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作文精彩多篇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作文精彩多篇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作文 篇一

就在昨天晚上,CCTV1播放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年度評選晚會。這一刻,大家的眼淚都止不住的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往下落,因爲他們的一舉一動實在感人,也同時令人敬佩。

在這十位獲獎者中,他們的行爲都感動着我們……可是我感覺劉盛蘭爺爺最值得我去寫。因爲他有一顆善良的心,給予人間大愛。

劉爺爺幫助的都是寒門學子,他每月寄走的錢,是他每月開銷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

可能有人會誤認爲劉爺爺生活比較富裕,但實際卻恰恰相反。他每日三餐也很湊合,要不就是鄰居給送點兒,要不就是去菜市場撿一些別人不要的菜葉子,總之,他爲了贊助寒門學子,必須攢錢。

既然劉爺爺家裏生活情況也不好,爲什麼貧困學生還要收他的錢呢?這不是因爲不知道嘛!劉爺爺從不向他們透露自己的家庭情況和其他事情。所以有些同學在回信是稱呼他爲“劉阿姨”、“劉奶奶”。

直到20__年,那些孩子們才知道了劉爺爺的情況,他們爲了報答爺爺,在他90大壽那天爲他過了生日。那是劉爺爺第一次穿上新衣服,也是他第一次吃這麼好的飯菜。

劉爺爺毫不吝嗇的把自己的愛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到現在,他已經捐助了大約一千位學生,捐助善款大約一百多萬。劉爺爺的行爲令人稱讚,他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學習他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作文 篇二

在望謨縣的這三年,劉秀祥經常去各個村裏開會、家訪,一遍又一遍地給家長和孩子們做思想工作,鼓勵他們讓孩子學習。

三年,劉秀祥跑遍了每一個村子,跑壞了幾輛摩托車,在這樣的努力下,當地的風氣逐漸被改變,家長們非常贊成讓孩子努力學習,而孩子們的成績也一步步高昇,望謨縣的幹部說:“劉秀祥把自己的故事傳遞給人們,讓無數人感到勵志,因爲這是活生生存在的例子,不是虛假的。”

三年的時間一下子就到了,可是劉秀祥知道自己走不了,望謨縣還需要他,學生們還需要他,深思之後,劉秀祥沒有離開,而是留了下來。

漸漸的,劉秀祥的名聲傳了出來,很多人都找他去做演講,對於這樣的要求,劉秀祥從不拒絕,但也不要錢,他說要自己去演講可以,必須資助我們這邊的兩個孩子上學。

8年過去了,劉秀祥幫助的學生達到了1900人,這些孩子都一一上了大學,走出貧困山區。20__年,劉秀祥被調任爲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他開始幫助更多的學生。

劉秀祥就像蒲公英的種子,灑在望謨縣的大地上,給這片土地帶來無盡的生機。

2022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優秀作文 篇三

顧誦芬院士出生於1930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是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我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引領者、我國航空界唯一的兩院院士、航空工業第一位航空報國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他始終致力於推動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發展,創新設計多型飛機氣動佈局,建立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體系。他主持研製的殲8、殲8Ⅱ超聲速殲擊機,開創了我國自主研製殲擊機的先河。殲8系列飛機是20世紀我軍核心主戰裝備。他建立了我國殲擊機研製體系,爲航空武器裝備跨代升級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顧誦芬院士高度關注國家戰略安全,爲大飛機飛上藍天提供決策支持。他對黨忠誠,甘於奉獻,爲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飛機設計領軍人才,爲新中國航空工業70年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作文 篇四

20__年,王婭偶然看到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成立基金會,捐助甘肅貧苦學子的報道,深受感動。隨後,王婭很快將6000元助學金打入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賬戶。這樣的舉動讓基金會理事長陳章武記住了這位普通的天津電力退休女工。

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一中的高一學生白雲成爲王婭的捐助對象。20__年3月,央視《朗讀者》節目紀念趙家和教授的錄製現場,陳章武第一次見到了王婭,王婭也第一次見到她資助的學生白雲。

