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野外實習個人總結

野外實習個人總結

野外實習是普通動物學教學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聯繫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環節,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野外實習個人總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野外實習個人總結1

實習區域概況:

⒈皇島:

二、實習的主要內容:

㈠張家口—北戴河沿途:

⒈地形變化:冀西北間山盆地—山前平原—濱海平原。

⒉業生產特點:一年一熟—一年兩熟。

⒊民建築:均坐北朝南但張家口房屋北無門窗,而秦皇島的則南北均有門。

㈡鷹角石下海灘上:

⒈岬角、海灣的侵蝕、堆積:山海關—北戴河間海岸形態爲岬灣相間狀。受波浪折射作用,岬角處波能匯聚受到侵蝕,海灣處波能副散形成堆積。(實習報告)鷹角石所在處爲岬角,其由花崗偉晶岩脈組成,抗侵蝕能力強,形成突出的岬角。

⒉海蝕-、海蝕崖、海蝕平臺:在海水與海岸岩石相交接的地帶,致使岩石沿節理及抗蝕性弱的部位發育成凹槽而形成海蝕-。由於海蝕-的發展,上部巖體懸空、墜落,形成陡峻的海蝕崖。由此可見,海蝕崖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海岸的後退過程。在海蝕崖後退的同時,在其前方留下一個向海微傾的基岩平臺,稱海蝕平臺。

⒊波浪在淺水區的變形:迎水坡平緩,背水坡陡。

⒋波痕性質:屬於流水波痕,形態不均勻,在潛水沉積環境下形成。

⒌岩石的三維節理:此處的岩石節理較發育,其橫向、縱向、斜向三方面節理共同發育,三向節理相交處的岩石脆弱,加劇了岩石遭受侵蝕的程度,爲形成海蝕地貌提供了有利條件。

㈢雞冠山:

⒈雞冠山東南坡中部:早元古代綏中花崗岩的巖性特徵爲酸性岩漿岩,呈深成的岩基侵入體,屬下元古界前的產物,爲肉紅或灰白色,等粒結構。主要礦物有鉀長石(肉紅色)、斜長石(灰白色)、石英(透明狀)、角閃石、黑雲母(黑而薄)等。

⒉雞冠山東南坡近頂處:晚元古代青白口系景兒峪組與下伏綏中花崗岩的接觸面處有很明顯的界線,並且是個較平緩的接觸面,兩者並沒有參差不齊或相互穿插的現象。花崗岩體中未發現上覆岩層的俘虜體存在。發育在下面的岩石中的節理也沒有延伸到上覆岩層中去;下伏花崗岩其近接觸面處和遠離接觸面處岩石特徵有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在巖體的表面產生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等,說明花崗岩體已遭受變質作用;上覆沉積岩未見有變質或任何烘烤現象。底部還有很薄層的小角礫岩,碎塊的主要成分卻是下伏巖體表面的產物。由此判斷其接觸類型爲沉積接觸。

⒊雞冠山頂採石場:⑴晚元古代景兒峪組巖性特徵:本組的主要巖性特徵是石英砂岩。其新鮮面呈灰白色,風化面爲黃褐色,並帶鐵鏽色,石英含量很高,含有一定量的鉀長石,淺綠色海綠石礦物往往肉眼可見。中細粒結構。其底部含少量礫石及小角礫。下粗上細的巖性變化反映了當時的海侵沉積環境。⑵浪成波痕構造:浪成波痕形態對稱,波峯尖銳,波谷圓滑,形成於靜水條件。

⒋雞冠山北側懸崖邊:⑴地塹的構造特徵及地貌表現:該地塹由三組傾向相向的正斷層形成。大平臺與雞冠山的巖性組成是一致的,即上部爲景兒峪組石英砂岩,下伏綏中花崗岩。前者抗風化能力強,後者抗風化能力弱,致使斷面的上下坡度出現不一致,石英砂岩形成陡崖,綏中花崗岩形成緩坡。地塹構造在地貌上表現爲谷地形態,稱地塹谷。⑵斷層崖的形態特徵:我們看到的斷層崖是剝蝕後退的陡崖,而並非原來的斷層面。斷層面一般來說應爲直線形,但由於後期溝谷的發展,常使斷層崖在不同部位產生差異性後退。溝谷處後退快,崖面內凹,溝間部位後退相對緩慢,斷層崖外凸,這樣就使原來直線形的斷層崖變得彎彎曲曲。⑶方山與單面山:通過觀察大平臺與雞冠山的岩層爲水平岩層故其屬於方山。

