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2021觀看茶館讀後感六百字

讀後感2.84W

2021觀看茶館讀後感六百字

《茶館》是讀的第一本戲劇。人物繁多,每讀過都不時的翻到前面去看人物表。雖然人物多很繁雜,但老舍能清晰地寫下這麼多,可見他能力的強大。一張張醜惡的嘴臉,一張張善良的臉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觀看茶館讀後感六百字,歡迎閱讀!

觀看茶館讀後感六百字1

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個劇本,隨後被後人拍成電影、電視劇、曲劇,也充分體現了後人對此作品的重視,它描繪了一幅半個世紀,舊時代的歷史,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

此作品以一個小茶館爲背景,以王利發、秦仲義和常四爺爲關鍵人物,以小寫大,折射出了一個社會時代的老百姓的生活。老舍先生的這種藝術形式,用劇本的這種有非常強的人物特性的表現,語言的簡略,來體現一個社會風貌,通過人物來反映當時的社會變遷,第一幕清朝暮年、第二幕民-國初年、第三幕抗戰勝利之後的三個歷史階段,用一個茶館的興衰來反映,我不得不稱讚老舍先生十分獨特的眼光,以及相當得了的文化底蘊,因爲不真正瞭解生活的人時絕不會理解別人的生活的辛酸的。

一個大社會被老舍先生寫成小小的茶館,老百姓成立主角,王利發王掌櫃,小心的經營着,到最後被政府霸佔了,無力反抗,只有自荊而常四爺因一句“大清國要完”就被拉去坐牢,出獄後也不再有以前的好日子過…。都充分表現了人們在那種時代下的無奈。

此外,文中也有寫的很多很好的地方,比如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作品中每一句話都是人物的語言,表達了人物的思想,體現了人物的性格,老舍根據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寫出了十分符合他們的語言,無論什麼人哪怕只有一次出場的機會,都把握的很到位,對臺詞的那種韻味,寫得都十分有感覺,同時語言中應用了地道的北京話,京味兒很濃,有生活氣息,也更真實。

還有文中最重要的時體現了老百姓民不聊生,當時的社會就是一個封建、帝國主義、無法無天的時代,也表明了當時中國處於一個水深火熱,災難重重的時代。

總之,一個茶館反映一個社會時代,這樣的表現手法,不是你說寫就能寫的,完成這樣一本劇作,也絕非易事,所以我十分佩服老舍先生,真不愧爲一代大師!現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了,在這麼重要的時刻,我們不能忘本,要牢記新中國時如何誕生的,那個舊時代已經過去,新時代也早已到來,人們不必生活在那種慘痛的社會裏,現在我以中國人爲自豪!在此預祝祖國生日快樂。

觀看茶館讀後感六百字2

我覺得書是回憶的另一種表達,它或許有些虛構,卻是基於生活的。所表達的必然也是人們的內心世界,所以纔會隨着歷史顛簸影響着一代一代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共鳴。

看如今的世界,城市裏車水馬龍,燈火闌珊。縱橫交錯的交通設施,構成了城市的血脈和骨架,生活也更豐富多彩。農村裏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舒適的日子在那片土地上就可以自給自足……可現在城市裏的人用冷漠僞裝自己,農村裏的人拼命想要逃離。對於這樣的生活我也並不覺得感激,反倒是認爲日子平淡,比上白開水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總想着思甜,卻忘了憶苦,誰曾想過那從前的時光呢?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爲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五十年間,社會的風貌和不同階級人物的不同命運。在一個明媚的午後捧着這本書,思緒也隨窗外翩躚的楊柳飄回那個年代。

