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七年級下冊《朝聞道》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75W

七年級下冊《朝聞道》讀後感多篇爲本站會員“游泳的魚”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七年級下冊《朝聞道》讀後感多篇

《朝聞道》是一本由劉慈欣著作,講述的是科幻宇宙世界的研究,你知道《朝聞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小編整理《朝聞道》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

《朝聞道》讀後感範文1

彷彿已駕駛時光穿越機置身於未來,面對着那條從未想象過的愛因斯坦這赤道,望着一個個用生命去換來真理的科學家們,不禁感慨萬分。引領我來到這個奇妙之地的正是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寫的著名科幻小說《朝聞道》。

當我讀了前言,我並不能想象那些科學家是如何用生命換來真理的,更不能相信他們竟然敢用這麼寶貴、唯一的生命去換一個久久未探索出的真理。又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堅毅的探索真理呢?帶着千萬分的感慨及問號開啓穿越之旅。

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愛因斯坦赤道即將啓動探尋宇宙大一統模型的時刻,宇宙的排險者出現了,並把愛因斯坦赤道蒸發了!排險者是來自宇宙中的一種高能生物,生命長達幾億,並且知道發生在各個星球中的所有至今地球人仍爲探究出的祕密。排險者在告訴科學家們大一統模型的證明會帶來宇宙的毀滅後,卻沒說出大一統模型的真相,於是科學家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讓排險者告訴他們追求真理的奧祕,再消滅他們,排險者答應了。書中文文的爸爸亦是如此,爲科學的真理換走生命。

寫到這我突然想起一個非常可疑而又神奇的畫面。排行者對於那些普通的科學家來說是無所不知的,但是當霍金博士站在“真理雲壇”時,提問:“宇宙的目的是什麼?”排險者卻突然失色,回答不出。在書中最後一章裏,文文問媽媽:“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媽媽竟也回答不出。兩個問題是多麼相近,卻又多麼神祕,且沒人答得出來,從中蘊藏着什麼奧祕呢?

首先我要敬佩那些勇於用生命去換真理的科學家們。生命二字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那種具有頑強,熊熊燃燒的烈火,及一種非常強烈的旺盛力。可對那些爲真理追到風的科學家們來說,哪怕是自己愛人,自己寶貴的、鮮紅的生命,他們都不會在意,因爲此時此刻,真理比生命更重要!這就是偉大的獻身精神!

其實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無時不刻隱藏着生命的意義。像剛剛提到的排險者者與文文的母親,他們都答不出宇宙或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因爲他們及其他每一個人,每一種生物,作爲孤獨而弱小的生命,都要在宇宙這個宏大世界裏做出這種抉擇,從另一個角度給人震撼。文文的母親是地球中的一個生命,排險者也是宇宙中的一個生命。

科學家們對科學真理的堅持追求及偉大的獻身精神令人震撼,排險者及所有人的存在都能讓我感到生命的神聖與偉大。

真理,生命。

《朝聞道》讀後感範文2

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讀來不僅有童話和寓言版清新細膩的觸感,同時也顯示出氣勢恢宏的磅礴感。可惜的是這兩者並不總能結合得很好,或許是囿於篇幅的限制,在體現個人爲偉大的追求而獻身的時候,但凡沒有做足鋪墊的作品裏,這樣的犧牲就有些站不住。但考慮到這些作品的寫成年份,仍然不能否認這些短篇的價值。

《朝聞道》里科學家們付出生命的代價獲取真知的設定的確符合人類本性中的一些東西,但略有理想化的嫌疑,這也是我認爲這篇有寓言化的筆觸的原因,爲了傳達一種價值觀或理念,把相對不重要的部分剔除了,例如這些科學家甚至幾乎沒有什麼心理掙扎;家屬的科學素養也寫得很高;排險者爲人類釋疑(在建立祭祀之前的那些話),這些都有誇大和象徵的手法。

《帶上她的眼睛》中對普通景色的描寫似乎不用足筆力,不知是不是特意把日常的景色寫得這麼平凡,總覺得可以對景物的選擇和描寫上更進一步。比較新奇的是,這篇是轉向地下的描寫,地下的炎熱和其他作品裏星空的空寂既有區別,又有一種反差的和諧。

《中國太陽》是我最喜歡的短篇,是這本集子裏把個人成長和人類活動結合得最舒服也最感人的一篇,表現出底層人民對科學的逐步認識和科學素養的發展,與所謂高素質人才形成了具有衝擊力的對比,這樣的視角是創造性的,這篇中也有許多金句,是我認爲功力最到位的一篇。

