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鄒忌》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3.08W

《鄒忌》讀後感【精彩多篇】

《鄒忌》讀後感 篇一

好文章,好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國中時就成誦了,覺得它故事性強,有情趣,引人入勝,幾個月後,再讀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親切。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爲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爲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採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並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聰明一點的,爲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爲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徵,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威王了。

≡於齊王,文章描寫的很少,可是這就足以讓我佩服齊王。‘‘善。’’這雖然只有一個字,但它表現了齊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鄒忌的意見,很果斷。後面的3句話就更讓我驚訝,他不但不對說他不好的人受罰,還賞賜他們。如果是我,我一定不會放過他們的。還會有憤怒的心理,認爲別人怎麼能說國君的不是呢?最終,齊王以他的大度,換來了整個國家的成功。還讓我們懂得,及時聽取別人的意見,認真改正。齊王深知:以德服衆優於以暴力統一國家。最後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國家統治的很好。因此,對這位勇於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讚賞他的風度。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幾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當年,他聽了鄒忌的諷諫之後,立即下令羣臣,遍及全國,面刺錯誤,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千載而下,猶令人感奮不已!

追古思今。現在我們有些作負責工作的領導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文過飾非,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聽到別人說他頭上的瘡疤一樣。

完鄒忌諷齊王納諫讓我感受到古人的聰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齊王的果斷,如果你還沒看過鄒忌諷齊王納諫就請你看完我的文章,趕快去看一看吧!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

《鄒忌》讀後感 篇二

近來工作挺忙的,思緒也跟着忙碌起來,甚覺腦子非常興奮,在夜深人靜之時,不覺讀書興發,隨心翻閱《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時,使讀了起來,過去多次讀過此文,並在上面畫了不少圈和槓,但仍未嚼透,現讀起來頗有感觸,其中體現出了耐人尋味的哲理,例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一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作者不僅把道理講得非常透徹,而且學以致用。他使我也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讀書要讀懂別人,首先要讀懂自己,只有讀懂自己,才能自知之明,也才能真正讀懂別人。

從文中得知, 鄒忌這個人還真是有點自知之明,自覺不如徐公長得帥,然而,妻妄卻說他帥。鄒“暮寢而思之”,悟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妄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這一番自我省思,則很有自覺性和哲理性,在這一點上自覺不如,往往自以爲是的多,自以爲非的少,尤其是當人誇己時常常沾沾自喜,說明自己還缺少自知之明,沒有真正讀懂自己。鄒忌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不因妻妄和客人的讚美而昏昏然、飄飄然,而是看到了她們的動機和偏見。依我看,鄒忌真正讀懂了自己,正因爲這樣他纔有可能讀懂齊王。

鄒忌正是從評議閨房瑣事入題,順勢向齊王進勢,這也正是鄒忌的高明之處。鄒曰則“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庭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類,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進而使得齊王從鄒忌不因他人奉承而不受矇蔽一事中受到啓發,懂得了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此後,齊王聽了鄒忌的勸告,不因權勢而堵塞言路,“懸嘗納諫”。

現實生活中,好多人並沒有讀懂自己,何以不少人往往因別人的奉承而昏昏然,因上級的表揚而飄飄然。有的人聽到一點恭維話便忘乎所以,而聽到一點逆耳之言,心裏總覺得不是滋味。對於這些沉醉於阿諛奉承之中的人們,難道不需要用鄒忌的哲理啓蒙啓蒙嗎?在一些公務人員中,有的人真的不如古人,明明知道自己身上的毛病,就是不承認,躲躲閃閃,文過飾非;有的愛吹不愛批,聽到一點批評,便火冒三丈;更有甚者,有的仗勢欺人,對敢於批評的人穿“小鞋”,甚至打擊報復,這種人最終難免要垮臺!