陳章武回憶說:“那天在拍攝現場,我想請王婭女士作爲愛心人士的代表上臺出鏡,可她堅決不同意。王婭女士跟我講,見到那些孩子她就心滿意足了,不要讓孩子們有什麼精神負擔。”

20__年初,王婭計劃着再拿出一筆錢,多捐助幾個孩子。然而20__年3月份,王婭被查出患有胰腺癌。病魔來勢洶洶,當年6月,王婭又萌生捐出唯一一套房產、資助更多西部貧困學子的想法,來幫助更多的孩子。忍受着癌症的病痛折磨,王婭跟隨基金會踏上了甘肅家訪之路,只有她自己深知,對於她來說那也是最後一次出遠門了。當時他們去了學校和學生家裏家訪,看到了受捐助學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學習勁頭特別足,王婭特別高興,渾然忘記了自己的病痛。

20__年2月18日下午,西青區華亭麗園居委會的同志和王婭生前兩位好友來到王婭家,開門進屋,屋裏和以前一樣,用梯子做成的輸液架、許久沒騎的自行車、牆角還堆着準備給貧困學生寄去的衣物……一切都像在等待着王婭的歸來。書櫃裏擺着兩張打開的'榮譽證書,分別是市文明辦授予的“天津好人”榮譽稱號和市婦聯授予的天津市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在王婭摯友陳海蘭收拾遺物的時候,發現客廳茶几上放着一個沒有拆開的大信封,上面印着“甘肅省靈臺縣第一中學”的字樣。在大家同意後,拆開了這個信封,裏面是7封來自受王婭資助學生的信件。7名孩子在信裏寫了各自的近況,訴說着對王婭的感謝、思念和祝福之情。“親愛的王奶奶,您是無私的人,是太陽、是雨露,光芒照耀着大地,滋潤着我的心田,您用您的畢生心血來資助中國的貧困學生,這份恩情我此生難忘。此後,我定將用您資助的錢,好好努力學習,回報祖國、回報社會,決不辜負您的善心,我也會將您高尚的品質發揚光大!”一位名叫馮亞娟的同學在信中動情地寫道。“親愛的王奶奶,我一直記得您的話,要努力使自己活得有意義,在生活中也儘可能幫助別人。”信的落款是“您遠在西寧的孩子白雲”。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作文 篇五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古人云百善孝爲先,孝也是中國道文化的核心,連父母都不孝敬,那麼他的爲人就可想而知了,12年前,一位大學生揹着瘋娘讀書,感動國人,如同他怎樣了呢。

劉秀祥,1988年出生在貴州省望謨縣,貴州本就以大山居多,望謨縣更是深度貧困縣,山高坡陡,溝谷縱橫,讀書成了孩子們走出大山唯一的希望,劉秀祥也是一個奮發圖強的學子。

但是命運並沒與眷顧他,4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深受打擊,精神愈發不穩定,哥哥姐姐成了家中勞動力,但日子愈發艱難,貧困的生活壓得哥哥姐姐喘不過氣,10歲那年,哥哥姐姐相繼離家。

支離破碎的家庭只剩下劉秀祥和精神失常的母親,年僅10歲的他成了家中唯一的主心骨,爲了能夠生活下去,他將自家的田地租給了別人,每年有500斤的稻穀維持生活,有時候,他就上山挖草藥,撿廢品,睡豬圈,就這樣他讀完了國小。

對他來說,讀書是改變貧困生活的唯一道路,雖然他成績好,但中學他拿不出學費,他自己找到了民辦了乾坤學校,他以摸底考試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免費入學的機會,6年的讀書生涯,異常艱辛,他拾廢品,又在工地上打工,20__年,他考上了山東臨沂大學。