《坍縮》的設定雖然有趣,但讓人懷疑其中的科學性,在我看來是有點硬傷(文科生不敢多言)。但這篇裏的古董星盤的描述讓我想到蘇美爾人塑像中略昂的頭上那雙誇大的雙眼。高中美術課上我的美術老師表達了對這張看向星空的眼睛的深刻敬意,在讀《坍縮》的時候讓我油然聯想到那幅塑像的圖像。(遠古觀星人的描寫在《朝聞道》中由排險者之中也有表達)

《思想者》是把時間跨度寫得最突出的一篇,把星空和人腦聯繫在一起,這樣的想法在現在看來是有點俗氣,甚至有點民科的味道。但在當時作出這樣的類比,大概還是比較新穎的。

《全頻帶阻塞干擾》放在戰爭的背景下,那堵胸牆可敬也可悲,也與米沙追逐恆星的信念構成反差,可以說是表現了一種人類頭上有億萬奇妙的星體,卻在一個星球上爲各種差異而相干戈的諷刺。結尾比較乾淨利落,是我喜歡的寫法,把事情寫盡有時是對讀者智商的侮辱,乾淨的收尾勝過冗長的描摹。個人覺得遺憾的是,有點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感覺,這篇裏的情感也有些缺少鋪墊,人物形象象徵化,缺少一種“真”的質感。

《詩云》寓言化的傾向更爲明顯。剛讀到它描繪的空心地球讓人不禁想到阿西莫夫在《鋼穴》中描寫的地底城市(但後文中能看出兩者明確的差異);正方形平面、完美球體這些幾何形物體則既讓人想到《2001:太空奧德賽》的黑色方碑,又能聯想到《三體》中的水滴,或許是一種技術發展除了向複雜化方向之外,也可能趨向極簡化的隱喻。李白、恐龍大牙的意向選擇,都是具有典型性的,這也是爲什麼說《詩云》的寓言化最爲明顯。"智慧生命的精華和本質,真的是技術所無法觸及的嗎?"是這一篇討論的重點。大劉的許多短篇集子都把《詩云》放在最後一篇,它是最爲架空的一篇,也不像其他幾篇一樣以個人爲宇宙的追求和犧牲爲主要命題,更多的是技術與人類的藝術智慧的關係的討論。神族對人類最後友好的處理方式略微突兀,但也可以理解爲神族的李白終於意識到"技術是反詩意的",並承認自己的落敗後對人類的一種並不明確的敬佩吧。

《朝聞道》這部集子精選了這些短篇作品,對於從《三體》三部曲而來的讀者,是一個不錯的瞭解他其他作品的機會。但可能有相當一部分讀者會有些失望,畢竟這裏面的套路痕跡比較明顯,不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際遇有重疊,人物形象不是很豐滿,呆板化、套路化的塑造方式是一個扣分項。情節上基本都是在一個大的矛盾衝突下,個體爲宇宙的宏偉壯觀的追求而作出犧牲,仍然難逃套路之嫌。所以有人說這裏幾篇作品筆下的人都不是人,是玩弄設定的結果,我也一定程度認可這樣的說法。雖說短篇小說有篇幅的限制,但想到阿西莫夫在《我,機器人》的短篇集子中的筆力,就不想以此爲藉口來開脫了。

不過,這些短篇給國中生閱讀還是很有啓發意義的。我覺得四星是一個相對客觀的分數。

《朝聞道》讀後感範文3

劉慈欣這個名字,如今即便不是科幻小說愛好者,也不會對此感到陌生。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雨果獎,是公認的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際科幻大獎,堪稱科幻界的諾貝爾獎。劉慈欣是該獎項自1953年設立以來的首位亞洲獲獎者。2015年10月,獲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並被授予特級華語科幻星雲勳章,該等級勳章只有獲得國際最高科幻獎項雨果獎和星雲獎的作家有資格獲取。作爲新中國輸出到美國的第一篇長篇科幻小說,《三體》英文版在美國的出版發行令劉慈欣聲名鵲起,劉慈欣也因此被許多科幻迷和文學評論家冠以“中國科幻第一人”的美譽。復旦大學教授嚴峯稱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水平”。

《科幻世界》副主編姚海軍也曾說:“劉慈欣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個光年尺度上的展覽館,裏面藏滿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學與技術創造出來的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蹟。進入劉慈欣的世界,你立刻會感受到如粒子風暴般撲面而來的澎湃的激情——對科學,對技術的激情。正是這種激情,使他的世界燦爛銀河之心。這激情不僅體現在他建構宏大場景的行爲上,也體現在他筆下人物的命運抉擇中。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襯得孤獨而弱小的生命的這種抉擇從另一個角度給人震撼!”

