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演講稿 > 演講稿精選

講故事演講稿【精品多篇】

講故事演講稿【精品多篇】

講故事演講稿 篇一

記得小時候,每當我聽到這深沉、洪亮的鐘聲,都會不自覺地停下腳步,仰望那高高矗立的海關大樓,被它恢弘的氣勢和透骨的威嚴吸引。同時,一個疑問也在腦海裏久久盤旋:“海關,什麼是海關?”後來老師告訴我們:海關是國家主權的象徵,是扼守經濟國門的關口,是古老而又現代的國之門戶。如今,我穿上了這身神聖的海關服,站在莊嚴的國門面前,我明白了新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從北國到南疆,從西域到東土,從繁華都市到邊陲小鎮,永遠都有這樣一羣人佇立着、凝望着、默默守護着。每一次朝陽的噴薄都輝映着他們訓練的身影;每一次邊境的巡邏,都定格了他們堅毅的目光;每一次走私案件的偵破,都浸泡了他們無盡的汗水乃至熱血。他們是駐守在國境線上的人,是爲國把關的國門衛士。

在這威武雄壯的隊伍中,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緝私英雄”―李順麒。時間回到20xx年9月26日傍晚,他在押送載有走私貨物船隻的過程中,遭遇暴力抗法,不幸落水犧牲,年僅26歲。追悼會上,哭幹了淚水的順麒媽媽說:“麒麒走了,我心痛,可我不後悔,我理解他!”一個“理解”震撼了所有人的心,這是一個來自農村最樸實、最偉大的母親!她並不知道什麼是“赴湯蹈火”什麼又是“忠誠爲國”!可在失去兒子的這一刻,她卻知道在父母與黨的恩情面前,兒子的選擇就是她的選擇!是的,順麒他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用青春和熱血鑄造了海關魂,不斷踐行着“愛國、厚德、增信、創新、奉獻”的海關核心價值觀。

肯尼迪說過:“不要問國家爲你做什麼,先問問自己爲國家做了什麼?”今天,我懷着對順麒同志的深深敬意,再重新體會這句話,便發現它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那就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說到這裏,我的腦海裏突然浮現出這樣一幕:我們科的老蘭叔,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工作,經常帶病堅持上班,有一天我忍不住問他:“老蘭叔,你有15天的年假,爲什麼不用呢?”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小章啊,還有幾個月我就退休了,科裏面人手那麼緊,年假我就不休了,我想站好這最後一班崗。”他本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可是他卻選擇堅守在崗位上,這讓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我們在抱怨海關沒有帶給我們物質上享受的同時,有沒有問過自己究竟爲海關做了什麼?在其他關員加班加點、服務企業的時候,在大家羣策羣力,爭創一流的時候,我們爲海關究竟貢獻了什麼?我們在衡量海關給與和我們的理想相差多遠的時候,有沒有問過自己我們離合格的海關關員還有多遠?

鐘聲震響,催人奮進!我們海關人,正邁着準軍事化建設的步伐前行。你看:結合自己的統計專業知識,爲海關執法評估做出重要貢獻的王銘;聯繫實際、潛心鑽研,形成一套獨特工作方法,並在實踐運用中屢創佳績的周揚;榮獲“雲南省禁毒先進個人”和“最美機關幹部”的關開軼……是他們,一次次刷新通關時間,是他們,不斷創造稅收奇蹟,是他們,撐起了海關永遠不倒的脊樑!

對於入關一年半的我來說,海關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名詞,它更多地揹負了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口岸的查驗臺上,我看到那一個個行色匆匆又陽光向上的身影,我看到那一張張嚴肅認真又不畏艱辛的面孔。我忘不了一線查驗關員寒來暑往奔走於查驗場上的認真,他們鬥嚴寒、戰酷暑、風雨無阻;我忘不了審單人員在嘈雜喧鬧的報關大廳堅守工作崗位的艱辛,他們審單證、查稅則、兢兢業業;無論是遠在另一個世界的順麒,還是就是我身邊的老蘭叔,他們都是我身爲一個海關人爲之驕傲的理由。

順麒走了,他走的那麼深沉、那麼安靜,可是他留下的卻是讓我們千千萬萬海關人不斷開拓、不斷奉獻的動力,是這動力讓我們知道明天該做什麼,是這動力讓我們更深刻的理解“忠於職守”的真正含義。順麒啊。你聽,海關的鐘聲再次響起,親愛的同志們,請先伸出你的左手,再伸出你的右手,讓我們雙手合十告訴順麒:我們不會忘記你,人民不會忘記你!祖國更不會忘記你!我們將繼承前輩們忠誠爲國、默默奉獻的光榮傳統,用青春,用熱血,用無悔的付出,鑄造堅不可摧的鋼鐵國門。

