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顧城《一代人》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3.2W

顧城《一代人》讀後感【精品多篇】

顧城《一代人》讀後感 篇一

很早知道詩人顧城,也是源於他的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很多人也都知道。這句詩讓人很容易就記住了,雖然對它的意思並不確定,但既然是詩,也就沒必要弄得很懂,忍者智者各有所見吧。

當我還是忍不住要弄清它時,真的沒想到,這一句已經是整篇了!再讀評論,再瞭解作者,我不僅開始驚歎:顧城絕對是天才!他精妙絕倫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凝成了字字珠璣。

我們所能看到的他的照片很有限,最具標誌性的就是:頭戴着奇怪的帽子,像個廚師的那張。除非你用心去看,他臉上流露出猶豫而沉靜的氣質,讓人覺得他像個詩人之外,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這個人有些怪!但詩人都是怪的,也就不爲怪了。看資料才知道:他頭上的帽子居然都是用廢舊褲子的褲腿做成的。而爲何帶這樣的帽子,顧城的解釋是:爲了避免塵世間污染了他思想。他的詩歌告訴我們,他眼中的世界,總會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而他的高潔

卻是與生俱來的。那頂帽子,讓他遠離了世界,也親近了世界。

還有顧城的經歷,愛情,包括離奇的死亡。讓人充滿好奇。不是八卦,而是透過這些更加走進他的內心,走進童話詩人的世界。但詩不等同詩人,對於顧城,他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詩句,至餘其他,我不想關注!

我想:他的詩也是適合給孩子看的。因爲在讀他詩時,我彷彿看到自己3歲孩子的影子。只有孩子纔有這樣的視角和奇思妙想。所以孩子聽來,也一定會理解的。

不讀顧城,怎能算讀詩?

顧城《一代人》讀後感 篇二

這首隻有兩行的小詩,1980年在《星星》第3期發表後震動了整個詩壇,不管是對猛咯內詩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態度的人,對這首詩卻是一致的稱讚。 在審美原則上是全新的。它避開了情感的直抒,棄置了景象的實敘,它沒有着意建構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隱喻,在濃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現了一雙不同尋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覺醒的象徵),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從烏雲的縫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詩,宛如一幅有立體感的版畫。 “黑夜”與“光明”形成暗色與亮色的鮮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經過變形的意想,滲透出強烈的感情色彩。這種藝術表現觸發了讀者的想象,於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現了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謬現實中扭曲着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潛能所爆發出的頑強求索的精神……

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個簡單的意向羣構成了一個開放時空……

歷史轉折關頭特有的社會景象和人的心理結構。有限中表現出無限,單純中包孕着深厚,這是詩的特有規律。新詩潮的先行者在追尋人性復歸的同時,也在追尋詩向本體的復歸。 這首小詩體現了一種現代美的風格。它打破了傳統的和諧構圖,以不和諧的意象組合造成觸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迫使人對歷史進行反思。 首先你得知道這是上個世紀一個詩人顧城在1979年4月寫的詩,名字爲一代人,一代人是指那些經歷了迫害洗禮的人,那時的他們,幾乎把整個青春浪費在了迫害上。那是一個幾乎黑暗的時代,是一個所有年輕人都迷惘的時代,尋找理想中的出路也就是詩中所說的光明是歷史賦予他們的責任。可以這樣理解,在一個黑夜,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但是在你的內心卻充滿了對光明的渴望,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支柱,可見,這種無比的勇氣,能帶給一個人衝破黑暗的巨大力量,那麼,那一代人,千千萬萬的企望光明的人,他們的力量匯聚在一起那就將是無窮的,這首詩不是對黑暗的絕望,是對光明的嚮往,是一個充滿激情的宣言。

顧城《一代人》讀後感 篇三

在我的印象裏詩人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並且也是多愁善感的。有一種“羅紗輕遮伊人面,眼目含情似無情。櫻脣欲語又還羞,婷婷嫋嫋似煙飛。”的神祕氣質。

顧城也不例外,可能有很多人都會問:“他爲什麼走到哪兒都會帶着一頂帽子?”顧城的帽子是用他的一條牛仔褲的褲腿做的,在訪談錄中張穗子也曾問過顧城:“爲什麼你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永遠戴着這頂帽子?”顧城說:“當我完全不在意這個世界對我的看法時,我就戴着這頂帽子,也就是說,我做我自我想做的事情。但是這頂帽子確實是我和外界世界的一個邊界,戴着它給我一種安全感。它像我的家。戴着帽子我就能夠在我的家裏走遍天下。”這是爲了避免塵世污染的思想,也是想持續自我有一顆純潔,乾淨的心。

