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康熙大帝讀後感2020彙總

讀後感1.71W

康熙大帝讀後感2020彙總爲本站會員“lechee2006”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康熙大帝讀後感2020彙總

在我國幾千年的漫長曆史中,就出現過許多位這樣偉大的統治者,而清朝的康熙帝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前不久,我翻開厚厚的《康熙大帝》,瞭解這位君王充滿傳奇的一生。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康熙大帝讀後感,方便大家學習。

康熙大帝讀後感1

蘇聯的第二代領導人斯大林說過:“只有偉大的目標,才能產生偉大的力量。”而我今天介紹的康熙帝,則很好的驗證了這句話。

康熙全名是愛新覺羅?炫華。在我看來,康熙帝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康熙在一次臨朝時,當時的太皇太后問他有什麼願望,康熙就說:“唯願天下太平,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在此後康熙的行政原則都按照這個目標。

康熙自小就聰慧好學,他在晚年時曾回憶說:“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誦讀。日暮理事稍暇,復講論琢磨,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康熙在出巡時亦不忘記帶上講官(即給康熙傳授知識的官員),在路途上學習。在當時,康熙重視西方科技,他曾經向外國傳教士學習數學、天文、地理、農業,並在宮殿裏親自試種水稻,培育出一種當時算得上優良的水稻。法國的傳教士白晉向路易十四讚揚康熙是難得一見的“少年博學之君王”。康熙的這種精神很值得所有的中國人學習。

清初是一個戰亂頻繁的年代。康熙因下令撤藩使得吳三桂帶兵造反。吳三桂的兵馬席捲了半個中國,但康熙給那些將領下令“剿撫並用,以剿爲主,以撫爲輔”,並且每到一處都要安撫百姓。康熙這樣做是爲了減少人員傷亡。到了戰事的後期,吳三桂的許多手下都因爲康熙的“寬裕仁厚”而歸降,歸降的一些將領得到了重用。在這裏,康熙的行政“仁厚”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爲後來收復臺灣奠定了基礎,也是盛世到來的原因之一。

康熙的愛民如子不像歷史的多數帝王那樣只掛在嘴邊。在康熙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出巡時,見一農民餓得快死,就派人妥善照料他,至他康復爲止。康熙在巡視洪災地方,見百姓以水藻充飢,他就親自嘗一下,百姓艱苦,永記於心。在康熙晚年,中國人口已達到一億三千多萬,這是盛世到來的標誌。如果是換了其他的帝王多數會以此爲傲,但康熙想到的是如何繼續然人民豐衣足食。

吏治的好壞關係到民生。康熙時期貪官很多,吏治腐敗。於是康熙就很下決心激清揚濁。從而掀起穆爾賽案和葛禮、張伯行互參案這兩件轟動全國的案件。下面我就介紹一下葛禮、張伯行互參案。康熙五十年,江蘇省鄉試舞弊,其中總督葛禮受賄於科場,他卻被康熙任命審查舞弊案。當時,同審官員張伯行向康熙舉報葛禮,但卻被反咬一口,當時被任命查案的官員都被收買,把矛頭指向張伯行。康熙後來派人暗查,最後這件案子以康熙的明判而結束。

到了康熙晚年,康熙以隱忍寬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處理吏治,令腐敗之風欲禁不止,失去了康熙帝原有的目標。

對於我們,應該確立一個目標,並且付諸行動。因爲就像斯大林所說的:“只有偉大的目標,才能產生偉大的力量。”

康熙大帝讀後感2

如飢似渴地讀完5261傾慕已久的<康熙大帝>,一位雄才偉4102略,有膽有識,機智幽默的康熙皇帝躍1653然紙上.

康熙皇帝八歲登極,十五歲廟謨智擒螯拜,十九歲決意撤三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懂外語,會算術,他的足智多謀和隱忍令人欽佩不已,我不禁要發問"王候將相,寧有種乎?他總是把"恩威並用"發揮到淋漓盡致,常常在打別人一巴掌後再揉揉,被打者還要感恩戴德一輩子,寧願爲他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對霸道不可一世的螯拜,他足足忍了八年,只因他能顧全大局,時機不成熟,只會小不忍而亂大謀.真乃識時務者爲俊傑.宰相肚裏能撐船.對一個王輔臣,他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贈御賜的銀馬槍,"兄見槍如見朕,朕見槍如見兄",說到動情之處感動的自己都潸然淚下,一個萬民景仰的皇帝能做到此,任有何人能不感動?

康熙帝什麼時候都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不因奸佞小人的阿諛奉承而洋洋得意,也不因自己的一念之間而發威下令,從來都是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灰心.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永遠都能愛民如子,深刻體會民間疾苦,救無數百性於水深火熱之中.他身邊的謀士從來不用別人推薦的人,都是自己微服私訪時起用的一些落迫之士,而這些人,往往都是智慧極高,又最能懂得知恩圖報的人.這位皇帝,也總是叫人捉摸不透,永遠給人一種神祕而不得不敬重的感覺.