講故事演講稿 篇二

一盞茶,一縷香,一捧古卷細思量,如豆的燈光下,書香浸染,茶香繚繞,馨香氤氳……

猶記得晦澀難懂的《詩經》,在臂彎裏淺唱低吟。厚厚的一個精裝本,淡藍灰的封面燙着銀白色的字體,古樸的就像一位清清爽爽的秀才,於風中立着,夕陽又照,倦鳥又歸。精緻的詩行,華麗的感情,高雅的氣質,清新的意境,和諧的韻律……“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水中央的夢中伊人象徵了多少人心中愛情的完美境界。對於所愛之人,可望而不可即,幾多愁苦,幾多思念;“振振君子,歸哉歸哉”,妻子的呼喚飽含着相思的痛苦,無望的期盼,如何能排解縈繞於心頭的憂思?;“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的誓言在生離死別的現實面前顯得如此蒼白!古韻古風的詩句裏,流淌着美麗永恆的情結和無限的憧憬與寄託。像溯流而上的淵魚,進入“思無邪”純美的汪洋之境。

書香氤氳,斜靠在軟榻上,沉溺於“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好愛情中,憧憬未來……

猶記得催人落淚《紅樓夢》,在浩瀚書海中一枝獨秀。“新仇舊恨知多少”,想起大觀園,就會想起她的淚!紅樓古道,寄不出千世情,只有木石前的落花,只有孤影的悠悠紅塵…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寥寥數筆,怎能道盡她悲天憫人的哀怨?她會詠歎“人生若只如初見”,恍惚間,彷彿還聽見初來賈府時府中傳來的聲聲“林妹妹”,彷彿還看見上一世的木石前盟…幾度輪迴後,塵垢淡化了前緣,只剩,年華在泛黃的書卷中隨暗香散落……

書香氤氳,杯中已涼卻的清茶似也在冷眼旁觀着“樹倒猢猻散”的人情冷暖。

猶記得浪漫抒情的《離騷》,在氤氳書香中,傳唱千年!一個生命,滲入了一條長江;一個詩魂,沱回水系與筆端;一個情懷,心繫離騷長悠悠。頭戴巍峨之冠,身着蘭草香服,披髮行吟,時而悲嘆,時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發出點點馨香,遍染層林。司馬遷稱讚他:“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他就這樣徜徉於汨羅江,國家的滅亡,百姓的哭聲,都化作他眼角的淚滴,流入江底。他的詩像用他沸騰的熱血飛濺拋灑而成的,感情是那樣的澎湃激越。他是千古傳唱的歌者,留給後世一片震驚。

書香氤氳,掩卷而思,心中悵然。深深被“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愛國情懷所折服。

茶香嫋嫋,書香氤氳。在書中,我與遠古親切對話;和現代細訴衷腸;在書中,我飽覽了世間萬種風情,細品了百味人生,在體驗審美愉悅的同時,情滿意溢其樂不知返。在書中,我感受到了愛情的偉大悽美,體會到了世間的人情冷暖,瞭解了中國的興亡盛衰。書,被人類喻爲文明世界的“長生果”。書告訴了我,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是天使與鮮花,什麼是魔鬼與毒草。讀書,使我的人生頓然領悟;讓我的心靈得到滋養。

在喧囂的塵世間,微風輕拂,寄情典籍,感受“大隱隱於市”的超脫;在暖日的洗禮下,展卷安坐,排除世俗的紛擾,體會五柳先生“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的感覺;抑或在那幽靜的夜晚,守在小窗前,望着那燦爛的星空,憧憬美妙的人生境界,最後吟詠着:“萬卷古今逍永晝,一窗昏曉送流年”,酣然入夢……

因爲陣陣書香,纔會選擇細細品味!就像清茶,入口苦澀,回味卻甘甜,因爲那是跨越了時空留下的記憶。

講故事演講稿 篇三

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一個不知道叔叔的英名!他沒有在沙場上浴血奮戰,沒有建立過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但他的名字卻被全國人民永遠銘記在心裏,他就是我們熟悉的雷鋒叔叔

雷鋒叔叔犧牲已經50個年頭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幫陌生的大嫂買火車票、把迷路的大娘送回家、給遭災的戰友母親寄錢、利用休息時間幫本溪路國小建築工地運磚……雷鋒叔叔做過的好事數也數不清,人們只能用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來形容。

雷鋒離我們並不遙遠,不必說最美媽媽吳菊萍爲救墜樓小孩,折斷自己手臂;不必說英國人威廉·林賽在長城撿垃圾,一撿撿了20xx年;也不必說溫州特警邵曳戎堅持就地清理動車車廂,意外發現“最後的生命”小伊伊;單說有一位老人:白芳禮。他用自己的行動爲三百個學生捐出了他畢生的積蓄。 “‘一個饅頭,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簡單生活;三百學子,35萬捐款,他就這樣感動中國。正是他們讓我知道了什麼叫‘拳拳之心’,什麼叫‘積小善成大善’,什麼叫‘大愛無言’。 他們還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你從事的職業多麼卑微,只要你竭盡全力去愛,去奉獻,你都會變得高貴,受人愛戴。

讓我們也以雷鋒叔叔爲榜樣,把心中的愛,化做縷縷的春風,送給我們周圍的人吧!如果你看到別人有困難,請主動去幫助他:幫同學解開學習上的疑難;爲家境貧困的同學捐出零花錢;給年邁的老大爺讓個座兒;把不小心摔倒的小同學輕輕扶起來……

把愛獻給他人吧!

