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2021儒林外史讀後感讀書筆記多篇

讀後感1.45W

2021儒林外史讀後感讀書筆記多篇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峯,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大家讀完後,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儒林外史讀後感讀書筆記5篇,以供大家參考,我們共同閱讀吧!

儒林外史讀後感讀書筆記(一)

我以前很少看小說,總覺得小說無非是以情節取勝,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會寫出跌宕起伏的懸念的。我自己還是很喜歡優美的風花雪月,對於天馬行空的感傷也有興趣。這次是閒來無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種儒林外沒有史的感覺。

對於吳敬梓的這部大作,歷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我也有一點自己的觀點。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點累的感覺,他跟別的小說不一樣,要非常用心的去看,要不然過了幾章之後你就會發現裏面的故事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對於這點我很糾結,因爲我同時有兩點觀點了。

我一開始就覺得這有點流水賬的感覺,一個人就寫一個小故事,很像一個短篇小說集,而不是長篇小說。這個人的故事說完了,就找個藉口,比如說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緊接着那個人就會從下個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發的乾乾淨淨,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這些人的關係會在下個或者下下個故事中被運用,這就會讓人沒辦法接受啦。不過,這麼多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說明作者的人生閱歷非常豐富,在展現芸芸衆生相時的資料也是很齊全的,

小說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這裏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過在後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閱讀,與王冕的一生對比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王冕一生受盡磨難,勤奮苦讀,才造就他的博學多才,卻終生不入仕途。與其他的'書生諸如嚴監生,范進之類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他們有的夜很苦讀,但大多數是那些市井無賴製備,就是換了一身衣服搖身一變就成了秀才,卻還是總寫雞鳴狗盜,偷雞摸狗的勾當,作者並沒有過多的寫書生們之間的政治鬥爭來顯示他們之間的勾心鬥角,確實通過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來解釋他們的小丑形象的,諷刺學校過非常明顯。

讀了這本書,我可以說只學到了一點,就是換個角度來寫東西,任何事物都有機棉,如果就死站在一個角度就永遠不會有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峯感受。

儒林外史讀後感讀書筆記(二)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美嬌娘……”。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爲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爲害人的制度也不爲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爲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纔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爲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爲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爲家境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爲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爲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爲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爲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讀後感讀書筆記(三)

茶館中,我與文木老人對坐,茶水已換了兩遍。

“晚生對着周進哭貢院一回有幾分感想。初只就覺得這周進幾十年間不曾進過學,如今貢園一窺,見到自己心心念念一生卻求而不得的東西,自然有悲涼之意。”

我爲老先生又沏了杯茶,又接着說道:

“後來則知這周進雖有爲自己科舉不成而哭,其實還有人生無希望之滄桑,更有對一輩子被人欺辱而擡不起腰的不甘——梅三相,王舉人見了他,哪個不是明裏暗裏的挖苦他,刺痛他,這更讓周進的心千瘡百孔。‘一號哭過,又哭到二號,三號,滿地打滾,哭了又哭,哭的衆人心裏都悽慘起來’‘周進再不哭了,同衆人說說笑笑,回到行裏。’先是爲了自己沒有科舉的機會而哭,後是爲了自己有再科舉的機會而笑。”

“除此之外,周進這一哭,看似是他悲而轉喜的開始,實質上卻是喜劇後掩蓋的永恆的悲劇——偌大的儒林中,上至六七十歲的周進,下至十六七歲的匡超人,莫不想着一朝中第。文人的心裏滿是科舉,連養家餬口的營生都扛不起。一紙考卷,書寫出來的都是被科舉毒害的病態。社會已養成了一股唯科舉是正道的風氣,科舉之弊端,由此可見一角。”

老先生放下茶盞道:

“老朽認爲,這炎涼之世,衆人心之所念的,怕不只是科舉而已,更有科舉所帶來的名利,若是世間多幾分如王冕,杜少卿之人,又何苦爲這科舉蹉跎一生?”說罷,又輕聲念出一句詩來——“可憐貧賤日,秪是畏人多!”

我輕呷一口茶,說道:

“想周進貧困之時,在集上上課,連孩子們都沒給他一點面子,課上毫無紀律,孩子們都知道這個又窮又呆的老頭子七八十歲也不曾中一個秀才,連孩子都是如此,何況是其他人?這周進是個讀書人,在當時卻要被比自己身份低上不少的江湖商人們幫助纔有機會再入考場。待到中舉後,‘衆人各各歡喜’‘不是親的也來認作親,不相與的也來人相遇’這中舉的哪似周進,倒似他們自己。周進做一個窮酸坐館的時候,梅玖幾般羞辱他,到後來周進做了廣東學道,反而自認是周進門下!如那唐時詩人,大才子宋之問一般,爲了能夠平步青雲,以自己的才華去巴結名貴。甚至不惜‘奉溺器’!本有才華,卻落得如此下場。”