康熙帝的謹慎無人能及,不管這個人對自己多麼忠心,不管自己對這個人多麼信任,在背後也總得防一手,也許是性格使然,也許是做爲一個皇帝,不得不這麼做.無論何時,無論何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切細微的變化和貓膩在他面前都無處遁形.忠心耿耿的魏東亭,一生當中只做了一件隱埋康熙的事,到最後還是沒能逃過康熙的火眼金睛.他的細微與他的謹慎,也許就是所有人對他時敬時怕的原因.

做爲一個皇帝,康熙從不強人所難,一代帝師伍次友,既是他的老師,又是他的朋友,康熙從不因爲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覺得高人一等,特允伍次友可以稱自己爲"龍兒",他多麼希望自己的良師益友能成爲自己身邊的大臣,來輔佐自己成就大業,但伍次友翩然一隻雲中鶴,不願意受宮廷森嚴的束縛,康熙也就把他放飛雲際,多少人爲之婉惜,只有他最能看得開,允伍次友密諫,這一英明決策,後來幫了他多大的忙,所有的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目光深邃.對女人他也是如此,無論是蘇嘛拉姑,還是秀兒,對於自己喜歡的女人,如果他們不喜歡自己,他也不會強迫她們,一切按她們自己的意願來,這一點尤其令人佩服!

對兒子厲,對內臣嚴對外臣仁,這是所有大臣對康熙的一致評價,召見大臣的時候,無論他身體適與不適,什麼時候都是衣冠整齊,正襟危坐,即使在他晚年身體有恙也是如此,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一直都在這樣做.對所有臣子,不管犯了多麼大的過錯,他都不忍用殘暴的刑法或過嚴重的懲罰,螯拜,明珠殺一千次都不爲過人的人,他都能寬恕,免他們於一死.對自己的兒子,他卻從不心慈手軟,一個十三阿哥,一關就是七八年.其實在心裏,他最痛的還是自己的兒子.他總是把愛深埋心底,甚至用嚴來體現愛.真可謂用心良苦!

伴君如伴虎,不管皇帝對你有多麼信任,多麼憐愛,但康熙大帝中的臣子,人人都地體會到了"天威不測"這四個字的深刻含意,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做一個臣子,什麼時候都如履薄冰,因爲你不知道皇帝會什麼時候發火,皇帝一發火,腦袋搬家隨時都有可能,終於明白爲什麼那麼多人都在爭權奪力,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讓人爲所欲爲,可以讓很多人都把你隨便說的一句話當成命令來執行.最最難得的的康熙一直都明白,做爲皇帝,不是治天下,而是治於天下.從來都不爲所欲爲.這樣的皇帝,真是千載難逢,得之,百性之福,不得,百性之憾也!

康熙大帝讀後感3

峻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於清史演義,也不像宮廷演義,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義爲歷史小說的。因爲虛構成分多,歷史上的很多史實在這本書裏並不能看到。那麼,這部書的看點在哪裏呢?我覺得應該注意幾個主要人物,以及由這幾個人物所貫穿的故事情節。

先說康熙,這個曾被後人號稱爲“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爲確實不同凡響。八歲登基,十六歲剷除政治對手權臣鰲拜,十九歲清三藩,不到三十歲就力主收復臺灣,此後三次親征,六次南巡,個人功業彪炳史冊。更難得的是,康熙一生中並沒有多少被後人詬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覺得應該把重點放在康熙的識人、謀事、膽略、帝王心術這幾個方面。

在識人上,康熙先後從潦倒舉子中檢拔一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從臣僚中檢拔一出小於成龍、傅鴻烈、郭琇、陸隴其、魏東亭等一班能臣,從草莽中檢拔一出劉鐵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從皇子中甄別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時,也把一批有可能成爲貪一官污吏的人員黜落掉。比如,進士科考試過後,他上街私遊,發現一名舉子口出狂言,說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還說已經得到了上書房大臣明珠的允諾,等到考官把中試名單交到皇帝手中時,康熙果然看到名單中有那個舉人名字,於是提筆就劃掉了,跟隨的大臣馬上進諫,說國家取士有法度,不能僅憑某人那一句話就隨意更改,康熙馬上說到:我豈是爲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腳下踩了一枚測字先生掉落的銅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在謀事上,康熙容忍鰲拜專橫不法,不與正面衝突,爲自己贏得親政時間;在撤除三藩上,先禮後兵,謀定而動,知人善任,恩威並舉,尤其在對待王輔臣父子、傅鴻烈、西疆葛爾丹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極富戰略眼光的。