㈣石門寨:

⒈石門寨西門外200米小採石坑:通過觀察奧陶統冶裏組頂部的小斷層,在確定斷層面後我們發現其上盤岩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故判斷其爲正斷層。

⒉石門寨養雞場北小溝:下覆的下奧陶統亮甲山組爲豹皮石灰岩,爲中厚層石灰岩,上覆的中石炭統本溪組的一套粉砂岩、頁岩.此處岩層露頭不好,只是分界線不明顯,從區域上看二者接觸關係應爲假整合接觸。

⒊百印臺北100米處探槽西口:⑴接觸關係:中石炭統本溪組巖性爲細砂岩粉砂岩,顆粒細;上石炭太原組巖性爲長石石英砂岩,粗砂結構,顆粒相對較粗。二者接觸面上下的兩層岩層相互平行,接觸面產狀緻密,岩層沉積沒有間斷,故屬於整合接觸。⑵巖性特徵:本溪組下部主要以細砂岩、粉砂岩爲主,上部則爲細砂岩、粉砂岩夾泥質灰巖透鏡體,底部含鋁土質粘土巖,整套地層中岩石的顏色以深灰色、灰褐色爲主。太原組底部巖性爲長石石英砂岩,顏色爲淺灰,礦物主要成分爲石英、長石、岩屑砂粒、泥基質。粗砂結構,塊狀結構。其沉積環境變化方向爲從南向北侵入。

⒋百印臺西南100米處:太原組長石石英砂岩的巖性特徵及球狀風化現象:太原組的地層是伴隨海退過程形成的。受地殼擡升的影響,具有層次構造的長石石英砂岩突出於地表,因太陽輻射熱量的晝夜和季節變化,使地表岩石產生膨脹和收縮,並且岩石表層和內部冷縮有差異,致使岩石表層和內部產生了裂隙,並一層一層地剝落下來,這種作用就是物理風化作用。但這種風化作用,岩石突出的尖角部分三面遭受風化,速度最快;而棱處的兩面風化次之;面上風化最慢。這樣開始不規則的巖塊逐漸會趨於近圓狀或橢圓狀。之後風化速度各處基本一致,產生均勻的同心圓式的層狀剝落。這種現象稱之爲球狀風化。

㈤上莊砣與小傍水崖間的石河河流階地上:

⒈彎曲河岸凹岸和凸岸的地貌特徵:此處爲石河河谷的一個彎曲河段。由於河流橫向環流的作用,凹岸形成陡崖,凸岸發育了河漫灘,河谷橫剖面呈不對稱狀。

野外實習個人總結2

野外實習不僅使我們對課本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我們對課本的知識有了一個理性的認識。應教學大綱的要求,也爲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我們進行了爲期七天的野外實習。

一、實習目的和意義

動物學是一門內容十分廣博的學科,研究對象是動物各類羣的形態結構、分類和有關的生命活動、發育規律、以及動物和外界環境之間多種多樣關係的科學。人們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可能很好地認識和利用動物,使它能更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學會認識動物的特點,並且通過其特點對動物進行鑑定,瞭解其用途,以及在農業生產中的預防;掌握動物標本的採集以及製作方法;通過野外實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學會認識動物的特點,並且通過其特點對動物進行鑑定,瞭解其用途;掌握動物標本的採集以及製作方法;通過野外實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掌握所採集動物的種類名稱、分類地位、分類依據、採集場所、採集方法、標本製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1、通過野外實習,不僅能夠把在課本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聯繫到實際中,還能夠使我們對已學的知識加深理解。

同時可以增強我們的實踐能力,培養我們對於動物學學習的興趣。

2、通過野外直接捕捉野生動物(主要是昆蟲),學習採集動物標本的方法,

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類鑑定,同時學會和熟悉運用諸如圖片比照、動物分類檢索表、主要特徵鑑別等方法進行動物分類鑑定。