《一代人》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一種對黑暗的抗衡,對光明的渴望。黑暗想要吞噬光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這黑暗反而激起眼睛要尋找光明的渴望這是一種叛逆,這是一種反抗,對光明的嚮往。黑暗與光明的對立,可見顧城的清澈,純淨的心,是一種與生俱來,也是對心靈上的光明的憧憬,就像泥土對水分的憧憬;就像花朵對陽光的憧憬;就像大人們對童真的憧憬。

塵世紛雜,便多給自我留一席清淨之地吧。

顧城《一代人》讀後感 篇四

他有“童話詩人”的稱號,他是文壇中少見的清秀男子,他以驚人的才華讓別人的目光停駐,他的死更是激起了文壇的討論與爭議。他就是他筆下那個任性的孩子,顧城。

顧城用孩子的心靈看世界,寫孩子般純稚風格的詩。《一代人》用短短的兩行十八個字,化簡約爲複雜,寫出了一代人的心聲;《遠和近》似乎是一個孩子的喃喃自語,卻把大人世界的複雜關係與微妙的距離一針見血;最喜歡他那首《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他反覆說自己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他想要畫出“笨拙的自由畫下一隻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那隻維多利亞深色的叢林裏的樹熊就是顧城的某種自畫像吧,“坐在安安靜靜的樹枝上發-愣他沒有家沒有一顆留在遠處的心他只有,許許多多漿果一樣的夢和很大很大的眼睛”就是這麼個讓人心疼的孩子。

這個沉醉在自己夢幻般單純世界的任性的孩子也讓愛他的讀者一起做了個童話般的夢。夢裏有星星,雲朵,雨水,和紫雲英。

可是這個任性的孩子,告別了“堂吉訶德”的迷離夢幻。自始至終,他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孩子,正如他所言,他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所以他選擇了任性的詩歌,任性的生活,和任性的死亡。他用死亡,把一個童話終結。

我愛的那個任性的孩子,顧城,棄城。

顧城《一代人》讀後感 篇五

全詩只有兩句,而且詩中出現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爲常見的現象:黑夜、眼睛、光明。也許正因爲如此,才使得這首詩歌具有了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深思的魅力。每個人都能明白意象的意思,每個人都有進入詩歌的權力。然而,那新奇的組合,看似相悖的轉折,卻蘊含着令人難以置信的合理性。

這種相悖的邏輯正是這短短兩句詩的精華所在。這種相悖是在兩個層面上的。

第一個層面是詩歌整體的意象呈現方式與人們日常經驗中它們的呈現方式相悖。這主要集中在眼睛的意象上。在茫茫的黑暗裏,眼睛可能是唯一的明燈。在人們的經驗中,眼睛始終是透明的象徵。然而,詩中的眼睛卻是“黑色的眼睛”。這是詩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詩人的深刻反思。這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創痛,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沉澱。這反思是沉重的,後面潛藏着巨大的恐懼。而這些又都指向了“黑夜”--那個時代的背景。

第二個層面的相悖是詩歌內在的相悖。這主要集中在“光明”這一意象上。那樣的時代,那樣的環境,那樣深沉的黑夜,詩人要尋找光明。詩人正要用那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這是詩人奏響的反叛黑夜的一聲號角。這個層次也是這首詩歌的主旨所在:詩人不僅要反思黑夜般的過去和傾訴心中的痛苦,更要尋覓。

所以詩人爲這隻有兩句話的詩起了一個宏大而耐人尋味的標題:一代人。單詩的內容似乎又指向兩代人:既是對上一輩的總結和反思,又是對下一代的呼喚和定位。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也充分地體現了顧城的藝術特色,在意象的營構上匠心獨具。詩人採用了與生活中生命感受密切相關的意象,用出人意料的組合表達了他對世界、生活、生命的新鮮體驗。

顧城《一代人》讀後感 篇六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全詩只有兩句,而且詩中出現的意境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爲常見的現象:有黑夜,眼睛,光明。看似很簡單,明瞭,但是細細去品,並沒有那麼簡單,它就像一杯紅酒,喝的時候沒感覺,但是它的後勁比較大,喝過後等待的不是上吐下瀉就是頭暈腦昏。當然,這首詩讀過之後有咀嚼性,使人慢慢能夠走進詩人那樣的時代,那樣的環境,那樣的漆黑的一個夜晚。其實這首詩的意境很明瞭,我本人覺得是一首經典有意蘊的好詩。之前由於看到此詩短小,我還覺得不像詩,只能說之前的我膚淺吧。說句實話,今天這是我第九次讀這首詩。