由於家裏面沒人照顧母親,劉秀祥毅然帶着母親來到了大學,他沒有太多的奢求,只要能夠在學校照顧母親,他幹什麼都行,他的事蹟觸動了校方,他們也同意了,在多人的幫助下,劉秀祥母子倆在大學“安了家”,大學的生活開支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他每天要兼職四五份工作。

在媒體的報道下,劉秀祥“背瘋娘”上學的事蹟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各界愛心人士也伸出了援助之手,20__年,劉秀祥大學畢業,北京、西安、南京、山東多家企業都爲他提供了一份優厚的工作崗位。

他隨便接受一份,他都實現了脫貧,而他其實也已經逃離的貧困,但他只是大山當中艱難求學中的一員,只是他比別人更加幸運,那些不幸運的人依舊還在掙扎,他放棄了所有的優厚待遇,回到瞭望謨縣當了一名普通的教師。

這裏教育條件非常艱辛,任務最重的時候,他一個人要擔任三個班的班主任,給五個班帶歷史課,同時身兼德育處、團委、歷史教研部、政教處多個學習崗位的工作,他就像是一顆火種,點燃瞭望謨縣的教育之火。

大山的孩子因爲貧困大多數都放棄了讀書,他四處宣傳自己的事蹟,讓他重新點燃夢想的火種,夢想太重要了,沒有夢想,生命當中任何一個坎都很難跨過去,當送學生考上大學時,問題接踵而來——學費。

20年前,望謨縣大學聯考本科人數爲0,其實並不是沒人考上大學,而是沒有學費,劉秀祥利自己的影響力牽線資助山區的孩子,20__年,望謨縣高科本科線人數達到了1267名考生,這是一個重舉。

沒有誰的夢想是一蹴而就的,只是看你自己願不願意在這條充滿艱辛的路上繼續堅守,劉秀祥堅守了8年,他成功了,他改變了望謨縣的教育面貌,也改變了1267名大山孩子的命運。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作文 篇六

肖卿福,男,66歲,江西省贛州市於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一位麻風病醫生。

一說到極具傳染性的麻風病,許多人都會心生畏懼。42年前,當他第一次走進了江西唯一一個麻風病康復村——於都縣安背村時,他一夜沒睡,連牀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醫生的職責讓他留了下來。42年間,他獨立確診、治療麻風病新發、復發患者300多人,矯正康復手術100多例,從未出過醫療事故。經過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風病患病率從1966年的每10萬人中23.5人下降到20__年的十萬分之0.5。20__年,貢獻突出的'肖卿福榮獲了麻風病防治領域的最高獎——馬海德獎。

退休後,肖卿福依然閒不下來。他堅持每週到鎮上出診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幫他們。”

肖卿福頒獎詞:偏見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莊圍困。他來的時候,心裏裝着使命,衣襟上沾滿晨光。像一名戰士,在自己的陣地上頑強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溫暖驅趕絕望。醫者之大,不僅治人,更在醫心,他讓陽光重新照進村莊。他是江西贛州於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肖卿福。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作文 篇七

王鋒,男,38歲,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廣陽鎮古城村人。

20__年5月18日凌晨,南陽市臥龍區西華村一棟民宅突發大火,濃煙迅速吞沒了整棟樓房。租住在一樓的王鋒發現火情後,義無反顧地三次衝入火場救人,20多位鄰居無一傷亡。第三次從火場出來時,王鋒已快被燒成了“炭人”,渾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從住處到臨近的張衡路口,大約五六十米的距離,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腳印,

王鋒的事蹟報道後,全國各地愛心人士紛紛慷慨解囊捐款相助,至5月底捐款達250餘萬元。10月1日下午,王鋒因多臟器衰竭離開了人世。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作文 篇八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帶着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來到敦煌,全部身心投入到國家的文物事業中,在大漠深處一呆就是47年,爲世界遺產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做出了傑出貢獻。