3、通過對捕捉到的動物進行動物標本的浸製、剝製、乾製等的標本製作,

學會動物標本製作的基本技術和方法。

4、通過野外實習,可以培養我們在今後的教學科研工作中應有的科學態度,

以及在生活中吃苦耐勞的精神、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和團隊榮譽精神。

二、實習基本情況簡介

1、實習時間:20--年05月26日——20--年05月29日

2、實習地點:安徽省黃山市湯口鎮寨西浮溪村

黃山市位於安徽省的南部溫和多雨,四季分明。本次的實習地點是黃山的最南端——湯口,該地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具有很高的教學和科研價值,是我們進行野外實習、學以致用的理想之地。

3、實習人員:20--級生物科學班全體學生

4、指導教師:耿學俠、查嶺生、李學明、丁建華

三、實習要求與任務

1、認識100種以上的動物種類

(主要是昆蟲),並至少能分類到目。

2、學會並掌握描述動物的分類特徵。

3、學會利用檢索表檢索和鑑定動物的類別

4、學會製作昆蟲標本和動物錄製標本的基本方法。

四、實習內容

我們實習的內容主要爲無脊椎動物(昆蟲)的野外觀察、採集、分類鑑定、標本製作與保存等。無脊椎動物——昆蟲標本的採集與製作

1、昆蟲採集工具

捕網、毒瓶(裝有乙醚或酒精,用於迅速毒殺昆蟲)、三角紙包等

2、昆蟲採集方法

本次實習中我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網捕法和燈光誘捕法,介紹如下:

(1)網捕法:分爲飛網採集法和掃網採集法,一般是看到要捉的昆蟲後用捕網採集,適用於善跳會飛的昆蟲。飛網法主要對象爲鱗翅目(蝶類)、蜻蜓目、雙翅目(蠅類)、和膜翅目(蜂類),掃網法主要對象爲竹節蟲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蝗蟲、同翅目、脈翅目以及陸生半翅目和鞘翅目的主要類羣等。捕網的使用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當昆蟲入網後,使網袋底部往上甩,將網底連同昆蟲倒翻上面來。一種是當昆蟲入網後,轉動網柄,使網口向下翻,將昆蟲封閉在網底部。

取蟲時,先用手握住網袋中部,將蟲束在網底,再將毒瓶伸入網內扣取。對於膜翅目昆蟲,應先隔着網將其彈暈再放入毒瓶中。對於鱗翅目昆蟲,應隔網用手輕捏其胸部,之後使其兩翅豎立,放入三角紙包中。

(2)燈光誘捕法:利用某些昆蟲趨光性的特點,夜間在駐地附近靠近河流的地方,樹起一方白幕布,幕上前方拉上一盞電燈。昆蟲會趨光而至,多數停在布幕上,或跌落布幕下,集中採集,用鑷子夾入毒瓶或紙包或浸入酒精中,以備製作標本。主要對象爲蜉蝣目、廣翅目、鱗翅目(蛾類)、襀翅目。

其它的輔助方法有振落法,適用於在高大樹木上的昆蟲和一些具有假死性的昆蟲。搜索法,適用於躲藏在各種隱蔽的地方昆蟲。毒殺法,主要是用酒精和乙醚致死昆蟲。

3、昆蟲的分類鑑定

(1)參考:指導教師的講解、徐亞君和唐鑫生《無脊椎動物學野外實習指導》

(2)方法:根據昆蟲的形態特徵利用分類檢索表和形態對比進行鑑定

4、昆蟲標本製作

(1)製作工具

①泡沫板式展翅板:主要用於鱗翅目昆蟲的展翅。

②昆蟲針:用於針插固定昆蟲,針由細到粗分別爲0、1、2、3、4、5號。 ③鑷子:用於夾鑷昆蟲。

④標本盒(內放泡沫):用於存放標本。

(2)製作方法:展翅法、針插法等

(3)製作過程

一個昆蟲標本製作的全過程應包括清理、整姿、固定、標籤、保存等幾個步驟。①清理與插針:標本必須清理,在採集昆蟲時,蟲體上常粘附污屑,要把污屑清理掉。昆蟲標本都要用昆蟲針針插固定,針插的方法依昆蟲的大小、結構、種類特點的不同而定。插針部位一般是從前胸近後緣正中略偏右一點向下插針,正好通過第二對足的基節爲準。針插高度採用三級臺規範。標本的留針高度要一致,使展示美觀。

