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有趣的端午節中學生話題作文

有趣的端午節中學生話題作文

有趣的端午節中學生話題作文1

“端午到,大街小巷糉飄香,艾草艾葉掛門上,戴着香包吃糉子,蚊蟲不來身邊鬧。”

每次過端午節都讓會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外婆家過端午節的情景。外婆總會準備很多東西,比如雪白的鵝蛋、綠皮的鴨蛋、黃色的雞蛋、新鮮的大蒜、糉子、香包、五彩線以及手工製作的小辣椒等。

我覺得有意思的就是外婆做的五彩線和手工小辣椒。五彩線是由紅、黃、白、黑、綠五種顏色的線搭配在一起,扭成一條做成的。外婆會把這些做好的五彩線,幫我和妹妹們戴在脖子上、手腕、腳踝上。一旁的妹妹們,個個都很開心地笑着說:“這五彩線真好看!像戴着項鍊和手鐲一樣。”而我卻很好奇地問外婆:“外婆,在端午節小孩爲什麼要戴這些五彩線?”“戴五彩線是爲了不會被蛇咬,也代表着吉祥如意。”外婆邊綁着線邊說道。

這時,媽媽抱着兩歲的小妹也過來了。只見外婆拿着紅色的、綠色的布,還有一些芝麻粒,放在桌上開始忙起來。我連忙問:外婆,你現在要做什麼東西啊?“外婆擡起頭笑咪咪地看着我說:“做個小辣椒,給小妹妹戴呀!”“小辣椒?!”那該怎麼做?我詫異地說。

這時外婆已經把紅色的布剪出一個直角三角形,把它捲起來,看着像一個小喇叭一樣,邊緣都用線縫起來並留下一個口,再往裏面慢慢地裝上芝麻粒,然後再縫口。接着外婆又把綠色的布條剪成一邊帶着牙齒形的,和一個綠色的辣椒枝幹,把它們縫在剛做的小喇叭大的那頭上,一轉眼一個紅紅的辣椒就成了,把它再縫在五彩線上,像手鐲的裝飾品一樣,好看極了。給小妹戴在手腕上後,她會時不時地放進嘴裏,咬來咬去,吃得津津有味呢,我想,她可能把辣椒當成了磨牙棒吧!

過端午節當然離不開包糉子了。外婆包的糉子前會先把準備的糯米泡上半天,還有黃橙橙的鹹蛋黃,甜甜的蜜棗,煮好的紅豆,火腿鹹肉也會提前備好。外婆包糉子很快,一會一個一會一個,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個。於是,我邊學邊做,先把糉葉折成三角形,再把已經泡的發胖的糯米一勺一勺地放進去,可是,這淘氣的糯米總是接二連三地往外跳,我急得滿頭大汗。這時,外婆看到了說:“孩子,你這個米放得太多了。”經過外婆的指導,我忽然明白了,原來包糉子也有很多技巧。

這就是我在外婆家過的最有意思的端午節了。

有趣的端午節中學生話題作文2

記得去年端午節,媽媽給我買了糉子吃。那糯香的味道,甜甜的紅棗,再粘點兒白糖……那味道真是有香又甜。

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我天天都在想香香甜甜的糉子,天天吵着吃糉子,有一天,媽媽突然問我:“兒子,你那麼愛吃糉子,那你可知道我們家鄉的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端午節爲什麼非要吃糉子?”聽媽媽一問,我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媽媽讓我坐下,然後慢慢的給我講起了端午節的各種習俗。“端午節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在民間又稱端陽節、五月節……我國民間端午節是較爲隆重的,慶祝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賽龍舟、端午食糉、佩香囊、懸艾葉菖蒲。”

“媽媽。我們寧夏人過端午節就只是吃糉子吧?也叫端午食糉?”“就知道吃,小饞貓!”媽媽捏了捏我的鼻子繼續說道:“端午節吃糉子是全國人民的一個傳統習俗。糉子的花樣可多啦,有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的就叫“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老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沒等媽媽說完我又搶着說到:“賽龍舟這個習俗又有什麼紀念意義呢?”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楚國。楚國人因爲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示紀念,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這種習俗延續至今,還被列爲運動項目……端午節的還有很多寓意吉祥的習俗,等你以後長大了,有更多更有趣的知識在等着你去學習,去了解呢。

真沒想到端午節還有這麼多的有趣的習俗和感人的故事,我一定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加美好!

