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中國精神作文(精彩多篇)

中國精神作文(精彩多篇)

中國精神作文 篇一

中國精神,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中國精神,是翠竹“咬定青山不放鬆,立身只在破巖中”的堅韌不拔;中國精神,是梅花“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的淡泊清雅。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脊樑,讓我們以心爲媒,細細品味那些在歷史長河中,在我們生病的中國精神!

“東南形盛,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柳永的一闕《望海潮》描繪出了西湖的美好。但是吳越人們卻不會忘記,若不是錢繆,哪裏會有如今這般盛景?當年,北宋南下進攻南唐,錢繆陷入的兩難,若是死守,杭州的百姓便會陷入戰亂;若是投降,可又心有不甘。最終,他選擇的納城投降,爲吳越的百姓贏得了和平,古語有云:“一曰民,二曰國,三曰己。”錢王雖失了國,但他卻被吳越人民世世代代牢記。以心爲謀,我體會到錢王的中國精神--------以民爲本。

“塔王”“囚犯”“煙王”兩次身份的轉換,讓人們牢牢記住了他。從“塔王”的輝煌,跌入“囚犯”的深淵,他並未就此沉寂,在七十四歲保外就醫期間,以老翁之身承包下一座荒山,立志種出中國口味的橙子。十年,當年你傻遍佈的荒山被他改造成了一片橙園樂土,而褚時健也由當年的企業家變爲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成功了,也因此獲得了“橙王”的榮耀。有人說,看一個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曾經站的多高,而是看他跌入低谷後的反彈力有多強。褚時健用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告訴我們“不怕失敗。”以心爲媒,我感受到褚時健的中國精神------百折不撓。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首《岳陽樓記》令人嗟嘆不已,范仲淹,一位艱苦的實幹家,他的勤勉爲世人所認可,在廟中讀書,劃稠而食,范仲淹說:“若食美食,則破吾之艱苦耶?”他這種勤勉一直延續他的一生。以心爲媒,我體會到范仲淹的中國精神-------勤勉。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便以她博大精深文化與廣博的胸懷而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千年不倒。而中國精神更是賦予了她永生的力量,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中華文化便以這精神爲載體代代相傳。而如今傳遞這精神的火炬已傳到我們的心中,以心爲媒,這生生不息的中國精神定將永存。

以心爲媒,品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抱負;以心爲媒,感受“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以心爲媒,體會“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報國情懷。以心爲媒,讓中國精神代代相傳,永誌不忘。

以心爲媒,注入中國精神的心,更爲澄澈!

《中國精神》讀後感 篇二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爲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下的中國文明。

前三章的標題: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

真正的中國人:他過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產物。什麼是愛的法則?愛的法則就是愛你的父母。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好公民的最高義務就是忠誠的義務,不僅是行爲上的忠誠,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在更精緻的優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中間兩章爲補充:被視爲權威的一些外國人,他們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語言的。

對於歐洲的美國,也包括日本和中國,今日嚮往自由的人們,獲得自由的唯一辦法:循規蹈矩;學習正確的循規蹈矩。這就是中國文明的祕密,做正確的事並遵守禮法。這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人精神的本質。

真正或真實的中國女人是貞潔的,是羞澀靦腆而又廉恥的,是輕鬆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優雅的,只有具備了這三個特徵的女人,纔是中國女性的觀念。真正的中國婦女。孔子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寧靜祥和的心態讓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這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性,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最後是一篇關於時政的文章。可以證明中國文明的價值,學習中國文明有助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歌德說:世界上有兩種和平的力量:正義和禮法。教導歐洲人愛正義,做公正的人,做正確的事,孔子在四書五經中寫道:愛正義,做公正的人,做正確的事------但要合乎禮法。即做守禮的好人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我們的自私和懦弱結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有所圖。只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們每一個人首先都不要考慮利益、私利-----即有所圖,而是考慮正義。因此我們首先要制止重商主義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義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氣抗拒大衆。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特別是英國和美國,他們的重商主義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

《中國精神》讀後感 篇三

第一次聽說辜鴻銘是在國中三年級的時候。在那個傾向於崇拜的歲月裏,這個學貫中西,精通多國語言,卻又極端保守的鴻儒自然是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讀他的著作確是多年後的今天,退去了國中時的那份天真與幼稚,對辜鴻銘的認識從平面地仰視到立體地正視,關於對他的一些評價也學會了更客觀、辯證地去對待。

