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2000字(精品多篇)

讀後感2.65W

《圍城》讀後感2000字(精品多篇)

圍城讀後感1700字 篇一

在學校圖書館的書櫃前捧起了它,每每往翻上幾頁合上書後,心中便會升起一種掛念,對下一段的內容便會有無窮的幻想。就這樣懷着始終不變的熱忱讀完了整本小說。十分詫異的發現小說中的“圍城”竟是指——婚姻。在當今這個流行“婚姻是愛情的宅兆”這句話的時代,真沒想到早在上世紀中葉,就有一位站在時代至高點上的偉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這個觀點,而非當今這般庸俗。

《圍城》是一部風格獨特的現實主義諷刺長篇小說,也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市井百態圖。整個故事的情節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鴻漸的一切遭遇——畢業、追求、失戀、任教、結婚……無疑不都是在“圍城”內外進進出出,這一切的目的也不過是要闡發結婚就如深陷圍城一樣。但我想,方鴻漸最後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滿似乎還可以理解。而錢鍾書先生假如讓他與心上人唐小芙成爲眷屬,結婚後再吵架鬧翻,那麼“假如娶了意中人也不過爾爾,結婚後發現自己娶的總不是意中人”的“圍城”,會不會更加牢不可破呢?

讀《圍城》,跟讀一般的小說感覺很不一樣。像《浮士德》、《死魂靈》、《紅樓夢》,肯定是生硬晦澀,至少是我輩很難讀懂的,要想讀懂,也要擺上好幾本參考書籍和字典在旁邊,纔能有讀下往的勇氣。《圍城》不是這樣,它通俗易懂,從身邊瑣事娓娓道來。本來覺得那個年代的作品,間隔說近不近說遠不遠,既不像古籍鉅著,需要“沐浴束髮”,也不像雜誌讀物,信手翻閱。誰知讀的時候,它竟多次引起我的共叫。很多的事情,就像是發生在身邊:樓臺中昏黃的燈火、廣場上回環翱翔的鴿羣、賣店裏老闆油油的眼鏡、鄉道旁親切的車鈴。你看《圍城》中,談話、吃飯、交友、戀愛、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我的眼前,是那樣生動,鮮活和逼真。方鴻漸的虛僞,趙辛楣的坦白,褚慎明的愛面子,蘇文紈的媚俗,唐曉芙的純真,孫柔嘉的狡黠,都一躍紙上,讓人又愛又恨。人物的心情,就像是從自己記憶中取出來的東西,貼切的讓人吃驚!有幾分不可思議,又有幾分難堪,有那麼一處是撞擊到塵世的靈魂。

錢鍾書先生的妻子楊絳老師曾在《圍城》的後記中這樣寫道:“鍾書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中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情節全是虛構的,儘管某些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是子無虛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是捏造的”。而她同時又指出:創作的一個重要成分是想象,經驗比如黑私下點燃的火,相象是這個火焰所發出的光;沒有火便沒有光,但光照所及遠遠超過火點兒的大小。創作的故事往往從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經驗,要從創造的故事裏反求作者經驗是顛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經過創造,就比如發過酵而釀成了酒;從酒裏辨認釀酒的原料,也是不輕易的……由於很多所謂的寫實的小說,實在是改頭換面地續寫自己的經歷,提升或滿足自己的感情……

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幾十年已在彈指間過往,可“圍城”依在,並永遠不朽。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月的陰晴圓缺,人的悲歡離合,也讓我們看清了自己。事實上,當代社會存在的明爭冷戰、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家庭裏、社會上,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人與人之間的間隔也是一座無形的“圍城”。方鴻漸就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天生人是教他們孤獨的,一個個該各回各,老死不相往來身體裏容不下的東西,或消化,或排泄,是個人的事,爲什麼心裏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來分攤?聚在一起,動不動自己冒犯人,或者人開罪自己,似乎一隻只刺蝟,只好保持着彼此間的間隔,要親密團結,不是你剌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善惡、是非、成敗、真假,如此種種,大大小小的圍城,成爲了我們生命和靈魂的桎梏。城外的人想進往,城內的人想出來。實在就是你想要的你卻得不到,你得到了又不想要,這就是人性的矛盾和紕漏。一位哲學家說:“生活中有兩個悲劇:一個是得不到想要的,另一個是得到了不想要的。”細細咀嚼,還真有個中道理。佛家講:六根清淨。實在就是告誡衆人淡欲、忘欲。也許,這樣就不會身陷囹圄、困鎖圍城了吧。善忘是病,擅忘是境。

圍城讀後感2300字 篇二

20多年前讀過《圍城》,隨着時光流逝,其中的內容差不多都忘記了,留在記憶裏的幾乎只剩下一句話:婚姻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拼命想衝進來,城內的人拼命想衝出去。20多年後,再讀《圍城》,最關注的仍然是這句話。同時也在想,錢鍾書老先生寫這部書,有控訴婚姻的意思嗎?我想不是的,錢鍾書和楊絳的婚姻是幸福美滿的,他只會感嘆婚姻的美好,而不會控訴婚姻的不幸。

那麼,《圍城》要表達的思想是什麼呢?作者自序中提到這樣一句話:“寫這類人,我沒有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由此我想,這部小說要表達的思想應該有這樣一種含義:人之所以會陷入圍城之困,是因爲表現出了更多的動物性,就如本書主人公方鴻漸那樣。

