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環境污染情況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環境污染情況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環境污染的調查報告 篇一

[環境的基本狀況]

寒假,學校大學生實踐調查的作業,因此,我對我家鄉-的環境進行了調查。多年了一向在外面讀書,很少回家,回家也從來沒有好好的瞭解家鄉環境的變化,這一次的調查和實地走訪,說實在話家鄉的環境讓我打吃一驚。小時候,經常從爺爺、奶奶那一輩聽到這樣的說唱:“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魚蟲絕代,七十年代河水氾濫”。我記得小時候,家鄉的河水是清澈見底的,河裏魚蝦成羣結隊,傍晚時分河裏的石頭上會有螃蟹停留在上面,我們就這樣一邊撿着螃蟹,一邊嬉戲,那裏曾是我童年快樂的回憶,是我童年迷戀的地方。環境污染調查報告。那時從來不曾想過這一切都會逝去。但是此刻卻應徵了“魚蟲絕代”、“河水氾濫”的說法。河道里滿是廢器、垃圾,由於垃圾的堆積,沒有清理,河水變得臭氣難聞,河裏沒有了魚蝦,更別說小孩嬉戲了。而且許多水資源也因爲人類的過度索取和開發已經枯竭。不僅僅僅在於河裏,很多地方都能夠看到是有是無得污染。今年來由於環境污染,天氣也變得異常炎熱,個性是在夏天令人難以理解。

[環境污染的原因]

由於我國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和村鎮住宅建設的激增,不僅僅城市,農村的生態環境也日趨惡化,許多地區的鄉鎮工業由於缺乏長遠規劃,一方面各種工業任意布點;另一方面又因經濟潛力和技術力量的薄弱,企業無力處理“三廢”,污染問題相當嚴重。環境污染調查報告。農村地區對自然資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興建的水利設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然災害的威脅。隨着生產的發展,化肥農藥不合理的超多使用,畜禽養殖業廢水、廢氣和廢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種污染物在農村地區內循環,造成大面積農村面源污染,水體污染現象十分嚴重。小城鎮衛生條件差,交通擁擠,居住緊張。村鎮或佈局分散,或延展過長,於生產、生活和公共設施的安排都極爲不便。村莊內部結構鬆散,空間混雜,生活用水不衛生,道路不規範等。但城鎮建設費用很少,無力改變這種現狀。透過調查發現造成家鄉環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處置,垃圾沒有實行分類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許多企業對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白色垃圾沒有科學地處理,放任自流。

3、我國現有的法律沒有對塑料包裝廢棄物的處理,制定出過硬的相關法規。(幸好國家新出臺了“禁塑令”,但效果還不顯著。期望能有大的作爲。)

4、儘管在建立省級禮貌衛生城鎮的口號下,我們的縣城變得整潔得多,但是總的來講,人們的環保意識比較淡薄,濫用和隨意亂倒塑料製品現象相當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壞,水資源污染嚴重:

1、森林面積減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還有就是認爲造成的森林面積減少。人類超多開發森林資源,然而又沒有及時的進行補進;

2、由於森林面積的減少,土壤變得鬆散,雨水下來,泥土衝進河道,造成河道,河水能夠的道換新,構成污染;

3、森林減少,造成了水土流失問題;

(三)整治仍不徹底

在城區,雞鴨屠宰點和燒肉攤點污染嚴重;花盆和盆景中菸頭、紙屑較多;攤點商戶佔道經營較多;車輛亂停亂靠現象依然存在;牛皮癬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傾倒垃圾依然嚴重,河水污濁。在鄉鎮街道,亂丟亂吐亂倒現象嚴重;農貿市場垃圾較多;車輛亂停亂放現象嚴重;小食店清潔衛生問題突出;存在重城鎮輕農村、重幹道公路沿線輕邊遠村社的現象;部分鄉鎮對場鎮和主要公路沿線外的村社還未開始環境整治。在農村,農戶院壩散養家禽嚴重;柴草亂堆,垃圾亂倒較爲普遍。

(四)設施不夠完善。

一是環衛設施數量不夠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運車、路燈、人行道板等環衛設施配套不足,破損嚴重;

二是部分設施佈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車場、水果市場、畜禽交易市場佈局不合理,造成市場交易秩序混亂,影響市容市貌;有的垃圾池設置、垃圾桶擺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環境污染和視覺污染。

(五)、交通工具(、車輛、輪船、飛機等)廢氣和噪音音;

(六)、使用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農田灌溉後流出的水。

(七)、廢水、廢渣

[境污染的危害]

人類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務必要擁有健康的生活環境。環境污染不利於人類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氣體,影響呼吸,影響健康;“白色污染”的危害有:

1、視覺危害,散落在環境中的塑料廢棄物對破壞了市容景觀。如散落在自然環境、街頭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飛舞或懸掛枝頭的超薄塑料袋,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

2、潛在危害:

(1)、塑料地膜廢棄物在土壤中大面積殘留,長期積累,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

(2)、拋棄在陸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廢棄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食後,會導致動物死亡。

(3)、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廢棄物質量輕、體積大,很難處理。如果將它們填埋,會佔用超多土地,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內含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裝的材料,這樣對人體的健康不利。

[保護環境的措施]

透過調查的我得了: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所以保護環境就應是全社會的行爲。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雖然家鄉此刻在的環境狀況不是很樂觀,但是據調查,我們的政府正在努力進行環境保護的工程: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向老百姓宣傳環境保護,提高人們的環境白虎意識等;在政府的努力下,作爲這片土地主任的人們,外面更就應努力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愛護它,保護它,從手上的事做起,不亂扔、亂折、亂吐;從身邊的是做起,共同把我們的家鄉建成完美的家園。

[總結]

透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們瞭解到:隨着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爲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已經構成了嚴重威脅。每當大風颳起時,空中就瀰漫着黃色的粉塵,有時在空中還飛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們出門十分狼狽。因此,解決環境問題已成爲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改變這種狀況,光靠環衛工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務必提高我們大家的環保意識。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所以保護環境就應是全社會的行爲。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把“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牢記心中!