輕輕地拾起地上的一張紙;悄悄地擦去課桌上的灰塵;靜靜地走過正在上課的班級,默默地送給生病的同學一份關心,甜甜地把真誠的微笑送給他人……只要你把這份愛播種下去,你就是幸福的人,你就會成爲雷鋒叔叔那樣品德高尚、處處受歡迎的人!

講故事演講稿 篇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縷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你的生活崗位 這段精彩的語言,你或許會以爲這是哪個名人的名言,但,這不是,這只是《雷鋒日記》中的一小段,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雷鋒,一個22歲年輕的生命,雖說短暫,卻強有力地告訴我們:人應該怎樣生活?他對工作的熱情,對戰友的友情,對人民的感情,給我們人生的早晨,添過了一抹溫暖的顏色。

細數起來,從20xx年3月5日至今,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熱潮已歷經49個年頭,在這近半個世紀的學習活動中,社會上不斷涌現出像雷鋒叔叔一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好典型好榜樣,他們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叔叔、阿姨、兄弟姐妹。

此時此刻的我們,更是責無旁貸,因爲雷鋒手中的槍我們已鄭重地接過,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開始,從身邊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撿起地上的一片紙屑,你便爲班級擦亮了眼睛;幫助一個有困難的同學,你便爲班級點明瞭心燈;做好每一道習題,你便爲班級的榮譽又添了一筆

你看,課堂上充滿朝氣和活力,我們把疑問消融在樂觀的笑意中;同學間洋溢親情和愛心,我們把幫助點綴在彼此的握手中;勞動時揮灑快樂和辛苦,我們把清潔凝結在晶瑩的汗水中;

此時此刻的我們,更是責無旁貸,因爲學雷鋒的火炬在我們手中傳承,雷鋒身體有病仍堅持參加義務勞動;他冒着大雨步行兩個多小時送大嫂回家;把積攢下來的錢一次又一次捐獻給災區人民。這些事兒都是一些平凡事,卻在平凡之中見偉大,細微之處見精神。我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爭當一個有責任感、有愛心、有追求的好少年。

雷鋒,這座豐碑,已經鑽刻在我們的心底。

讓我們永遠記着雷鋒,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時代的雷鋒!

講故事演講稿 篇五

(高)人間五月芳菲盛,更是一年好時節。

(王)值此春意正濃,細雨霏霏,松柏凝碧的大好時節,讓我們懷着無比崇敬和凝重的心情,再次深切緬懷爲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英烈們!

(高)憶往昔,五千年滄桑歲月,山水雄渾。是你們用鮮血和生命凝固了歲月不老的痕跡。

(王)長眠的英雄,遠逝的畫面,你們的壯舉,已化作一尊尊不朽的雕像,如豐碑,矗立於我們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心田。

(合)青山埋忠骨,史冊載功勳,革命先烈,浩氣永存!塔小四至六年級革命故事演講比賽現在開始!

1(高)在硝煙瀰漫的戰場,是你,用生命爲我們書寫神奇的篇章。

(王)千山默哀,萬水波息,是你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爲戰友們贏得了生存和最後勝利的先機。

(高)下面請聽《黃繼光的故事》演講人,五年二班尹雪潔同學。

2(王)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高)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王)說不完的長征故事,道不完的悲壯而又辛酸的歷程,下面有請來自四年三班的叢嘉慧同學爲我們帶來《長征的故事》

3(高)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王)漫天風雨漫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

(高)以身許國,自當忠義兩全,下面請聽《革命英烈吉鴻昌的故事》演講人,六年一班,李雲澤。

4(王)在孤獨的旅途,你是小船一隻。

(高)在嚴寒的冬日,你如一縷春風,一盆炭火。

(王)如果你是一滴水,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

(高)如果你是一縷光,是否照亮了一角黑暗?世間有愛才溫暖,平凡因奉獻而偉大。下面有請五年一班的任冉同學爲我們講述《雷鋒的故事》

5(王)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孩子不知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啊,王二小。