《鄒忌》讀後感 篇三

讀好文章,好飲醇酒 ,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國中時就成誦了,覺得它故事性強,有情趣,引人入勝,幾個月後,再讀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親切。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爲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爲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採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並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聰明一點的,爲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爲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徵,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威王

對於齊王,文章描寫的很少,可是這就足以讓我佩服齊王。“善。”這雖然只有一個字,但它表現了齊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鄒忌的意見,很果斷。後面的3句話就更讓我驚訝,他不但不對說他不好的人受罰,還賞賜他們。如果是我,我一定不會放過他們的。還會有憤怒的心理,認爲別人怎麼能說國君的不是呢?最終,齊王以他的大度,換來了整個國家的成功。還讓我們懂得,及時聽取別人的意見,認真改正。齊王深知:以德服衆優於以暴力統一國家。最後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國家統治的很好。因此,對這位勇於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讚賞他的風度。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幾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當年,他聽了鄒忌的諷諫之後,立即下令羣臣,遍及全國,面刺錯誤,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千載而下,猶令人感奮不已!

追古思今。現在我們有些作負責工作的領導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文過飾非,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聽到別人說他頭上的瘡疤一樣。

讀完《鄒忌諷齊王納諫》讓我感受到古人的聰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齊王的果斷,如果你還沒看過《鄒忌諷齊王納諫》就請你看完我的文章,趕快去看一看吧!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

《鄒忌》讀後感 篇四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盡人皆知:鄒忌在鏡前穿朝服,隨口問妻:“我和徐公誰漂亮?”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徐公之美齊國有名,鄒忌當然不信,又問其妾:“我與徐公誰漂亮?”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翌日有客來訪,鄒忌再問:“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還說:“徐公不如你漂亮。”後來鄒忌親眼見到徐公,方知確實不如人家。

說起來,這是件很小的事;換別人,故事可能就結束了。但鄒忌的特別之處恰恰在此:他先是“寢而思之”,明白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然後又以此事面諫齊威王:“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導致齊威王下令懸賞納諫,促使國家得以振興。

由私人的小事聯想到安國大計,並主動冒着可能得罪齊王的危險去進諫,表現出鄒忌很重視做官的道德修養。可以想見:老婆、小妾和客人說幾句好聽的謊話,不過是爲了取悅,但鄒忌卻因此“寢而思之”,並且想得那般深遠,這沒有一種憂國憂民的品德情操是辦不到的。鄒忌本是個琴師,曾以撫琴來勸諫齊威王不可沉溺於酒色歌舞,宜廣招人才,發展生產,操練兵馬,實現國家強盛。後來他在齊做了官,堅持做一天官,盡一天職,只要與國與民有益,事無論大小、無論是否屬於他的職責範圍,他都在言進言、有事做事。這就是鄒忌的官德,也是讓鄒忌留名於後世的緣故。

聯想到當今,有些領導幹部似乎遠不如鄒忌。用現代語言講,鄒忌懂得做官就要爲國爲民做事。食人民俸祿,靠納稅人供養,不爲百姓做事,要其何用?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但一些人就是身在官位不謀官事。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幹部不作爲:或“視而不見”,明明發生在眼面前的事,只要無人告狀,甚至即使有人告狀但沒有媒體曝光或領導過問,便當沒有這事情;或“踢皮球”,工作互相推諉,出事推託責任,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庸庸碌碌,無所作爲,缺乏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有些人做官只知謀取私利,心之想力之用皆爲一己私利;有些人做官只會鑽營勾連,打造官場關係網,保證屁股下的那把交椅。

現在有一個誤區:似乎做官不貪就是好官。實際上,只廉不勤也是一種腐蝕。腐蝕的內涵,既應包括不廉而貪,也應包括不勤而懶。不廉而貪,可導致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組織的墮落衰敗;而不勤而懶,也可導致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組織的墮落衰敗,二者殊途同歸,彼此而已。試想,終日消極頹廢、遊手好閒,沉湎於紙醉金迷、燈紅酒綠之中,食有山珍海味、衣有精品名牌、住有別墅洋房、行有豪華轎車,怎能體察到羣衆疾苦,怎麼能感覺到百姓艱難?又怎麼會牢記“兩個務必”、做到清正廉潔?在那些黨內腐蝕分子身上,不廉與不勤二者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在焦裕祿、鄭培民等優秀幹部的形象中,廉政與勤政二者又都集於一身。幹事,是勤政;乾淨,是廉政。既清正廉潔,又勤政爲民,纔是一個好乾部,一個人民信賴的公僕。

