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小說《童年》讀後感心得多篇【多篇】

讀後感2.58W

小說《童年》讀後感心得多篇【多篇】

《童年》讀後感心得有哪些?相比之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現在幸福的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加倍努力學習呢?共同閱讀小說《童年》讀後感心得精選大全【5篇】,請您閱讀!

《童年》讀後感心得1

《童年》是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的一本代表作,講述了主人公叫阿廖沙的小男孩從三歲到七歲在外祖父家生活的點點滴滴,高爾基以阿廖沙悲慘的童年揭露了19世紀俄羅斯底層市民生活以及思想的真實:庸俗,自私,無聊,無奈,猜疑和無盡的窮苦,以及這段生活中稀有的親情。

《童年》使我真實瞭解到那個時候俄羅斯中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特徵,還有他們的卑鄙靈魂。

小說講了一個三歲喪父的孩子,他由他的母親帶到了他從未去過的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矮小乾瘦,自私殘忍,野蠻粗暴的小染坊主;外祖母是一個活潑開朗,善良慈祥,親切體貼的女人;舅舅雅科夫和米哈伊爾同樣自私自利甚至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外祖父很愛打孩子,有一次他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覺。

而全書的亮點是外祖母,她給予了阿廖沙溫暖和希望,她是他童年時代的精神支柱,她任勞任怨,還十分勇敢,敢在火災時衝進火海抱出一木桶硫酸鹽;即使她在外祖父面前十分軟弱,但在外祖父打阿廖沙時,她卻用盡全力保護他。

比起阿廖沙,我們這些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們是不是該懂事點呢?

《童年》讀後感心得2

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過:“讀一本好書,便是交一個益友。”那麼我在這個寒假裏,就交了一個好朋友——高爾基的《童年》。

故事的主人公便是高爾基,他小名阿廖沙,自幼喪父,跟隨母親來到了外公家。在這個家裏,外祖父的脾氣十分暴躁,小阿廖沙一犯錯就會被痛打一頓。另外還有兩個勾心鬥角的舅舅,爲了分家這件事天天爭吵個不休。這個小市民的家庭,處處充滿着人性的醜陋一面。高爾基在他的童年裏受盡折磨,肉體和身心上都受到了傷害。不過,高爾基並沒有喪失信心,而是堅強地來到了“人間”。

這本書生動形象地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殘暴的非人生活。作者外祖父家中女人的懦弱、沒有地位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阿廖沙的兩個舅媽都被舅舅打死了,她們任丈夫打罵、發泄。連身強力壯,高出外祖父一個頭的外祖母也不例外,明明能打過外祖父的,卻做了一隻沉默的羔羊。俄國沙皇時期女性的弱小不僅給阿廖沙留下了心中的陰影,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我們不能向封建思想屈膝,而應該自強不息地站起來!

讀完《童年》後,高爾基渴望讀書以及他樂觀的精神非常使我感動。一次,高爾基在繼父的書中發現了一個盧布他興高采烈地買了好幾本書:兩本安徒生童話以及一本《創世紀》。而且在一個那麼艱苦,那麼貧困的日子裏他在學校中畢業了。這拼命讀書的精神最終使他成爲了一位文學大師,我真應該向他學習。爲了多攢點錢,高爾基在童年裏還撿過破爛,在撿破爛的過程中還交到了幾位同樣命苦好朋友,於是每次撿破爛中便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真是“苦中作樂”!

上學的時候,每天看着那堆作業,和同學感慨作業好多之後,爲了快點完成作業,我只有狂寫快寫,寫得我手發酸發痛,我煩惱。放學回到家,難得早點把作業寫好,想去小區裏玩玩,爸爸媽媽不準,怕我一個人不安全,只有呆在家裏,我煩惱。週末難得休息,可是四個興趣班,把我的週末排得滿滿的,雖說我也知道學習很重要,可是這樣一來,連懶覺都不能睡,我煩惱。假期呆在家裏,看到有同學到另外的同學家在外面自由玩耍,我也想去,爸爸媽媽說那幾個同學不是很優秀,不能去,我煩惱……

與高爾基的童年比起來,我們的童年真是享受着天倫之樂。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有愛我們的親人,完整的家庭,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時光,利用童年中的每分每秒,切勿“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呀!

高爾基能用樂觀的心態來對待每件事,功不可沒的當然是他的外祖母了,是外祖母培養出了高爾基的樂觀性格。只要樂觀對待每件事,相信我們的人生一定會活得有意義的。

通過讀這本書,高爾基揭示了當時的黑暗社會,揭示了當時“鉛重的醜事”不過也讚揚了當時勞動人民純樸心靈。

我不知道高爾基是怎樣登上文學聖壇,成爲當時著名的作家,我想肯定離不開高爾基的勤學,在小時的高爾基就特別喜歡讀書,長大後的他一定是讀書破萬卷了,要不然怎麼會成爲前蘇聯最著名的作家。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想寫出生動的文章必須得多讀書。

作者高爾基說過這麼一句話:“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今,我又更上了一層樓!