(高)下面請聽革命故事《小英雄王二小》演講人,四年級二班,於潤澤同學。

6(王)若我死國生,則我雖死猶榮。

(高)不成功卻成仁,期盼祖國大同。

(王)下面有請五年四班的姜廣然同學再次爲我們講述革命英烈吉鴻昌的故事。

%7(高)捨生取義,雖死猶生,讓我們再次欣賞《黃繼光的故事》,演講人,五年三班,崔志健同學。

8(王)雄赳赳,氣昂昂,跨國鴨綠江。

(高)松濤低吟,流水潺潺,鴨綠江泮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王)最後讓我們有請四年級一班的佟言同學爲我們講述《羅盛教的故事》

頒獎

領導致辭

結語:

(高)硝煙屬於過去,今天就在腳下。

(王)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的呼聲卻依然在耳畔迴響。

(高)祖國的未來和平與強盛,已經不可推卸地落在了你們的肩上。作爲當代的國小生,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努力學習,頑強拼搏。

{(王)套用一句毛主席詩詞作爲結語吧:

(高)看中華兒女指點江山風華正茂,

(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塔小四至六年級革命故事演講比賽到此結束!

講故事演講稿 篇六

尊敬的瑞典學院各位院士,女士們、先生們:

通過電視或網絡,我想在座的各位,對遙遠的高密東北鄉,已經有了或多或少的瞭解。你們也許看到了我的九十歲的老父親,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兒和我的一歲零四個月的外孫子,但是有一個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親,你們永遠無法看到了。我獲獎後,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榮,但我的母親卻無法分享了。

我母親生於1922年,卒於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莊東邊的桃園裏。去年,一條鐵路要從那兒穿過,我們不得不將她的墳墓遷移到距離村子更遠的地方。掘開墳墓後,我們看到,棺木已經腐朽,母親的骨殖,已經與泥土混爲一體。我們只好象徵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裏。也就是從那一時刻起,我感到,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

我是我母親最小的孩子。

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裏唯一的一把熱水壺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爲飢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鑽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傍晚的時候我聽到母親呼喚我的乳名,我從草垛裏鑽出來,以爲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只是撫摸着我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嘆息。

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親去集體的地理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着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着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深我終生難忘。多年之後,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爲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我相逢,我衝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我,平靜的對我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我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箇中秋節的中午,我們家難得的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幹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幹。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我氣急敗壞的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幹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後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了老人碗裏。

我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的多算了一位買白菜的老人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當我放學回家時,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母親並沒有罵我,只是輕輕的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我十幾歲時,母親患了嚴重的肺病,飢餓,病痛,勞累,使我們這個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祥之兆,以爲母親隨時都會自己尋短見。每當我勞動歸來,一進大門就高喊母親,聽到她的迴應,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如果一時聽不到她的迴應,我就心驚膽戰,跑到廚房和磨坊裏尋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間也沒有見到母親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裏大哭。這時母親揹着一捆柴草從外面走進來。她對我的哭很不滿,但我又不能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看到我的心思,她說:“孩子你放心,儘管我活着沒有一點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

我生來相貌醜陋,村子裏很多人當面嘲笑我,學校裏有幾個性格霸蠻的同學甚至爲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親對我說:“兒子,你不醜,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醜在哪裏?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醜也能變美。”後來我進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後甚至當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親的話,便心平氣和地向他們道歉。

我母親不識字,但對識字的人十分敬重。我們家生活困難,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但只要我對她提出買書買文具的要求,她總是會滿足我。她是個勤勞的人,討厭懶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爲看書耽誤了幹活,她從來沒批評過我。

有一段時間,集市上來了一個說書人。我偷偷地跑去聽書,忘記了她分配給我的活兒。爲此,母親批評了我,晚上當她就着一盞小油燈爲家人趕製棉衣時,我忍不住把白天從說書人聽來的故事複述給她聽,起初她有些不耐煩,因爲在她心目中說書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務正業的人,從他們嘴裏冒不出好話來。但我複述的故事漸漸的吸引了她,以後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給我排活,默許我去集上聽書。爲了報答母親的恩情,也爲了向她炫耀我的記憶力,我會把白天聽到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她聽。

很快的,我就不滿足複述說書人講的故事了,我在複述的過程中,不斷地添油加醋。我會投我母親所好,編造一些情節,有時候甚至改變故事的結局。我的聽衆,也不僅僅是我的母親,連我的姐姐,我的嬸嬸,我的奶奶,都成爲我的聽衆。我母親在聽完我的故事後,有時會憂心忡忡地,像是對我說,又像是自言自語:“兒啊,你長大後會成爲一個什麼人呢?難道要靠耍貧嘴吃飯嗎?”