環境污染的調查報告 篇二

在上週的週末,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照母山附近的一個湖泊,進行了一個小規模的環境調查。

我們先環湖一週,沒走多遠就看見湖裏有許許多多的瓶子、紙屑、易拉罐等,而且路邊有大堆垃圾,垃圾桶長期沒人收,都已經冒出來了,也沒有人去清理。很多人看見垃圾桶已滿,沒有人提醒,隨手往地上丟。草地上也有很多紙屑,垃圾桶裏垃圾堆積如山,有的人往湖裏丟,有的往地上丟,有的往垃圾桶丟。還有一些野餐結束了,塑料袋、食物殘渣沒有收,髒兮兮的。

我覺得形成的原因就是人們保護大自然的意識不強,環保理念沒形成,公共衛生意識不強,亂丟塑料袋、紙屑、易拉罐等等。建議在湖邊或在草坪立一塊提示牌,並及時處理垃圾,及時回收垃圾,並提醒人們不要丟垃圾了。

另外,我建議城市的管理者也要加強管理,及時把散落的垃圾清理走。及時提醒人們注意保護環境,對亂扔垃圾者給予一定的懲戒,比如看見亂扔垃圾者被發現要打掃公共衛生一天,以加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大自然很美,我希望人們不要再破壞大自然,讓我們生存的家園更美麗。

環境污染情況的調查報告 篇三

一、強化組織領導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堅持以精準治污思想爲指導,對交通運輸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內容進行全面梳理,明確工作重點,強化責任擔當,狠抓工作落實。多次召開專題黨組會,第一時間傳達學習市委、市政府關於環境保護工作的精神。市局分別於4月份和6月份召開全市區縣交通運輸局局長會議,聽取各區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情況彙報,對道路揚塵防治工作存在問題的區縣局進行了約談,有關區縣進行了表態發言

市交通運輸事業服務中心、市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對各區縣道路揚塵防治工作進行點評,督促區縣堅持工作精準發力和靶向治理。

二是細化工作職責。調整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道路揚塵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人員,成立道路揚塵污染防治和重型營運柴油貨車整治工作專班。研究制定專班工作方案,明確專班工作職責,細化工作清單,爲開展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突出工作重點

一是紮實做好問題整改。對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信訪舉報件和省大氣強化督察反饋的問題進行全面梳理,共梳理問題44個。要求區縣進行全面複覈,並由市局領導帶隊對整改情況進行現場覈查,督促區縣全面排查,舉一反三,切實整改到位,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堅決杜絕“假整改、真銷號”現象發生。

二是強化道路揚塵防治。對普通國省道進行全面排查,指導區縣交通運輸局對農村公路進行排查。將216km深度保潔普通國省道路段(含12個環境監測點周邊3公里內的75km普通國省道)、部分重點農村公路及平交土路口、建築工地出入口、彎道陡坡等易帶泥上路和漏撒路段,納入揚塵污染重點區域。將重點區域保潔里程、保潔頻次、作業時間及保潔資金等以正式文件印發各單位和各區縣交通運輸局,明確保潔單位和監管單位責任,督促各單位切實抓好重點區域道路揚塵防治。強化路面維修,通過季節性小修和應急小修手段,提升路況質量,減少路面揚塵。加強超限超載查處力度,嚴查路面灑漏,全市出動執法人員9867人次,檢查車輛16238輛,查處揚塵撒漏違章車輛149臺。

三是狠抓施工揚塵防治。對全市普通國省道和農村公路施工工地進行全面排查,督促施工單位嚴格落實“6個100%”,推行溼式作業法。瀝青拌和站一律採用天然氣加熱。加強科技投入,建立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和安裝在線監測設備。通過施工現場、拌合站攝像頭對施工揚塵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在拌合站安裝pm2.5檢測系統,並實現數據實時上傳。各項目拌合場站、預製場、中橋施工現場安裝監控終端20套,拌合站安裝在線監測系統5套。督促施工單位禁止使用國ⅲ標準柴油施工機械及車輛,定期檢查更換車輛尾氣排放裝置,安排專人負責對機械設備的保養、維修。

四是持續推動國三重型柴油營運貨車整治。對重型柴油營運貨車再次全面篩查,摸清底數,全市共有國三柴油營運車輛9010輛。加強對國三營運柴油貨車淘汰政策宣傳,入企入戶講政策,引導廣大車主主動淘汰,強化企業環保主體責任,引導大型貨運企業率先淘汰,發揮好示範引領作用。20xx年1-6月,共淘汰國三重型柴油營運車輛1110輛。積極引導車輛加裝顆粒物捕集器(dpf),實現dpf運行狀態數據上傳,部門對加裝dpf車輛辦理市區通行證,提升運輸企業加裝dpf的積極性。至6月底,全市加裝dpf重型柴油營運貨車637輛。

三、加強督導檢查

一是對重點區域進行突擊檢查。市局分管領導帶隊,多次對重點區域國省道和道路施工工地揚塵防治情況進行了督導檢查,督促道路保潔單位按照《方案》的要求做好路面清掃保潔,要求道路施工單位嚴格落實施工揚塵防治6個100%,將工作壓力傳導到了一線執法人員、工程建設、養護管理人員以及相關企業和從業人員。

二是加強日常督導檢查。堅持開展好道路揚塵月度督導考覈,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相關區縣,督促問題整改到位。1-6月份共組織月度檢查6次,發現問題113個;加強對高速路和國省道施工揚塵防治的檢查力度,採用信息化手段對施工揚塵進行管控,安排專人不定時利用無人機對全線施工區域進行航拍,發現裸土覆蓋不嚴及揚塵問題,及時進行覆蓋、灑水降塵。1-6月份共下發檢查表28份,發現問題50餘個,全部整改到位。

四、存在問題

一是揚塵污染源頭治理力度仍然有待加強。公路兩側環境複雜,兩側的粉性物料廠企、建材廠、建築工地、物流園、裸露土地等都是造成公路揚塵的重要源頭,也是制約當前公路揚塵防治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例如:隧道至城區段多處營業戶道路破損嚴重對國省道路面造成污染、恆星集團對過加水點對路面造成污染等。

二是道路漏撒查處力度有待加強。由於部分貨車蓬蓋不嚴、車體或輪胎較髒,造成國省道路面污染,影響公路保潔效果。例如:張臺線張店、淄川段部分車輛漏撒對路面造成污染、沂源縣膠海線部分貨車漏撒對路面造成污染等。

