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思想彙報

預備黨員對樹立以人爲本的發展觀的思想彙報

第一篇:預備黨員思想彙報:堅持以人爲本

預備黨員對樹立以人爲本的發展觀的思想彙報

尊敬的黨組織:

科學發展觀之理論內容豐富,其中以人爲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黨的執政理念。我們學校始終堅持把以人爲本落實到對我們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就是使宣傳思想工作多一點人文精神,多一點人性思考,多一點人情關懷,多一點人格影響,不斷增強宣傳思想工作的感受力、說服力和親和力。最終讓我們受益匪淺。

多一點人性思考,就是要求從人的需求出發去研究去思考。要用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利益關係。人在社會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需要,這些需求的滿足就是人們的利益所在。馬克思說過:“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和他們的利益有關”。就是說,宣傳思想工作是無法迴避利益的。因爲市場經濟已把人們的利益動機和慾望充分激發出來了。不講利,不參與市場的交換與競爭是無法生存的。如果宣傳思想工作仍延續過去“空對空”的模式,不僅難以奏效,還會使人反感。多一點人性思考,就是要講清利益關係,進行利益引導。宣傳思想工作最基本的內容和最大量的工作就是幫助工作對象分析並理清各種利益關係,確立正確的利益觀,克服各種錯誤觀念的影響,從而作出符合其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行爲選擇,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要講清大道理和小道理之間的關係。多一點人性思考,宣傳思想工作就要與解決羣衆的實際利益結合起來,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首先是要尊重人、理解人,真正突出人民羣衆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宣傳思想工作的感受力。要做到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堅持平等的態度、民主的作風,用“軟繩子捆硬柴”的方法去做宣傳思想工作。要引導而不訓導,深刻而不深奧,平和而不平淡。毛澤東說過,報紙的文章,

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對的,軟些,軟些,再軟些要考慮一下。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愛看,可以把軟和硬兩個東西統一起來。文章寫得通俗、親切,由小到大,由近到遠,引人入勝,這就很好。板起面孔辦報不好。這對我們是很好的啓迪。

其次是要把握人們的心態和需求,通過心理疏導和人情關懷,化解人們的心理矛盾、理順人際關係,增強宣傳思想工作的親和力。我們學校的思想教育宣傳工作就是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價值的接受和認同,需要理性的思考,同時也需要情感的支持。建立在健康心態基礎之上的、積極的情感將使宣傳思想工作“親和”作用得到有效性的提高。要充分發揮宣傳思想工作理(轉載需註明來源:)順情緒、化解矛盾,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幫助廣大人民羣衆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悶”,心理上“解壓”,生活上“解難”。

最後是要察民情、知民意,不斷增強宣傳思想工作的說服力。要通過經常性的調查研究,全面掌握大家的思想動態,瞭解大家的情緒,做到有的放矢。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重功利、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的心態極易浮躁。利益的分化、貧富的差異,城鄉結構二元化等等,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這些問題必然要反映到人們的心態上,影響到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認識。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針對人們思想心理的新特點,積極做好“說服”工作。宣傳思想工作只有講羣衆能懂的話,說羣衆想說的話,解羣衆所愁的難,辦羣衆所盼的事,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才能擔負起認知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促進社會進步的神聖職責。

感謝學習積極組織我們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積極宣傳這一思想,讓它在我們中間傳播,促進我們的進步。我們一定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黨組織證明我們一定會努力學習,不辜負黨組織對我們的期望。

此致

敬禮!