在膽略上,一個撤除三藩、一個穩西疆、一個收臺灣就可以看出來。

說到帝王心術,聖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夠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東亭、索額圖,大概還有明珠這樣的大臣們的私邸裏,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線。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見一斑,看來“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虛設;在對待索額圖、明珠一黨一爭問題上,康熙皇帝也是視而不見,對於皇帝來說,大臣有一點一黨一爭未必是壞事,他們可以相互監督、相互制約,這比你們一團一結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監察部門起不到的作用。在對待皇權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視的,其他尤可,唯皇權一日不可旁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決心所在。在對待諸皇子們,康熙對待這些皇子們應該說還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給你事做,通過做事來歷練、來甄別各人的能力。那麼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從書中隱隱約約的感覺到,應該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業。皇八子鋒芒畢露,對皇權有威脅,拿掉;原太子優柔寡斷,做事乖戾,拿掉;長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鄔思道計謀:拼命做事,不爭是爭。最後獲得康熙青睞。在對待百官上,康熙臨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統統貶官黜落甚至送進監獄裏,目的是即爲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給新皇帝留下施恩的餘地,同時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擁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駕馭,真是一石數鳥。

在對待大臣節一操一方面,康熙首重一個忠字,這從對待李光地和編修【貳臣傳】就可以看出來。李光地在當時屬於大學者,名滿天下,尤其是在收臺灣上有贊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爲文華殿大學士,但是終其一生卻沒能進上書房,也就是說康熙沒給他“宰相”名份。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康熙只取他一個忠心,卻不齒他的節一操一。從書上可以看出來,李光地在孝、友、信這些方面行止有虧,被時人所詬病。而對滿清入關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疇、錢謙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貳臣傳中,給後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個警示。

伍次友這個人雖然書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覺得人物描寫並不豐滿。從初爲帝師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終被矇在鼓裏,我覺得這不是一個識窮天下、學貫古今的瀟灑才子縮影表現出來的木訥。尤其是在與鄔思道相比,更加明顯。

明珠應該是個幸運兒,從他大難不死那一刻就註定了其人必將有後福。從他的綽號“琉璃蛋兒”,就可以看出這人的爲官之道。書中對其人正面描寫並不多,反面描寫到不少,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但是明珠慣用的手法就是拆毀別人的婚姻,像伍次友與蘇麻喇姑,周培公與阿鎖,屬於十足的小人之尤。本來高士奇也在他的打擊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與索額圖一黨一爭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寫也很到位,很有些讓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康熙大帝讀後感4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給我們展示了被人稱爲“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風采與才智。清聖祖康熙皇帝一愛一新覺羅?玄燁,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國家的內憂外患迫使他磨練出了堅毅、沉穩的一性一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紀就在政治舞臺上獨當一面。他採用欲擒故縱的計謀,殺了飛揚跋扈、居功自傲的鰲拜,那年他年僅15歲;他採用穩紮穩打的戰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吳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那年他也才32歲;他採用誘敵深入的謀略,一舉消滅了葛爾丹,平定了叛亂,那年他也不過34歲。隨後他又收復了臺灣,驅逐了沙俄勢力,拉開了中國歷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這本書看來,康熙一生無愧於“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間,他鞏固了帝位,肅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統一了全國,開拓了疆域。這本書從充分讚揚了他的業績。我個人認爲看這本書我覺得應該把重點放在康熙的識人、謀事膽略、帝王心術這幾個面。

在識人上,康熙先後從潦倒舉子中檢拔一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從臣僚中檢拔一出小於成龍、傅鴻烈、郭琇、陸隴其、魏東亭等一班能臣,從草莽中檢拔一出劉鐵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從皇子中甄別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時,也把一批有可能成爲貪一官污吏的人員罷黜。可以說他在識人方面是相當的成功的。

在謀事上膽略上,康熙容忍鰲拜專橫不法,不與正面衝突,暗自積蓄自己的力量,爲自己贏得親政時間;在撤除三藩上,先禮後兵,謀定而動,將手握重兵的吳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逐一掃除,同時他知人善任,恩威並舉,尤其在對待王輔臣父子、傅鴻烈、西疆葛爾丹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極富戰略眼光的。

說到帝王心術,聖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夠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東亭、索額圖,大概還有明珠這樣的大臣們的私邸裏,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線。這也是無可厚非之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作爲帝王,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礎,也是他維護王權的手段。同時,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盡其才,對於庸人不濫用,對於能人也不埋沒