1、學習不努力,陷入學業之困

方鴻漸在學習上是個無用之人。在國內上大學的時候,他學不了當時年輕人選擇最多的土木工程,而是選擇了社會學系。社會學系他也學不了,又轉入了哲學系。哲學系他也學不了,最後轉入文學系畢業。

很難想象,一個大學生上個大學轉了三個系,才得以畢業,該有多滑稽!土木工程,技術性比較高,學起來難度大,學不了的話還有情可原。社會系和哲學系也很難嗎?是啊,對於不學無術的人來說,那一定是很難的。

方鴻漸是一個學習國文的人,他也要出洋歐洲進行“深造”。在歐洲的四年中,他先後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德國柏林,倒換了三所大學。他隨便聽幾門課程,很有興趣,但是心得全無,恐怕就是聽課聽個熱鬧,全然進不了心。到畢業的時候,沒辦法給父親和供自己出國“深造”的丈人交待,只好通過郵寄從美國紐約花費30美金,辦了一個假哲學文憑。

在求學的道路上,方鴻漸陷入了圍城。上了大學、出了國求學,卻完不成學業,無法順利畢業,只有辦個假畢業證去糊弄家人。

方鴻漸智商有問題嗎?他的國學中學會考考過第二名,可見智商不存在問題。爲什麼學無所成?原因只有一個:懶惰,學習不努力。別說學習努不努力,哪怕拿出一半或者更少的精力去學習,還能混不到畢業證嗎?方鴻漸大概在學校是一點兒都不學吧。

動物沒有學習意識,個別動物至多有模仿意識。方鴻漸有學習意識,卻不學習。

2、工作不勤奮,陷入事業之困

方鴻漸在三閭大學授教倫理學。他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一本參考書——倫理學綱要,原本想把這本書複印發給學生的,但轉念一想,又不發了,原因是要把這本書作爲“枕祕寶”,萬不可公諸大衆,還是讓學生高深莫測的好。

課還沒有開始上,他就給自己定了調子“自己大不了是個副教授,犯不着太賣力氣的。”

作爲副教授,他不去考慮如何把課教好,反而向學生灌輸這樣的思想“大家有書可看,照道理不必在課堂上浪費彼此的時間。”並且自認爲這話說出去很動聽,還以有這樣的想法而高興得坐不定。

他認爲有名氣的教授從不點名、從不報告學生缺課。他覺得這就是堂堂大學者的風度。在羨慕之餘,他就模仿教授的做法:不點名,連點名簿也不帶。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很多學生缺課,要是再不點名,就只剩有腳而跑不了的椅和桌聽課了。即使這樣,他也不管,要是管的話,他認爲“從大學者的放任忽變而爲國小教師的瑣碎”是一件很丟臉的事。

方鴻漸能給學生講多少知識,暫且不論,單是就講課的時間來說,就非常不稱職。課堂上,他講得收縮不住地快,筆記上的東西講完了,距離下課的鈴聲還早着呢。怎麼辦?他有三種應對方法:一是找話應付。有時說不上幾句,就又無話可講了。二是提前退課。實在無話可講,就提前退課。三是板書。動不動在黑板上板書,寫一個字要花費嘴裏講十個字的時間。

學生們終於忍耐不住方鴻漸的教學,學生們聯合向學校遞交公呈“呈爲另換良師以重學業事”,從頭到底說方鴻漸沒資格教英語,請求學校把他換掉。

一個學期結束了,方鴻漸沒有得到下學期的聘書——他被解聘了。

方鴻漸何以從學業的圍城剛出來,又陷入了事業的圍城?因爲他沒有所從事職業的能力和水平,而且也不努力、不用功去改變,對工作很散漫,還裝模作樣冒充名教授不點名,變着花樣讓自己的課拖延到下課的時間。這樣的老師,有多少都得被解聘。

有的動物會工作,還很勤奮,比如蜜蜂、螞蟻等。方鴻漸對待工作還不如動物,把僅有的那點兒能動性用在了應付上。

3、作風不端正,陷入婚戀之困

方鴻漸在留洋回國途中的船上,認識了鮑小姐。這位鮑小姐衣着暴露,有人叫她“熟肉鋪子”,因爲只有熟食店會把肉公開陳列;也有人叫她“真理”,因爲真理是“赤裸裸的”。方鴻漸和她認識沒幾天,就在一起了。

鮑小姐下船後,方鴻漸又開始和蘇文紈小姐親近。可惜方鴻漸對蘇小姐並不感興趣,又不忍心拒絕人家,兩人產生了很曖昧的關係,也發生了非常親密的接觸。

在和蘇小姐交往的過程中,他又看上了唐曉芙小姐。當方鴻漸拒絕蘇小姐的求愛時,蘇小姐將方鴻漸歸國途中的風流史告訴了他心儀的唐小姐。唐小姐本來對方鴻漸是接納和認可的,但聽到方鴻漸的不端行爲後,氣憤地退回了方鴻漸給她的信,宣佈二人各奔西東。

對於孫柔嘉小姐,方鴻漸也是看不上眼的,然而卻在造謠聲中,如在雲裏,失掉自主,稀裏糊塗承認了和孫柔嘉的戀愛關係,並很快舉行了訂婚和結婚儀式。從此二人開始了互撕的生活模式。