而早在獲“雨果獎”之前,劉慈欣便幾乎拿遍了華語科幻文學所有能拿的獎項。只要是讀過劉慈欣作品的人,會知道對他的這些讚譽並沒有誇張的成分。在劉慈欣之前,中國的科幻文學始終處於很邊緣的狀態,劉慈欣的橫空出世,將中國科幻文學一下子推到了世界面前。

此次江蘇文藝出版社新出版的劉慈欣中短篇集《朝聞道》,篇目的選擇其實很有特色,它相對避開了劉慈欣寫得較爲晦澀和黑暗的作品,選了《帶上她的眼睛》《朝聞道》《思想者》《中國太陽》等七篇作品,幾乎都是銀河獎獲獎作品,充分體現劉慈欣對各類科幻題材的把控力及其作品的核心思想,對初讀劉慈欣者來說,是個很好的選擇。

在教育部新審定的七年級下冊教材中,《帶上她的眼睛》收入其中。在此之前,人教課本中的科幻作品長久以來佔比很低,國產科幻幾乎不存在。能讓人記住的,曾在課本中出現的科幻作品只有一篇《喂!出來》,是日本作家星新一的作品。此次將劉慈欣的作品收入教材,對科幻小說的普及推廣不得不說有着重大的意義。只是限於教材篇幅的限制,劉慈欣親自進行了改寫,刪去了對中學生來說相對難懂的物理理論,保留了相對文學性的部分。即便如此,這篇小說仍以其奇特的想象與動人的人文關懷,展現着劉慈欣作品的獨特魅力。

大概因爲是早期作品,劉慈欣在《帶上她的眼睛》裏面所表現出的,還不是“三體”時期那種冷酷的理性,而是表現出了難得的柔軟與溫情。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建構黑暗的宇宙深淵的同時,劉慈欣的小說仍然充滿着古典的、浪漫的色彩。在《帶上她的眼睛》中,我們彷彿能聽到德彪西的《月光》貫穿始終,成爲作品的和諧韻律。這讓人聯想起庫布裏克的《2001太空漫遊》,一方面用《藍色多瑙河》來描寫太空旅程怡人優美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也使用了芭蕾舞曲《蓋亞娜》來呈現太空旅行漫長與沉悶一面。冰冷的技術混合着古典的旋律,成爲一曲令人驚歎的太空交響。

《論語?里仁》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劉慈欣一部作品篇名的出處。劉慈欣選擇在未來的時間點上,對這句話做出瞭解釋。“朝聞道”作爲全書的書名,也是對劉慈欣作品核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愛因斯坦赤道即將啓動探尋宇宙大統一模型的時刻,宇宙的排險者出現了,並把愛因斯坦赤道蒸發了。排險者在告訴科學家們大統一模型的證明會帶來宇宙的毀滅後,因爲“知識密封準則”沒有說出大一統模型的真相。於是苦苦追尋宇宙終極奧祕的全球頂尖科學家們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用自己的生命換取知曉宇宙終極奧祕的短暫時間,即使各國領導人以國家利益、人類命運勸阻,即使他們各自的親人以生命挽留,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地走上“真理祭壇”。

這幾乎是一個絕對冷酷的故事,既可以說它關於崇高,關於信仰,又關於個人主義對集體主義的一次頑抗。

故事的最後,一對母女坐在草地上,女兒擡頭仰望星空,羣星璀璨,她問自己的母親,“媽媽,宇宙的目的是什麼?”之後,她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那麼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宇宙浩瀚,運用技術,我們總能去相信它是可解的。而人生呢,相比宇宙,似乎更加神祕,更加不可捉摸。說到底,一部優秀的科幻小說必不僅僅是關於科學幻想,它必定是站在未來的時間點上對現實的反思,必是站在宇宙的深淵之中,審視人性自身的黑洞。

而在另一篇作品《全頻帶阻塞干擾》中,我們又幾乎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年輕的米沙作爲列夫森科元帥的兒子,卻對戰爭毫無興趣,從小就迷戀遙不可及的星空,畢業後專注於恆星數學模型的研究。直到戰事爆發,米沙出於戰略考慮,駕駛“萬年風雪”號衝向太陽,爲戰爭的勝利創造出了唯一的希望。劉慈欣幾乎在他所有的作品裏,都在追尋一個可以模糊稱之爲“道”的東西,比較可貴的是,劉慈欣的所謂“道”,並不是一個刻板的概念性的東西,它非常多元,包括《中國太陽》中的水娃,每個人都有對“道”的不同理解,出發點不同,走向也不盡相同。