我理解母親的擔憂,因爲在村子裏,一個貧嘴的孩子,是招人厭煩的,有時候還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麻煩,我在小說《牛》裏所寫的那個因爲話多被村裏人厭惡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時的影子。我母親經常提醒我少說話,她希望我能做一個沉默寡言、安穩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卻顯露出極強的說話能力和極大的說話慾望,這無疑是極大的危險,但我的說故事的能力,又帶給了她愉悅,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儘管有我父母親的諄諄教導,但我並沒改掉我喜歡說話的天性,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對自己的諷刺。

我國小未畢業即輟學,因爲年幼體弱,幹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灘上去放牧牛羊。當我牽着牛羊從學校門前路過,看到昔日的同學在校園裏打打鬧鬧,我心中充滿悲涼,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人哪怕是一個孩子離開羣體後的痛苦。

到了荒灘上,我把牛羊放開,讓它們自己吃草。藍天如海,草地一望無際,周圍看不到一個人影,沒有人的聲音,只有鳥兒在天上鳴叫。

我感到很孤獨,很寂寞,心裏空空蕩蕩。有時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懶洋洋地飄動着的白雲,腦海裏便浮現出許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們那地方流傳着許多狐狸變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個狐狸變成美女與我來做伴放牛,但她始終沒有出現。但有一次,一隻火紅色的狐狸從我面前的草叢中跳出來時,我被嚇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沒了蹤影,我還在那裏顫抖。有時候我會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藍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時候我會模仿着鳥兒的叫聲試圖與天上的鳥兒對話,有時候我會對一棵樹訴說心聲。但鳥兒不理我,樹也不理我。許多年後,當我成爲一個小說家,當年的許多幻想,都被我寫進了小說。很多人誇我想象力豐富,有一些文學愛好者,希望我能告訴他們培養想象力的祕訣,對此,我只能報以苦笑。

就像中國的先賢老子所說得那樣:“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我童年輟學,飽受飢餓、孤獨、無書可讀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們的前輩作家沈從文那樣,及早地開始閱讀社會人生這本大書。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聽說書人說書,僅僅是這本大書中的一頁。

輟學之後,我混跡於成人之中,開始了“用耳朵閱讀”的漫長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鄉曾出了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蒲松齡,我們村裏的許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傳人。我在集體勞動的田間地頭,在生產隊牛棚馬廄,在我爺爺奶奶的熱炕頭上,甚至在搖搖晃晃地行進着的牛車上,聆聽了許許多多神鬼故事,歷史傳奇,逸聞趣事,這些故事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家族歷史緊密聯繫在一起,使我產生了強烈的現實感。

我做夢也想不到有朝一日這些東西會成爲我的寫作素材,我當時只是一個迷戀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聽着人們的講述。那時我是一個絕對的有神論者,我相信萬物都有靈性,我見到一棵大樹會肅然起敬。我看到一隻鳥會感到它隨時會變化成人,我遇到一個陌生人,也會懷疑他是一個動物變化而成。每當夜晚我從生產隊的記工房回家時,無邊的恐懼便包圍了我,爲了壯膽,我一邊奔跑一邊大聲歌唱。那時我正處在變聲期,嗓音嘶啞,聲調難聽,我的歌唱,是對我的鄉親們的一種折磨。

我在故鄉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間離家最遠的是乘火車去了一次青島,還差點迷失在木材廠的巨大木材之間,以至於我母親問我去青島看到了什麼風景時,我沮喪地告訴她:什麼都沒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頭。但也就是這次青島之行,使我產生了想離開故鄉到外邊去看世界的強烈願望。

1976年2月,我應徵入伍,揹着我母親賣掉結婚時的首飾幫我購買的四本《中國通史簡編》,走出了高密東北鄉這個既讓我愛又讓我恨的地方,開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時期。我必須承認,如果沒有30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與進步,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也不會有我這樣一個作家。

在軍營的枯燥生活中,我迎來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學熱潮,我從一個用耳朵聆聽故事,用嘴巴講述故事的孩子,開始嘗試用筆來講述故事。起初的道路並不平坦,我那時並沒有意識到我二十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是文學的富礦。那時我以爲文學就是寫好人好事,就是寫英雄模範,所以,儘管也發表了幾篇作品,但文學價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在我的恩師著名作家徐懷中的啓發指導下,我寫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說。在《秋水》這篇小說裏,第一次出現了“高密東北鄉”這個字眼,從此,就如同一個四處遊蕩的農民有了一片土地,我這樣一個文學的流浪漢,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場所。我必須承認,在創建我的文學領地“高密東北鄉”的過程中,美國的威廉·福克納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給了我重要啓發。我對他們的閱讀並不認真,但他們開天闢地的豪邁精神激勵了我,使我明白了一個作家必須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方。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謙卑退讓,但在文學創作中,必須頤指氣使,獨斷專行。我追隨在這兩位大師身後兩年,即意識到,必須儘快地逃離他們,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他們是兩座灼熱的火爐,而我是冰塊,如果離他們太近,會被他們蒸發掉。根據我的體會,一個作家之所以會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響,其根本是因爲影響者和被影響者靈魂深處的相似之處。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儘管我沒有很好地去讀他們的書,但只讀過幾頁,我就明白了他們幹了什麼,也明白了他們是怎樣乾的,隨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該幹什麼和我該怎樣幹。

