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大戰火星人讀後感

讀後感2.52W

第一篇:《大戰火星人》讀後感

大戰火星人讀後感

《大戰火星人》讀後感

小時候,我一直認爲地球就是整個家鄉。後來上了國小才知道宇宙中的星球不計其數,而我們生存的地球是千萬個星球中小小的一個,猶如空氣中微小的顆粒。例如《大戰火星人》中的火星就是其中之一。

《大戰火星人》是一本科幻小說,講的是十九世紀末倫敦發生的事。那時,人們貪婪地享受自己努力耕種的果實,完全沒有料到火星人會偷窺地球的一切,更不會想到火星人會來掠奪地球的資源。火星人因爲不愛護火星,把火星搞得烏煙瘴氣,結果火星越來越冷,最後變得無法生存。在迷濛中看到了溫暖的地球,要把地球據爲己有。它們看上去像章魚,個子高大;它們比人還聰明,科技更發達;它們能發出熱線和黑煙,熱線能將堅硬的物體毀於一旦,黑煙能將一切生命毒死。

弱小的人類是怎麼在瀕臨死亡之際打敗火星人的呢?原來火星根本沒有細菌,所以一來就病魔纏身,最後倒下了。

雖然這只是科幻小說,但我們也要保護環境,否則也會成爲“火星人”喔!

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一完小五年級:馬馳

第二篇:大戰火星人

大戰火星人

大家好,我今天向大家介紹一本書,名字叫:《大戰火星人》,是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不過,我的這本書是通過鬱菁改寫過的,他寫作時候的名字又叫做喬治·威爾斯,英國著名小說家,尤以科幻小說創作聞名於世。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舉成名,隨後又發表了《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等多部科幻小說。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預言家,曾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和斯大林,撰寫了《基普斯》、《託諾-邦蓋》、《波里先生和他的歷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預測》、《世界史綱》等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韋爾斯一生創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內容涉及科學、文學、歷史、社會、政治等各個領域,是現代最多產的作家之一,這本書的封面上的最下面寫着: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燦爛千陽,照耀着我們成長,還有威爾斯被譽爲“科幻世界的莎士比亞”和因果大文豪蕭伯納說:“整個世紀只有兩個人改變了歐洲,一個是威爾斯,一個是我。”

裏面有時間機器和大戰火星人分爲兩個大故事,而兩個大故事裏面分別有33個小故事,每一個小故事其實寫的非常精彩。

希望大家有時間的時候看一看。

第三篇:世界大戰讀後感

世界大戰讀後感

三十一年前它在英國剛一問世,當即掀起了一場風暴,許多學者羣起而攻之:輕率武斷,擾亂人心,作者根本算不得一位有責任感的歷史學家,世界大戰讀後感。另一些學者則熱情推崇:一部難得的傑作,標誌着一個新的“修正學派”的興起,堪與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和麥考利《英國史》相媲美。脣槍舌劍,從《泰晤士報文學副刊》上開始,由英國打到美國,不僅在專業書刊和學術講壇上交鋒,還很快擴展到一般大衆媒介以至家庭內部,因之朋友反目,父子齟齬之事也時有所聞。