有趣的端午節中學生話題作文3

又是糉葉飄香時,世間處處盈滿了喜悅的氣氛。

“節分端午誰自言,萬古傳聞爲屈原。”端午節是凝聚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傳統節日,深邃而又悠久。每當這時孩子們會在手臂繫上五彩線,帶上漂亮的香包,與父母一同去踏青。

對於北方的人們來說,端午節是個踏青的好時機,這時果園中,草地上,路邊,田野中處處生機勃勃,滿眼的綠,漫山遍野的綠,爲這個節日增添了色彩。古往今來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習俗,而人們也不禁陶醉在山水之樂中。

今年,我同父母一起去了舅舅家果園,綠色出現在眼簾,依稀可以看到一兩抹紅色,走進才發現是嬌紅欲滴的櫻桃,小巧玲瓏的掛在枝杈間煞是可愛。將它們摘下洗淨後,一股腦的放在嘴裏,甜意用上心頭,不禁讓我感受到端午很甜。

接着,我們去了太奶家,在太奶家吃到了香噴噴的糉子,糉子中的果味濃香穿梭在脣齒間,黏黏軟軟的口感令人陶醉。這時,我不禁想到了屈原,那個吟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偉大詩人。

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避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而古來就有“糉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的詩句,這也印證了端午節的悠久歷史。原來,端午很淳濃。

據資料說,香包也叫香囊或荷包,內裝的香料通常是用苞白朮、白芷等植物的根莖碾碎混合均勻製成的。而每到此時,孩子們都會帶着自己喜愛的香包和小夥伴們一起展示,玩耍,淡淡的香氣在風中盪漾,令人沉醉其中,原來端午很香。

香包中也蘊含着一縷春風,兩滴夏雨,三片秋葉,四朵冬雪,做成五顏六色的禮盒;打着七彩八飄的絲帶,用九分真誠,十分熱情,父母和老人對子孫的無限愛。

“淡淡煙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樓,淡淡魚兒水中游,淡淡蝴蝶落繡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酒解淡淡愁,淡淡思念贈與友。”牽着親人的手圍坐一桌感受端午的滋味,凝神品味節日的氣息。

有趣的端午節中學生話題作文4

今天是6月x日,也就是端午節媽媽早早的起牀了,準備了好幾個糉子,中午的時候媽媽買齊了“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和雄黃酒。

後來我查了資料,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還爲了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中午的時候我吃了“五黃”不過雄黃酒真難喝。

至今爲止還是我過的最有意義的端午節了。

有趣的端午節中學生話題作文5

時值晚春,繁密的枝葉已被春風吹成深綠,再過不久,便是屈原爲國捐軀的日子,人們爲了魚蝦不撕咬他的身體,向河裏投入大量包好的糯米,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紀念屈原成爲了中國的節日——端午節。

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不進行向河裏投糉子這種浪費的事情了,端午演變成了一家團圓,享受美味的節日。

南方人吃肉糉,在乳白的糯米糰裏放上一顆肥膩的肉塊,我倒不怎麼喜歡這種口味,油腥味掩去了糯米的清淡,失去了原有的滋味。

家鄉的甜糉味道清香,不加修飾,更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實的想法。晾乾的蘆葦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爾向其中塞入一顆甜棗,摺疊成錐體,綁上纖細的葦杆,載入鋥亮的瓷盤,鍋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龍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盤,大塊濃綠被這波濤淹沒,於是又拿起竈臺上的鍋蓋,輕輕釦下,叫他接受洗禮,散發香氣。

苦痛熾熱的煎熬總是漫長的,待火光熄滅方纔發現,葦杆不知何時變得色深柔軟,棕葉綠得油亮,頗有食慾。撈入盤中,鬆開棕葉之上的束縛,抄起筷子,夾住一端棕葉,慢悠悠地將白玉般的糯米自棕葉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綠的糉葉下,糯米光滑的身軀更顯潔白明亮。

放在盤中託在手上,輕捷地將它們擺在桌上,一家人圍坐在方桌几面,面前擺上載着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夾起糉子蘸少許糖,就着白酒的辣味兒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勞累一揮即散,彷彿回到古時田園的小家,食物簡潔卻真情四溢,總覺得這就是屈原先生嚮往的生活。滿嘴溢着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縱使時間老去,年代老去,我們老去,但有一樣東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國傳統的節日,先人的願望,我們的和諧,將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遠都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