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總結

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農村文化建設要堅定不移地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此不斷促進鄉風文明的徹底改善。

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總結

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先進文化注入。目前,美麗鄉村建設正在深入推進,總體形勢很好,但我們應當看到,在一些地方存在着重經濟輕文化、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未把鄉風文明建設擺上應有位置,致使農村思想混亂、道德滑坡、正氣不彰、行爲無序,不和諧、不文明的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它所倡導的是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推進的美麗鄉村,鄉風文明是題中之意,思想文化建設是不可或缺的。當前,深入推進的美麗鄉村建設爲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支撐,農村面貌的改變也爲鄉風文明建設創造了良好環境,但需要的是真抓實幹、虛功實做,那種認爲“農村經濟實力增強了,物質條件改善了,鄉風文明自然而然地就搞上去了”的思想認識是不正確的。不乏這樣的例子,有的鄉村經濟實力增強了,但秩序很亂、風氣很糟、矛盾重重,對此應吸取教訓、引以爲戒。相反,以美麗鄉村建設爲新的起點,在抓經濟建設、改善村莊面貌的同時,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農村的貫徹落實,讓鄉風文明站位於美麗鄉建設,積極主動地引導農民樹立科學思想、養成文明習慣、崇尚道德風尚、追求健康生活,這既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農村和諧穩定發展的現實需要。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鄉風文明承擔着在農村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造就新型農民的重要任務,而農村文化建設作爲其主要內容,是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切入點。我們積極推進文化惠民、文化育民工程,重塑鄉村的核心文化,爲美麗鄉村建設注入先進文化內涵和精神動力,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創造更加有利的文化條件。

大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鄉村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應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實際和農民的特點,以鄉土爲根基,以傳統爲依託,以時代爲基調,大力挖掘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時代特色文化,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變爲農民易於接受、樂於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筆者認爲,應積極在農村倡導“五種文化”,組織引導農民創建和諧鄉風,營造精神家園。

以“孝道”爲核心的倫理文化。“百善孝爲先”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恪守的傳統美德,特別在農村,盡孝道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礎。儘管由於現代家庭的分化,使孝悌觀念受到利益的衝擊,但總體上這種文化的根基還在,需要將其與法律提倡的贍養義務有機結合,在農村大力營造盡孝守德、厚養薄葬的新觀念。這在社會保障較爲薄弱的農村十分重要,即便是農村社會保障完全建立起來,它仍將是農村社會和諧、人文關懷的重要特徵。

以“親情”爲核心的民俗文化。“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國民間本土的民俗文化活動大都帶有親情、團圓、和睦的特徵,都內含着祥和的節日心理,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這與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是相通的。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就農村而言,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大流動,我們弘揚和發展這種民俗文化更爲必要。

以“公益”爲核心的功德文化。“人過留名、燕過留聲”是一句俗語,但它道出了“功德”、“向善”之心人皆有之,是人們奉獻愛心、樂善好施的心理表達,絕不能簡單歸結到迷信、功名之列。在廣大農村,農民更多懷有這種樸素的“面子”思想。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不乏打工農民爲家鄉捐資助學、打井修路等善舉,更不乏富裕起來的農民回報鄉親、贊助集體、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典範。在農村倡導社會公德,應大力營造功德文化氛圍,引導更多的農民愛家鄉、建設家鄉、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道德實踐中提高素質、提升境界。

以“尊重”爲核心的禮儀文化。中華民族素來是禮儀之邦,農村人更是以純樸、熱情、厚道而著稱,這爲我們弘揚和發展禮儀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今天要倡導的禮儀文化,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接人待物要講究文明禮貌,包括文明用語、衣着打扮等,我們不妨把它稱爲“形式禮儀”;二是對待社會和他人應存感 恩之心,姑且將其稱爲“行爲禮儀”。其實,這兩個方面都是以“尊重”爲核心的。我們要在農村大力倡導尊重人、尊重人的勞動的風尚,要使農民明白社會分工不同,正是每個人都在爲“我”提供着不同的“服務”,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纔有我們幸福美好的生活。應善待社會、善待他人,消除那種不分青紅皁白、動輒“仇官”、“仇富”的極端心態。

以“宜居”爲核心的環境文化。現在很多農村硬件水平提高了,但缺乏設計和規劃,一味地向城鎮看齊,並排蓋樓房、外牆帖瓷磚、水泥漫地面等,失去了鄉村本來的韻味和特色,沒有一點美感。倒是一些古村落,留給人們無盡的文化享受。城鄉一體化不等於城鄉一樣化,美麗鄉村建設應注重鄉村文化符號的保留。更要適應市民休閒生活的需要,注重文化形象的設計,深刻挖掘村落的歷史文化內涵,突出“宜居”、“宜業”的核心價值取向,加強人文精神的塑造,建設民居錯落有致、環境優美宜人、村與自然和諧、綠化美化景觀化特點凸顯的新農村,這樣,既可以以環境育人,又可以借文化興業。

培育鄉村文化發展的土壤。一、建立有利於農村文化 穩定發展的制度保障。就行政村而言,每個村都是一個自治組織,有利於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小氣候”,所謂“十里不同俗”就是這個道理。應將村民應盡義務文明行爲要求寫進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中,經村民充分討論後實施,形成了規範性制度,久而久之就形成村民自覺踐行的文化風尚。

二、採取有利於農村文化健康成長的激勵辦法。羣衆是文化建設的主體,農村文化建設應以鼓勵爲主,激勵調動多數人蔘與的熱情。農村多數羣衆都有抑惡揚善、張揚正氣、崇尚文明的良好願望,關鍵是村組織能否順應羣衆意願、針對羣衆“隨衆”心理,採取行之有效的辦法。這些激勵辦法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三、營造有利於農村文化不斷提升的活動氛圍。農村是熟人社會,需要建立文化活動平臺,滿足羣衆溝通、交流、參與的要求,爲農村文化建設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圍。按照中央文明委的要求,鄉村應以“我們的節日”爲主題,利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民族傳統節日,注重挖掘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民族優秀文化,引導村鎮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紀念或節慶活動,弘揚民族優秀文化 ,彰顯民俗文化特色,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

四、實施有利於鄉村文化脫穎而出的政策措施。本着“宜居”、“宜業”的村落文化建設要求,應積極扶持引導有條件的農村開展特色文化鄉村建設,同時提供有力的宣傳支持。特別要針對民間文化資源豐富、手工藝特長突出的鄉村,鼓勵發展“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加強古村落、古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依託生態、農業等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名鎮、名村。

總之,開展農村文化建設,要緊密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既要尊重傳統,又要推陳出新;既要整體推進,又要突出特色。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把文化建設植入美麗鄉村建設中,在改善農村物質條件的同時,創建農民安居樂業的精神家園,促進農村的和諧穩定發展。

標籤: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