彙報人:haoword

xx年xx月xx日

第二篇:2014年5月黨員思想彙報:以人爲本

尊敬的黨組織:

以人爲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因爲“以人爲本”,不但有“從人和物對立”的角度強調人比物更重要的思想,而且這裏更核心的還是強調了“以人民做根本”。這裏講的“人民”概念,實際上是毛澤東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發展。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爲本”,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強調了人民爲“國”之根本。如果與發展觀聯繫起來,我們則可以把它展開爲以下三層意思:“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一,它是馬克思主義所一貫強調的發展觀的最新成果。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本質上就是關於社會發展的理論。它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強調社會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歸宿,指出人類社會總是在改變生產方式基礎上而最終實現人的徹底解放。現在的科學發展觀,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所一貫強調的發展理論中國化的集中表現。因爲它強調的“以人民做根本”,已經不僅把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一般勞動者放在了國家主體地位,同時也把其它社會各階層都納入了國家的主體地位。既然是主體,他們的合法權益,包括享受物質財富的權利和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就都要給予保證並予以落實。這樣形成的一種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加上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社會主義建設者爲國家主人的政治制度,不正是對傳統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發展嗎?它顯然解決了毛澤東提出的“第二次結合”問題,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更是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第二,它是我黨針對我國新形勢新階段所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1978年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特徵,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難,面臨一些新的問題,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顯然是我們黨和全國人民的迫切任務。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特別是其核心“以人爲本”的確立,對我國當前面臨的不少問題,無疑是最好的克服和矯正。從這個意義上說,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對***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堅持,同時也使之發展到了一個更新的階段。

第三,科學發展觀是我黨總結各國發展經驗和教訓而提出的,是對當代西方迄今所實行的占主導地位的發展模式的超越。誠然,信息技術革命和全球化的經濟,使得某些國家憑藉已經佔有的先機,憑藉國際金融的高度壟斷,大量吮吸別國特別是窮國的利益。他們以此來改善國內人民的生活狀況,緩和國內的矛盾。但他們最終也解決不了人民羣衆的共同富裕問題。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曾按照西方宣傳的這套制度來發展自己,但絕大多數效果並不理想。以至人們逐漸看清了它的真面目,紛紛走上了批判的道路。而目前這場金融危機,更必然加快左翼和社會主義思潮、理論乃至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由以上大背景來看,我們提出科學發展觀,正是在總結了不同國家發展道路的利弊得失和不同發展模式的優劣之後,結合我國國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選擇的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它對現在西方發展模式的超越,是毋庸置疑的。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學習和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精神,用它指導我們的學習和工作,力爭創造更多的成果。

【本站範文網】

第三篇:以人爲本思想彙報

●“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以人爲本思想彙報。

●以人爲本,可以詮釋爲“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爲本”,但前者的涵蓋面更廣。

●以人爲本的提法,和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沒有任何關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內涵十分豐富,需要我們認真學習。根據自己的學習體會,我感到應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不能把其中的以人爲本單獨抽出來作爲一個獨立的命題到處套用,導致這一概念在使用上的泛化。科學發展觀是黨中央在總結多年實踐經驗基礎上提出的,是我們黨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認識成果,是發展觀上的重大突破。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把以人爲本作爲重要內容納入其中,是因爲我們所講的發展,其外在形式雖往往表現爲物質的、經濟的方面,但它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爲了滿足廣大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這個目的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忘記了就會迷失方向,就會使發展偏離正確的道路,思想彙報《以人爲本思想彙報》。一段時間內,一些人把gdp的增長當作衡量經濟發展的唯一標準,這種“見物不見人”的片面認識,在實踐中帶來了危害。當然,gdp指標還是應當重視的,只不過不能把它當作唯一指標、唯一標準。如果說以人爲本是發展的目的,那麼中央提出的“五個統籌”,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只有做到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才能保證我國經濟建設和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不偏離健康的軌道。