②整形與固定:標本插針後就進行整形與固定,包括整姿、展翅、雙重針插和粘貼針插。對蝗蟲,甲蟲等標本的觸角、步足等須一一整形。對蛾蝶、蜻蜓、大蜂等都要用展翅板進行展翅,使之模擬飛翔狀態。對小型蛾子等爲使其美觀,也可用雙重針插法。有些小昆蟲如瓢蟲等,可直接把標本粘貼在三角形卡片尖上,紙尖上蘸少許萬能膠或一般膠水。粘在蟲體前足與中足之間,在用三號針從小三角片的底邊附近插入,使它達到一般標本的高度。

野外實習個人總結3

第一天 大部隊出發

清晨六點,鬧鐘把我們從夢鄉中拉醒。這是進大學以後爲數不多的幾次早起,因爲今天不是一般的日子,我們要出發去寧波天童進行爲期十天的實習。浩浩蕩蕩的大部隊在上海火車站的候車室會合,每一個人都是重型裝備(身上背一個包,手裏還提着一個),最有趣的是有一個女生寢室全體都拖一個箱子,快趕上一支登機的空姐隊伍了。一路上,大家都很興奮,長達6個小時的路程,對於整個車廂都是同學的我們來說,就像一次集體活動,打牌、聊天、做遊戲,時間在歡笑聲中走過,剛火車停住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已經到了寧波。下了火車,又上了公共汽車。我們離目的地越來越近了。又過了一個小時,到了,我們終於達到了“傳說中”的華東師範大學天童實驗基地。雖然看上去有些簡陋,但是看到了“傳說中”的老王站長,感覺到好親切,我相信我一定會在這裏度過美好的十天。我們這一屆的學生特別的多,所以住房問題很成問題,不過在老師們的安排下,一些都井然有序。第一天,我就看到了“傳說中”的天童螞蟥和馬路(爲什麼特指天童螞蟥,只是因爲它的名字對我們早已如雷貫耳)。晚飯,不記得是什麼了,但是我還記得那是不錯的一頓,比我們想象中的好很多。吃過之後,大家各自收拾東西,第一天就這樣在忙碌中度過了,但這只是一個開始。

第二天 踏查地形,率先砍樹

又是清晨六點,李立老師用擴音器把我們震醒,這是我們才意識到,以後的每天,這個時候就該起牀了,而不再是7:30。吃過早飯,片刻休息之後,天童實習就真正開始了。早上,是踏查地形,有王希華老師帶隊,繞着周邊的山林,熟悉一下地形,順便認識植物。由於來之前就知道實習過後會考認植物,所以從第一天起,大家就對植物特別感興趣,一路上,緊跟着老師,記錄筆記,遇到不認識的植物就採,(不過不能亂採,採集植物標本要求新葉老葉皆有,不能單採一片葉子,花期的最好有花,結果的要有果實,蕨類最好連根一起)幾段路下來,每人手裏都是一大把的植物。雖然記得模模糊糊,但是大部分植物的名字,都已經存入記憶了,只等慢慢的一一對應。下午,各組分組實驗,我們組首先做植被實驗。跟着大小兩位師兄,來到古天童的採石場附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測定生物量。測定的樹種是木荷和馬尾松。每種樹選擇3個不同胸徑的個體,將其砍下,測量胸徑(1.3m處直徑),地表直徑,0.3m處直徑,1/10高處直徑,樹高,樹冠直徑,第一活枝高,第一葉層高。然後測量葉片鮮重,新枝和老枝的鮮重,樹幹重量,分別採樣,以備進一步實驗。看似簡單的實驗,卻是一個高強度的重體力活,纔開始第一天,我們就覺得好累,十天的實習,相信不會輕鬆。