我該乾的事情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講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說書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爺爺奶奶、村裏的老人們講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說,講述的時候,我沒有想到誰會是我的聽衆,也許我的聽衆就是那些如我母親一樣的人,也許我的聽衆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親身經歷,譬如《枯河》中那個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紅蘿蔔》中那個自始至終一言不發的孩子,我的確曾因爲幹過一件錯事而受到過父親的痛打,我也的確曾在橋梁工地上爲鐵匠師傅拉過風箱。當然,個人的經歷無論多麼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寫進小說,小說必須虛構,必須想象,很多朋友說《透明的紅蘿蔔》是我最好的小說,對此我不反駁,也不認同,但我認爲《透明的紅蘿蔔》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徵性、最意味深長的一部。那個渾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說的靈魂,儘管在後來的小說裏,我寫了很多的人物,但沒有一個人物,比他更貼近我的靈魂。或者可以說,一個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總有一個領頭的,這個沉默的孩子就是一個領頭的,他一言不發,但卻有力地領導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東北鄉這個舞臺上,盡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總是有限的,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須講他人的故事。於是,我的親人們的故事,我的村人們的故事,以及我從老人們口中聽到過的祖先們的故事,就像聽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樣,從我的記憶深處涌出來。他們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寫他們。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兒,都在我的作品裏出現過,還有很多的我們高密東北鄉的鄉親,也都在我的小說裏露過面。當然,我對他們,都進行了文學化的處理,使他們超越了他們自身,成爲文學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說《蛙》中,就出現了我姑姑的形象。因爲我獲得諾貝爾獎,許多記者到她家採訪,起初她還很耐心地回答提問,但很快便不勝其煩,跑到縣城裏她兒子家躲起來了。姑姑確實是我寫《蛙》時的模特,但小說中的姑姑,與現實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別。小說中的姑姑專橫跋扈,有時簡直像個女匪,現實中的姑姑和善開朗,是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現實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滿,小說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卻因爲心靈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個幽靈一樣在暗夜中游蕩,我感謝姑姑的寬容,她沒有因爲我在小說中把她寫成那樣而生氣,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確地理解了小說中人物與現實中人物的複雜關係。

母親去世後,我悲痛萬分,決定寫一部書獻給她,這就是那本《豐*肥*》。因爲胸有成竹,因爲情感充盈,僅用了83天,我便寫出了這部長達50萬字的小說的初稿。

在《豐*肥*》這本書裏,我肆無忌憚地使用了與我母親的親身經歷有關的素材,但書中的母親情感方面的經歷,則是虛構或取材於高密東北鄉諸多母親的經歷。在這本書的卷前語上,我寫下了“獻給母親在天之靈”的話,但這本書,實際上是獻給天下母親的,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東北鄉”寫成中國乃至世界的縮影一樣。

作家的創作過程各有特色,我每本書的構思與靈感觸發也都不盡相同,有的小說起源於夢境,譬如《透明的紅蘿蔔》,有的小說則發端於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薹之歌》。但無論是起源於夢境還是發端於現實,最後都必須和個人的經驗相結合,纔有可能變成一部具有鮮明個性的,用無數生動細節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語言豐富多彩、結構匠心獨運的文學作品,有必要特別提及的是,在《天堂*薹之歌》中,我讓一個真正的說書人登場,並在書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這個說書人真實姓名,當然,他在書中的所有行爲都是虛構。在我的寫作中,出現過多次這樣的現象,寫作之初,我使用他們的真實姓名,希望能借此獲得一種親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後,我想爲他們改換姓名時卻感到已經不可能了,因此也發生過與我小說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親發泄不滿的事情,我父親替我向他們道歉,但同時又開導他們不要當真。我父親說,“他在《紅高粱》中,第一句就說‘我父親這個土匪種’,我都不在意你們還在意什麼?”

可能是因爲我經歷過長期的艱難生活,使我對人性有較爲深刻的瞭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麼,也明白真正的悲憫是什麼。我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難用是非善惡準確定性的朦朧地帶,而這片地帶,正是文學家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只要是準確地、生動地描寫了這個充滿矛盾的朦朧地帶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並具備了優秀文學的品質。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爲一個現代的說書人,是隱藏在文本背後的,但從《檀*刑》這部小說開始,我終於從後臺跳到了前臺。如果說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語,目無讀者,從這本書開始,我感覺到自己是站在一個廣場上,面對着許多聽衆,繪聲繪色地講述,這是世界小說的傳統,更是中國小說的傳統。我也曾積極地向西方的現代派小說學習,也曾經玩弄過形形色色的敘事花樣,但我最終迴歸了傳統,當然,這種迴歸,不是一成不變的迴歸。《檀*刑》和之後的小說,是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傳統又借鑑了西方小說技術的混合文本。小說領域的所謂創新,基本上都是這種混合的產物。

