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大學生圍城書籍讀後感600字多篇

讀後感3.23W

大學生圍城書籍讀後感600字多篇

學生圍城書籍讀後感600字1

今天,我讀完了由我國著名作家錢鍾書的成名作《圍城》。這本書文筆優美,寫作手法較多,點點滴滴都令人回味。

《圍城》這本書主要講了:”冒牌“博士方鴻漸從國外回國,不料被同船而行的蘇小姐所追求。後來,方鴻漸絞盡腦汁地切斷了與蘇小姐的情誼,才與原來是情敵,現在卻是朋友的趙辛楣一起外出找工作。途中,方鴻漸認識了孫小姐,三人一起到一家國立大學當教授。慢慢地,方鴻漸對孫小姐產生了好感,經過數年努力,兩人終於走到了一起。不料結婚以後,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差,最後在一次次爭吵中兩人終於分手。

在《圍城》這本書裏,寫作手法就如同滿天的星點般,數也數不清。有比喻、擬人、誇張等許多手法,十分輕鬆幽默,讓人讀起來忍俊不禁。

尤其是這幾句:”誰知道從冷盤到咖啡,沒有一樣東西可口:上來的湯是冷的,冰激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經登錄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時期伏在水裏;除醋以外,麪包、牛油、紅酒無一不酸。“”孩子不足兩歲,塌鼻子,眼睛兩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遠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報上諷刺畫裏的中國人的臉。“更是令人嘖嘖稱奇,也很值得我們去認真摘抄,細細品味。

在細細消化優美詞句時,我也十分佩服錢鍾書老先生的寫作能力。讀着《圍城》這本書,會覺得這本書銜接得很巧妙、周到,發生的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在行雲流水中,《圍城》就讀完了。

看過《圍城》後,我學到了很多寫作手法,對提高我的寫作水平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它對我意義重大。

大學生圍城書籍讀後感600字2

“圍在城裏的想逃出來,城外的要衝進去。”《圍城》中似乎一直描寫着兩種人的心境,然而在讀這些文字的時候卻一直覺得還有第三種人的存在。

這“第三種”,就是身在圍牆之內卻毫無察覺,或是即使知曉也無絲毫動容,單純得想要在圍牆中平平淡淡了此一生的人。

細細想來,這種人大抵是最可憐的一類人吧,他們明知陷入圍城卻依舊是毫無反應的麻木,似乎圍城是自己生命中一種無法逃離的宿命。當被厚重的牆圈禁的習慣了,也便忘記一開始在圍城中的侷促不安,反而開始享受這座城中的“樂趣”,將自己變成“烏托邦”的居民,在圍城中開闢着自己的“小城”,雖說荒誕,卻也現實

作者錢鍾書也在後記中說道“《圍城》裏寫的全是捏造,我所記的卻全是事實。”

圍城,圍城,城中人恨城外人,城裏人惜城中城。

城裏人一直保持着無思而無腦,他們或許忘記了,或着並不只是“活着”就一切順利了,忘記了如何活着,纔是第三種人骨子裏的悲哀。

其實不僅僅是思想,婚姻、工作、人際,甚至整個世界都是一個大圍城。在整本書中,錢鍾書所刻畫的人的侷限性與複雜性給我的印象最爲深刻,每個人窮盡此生都在不同的圍牆邊努力的攀爬着,直到再也爬不動爲止,然而可笑的是人們往往想的懂卻看不透,依舊無法剋制自己去追隨城內或是城外的事物,這便是人的侷限與複雜。

現在的自己還是當局者迷,我無法去左右別人,但可以去選一種方式或是一座不那麼侷促的城,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或許應當說“很榮幸,我還有足夠的精力選擇一些城牆去攀爬。”

大學生圍城書籍讀後感600字3

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裏並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纔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

離婚的原因是什麼?離婚的原因就是結婚。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兩個擁有完全不同大腦、身體、性別、夢想、個性的人結合在一起,在以後幾十年的共度時光裏,很難想象他們能一直舉案齊眉,相安無事,幸福終老。但凡選擇婚姻,每個人肯定是對婚姻有所期許,一個最模糊想必也是最正確的答案就是,我們都想擁有幸福。即使一直堅持認爲,婚姻是一種限制人的自由的制度,發誓永遠都不要結婚的錢鍾書,遇到清秀高傲的楊絳後,也心甘情願走入了婚姻的圍城。

婚姻中有一個令人吃驚的事實:夫妻間的絕大部分爭吵是無法解決的。夫妻雙方年復一年地試圖改變對方的想法,但沒能成功,這是因爲他們大部分的分歧源於生活方式、性格或價值觀的根本差異。爲這些分歧而爭吵,結果就是浪費他們的時間,損害他們的婚姻。無論用什麼方法,你都永遠無法解決夫妻間的衝突,相反,夫妻雙方需要弄懂那些之所以會導致彼此之間出現衝突的根本分歧,然後,在此基礎上,相互尊重,相互讚賞來容忍這些分歧。婚姻並不等同於一勞永逸的幸福,它不是一個結果,而是最好的修行。