讀一首詩,不能不瞭解讀者以及他所處的社會背景。顧城,中國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作之一,眼睛,在一個漆黑的夜裏,一般是透明,光明的象徵,但是作者卻說黑夜給了我www.黑色的眼睛,在理解這首詩的時候,我是把這個黑夜看作是他所處的那個社會,那個年代,那個特殊的時期,就是自己黑色的眼睛可以是指代像作者一樣的人,本來是透明的,但是在那樣一個特殊時期下,自己被這個“黑色的夜”一染,也變成了黑色的了。而自己卻不願同流合污,這樣度過自己的人生,所以就算是黑色的夜,黑色的眼睛,作者依然要尋找光明,表示一種逆流而上,不怕與黑暗勢力做鬥爭的一種情懷。其實,全歌的精華部分在於它的相桲,其光明兩個字,使本詩暨結束卻又得到昇華,給人以懸念卻又不是懸念。把這首詩放在現在,可以理解成在探索真理追求夢想的過程中苦點累點是在所難免的,但是爲了信念,即使在黑暗中我們也要追求自己的夢想,做到永不放棄,直到那一天的到來。

至今爲止,這首詩是我最爲喜愛的一首詩,它簡短,緊湊,使人一讀過去直接記住了,不像其他的詩還需要我們去死記硬背,像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的《神曲》,是很出名,被很多人認可但我覺得真還不如這首詩來的通俗易懂,《神曲》那麼多,可以說是違背了詩的原則,所謂詩本來就是給人們看的,而你寫的人都看不懂,而且那麼多,使人易產生視覺疲勞。但是我覺得,我喜歡它最大的原因確實它給予夢想一詞貫穿起來,覺得和我此刻的情形有點相似,爲了夢想在不懈追求。每次讀到它,我都會有一種動力迫使我前進,也許就是這個緣故吧。

顧城《一代人》讀後感 篇七

告別風中的山谷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對年輕的情人,他們是如此相親相愛、和諧美滿的一對,簡直就是上天爲讓人識別幸福的模樣而精心製造的標板。但是有一天,他們忽然在花園裏雙雙自盡了。 因爲他們的愛情太過美好,而生命裏容不下這樣純潔美好的東西。——廖一梅《悲觀主義的花》

苛求世界大同的我實在太過天真,我應該去接受這個世界,包括這個世界的醜陋和不完美,這個世界的規則。很多書都會描寫人類的利益性和目的導向行爲,大概是提醒人們哪怕現實的泥淖再混濁,都要相信純粹的真善美,而顧城是用他整個生命來詮釋這個真善美,單純而簡單,至美而純粹,所以當他出現,這個世界爲之震撼,因爲這樣異於正常人的人,怎麼竟然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他對於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異鄉人,需要謝燁來講他和這個世界翻譯。

幸好他遇到的是謝燁和李英,謝燁欣賞和珍惜這樣的至純至美,李英像剛出茅廬的小獸將顧城作爲精神至高,所以顧城得以被呵護。

後來不禁要想,顧城作爲那個美好的漩渦的中心,裹挾着謝燁和李英在外圍,然而謝燁和李英最終不能調和顧城和這個世界,選擇回到現實的世界,就是那個至純至善的存在和這個世界是不能相容的而已啊。這個世界是不能容忍純潔完美的存在的,所以那對情侶必須要自殺,這也是保持純潔和美好永恆的唯一方法。懷着這樣的情感再來看這個世界,我覺得很無力,也很無奈,我昨天把他刪掉了,我好像也是捨棄了那個永恆美好的精神,而投入現實的熔爐裏,我就要接受這個世界了,可是我並不想,我害怕,我想像顧城那樣被呵護着,可能我沒有謝燁和李英的呵護,我需要自己赤裸裸地面對這個世界,這個充滿污垢和不完美的世界。

我很羨慕謝燁,謝燁她的磊落和聰明,她合時機地得到顧城的愛,完整而美好。大概因爲我覺得自己更像那個沒有多少全身而退的聰明的,對世界和他人存在單純的想法的,同樣也會有一點小心思的李英,不過我的野心和心思要比李英更正確一點,並且和謝燁仍然擁有母親這個救贖不同的是,李英沒有救贖,她的撲火撲了就撲了,沒有回頭的餘地,所以最終留下罵名的是李英,而得到世人理解的是謝燁。

以前看過《顧城別戀》,這個電影顯然像消費顧城之死一樣,我現在才覺得它對於顧城的這個世界並沒有多少了解。

坦白說,詩中的痛苦和美好可以被書寫,可以被踐行,很多詩人只是書寫,而顧城是由內向外是一首詩,靈魂就是一首詩,所以他不是在踐行,而是耗用自己的靈魂在寫詩,除了顧城,這個世界上還有誰會這樣做呢。我感謝我從那麼小的時候就讀顧城的詩,從我的啓蒙讀到現在大學三觀方建,我的靈魂裏也有顧城,感謝這個美好的存在。我們這些普通人,不必糾結像顧城那樣,如王安憶所說,我們有自己的親情和責任,我們是不能把整個靈魂交出去消耗的,我們還是要接受這個現實的社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