第三天 繼續砍樹,辨認植物

還是清晨六點,不過這次李老師改用他洪亮的嗓門喊我們起牀,因爲我們在前一天將他的擴音器藏了起來,直到最後一天才還給他。由於昨晚烘乾樣品時不慎起火,我們的樣品損壞一部分,所以加重了我們今天的任務。不過一回生二回熟,同樣的工作,更多的工作量,反而我們用了更少的時間,早早的結束了早上的工作。正當我們快體力不支的時候,我們的砍樹任務終於結束了。下午,我們跟着王希華老師,開始植被的另一個實驗,拉樣方。今天才是試手、學習。先到了離基地不遠的一片林子,認清楚其中的所有的植物,然後就開始了。首先是用捲尺拉一個20-20m的正方形,要求精準。再將其分成四個10-10m的樣地,每一個樣地在其同一個方位(比如一個樣地的10-10m在左下角,那其他三個也必須在左下角劃分)劃出一個5-5m的樣地,再在其中的同一方位劃出一個1-1m的樣地。在10-10m的樣地中辨認喬木的種類,數量,高度和遮蓋度;在5-5m的樣地中辨認灌木的種類,數量和遮蓋度;在1-1m的樣地中測量草本的蓋度。在蓋度測量上,運用多蓋度綜和級(5=不論個體多少,蓋度>75%;4=不論個體多少,蓋度爲50%~75%;3=不論個體多少,蓋度爲25%~50%;2=不論個體多少,蓋度爲5%~25%,或者蓋度雖然<5%,但個體數很多;1=個體數量較多,蓋度爲1%~5%,或者蓋度雖然>5%,但個體數稀少;+=個體數稀少,蓋度<1%;r=蓋度很小,個體數很少;)那天下午,我們還走了一下“傳說中”的防火道,一向以陡峭著稱,可是老師只讓我們走到了1/10高度處。但是既然來了,我就不想錯過機會,在經的`老師同意的情況下,帶足水,帶上手機,和另一位同學一起上了頂峯――太白。不僅欣賞到了一望無際的美景,更對自己的體力、毅力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考驗,值得。

第四天 走陡坡,做土壤

仍然是清晨六點,大家按時起牀,一陣忙碌之後又開始了新的一天。今天早上,還是跟隨王老師拉樣方。那個地方比一般的要陡一些,在70年代被砍伐過,現今長成爲木荷-栲樹林,最大的特點是以萌枝爲主。同樣,對其拉樣方,然後測定。植被實驗做完了,到了下午,開始了土壤實驗,以王秀芝老師爲指導。第一天也是練手,着重掌握各種儀器的使用和實驗方法。首先是選地和挖剖面,要求選擇受人爲影響小的土壤,用鏟子豎直剷出一個剖面,用小刀輕輕挑土,顯出自然面根據顏色劃分層次,一般分枯枝落葉層(A0)、腐殖層(A1)、淋溶層(A2)、澱積層(B)和母質層(C),也會在中間出現AB、BC等過渡層。同時用羅盤測坡向和坡度。在測坡向時,人背對剖面站立,北向正對剖面朝向,調節羅盤上的氣泡使之到中間,瞬時按下按鈕,固定指針,讀數。測坡度時,正對剖面,用手大致筆劃出坡度,將羅盤側向豎立,南向朝上,按坡度方向擺放,調節內側氣泡到中間,記下讀數。接着就是一系列並行實驗,有測PH值,顏色,質地,結構,鬆緊度,溼度,根系及侵入體和新生體。測PH時,用小刀取土先預擦一下白瓷板,然後取少量,滴入試劑,混勻後與比色卡比色讀出數值,過程中注意不能用手接觸。測顏色時取土壤細小顆粒撒在比色卡上比色,區別顏色。測鬆緊度用小刀插試土層,分鬆散、疏鬆、緊實和極緊。測溼度是用手緊握土壤感覺,分溼、潤、稍潤、潮和幹。測結構時用鏟子去土,抖勻,觀察大塊,塊狀,碎塊狀和顆粒狀的多少。測質地時取部分土,加少量水,揉搓,看是否能成球,成條,成環而劃分不同土質。侵入體一般指人爲垃圾,石塊等。

第五天 酸棗溝,防火道

這次的清晨六點,不是被別人叫醒的,而是自己自覺醒過來的,也許短短的幾天,就已經養成了習慣。今天仍然是作土壤實驗。不過所去的地方比較有挑戰性,一個是螞蟥窩,一個是陡峭的防火道。我還是上去了,到了第一次所路過的鐵架子,看到了上一次留下的簽名。