在黨課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中,《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不爲別的,就因爲它的作者是辜鴻銘。認真拜讀完該書,心中泛起點點漣漪,現整理如下:

首先還是簡單介紹一下該書,《中國人的精神》共有四十節,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響、較能反映他思想風貌的作品。本書主旨在於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從對中西方的宗教、哲學、語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許多方面進行對比中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極力鼓吹儒家文明較之西方文明的優越性。

從文化角度來看這本書,《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風貌,總體上來說,它是偉大的。從現在的視角來看,它又是不夠客觀全面的,有許多地方是存在不足與缺漏,甚至是錯誤的。比如說在維護君主制與納妾制等這些腐朽的東西方面。辜氏總是極力地爲自圓其說,但其說法是有許多牽強之嫌的,對於西方文明也存在着先入爲主的偏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本書對於傳播中國的思想文化,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爲西方瞭解中國的東方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我們不能苛求古人!”這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應有的態度。聯繫當時的外部大環境,我們會發現辜氏那顆火熱的中國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中國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發生衝突,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都主張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毫無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時,辜鴻銘卻勇敢地站出來捍衛中華傳統文化。也許該書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個形象的記憶,如同辜氏那條傳奇般的小辮子一樣,不過成爲他頑固守舊的生動象徵罷了,可是我卻從中看出了他那顆火熱的中國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說過的“我們爲什麼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爲要你們學好英文後,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樣。儘管他的觀點中有許多是從頑固保守的立場出發,向西方不適當地宣揚和維護了本國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個背景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讀《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觀,這讓我想起了最近暢銷一時的《中國不高興》中的許多關於民族狂熱主義的不當觀點。雖然兩者都是對中國不能很客觀地去正視,然而我認爲這兩者還是不能等同起來看待的,因爲他們的出版背景與意圖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推銷,儘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而後者則更多的是無視中國的實際,盲目地自大,毫不負責地譁衆取寵,這種狂熱缺乏冷靜、科學地思考如果被社會接受,那麼其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因此,讀完本書與聯繫當下,掩卷沉思,我認爲“正視中國”在新形勢下顯得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個春秋,我們的成就固然是舉世矚目的,但是我們卻無法因此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只有正視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過更加深入地改革與開放,在發展中去解決發展所帶來的問題纔是我們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爲今天的成就歌功頌德,甚至以此爲資本,鼓吹諸如《中國不高興》等狂妄之說。

正視中國,就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度去科學地剖析當今天下的形勢,沉着地應對每一個挑戰,抓住每一次機遇。一步一步地去實現我們的大國夢想、建立起我們的大同世界。

《中國精神》讀後感 篇四

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文,學到了一個新詞,並獲得了新知。

辜鴻銘先生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裏留下了濃厚的一筆。這個“晚清怪才”,不同於魯迅先生那樣給人以極大的衝擊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樣充滿着悲憫的情懷;他更像是一個指路人,給混亂中缺乏自信的中國、深陷文明危機的歐洲、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條明路。宗旨,一目瞭然,自然是闡述中華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傳統下的中華文明仍具魅力與價值。

辜鴻銘先生在此文中寫到:“我們中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我已經把這種難以形容的東西概括爲溫良。如果我不爲這種溫良正名的話,那麼在外國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誤認爲中國人體質和道德上的缺陷——溫順和懦弱。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懦弱。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和人類智慧的力量。”

“溫良”這個詞,很好的概括了中國人的品性,確實也是中華民族的品性。

文中寫到:“這裏提到的溫良,就是一種源於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於推理,也非產自本能,而是源於同情心——來源於同情的力量。”溫良來源於同情,卻高於同情。這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裏的力量。在我看來,溫良不是軟弱,而是消磨了粗魯和蠻狠的力量。溫良充溢在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之中。在現實生活中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溫良”無處不在。

與西方的利己主義不同,我們中國更加強調甘於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這種溫良的力量延續到現在成爲了我們在困難來臨之際的衆志成城的力量。在河南的暴雨中,許許多多的中國人都站出來,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築起了一道道堤,只爲了讓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護。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整個社會的勁兒都往一處使。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擊敗暴雨,它沖刷了我們的身體乃至性命,卻沖刷不了我們的精神。