“一朝鯉魚躍龍門,周圍人對於周進的態度也不免看出周進在科舉得意之後,生活的變化,但是相比墮落的匡超人,周進的身上還有人性的存在。在他科舉之路成功的時候,他也不忘對以前尊重他的荀老爹家的子孫荀玫多有照顧,而不像匡超人對潘三避而不見;衆人以前待他不好,也從未追究;因爲自己在科舉之路上的遭遇,對於同樣年老的范進之答卷多有關注……周進雖然被科舉和世態有所毒害,但是他最後在官場上步步高昇,也落得一個好結局,苦盡甘來也不愧於此。”

“公子既然提到范進,這范進和周進同有個‘進’字,身份遭遇如此相似,可思忖過老朽何故如此安排呢?科舉固然流弊已久,可這人心纔是背後的推力,公子意下如何?”老先生淡淡笑了幾聲,我不禁感到疑惑,口裏唸唸有詞:

“‘周’爲方正之意,‘範’則爲範例……”我的手在桌上沾了點茶水比劃,卻百思不得其解——“方正,範例,合起來的意思則爲,“方正之例”,”老人慢慢回道,“兩人同爲科舉下的受害者,不光有他們自身的經歷,還有當時衆多文人共同的遭遇,周進范進二人都是一個方方正正的模板——文人們,大多數,都是在科舉的壓力下,榨乾了自己的靈魂和思考,成爲一個又一個的模板。

“看似是科舉之罪,其實也不然。一個時代的悲哀必定與人們的思想有關,虞博士等人所建的泰伯祠,氣派浩大,最後卻荒草叢生——人們讀聖賢之書,說聖賢之語,但是對聖賢之人卻毫無尊敬,這也只能說明人們內心並未真正領悟到前輩先賢所走之道啊!”

我似乎領悟到了那種難以言喻的悲痛,開口說道:“老先生所著之《儒林外史》着實精彩。”老先生笑而不語,輕輕搖了搖頭,“是公子解得好罷了,天色已晚,老朽去也。”

我望着老先生走出茶館,走進那千古滄桑的歷史霧色之中。這時,外面霧色緩緩退去,一抹光線刺穿黑夜的僞裝——家人幫我打開了房間的燈。驀然清醒,摩挲着手上的《儒林外史》,不由得提筆寫下一首詩,話那科場“文人”訴不盡的苦痛——

世人只聞題名好,不見燈下鬢如霜。

苦盡甘來話周進,淚中沁血見炎涼。

儒林外史讀後感讀書筆記(四)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他用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這部諷刺小說,書中介紹了王冕、范進、杜少卿、周進、沈瓊枝等人物形象,同時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與封建禮教的黑暗與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嘆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奮好學的人,馬二先生也盡心盡力地幫助他,而匡超人卻掉進了世俗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他還幫着潘三幹了兩件壞事,當潘三被抓時,他馬上與潘三斷了聯繫,害怕官府查出自己來,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之後,他不但不學好,反而變得愛吹牛,對事不懂裝懂,匡超人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匡超人本來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艱苦,歷盡重重困難千里尋找被迫出家的父親,可父親卻不認他,而他卻默默無聞的供養着父親,最終拿到了父親的遺骨,完成了自己應該做的一樁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難得的孝子。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瓊枝,她被宋鹽商騙去當妾,自己用了妙計出逃了。在當時的傳統觀念中,女子始終與“弱”子聯繫在一起,但是沈瓊枝卻恰恰相反,她不畏權貴,出逃後,她憑自己的滿腹才情,寫詩文出售,最終討回了自己的清白,與宋家解除了婚約。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後,我感觸萬千,知道了什麼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讀後感讀書筆記(五)

看過《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書中的第一回,寫的就是王冕。乘着暑假大有時間可以自學課外知識之機,我有幸的能在爸爸的書櫃中借讀了這一本名蓍。王冕,浙江諸暨人,七歲喪父,從此,與母親相依爲命,靠着母親爲人做點針線掙點小錢跟自己爲人放牛維持生計。一個從小酷愛讀書的他,終因家裏貧窮,而不能上學,於是,王冕一邊放牛一邊想方設法偷偷地跑去學堂站在窗外聽課,還用自己放牛積攢的一點小錢買來書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時候,看見河裏鮮豔的荷花正盛開着,生來好學的王冕心裏有了一種突發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筆畫出來,那該多好呀!於是,他把剩下的一點小錢,不買書了,只買一些鉛粉之類的物品,開始學畫荷花,功夫不負有心人,日子長了,他不僅畫得像了,還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種特有的高貴品質畫了出來,人們見他畫得好,許多有錢的人家,紛紛地到他那裏買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由於他的畫賣得好,他的家境也漸漸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書中第一回王冕酷愛讀書,自學成才的事蹟,使我感觸很深,也許因爲我跟王冕同是諸暨“老鄉”,心中便有了一種特有的親切感跟自豪感,正因爲這樣,書中的第一回我至少是從頭到尾,反來複去地看了四、五遍。古人尚且可以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成才,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麼學習用品,只要向父母開一聲口,還不就是呼之即來,比比古人王冕小時候的生活條件,不禁使我感到了一種莫大的愧疚感。要說諸暨的“耕讀之家”,讀了《儒林外史》第一回,我把歷史追溯到了元代,而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耕讀之家的典範,身爲諸暨人的我,爲何不能成爲一個無愧於古人、無愧於王冕的耕讀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