大學生圍城書籍讀後感600字4

方鴻漸,留學幾年,惶惶終日,學歷最終也是向愛爾蘭人買過來的。回國路上,認識鮑小姐、蘇小姐等留學生,面對蘇小姐的鐘情,方鴻漸覺得是一種負累和壓力,卻對唐小姐一見鍾情。而趙辛楣,似於蘇小姐兩小無猜,十幾年的追求,最終卻不能抱得美人歸,也算是死心吧。最後蘇小姐嫁給了從未有過感情基礎的曹元朗。這也是趙辛楣和方鴻漸關係和好的一個轉折點,此後方鴻漸的人生旅途跟趙辛楣息息相關。

兩人共同去三閭大學就職的路上結識了孫小姐。辛楣也無意中猜中了兩人的結局,無意中也說出了孫小姐的性格,爲人受過高等教育,沒什麼特長,可也不笨;不是美人,也不醜;沒什麼興趣,卻有自己的主張。孫小姐最大的成功是嫁給了方鴻漸,最大的失敗也是嫁給了方鴻漸。她和方鴻漸的結合也是芸芸知識分子間很典型的大婦。反觀這種類型的夫婦,雙方都有很強的自尊心,都希望對方凡事順從自己,以彰顯自己的家庭地位和被尊重的需求。當夫婦雙方都是這種想法,而沒有一個人先低頭,或者每次都是一方低頭,這就慢慢造成了雙方地位的不平等。都說婚姻雙方應該是勢均力敵的地位,其實這種相互壓制,相互征服和被征服的心理,應該也是造成婚姻是座圍城的根源所在。針對婚姻內的瑣事,雙方採取的也是太較真的態度,若凡事淡然些,可能就平息了很多。尤其是針對方鴻漸這種自尊心強,優柔寡斷的性格,若處理事情不這麼拖泥帶水,果斷下決定,也許後面也不會有這麼多矛盾。

當然,事事不可能如自己想象般完美。人生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有時候也是義無反顧的,但是最終的結果,可能還是虛無縹緲的。看起來好像有點悲觀,實際上我們要明白,追求最終理想和結局的虛妄,也正是讓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爲一種手段。一些事物,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認識到其本身的意義。

這就好比是圍城,在外面的人,着急想進來,而進來的人,覺得膩了,又想跳出去。所以結婚或者相守到老,並不是最終的結果,你只要瞭解這些最終的意義,就要明白,其實過程纔是重要的,才能讓你在時間的經歷中,不會覺得無趣。

大學生圍城書籍讀後感600字5

讀中學的時候,就受當時思潮的影響,不太樂意課本中印象式的文章批評,以爲空洞無根。如果說這種批評是旨於免於施萊爾馬赫所言的“誤解”,那麼這倒是地地道道的“赫爾默斯之學”。至今我也是這樣看的。

但問題是,十年之後我也未能免於作一個普普通通的讀者,沒有能力超脫出這種批評。而且,對一篇小說作敘事學分析或原型分析或諸如此類的分析,於我又有多大意義呢?恐怕很少有普通讀者願意在小說這種消遣上花幾年精力,更難接受已經“作爲創作”的文學批評。那麼印象式的東西也就有它的長處,有它的需求基礎。畢竟,小說的目的和價值不在,首先不在理論的探求者那裏,而在人們下班後沒有麻將和OK廳的晚上。

這就很使我困惑。在當代,寫作完全可以視作作者純個人的事——把文學視爲歷史資料的時代已經逝去得太久了。但作者的個人經驗與讀者的個人經驗未必是直接相通的,這種溝通需要對作者進行了解甚至專業一些的分析,所以,如果讀者對作品僅作印象式的,也就是純個人經驗的理解則被認爲是不夠的。但如果讀者被迫花些精力去學習現代的專業分析,以與作家擁有共同的“話語”,那麼讀者對作品的解讀不僅成爲一種負擔,也是一種以他人觀人的詮釋——因爲我們的所能獲得的作者資料必是第二手的——所以對作者和作品的體認也並無多大進展。如果世上的人分爲作者、批評家和讀者,我們倒還沒有一個原則,一種共同的信心來面對此情此境。

而歸根結底,在小說的理解或說批評上存在的這個分歧與其說是方法上的,還不如說此時此刻世界是破碎和斷裂的。藝術或說情緒體驗的交流中,我們越是直接坦白——更個人化,就越難以在感性上得到普遍認同。那些分析也許有助於我們在“知”上去了解,但對於“識見”、內在體驗的認同有多大作用呢?失去古典時期人類賴以認同族類的東西,難道批評真能解決我們的彼此誤讀嗎?

是不是我們只能呆在自己所據有的這一小塊碎片上?在這上面,分析、論證都有些象水中萍、風中絮。於小說是這樣,人生也大至如此——其實一部《圍城》,最深的感觸也就是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