滿清末年,茶館裏依然是一派和諧的景象,茶館掌櫃王利發左右逢源,一切似乎都如此美好。然而在這背後卻充斥着令人窒息的衰亡。富裕的人在茶館裏喝茶,聊天,只是莫談國事,貧窮的人卻在茶館裏賣孩子。農村破產,人們生活更加貧困,今天想着明天,明天卻又想着後天。他們只能將自己的孩子賣了以獲得微薄的費用養活家裏更多的人。我想起《捕蛇者說》中的那個捕蛇人,冒着生命危險討生活,原來古今貧困竟也是相同的。想起老舍筆下另一個人物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車,即便尊嚴被踐踏也不反抗,終究是被那吃人的社會吞沒了。那樣的社會給人的失望大於希望,結局似乎註定了悲慘。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生活更加痛苦悲傷愈演愈烈。生活就像重砣壓在人們生上,那時連呼吸的空氣都是渾濁且陰暗的。京城裏的好多茶館店鋪都關門了,唯有王利發掌櫃改良經營。然而社會**是全方位的,迂腐的大兵前來敲詐,逃難的人堵在茶館門口……莫談國事的標語在牆上顯得愈加刺眼。人們不敢亂說話,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安上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人們就像活在槍彈雨林裏,稍不留神就會被擊中。困難的環境也激發了人們的本心。善於僞裝的人一下就露出了醜陋的面孔,站到了正義的對立面上。說來也是可悲,這正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迂腐黑暗,畢竟太平盛世誰會願意去幹那樣的事呢?

觀看茶館讀後感六百字3

老舍,一個本該被諾貝爾記住的人,可是最後,正如他的話劇《茶館》所說的最後一句臺詞“我是愛我們的國的,可是誰愛我呢?”,就此隕落。

《茶館》的角色說起來有七十多個,代表了那個時代各個階層的小人物,老舍先生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栩栩如生地體現出角色們的喜怒哀樂,就像茶館老闆王利發的精明靈活,常四爺的耿直磊落,王掌櫃的精明油滑,他們在與那個時代巧妙周旋的過程中背地裏卻都滿滿是無奈與辛酸。

我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知道了茶館講述的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五十年間的事,那個時代有人夜夜笙歌,也有人爲自己的生機而八方應酬,而老舍先生塑造的茶館老闆王利發便是這樣的一個經典形象,他只是一心想要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這有什麼錯呢?可是他卻如一個小丑一般,屢屢被世態炎涼所嘲弄。形形色色的人出入着茶館,王利發看着他們的悲哀,也眼睜睜地看着自己同樣掉進這個令人窒息的漩渦中,越糾纏越絕望,越絕望,越糾纏。

其間有好多細節觸動着我,也彰顯着那時整個社會不堪一擊的華麗外皮下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太監買姑娘做老婆,洋貨充斥市場暫且不提,畢竟嘗試新事物是人類的本能,就拿“太監買老婆”一事來說,首先太監可說是君主立憲制時期的代表出產物,朝代又首推清朝,恰巧上一節說過這一故事涉及到清末這一時期。

因此“太監買老婆”的主語咱們推敲完畢,下面是動詞“買”,現代社會大家都知道,每個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男女沒有貴賤之分,更何提把人像東西一樣買賣呢?最後又一個關鍵詞“老婆”相信這也不必多說,除非是皇帝恩賜一位姑娘與立過大功的太監“同食”,否則太監是不能娶妻的。整個短語一下推敲完畢,我們用數學語言來說就是有證據A、證據B、證據C 來證明當時“大清帝國”的名存實亡。

再迷醉的外表,撕開不過是虛有其表。無論在什麼時候透過表面看實質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們透過老舍先生筆下的一個個靈魂,窺見那個時代的特徵。

觀看茶館讀後感六百字4

“這部書使我們始而發笑,繼而感動,終於悲憤了。”這是朱自清作爲同代人的感同身受。

“屋子非常高大,擺着長桌與方桌,長凳與小凳,都是茶座兒。屋裏和涼棚下都有掛鳥籠的地方,棚下也有茶座兒。各處都貼着“莫談國事”的紙條。”我們現在看見的就是這樣的一座茶館。這裏是皇城根兒下八旗子弟遛鳥吃茶的地方,也是說媒拉縴,打架鬥毆的地界。