三是公路深度保潔保障措施有待落實。目前,道路深度保潔方案雖已制定下發了徵求區縣意見,但是市政府尚未正式印發。近期,與市城管委對接,道路揚塵治理方案需要等省級環保治理方案下達後再下達。

四是公路保潔投入保障方面有待加強。今年省批覆國省道日常養護專項資金壓縮了近20%(今年3065萬元,去年3690萬元),在確保現有公路保潔頻次不變的情況下,儘量壓縮其他項目開支,爭取路賠、通行費等資金用於國省道養護補助,保潔資金壓力巨大;另外,保潔設備存在部分老化,運行年限在8年及以上的佔1/5,難以滿足現代化高效率機械化保潔作業。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對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全面梳理,明確機關各科室環境保護工作職責。

二是在繼續做好道路清掃保潔、施工揚塵防治和重型柴油營運貨車淘汰工作的同時,堅持問題導向,加大各區縣督導協調力度,積極督促區縣政府落實屬地管理職責,加強對破損路面的修復,加強路面執法力度,着力解決好車輛帶泥上路和車輛灑漏的問題,減少路面污染源,強化道路揚塵防治。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篇四

隨着對環保的日益重視,城市地區對企業的環保門檻越來越高。爲降低生產成本,大量企業開始向農村地區轉移。由於面臨發展經濟的壓力,這些地區在放寬招商引資標準的同時忽視了環境保護,使污染轉嫁現象有了可乘之機。於此同時,農民爲保護自身的生活環境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維權活動,有些維權活動甚至造成了農民與當地企業、政府關係的僵化。如何協調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成爲實現農村和諧發展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

本次調研主要是在實地考査xx縣xx鎮xx村環境污染的基礎上採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調查當地農民的環境意識,分析當地農民維權特點及形成原因,其中着重闡述了農民環境維權的困境,並以此爲出發點提出一些改善維權困境的建議。

關鍵詞 污染轉嫁 農民 環境意識 維權困境

一、xx村環境轉嫁狀況

經過實地走訪,我們認爲,xx村污染轉嫁問題主要體現在鮑邱河的水質污染和外來垃圾污染上。

(一)鮑邱河的水質污染

根據調查問卷,村民們認爲排在第一位造成鮑邱河水質惡化的原因是“企業污水排放”,排在第二位的是“生活垃圾”,這印證了xx村的環境污染是由污染轉嫁引起的。根據學界的通說,污染轉嫁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工藝和生產線的轉移,即將高污染、搞耗能的產業、工藝、設備轉移到另一區域,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被轉移地;另一種是廢物、危險品的轉移,即通過一定的傳導機制將含有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污染廢棄物、含有放射性的廢物、有毒有害物質及其他危險廢物轉移到另一區域。“企業污水排放”屬於工藝和生產線的轉移,據村民們介紹,鮑邱河的主要污染源是附近的兩家鋼鐵企業,這兩家企業是xx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黑色金屬製品業(屬於高污染產業)的龍頭企業,企業排放的未達標的污水污染了鮑邱河。“生活垃圾”則屬於廢物、危險品的轉移,上游燕郊產生的生活垃圾未經處理排入鮑邱河,這些污染廢棄物順着水流到達xx村,造成了當地的河水污染。

(二)外來垃圾污染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還意外的發現了外來垃圾污染,其觸目驚心的程度是我們沒有料想到的。據村民們介紹,外來垃圾是一些本村村民從附近的北京、廊坊等地運來的,他們把可以賣錢的垃圾回收,其餘的直接就地丟棄。村裏外來垃圾堆放點的規模令我們乍舌。以一座收廢舊的房子爲中心,方圓2-3平方公里全是垃圾,特別是房子背後的一眼池塘,塞滿了各色各樣的垃圾,垃圾發酵後混雜在一起的惡臭讓人無法呼吸。

二、農民環境意識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總結出一些污染轉嫁背景下農民環境意識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第一,農民的環境認知意識正在逐步提高,但理性認知意識仍有待加強。隨着電視、廣播等大衆媒體在農村的普及,農民與外部世界聯繫越來越密切,他們通過大衆媒體對環保方面的知識也有了一定的接觸,瞭解了環保的重要性。但由於國家的環保宣傳主要集中在城市、宣傳內容也以城市居民爲受衆設計,貼近農民的環保宣傳少之又少,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民的環境認知意識在理性層面仍較欠缺。

第二,農民有提高環境認知意識的願望和需求。隨着環境污染由城市轉向農村,環境污染對於農民不再是一個遙遠的詞彙,農民都有了解更多環保信息的願望。對與自身關係密切的環保信息,例如遭到環境侵權後如何維護自身權益、當地環境質量信息等,成爲農民最迫切想得到的環保信息。他們普遍抱着“學以致用”態度對待環保信息,希望掌握這些信息後能更好的解決自身面臨的環境問題。

第三,農民的環境維權意識有較強的滯後性。只有當環境污染嚴重影響到自身生產生活時,農民纔會想到維權。我們在訪談中瞭解到,xx村村民維權始於村裏的飲用水受到污染,已無法飲用。在企業污染環境的初期,農民並不知曉,或者雖然知曉,卻由於自身沒有受到實質損害而未及時維權,環保知識的缺乏和權利意識的薄弱導致了農民維權意識的滯後。

第四,農民的環境維權意識有一定的狹隘性。農民在環境維權中對政府有極大的依賴。從環境監管、接受環境投訴、到負責解決環境問題,只要出現了問題,農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政府。這與我國傳統的“父母官”思想根深蒂固有關。傳統中國,行政權力強大,行政權力同時行使了司法權和部分立法權,演變延續至今就成了“只要找政府一切問題就能解決”的現象。但在沒有分析各種維權方式利弊的情況下,盲目依賴政府,會使農民維權的道路越走越窄。而且當找政府後問題仍得不到解決時,這種對政府的嚴重依賴會轉化成對政府的嚴重失望。當然,農民維權意識的狹隘性也與其對其他維權方式的不瞭解以及其他維權方式的無效性有關。以環境訴訟爲例,我們的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民對環境訴訟不瞭解,就更不用說利用訴訟維權了,而現階段環境訴訟本身的缺陷也使其難以進入農民維權的視野。