由鄒忌引出這麼多,其實也就是一句話:做官就要盡職,要爲國分憂,爲民幹事。當官不爲民做事,不如回家賣紅薯,此話略顯拙笨,甚至古老,卻是老百姓最願意看到的領導幹部形象。先從這一條做起,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就會有了一個好的開頭。

鄒忌,撥絃弄琴彈天下

幾乎與秦國商鞅變法同時,齊國也在經歷着一場大的變革,而這場富國強兵改革的策劃人就是鄒忌。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建議進行政治改革,採納大臣的意見,注重選拔人才,除去不稱職的奸吏,獎勵得力的將領和官吏,在鞏固統治秩序的同時,國家隨之富強。

經過一番改革,齊國在政治、經濟上呈現出一番新的氣象。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齊威王繼承王位後,每天吃喝玩樂,對於朝政大事不聞不問。齊威王對彈琴尤其迷戀,經常獨自關在後宮內撫琴自娛。由於齊威王不問政事,導致國家日趨衰敗,百姓貧困不堪。周邊國家接連起兵進犯,邊境不斷報警,齊威王卻極少過問。

當時,作爲平民的鄒忌身份只是一個小小的琴師,但他很聰明,對齊威王投其所好,自稱是高明的琴師,來到王宮,對侍臣說:“聽說大王愛彈琴,我特地前來拜見,爲大王撫琴。”侍臣將此事報告給齊威王,齊威王一聽很高興,立即召見鄒忌。

鄒忌走進內宮,恰好齊威王在撫琴。聽完後,他連聲稱讚道:“好琴藝呀!好琴藝……”

齊威王連忙問道:“我的琴藝好在哪裏?”

鄒忌躬身一拜道:“我聽大王那大弦彈出來的聲音十分莊重,猶如一位明君的身影;那小弦彈出來的聲音是那麼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賢相;大王運用指法精湛純熟,彈出來的音符十分和諧動聽,既靈活多變,又相互協調,就像一個國家明智的政令一樣。聽到這悅耳的琴聲,怎麼不令我叫好呢!”

齊威王聽了此話,立刻認爲鄒忌是自己的知音。

但鄒忌話鋒一轉:“彈琴和治理國家一樣,必須專心致志。七根琴絃,好似君臣之道,大絃音似春風浩蕩,猶如君也;小絃音如山澗溪水,像似臣也。應彈哪根弦就認真地去彈,不應該彈的弦就不要彈,這如同國家政令一樣,七絃配合協調,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曲,這正如君臣各盡其責,才能國富民強、政通人和。彈琴和治國的道理一樣呀!”

齊威王說:“先生確實非常精通樂理,但光說不練可不行,你給我試彈一曲吧?”鄒忌於是離開琴位,兩手輕輕舞動,只擺出彈琴的架勢,並不彈奏。

齊威王勃然大怒:“你這就算是彈奏了?”

鄒忌回答:“我是琴師,擺空架子聽衆會生我的氣;您是國君,不治國,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會不會也生您的氣呢?這個道理,請大王三思。”

齊威王沒想到鄒忌彈琴是假,勸諫是真,仔細考慮了鄒忌的話之後,對這個人十分欣賞。從此,齊威王開始進行重大的改革,而鄒忌成爲齊國改革的中堅力量,因此只用了3個月時間就做到了齊國的相國。

推行改革

人才爲寶

鄒忌做了相國之後,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非常重視推薦人才,齊威王也能重用他所推薦的人才,甚至於齊國上下把人才看作齊國之“寶”。

有一次,齊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到野外打獵。

魏惠王問:“齊國有寶貝嗎?”