訂婚和結婚,對於一個人的人生來說是天大的事。如此重要的事,在方鴻漸的眼裏卻都是兒戲。方鴻漸行爲不檢點,爲人輕浮,結交女友不辯人品是非,糊里糊塗跟自己看不上的人訂婚結婚,這都是他遭遇婚戀圍城的主要原因。

文章末尾,方鴻漸正和妻子孫柔嘉鬧第N次矛盾;第二次失去工作後,他準備南下重慶找朋友趙辛梅謀取新的工作。

就方鴻漸表現出太多的“動物的基本根性”來說,他今後的婚姻不會幸福,也可能不會持久;到重慶謀取新的工作後,再次被炒魷魚,仍是大概率事件,除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人一生本來就面臨着諸多圍城,如果再表現出更多的動物性,那就一定會陷入這樣那樣的圍城之困。相反,如果學習努力、工作勤奮、作風端正,就不大可能陷入圍城;即使偶入圍城,也能順利衝破圍城的束縛。

圍城讀後感1800字 篇三

閒暇的日子本就易人深思,就像靜夜的蟬鳴,半夜的雨聲,總擾人清夢。倘若又在合適的情景讀上這樣一本富有深意的書,那愁緒便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們總是重複着先人的經歷(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發着先人早已發過的牢騷。你看那李杜詩篇,無不是在訴說仕途不順,懷才不遇的牢騷,我把此篇牢騷發得文藝些那就是又一遍佳作。且此時若將我整個人倒過來,以身爲筆,頭爲筆尖,思緒爲墨,定能寫上厚厚一疊。

正如序言錢鍾書,文末附錄前老夫人楊絳《記錢鍾書圍城》中所言“角色當然是虛構的。但是有考屁的人也當然不會錯過索隱的機會。放棄附會的權利的。”“看小說,何須註釋呢。可是很多讀者美隊一本小說發生興趣。就對作者也發生興趣。這是庸俗之見。並把小說裏的人物和情節當作真人真事。有的乾脆把小說的主角是爲作者本人。非要看下蛋的雞才行。”這一特點亦如得了接觸性枯草熱的人,閒着無事去大英博物館查閱因素。結果落了重症病人的下場。(參見凱傑羅姆意識流短篇小說《想象》)。一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與讀者有共鳴,結合自身的經歷有所感悟,又有了不同於作者的見解,以至於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點中外的讀者意外地保持一致,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讀者亦紛紛寫信給作者,表示書中的布恩迪亞譜系一家子及其家人驚人的相似。尤其在對老一輩的描述更爲相像。在某些精神特質方面。

讀書時分,正值我人生失意之時,拜讀此書令我感悟良多。全文脈絡大體分爲五個部分:

一、船甲上,方鴻漸生活懶散,留學四年帶着假博士文憑歸來。蘇文紈大小姐有意勾搭方鴻漸。方鴻漸沉迷於鮑小姐的誘惑之中。引楊絳之言即“欲償鮑魚之私”。

二、方鴻漸婉拒蘇文紈,傾心唐曉芙。二者互生情愫。深厚的感情終於不大不小的誤會。哪怕誰先一步擺明問題也不會如此。楊絳言“唐曉芙是完美的,錢鍾書不想其方鴻漸糟蹋。”。

三、方鴻漸與昔日情敵趙辛楣成爲兄弟,共赴三閭大學受聘。同行有孫柔嘉,李梅亭,顧得謙,行程間無不有諸多趣事,當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標一同前進時,那段時間發生的事總是難忘的。

四、到達大學。即使大學,也免不了有權術鬥爭。是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方鴻漸,趙辛楣,孫柔嘉三人作爲知識分子,有着文人固有的傲氣,不屑於此。自然敗下陣來,落了他人口舌。以趙辛楣逃離,方鴻漸被辭退,孫柔嘉跟隨離去結束。

五、方鴻漸一步步洛入孫柔嘉爲其織好得情網中,二人潦草結婚。期間,二人矛盾不斷,區別於小事觀點,分歧於趙辛楣之上。兩人矛盾在雙方父母接觸後進一步被激化,上升爲兩個家庭間矛盾,終在一日爆發。孫柔嘉離家出走,獨自一人得方鴻漸突然想起遠方趙辛楣發來的電報,心中又升起了新的希望。作者就此落筆。殊不知,等待的他只是另一座圍城罷了。

圍城二字起地極賦深意,“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於我而言,考公亦是圍城,認爲其是自己的理想聖所,實則也是另一座圍城罷了。就如同方鴻漸一般,舊圍城的崩潰是,彷彿又看到了新的希望。若不清楚自己真心所要,其的一生也只是不斷地在圍城間跳來跳去。靜下心來,多問問自己,嘗試着去解答人生的意義,去探索自己的人生哲學。

方鴻漸爲人聰穎,能言善辯,有着讀書人該有的樣子,卻本性懶散,荒廢了學業。懷有志向,卻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想得人尊敬卻不屑於權術鬥爭,落了個高不成低不就的下場,落入孫柔嘉的婚姻陷阱後,更是被束縛得死死的,以及斷了與唯一好友趙辛楣的聯繫。夾在兩個家庭之間受氣,被批:“就權當是爲了這個家,拜託,你乾點什麼正事吧。”。我與主人公有諸多相似之處,遇事優柔寡斷,同樣躊躇不前,事業與感情盡皆不順。每當我看着窗外思索着什麼的時候,耳邊總會有聲音在說:“你整天板着臉杵在那兒,想啥呢?你倒是想出點什麼沒。”。我若心情尚佳,便辯駁幾句;若心生煩躁,便不予理會,正如同方鴻漸的翻版。不知錢老寫出此來,是否也經歷過:過早揹負了太大的責任,而被束縛了自由。