三、農民維權的困境

爲什麼農民的維權之路如此艱辛?xx村村民在問卷中給予了我們一些啓示,結合調研中的所見所聞,我們對農民維權的困境也做了一些思考。

1.國家政策的偏差、政府在諸多領域的缺位與農民對政府的依賴之間的矛盾

我國長期以來的政策都體現了“重城市、輕農村”的特點,不僅農村經濟發展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農村的環境和農民環境權的保護也爲公共政策所忽略。雖然這幾年國家不斷出臺各種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扶持,之前的政策偏差有所糾正,但幾十年積聚產生的問題不可能馬上得到解決。

此外,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的諸多領域存在缺位現象,具體表現在:第一,農村環境保護的資金及其他資源投放嚴重不足。中國環境保護投資幾乎全部用於城市和工業,農村的環保設施投入幾乎爲零。 這一問題在xx村也存在:村裏沒有集中收集生活垃圾的設施,生活垃圾隨意傾倒;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鮑邱河。第二,農村環保機構不健全,監管力度不足。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在以城市和重要點源污染防治的基礎上的,對農村環境污染及其特點重視不夠。當前,最基層的環保系統是縣一級環保機構,只有少數鄉一級政府設有環保辦公室、環保助理、環保員等,但這些機構和人員的工作職責並不明確,使得廣大農村地區基本屬於環境監管的空白狀態,無法在事前或事中有效控制環境污染的發生。

中國農村鬆散的組織結構在集體行動方面的能力很弱,特別是在提供像環境保護這種公共物品方面的能力先天不足。 因而在環境維權過程中,農民表現出對政府的嚴重依賴,但國家政策的偏差和政府的缺位使得農民無法從政府獲得其期望的結果。這一矛盾已成爲農民維權活動中最顯著的矛盾。

2.政府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理念之間的矛盾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之間本應該是相互促進的關係,但由於多年來我國奉行“經濟指標至上”的發展觀念,一些農村地區的基層政府在發展過程中“唯經濟論”,盲目擴大招商引資規模,降低招商引資門檻,哪怕引進高污染、高能耗的項目也在所不顧。引進上述項目之後不但不對其進行環境監管,反而爲其污染環境提供種種便利,對觸犯環境法律的責任人百般包庇,gdp不斷增長的同時當地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先污染、後治理”這種本末倒置的發展理念本應該予以摒棄,但對經濟增長的盲目追求使得這一錯誤觀念仍有生存空間。

3.農民對自然環境的嚴重依賴與其在環境保護中的雙重弱勢地位之間的矛盾

農業是最大限度依賴於自然的生產部門,農民的生活資料又很大程度上直接取自於自然資源,如飲用水、燃料、食物等。雖然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獲得生活資料的途徑更加廣泛,但從自然界直接獲取仍是最主要的途徑,這使得自然環境對於農民的生存和發展質量有更直接的影響。但農民在環境保護中卻處於雙重弱勢地——相對於污染企業的弱勢和相對於城市居民的弱勢。 相對於污染企業的弱勢地位,使農民在與污染企業談判和抗爭中處於劣勢;相對於城市居民的弱勢地位,使得農民在分配環境保護資源、組織城市污染轉嫁等方面處於劣勢。這一矛盾使得農民的環境權益更容易受到侵害。

4.農民環境維權能力的薄弱與環境維權的複雜性、高成本之間的矛盾

首先,由於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農民的環境維權意識不強,缺乏抵制環境污染的主觀能動性;或者雖然有較強的維權意識,但不瞭解必要的維權知識,不知如何維權。其次,小農經濟在當今農村仍普遍存在,農民之間的聯繫較爲鬆散,這使得對集體力量依賴性較強的環境維權在農村難以開展。再次,基層政府的不支持也減弱了農民的環境維權能力。有的基層政府與污染企業關係密切,甚至包庇、縱容污染企業的違法行爲;有的基礎政府對農民維權活動抱有偏見,認爲農民是在“胡鬧”,爲了保持當地社會穩定,對農民的環境維權活動進行壓制。另外,農民的經濟條件也極大的限制了他們的環境維權能力。

與此同時,環境維權比一般維權更復雜、成本也更高。主要表現在:第一,證據收集的難度很大。環境污染損害的滯後性和複雜性使得環境污染案件的因果關係難以認證;另外,環保部門攝於政府的壓力常常不敢出具鑑定或者不敢出具真實的鑑定。第二,環境維權的成本很高。證據的收集、因果關係的證明等都需要律師或其他專業人士的介入,這必然產生高昂的律師費、鑑定費用,受到自身收入水平的限制,農民無法支付這些維權成本。第三,維權結果的不確定性。即便農民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收集證據、並向有關部門反映了相關情況,結果並不一定是公正的。污染企業大多是當地政府的利稅來源,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環境執法。

四、建議

完善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等立法方面的建議,早已引起國家的關注,我們無需“老生常談”,我們在該部分提出的建議主要結合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的農民維權困境,圍繞“如何在實踐層面保護農民環境權益”這一主題展開。

(一)建立農村環保機構,保證環境保護資源的公平分配

鑑於現實中環保部門往往受制於地方政府,無法公正執法,因此應建立一個獨立於地方政府,直接受環境保護部管轄的環保執法系統。爲了彌補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缺位,政府應建立農村環保機構並配備相應人員,提高基層環保執法者的`業務能力;明確農村環保機構的職責和執法手段,防止權責不分,互相推諉現象的出現;擴大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投入,確保農村環境保護經費充足,環境檢測設備齊全,爲農村環境執法提供人力、制度和物質上的保障。

(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在環境維權方面對政府有嚴重的依賴性,因此作爲溝通政府與農民橋樑的村委會無疑應該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目前我國農村已經普遍建立了村委會。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委會有負責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職責,這其中當然包括代表和維護村民的環境權益。村委會的普遍性和職責的法定性,由村委會代表農民主張環境權益無疑是一個“性價比高”的選擇

