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神舟十四號成功發射升空個人總結作文【精品多篇】

神舟十四號成功發射升空個人總結作文【精品多篇】

神舟十四號成功發射升空個人總結作文 篇一

由陳冬、劉洋和蔡旭哲組成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已經踏上“太空出差”之旅。此次出征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軌工作生活的6個月期間,他們將完成配合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與核心艙的交會對接和轉位,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等任務。這也意味着,我們離實現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越來越近。

2022年是我國完成空間站建造的決戰決勝之年,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30週年。30年來,中國航天的跨越發展令世人驚歎。“神舟”問天、“嫦娥”攬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奧祕……我們把對宇宙的無盡憧憬寄託在這些美好的名字中,載人航天事業不斷髮展,執行一系列重大飛行任務,不斷刷新太空中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蹟,也在一項項成就中,不斷譜寫中華民族飛天夢想的嶄新篇章,持續邁出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的鏗鏘步伐。

飛天逐夢,不僅在於“騰空”瞬間,更在於曠日持久的付出奉獻。對浩瀚宇宙的探索,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堅實基礎。更多時候,我們關注和期待的是激動人心的飛天瞬間,殊不知,每一個飛天逐夢的大膽設想、每一次航天任務的成功實施,背後都是無數航天人潛心科研攻關、勇攀科技高峯的辛勤奮鬥。在實驗室、在發射場、在茫茫大漠,中國航天人用汗水和智慧、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和境界、用對祖國的忠誠熱愛和對“航天夢”“強國夢”的不懈追求,鑄就了中國航天一次次“高光時刻”。

飛天逐夢,不僅遠在天際,更改變着我們的日常。足不出戶,有“風雲”爲你預知天象;出門在外,有“北斗”給你陪伴導航;哪怕地處偏遠,也有通信衛星助你聯網無憂……中國航天的發展,也推動空間應用不斷前行,爲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服務國計民生作出巨大貢獻。超過2000項航天技術成果“移植深耕”,助力智慧城市等加速發展。我們的生活,正在因中國航天的發展而更美好。

飛天逐夢,不僅讓飛行器深入太空,更讓科學精神紮根廣大青少年心中。此前的“天宮課堂”上,一次次奇妙的科學實驗展示讓人耳目一新,更在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廣大青少年心中種下了科學的種子。而隨着神舟十四號的發射,以及後續工作的展開,屆時航天員將在軌擁有更大更舒適的空間環境和科研能力,“天宮課堂”也會越來越豐富。正如“太空教師”王亞平所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一代代航天人在浩瀚太空留下越來越多中國身影,全體中國人民也在共同見證中華民族的航天強國夢想。期待神舟十四號乘組順利完成任務,把祖國的榮耀寫滿太空,也期待航天夢能點燃更多激情,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神舟十四號成功發射升空個人總結作文 篇二

2013年剛起步時,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就是這支年輕的團隊,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從0到1研製出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實驗櫃。

他們曾經展示過“祖孫”三代實驗櫃,這是技術路徑的一次又一次突破。在外觀上看,它們一代比一代小:高度由2.2米降低爲1.8米;從內涵上看,卻一代比一代精:重量減半,承載比從1:1提升到1:4。也就說,最早實驗櫃自重200公斤,只能載重200公斤的科學實驗;而現在卻用不到100公斤的自重,搭載了400公斤的在軌實驗。

科學實驗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複雜程度不亞於一顆衛星。剛接到任務時,團隊都不知道“太空實驗室”應該長什麼樣,便以國際空間站爲標杆進行設計,誕生了一代櫃。但是,國際空間站規模423噸,而中國空間站最終確定爲180噸。這就意味着,科學載荷的櫃體必須儘可能“瘦身”“增肌”,把重量讓給科學實驗。

千錘百煉之後,我國終於形成獨立自主的技術體系,不僅能跟國際並跑、領跑,甚至還有獨創。例如,在國際上首次採用電子學和熱控一體化控制;標準化接口可支持未來上千項科學實驗的滾動實施;無容器材料科學實驗櫃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在空間無電荷補償下的金屬加熱熔凝實驗……

時隔近23年,在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7秒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6月5日17時42分,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7小時,標誌着中國空間站任務轉入建造階段後首次載人任務正式開啓。

神舟十四號將陳冬、劉洋和蔡旭哲三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開啓6個月的太空之旅,並將見證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先後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神舟十四號發射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化爲應急救援船隨時待命,計劃年底發射,對接於核心艙前向對接口。空間站將首次停靠兩艘載人飛船,實現6名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

發射載人飛船並不是一蹴而就,自從4月16日神舟十三號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圓滿完成了航天任務後,神舟十四號就已經準備就緒。在我國的航天工程發射工作計劃裏有個“老傳統”,發射一艘飛船,同時要有一艘飛船進行待命,能勝任隨時隨地進行發射升空的重任。早在4月17日,執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便已經選定,並開展了相關的訓練和任務準備。

發射飛船的“黃道吉日”也有很大學問,航天器的發射需要的氣象指標,包括溫度適宜、風速合適,地面到高空不能有強的風切變、雷電、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等;運輸過程中如果遇到震動和突然的橫向加速度會造成火箭重心偏移,來自地面的淺層風就會影響火箭的垂直穩定性。由於火箭的箭體往往是由金屬材質構成,遭受高能攻擊會造成重要器件損壞,所以發射場周圍10公里半徑範圍內不能有雷電出現,塔架四周還會配備更高的避雷塔以防萬一。

