大品灣北東處F100°∠42°,地層斷距20米;

廖家坡逆斷層:48°∠45°及126°∠34°,地層斷距70米;

廖家坡正斷層:302°∠60°及235°∠58°,地層斷距40米;

樓梯溝逆斷層:鐵廠溝F310°∠70°,地層斷距150米,仰天窩330°∠60°,地層斷距約20米。

芹菜田平移斷層:F190°∠85°,平移斷距50米。

3、小型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