《童年》讀後感心得3

看完《童年》是在兩天之內,在兩個喧鬧的上午,我獨自坐在教室裏,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讀一個完全屬於別人的故事。

讀外國的名著是艱難的,尤其是蘇聯的作品,那一長串的人物姓名常常讓我讀着讀着就不知道主角變成了誰。所幸的是,《童年》不存在太深刻的哲理,使我可以通過字裏行間看清高爾基童年的輪廓。

讀完《童年》,有幾點很深的體會:

一、關於打女人

在高爾基童年的家庭中,幾乎每個男人都會打女人。他父親打,他祖父打,他舅舅打。男人在家庭中處於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只要少不順心,隨時就會掄起拳頭對身邊的女人拳打腳踢。高爾基的外公很瘦小,可是也常常暴打他很高大的外婆。對於虐打,女人是與生俱來的逆來順受。更殘暴的是,高爾基的舅舅將他的舅母毒打至死。

這是一個矇昧的時代,周圍充斥着刺鼻的瘴氣,世界似乎還是一片混沌,人們依然處於野獸的進化階段。這裏缺少文明,缺少平等,暴力與血腥奠定了高爾基童年灰色的基調。

二、關於信仰

中國人與外國人不同的一點是,外國人缺少勇氣時會尋找上帝。他們祈求着上帝的保佑,獲得心靈的告慰。在童年裏,高爾基的外祖母一遇到事情就向上帝禱告,他的祖父也時常與上帝對話,這些情節在《童年》裏屢見不鮮。

有信仰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這就如走在一片漆黑的荒地裏,這裏沒有方向、沒有燈光,你不知前方是深淵還是平地,突然出現一絲曙光,將漆黑一點一點的剪破,你不再彷徨,循着光明走去,或者曙光不能幫你到達成功,但至少在黑暗裏給你一絲安寧。

三、關於祖母

高爾基的外祖母算是《童年》的第二主角了。作品中很多篇幅都描寫了外祖母,祖母愛唱歌、講故事。這使我想起了我的奶奶。

童年的時候,我常常偎依着奶奶,聽她說爸爸小時候的故事;猜她給我們出的謎語;唱她給我們聽的歌謠。這些回憶,就如扔在牀底下很多年的風箏,漸漸塵封了。奶奶去世很多年了,偶爾她也會進入我的夢中,夢裏的她依舊那麼慈祥,那麼和藹。

讀別人的故事,其實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童年》讀後感心得4

最近,讀了一本好書,是19世紀前蘇聯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寫的《童年》。

小說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環境是讓人心酸的,他三歲時父親生病去世了,便跟着媽媽來到外婆家。外公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兩個舅舅也同樣是粗暴、自私的人,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是這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苛待:外公經常痛打外婆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黑暗的的環境下,誰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

這本書主要寫了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俄國民衆的生活,生動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

《童年》這本書用有趣的語言,把堅強、勇敢、正直、充滿愛心的阿廖沙;善良、樂觀、充滿無私的愛的外婆;暴躁、貪婪、自私、殘暴的外公;貪婪惡毒的舅舅們和聰明樂觀的小茨岡描寫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童年》這本書用淒涼的語言把阿廖沙年幼喪父、寄人籬下、經常被外公打、缺少母愛的悲慘命運表現的活靈活現,還把關愛阿廖沙的外婆寫的善良慈祥、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心甘情願地承受着生活中的一切壓力卻毫無怨言表現的細緻入微。始終相信黑暗終將過去,光明總是會到來的!還要執着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與生活!

《童年》讀後感心得5

《童年》是一本自傳體小說,是俄國作家高爾基的作品。主要說了主人公阿廖沙的悲慘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阿廖沙早年喪父,跟隨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性格粗暴,很自私,自己的染坊將要破產,阿廖沙的兩個舅舅和外祖父一樣粗暴自私。他們經常打阿廖沙,有一次竟然把阿廖沙打昏了。他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他的童年,不過他遇到了小茨岡和老長工,他們讓年紀不大的阿廖沙看到了光明與希望。

讀完了這本書,我又憂傷又氣憤,憂傷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氣憤當時如此醜陋的社會。我想對主人公阿廖沙說:“彆氣餒,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寒冷一定會過去的。”

比起阿廖沙,我的童年可就幸福多了,整天吃香的,喝辣的,穿貴的,玩好的,有那麼多人的疼愛,卻依然不滿足。一進超市便嚷嚷要這要那;走三兩步便撒嬌的對爺爺說:“好爺爺,我腿走酸了,你揹我嘛。”出去吃飯便點最貴最好的。這本書中的阿廖沙如果有更多人的疼愛,就不會整天遭受外祖父和兩個舅舅的毒打,如果有很多好的,營養的食物,他或許就不會大病一場。

阿廖沙勇敢正直,面對命運的不幸,不氣餒,勇往直前的高貴品質值得讓我們學習。我們也要反思,當我們像阿廖沙一樣的時候,是否能勇往直前,不向命運低頭,而是和它做頑強抗戰,阿廖沙做到了,他向我證明,命運是掌握在自已手中的,我也要做像阿廖沙那樣勇於面對自已命運的人,握住自已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