齊威王答道:“沒有。”

魏惠王聽後得意地說:“我的國家雖小,尚且有直徑一寸大的珍珠,發出的光彩能照耀到前後十二輛車,而這樣的珠子,我國共有十顆。難道憑齊國如此大國,竟沒有寶貝嗎?”

齊威王別有意味地回答道:“我用以確定寶貝的標準與您不同。我有個大臣叫檀,派他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來犯,泅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都來朝拜我國。我有個大臣叫盼子,派他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來黃河捕魚。我有個官吏叫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國人對着徐州的北門祭祀求福,趙國人對着徐州西門祭祀求福,遷移而求從屬齊國的有七千多戶。我有個大臣叫種首,派他警備盜賊,做到了路不拾遺。這四個大臣,他們的光輝照耀千里,豈止十二輛車呢?”

魏惠王滿面愧色,因爲這時的齊威王在鄒忌的輔佐下,國內人才濟濟,著名軍事家孫臏也是在這個時期由田忌推薦而擔任軍師。這得益於鄒忌推行法家“謹擇君子”政策的結果。

嫉賢妒能

危及社稷

雖然鄒忌非常有政治才能,但他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缺乏容人的度量,以至於一個人的缺陷甚至影響到了齊國的國家利益。

鄒忌做了齊國的相國,一直與大將軍田忌不合,兩人相互猜忌。圍魏救趙之時,開始鄒忌並不同意出兵,是因爲他怕田忌因此壯大了自己的勢力。

家臣公孫閱獻計給鄒忌說:“閣下何不主動向大王進言,同意田忌率兵伐魏。如果打了勝仗,那是您策劃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戰敗,田忌假如不死在戰場,回國也必定枉死在軍法之下。”鄒忌認爲他說的有理,於是勸說齊威王派田忌討伐魏國。

誰料田忌在孫臏的幫助下三戰皆勝,鄒忌趕緊找公孫閱商量對策。

公孫閱想出一條陷害田忌的毒計。他們派人帶着十斤黃金招搖過市,找人占卜,自稱是田忌的臣屬,如今田忌三戰三勝,名震天下,現在欲圖大事,要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

卜卦的人剛走,他們立刻派人逮捕賣卜的人,押解到齊威王面前去驗證這番話。齊威王因此對田忌產生了懷疑。

田忌聽說此事之後十分生氣,立刻指揮部下攻打臨淄,欲捕捉鄒忌,但終於半途而廢,逃往楚國。

鄒忌因私廢公,製造莫須有的冤案誣陷迫害田忌,成爲其一生中抹不掉的污點,同時也致使齊國人才外流,使國家利益蒙受了損失。

齊宣王即位後,對鄒忌排除異己、專權跋扈的做法非常不滿,重新從國外請回了田忌,並委以重任。不久,鄒忌便鬱鬱而終了。

雖然鄒忌懂得說服齊威王做到調正五音,富國強兵,但他卻始終沒有說服自己放棄個人恩怨,以大局爲重,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力行改革的齊相——鄒忌

鄒忌是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齊威王時爲相,封於下邳 (今江蘇邱縣西南),號成侯。後又事宣王。鄒忌輔佐齊威王,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使齊國一躍成爲戰國七雄之一,他才智非凡,功勳卓著,爲齊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公元前357年,齊威王田因齊即位。齊威王繼位之初,不理朝政,沉湎酒色,把國政搞得一團糟,致使齊國國力十分衰弱。齊國屢遭三晉侵犯,甚至連弱小的魯國和衛國也不把齊國放在眼裏。

《鄒忌》讀後感 篇五

誰不愛聽別人對自己讚賞的話?有些話語是出自說話者對你真實地欣賞,也有些純粹只是好聽的話罷了,卻也能使你飄飄然,忘了自己是誰。

翻開《戰國策》,打開歷史的長河,我的心落在了一篇名叫《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古文裏去了。古文的大意是這樣的:

鄒忌身高八尺以上(184公分),容貌俊秀。一次他穿戴整齊,在照鏡子。他問他的妻妾和朋友:“是我美還是城北的徐公美?”他們都說是鄒忌比徐公美,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住在城北。過了幾日,徐公拜訪鄒忌,鄒忌仔細端詳徐公,自覺不如。等徐公走後,他再照鏡子,覺得相差甚遠。

晚上鄒忌躺在牀上,回想今天發生的事情。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爲什麼妻妾、朋友偏說徐公不及他美?思考良久,鄒忌終於恍然大悟:“妻子說我美,是因爲他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爲她害怕我,朋友說我美,是因爲他有求於我。”

第二天,鄒忌向齊王請見,告訴齊王昨日發生的事情,並勸諫齊王要分清是非,不要被讚揚的好話所矇蔽雙眼。

看完這篇古文,我沉思良久,突然發覺生活中,我看到了,得到了多少這樣“讚揚”的話。回想起來,才知道大多數都是哄我開心罷了。

有一次閒來無事,仿照古文寫了一篇,自我感覺良好,於是就發到了網上。大部分網友都說寫得好,甚至還有一個網友說寫的比古人寫的還好。這句話使我差點沒有飄上天花板。竟就認爲我是駱賓王第二。可當我將我的“大作”和古文在一起對比時,我低下了頭。我的文章怎能和古人的文章相提並論呢?這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啊!我這才明白。網友們看我是個小孩子,哄哄我就是了。

有一次,爸爸的上司請客,我也跟着去了。一桌子人,爸爸的上司像一顆明珠般奪目,包括他的孫女。客人的目光沒有不在爸爸上司和他孫女的身上的。有的客人說他的孫女漂亮、可愛,即使她不怎麼漂亮、可愛。有人說他的孫女聲音甜美,即使她的聲音不怎麼甜美。

有一句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忠言雖然好,但是卻會讓人聽不舒服,但是,那些好聽順耳的假言假語,又有什麼用呢?

生活中也是這樣的,你能夠看得透嗎?忠言逆耳與假言假語你願聽那種呢?真話,你聽得到多少呢?

所以,當別人讚美你時,你需要一雙能辨別是非的眼睛,使你能認清自己。

《鄒忌》讀後感 篇六

鄒忌身高八尺開外,風流倜儻。有一天,他問自己的老婆:“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誰漂亮?”老婆說:“老公,您比他漂亮100倍,徐公怎麼敢跟你比啊!”

鄒忌又問他的小妾:“親愛的,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更有魅力?”小妾顫顫巍巍地說:“夫君,徐公當然不如你有吸引力了。”

這時家裏來了一個客人,“嗨,老王,你倒是說說,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更英俊瀟灑一點呢?”“徐公啊!他給你拎鞋都不配。”

第二天,徐公突然到家裏來了。那身板,那臉蛋,快趕上了潘安。鄒忌這才明白,原來妻、妾和客人是言不由衷啊!

妻子說假話,是因爲她愛自己;妾說假話呢,是怕自己;而客人說假話,則是有求於自己。

這樣一想,壞了:“我聽信了假話倒沒什麼,可是大王聽信了假話,對國家和社稷來說,可是個不小的損失。”

於是,鄒忌趕緊上朝拜見齊王:“您的愛妃們愛您,大臣們怕您,其他諸侯國有求於您,光給您灌迷魂湯,這樣您受到的矇蔽就太多了。”

此時的齊王是齊威王,姓田,剛剛代替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不久,非常能聽得進去意見。他大腿一拍,“對啊!我怎麼沒想到!”趕緊號召大臣、百姓們給自己提意見,當面提意見的大賞;書信提意見的中賞;背後議論,被他聽見的小賞。一時間門庭若市,大家紛紛獻言獻策,在這些好的方針政策的指引下,齊國國力漸漸強盛。

鄒忌在歷史上是個譭譽參半的人物,一方面他因爲敢於革新而使國家富強;另一方面,隨着孫臏等人的崛起,他又有些嫉賢妒能,但在向齊王納諫這一件事情上,他立下了汗馬功勞,值得肯定。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則故事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國家要富強,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開拓思維,積極獻言獻策。國家也應該鼓勵我們廣開言路,知無不言,言者無罪,不扣帽子,不打板子。

衷心祝願祖國的明天越來越美好!