理論如辭典般厚實,實踐如薄紙般乾癟。感悟再多,若真要實踐起來,還是要掉進坑裏去的。只有親身經歷,長期深思過,明白了人生的意義,纔不會在圍城中迷失自我,黯然神傷。人生在世,不求自己的決定多麼明智,但願對自己所作的每一個決定都不後悔。到時回過頭來也能想起,當日在玩《英雄聯盟》pick寶石騎士時的獨白“我曾踏足山巔,亦曾跌落低谷,二者,都使我受益良多。”。

再次提點自己,考公亦是圍城,切不可將其當作自己的理想去處。明白自己所想,然後一切纔會有意義。手持阿拉岡之劍,朝心之所向,一往而前,就看看這風能吹到哪兒。

希望這疫情早日散去

圍城讀後感1700字 篇四

人生幾何,去日苦多。——題記

越長大發現越是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讀書了,整天疲於各種碎片的知識,但是內心卻愈加空虛,見識也愈加淺薄。趁着考研結束,聽聞同學感嘆研究生也像一座“圍城”,許多人想進去,進去的人又想出來。因此我趁機就將這本圍城好好閱讀,體會其中的滋味。

故事是從方鴻漸留洋回來開始講起,文中描述到他在外留學卻沒有得到博士學位,最終買了一個假的“克萊登大學”博士學位。這讓我不由感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當今社會依然還是有許多方博士這樣“海歸”。

接着就是回國輪船上發生的事,方鴻漸與鮑小姐,在旁人看來確實不堪,但方鴻漸心中卻想着了魔一樣,全然不顧他人想法。這讓我感覺很是熟悉,每個男生在這個時間或多或少都是這樣,禁不起一點點挑逗之感。還有一個讓我感到很熟悉的就是蘇小姐,真正的博士,大家閨秀,一方面討厭方鴻漸這種禁不起誘惑的行爲,一方面又希望方鴻漸能“看上”自己。就如同現在大學之中常見的情形,才貌兩全的女生大都單身,相貌平平的卻都有男朋友。從方鴻漸的角度其實很完美的寫出了同齡男生的心理,想着蘇小姐如此優秀,自己怕是配不上。

可是故事偏偏又是如此做巧,當蘇小姐喜歡上方鴻漸時,方鴻漸卻對蘇小姐的表妹唐小姐“一見鍾情”。(我堅信所有的一見鍾情都是見色起意)這就好像許多好的女生開始追求一個男生,而這個男生卻難以相信。因爲從一開始男生就認爲兩人這間就絕無可能,因此也就不曾想過女生的追求。

再來談談方鴻漸追求唐小姐,各種情意綿綿的書信,讓我等這些現代的“悶騷男”情面難堪,感覺全然沒有這種表達“愛意”的勇氣。再看看唐小姐,用現代化來講就是“渣女”,而這種人卻又最能挑撥起身邊男生的躁動。(願世間所有渣女都能遇上渣男,哈哈哈~~~)

可憐這蘇小姐才慘,一味的單相思最後才發現是自作多情。最後蘇小姐嫁給了一個大腹便便的人,這不禁讓人感嘆!(好白菜都讓豬拱了)如果蘇小姐是爲了報復,或是心生絕望,那也太可惜了。最後方鴻漸也如現今的渣女的劇本,被拋棄,然後陷入失戀的悲傷,最後逃離傷心地。

接着就是在“情敵”趙辛楣的幫助去三閭大學應教,一路上也是頗爲破折,期間各種文人相輕與拉幫結派之事很是詳盡,但缺少這方面經驗,感觸到不是很深。不過不得不提一位“傻白甜”孫小姐,孫父同趙辛楣是舊識,委託趙辛楣照看。路上趙辛楣不斷撮合方鴻漸與孫小姐,但方鴻漸意向不大。

在三閭大學,方鴻漸同趙辛楣同住,雖有一些不如意,但是大體還是過得去。其中李梅亭爲了文學系可謂是不顧臉面,大鬧特鬧。之後得到一個“小官職”,更是大搖大擺,全然不是讀書人的樣子。最怕這種嘴上仁義道德,內裏卻唯利是圖,大展官威,作威作福之人。感覺這本書像是一面鏡子,一方面可以看見別人的醜陋,一方面也是看到自己的醜陋。然後就是高校長,表面學富五車,卻總喜歡好爲人師,各方面都想插一腳。然後是汪處厚,書中認爲他是比較幸運的,髮妻在“該死的時候死了”,表面熱情,內地裏也是冷漠無情。

汪處厚夫婦想爲趙辛楣和方鴻漸尋良人,拉紅線,此處不得不說汪氏夫婦也是好心。但是喜劇的是趙辛楣覺得汪夫人與蘇小姐神似,不禁生出愛慕之意。而汪夫人也是一個狠角色,人際交往方面頗有實力,但是估計內心也是空虛。在與趙辛楣夜晚散步被發現之後,趙辛楣連夜遠走,不禁讓人唏噓。