雖然“舍小家,爲大家”在國外媒體看來有些“蠢笨”,但這樣的“蠢笨”,常常使我們熱淚盈眶。剛剛過去的東京奧運會,中國人的溫良精神正在向世界傳遞,中國也在向世界展現獨有的大國形象。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中國人的溫良是獨特的,是樸素的,是動人的,更是不可磨滅的。於危難中勇於挑戰,是中國人永遠的信條;內心源源不斷支撐的力量,是中國人的溫良。

中國精神作文 篇五

其實中國,是個很奇特的國度;中華民族,很奇特的民族,不是嗎?經歷了五千年的風吹雨打,這個早該破碎的國家卻頑強地存活了下來。有人說,四大文明古國中,除了中國,其他國家早被人滅了很多次了,都是名不副實的,而中國,有着豐富的歷史,有着悠久的文化。炎黃子孫,傳承了一代又一代,從未中落。萬里長城,滾滾長江,滔滔黃河,全都見證了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最堅持,最不懈的精神。

從盤古開闢鴻蒙起,從夏啓建立第一個朝代起,從秦始皇正式稱帝起,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就一代一代傳襲下來。四大發明,驗證了我們無與倫比的智慧。有許多人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壯大投身於歷史的洪流中,他們吟出動人的詩篇,寫出勵志的文章。我們熱愛祖國,我們熱愛民族,我們勇往直前,我們無所畏懼,這是最勇敢的人的寫照。 中國經歷了好多次災難,很多次都危在旦夕。最近的一次應該是日本侵華戰爭,造成了幾千萬生靈塗炭。當年,日本人打進來時說:“滅中國,三個月足矣。”可是他們打了八年,可是他們輸了。那些豪言壯語都被中國人狠狠地掐滅了。

他們之所以會輸,是因爲他們太不瞭解中國人了。他們沒打進來時,中國軍閥混戰,國內一片狼藉;可當他們打進來後,所有人的槍口一致對準了他們。他們不懂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民族,就算分散、仇視了再久,遇到共同的敵人,也會一致對外。我們會內訌,是因爲立場不同,觀念不同,可我們畢竟是一家人,身上流着共同的血。但別人打進來就不能容忍了,他們在殘殺的,是我們的同胞,我們無法容許,所以我們要反抗,要合作。

再向上追溯,就是清末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了,清庭不理百姓疾苦,百姓發動一場場起義。我們仇視侵略者,更仇視向侵略者投降的中國人,他們更可恥,背棄了祖國的人,會被所有人背棄。我們應當爲中國自豪,她跨過了十幾個朝代,戰勝了許多的艱難險阻,她最終帶領我們登上了夢想的高峯。她就是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

在她的身上,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她經過了太多太多,她身上所揹負的,不僅是如今15億中國人的期許,還有曾經那些爲了她獻出生命的烈士的願望。而那曾被無數中國人信仰的精神就是:勇往直前,正直無畏。

《中國精神》讀後感 篇六

文化無疑是一個高頻率使用詞語。但究竟何爲文化,少有人能說得清楚。再進一步講,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什麼,更是很難說清。張岱年先生與弟子程宜山博士的《中國文化精神》一書,則試圖從中西比較的角度出發,將這些文化問題講個明白。

文化定義的中西之辨

在世界文化研究史上,曾發生過一場文化(Culture)與文明(Civilization)的詞義之爭。英美學者在指稱文化時,常常用文明這個詞,但是德國學者則常常使用文化這個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爭論,實則體現了西方文化研究中兩種對立的傳統:即英美的實證社會學傳統和德國的歷史哲學傳統。在實證社會學傳統的研究者看來,文化就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而歷史哲學傳統的研究者認爲,文化是一種以生命或生活爲本位的活的東西,或者說是生活的樣態,他們認爲文化的形態化、制度化、模式化正意味着文化的死亡,因此也就有“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的觀點。