《鄒忌》讀後感 篇七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忽然就想到了與人提建議之難,給人提意見之難;聽到別人合理化建議之難,聽到別人意見之難。

鄒忌爲了給齊王提意見,爲了使齊王接受自己的建議,可以說是費盡心機,挖空心思,處心積慮,他最終發現了一條既能讓齊王接受自己的建議,又不致觸犯齊王的好方法,就是用諷喻的方法,用自己的家事說國事,最終讓齊王接受了自己的建議。

鄒忌是齊王的相,處於同一階層,或者用通俗的話說,是同一繩子上的螞蚱,是上了同一條賊船上的兩個人,船翻了,誰也跑不了。面對戰國時代各國諸侯虎視眈眈的形勢,他了解齊國所存在的問題,他深知自己的重要地位,也深知自己的處境:必須富國強兵,自己才能坐穩相位,永享富貴;否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但跟齊王提意見,無疑於老虎頭上蹭癢,有極大的風險。鄒忌是非常聰明的。比干剖心,伍子胥自盡,屈原被逐,終投汨羅江而死,和氏獻玉而被刖足,韓非子作《說難》。這些人用心不可謂不忠,但卻結局悲慘。儘管所處的時代可能不同,但相似的事情,當時的社會不可能沒有,他不會不知道,也不可能想不到。所以他必須想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最終他成功了。齊國國富兵強,戰勝敵人於朝廷。他成功了,齊國國富民強,他坐穩了相位;齊王也成功了,齊國國富民強,“戰勝於朝廷”。

但另一個國君就沒有這麼幸運,他就是宋昭公,據他自己說:“發政舉事,朝臣千人無不曰:‘吾君聖者’;侍衛之人無不曰:‘吾君麗者’。”終至於喪國棄家,到了邊境才明白過來,但爲時已晚。他身邊沒有鄒忌,鄒忌是一個明白人,他懂得自己和國家的關係。

如果鄒忌是一個與齊國與齊王毫不相干的人,他會這麼做嗎?

別人的是非成敗與自己毫無干系,給人家提意見是爲了別人好,但人家並不一定領情,況且在生活中一聽到別人說自己的不是就暴跳如雷的人多了。給別人提意見雖然沒有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的風險,但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卻惹得別人暴跳如雷,會給人留下什麼印象呢?吃飽了撐得!何必呢?另一個方面,爲了給一個與自己毫無干系的人提意見,爲了既不觸怒對方,又讓對方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意見而挖空心思、處心積慮、費盡心機,划得來嗎?

由此,許多人不願給別人提意見;由此,許多人聽不到別人的意見。

我們的漢字中“龍”與“聾”同音,是不是就是告誡統治者要注意一些問題呢?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多少“龍”變“聾”最終變成蟲或者變成紅燒鯉魚的事情呢?當然,也可能有一些人能力特別強,能夠獨當一面,處理很多事情,這一點不可否認。

但是,一個人的見識必竟有限,他雖然能夠正確處理很多事情,然而卻不可能在處理所有事情的時候都面面俱到,都考慮得非常周全,不是有這樣一句話麼:“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俗話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所以即使能力特別強的人仍然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全面認識,全面分析,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於是如何對待別人的意見,就成爲我們必須處理好的問題。