但此書最心機的還在此,孫小姐故意泄露出有人追求的事,將方鴻漸刺激,最後將方鴻漸收入囊中。接着應被人檢舉,方鴻漸同孫小姐也是遠走。就像歌裏的唱的,愛情剛開始總是晴空萬里,但是接着就是疾風驟雨。此處也有感,人生也許很難遇上“對”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剛好能過下去罷了。

隨後在香港遇上趙辛楣和蘇小姐,蘇小姐沒有當初的靈秀,變成了一個精於算計的人,趙辛楣最後還是找到了合適的人。到了上海,方鴻漸和孫柔嘉分別見了父母,開始還能忍耐,不過逐漸難以接受,最終爆發。其實從中我感覺兩個人還是彼此有愛意的,但是當旁人的各種指點之後,就逐漸離心,漸行漸遠。書中最後,方鴻漸打算回家道歉,孫柔嘉也打算和丈夫好好溝通,但是聽見了孫柔嘉的姑母的議論,最後還是選擇離開。一份好好經營的愛情,不僅僅是相互包容,還有理解,還有信任,不管旁人風言風語,相信彼此,唯有如此方能幸福,方能長久。

讀完圍城其實我並未感受到圍城之意,反倒是對人生愛情與人際方面頗有感觸,也許現在的閱歷還是夠,但是還是佩服錢鍾書先生的筆力,將故事描繪的如此繪聲繪色,此書值得一讀!

圍城 讀後感2400字 篇五

初讀《圍城》,驚羨於錢鍾書精湛、詼諧的文筆,書中捧人發笑之處甚多。再讀此書,則爲其故事情節所嘆,在這陰差陽錯之中假設了無數個如果。如若方鴻漸再佇足一分鐘,他與曉芙或許能前嫌盡釋;如若在電話中未曾將曉芙誤作蘇文紈,方鴻漸或許能得到解釋的機會;再如果……

方鴻漸在歐洲留學數年,一無所成。書中直言道:“四年倒換了三個大學,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幾門功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其實這也未必盡然,從歸途中他與鮑小姐的“柔情蜜意”來看,足見得他還是學到些“招蜂引蝶”的本領。回國前父親的家信讓他認識到學位的重要性。然而爲時已晚,情急之下,他買了個假學位。但方鴻漸畢竟不是“校友”韓學愈,他良知未泯,深感惶恐與不安。不過他辯證的哲學思維幫助他戰勝了“罪惡感”——“撒謊欺騙有時並非不道德”,這種精神勝利法想必阿Q看了也會汗顏三分。而回國後的方鴻漸“命途多舛”,失戀與失業,以及婚姻的破碎,讓他身心疲憊。

與鮑小姐之遇,只能說是閒來的調情,算不得愛情,進駐“圍城”的序幕應該是從蘇文紈開始。但蘇文紈並不是他進駐的對象,而是蘇小姐的表妹唐曉芙,一個清秀如水,純比芙蓉的女孩。鴻漸爲博其好感,盡顯文采風流,順利的將自己的愛情之船擱淺在曉芙的城門之外。然值此之時,事態驟變,在他與蘇小姐的感情終結之時,他對曉芙的愛戀與追求也如同“一題清純而無解得代數,一雙達不到岸的槳櫓”,失去了前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蘇文紈無意之中扮演了小人,斬斷了方鴻漸與唐曉芙的情緣。這次的情感創傷讓方鴻漸的生命驟然黯淡,之後的愛情生活,他難以自主,任由孫柔嘉將自己引入她的“圍城”。

孫柔嘉爲了擺佈這場婚姻,可謂是周密策劃,苦心經營。她先是故作嬌柔,事事請教方先生,以顯其初入社會的無知與單純,激起了方鴻漸的憐香惜玉之情與男人天性中的保護欲,成功地打了一場漂亮的心理戰;另一方面,這也使趙辛楣不自覺地開起了二人的玩笑,結果如她所願,真作假來假亦真,虛虛實實的連當事人自己都難辨真僞。接着在趙辛楣離開後,她抓住了方鴻漸紮根於心的責任感和憐愛之心,謊稱家父來信,已知二者之間的謠傳,使方鴻漸生髮出沉重的負疚感。與之同時,也巧妙地利用了李梅亭與陸子蕭逼迫他與方鴻漸的契機,扮出一副楚楚可憐之態,“尋求”方鴻漸的保護,有意與他曖昧不清,從而激發血氣方剛的方鴻漸糊里糊塗地說出二者即將訂婚的“打算”。孫柔嘉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二者的青春與愛情,圍城之內的他們大吵夾帶着小吵,使婚姻一步步地走向荒原。他們的婚姻最初即帶着算計,缺乏牢固的基礎,有何來長久安定?這座圍城的土崩瓦解,可謂是宿命之中的宿命。

海子說,在夜色裏,我有三次受難:生存,流浪與愛情。縱觀方鴻漸的婚姻與愛情,他無疑是個失敗者,而他的生存,也如同婚姻一樣坎坷艱難。現今究其背後的原因,我覺得,則是多方面的。