但現實中村委會作爲代表維護農民權益仍存在不少困難,第一,村委會代表農民維護環境權益沒有經費支持。目前村委會的經費很少,假如將本來就少的經費拿出一部分用於環境權益的維護,村級財政將更加捉襟見肘。爲此,國家可以加大對村級財政的轉移支付,提高村委會的活動能力;還可以賦予村委會爲採取環境維權行動合理籌措資金的權利,但同時也要建立監督機制,防止該權利成爲村委會謀取私利的手段。第二,村委會代表村民提起訴訟的資格在法庭上常受到質疑。現實中,法院常以村委會“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爲由,拒絕村委會代表村民提起訴訟,鑑於農民維權力量的薄弱性、環境污染的集體危害性、環境維權的複雜性等原因,法律應該確定村委會可以以原告的身份代表本村村民提起訴訟。

(三)完善環境宣傳教育體系,提高農民的維權意識

農民是農村環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提高農民的維權意識,對於改善農村環境意義重大。首先,應藉助社會輿論、媒體等途徑,增強廣大農民對環保知識、環境維權等的認識能力,鼓勵農民積極維護自己的環境權益。調查中我們發現,大衆媒體在環境信息的傳播方面已成爲農民的首選,因此社會各界應利用好這個平臺,提供更多易於農民接受的環保信息。其次,建立農村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目前地方政府或者對本地的環境狀況不甚瞭解,或者有所瞭解但不對農民公開,這些做法是與我國的信息公開立法相違背的。因此,應儘快建立農村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爲農民監督當地環境提供條件。再次,支持各種ngo向農民提供環境維權服務。這可以有效解決政府對農村環境資源供給不足和農民對環境資源需求方面的矛盾。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由於農民對ngo的瞭解較少造成農民在遇到環境問題時向ngo尋求幫助的意願較小,因此,政府應該創造寬鬆的政策、法律環境,並加強引導,讓更多的ngo走進農村和農民,爲他們提供相關環境服務。

(四)擴大法律援助制度的適用範圍

目前中國的法律援助對象主要是生活困難的城市居民和居住在城市的農民工,不包括在農村居住的農民。其原因主要有:一,法律援助要求接受援助的對象“生活困難”,但農民沒有固定收入,難以證明自己的收入狀況。二,農村貧困面太大。我國農村人口比例較大,法律援助機構的力量和資源本身並不充裕,無法滿足農村的需要。三,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較窄,農民因環境污染所受到的損失往往不符合申請法律援助的範圍。

由於中國農村人口多,貧困人口數目較大,對農民提供法律援助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我國應針對農民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法律援助機制。爲了解決法律援助資源緊張的狀況,該機制可以是一個多方參與的機制。一方面,政府應充分依託現有的法律援助機構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另一方面,政府應鼓勵並積極創造條件,讓社會各界爲農民提供相關的法律幫助。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篇五

近年來,隨着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已成爲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我們周圍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就像是魚和水那樣,密不可分,誰也離不開誰。

調查人:

宋村完小、林笑宇

調查時間:

20xx.7

調查地點:

城區 街道及公共場所、廠礦

調查對象:

周圍羣衆、學生、工人

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一、造成環境污染的污染源是:

1、公共廁所排出的糞便散發出難聞的氣味,讓人噁心。

2、工廠排出的廢水又黑又臭,還浮着一些穢物。

3、工廠排出的廢氣很刺鼻,會散發到小鎮的各個角落。

4、化肥廠排出的氣體中含有粉塵、鉛、煤灰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5、公園的草坪上常有遊人丟棄的垃圾,既不衛生,又影響市容。

二、造成環境污染有各種分類:

1、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如廢水、廢氣、糞便、腐肉、塑料袋、木筷,垃圾等)、農業環境污染。

3、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4、污染物對環境和生物有很大的危害:使空氣變得渾濁,對人的肺部有很大危害;生活垃圾處理不好會滋生細菌,嚴重影響人的健康;污水會影響生活水,直接侵害人體。

三、結論與建議

水污染: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例如工廠所產生的工業廢水直接往河流或湖泊中排放。

大氣污染: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現象。例如非法向大氣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造成大氣污染事故。

噪聲污染:指所產生的環境噪聲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並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例如車輛亂鳴喇叭所引起的噪聲污染現象。

造成如此嚴重的污染,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爲活動是產生土壤與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近20年來,隨着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農業資源高強度的開發利用,使大量未經處理的固體廢棄物向農田轉移,過量的化肥與農藥大量在土壤與水體中殘留,造成我國大面積農田土壤環境發生顯性或潛性污染,成爲影響我國農業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

總之, 白色污染,可怕!水污染,健康當心!看了這麼多,你是不是對目前的環境有些憂慮呢?對,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保護環境衛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廢棄電池和塑料袋要處理好;多植樹造林,不踐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護環境,我們責無旁貸!每一個環境污染的實例,可以說都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一聲警鐘。爲了保護生態環境,爲了維護人類自身和子孫後代的健康,必須積極防治環境污染。 如果不保護環境,人類將面臨着滅亡。

環境污染情況調查報告 篇六

進一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周邊環境的污染情況,深度瞭解環境污染的原因及根源,更加有針對性的對我們周邊受污染的環境進行有效的治理,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的同時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的保護意識,向人們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一)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爲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爲。由於人爲因素使環境的構成或狀態發生變化,環境素質下降,從而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條件的現象。

(二)環境污染的分類:

1、大氣污染: 在幹潔的大氣中,衡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範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都有可能對人、動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不利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

1.1大氣污染危害:對人類危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作用;對工農業生產的危害:大氣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對工業材料、設備和建築設施的腐蝕,飄塵增多給精密儀器、設備的生產、安裝調試和使用帶來的不利影響;對大氣和氣候的影響:高層大氣中的氮氧化物、和氟氯烴類等污染物使臭氧大量分解,引發的“臭氧洞”問題、全球變暖。

1.2 特大大氣污染事件

2、水污染:水污染是由有害化學物質造成水的使用價值降低或喪失,污染環境的水。污水中的酸、鹼、氧化劑,以及銅、鎘、汞、砷等化合物,苯、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機毒物,會毒死水生生物,影響飲用水源、風景區景觀。污水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時消耗水中的氧,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盡後,有機物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硫醇等難聞氣體,使水質進一步惡化。

