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7.58K

《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多篇

《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1

人爲什麼活着?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就在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爲什麼活着?爲了生存?爲了自己?還是爲了別人?或者爲了我一直掛在嘴邊的那句——爲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而去活着。

我常常會這樣想,人活着,不能只爲了生存,人是有意識、有感情的動物,人類創造了世界的美好,就應該懂得去享受這一切的美好,大學畢業了,我們努力,我們奮鬥,我們爲了生計不停地奔波,我們爲什麼而活着?爲了錢,錢又爲了什麼?我們是爲了更好地享受生活,爲了讓我們的享受變得更加安逸,完美,我們纔開始了奮鬥的生活。

每個人對於活着的目的也許都不一樣,至少我不會想的太過複雜,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爲了享受生活而去生活。享受生活裏的各種愛,各種美食,各種快樂,當然還有成就夢想過程中的心酸等等。

個人認爲,本書的適讀人羣爲所有有志之士,但是最適合於商界的成功人士去閱讀,去學習,然後總結和反思。稻盛和夫的思想對於成功者是一種思想上的昇華,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戰略;對於正在或者正向往奔向成功的後繼者,是一種警戒,一種正確的引導。(我寫這篇讀後感是從拿到這本書以後從書名到翻開書的第一頁,一一往後,邊看邊寫的。

總覺得這本書能有很多值得品味和研讀的道理,因此,看的時候比較慢,我會反覆把一個段子看很多遍,但至今總覺得還是有很多的遺漏。

《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2

人爲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着?其實在某些方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雖然到目前爲止,我還沒法準確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有一個原先就有的觀點被再次鞏固和強化,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積極、與人爲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首先一點,勤奮。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說: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爲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情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爲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當然,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人爲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保持謙虛真誠的態度,儘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換句話來說,事已如此,生氣並無用處,又何必拿別人的錯懲罰自己?還不如一笑而過。我們也可以學習作者用這幾種方法1.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2.保持謙虛絕不驕傲;3.每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着每天煩惱一下;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來避免煩惱的。

《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3

稻盛和夫的《人爲什麼活着》,對此問題的回答與弗蘭克三種途徑類似。

稻盛和夫這本書各章篇幅短少、文字途述平淡,論述了衆多主題,給我的感覺是博大寬廣,但也不失深度。雖然本人並不認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收穫頗豐,有很多精神上啓迪與激勵。舉例以下三點:

一、利他之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老子說,既已爲人己愈有,既已予人己愈多。黃金法則:你想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先怎樣待別人。因果報應,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人類社會存在互惠法則。這是簡單得很多人看不到的道理,人們通過爲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才能得到自己所得的。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競爭、叢林法則、適者生存、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大行其道,以至於這真理,很多人看不清。這被智者、聖人、哲人們提倡了幾千年而未消亡的真理。

二、思想即物質。你有什麼樣的思維心態,你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在身邊。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你有什麼的思維,你就有什麼的行爲,你有什麼樣的行爲,就會產生什麼的結果,你的行爲改變你身邊的環境。按吸引力法則的說法,你周圍的一切,是你的思想吸引過來的,是你思想的外在體現。

三、六度波羅蜜: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知行合一,對提高自己心智以及對自己子女教育,有很大的啓示。

最後,還是以稻盛和夫的話來自勉:“無論你讀過,聽過多麼好的道理,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爲提高心性,到聖賢們的著作中尋求真理,乍一看,盡是理所當然的、太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頭腦理解後,就自以爲已經掌握了,已經成了自己的東西了,其實不然,他們並沒有真懂,因爲他們不想將這些真理付諸於實踐。”

《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4

稻盛和夫認爲“人生的推動力是命運,人生的橫軸是因果報應法則,心生念,念生因,因生果,長遠視之,因果必相合。”

人各有命,相信命運的存在並不是什麼迷信,反而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生,從而明晰生存之道。稻盛和夫以他一生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否定命運,徒勞無益,豈止無益,甚至可能有害。

也許在這個大千世界,芸芸衆生中很多人不相信命運,更不會相信所謂的因果報應,稻盛和夫認爲因果報應的“果”,有時候可能立現,但大多很難如此,倘若將時間跨度延長,20年30年來看,存善念,行善事,必得善果;動惡念,行惡事,必有惡報。

稻盛和夫的觀點也許有人看了將信將疑,嗤之以鼻,而隨着年齡逐漸增加,越發相信了,相信本身就是一個信念,我們可以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我們的內心不能沒有信念,信念會支撐我們度過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人生。

心生念、念生因,我們就會經常查思自己的思想,我們是否時常在抱怨,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於他人,有沒有盡心盡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古今中外的各種宗教、學派、思想等很多很多,然歸納起來很簡單,都是教導人們要“積德行善”,大道至簡,可是真正通達的人卻不多。

稻盛和夫是很推崇《了凡四訓》的,命運法則與因果報應法則兩相呼應,雖說命由天定,因果報應法則的力量足以改變命運,正所謂向善、行善,必得善果。

《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5

《人爲什麼活着》的作者是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也是目前“經營四聖”中唯一健在的一位,他一生創建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可謂是一個奇蹟。一個人一生創建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我想如果僅僅擁有技術、能力是無法實現的,而在於他懂得生活的真諦。1997年6月,稻聖和夫曾做過一次身體檢查,醫生告訴他患了上胃癌。他聽完以後,就像沒事一樣,淡淡了迴應了一聲:“是癌症嗎?”然後馬上去本州島西側的岡山縣進行演講。而12年後的今年,他仍然健康的到中國做過一次訪問。

多年前,我看到一對夫妻拉着一輛滿載磚塊的非常大的板車,丈夫在前面拉、妻子在後面推,他們兩個人的身體前傾的差不多都是30度。我在想,就算四個我也撼不動這輛板車的,可是這個男人卻讓自己的妻子和自己一起到工地裏拉磚,將來我可不能讓我的妻子也去拉磚。

經歷過這麼多以後,回想起這對夫妻,卻認爲其實他們是幸福的。每天拖着疲憊的身體很晚回到自己的居所,吃飯、洗澡,全身會覺得非常的放鬆,當一個月後拿到微薄的工資、把其中一大半寄回老家,給年邁的父母買糧食、給孩子交齊學費和生活費以後,他們的笑容是最甜美的。

現在很多人試問找工作是爲了什麼,那肯定很多都是爲了錢,爲了錢頻頻跳槽,選擇工資更高的工作,卻失去了很多生活的樂趣。少了關心家人與父母。

就在今天剛剛4月14日07時49分許,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回想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今天多災多難的日子裏,大家以自己的綿薄自力伸出援手,何嘗不是人爲什麼活着最好的解釋呢?

其實就象一句歌詞裏說的“能和你一起慢慢變老”,是 一種浪漫,更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