第六天 實驗的最後一天

還有半天,一大早,還是六點,重複完每天的起牀工作,帶上工具,出發了。今天我們的實驗土壤是水稻田,層次劃分和前者不同,從上到下分別是耕作層、犁底層、心土層和母質層。在挖掘的時候,一般選50-100cm,剖面向陽,便於觀察,在挖的時候,每一層的土堆放到一邊,以便還原。挖掘直到見水爲止。其他操作都和以前一樣。幾天的實驗,不光是用腦,更是一次體力的挑戰,在實驗中,男生可謂是重體力,砍樹、挖土、爬山、開路,幾天下來,已經勞累不堪了,今天下午,實驗都完成了,好好的休息了一回,準備面對第二天的挑戰。

第七天 挑戰極限,再上太白

今天是老師給我們的調整日,不過我們幾個不安於現狀的同學,還是要求老師帶我們上太白。雖然我已經去過一次了,但是對於我,已經不再是因爲想要看風景,或是嘗試沒有嘗試過的事。我覺得這是一次自身的挑戰,挑戰自身體力的極限,連日來,體力消耗很大,但是我總覺得還沒有達到極至,少有的機會,既然出來了,就要來個自我滿足,所以我還是跟着上去了。我和其他三位同學沒有跟隨大部隊從近路走,而是依然選擇了爬防火道。烈日炎炎,防火道上有沒有大樹遮蔭,汗水不住的流淌。其間,我的腿差點兒抽莖,不過還是在同學的幫助下克服了,最後順利和大隊會合,直上太白。在山巔,望着遠方,覺得自己好有成就感,雖然累的連站都要靠意志了,但我終究還是成功了。最後還合影,留下了值得記憶的一幕。

第八天 課題研究調查

最後兩天是留給我們寫小論文的,我們在前一天商量好了研究對象,所以雖然沒有硬性規定,不過我們還是在六點就起牀,早早的出發了。我跟的一組是調查次生演替的先鋒樹種和類型,去了一個馬尾松的林窗,跑馬場上方的灌木叢和新開的防火道,運用我們這幾天所學的知識,對植被和土壤進行了調查。下午就開始寫論文了。

第九天 論文答辯,實習聚餐

不知道爲什麼,雖然很不想早起,但是到了6點,還是起來了,早上沒什麼事,換上乾淨的衣服,我們組一起去了天童寺遊玩了一番。下午,一個午覺之後,就進行我們實習的最後一項――論文答辯。每一小組派出一個代表,闡訴了小組的研究設想,再經過同學們的提問,就算是最終完成了。當然,這一天最主要的不是論文答辯,而是晚上的聚餐。見前些天,大家都把酒直接提着當水喝,老王站長特意購進了十箱啤酒。而我們從來之前到那一天,都沒有改變過我們的計劃,就是將王希華老師灌倒。但最後還是失敗了,連我自己都喝暈了。不過一句話:大家開心就好!

第十天 回校

由於前一天喝多了,5點還不到,我就已經起牀了,一個人坐在門外,欣賞着日出,傾聽着鳥叫和大自然的聲音。最後,還是帶着無限的眷戀,依依不捨地踏上了回校的歸途。

一邊寫着文章,一邊好像又回到了在天童的時候,一切都歷歷在目。這次的野外實習,不僅在專業知識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從書本轉移到實際的操作,更能讓我們掌握和領會,而且同學之間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變得尤爲重要,尤其是表現在男生在女生的照顧上,在砍樹上,挖土上,爬山上,男生總是走在最前面。當然其間也有王秀芝老師所說的友情的昇華,希望都會有一個美好的結果。但是對於我,感覺最深,收穫最大的還是在於對自己的鍛鍊上。平時整體對着電腦,缺少運動,這次出來,是對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練,雖然被太陽曬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結實了,在意志上更強了。每一次對體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鍛鍊,這對於今後的成大,是及其重要的。所以,這次天童實習,總的來說四個字,就是“受益匪淺”。

野外實習個人總結4

實習概況本次的韶關野外實習是在大學學習了《地質學》與《地貌學基礎》課程,對各種地質構造,包括褶皺構造、斷裂構造等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且對不同時代地層的巖性、化石特徵、岩層接觸關係等了初步的知識儲備,以及學會如何使用地質羅盤、作信手剖面圖、素描圖、標本採集後,在唐曉春院長、李春生教授、葉浩老師和王芳老師等的帶領下,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兩個班的本科同學,在丹霞山、大峽谷、芙蓉山等地方,進行主要針對各種地質構造和不同時代地層的巖性、化石特徵、岩層接觸關係等的實習活動。實習目的野外實習是我們自然地理專業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在韶關地區進行對於地質和地貌的野外實習是學習自然地理學及地質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一方面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實習,初步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相關技能,並在實習中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和分析地貌現象的初步能力和嚴肅、嚴格、嚴密和實事求是的科學修養,爲將來參加地理調查或科研奠定