2.1水污染危害: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氣危及魚類的生存;導致水中缺氧致使水中的微生物死亡;絕大多數有機化學藥品有毒性,他們進入江河湖泊會毒害或毒死水中生物,引起生態破壞;一些有機化學藥品會積累在水生生物體內,導致人食用後中毒;被有機化學藥品污染的水難以淨化,人類的飲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脅;大多數洗滌靈都是石油化工產品,難以降解,排入河中不僅會嚴重污染河水,而且會積累在水產物中,人食用後會出現中毒現象;用含有重金屬的水灌溉莊稼,可使作物受到重金屬污染,致使農作物有毒性,沉積在河底海灣,通過水生植物進入食物鏈,經魚類等水產品進入人體;污染水產食品,危及人類健康;海洋上油船泄漏,會造成大批海洋生物死亡。

2.2特大水污染事件

3、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爲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鹼、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3,4-苯並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當土壤中含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淨能力,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通過“土壤→水→人體” 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3.1土壤污染危害: 土壤污染導致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農作物的污染、減產對於各種土壤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目前尚缺乏系統的調查資料。僅以土壤重金屬污染爲例,全國每年就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糧食1000多萬噸,另外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每年也多達1200萬噸,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

土壤污染導致生物品質不斷下降。

我國大多數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許多地方的糧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鎘、鉻、砷、鉛等重金屬含量超標或接近臨界值。土壤污染除影響食物的衛生品質外,也明顯地影響到農作物的其他品質。有些地區污灌已經使蔬菜的味道變差,易爛,甚至出現難聞的異味;農產品的儲藏品質和加工品質也不能滿足深加工的要求。

(1)土壤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土壤污染會使污染物在植(作)物體中積累,並通過食物鏈富集到人體和動物體中,危害人畜健康,引發癌症和其他疾病等。

(2)土壤污染導致其他環境問題 土地受到污染後,含重金屬濃度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風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別進人到大氣和水體中,導致大氣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態環境問題。

3.2 特大土壤污染事件

(一)調查方法:將調查問卷發放給小區裏不同年齡段的居民,看看他們是否都意識到了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以及對保護環境的重視。然後在各個年齡段中各挑取5份,以便於更好地比較以及更準確地瞭解居民們的環保意識。本次調查將各個居民分爲四個年齡段,分別是:四年級以下、相對來說沒有一定認知水平的;五年級到高三、相對來說有一定認知水平的;大學在讀以及已經工作、相對來說最關心新聞;已經退休、相對來說比較關心新聞的。根據反饋結果得出最終結論。

(二)調查結果:

1、在填寫問卷的20個人中,除了3個二年級的小朋友認爲環境污染的程度“不是很嚴重,但是也不可忽視”,其餘的17人均認爲現在的環境污染程度已經“十分嚴重”。可見政府對環境的污染程度的介紹比較到位。

2、在填寫問卷的20人中,他們都認爲保護環境“十分重要,需要人人蔘與”。從中可以看出政府對環保的重要性宣傳的十分到位。

3、在填寫問卷的20人中,都可以“舉出1個市政府實行的有關環保的措施”。而20人中,每一個人都會說到每年一次的“無車日”以及每年一次的“公交周”,可以看出市政府所實行的“無車日”以及“公交周”,人們都親身體驗過了,並且對此印象還非常深刻。

4、在填寫問卷的20人中,年齡較小的調查者反映對現在環境的污染程度“不擔憂,他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可以了”。從這裏可以看出,在小朋友的心中,只要一起努力,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可以看出他們對事情都抱有着樂觀的態度。而正在上大學期間的學生,已經工作的居民以及退休的老人對現在的環境污染程度“十分擔憂,因爲他們認爲現在不光環境污染程度十分嚴重,而且還有許多人不重視”。從他們這樣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這樣認爲,可能是因爲他們相對來說是最關心國家新聞的人了,所以對整個環境問題有一個總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認爲事情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三)調查結果分析

各個年齡段的人羣都已經意識到了目前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並且也都明確地知道環保是十分重要,需要人人蔘與的。而光認識到是不夠的,從調查中可以看出,雖然每個人都明白環保需要人人蔘與,可是真的在做事時,調查的20人中能夠首先想到是否環保的人連半數都不到。許多人都因爲各種各樣的理由,時常會忘掉要環保,可見大家的環保意識並不是十分的強烈。而一些和環境有關的問題,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一點,雖然有些並不是十分了解,但也明白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它會帶來的後果,可見政府對這方面的宣傳很到位。而有關一些政府實行的和環保有關的措施,雖然給大家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大家也都非常支持。不過對於環境的污染程度是否擔憂,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雖然想法不一樣,但是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保護環境,減輕環境的污染程度。

其實,很多環保行爲不是我們不能做到,而是不想去做。不想去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覺得個人的環保行爲意義不大。而事實上,即使再小的行爲,只要是有益的,都會產生積極的效果。環境是大家的,保護環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或許,我們做不出轟轟烈烈、立竿見影的行動,但是我們一定能做到少扔一節電池、多撿一次垃圾等細微小事。目前公衆的環保參與意識與環保工作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應當積極宣傳公衆參與環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大力營造公衆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不斷增強公衆的參與意識,使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成爲公衆的自覺行動。爲了地球更美好的明天,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篇七

隨着對環保的日益重視,城市地區對企業的環保門檻越來越高。爲降低生產成本,大量企業開始向農村地區轉移。由於面臨發展經濟的壓力,這些地區在放寬招商引資標準的同時忽視了環境保護,使污染轉嫁現象有了可乘之機。於此同時,農民爲保護自身的生活環境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維權活動,有些維權活動甚至造成了農民與當地企業、政府關係的僵化。如何協調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成爲實現農村和諧發展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

本次調研主要是在實地考査xx縣xx鎮xx村環境污染的基礎上採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調查當地農民的環境意識,分析當地農民維權特點及形成原因,其中着重闡述了農民環境維權的困境,並以此爲出發點提出一些改善維權困境的建議。