首先,從個人角度來講,緣其自身的懦弱、優柔寡斷的性格與殘存的良知。對於與蘇文紈之間的感情,他當斷不斷,使蘇小姐受傷更深。怎知物理學上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關係的原理竟然適用於愛情,蘇小姐報復性地將傷痛通過唐曉芙轉嫁給了方鴻漸。而對於唐曉芙的誤解,他絲毫沒有反擊,任由事態惡化,可見“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並非真理。在那個大雨滂沱的街頭,方鴻漸木然呆立在那裏,當雨水與淚水交織化作痛楚在內心翻涌之時,這邊的唐曉芙也深懷歉疚與期望,懊悔方纔的言辭。山依舊,水依舊,我腳下已不是昨日的水流,事以至此,方鴻漸認爲回天乏術,他放縱了自己的怯懦,荒蕪了他與曉芙之間的愛情。懷抱着殘存的良知,她對孫柔嘉所說的“二者之間謠傳廣佈”,有的只是愧疚與自責。爲了彌補,他“捨身”保護她,乖乖的進入了孫柔嘉的愛情陷阱。

其次,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也有着深刻的社會原因。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乾坤顛倒的亂世,優秀的知識分子尚且難以施展自我,更何況方鴻漸這樣一個志大才疏,只會些空談的“純粹”的知識分子呢?另一方面,他不是官僚,可以擺弄權勢;他沒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可以背靠大樹好乘涼;他也無法放棄那份簡易的道德觀念,像李梅亭那樣做一個滿肚子男盜女娼,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僞君子,或者成爲韓學愈這等崇洋媚外之流,肚內空空如也,卻能夠恬不知恥地拿着冒牌大學的帽子欺世盜名。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既然你不夠優秀,也不夠卑鄙的徹底,又何以奢望能夠遊任於這種世道而左右逢源呢?方鴻漸只是當時他這個羣體的一個代表,他們帶着文化人的癡夢與清高,渴望在這種困境下生存下去並且希圖在上流社會中生存地有滋味有地位。他們堅守着浪漫,敢於夢想,在夢想的過程中,他們以“文化人”的身份爲傲,將自身的光環放大到極限。可悲的是,他們並不瞭解自身與現實的脫節。所以一旦深入社會,夢想與現實衝突,並且是發生必然性的衝突之時,他們猝然間困惑了,就像在漫長的黑夜中趕路的小孩突然遇到刺眼的車燈撲向自己,頓失所依,所能夠做的似乎只有傻立在那裏等待着掙扎與死亡。是的,這個羣體在與社會逐步的接軌過程中,潛意識裏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階層意識。他們意識到對於上流社會的人來說,文化不過是以一種附屬品的形式存在着,他們意識到作爲一個純粹的文化人生存的艱難,意識到自身的弱勢。於是面對一個個突襲和衝撞,他們怯於行動,他們不由自主的後退了,他們脆弱的如同陽光下的泡沫,色彩紛呈,卻不堪一擊……

所以說,方鴻漸的愛情的失敗與事業的頹廢,爲其性格使然,更是那個時代對他的遺棄與放逐。他們的結局或許只是其個人命運的偶然,但那卻是那個時代造就出的必然。時代在《圍城》之外塑造了千萬個“方鴻漸”,他們,迷茫在事業、生存與愛情的“圍城”內外輾轉徘徊……

愛情的雙方要愛地寬容,感情地付出沒有天枰可以衡量,難以絕對的公正公平。情感的演繹就像一堂教學課——衆人皆知的教學內容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授課內容要有深度,師生交流要有新意,老師與學生之間要注意互留神祕;課堂氛圍的好壞取決於教師與學生的配合,任何一方失去了激情與主動,這堂教學課將會註定了枯燥無味。

圍城讀後感1600字 篇六

“荒煙蔓草的年代,權勢江山面前,是否還有愛情的一席之地?”

看到封面上的這句話時,我以爲《迷霧圍城》會給出的答案是:沒有。如同慕容灃對靜琬,如同李承鄞對小楓,不是不愛,也不是愛的不深,只是堪堪比不過權勢天下。

只是我萬萬沒有料到城樓上的那一躍。自從小楓跳下城牆後,我對於城牆這一類建築物,總有一種特別的忌憚。或許是因爲易連愷那狠狠一耳光,或許是因爲易連愷摔碎的那對鐲子,也或許是因爲易連愷說夫妻情分恩斷義絕,也或許僅僅是那句我累了,總透漏出一種絕望的氣息,彷彿走到無路可走,只得玉碎宮傾。

天下紛爭,總有離人淚,一邊深愛,一邊傷害。有時候不得不想,到底是多深的愛,纔可以讓一個男人拋棄身家性命,拋棄三千里江山如畫來換取她平安離開。易連愷道是“不悔”,恐怕他在爲秦桑付出時,真的是無怨無悔。只因見到了她,已是人世間最好的禮物,所以不顧一切只願她安康和樂,所以寧肯她恨他,寧肯她不再念着他,也不要她葬身敵手。這世上有多少不會的愛情呢?司馬相如同卓文君轟轟烈烈的《鳳求凰》,卻抵擋不住“聞君有二意”;而蘇武“恩愛兩不疑”的誓言,唯換來妻子改嫁的訊息;霍小玉和李益的癡戀,也是以“使君妻妾,日夜不安”結束;連玄宗和貴妃如斯情深,亦只是“此恨綿綿無絕期”。想必都是悔的吧。紅顏何其之短,偷來須臾幸福時光,最後卻是花落人亡兩不知,一抔黃土,白骨森森。