基礎,也爲今後的專業學習提供實踐動力。實習內容之一芙蓉山礦山公園芙蓉山礦山公園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國家礦山公園,其目的爲了恢復原來開礦留下的礦業遺蹟恢復破壞的生態,是具有礦山文化的礦山博物館。礦山公園屬向斜下部一翼,此向斜形成於晚古生代石炭紀下統的石磴子組,是原本水平的地層由於褶皺導致層面向上傾斜形成,巖性爲灰黑色中層石灰岩淺海相。用羅盤在出露岩層測產狀,測得該岩層傾向爲北東37度,傾角20度在礦山公園內向斜剖面的礦層斷層中,從斷層面兩側,通過斷層面兩側岩層是否延續性判斷斷層上下盤,斷層面上部爲上盤,斷層面下部爲下盤,正斷層是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的斷層;逆斷層是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在該斷層中找一個標準層,發現斷層面兩側上盤上升,下盤下降,所以爲逆斷層。剖面上還有些裂縫,不過由於有些裂面兩端沒有發生錯動,因而不能是斷層,只能稱爲節理。在向斜核部的芙蓉湖區域,由於巖性變爲白雲岩和石灰岩,抗侵蝕能力下降,發育了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而芙蓉湖實際上就是一個受喀斯特溶蝕和侵蝕形成的窪地。喀斯特地貌有三種組合,分別是峯林谷地,孤峯盆地和峯叢窪地,而芙蓉湖就是一個典型的峯叢窪地。在地表,湖對面有峯叢地貌,兩側還分佈着不少石灰岩孤峯;在地下,有許多溶蝕而成的喀斯特洞穴,有些洞穴被人工開挖成機耕道,而其中著名的芙蓉仙洞有三層結構,是喀斯特溶蝕洞穴的典型。實習內容之二丹霞山丹霞山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華縣和湞江區交界地帶,總面積約180km?,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構成。早第三紀以後的喜山運動期中,丹霞盆地基本上繼承了燕山晚期構造運動的特徵,仍以較大規模的斷塊擡升爲特徵,而無明顯的褶皺運動,因而丹霞組地層得以保持水平或近水平的產狀,在地塊擡升過程中,相對脆性的,主要由較堅硬的`礫岩和砂礫岩組成的丹霞組形成了大量呈菱形的垂直節理。水流的不斷切割侵蝕使節理深度加大,同時,在懸崖峭壁的底部由堆積着許多由崩積物組成的山麓堆積物,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丹霞山的丹霞組按巖性可劃分爲三個巖性段,從山下到山頂巖性由粗到細再到粗,分下、中、上三段。下段爲下景觀層,半山亭-錦石巖爲主要景點,也是觀察丹霞組下段粗碎屑岩組成的岩溶及懸崖峭壁等地貌景觀的典型地點。上段爲上景觀層,在長老峯的觀日亭不僅可以觀賞日出和晚霞,還可以觀賞丹霞組上段的砂礫岩。實習內容之

三 乳源大峽谷乳源大峽谷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縣城西南68km處的大布鎮。峽谷長約15km,深約300m.峽谷寬度介於100-1000m之間。該區域出露的岩層主要爲泥盆系中下統的含礫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和第四系礫岩及砂質粘土層,另有少量泥盆系中統的片岩、頁岩、灰巖和泥盆系下統的生物灰巖,地層傾角約爲5度。實習內容之四馬壩人遺址 馬壩人博物館馬壩人爲早期智人,馬壩人的化石是在獅子山發現的。獅子巖爲可溶性,巨厚層(200m以上),屬於發育在水平流動帶的大型溶洞。洞內含有的石鐘乳、石筍、石柱都比較少,石鐘乳少也許是因爲洞頂層薄,水裏碳酸鈣的含量少。獅子巖有3層溶洞,說明地殼階段性擡升。第一層溶洞有地下暗河,第二層溶洞有13萬年前的馬壩人頭骨化石及動物化石,第三層溶洞