最後,請允許我再講一下我的《生死*勞》。這個書名來自佛教經典,據我所知,爲翻譯這個書名,各國的翻譯家都很頭痛。我對佛教經典並沒有深入研究,對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膚淺,之所以以此爲題,是因爲我覺得佛教的許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識,人世中許多紛爭,在佛家的眼裏,是毫無意義的,這樣一種至高眼界下的人世,顯得十分可悲,當然,我沒有把這本書寫成佈道詞,我寫的還是人的命運與人的情感,人的侷限與人的寬容,以及人爲追求幸福,堅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與犧牲。小說中那位以一己之身與時代潮流對抗的藍臉,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這個人物的原型,是我們鄰村的一位農民,我童年時,經常看到他推着一輛吱吱作響的木輪車,從我家門前的道路上通過。給他拉車的,是一頭瘸腿的毛驢,爲他牽驢的,是他小腳的妻子。這個奇怪的勞動組合,在當時的集體化社會裏,顯得那麼古怪和不合時宜,在我們這些孩子的眼裏,也把他們看成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小丑,以至於當他們從街上經過時,我們會充滿義憤地朝他們投擲石塊,事過多年,當我拿起筆來寫作時,這個人物,這個畫面,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知道,我總有一天會爲他寫一本書,我遲早要把他的故事講給天下人聽,但一直到了XX年,當我在一座廟宇裏看到“六道輪迴”的壁畫時,才明白了講述這個故事的正確方法。

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引發了一些爭議。起初,我還以爲大家爭議的對象是我,漸漸地,我感到這個被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我如同一個看戲人,看着衆人的表演。我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從花朵和石塊中鑽出來,擦乾淨身上的髒水,坦然地站在一邊,對着衆人說。

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我該說的話都寫進了我的作品裏,用嘴說出的話隨風而散,用筆寫出的話永不磨滅。我希望你們能耐心地讀一下我的書。

即便你們讀了我的書,我也不期望你們能改變我的看法,世界上還沒有一個作家,能讓所有的讀者都喜歡他。在當今這樣的時代裏,更是如此。

儘管我什麼都不想說,但在今天這樣的場合我必須說話,那我就簡單地再說幾句。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我還是要給你們講故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學校裏組織我們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爲了能讓老師看到我的表現,我捨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我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我還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里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着眼看着我們,眼睛裏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後,我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爲。爲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多年之後,當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衆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爲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我再講一個故事:三十多年前,我還在部隊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辦公室看書,有一位老長官推門進來,看了一眼我對面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噢,沒有人?”我隨即站起來,高聲說:“難道說我不是人嗎?”那位老長官被我頂得面紅耳赤,尷尬而退,爲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許久,以爲自己是個英勇的鬥士,但事過多年後,我卻爲此深感內疚。

請允許我講最後一個故事,這是許多年前我爺爺講給我聽過的: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爲避一場暴風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衆人都膽戰心驚,面如土色,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幹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幹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自然沒有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於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捲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願出去,衆人便將他擡起來扔出了廟門,故事的結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剛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坍塌。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爲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

今後的歲月裏,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

謝謝大家!

講故事演講稿 篇七

大家好!我演講的哲理故事是《不是所有的羞辱都是傷害》。

戰國時期的蘇秦和張儀都是鬼谷子的學生。所不同的是,張儀畢業的時候,師兄蘇秦已經是名滿天下的人物了。他憑藉出衆的才華,充分發揮專業特長,遊說六國,形成合縱的局面,與秦國抗衡,名震天下。

剛走出校門的張儀,也想憑自己的能力自謀職業,因爲他覺得自己的能力絕不會在蘇秦之下。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幾個月過去,工作依然無着落。無奈之下,他想到了自己“大腕級”的師兄蘇秦。於是,他前往趙國,呈上自己的名帖,請求拜見蘇秦。張儀想蘇秦無論如何肯定會看在師父的面上給自己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吧。

蘇秦聽說張儀要來投奔自己,就一直以公務繁忙爲藉口,不肯接見張儀。張儀的心裏很不舒服,年輕氣盛的他本打算轉身走人,但轉念又一想,也許師兄是真忙吧,再說自己是有求於人啊,他就耐心地堅持下來繼續等。

過了幾天,蘇秦終於接見了張儀。可是讓張儀沒有想到的是,蘇秦不僅沒給他滿意的工作,還安排他跟下人住在一起,送給他的食物也是奴僕侍妾吃的飯菜。這還不算,蘇秦還多次當着衆人的面,責備張儀說:“憑你的才能,卻讓自己窮困潦倒到這樣的地步,要靠朋友舉薦纔能有一份工作,像你這樣的人不值得我錄用!”然後,毫不留情地把張儀打發走了。