關鍵詞:污染轉嫁、農民、環境意識、維權困境

一、xx村環境轉嫁狀況

經過實地走訪,我們認爲,xx村污染轉嫁問題主要體現在鮑邱河的水質污染和外來垃圾污染上。

(一)鮑邱河的水質污染

根據調查問卷,村民們認爲排在第一位造成鮑邱河水質惡化的原因是“企業污水排放”,排在第二位的是“生活垃圾”,這印證了xx村的環境污染是由污染轉嫁引起的。根據學界的通說,污染轉嫁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工藝和生產線的轉移,即將高污染、搞耗能的產業、工藝、設備轉移到另一區域,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被轉移地;另一種是廢物、危險品的轉移,即通過一定的傳導機制將含有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污染廢棄物、含有放射性的廢物、有毒有害物質及其他危險廢物轉移到另一區域。“企業污水排放”屬於工藝和生產線的轉移,據村民們介紹,鮑邱河的主要污染源是附近的兩家鋼鐵企業,這兩家企業是xx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黑色金屬製品業(屬於高污染產業)的龍頭企業,企業排放的未達標的污水污染了鮑邱河。“生活垃圾”則屬於廢物、危險品的轉移,上游燕郊產生的生活垃圾未經處理排入鮑邱河,這些污染廢棄物順着水流到達xx村,造成了當地的河水污染。

(二)外來垃圾污染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還意外的發現了外來垃圾污染,其觸目驚心的程度是我們沒有料想到的。據村民們介紹,外來垃圾是一些本村村民從附近的北京、廊坊等地運來的,他們把可以賣錢的垃圾回收,其餘的直接就地丟棄。村裏外來垃圾堆放點的規模令我們乍舌。以一座收廢舊的房子爲中心,方圓2-3平方公里全是垃圾,特別是房子背後的一眼池塘,塞滿了各色各樣的垃圾,垃圾發酵後混雜在一起的惡臭讓人無法呼吸。

二、農民環境意識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總結出一些污染轉嫁背景下農民環境意識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第一,農民的環境認知意識正在逐步提高,但理性認知意識仍有待加強。隨着電視、廣播等大衆媒體在農村的普及,農民與外部世界聯繫越來越密切,他們通過大衆媒體對環保方面的知識也有了一定的接觸,瞭解了環保的重要性。但由於國家的環保宣傳主要集中在城市、宣傳內容也以城市居民爲受衆設計,貼近農民的環保宣傳少之又少,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民的環境認知意識在理性層面仍較欠缺。

第二,農民有提高環境認知意識的願望和需求。隨着環境污染由城市轉向農村,環境污染對於農民不再是一個遙遠的詞彙,農民都有了解更多環保信息的願望。對與自身關係密切的環保信息,例如遭到環境侵權後如何維護自身權益、當地環境質量信息等,成爲農民最迫切想得到的環保信息。他們普遍抱着“學以致用”態度對待環保信息,希望掌握這些信息後能更好的解決自身面臨的環境問題。

第三,農民的環境維權意識有較強的滯後性。只有當環境污染嚴重影響到自身生產生活時,農民纔會想到維權。我們在訪談中瞭解到,xx村村民維權始於村裏的飲用水受到污染,已無法飲用。在企業污染環境的初期,農民並不知曉,或者雖然知曉,卻由於自身沒有受到實質損害而未及時維權,環保知識的缺乏和權利意識的薄弱導致了農民維權意識的滯後。

第四,農民的環境維權意識有一定的狹隘性。農民在環境維權中對政府有極大的依賴。從環境監管、接受環境投訴、到負責解決環境問題,只要出現了問題,農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政府。這與我國傳統的“父母官”思想根深蒂固有關。傳統中國,行政權力強大,行政權力同時行使了司法權和部分立法權,演變延續至今就成了“只要找政府一切問題就能解決”的現象。但在沒有分析各種維權方式利弊的情況下,盲目依賴政府,會使農民維權的道路越走越窄。而且當找政府後問題仍得不到解決時,這種對政府的嚴重依賴會轉化成對政府的嚴重失望。當然,農民維權意識的狹隘性也與其對其他維權方式的不瞭解以及其他維權方式的無效性有關。以環境訴訟爲例,我們的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民對環境訴訟不瞭解,就更不用說利用訴訟維權了,而現階段環境訴訟本身的缺陷也使其難以進入農民維權的視野。

三、農民維權的困境

爲什麼農民的維權之路如此艱辛?xx村村民在問卷中給予了我們一些啓示,結合調研中的所見所聞,我們對農民維權的困境也做了一些思考。

1、國家政策的偏差、政府在諸多領域的缺位與農民對政府的依賴之間的矛盾

我國長期以來的政策都體現了“重城市、輕農村”的特點,不僅農村經濟發展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農村的環境和農民環境權的保護也爲公共政策所忽略。雖然這幾年國家不斷出臺各種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扶持,之前的政策偏差有所糾正,但幾十年積聚產生的問題不可能馬上得到解決。

此外,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的諸多領域存在缺位現象,具體表現在:第一,農村環境保護的資金及其他資源投放嚴重不足。中國環境保護投資幾乎全部用於城市和工業,農村的環保設施投入幾乎爲零。 這一問題在xx村也存在:村裏沒有集中收集生活垃圾的設施,生活垃圾隨意傾倒;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鮑邱河。第二,農村環保機構不健全,監管力度不足。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在以城市和重要點源污染防治的基礎上的,對農村環境污染及其特點重視不夠。當前,最基層的環保系統是縣一級環保機構,只有少數鄉一級政府設有環保辦公室、環保助理、環保員等,但這些機構和人員的工作職責並不明確,使得廣大農村地區基本屬於環境監管的空白狀態,無法在事前或事中有效控制環境污染的發生。

中國農村鬆散的組織結構在集體行動方面的能力很弱,特別是在提供像環境保護這種公共物品方面的能力先天不足。 因而在環境維權過程中,農民表現出對政府的嚴重依賴,但國家政策的偏差和政府的缺位使得農民無法從政府獲得其期望的結果。這一矛盾已成爲農民維權活動中最顯著的矛盾。

2、政府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理念之間的矛盾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之間本應該是相互促進的關係,但由於多年來我國奉行“經濟指標至上”的發展觀念,一些農村地區的基層政府在發展過程中“唯經濟論”,盲目擴大招商引資規模,降低招商引資門檻,哪怕引進高污染、高能耗的項目也在所不顧。引進上述項目之後不但不對其進行環境監管,反而爲其污染環境提供種種便利,對觸犯環境法律的責任人百般包庇,gdp不斷增長的同時當地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先污染、後治理”這種本末倒置的發展理念本應該予以摒棄,但對經濟增長的盲目追求使得這一錯誤觀念仍有生存空間。