第二,“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中的以人爲本的含義,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義沒有實質上的不同,兩者都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本質要求,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羣衆是歷史的主體的基本觀點。以人爲本,可以詮釋爲“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爲本”,也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爲出發點和歸宿,因此沒有必要把以人爲本改爲“以民爲本”。那麼,爲什麼不提“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而是提“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呢?因爲後者的涵蓋面更廣。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不但涵蓋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國內外的協調發展,還包括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也就是說,在今天談發展,不能不考慮環境的保護、生態的平衡,這不但涉及我國的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能否持續發展,而且關係所有人能否生存。這樣的內涵比“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爲廣泛。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當然也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以人爲本是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有其特定含義,和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沒有任何關係。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源遠流長,一直到今天影響仍然很大,並且產生了不少分支和變種。這一思潮最基本的特徵,就是把人說成是超越歷史、超越階級、超越各種社會關係的抽象的人,在本質上是和馬克思主義格格不入的。因此,決不能認爲我們黨提出的以人爲本和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有什麼淵源關係。當然,也不要一看到以人爲本的提法,就敏感地認爲這種提法和人本主義思潮沒有劃清界限。

第四篇:以人爲本思想彙報

雖然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學生,但是我深知我們正處於一個不斷汲取知識的時間,學習提供給我們豐富的資源,讓我們好好利用和學習,我們就有理由學到更好,我們的思想覺悟應當更高,以人爲本思想彙報。以人爲本,在21世紀中國當代,表明人的全面發展已經從理論到實踐、從理想到現實、從價值目標到具體行動綱領的關鍵性轉變,因而從理論、實踐兩個層面爲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現實基礎。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當且僅當人的發展成爲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時,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真正成爲人的感性存在時,其有效性的提高才能有現實可能性。

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開啓了將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爲社會目標的社會發展理念,“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以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爲重點”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等等,我們黨和國家已將“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爲本”、“和諧”等作爲治國理政的根本指導思想,特別是堅持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從根本上確立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爲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的理念。理論上的清醒確保了實踐上的自覺。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黨和國家始終自覺地將以人爲本作爲制定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價值取向,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爲黨的最高綱領與現階段奮鬥目標的統一點,併爲我國現階段如何落實以人爲本發展理念,制訂行動綱領,構建社會主義制度保障體系,全力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其本身就是人的發展的具體展現與確證,從而極大地保證、促進了人們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認同,增強了人們從自身生存與發展需要的角度自覺地、主動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內化、積澱爲自身深刻而穩定的心理結構、主體意識的積極性,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實現對自身現實規定性的否定和超越,成爲一個不斷全面發展的人。

以人爲本,也表現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體對活動的一種態度、方式、方法,思想彙報《以人爲本思想彙報》。 適合的、有效的態度、方式、方法,將有助於教育活動主體之間良好的和有利於交流、引導的關係的確立,有助於促進教育對象激活自身的一切有利於接受活動刺激的內在準備條件、狀態。對於教育者而言,堅持以人爲本就是要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其屬人的本性及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規律,善於解讀出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自身所蘊涵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倫理價值,以此展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所體現的對受教育者成長成才的人文關懷和現實力量,賦予他們不斷超越現實自我的自信心和力量,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獲得受教育者更廣泛的認同;其次,在面對受教育者時,要在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的前提下充分關注“現實的、有生命”的個體需求和心理感受,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人們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現實生活世界中具體問題結合起來,既解疑釋惑、以理服人、教育引導人,又排憂解難、以情感人,切實把人文關懷的價值情懷落實到實處。

對於受教育者而言,堅持以人爲本的關鍵就是要改變僅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看成是通過對個體生存與發展的束縛與控制以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爲目的的政治宣傳手段、異己的存在,要認識自身的思想政治品格與德性的形成和發展既是爲了適應當下生活的需要,也是人存在與發展的社會歷史規定性、內在需要。因此自覺主動地以主體的身份去詮釋、內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並通過領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蘊含的意義、價值而自覺地加強對自身素質的修煉,使自己成爲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正確的政治方向、遠大的理想抱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理想信念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而使自身全面發展的需求得到實現而不再只是“理想、職責”。

最後我感謝學校提供這麼好的環境讓我安心的學習,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在一點一點進步,相信不久,我一定能夠成長爲優秀的當代大學生和堅定的共產黨員的。

此致

敬禮!