張儀投奔蘇秦,本想從中得到點好處,不料反被羞辱,自然十分憤怒。於是,他發誓,一定要混出個人樣來,出人頭地,讓蘇秦爲侮辱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當時的六國,都已經在蘇秦的勢力範圍之內,肯定容不下自己了。張儀想來想去,決定投奔秦國,因爲只有秦國能對趙國構成威脅。

蘇秦的一個門人聽說張儀要到秦國去,就自告奮勇地要追隨他。這個門人似乎十分富有,贈送了很多金錢、財物和車馬給張儀。張儀問他這樣做的目的,他說:“張先生是成大事的人,我是在爲將來投資啊。有朝一日張先生有權有勢了,我也能跟着享受榮華富貴。”張儀聽了,十分感動。最後,在這位門人的幫助下,張儀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秦國,見到了秦惠王。

張儀很得意,功成名就的他有些飄飄然。他覺得十多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終於可以出一口被蘇秦羞辱的惡氣了。然而,讓張儀想不到的是,就在這時,一直陪在他身邊的那位門人卻向他提出辭行。張儀十分不解,說:“靠您的幫助,我纔有今天顯貴的地位,正要報答您的恩德,爲什麼要離開呢?”那位門人說:“這一切都是蘇秦先生安排的,他曾經說過,您的才能遠在他之上,所以當初要是給了你一份舒適的工作,可能你就會喪失了奮鬥之心,從而使你失去展示才華的機會,流於平庸了。因此,他才故意羞辱你,激發起你的鬥志。”

張儀聽了門人的話,才明白師兄蘇秦的良苦用心,原來這一切都是他精心設置的局。是啊,如果沒有當初的那番羞辱,也許就不會有他今天的成就。原來不是所有的羞辱都是傷害。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講故事演講稿 篇八

大家知道兩萬五千里長徵嗎?它是紅一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0日開始由江西的瑞金出發,到1936年10月19日達到陝西吳起鎮的路程。

這段長征路是多麼艱苦啊!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吧。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紅軍開始了漫漫的長征之路,就在這個月,紅軍渡過了長征第一河——都河,11月29日,紅軍開始搶渡湘江了,這次戰鬥,爲了保護領導戰士們和敵軍展開了激烈的戰爭,戰後,湘江上漂起了許多紅軍的屍體,湘江也被血染紅了,真令人傷心,1月,紅一方面軍做了竹排,準備強渡烏江,最後,倔強的烏江也屈服在了紅軍之下。突破了重要關卡婁山關的紅軍,又假裝成了戰敗的敵人,智取了遵義城,還用智慧四渡赤水,戰勝敵人,紅軍戰士渡過了金沙河,又強渡了大渡河,之後,翻越了大山夾金山,來到了草地,紅軍三次過草地,遭到了敵人的八次攻擊,可惡的敵人總想把共產黨徹底消滅,經過了千辛萬苦,紅軍終於走完了兩萬五千里長徵。

我要向這些紅軍戰士學習這種愛國報國、不惜自我的精神。

謝謝大家!

講故事演講稿 篇九

雷鋒叔叔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7歲就失往父母,成了一個孤兒。解放後,他參了軍,成爲一名光榮的人民的解放軍戰士。在部隊裏,他勤勤懇懇、腳踏實地,從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他曾多次立功受獎。因公犧牲那年,他只有22歲。

雷鋒的故事千千萬,雷鋒的事蹟說不完。一天,雷鋒乘火車出差,在車上,他看到很多旅客沒有座位,就主動把自己的座位讓給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車員很忙,就主動幫他們打掃車廂,拖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板;他還給旅客倒水,幫婦女抱孩子,幫老人找座位,幫下車的旅客拿行李。一些旅客看到他這樣忙碌,就急忙招呼他:“同道,看你累得滿頭大汗,快過來歇歇吧!”“我不累!”是啊!雷鋒叔叔爲了幫助別人,他只知道助人爲樂,是永遠也不知道累的。

雷鋒叔叔非常節儉,一雙襪子補了又補,穿了又穿,可他卻用自己每月僅有的6元錢補助,爲全班戰友購買了很多學習書籍。他不僅自己認真學習,而且還經常幫助戰友,共同進步。1960年,遼寧省遭受特大水災。他偷偷的給受災的戰友王大力家寄往了20元錢。後來,他又把100元錢,以一名解放軍戰士的名義捐給了災區人民。

有多少次,雷鋒叔叔途經工地,就不由自主地參加起那裏的義務勞動;雷雨來臨之際,他又用自己的被子往蓋水泥。

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爲人民服務是無窮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進到無窮的爲人民服務中往……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永遠不幹,一個人只有把自己融進集體,纔有氣力。

一塊木板釘子爲什麼能釘進往,由於它有兩個優點: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發揚這種“釘子”精神。我活着,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

青春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對待同道要像春天般的熱和,對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啊!雷鋒,一個不朽的名字,你將永遠是一盞不滅的燈,你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