如何對待別人的意見呢?我覺得:第一,對於給自己提意見的人,不管人家提的意見對不對,都應該虛心聽取,都應該表示感謝,人家並不是吃飽了撐得。這樣就讓人有了成就感,這一次雖然沒起到好的作用,但下次,他有什麼好的建議,他還會毫無保留、慷慨大方地告訴你的;第二,對於給自己提的意見,不管是發自肺腑的,還是別有用心的,自己都應該認真對待:自己認爲有道理就認真接受,沒道理就一笑了之。另外,還可以從反面去理解,反思自己的不妥之處。要知道,有時候,你的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都會讓別人剛張開的嘴巴閉上,永遠不會再對你說一個“不”字,你就再也不會聽到一句逆耳忠言了。因此,當別人提出建議或者意見時,我們大可不必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只有這樣,我們所做的事,才能做得更好,更完善。記得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美國一個州的州長給一個在美國訪問時對他們道旁綠化植物提出建議的但是現在已經回國了的我國的公民表示感謝,並向他解釋爲什麼不採用他的建議的理由。我們難道不能思考一下美國的發達和這件事的關係嗎?什麼是羣策羣力?我們往往僅僅掛在嘴上而難以落實。我們不崇洋媚外,不學習美國人,難道我們不能學一學我們的先人嗎?

我們的政府領導尤其需要像齊王那樣做,因爲,個人不接受正確的意見,害的僅僅是一個人,而一個政府領導如果不接受正確的意見,受害的就不僅僅是一個人了。

這一點對於政府領導很重要,反過來對於一個人來說怎樣呢?政府領導犯了錯,有人替他承擔後果,我們犯了錯,誰替我們來“付帳”呢?

不是嗎?

《鄒忌》讀後感 篇八

我的高中第三冊語文課本里有一篇《納諫與止謗》。文中極力讚揚鄒忌與齊威王,稱他們是賢臣與聖君;並追古思今,提出借鑑與取法的主張,意下是要平民老百姓、下級幹部學習鄒忌那種委婉而諷的進諫方法,讓領導幹部學“千載而下,猶令人感奮不已”的具“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的齊威王。

在名家名篇面前,我是愚者一得,認爲這種見解錯了。

先從時間上看,齊威王、鄒忌跟我們相距千載,作者是“《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初小時就成誦了”,4400年後,再讀一遍。”雖然是60年,人間已經滄桑幾度,更何況千年呢。爲什麼“委婉而諷”仍然是當前規勸領導最好的方法?爲什麼鄒忌竟應該永遠是那些憂國憂民、想對領導提出意見和建議的同志的“榜樣”?

面對“龍鱗”不可批,“聖聽”不得逆的國君,鄒忌是“賢臣”,不能不用委婉而諷的方法來規勸。但我們現在是社會主義法制社會,每個人都受法律的保護,每個人都有言與行的自由,有話就講,何必畏畏縮縮學鄒忌呢?要下屬學鄒忌的,恐怕是隻有鄒忌式的進諫才接受得了的領導,更可能是平時老虎屁股摸不得的角色,哪配得上“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的褒稱?而時在今日,想講話樣一來不就等於證明今天的民還只是小小的民,官還是高高在上的官,我們還是有天無法的社會嗎?

其實不然,中國正大踏步地從兩三千年的封建社會的影響中走出,走向民主與法治。民主社會的標誌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何況,新中國的“官”,應該是名副其實的人民的公僕,人民向自己的公僕提出意見,表示不滿,又何必察貌辨色,心驚膽戰,委婉而諷呢?

如果“諫”的含義在今天就等於“批評”,我想在建設四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提倡的是直諫,而不是諷諫。時間對於四化是極其重要的,而鄒忌式的諷諫,慢慢繞圈子,磨嘴皮子,這與現代化的節奏是格格不人的。

今天讀《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的意義,我覺得就是認識歷史上曾有過一個善於打比方的臣子和一個能夠反省的國君而已。當然,鄒忌的委婉而諷的方法,如果不是用來監督公僕,而用來規勸朋友,教育子女,那還是可以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