敦煌莫高窟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歷經千百年來侵蝕和人爲的破壞,文物本體已經十分脆弱,爲了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物,樊錦詩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聰明才智。在工作中,她始終堅持貫徹國家“搶救第一、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重視在石窟保護中的應用。她帶領科研人員,經過艱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在古遺址的科學保護、科學管理上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路子,把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文物保護方面,樊錦詩同志和她領導的團隊,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在管理上建立一整套遺址管理制度、有效地阻止了人爲因素對石窟的破壞,通過環境監測與研究,對莫高窟窟區大環境及洞窟小環境做出了科學的質量評價;以工程阻沙、治沙、固沙爲主的綜合治沙防護系統已成一定規模,沙害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通過多年研究和探索,確定和形成了一套砂礫岩石窟崖體裂隙灌漿、風化崖面防風化加固的材料與工藝,有些技術從材料到施工工藝均爲我院所獨創。探討了病害產生的機理,爲保護工作提供了基礎資料和科學數據;不斷改進壁畫修復技術,實驗篩選了幾種新的修復材料,等等,使敦煌石窟的保護真正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

樊錦詩同志在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中始終意識到文物保存環境的重要性,她首次提出將考古與自然科學相結合進行敦煌石窟環境演化與石窟保護的關係研究,主持申請了國家文物局項目《敦煌莫高窟環境演化與石窟保護研究》、《敦煌莫高窟及周邊地區環境演化科普》,並親自調查洞窟、崖面現狀,根據考古斷代第一次提出莫高窟南區中段在上有過不同規模的三次坍塌的觀點,並初步復原了歷史上崖面原始形態。

她注重安全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有機結合,以高質量的展陳傳播敦煌藝術;提出“數字敦煌”理念,利用數字技術儲存和展示莫高窟壁畫和彩塑,策劃實施了莫高窟史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保護工程——“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爲莫高窟的保護與利用了空間,奠定了新的基礎。樊錦詩同志最早提出利用技術進行敦煌壁畫、彩塑藝術永久保存的構想,並作爲項目負責人,協調有關科研單位,申報並完成了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瀕危珍貴文物信息的計算機存貯與再現系統研究》的科研課題;主持完成了《曙光天演PowerPC工作站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應用研究》項目,該項目也已通過“863”計劃專家組的鑑定。她組織敦煌研究院與浙江大學共同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媒體智能技術集成與藝術復原》課題,這一課題以敦煌莫高窟爲重點,首次將“牆壁上的博物館——敦煌莫高窟”用多媒體及智能技術展現到人們面前,並在敦煌壁畫的藝術復原與藝術創造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嘗試。

樊錦詩同志積極謀求敦煌石窟的合作,按照“以我爲主,對我有利,爲我所用”的原則,先後與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美國梅隆基金會等機構行了合作項目的研究,開創了我國文物保護領域國際合作的先河,使莫高窟文物保存環境得到改善,安全係數得到提高,本體病害和損毀得到遏制。在她的組織、領導下,中外友好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使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逐步與國際接軌,把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作文 篇九

在同事們眼裏,劉伯明被稱作“小諸葛”,除了學習好,凡是動腦筋的事他都愛摻和。

無論當飛行員還是航天員,每回智力競賽,劉伯明都不落。曾有一名以出刁鑽問題著稱的教官在連續“考問”劉伯明十多個“犄角旮旯”的問題後,也被劉伯明的對答如流所震驚。

短暫輟學打工後發奮讀書

如今,從依安縣城到東昇村,是平坦、寬闊的瀝青路,10多公里的路程開車10多分鐘就可以到。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這條路是條泥土路。

晴天,滿是灰塵。雨天,滿是泥濘。冬天,滿是厚厚的冰雪。

當時就讀於依安縣第一中學的高中生劉伯明,每天就是自己一人騎着自行車,風雪無阻的通過這條路往返於家和學校。

1983年,劉伯明考到依安一中讀高中時,家裏要同時負擔5個孩子讀書,以種地爲生的父母深感吃力。

劉伯明知道家裏困難,決定不像其他同學那樣住校,而是騎着一輛老舊的自行車走讀。

在大哥劉伯真的印象中,二弟劉伯明上高中時每天早上5點左右起牀,吃上母親做的早飯,然後6點左右從家騎車出發,7點左右到學校上課。到了晚上下課,再騎行一個多小時回家。