3、農民對自然環境的嚴重依賴與其在環境保護中的雙重弱勢地位之間的矛盾

農業是最大限度依賴於自然的生產部門,農民的生活資料又很大程度上直接取自於自然資源,如飲用水、燃料、食物等。雖然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獲得生活資料的途徑更加廣泛,但從自然界直接獲取仍是最主要的途徑,這使得自然環境對於農民的生存和發展質量有更直接的影響。但農民在環境保護中卻處於雙重弱勢地——相對於污染企業的弱勢和相對於城市居民的弱勢。 相對於污染企業的弱勢地位,使農民在與污染企業談判和抗爭中處於劣勢;相對於城市居民的弱勢地位,使得農民在分配環境保護資源、組織城市污染轉嫁等方面處於劣勢。這一矛盾使得農民的環境權益更容易受到侵害。

4、農民環境維權能力的薄弱與環境維權的複雜性、高成本之間的矛盾

首先,由於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農民的環境維權意識不強,缺乏抵制環境污染的主觀能動性;或者雖然有較強的維權意識,但不瞭解必要的維權知識,不知如何維權。其次,小農經濟在當今農村仍普遍存在,農民之間的聯繫較爲鬆散,這使得對集體力量依賴性較強的環境維權在農村難以開展。再次,基層政府的不支持也減弱了農民的環境維權能力。有的基層政府與污染企業關係密切,甚至包庇、縱容污染企業的違法行爲;有的基礎政府對農民維權活動抱有偏見,認爲農民是在“胡鬧”,爲了保持當地社會穩定,對農民的環境維權活動進行壓制。另外,農民的經濟條件也極大的限制了他們的環境維權能力。

與此同時,環境維權比一般維權更復雜、成本也更高。主要表現在:第一,證據收集的難度很大。環境污染損害的滯後性和複雜性使得環境污染案件的因果關係難以認證;另外,環保部門攝於政府的壓力常常不敢出具鑑定或者不敢出具真實的鑑定。第二,環境維權的成本很高。證據的收集、因果關係的證明等都需要律師或其他專業人士的介入,這必然產生高昂的律師費、鑑定費用,受到自身收入水平的限制,農民無法支付這些維權成本。第三,維權結果的不確定性。即便農民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收集證據、並向有關部門反映了相關情況,結果並不一定是公正的。污染企業大多是當地政府的利稅來源,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環境執法。

四、建議

完善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等立法方面的建議,早已引起國家的關注,我們無需“老生常談”,我們在該部分提出的建議主要結合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的農民維權困境,圍繞“如何在實踐層面保護農民環境權益”這一主題展開。

(一)建立農村環保機構,保證環境保護資源的公平分配

鑑於現實中環保部門往往受制於地方政府,無法公正執法,因此應建立一個獨立於地方政府,直接受環境保護部管轄的環保執法系統。爲了彌補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缺位,政府應建立農村環保機構並配備相應人員,提高基層環保執法者的業務能力;明確農村環保機構的職責和執法手段,防止權責不分,互相推諉現象的出現;擴大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投入,確保農村環境保護經費充足,環境檢測設備齊全,爲農村環境執法提供人力、制度和物質上的保障。

(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在環境維權方面對政府有嚴重的依賴性,因此作爲溝通政府與農民橋樑的村委會無疑應該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目前我國農村已經普遍建立了村委會。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委會有負責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職責,這其中當然包括代表和維護村民的環境權益。村委會的普遍性和職責的法定性,由村委會代表農民主張環境權益無疑是一個“性價比高”的選擇。

但現實中村委會作爲代表維護農民權益仍存在不少困難,第一,村委會代表農民維護環境權益沒有經費支持。目前村委會的經費很少,假如將本來就少的經費拿出一部分用於環境權益的維護,村級財政將更加捉襟見肘。爲此,國家可以加大對村級財政的轉移支付,提高村委會的活動能力;還可以賦予村委會爲採取環境維權行動合理籌措資金的權利,但同時也要建立監督機制,防止該權利成爲村委會謀取私利的手段。第二,村委會代表村民提起訴訟的資格在法庭上常受到質疑。現實中,法院常以村委會“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爲由,拒絕村委會代表村民提起訴訟,鑑於農民維權力量的薄弱性、環境污染的集體危害性、環境維權的複雜性等原因,法律應該確定村委會可以以原告的身份代表本村村民提起訴訟。

(三)完善環境宣傳教育體系,提高農民的維權意識

農民是農村環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提高農民的維權意識,對於改善農村環境意義重大。首先,應藉助社會輿論、媒體等途徑,增強廣大農民對環保知識、環境維權等的認識能力,鼓勵農民積極維護自己的環境權益。調查中我們發現,大衆媒體在環境信息的傳播方面已成爲農民的首選,因此社會各界應利用好這個平臺,提供更多易於農民接受的環保信息。其次,建立農村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目前地方政府或者對本地的環境狀況不甚瞭解,或者有所瞭解但不對農民公開,這些做法是與我國的信息公開立法相違背的。因此,應儘快建立農村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爲農民監督當地環境提供條件。再次,支持各種ngo向農民提供環境維權服務。這可以有效解決政府對農村環境資源供給不足和農民對環境資源需求方面的矛盾。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由於農民對ngo的瞭解較少造成農民在遇到環境問題時向ngo尋求幫助的意願較小,因此,政府應該創造寬鬆的政策、法律環境,並加強引導,讓更多的ngo走進農村和農民,爲他們提供相關環境服務。

(四)擴大法律援助制度的適用範圍

目前中國的法律援助對象主要是生活困難的城市居民和居住在城市的農民工,不包括在農村居住的農民。其原因主要有:

一、法律援助要求接受援助的對象“生活困難”,但農民沒有固定收入,難以證明自己的收入狀況。

二、農村貧困面太大。我國農村人口比例較大,法律援助機構的力量和資源本身並不充裕,無法滿足農村的需要。

三、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較窄,農民因環境污染所受到的損失往往不符合申請法律援助的範圍。

由於中國農村人口多,貧困人口數目較大,對農民提供法律援助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我國應針對農民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法律援助機制。爲了解決法律援助資源緊張的狀況,該機制可以是一個多方參與的機制。一方面,政府應充分依託現有的法律援助機構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另一方面,政府應鼓勵並積極創造條件,讓社會各界爲農民提供相關的法律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