第五篇:堅持以人爲本的科技發展觀

堅持以人爲本的科技發展觀

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出

了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提出了人才強國的戰略。這是我們黨準確把握世界政治經濟發展形勢,總結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經驗形成的戰略指導方針,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爲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指明瞭方向。

中國是一個人口衆多、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這種特殊的國情,一方面決定了我們在資源和環境方面面臨着比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更大的挑戰,決定了中國的工業化只能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決定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切實轉入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另一方面,大力培養具有現代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各類人才,使我國從人口大國轉變成人力資源大國,完全有可能使數量巨大的人口包袱轉變成潛力巨大的人口財富。因此,我們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科學發展觀,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以人爲本,着力解決關係人民羣衆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拓展發展空間,提高國家綜合實力,保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大幅度降低資源消耗,改善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全社會科技文化素質,使科技進步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羣衆。第一,科技發展爲了人。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長期以來,我國所面臨的人口負擔問題,不僅表現在龐大的人口規模上,更表現在人口質量上。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人文發展報告2014》,1987-1997年,我國每十萬人口中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僅爲454人,而日本爲4909人,美國爲3676人,俄羅斯爲3587人,韓國爲2193人,我國與這些國家相差5-10倍。大規模投資於人力資源開發,培養大批具有現代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源,把人口負擔轉化爲人力資源財富,使中國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人力資源大國,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國未來的科技發展,必須把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培養現代人力資源作爲重要目標,努力滿足公衆的基本科技需求,提高社會的科技公平程度,強化國家在科學教育、科學普及等方面的責任,不斷擴大科技公共產品供給,促進科學技術的交流與擴散,鼓勵公衆參與科技決策,讓社會成員最大限度地分享現代科技文明,真正使科學技術植根於人民,造福於人民。

第二,科技發展服務人。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處於500~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也往往是經濟社會結構劇烈調整變化的關鍵時期。目前,我國就處在這樣的發展階段,廣大人民羣衆自身的發展需求問題日漸突出和緊迫。比如,我國公衆的衛生與健康保障條件仍然落後,特別是全國農村居民中有90%左右尚未建立起基本的公共衛生與醫療保障;就業問題正在成爲我國較爲嚴峻的挑戰之一,並且表現出長期性、複雜性的特徵;不斷增強的活動強度和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構成了尖銳矛盾。凡此等等,都要求我們必須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以滿足廣大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作爲基本的出發點,高度正視未來我國經濟和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瓶頸性約束和挑戰,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和人的協調發展。要實行積極的公共科技政策,把社會領域的科技創新置於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重要地位,大幅度提高我國公共科技產品的供給能力和覆蓋範圍,努力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公平地分享到科技進步的福祉,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第三,科技發展依靠人。當今世界,人力資源已經成爲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到3200萬人,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們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缺乏尖端人才和戰略型科學家。近年來,我國本土科學家獲得國際性權威科技獎的人數寥寥無幾,在國際權威科學院中出任外籍院士的數量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還低於印度。在科技創新中,尖子人才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兩個、兩三個尖子人才往往就決定了一個研究團隊甚至一個國家在該領域的國際地位。正是因爲有了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華羅庚、李四光、周培源、竺可楨、茅以升、袁隆平、王選等一大批優秀領軍人物,我國才能夠在科技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優秀尖子人才的匱乏,使我國難以在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中佔據科學前沿和把握重大的發展方向,因而也難以做出真正具有開創性的科技貢獻。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構建

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風氣,培植鼓勵創新探索、敢冒風險、寬容失敗、尊重不同學術觀點的文化氛圍。要形成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評價與獎勵制度,以此引導科技人員尊重科學真理,強化創新意識,培育開放理念,打破學術封閉。要徹底轉變“見物不見人”的觀念,把積極培養、使用、穩定和吸引人才作爲科學和技術發展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建立起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激勵機制,充分激發廣大科學和技術人員以及全社會勞動者的聰明智慧和創新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