優秀的科幻小說和其他類型的優秀作品具有相似的功能,人類自身並沒有機會去體驗各種不同的人生,而這些小說則使人類對世界的觸覺得以延伸。在這一點上,科幻比其他的文學作品走得更遠,它將人類放置到無限的時間尺與空間尺度裏面,在絢麗的、奇特的時間系列與空間體系中,當人類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傲慢,成爲宇宙間一個渺小的物種,我們得以從一個更清晰的角度來審視自身,來反思人類在走向未來的路途中可能犯下的過錯,以及可能展現的崇高。早在莎士比亞那裏,他就借哈姆雷特之口,說出了“即使我被關在果殼之中,仍然自以爲無限宇宙之王”。而科技的發展,給人類對宇宙幻想提供了依託,如劉慈欣自己所說,科幻小說不同於其他幻想小說的地方,在於它所描繪的世界有可能變成現實,或者正在變成現實。劉慈欣這些小說,也可以說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照看世界的方式——宏大而又不失溫柔,冷酷又不失浪漫的方式。

《朝聞道》讀後感範文4

劉慈欣有一部短篇小說,叫做朝聞道。裏面就出現霍金這個角色,這部小說說的是這麼一個故事,人類建好了一座環繞整個地球的超級加速器,叫做“愛因斯坦赤道”。正要啓動這臺加速器的時候,一個外星人突然出現來阻止我們,外星人告訴地球人,這部加速器能量太大,可能會導致真空衰變,毀滅整個宇宙,他的任務就是監視全宇宙的智慧生命,排除這種危險,所以他叫做排險者,地球人問了,你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注意到地球的,排險者回答說是三十七萬年前,當時有十個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時間超過了預警的閾值,他們對宇宙表現出了充分的好奇。地球人說:你剛纔不是說只有當有能力產生傳世能級能量過程的文明出現時預警系統才報警嗎?你現在只有十個原始人仰望星空,你就開始報警了。排險者的回答是:當生命意識到宇宙奧祕的存在的時候,距它最終解開這個奧祕的就只有一步之遙了,比如地球生命,用了在四十多億年的時間才第一次意識到宇宙的奧祕的存在。,但是那一刻距離你們建成愛因斯坦赤道已經只有不到四十萬年的時間,而這一過程的最關鍵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如果說那個原始人對宇宙的幾分凝視,是看到了一顆寶石,其後你們所謂的人類文明不過是彎腰去撿這個寶石罷了。

好奇心是人類的一個天性而且是不可遏制的天性,通過科學這項人類最偉大的事業,即使被禁錮在果殼之中。人也仍然可以享有精神的自由。

帕斯卡有一段名言,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用不着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毀滅它,一口氣,一滴水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爲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正是由於它而不是由於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好好努力的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力量。

《朝聞道》讀後感範文5

“朝聞道,夕死可矣。”

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愛因斯坦赤道即將啓動探尋宇宙大統一模型的時刻,宇宙的排險者出現了,並把愛因斯坦赤道蒸發了。排險者在告訴科學家們大統一模型的證明會帶來宇宙的毀滅後,因爲“知識密封準則”沒有說出大統一模型的真相。於是苦苦追尋宇宙終極奧祕的全球頂尖科學家們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用自己的生命換取知曉宇宙終極奧祕的短暫時間,即使各國領導人以國家利益、人類命運勸阻,即使他們各自的親人以生命挽留,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地走上“真理祭壇”,用生命換取了真理。

“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是:如果早上明白了真理,那麼晚上死去也毫無遺憾了。對於全文的故事而言,《朝聞道》這個標題無疑是神來之筆。而我更佩服的,是這個故事的作者——劉慈欣。他用他大膽的幻想,構思出這個宏大而又不失溫柔,冷酷又不失浪漫的故事。

其中,文章塑造了一個對於物理學極其狂熱的科學家丁儀,通過描寫他的心理活動,讓我們能對這羣科學家的精神世界窺見一斑。也許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他們爲了真理拋妻棄子的行爲是錯誤甚至愚蠢的。但當我看到文中一個日本科學家的一句:“在一個不可知的宇宙裏,我的心臟懶得跳動了。”我突然能夠理解他們了。真理,是科學家們傾其一生所尋找的,如果說革命者可以爲解放事業獻出生命,那麼這羣苦苦追求的科學家們爲何不能因爲追尋真理而付出生命呢?

其實最讓我觸動的是文末女兒問的兩個問題。問媽媽:“媽媽,宇宙的目的是什麼呢?”媽媽回答不上來。女兒又問:“那麼,媽媽,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呢?”媽媽沉默了。

合上書,我思考着書裏的問題。也許現在的我對宇宙的目的還不得而知,但現在的我已經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的”。我要好好學習,從現在到未來,充實自己的每一天,我無法阻止時間的流逝,但我卻可以讓每一秒都變得有意義,讓自己不後悔。我相信即使到了我生命的最後一刻我也不會悲傷,因爲我活的精彩,活的有意義!

時光淺淺,我心溫暖,今天的微播報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收聽。也希望大家在聽了我今天的微播報後,也能明白自己人生的目的!

七年級下冊《朝聞道》讀後感範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