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2021年學生讀《圍城》個人感想

讀後感2.53W

2021年學生讀《圍城》個人感想

錢鍾書是《圍城》這部書的作者,是一名學者、小說家。江蘇無錫人,字默存,號槐聚。《圍城》是他所著的一本長篇小說。大家讀完《圍城》之後想必都有不少感想,趕快寫下來吧!小編在這裏給大家帶來2021年學生讀《圍城》個人感想5篇,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學生讀《圍城》個人感想1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就是《圍城》。《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

《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小說裏說方鴻漸的婚姻就像圍城,他邁進了就想出來,沒進去前卻有拼命的想進去,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爲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爲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着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裏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爲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學生讀《圍城》個人感想2

《圍城》表達的是一種文化困境、一種時代的困境,這座沒有圍牆的“城”,圍住了多少人的心。小說的主人方鴻漸就生活在這個圍城當中。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態度構成了他的“圍城”,似乎影響了他的一生。

讀《圍城》好像是讀上個世紀的故事,體驗這個時代的無奈。他的假學位在小說一開始似乎就埋下了命運的伏筆,他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圍城》讓我們看到了以方鴻漸爲代表的知識分子的無聊與無奈,方鴻漸作爲知識分子的一員,參與到了這場遊戲當中,他的人生充滿了無奈、算計,一些讓我們憤憤不平的無聊。而他本人的被動、無能、意志不堅定、經不住誘惑,註定了他的失敗,他的無奈。縱然時代的力量是一隻無形的大手掌控着他的人生,方鴻漸自己的性格特點纔是他真正失敗的原因。

有人說只有兩種人才能真正立足。—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爲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人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把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府,他們的行爲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方鴻漸既不屬於前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或獨特的才能或者模範的舉止,也不具有後者的特質,不能良心盡失地使用旁門左道騙人騙己不擇手段。於是,方鴻漸成了那個時代不倫不類的人,註定生活在圍城當中。

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接受的真實的處事方式。

學生讀《圍城》個人感想3

讀罷《圍城》,最愛的自然是唐曉芙,她猶如夏日池塘裏的青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活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一個社會,她潔身自愛,不攀高比富,也不願稍稍俯首,屈低自己的愛情。彷彿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舉世皆濁而其獨清,舉世皆睡而其獨醒。

喜歡唐曉芙,那麼自然會喜歡她在書中的一句話。她在拒絕方鴻漸時說:“我愛的人,他在遇到我之前,沒有過去,留着空白等我!”她不能忍受自己去喜歡一個有過去的人,即使她就喜歡着這個人!不喜歡當下很多人宣揚“一生只談一次戀愛會遺憾”;也無法理解那些幾個星期換一次男女朋友的人;愛情不該是奢侈品,而應該是必需品。但是這裏所說的愛情,絕不會是那些頻繁換男女朋友的人所認爲的庸俗的愛情,而是絕無僅有的真愛!

從小到大,未曾接觸過愛情,並不僅僅是因爲父母親的反對,也是因爲從未遇到過一個人,讓自己覺得可以一直就這樣走下去。我信奉一生一次的愛戀,信奉唐曉芙的從空白開始,信奉那個對的人會在對的時間來到,無需刻意尋找,刻意製造任何機會。而那個人,只要一牽手,你就知道,那是幸福!方鴻漸自詡深愛着唐曉芙,後來跟其妻結婚時,不也是一樣的義無反顧,那算得上什麼愛情,唐曉芙愛錯了人,幸而並沒有屈低自己的愛情!

配得上唐曉芙的,應該是這樣一個人,他不一定要多英俊,多富有,多有權勢,但是他一定必須沒有過去,甚至在被拒絕之後,他也應該爲其終身不娶;他必須在思想和行動上一起愛她,甚至願意爲了她放棄一切;他必須保證自己的愛不會因爲任何人任何事而動搖;他不只應該讓她相信自己,更應該讓他相信未來!

圍城裏還有一段話,甚是喜歡。

拿到一串葡萄,你會從好的開始吃還是從壞的開始吃?按理說,從好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應該比較樂觀,因爲他所吃到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裏面最好的;而從壞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應該比較悲觀,因爲他所吃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裏面最壞的。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爲從壞的開始吃的人,他還有希望;而從好的開始吃的人,只有懷念。

現實正像吃葡萄,往往有其兩面性。你所認定的好,或許恰恰就是壞;而你所認定的最糟的境遇,或許就是希望。所以在你身處所謂的幸福時,你要心懷憂患意識;而在你身處險境時,你要學會看到希望。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分清是非好壞!