在北京大雜院裏長大的老舍深諳“京片子”的魅力,茶房李三不肯剪辮:“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字裏行間折射出他對前清滅亡的不相信和中國改革前景的無望;又有吳祥子和宋恩子來拿餉:“你聰明,還能把那點意思鬧成不好意思嗎?”更有逃兵老林老陳:兩個人穿一條褲子的交情吧?沒人恥笑我們的交情吧?也沒人恥笑三個人的交情吧?”一連三問,含蓄地提出二人共娶一妻地荒唐要求。不愧爲語言大師,老舍點到了我們民族根性中最頑劣的一面;因循守舊,矇昧萎縮,欺軟怕硬,怯懦膽小。他的文化姿態妙趣橫生,像說不完的莎士比亞,具有永恆的魅力,常讀常新。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康梁的維新運動失敗,清王朝岌岌可危,有人如劉麻子認爲大清國的金山銀山永遠也花不完,也有明白人如常四爺斷論道大清國要完,卻因此被抓去坐牢。國共內戰時,曾擔任國會議員的崔久峯只念經修道,縱使心憂天下,卻再也不敢參與革命分毫;抗戰勝利後,一心想實業救國的維新資本家秦仲義,傾其四十年心血,最後落個人財盡失的下場;鞠了一輩子躬,拼命在改良中謀生存的王利發,一生沒做過缺德事,落得個不得終老的歸宿;耿直忠良的常四爺,雖身爲旗人,只盼國家像個樣,不受外國人欺侮,沒了鐵桿莊稼,親眼看着鬆二爺活活餓死。

貧的富的,老的少的,老派北平市民在新舊社會的交替中,被反動鎮壓碾在土裏,苦苦掙扎無果,只得發出這振聾發聵的質問:“我愛咱們的國呀,可誰愛我呢?”在新的必將代替舊的這一規律面前,不爲舊的殉葬,老舍只是無不惋惜地表現了老派市民自尊地保持自己人格的精神。所以字字珠璣,如杜鵑泣血般,將國民黨覆滅前夕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揭露地淋漓盡致。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這裏沒有戰火喧囂,生靈塗炭。生而有幸,遇見《茶館》便是劫,跟隨老舍的文字,穿過歲月的洪流,爲那些犧牲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英魂默哀。

觀看茶館讀後感六百字5

老舍茶館中塑造的人物頗多,雖有主次,但依舊龐雜,這樣的龐雜彙集在茶館之中,流動的時間,流動的人物,三教九流之人,跟隨着時代變遷而變化,只是唯一不變的是權力的壓迫與荒唐。

茶館中五十多號人物大致可分爲兩撥:一撥是以王利發、鬆二爺、常四爺、秦仲義爲代表的被壓迫者,他們大多善良淳樸,雖並非理想化的道德形象,但心眼不壞,不以迫害他人爲生,更多的時候是被壓榨的對象,面對壓榨他們無力還擊,在動盪的歲月裏無奈而艱苦的存活;另一撥是一劉麻子、宋恩子、吳祥子、龐太監、巡警爲代表的當權者,他們手握權勢,在國難危急之時在其位卻不謀其職,反敲詐勒索平民爲自己謀取津利。

可笑的是,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等人一生求仁求義,在時代變遷中想方設法以心安理得的方式存活,以符合正常人性期望的方式遊走於人間,他們完整的一生在悲劇中結束。而滅絕人性的、“吃人”的人,比如劉麻子、吳祥子卻在小劉麻子等這些下一代繼續綿延,甚至變本加厲。善良者帶着他們的善良消失,惡霸將他們的惡繼續傳承。意味着責任的權力反倒成了作惡的兇器。

劇本三幕戲聚焦晚清時期、軍閥統治時期、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階段在茶館演繹的悲劇,不同於小說,劇本受舞臺限制,無法像小說那樣宏觀展示時代生活,然而三幕戲中具體人物遭遇足以代表時代的悲劇:窮人迫於生計賣兒鬻女,官員對百姓敲詐勒索,物資匱乏貧窮飢餓普遍。悲劇中更是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景象,如龐太監要娶妻生子,兩個逃兵要共用一個妻子,龐四奶奶要當娘娘。荒唐與悲劇並存的時代到底是戰爭動盪的必然結果,還是權是被扭曲的人心利用的影響?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在老舍的茶館中似乎有權勢者大多是惡霸,自恃高位,不顧他人死活,甚至親自釀造了他人的悲劇。在那個時期,人們對全市的印象便是“欺壓”“魚肉”,對他們的態度便是服從。這樣的風氣與氛圍,讓人不禁懷疑到底是權勢剛好落入惡霸手中,還是在一個缺乏民主的政治系統下,權勢之人被“薰陶”成了惡霸。

**的時代不是人性不堪的理由。生活艱難,但總有人選擇以善意對待世界,權勢帶來的優越感總是容易矇蔽人的眼睛,權與民的脫離不是權的措,是掌權者荒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