泰勒固然因這本書一時成了英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學術地位卻早在這之前就已確立。他一九○六年出生在英國蘭開夏郡,求學於牛津大學奧里爾學院,獲歷史學學位,後去維也納師從普里勃勒姆。一九三○年後執教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牛津大學梅達倫學院。他是一位極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多產的作家,並有多方面活躍的社會活動。他好獨樹一幟,向正統和權威挑戰,在社會政治問題上也總是作直言不諱的批評,因被視爲“知識界之牛虻”。有人認爲泰勒的個性和遭際很像肖伯納,“才華橫溢,學問淵博,機智詼諧,固執己見,離經叛道,惹人討厭,不可忍受而又無法擺脫,不時冒犯他的史學同行卻總是有教於他們”。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普遍認爲這場戰爭是由希特勒按照預定的計劃蓄意策動的。可是在泰勒看來,這不過是一種在戰前就已經提出在戰後又讓每一個人都感到滿意的解釋。原來主張對德強硬政策的人當然滿意,因爲它證明他們一貫正確;原來倡導綏靖政策的人也能接受,因爲它證明要不是希特勒這個瘋子,綏靖本來會是一項明智和成功的政策;更主要的是德國人也覺得稱心,因爲它既然證明一切都壞在希特勒,所有其他德國人都可以自稱無辜了。有了這種皆大喜歡的解釋,也就爲現實需要提供了振振有詞的依據:西方國家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爲反對極權主義而戰,現在則跟清白的德國人聯合一起在冷戰中繼續這項偉大崇高的事業,僅僅是敵人的地點和名字有了改變:從前是德國的希特勒,現在是蘇聯的斯大林,讀後感《世界大戰讀後感》。 好像存心要使每一個都不舒服似的,泰勒的筆鋒所向,正是這一派五十年代流行於西方國家的自鳴得意。他傲然宣稱,他在“以超脫的態度對現有的紀錄作一番思考”之後發現,“雖然很多人是有罪的,卻沒有人是清白的”。他要敘述的將是“一篇沒有英雄或許甚至也沒有惡棍的故事”。

泰勒用傳統的歷史寫作方法按照時間順序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新戰爭爆發的幕幕活劇重新排演了一遍。他的結論是:希特勒既沒有策動一場新的世界大戰的計劃,綏靖政策也未必就是愚蠢和懦弱的同義詞;這場戰爭發端於第一次大戰後歐洲均勢的更大破壞,直接產生於各國政治家事與願違的忙中生錯;“二戰”其實是“一戰”的繼續和重演。

在泰勒的筆下,希特勒既不是神昏智亂(至少在他被勝利衝昏頭腦之前)的瘋子,也不是嚴格按計劃行事的理性主義者,而是一個神經堅強的機會主義賭棍。通常認爲是希特勒侵略藍圖的《我的奮鬥》不過是多少年來在維也納咖啡座和德國啤酒館裏隨時可聞的陳詞濫調的混亂回聲。在紐倫堡審判中作爲侵略罪證並普遍認定是希特勒侵略計劃的“霍斯巴-赫備忘錄”,其可靠性大有疑問,而那次軍政大員會議更可能是在納粹體制裏各個權力機構互相傾軋中希特勒玩的一種內政花招。一九三一年一月的上臺執政,國會縱火案,進軍維也納兼併奧地利,製造捷克緊張局勢以及最後佔領布拉格,等等,也並非希特勒事先策劃、精心操作的結果,更多地倒是一些二流人物或其他國家領導人的主動行爲所觸發的即興反應,抓住了他們所提供的機會。總之,“他遠不想要戰爭,而且是最不想要一場全面戰爭。他想要在不打總體戰的情況下獲得全部勝利果實;由於別人的愚鈍,他差點獲得這種果實。”

不僅希特勒的行狀不同常論,幾乎每一個其他人物都有一幅大異其趣的畫像。張伯倫既不愚蠢也不懦弱,倒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他的政策得到他的保守黨和絕大多數國民的支持。跟通常認爲或其本人自我標榜的相反,艾登並不是反綏靖主義者,丘吉爾也不是反對極權主義的鬥士,他曾經讚美過墨索里尼,對佛朗哥的事業懷有善意。被普遍推崇爲愛好和平的“善良德國人”的施特萊斯曼卻原來跟希特勒一樣懷有統治東歐的夢想。墨索里尼乃是一個愛虛榮胡吹牛皮的傢伙,沒有思想也沒有目標;斯大林也不像人們相信的那樣堅持意識形態教義,一心策動世界革命,倒是個歐洲最保守的政治家,要求維護一九一九年的和平安排,並期望國際聯盟成爲一個有效的國際組織。