當然書中還有另一個不悔,便是閔紅玉。初見這女子,她從林中縱馬出來,擋在馬路中央,不知是不是刻意爲之,只教人心中不喜。像易連愷這樣的男人,若是不愛,怎會有半分憐惜之情。燕雲尚且懷着他的孩子,他亦無情拋棄。後來見他毫不猶豫地槍擊閔紅玉的腳心,便可知他性情涼薄了。但閔紅玉真真假假,一腔謀算皆爲他,彌留之際那句“蘭坡,我不後悔”總是讓人十分動容,她灑脫肆意,任性妄爲,戲中名角,頗有心計膽識,可稱是一位奇女子,而她也同樣是尋常人,也會不甘心,也會被愛情所束。關於宏宇,恐怕無人忘記他見到日出時如同小孩子般的歡喜,她跳上岩石,浸在太陽的光輝之下,絢麗奪目,就像她的一生。說起她油豆腐的夢想,她雖是開心的,但叫旁人看來卻心不已,因爲那樣的時光,是再也回不去了。

匪大給這本書“邂逅”二字,我特意翻了字典,上面寫着“邂逅:偶然遇見久別的親友”。開始我不懂,可是看到秦桑重回昌鄴,看到秦桑打開暗盒,看到那封短箋,看到那條手絹,那塊糖,心中方纔恍然。原來真的是邂逅,原來有這樣的往事,原來是他,亦是她。

《來不及說我愛你》中慕容灃對靜琬說:“遇上你,這樣遲”而《迷霧圍城》卻是另一番光景:早早相遇,卻不相識。他一直在等她,卻偏偏蹉跎了歲月。

從秦桑到芝山找易連愷一直到結尾清淺的回憶,僅僅不過一年時間,可就是這一年裏,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我心中留着一絲貪念,總以爲那縱身一躍,易連愷是不會死的,哪怕是殘了身體,總也會留在這個世上,等待多年後的某一天,秦桑總會等到他,和他之手今生,永不分離。然而這樣童話般的結尾是不會有了,看到後記中“她到底會不會知道,鎮寒關城樓上那縱身一躍,自己已經永遠等不到那個人”這樣一句話,我纔不得不明白,這個人已經消失了。

其實易連愷的心性極其堅韌,中槍傷,受酷刑,從未叫痛,然而離開秦桑時,他卻從來不敢回頭。他是不是擔心自己一回頭,見到秦桑的眼淚,自己就會捨不得離開,捨不得放手,捨不得留她一個人在這塵世間,漂泊獨自歸。在城樓上易連慎問易連愷:“你的雙手都被我割斷過,開槍時已經絕少準頭,如果這一槍打死了她,你待如何?”易連慎怎會知道,即使手筋被挑斷,即使開槍之水平一部機往日之萬一,可易連愷怎麼會打死秦桑呢?那是他珍視的女子,那是他拿命去換的女子,那是他愛的超過了江山天下的女子,怎麼會失了準頭?怎麼會允許子彈穿過她的心臟?

所以心中悵然若失。鎮寒關,鎮得住關外的寒冷,怎鎮得住屍骨已寒?莫紹謙爲童雪放棄一半家產,可是最後童雪會回來的;雷二將紙條拋進了湖中,可是最後曉蘇依舊會出現。可是秦桑再也等不到易連愷了,我知道秦桑內心深處是曉得的,那個人真的食了誓言,永遠拋下了她。

迷霧圍城,誰迷失在霧中?又圍住了誰的城?

圍城 讀後感2400字 篇七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時代震撼智慧的學論,啓迪民智的典籍,打動心靈的作品;均應功在當時,利在千秋,傳之久遠。而《圍城》大概就是隻屬於那個時代的真實與滄桑,記載着只屬於他們的世事沉浮,但最終只獨留下語言幻化成的空花泡影罷了。

《圍城》是錢鍾書諸多作品中唯一的長篇小說,它以諷刺性的筆調,通過對方鴻漸等一批留學生生存的艱難與愛情的不如意的描寫,揭示了他們從生存到靈魂的全面困窘,同時也諷刺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冷漠和虛僞,鞭撻了知識分子庸俗、懶惰、虛榮等人性的弱點和人心的頹敗。小說以平實的語言,細膩的描寫,獨到的風格,展現了知識分子在婚姻、家庭、事業等諸多方面的圍城心態,給人以深刻的哲學性思考,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它是一部感時局之艱危,傷人生之困厄,嘆人性之缺陷的憂世傷生之作。

初識《圍城》,是聽別人在介紹這本書。有了印象,便去借了這本書來看。我是抱着一種平常心態去讀它的,讀完後只覺得好似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鬆了一口氣。站在“圍城”的城外,轉了一圈,如一個局外人,冷眼旁觀,但終究還是逃不開它的枷鎖,被其觸動了心靈。“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圍城”就是這樣的吧!讀它的故事,讀它的語言,緩緩翻開書頁,細細品味,深深沉溺其中,想要發現什麼,抑或是想找到些什麼。我與《圍城》的緣分還在繼續,我看到了心中的“哈姆雷特”,我的“圍城”。