學生讀《圍城》個人感想4

圍城這本書,我已讀過多遍了。

最初接觸時,是在國中的閱覽室裏,本沒抱多大期望,還以爲錢老的作品會像魯迅的文章那樣深澀難懂。讀後卻感覺處處是譬喻,形象而生動;細細體會書中情節,模仿書中各人物說話的神情語調,其樂無窮。

那時年少輕狂,喜歡反覆翻閱圍城,喜歡背誦那些譬喻,喜歡用譬喻來評論某事,喜歡學習錢老在圍城裏說話的腔調,覺得玩弄文字遊戲是最過癮的事了。之後,看的次數多起來了,對圍城更熟悉一些了,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才明白圍城能夠這樣通俗親切,從生活中的細小事情入手,也能令人忍俊不禁,是因爲作者在生活中歷練,體味生活,鞭笞生活,從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弱點、人生的真實,並透過生活掀開人生的面紗,用含蓄又不乏諷刺的筆調揭露客觀環境的無奈和人本身的猥瑣,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啓迪。

作者以圍城爲名,敘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遭遇----畢業、回國、戀愛、失戀、求職、任教、結婚、婚姻失敗。無疑都是在圍城內外反覆轉悠,這一切的經歷無非就是爲了說明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方鴻漸經歷戀愛又失戀,求職又降職,最終與孫柔嘉走進婚姻殿堂,然而結婚後兩人都發現對方有雙方婚前未發現的缺點,再加上生活瑣事,工作不順心,經濟尷尬等原因,婚姻陷入破裂,最終分道揚鑣,闡發結婚就如深陷圍城的道理。這樣的婚姻生活,此刻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翻版,絕對是現實又不新鮮的。退一萬步講,方鴻漸娶了孫柔嘉,到底不是自我的意中人,維持的婚姻不長久,可如果方鴻漸得償所願娶了意中人唐曉芙,圍城會不會牢不可破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意中人,且能夠共入圍城,也會發現‘‘如果娶了意中人也可是爾爾,結婚後發現自我娶的總不是意中人”。每個人在長大後都會追求自我認爲美滿的感情,追求到了,又一無反顧的進入婚姻,然而真正尋找到夢想的婚姻,維繫好婚姻,經過婚姻使感情美滿,這樣的人幾乎少之又少。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正如楊絳所說,不僅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此刻我們是學生,應對着學業;成年後,參加工作,應對的是職場;等到有一天,我們墜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時,應對的是感情。其實我們一向都在循環,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不一樣的是,個人的心態決定了這個循環是惡性還是良性。知足常樂者安於現狀,進取進取者奮發向上,然而一味厭棄自我的生活,空想不實際的事只會令自我陷入圍城。

最終我還想說一句讀後感,知足常樂。作爲學生,感情、婚姻,對我們而言,還太遙遠,可是,生活中的事,又何嘗不是圍城呢

學生讀《圍城》個人感想5

每個人都想獲得自我人生的自主權,想掐住命運的咽喉,去擊敗自我的宿命,可是大文學家錢鍾書筆下的方鴻漸在自我的人生裏,卻彷彿走入了一座又一座圍城之中,在城中漸漸扭曲了自我,變成了一個悲哀的存在。從“克萊登大學”到蘇文紈、唐曉芙,再到“情敵”趙辛楣、妻子孫柔嘉,這一座座“圍城”使他失去了對未來的期望,最終也不知自我應當走向何方。“沒有夢,也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在失去柔嘉之後,萬念俱灰的他走向麻木,喪失了生命最基礎的感覺,更不用說對未來的憧憬。讀完《圍城》,我進入了作者作品內部,試着去體味那一種深沉的悲哀。

從全書第一章,主人公坐船回到家鄉江南某鎮的1937年開始,《圍城》主人公方鴻漸做的事幾乎沒有一件是成功的。能夠說,他可是是個一個庸常的讀書人。他的特點是平庸,而他的杯具也來源於他自身的平庸。鴻漸軟弱,被動而無能。他的“軟弱”體此刻在他放棄了愛慕自我的蘇文紈,卻沒有也不會勇敢地追求自我深愛的唐曉芙,“被動”表此刻在當他去三閭大學教書卻在“信任危機”出現後沒有堅持自我,而是被動挨打,最終遭到衆人排擠,含恨離去。至於“無能”,最好的體現就是他在香港成婚後沒能“鎮住”自我的妻子,柔嘉不滿意方家的“古板”,最終一氣之下選擇獨自離開。他的性格弱點,爲最終的杯具埋下了伏筆。

在生活的圍城裏,方鴻漸的無助和悽惶,和賈寶玉簡直如出一轍。“世上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的賈寶玉在大觀園裏也是這般的軟弱。他愛着黛玉,又不能與她長相廝守;他不愛官場,最終又和賈蘭一齊“金榜題名”。這兩人想改變自我的命運,又在現實的阻力之下選擇了屈服。他們的經歷雖不甚相似,但他們的性格卻同樣令人感嘆。大觀園固然是圍城,《圍城》裏的世界又何嘗不是圍城呢

當然,《圍城》畢竟是一部小說。方鴻漸的軟弱、被動無疑是作者在文中努力刻畫的,但作者寫作本書的本意是批駁一種異化人性的狀態,而不是這個時代這種狀態下具體的幾個人。全文主要講述一種在生活的特殊情景下人性的扭曲,和這種扭曲之下每一個人內心的悲哀。不論是蘇小姐的“冷豔”,孫小姐的極具心機,李梅亭等人的狡詐陰險,唐曉芙接近完美卻沒能與鴻漸走到一齊,還是鴻漸自身的軟弱無能,都是作者內心想表達的“悲哀的世界”的一部分。

人說《圍城》是新版《儒林外史》,我不反對,或許這就是這個“圍城世界”的真正悲哀吧。

作爲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薄薄的《圍城》描繪了一個真實、扭曲而悲哀的世界。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感嘆,一種奇想。它與其說是一篇感情小說,不如說是一篇講述倫理,哲學,世界觀的鉅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標籤:感想 圍城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