第四篇:星球大戰讀後感

<<星球大戰>>讀後感

經老師的推薦我讀了<<星球大戰>>這本世界經典名著。寫它的作者是h·g·威爾斯,我從未讀過他寫的作品,但讀了<<星球大戰>>這本書後,我開始對他的作品起了興趣。

星球大戰這本書寫到地球受到入侵,大城市被摧毀......人們驚慌逃竄......鄉村變成一遍廢墟。火星上噴出一束火焰,它正朝地球逼近。一架神祕飛行物着陸了!它所到之處,一切都被吞噬,人和建築無一倖免。它是不可阻擋的。人類陷入了有史以來的最嚴重的危險之中。

多麼驚險的故事情節,大家的心隨着它一起涌動,彷彿身臨其境一般。在與火星人戰鬥時,我的心也緊張起來,和主人公威爾斯一樣,心情既興奮又害怕,新生物駕駛着奇怪的機器人從梅布瑞到倫敦,死屍遍地,悽慘無比,所有的生物部變成了廢墟。

在火星滅亡之前,孩子有兩個幸運兒活了下來,一名是主人公威爾斯,另一名是他救過的炮兵。他倆幸運活了下來。說實在的我很崇拜炮兵。因爲他在面對着如此強大的外星人,險惡、淒涼的環境中,依然堅定着信念,哪怕只有一絲絲的希望,還是不放棄。他在書中對威爾斯說:"

第五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讀後感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讀後感

跟隨20世紀最偉大的軍事思想家的一次旅行——題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作者李德·哈特用極其嚴謹的筆墨描繪出二戰的壯觀景象。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戰爭不僅僅是軍事裝備上的較量,指揮官和部隊的素質,作戰雙方的經濟實力等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但軸心國家節節敗退的關鍵原因卻是資源匱乏。換句話說,經濟資源發達誰就掌握着戰場上的主動權。

德國經一戰磨礪已元氣大傷,又受《凡爾賽條約》制約,儘管希特勒步入仕途後高度重視重振軍備,軍事及經濟實力短時間內長足發展,但想要趕超歐洲列強,將地中海作爲自己的內湖,拉鋸戰肯定吃不消,若是將戰爭打成了持久戰,必敗無疑。另一方面是德國本土並未發現油田,只能依靠戰前的儲備亦或是從侵略國獲取石油(羅馬尼亞);德軍依靠裝甲部隊的突擊每日需大量的石油,一旦油量補給跟不上,坦克喪失其機動性,只能任人宰割。必須速戰速決。希特勒拉攏它在亞歐大陸上最強的敵人——蘇聯,也不無道理。

同盟國則恰恰相反,它們擁有比德軍更強大的裝甲部隊及兵力:大名鼎鼎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從所屬殖民地搜刮大量財產,幾百年的沉澱使其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英倫三島雖同爲島國,但當時掌握着制海權。

英國和法國在德國入侵波蘭後也應有所警覺。但此時它們做的既沒有奇襲德國,也沒有對德國作鉗形包圍,而只是呆坐在自己的陣地上無所事事。這也爲後期英法聯軍重大傷亡埋下伏筆。喪失了消滅德軍主力的大好時機。同盟國是依靠長時間封鎖軸心國資源使其兵糧寸斷達到戰勝的目的

二戰結束軸心國戰敗的原因很簡單,原先武器裝備的先進與出其不意的閃電戰已被戰線過長所抵消。取而代之的則是經濟停滯、資源日漸稀缺。日本襲擊美國珍珠港導致美國宣戰更使得同盟國加入了一個強大的盟友。最終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彈宣告着二戰即將結束。

戰後蘇聯與美國相繼崛起,但戰勝國英國呢?或許在大家心中都已有了答案,英國爲這兩次戰爭付出了太多太多。戰爭機器滾滾向前,縱使英國打贏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前進的代價卻是英國消耗數百年的積蓄換來的,戰爭後的大不列顛一片寂靜。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學到了很多,這些卻能夠對今天的生活有所警醒。

中國在解放後經濟飛速發展,這是好事,與此同時也要記住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想未來更加美好,現在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爲將來做好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