在對待大臣節一操一方面,康熙首重一個忠字,這從對待李光地和編修【貳臣傳】就可以看出來。李光地在當時屬於大學者,名滿天下,尤其是在收臺灣上有贊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爲文華殿大學士,但是終其一生卻沒能進上書房,也就是說康熙沒給他“宰相”名份。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康熙只取他一個忠心,卻不齒他的節一操一。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現代人看來是這樣的。但是這也是康熙對個人一操一守方面的堅持。也是對當時大臣的一種警示。

這本書因爲虛構成分多,歷史上的很多史實在這本書裏並不能看到。它既不同於清史演義,也不像宮廷演義,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義爲歷史小說的。可是我們同樣可以從這本書中瞭解康熙,瞭解歷史上的康熙王朝。雖說是不完整的,有虛假的,可是我們可以拿他同其他歷史傳記比較,既可以瞭解事實,又更加有趣味一性一。就我給人而言,太枯燥的傳記我是看不下去。

在傳記之外人們對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識字是人,也從電視上或者長者口中瞭解的一些有關康熙的事。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我們同樣看到了一個無愧於大帝二字的“康熙”。人無完人,儘管傳記以及電視劇中都把康熙說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對康熙皇帝的評價是:“聖祖仁孝一性一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一愛一民。”大多數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傑出的封建帝王,從他的政績不難看出。的確從帝王的角度看,他相當的成功。讚美他是應該的。

但是從時代的發展看,康熙帝延誤了歷史的進程沒有把握住歷史的機遇,謂的“康乾盛世”只能說是落日的餘輝。中國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爲他處在一個鉅變時代,卻拒絕了重大的變革,其一生的功業只是在人爲的延長已經衰落的封建社會。對於這些評價,我並不太感冒。這些對於我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屬於康熙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活在現實,對於歷史,對於傳記,我們可以去也應該去讀去了解。我們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鑽牛角尖。我們要做的是瞭解史實的同時學習其中可以用於當世的東西。即在讀書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對於康熙,我們不可能像他一樣做一個帝王,可是我們可以學他的識人處事,學他的博學多才。他可以從弱勢走向巔峯,我們也可以從平凡走向成功。

康熙大帝讀後感5

8歲登基,智除鰲拜,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在位61年——清朝康熙大帝一直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皇帝。他不僅是清朝最偉大的一位皇帝,更是自古以來最勤政的一位皇帝。

康熙八年五月,16歲的康熙,經過周密的策劃,單獨會見獨攬政權的逆臣鰲拜,並一舉擒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餘黨一網打盡。有人說16歲的毛頭小夥能做到這點真是很厲害,然而我卻認爲康熙真正厲害的是在擒獲鰲拜前,爲了這一天,康熙從登基開始忍辱負重,從親政以來祕密策劃。這期間整整8年就是一個字——忍!

“忍”對於我們孩子來說恐怕是最難的,然而對於康熙來說,那麼小一個孩子一個深仇大恨竟能忍八年,還總是受人欺負,這是多麼了不起呀!“忍”字是康熙成功親政的第一“功臣”,一個小小的“忍”字,怎能有這樣大的力量?

勾踐臥薪嚐膽,韓信胯下之辱,司馬遷受宮刑寫《史記》,孫臏受挖膝蓋之刑寫《孫子兵法》,德川家康忍數年人質之辱……這些人,因爲忍而成功。忍是一種修養,忍辱是一種度量,而忍辱負重則是一種境界。沒有忍辱負重,康熙如果沒有經過這種特殊的心境的磨練,是無法成爲名垂千古的一代英君。康熙若要在沒有勢力時硬性控制鰲拜,那鰲拜早就弒君自立;勾踐若要不堪凌辱,企圖反抗,那他無法活到被釋放返國;司馬遷孫臏要是無法忍受如此酷刑,就無法完成歷史鉅作;德川家康若要衝動的反抗,那他就無法開創幕府,成爲日本英雄徵夷大將軍。

忍更能體現一個人堅強的意志。學校校慶時開聯歡會,我們班作爲學生代表參加了在禮堂的現場活動,我們的位置雖然很偏,但是爲了給各界人士留下對我們學校美好的印象,我們必須端正的得從頭坐到尾,不能說話,還要最早入場最晚退場,有嘉賓入場時要起立鼓掌。忍的途中,我們很痛苦,做爲小孩子,忍是最爲困難的,我們很想動,然而卻不能動,內心面臨着雙面的煎熬,我時時刻刻的告訴自己,不能動,要爲學校增光,想到這麼多偉人爲了成功忍了數年,我們難道連短短的一個多小時都無法忍受嗎?我受到了很大的鼓勵,我堅持了下來,我們全班也堅持了下來。能將這些爛熟於心,並嚴格遵守的,恐怕全校沒有多少人,然而我們班卻做到了,沒有一個人違反紀律。因此我們班成爲了全校重點表揚的班級,這是忍後的風光。

努力吧,成爲忍者超人!

康熙大帝讀後感2020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