就這條泥土路,劉伯明來回騎行了3年,一天往返就是20多公里。

劉伯明當年上依安縣第一中學高三時的班主任張福林曾經介紹,在他的印象裏,劉伯明一年四季好像沒有穿過新衣服,每天中午帶的飯也只是玉米麪大餅子,外加一些鹹菜。

由於那時劉伯明家裏困難,全班除了劉伯明以外,別的同學都住校,惟獨劉伯明每天騎一輛破舊自行車早晚往返於農村的家裏與學校之間。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讀高中時的劉伯明曾經短暫輟學,到附近磚廠打工。

劉伯明的親三舅向極目新聞記者證實,外甥劉伯明在高中時曾短暫輟學,到附近的一家磚廠推板車。

“我到現在都記得,二弟伯明在讀高中一年級時,曾經輟學一個多月到附近一家磚廠推板車拉磚,後來覺得還是讀書好,就又回到依安縣第一中學讀書。”劉伯真說,從那以後二弟劉伯明讀書更用功了。

那一段艱苦的求學生涯,讓劉伯明在收穫好成績的同時,也鍛煉出一個強健的'體格、堅韌的毅力,令他受益至今。

20__年,劉伯明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高中辛苦的跑讀生活,磨鍊出了他競爭的性格,特別要求上進,特別膽大、敢於奉獻。

依安縣第一中學,如今還有一個名字爲依安縣伯明高級中學,就是用劉伯明的名字命名,在當地家喻戶曉。

當地居民張女士表示,雖然她只是在電視上見過劉伯明這個老鄉,但是對於劉伯明的故事耳熟能詳,所以也一直教育自己在依安縣第一中學讀書的兒子像學長劉伯明學習。

感動中國人物 篇十

這幾年美好生活這四個字就成了我們新的追求。好生活的前面加了一個美,這美是什麼?古人在創造這個字的時候說“羊大爲美。”但是當我們走過了漫漫長路後卻有了一個最強烈的感受。大寫的“人”纔是美。

2017年的一天,位於華北農業大學校內的銀行來了那特殊的客戶,他是87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盧永根,他用他虛弱的身體顫顫巍巍。地把整個牛皮紙包着的銀行的存摺拿出來。龍新望說“我們幫他看過兩個人的定期,再加上銀行卡,所有的加在一起,定期有十多筆,他一筆一筆的來輸密碼。”盧永根因身患癌症,極度虛弱。這一天特意從醫院趕來,把夫婦兩人一生的積蓄全部捐贈到華南農業大學基金會的賬戶上。辦了一個多小時,最後覈定一個數就是八百八十萬零九千四百四十六元。”黃雪玉在受採訪時說。這是華南農業大學建校一百零八年來接受的最大一筆個人捐款。按照盧院士的願望華濃將這八百八十多萬元設立教育基金,用於獎勵優秀青年教師,貧困學生以及作文科研所需的經費。

“是爲國家支援搞現代化,不把教育搞起來,強大起來,是不可能的,”盧永根說。

盧永根1930年出生於香港一箇中產階級家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少年時淪爲亡國奴的經歷,讓他堅定了愛國主義信念,他19歲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根據黨組織的安排,盧永根回到內地讀書。迎接廣州解放,1953年從華南農學院畢業後,開始了50多年的水稻遺傳育種研究。1960年如用跟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同時以訪問學者身份在美國留學兩年,在美期間,母親,哥哥都竭力勸說盧永根留下,但他最終告別了海外的親人,回到了中國。盧永根是水稻遺傳學家,他的研究成果對我國亞種間雜交稻的培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愛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深紮在人們心裏。”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盧永根的頒獎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