同時,潮溼天氣是固體燃料火箭的“大敵”,燃料的燃燒效能會受潮溼影響而下降,飛行高度也隨之降低,很有可能完不成既定任務;溫度也是需要着重注意的點,一般要求發射場溫度要在-20℃到40℃,溫度太高會造成燃料加速蒸發流失,溫度太低則會使燃料凝固。

爲啥發射基地的選址要定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擁有地勢平坦、人煙稀少、全年少雨、白天時間長、年平均氣溫8.5℃、相對溼度35%-55%等優點,每年約有300天可進行發射試驗,再加上配套設施完善,成爲了執行航天發射任務的最佳場地。

隨着神舟十四號的升空,中國航天又一次成爲全球焦點,也意味着中國空間站即將全面建成。《新印度快報》報道稱:“一旦中國空間站建造完成,中國將成爲唯一運行自己空間站的國家。”法新社認爲,中國空間站將成爲國際太空合作的重要平臺。自2010年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是全球航天領域最大的變化之一,中國航天事業在未來也將繼續高速發展。

近年來,中國航天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包括但不限於“神舟”問天、“嫦娥”攬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奧祕,中國探索太空的步伐堅定不移,不斷刷新太空中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蹟,譜寫出中華民族“飛天夢”的新篇章,爲中華人民的“航天夢”“強國夢”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翱翔於太空不僅展現出我國強大的實力,也在改變着我們的生活。“風雲”“北斗”爲我們的生活提供便捷,超過2000項航天技術成果助力智慧城市等加速發展。去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這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在廣大青少年心中播種下航空的種子。期待神舟十四號順利完成任務,爭取將中國航天的足跡散佈在太空的每個角落,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神舟十四號成功發射升空個人總結作文 篇三

2022年6月5日上午10時44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和3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這標誌着中國空間站任務轉入建造階段後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正式開啓。

此次神舟十四號任務將創下多個“首次”,包括將在太空迎來神舟十五號飛船對接空間站,首次實現兩艘載人飛船同時在軌;神舟十四號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將同時在軌駐留,首次實現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等。

“神十四”任務期間,中國空間站完成三艙建造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順利入軌後,將採取徑向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方式,到達空間站後下方大約50公里的位置,最終姿態調整爲垂直飛行後停靠於空間站下方徑向對接口,將3位航天員送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從而開啓6個月的太空之旅。神舟十四號也是神舟系列飛船第9次執行載人航天任務。

作爲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發射任務,神舟十四號任務意義重大。2022年是空間站全面建成投入運營之年。按照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規劃,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爲標誌,中國空間站已通過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兩次載人飛行等任務圓滿完成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轉入全面建造階段,並計劃2022年全面建成。

服務神舟十四號任務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已於5月10日發射成功。接下來的半年裏,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在軌迎來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進行小機械臂在軌驗證、大小機械臂在軌驗證、利用問天實驗艙氣閘艙進行出艙活動驗證和艙外載荷安裝等建造工作,見證並推動中國空間站完成建造並轉入在軌運營階段。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親手參與中國人的太空家園“越建越大”。

與此同時,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也將在太空“出差”近6個月後,迎來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訪問並完成輪換。神舟十四號、十五號將共同遨遊太空,首次實現兩艘載人飛船同時在軌。屆時,6位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實現共同在軌駐留,在遙遠的太空中,他們將一起把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建設得“更溫馨、更舒適”。

神舟十四號飛船在發射場待命達7個月,創下最長時間紀錄

執行發射任務前,除了作爲執行空間站建造任務的關鍵飛船,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還有一個身份,即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應急救援飛船。

空間站任務實施以來,爲了確保任務順利展開與航天員絕對安全,神舟飛船要具備天地結合、多重保證的應急救援能力。爲此,研製人員採用“滾動待命”策略,在前一發載人飛船發射時,後一發載人飛船在發射場待命,並具備8.5天應急發射能力的太空救援能力。因此,從進入發射場並完成待命狀態設置以來,神舟十四號飛船在發射場待命已達7個月,創下了最長時間紀錄。

爲確保飛船狀態滿足條件,神舟十四號待命期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科技人員首次開展“北京-酒泉”遠程發射場巡檢工作,確認了飛船狀態滿足應急發射條件,驗證了“一船發射、一船待命”的滾動備份模式有效,有力支撐神舟飛船“一年兩艘”常態化發射的需要,爲後續該模式的持續應用奠定了基礎。

爲完成神舟十四號任務,科技人員採用了多項技術和產品來保駕護航。爲順利實現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5所研製的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作爲關鍵測量敏感器,繼續承擔中遠距離空間飛行器間距離、速度、角度等相對運動參數的精確測量任務,助力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與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不同,神舟十四號飛船在軌期間,飛船將經歷複雜而嚴酷的在軌環境考驗。尤其是在空間站組裝和建造過程中,由於飛船在徑向對接口停靠,將會被三個巨型艙體及其超大柔性太陽電池翼遮擋,給飛船的發電能力、艙外設備熱控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帶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11所神舟飛船電源分系統主任設計師鍾丹華介紹說,在軌運行期間,最複雜的時候,停靠在徑向對接口的神舟十四號將依次被5個飛行器遮擋,太陽帆板發電將受到組合體遮擋的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