裏有生物化石。從獅子巖往下看,有喀斯特的地貌組合:孤峯和盆地。馬壩人博物館的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樓爲馬壩人遺址及附近同期化石地點出土的人類化石、文化遺物和動物化石;二樓爲石峽遺址出土的各類人類文化遺存。實習心得在學完了大一的相應地貌地質基礎知識,我終於有機會把它應用於實習中,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我們看到的地質地貌基本都不是它的原始樣貌。由於受到多種因素干擾,特別是人工開鑿挖取山體,導致其受到了破壞。所以我們在鑑定考證某種地質地貌時,要謹慎細微的從多方面觀察,纔有可能判斷正確。理論知識是進行戶外拓展的前提,但是不可生抄照搬,需結合具體場景綜合考慮。而且,野外實習是一種苦力活,考驗的不單單是應用實踐的能力,更是對意志信念力的磨練。至今在乳源大峽谷爬的那個1368級階梯攀爬過程仍歷歷在目,雖然中途真的筋疲力盡,但是登到了最頂級,那種喜悅那種快感難以言語。那是意志力的勝利勳章。

野外實習個人總結5

第一天,我們這一小組的成員跟着鍾瓊芯老師沿着吊羅山公路的方向走。每到一個實習地點,大家都仔細地觀察着路兩旁的植物,便在老師的指導下采集植物標本。遇到不認識的植物則拉着老師問個不停,老師也會給我們介紹了一些植物的特徵、它所屬的科目及其某些種類植物所具有的經濟功能,例如樟科的山雞椒是我國著名的香料植物,於是我們就認真的記下這些植物的形態特徵。到了下午,我們在湖邊的草地上進行植物檢索,鍾老師給我們仔細講解了怎樣利用檢索表進行植物的檢索並示範了植物標本的壓制過程,接着我們就三兩成羣的聚在一起檢索起來。這一天下來,我和我們小組的成員一起檢索出的植物有山茶科的油茶、脣形科得小洋紫蘇、石松科的鋪地蜈蚣、卷柏科的深綠卷柏石松科的石子藤,檢索好後我們便在本子上記下它們的詳細特徵,最後便將檢索好的植物壓制成標本。

第二天,由於天氣不好,所以我們上午沒有出去採集標本,而是在會議室裏聽中科院來的兩名博士給我們上講座,講座的內容是有關於熱帶雨林蜘蛛物種多樣性、蛙類聲音通訊與性別的選擇。大家都聽得很認真,並做好筆記。通過這個講座我們學到了不少知識,也拓展了我們的眼界。下午雖然天氣還不是太好,不過我們依然出發了,我們這一小組是跟着許平老師進行實習。我們沿着大吊羅的方向前進,霧還是很大,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們實習的心情,我們仍舊熱情高漲的觀察並採集植物。吃過晚飯後我們便在宿舍門口的空地上檢索並壓制了今天所採集的植物。我們組一起檢索出的植物有姜科得豔三姜、藤黃科的紅厚殼、大戟科的中平樹、漆樹科的杧果、茜草科的匍匐九節......我們記下它們的特徵後也將它們壓制成標本。

第三天我們進行實習的'目的地是吊羅山後山的原始森林,我們組今天仍然是跟着許平老師進行植物的實習。對於沒走過如此山路的我們來說,今天的實習經歷更具有挑戰性!後山木製的吊羅棧道已經破損不堪,山路崎嶇陡峭,並且這原始森林還是山螞蝗肆虐的地帶,不過我們依然不畏驚險、興致盎然的繼續着我們的實習之旅。這次後山之行我們還一睹了神樹的風采。所謂神樹是一棵有着1500多年曆史的陸均松,它高有30m,直徑200cm,這讓我們無一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我們沒有隻顧着爬山,也沒有忘記我們此次出行是要觀察植物、採集植物的任務。這一路上也採集了不少植物,諸如桃金娘科的桃金娘、茜草科的菲律賓耳草、芸香科的飛龍掌血、金星蕨科的單葉星月蕨.....?在這短短的三天植物學實習中,我們親身體驗了採集、檢索並壓制植物標本的全過程,讓我們從中學到了不少關於植物方面的知識,更加有效的鞏固和加深了理論知識的學習。

標籤:實習 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