“圍城”是什麼?不過是錢老先生筆下的方鴻漸等知識分子在追求和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的艱難曲折和每次努力過後的失敗,最終只能一步步向絕望的深淵走去,向一個個圍城裏走去。它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現代人孤獨的心靈和一無去處的現實困境。其實“圍城人生”,不過是進城、出城,衝進去、逃出來,周而復始,永無了局。無論怎樣努力地衝進,逃出,最終都是無奈的。人生總有諸多不得意之處,人生終究不可能按照自己原來的意願行進。所謂的掙扎,所有的矛盾,亦不過是一場困獸之鬥,只會有一個結局,逃不了,避不掉,掙不脫,只能是一出悲劇。兒人生最大的悲哀不過是還未開始便已知道結局。

文中的主人公方鴻漸就是這樣的一種悲哀,一出悲劇。我是不大喜歡他的,覺得他太過矛盾。他既善良又迂執,痛恨奸惡之事卻又迂腐得不行;他既正直又軟弱,明辨是非卻不得不屈服於現實;他既不諳世事又玩世不恭,不會耍陰謀詭計卻時刻謹慎。他的性格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一部分較正直的知識分子的困厄和遭遇。他就是那個時代的部分知識分子的縮影,一個時代的悲劇。方鴻漸最大的性格特點就是來自本性的怯弱。在他的世界裏,只有隨遇而安。他心安理得地接受未來岳父的饋贈去享樂;他沒有能力去反抗父親、去爭取婚姻的自由;他只有在不得已回國前爲了虛榮和交差而去買假學位來欺騙家人;他不會爲心愛的人放棄一切去追逐縹緲的幸福。他的顧慮太多,面對現實的壓力,情場的失意,事業的危機,他選擇了方鴻漸式的方法——怯弱地躲避、逃離。他也曾經想擺脫一切束縛,過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可在現實的大山面前,他依舊忍不住後退,內心極度的掙扎下,他無可避免地一步步走進家庭、婚姻和事業的圍城,從一個圍城到另一個圍城中,不可自拔。在家庭的圍城中,他始終逃不開父親的掌控,依父之言許諾娶從小定親的女子;在事業的圍城中,他幾度就職,兜兜轉轉依舊一事無成;在婚姻的圍城中,讓自己陷入孫柔嘉僞裝的柔情中不可自拔。無疑,他是一個讓人既可憐又可恨的人物,我無法容忍他身上的一切人性弱點卻又真實地認識到他是一個真實活着的人。他只是在通往光明前黑暗的犧牲品。這樣一個真切且生動的人物,如此矛盾卻更讓人將這個具有諷刺意味的小人物深深記住。

在《圍城》中,不僅寫了方鴻漸的家庭、愛情和事業,還寫了他與趙辛楣之間深刻的友情。趙辛楣,做爲襯托方鴻漸的配角,在我看來是具有其人格魅力的。他是一個有能力有主見的人,相比之下顯得方鴻漸越發懦弱。他對方鴻漸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牽動着整個故事的發展,在方鴻漸的人生中,他是不可或缺的。他與方鴻漸的相識緣於蘇文紈,他最初是將方鴻漸當做情敵對待的。在蘇文紈另嫁他人之後,趙辛楣與方鴻漸在旅途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是極佩服辛楣的,能二十年如一日地愛着蘇文紈,在徹底失去她之後,仍能坦然面對而不崩潰。他有他自己的靈魂,豪爽而不失儒雅,浮誇又不乏精明。在事業上,他是無可挑剔的,但在愛情上他卻是一敗塗地。試問有幾個人能20年只守護一個人,等着一個人?誰能忍受自己愛的人只是把自己的愛意用做維護她的虛榮上?趙辛楣大概是書中唯一沒有深刻諷刺意味的人物吧!是《圍城》中不可或缺的較之純淨的精神。《圍城》還描寫了各種知識分子的嘴臉:自恃清高,虛僞做作的蘇文紈;工於心計,善於僞裝的孫柔嘉;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高鬆年;外形木訥內心狡詐的假洋博士韓學愈;混跡學校的舊官僚汪處厚;吹牛拍馬,淺薄猥瑣的小人陸子瀟;宵小之徒李梅亭、顧爾謙等人。有人說:“在一切語言甚至最普通的言語之中,都有着某種歌唱的韻味,是打開心靈的窗戶。”《圍城》裏的語言讓人細細斟酌,也頗有意味。錢老先生筆下的語言,讓人讀過不禁深思,最終只得頷首。如“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裏的沙礫或者出骨魚片裏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痛。”很哲學式的話語,讀罷卻覺得很新鮮,既然是忠厚老實人又怎會有惡毒呢?又怎麼會帶給人傷痛呢?又如“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裏的鳥想飛出去,籠子外的鳥想飛進去,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永無了局。”一個婚姻的圍城,即使包裹着金漆也掩蓋不了它是一個牢籠的事實。“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困住的是誰、逃避的是誰?人生就是在這樣一個圍城裏,周而復始。誰又能真正逃開圍城,越過高高的城牆呢?在城裏城外徘徊的人啊!到底是迷失了自己還是迷失了他人?尋尋覓覓,或許這恰恰就是人生吧!

品讀《圍城》,正如品讀人生。烙下了一個時代的印跡,上演了一個時代光鮮亮麗的悲劇。兩年憂世傷生,衍出《圍城》;幾十年風雨飄搖,它仍生命不老。這就是我眼中、心裏的《圍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