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是“文治與教化”之意,西漢的劉向曰:“凡武之光,爲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晉束皙說:“文化內輯,武功外悠。”不難看出,文化不僅是一種在人本身和身外自然的基礎上不斷創造的過程,而且是人不斷從動物狀態中提升出來的過程。通俗地講,文化是“文”與“化”的合稱,如果“文”不能影響、教化、感化人類的心靈,給人精神性的啓迪,那就不能成爲“文化”。比如,自然界中的一座山,本身是沒有文化的,可文人對山進行讚美寫成優美的詩句,並給人帶來美的感受與啓迪,那麼自然中的這座山,就賦予了文化的意蘊。

此書對文化如此定義:“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和世界關係中,所採取的精神生活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及其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活動方式與活動成果的辯證統一。”書中探討中國文化精神時,基本上也是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之上拓展開來。也許,並不是所有的學者都贊同這個定義,可是對此定義中提到的物質、精神等關鍵要素,想必不會提出強烈的質疑。

文化精神的中西之異

任何一種文化能持續發展,必然有着特定的精神作爲支撐。文化失去了精神,就如同失去了靈魂。何爲中國文化精神?這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此書中,張岱年和他的弟子把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歸納爲四點。一是剛健有爲,這涵蓋了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兩個方面。二是和與中,其思想主要是解決人與人的關係,包括民族關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人倫關係。三是崇德利用,主要是解決人自身的關係,即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係。四是天人協調,其精神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如果對這四種基本精神進行重要性的排序,那麼天人協調的精神,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今天,唯有進行橫向比較,才能更清晰地認識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書中認爲,中西文化精神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關係的認知方面。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征服自然、戰勝自然。

中國傳統文化何去何從

中國傳統文化曾經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自15世紀以後逐漸衰微,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後,有人認爲中國傳統文化嚴重阻礙了中國步入現代化的歷程。這種論調雖然偏激,可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是客觀存在的。至於最主要的缺陷,張岱年在書中認爲:那就是缺乏實證科學的文化傳統。

它具體表現在人們重整體輕分析、重直覺輕知解、重關係輕實體、重實用輕理論。這對於以分析、知解、實體和公理化體系爲特點的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顯然是不利的。另外,中國古代強調“天地一體”“變化日新”,其許多結論與支配近代自然科學的“理學自然觀”格格不入。

這裏要指出,中國人缺少實證科學的傳統,並不意味着中國就沒有科學技術。比如,當前很多人都套用西方科學的標準,認爲中醫藥學不是科學,原因是中醫藥學不能把病理說清楚,中醫藥學中的“穴位”“脈象”“養氣”“食補”等學說,在西醫科學中根本就不存在,也沒有“科學”根據。然而,中醫藥學在治療各種疾病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們不能因爲中國缺少實證科學的文化傳統,就徹底否認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盲從或者貶損中國傳統文化的兩種極端,必須引起警惕。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筆者認爲,一方面要充分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將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爲我所用,正可謂古爲今用、洋爲中用,真正做到美美與共。中國傳統文化之探索,是一條沒有止境的道路,無論世界變化的節奏有多快,作爲中國人,永遠都可以從中汲取力量。

《中國精神》讀後感 篇七

老師今天發了一本名叫《中國精神頌》這本書,我帶着什麼叫中國精神的疑問迫不及待打開這本書津津有味的看起來。合上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特別是陳曉鬆、林浩、馬鵬飛他們的故事深深地觸動了我。

年僅15歲的陳曉鬆漂洋過海,前往大洋坡岸的美國讀書,他的行爲感染了許多中國人。他不懈努力的讓外國人瞭解中國,他開了一個“中國人俱樂部”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中國話,介紹中國傳統的風俗習慣,介紹中國建設的豐碩成果,他希望無論在哪裏,中國人都要以祖國爲榮,時刻牢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時刻不忘爲國爭光。

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個年僅9歲的小林浩,在生死關頭,顧不上自己的傷痛,多次冒險救同學。當有人問他你當時怎麼會想到救人呢?他的回答是:因爲我是班長,他的這句回答讓身爲班長的我跟小林浩相比,真是覺得自己很渺小,很慚愧。

小小年紀的馬鵬飛是家裏的“頂樑柱”不僅家境貧寒,還要照顧生了重病的奶奶,但他都沒有放鬆學習,成績依然不錯,面對困難也不輕易放棄。

今後,我會以他們的故事來激勵自己,做個有勇氣面對困難和自強不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