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史記》讀書報告大綱

讀後感1.23W

《史記》讀書報告

《史記》讀書報告大綱

中國是一個有着非常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閃耀着其獨特而璀璨的光芒。充滿生機的中華文化,積厚流光,博大精深,踊現出了一批批的先賢們,而先賢留給我們的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就是古文圖籍。其中,最爲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一就是《史記》。這本書是由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傾盡了一生的心血創作而成。

《史記》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爛漫輝煌的中國通史長卷。它也被魯迅先生稱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魯迅先生把司馬遷的《史記》定義在這樣一個高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在其中我們讀到的不僅僅是一件件客觀的歷史史實,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從史記記載的一件件歷史故事中,繼承和發揚先人們積極向上、勤勞和勇敢等精神。《史記》中散發出來的歷久彌新的氣息早已經與我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不可言喻的緊密聯繫。

《史記》承載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情懷,它是歷史的傳承,是中華文明的史學經典,它記載了中華文明中的五帝三皇,秦皇漢武。寫下了多元文化下的歷史史實,全書共有五十多萬字,太史公以其博古通今的史學知識和頑強的毅力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也是最爲聞名的一部紀傳體通史。

通過在暑假參加的“閱讀暑期,走進經典”讀書會活動,我更加深入瞭解了《史記》的相關內容。因爲這本書字數非常之多,生僻字也層出不窮,這也大大增加了閱讀的難度,所以我只閱讀了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五帝傳以及遊俠列傳兩篇文章。首先來談談遊俠列傳,《史記·遊俠列傳》是太史公表現自己的理想道德、批判王朝統治者的一篇文章。當然司馬遷所說的遊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理想化了的形象,這一形象被展現出的都是令人感動,振奮的俠客精神,而過濾掉了一些不好的行徑。他筆下的人物像朱亥、專諸、聶政、魯仲連、郭解、豫讓、侯嬴、荊軻、朱家、劇孟、季布等十幾位令人可歌可泣可敬的形象就是太史公眼中理想化的遊俠形象。

太史公筆下的俠客形象事實上和我們現代人心中的俠客形象是有所偏差的。這種偏差並不是指兩者心中俠客的精神和品質不大不同。而是在我們現代人強調俠客時,除了他們的俠義精神之外,還有他們的蓋世的武功。而這一方面正和太史公筆下的俠客形象有所不同。雖然如此,但太史公筆下的遊俠形象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階層的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印記,也在大體上還原了現實中真正遊俠的歷史原貌。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部分人需要挺身而出,反對不公和壓迫人民的大山,所以百姓對俠客也是打心眼裏的崇敬和仰慕。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崇尚“俠義”,是因爲俠客身上具有仁義,勇敢,擔當等優良品格。“救人於水火,救人於危難,不求回報,憑真心做事。“俠客”二字承載着的就是人們的禮讚和少年的夢想。

當司馬遷在讚揚俠客精神的同時,其實也在間接地諷刺儒士的作爲,雖然我沒有讀完《儒生列傳》,但在這章《儒生列傳》的開始,司馬遷就比較批判性地陳述了儒家對待俠客的行爲。而儒家和墨家其實都對俠客有着一種十分厭惡和鄙夷的思想,他們將俠客滅門摧毀他們,把他們從史書中抹去。認爲遊俠是冷酷且無情的,雙手沾滿鮮血的,反叛的暴徒。是對當權者的挑釁和威脅。因此在歷史上,遊俠們的結果都不善而終,十分惋惜。也許太史公在寫遊俠列傳的時候也是抱着敬佩之情寫下了一位位遊俠的事蹟。他的心中也許也有一種對俠客自由生活的嚮往。

我讀的第二篇文章是《史記·五帝本紀》司馬遷將這篇文章列於《史記》第一篇。它記載的便是中國文明史的發端。記述的是中國遠古傳說之中被後人尊爲帝王的五個遠古部落的首領。有黃帝、帝嚳、顓頊、堯、舜的各種事跡,以及當時部落與部落之間頻繁發生的戰亂、部落首領實行的禪讓制度、遠古初民與猛獸爭鬥、治理氾濫的洪水、開墾田地、刀耕火種、穀物種植、觀天文測地理、推算曆法紀年、譜寫創作舞蹈音樂等多個方面的情況。

但也由於這些事情發生的年代太過久遠,因此《史記·五帝本紀》中的絕大多數事件都屬於傳說故事,而且,因爲這些傳說大多都荒誕離奇的,無法證實其真僞,因此也許與真正的歷史相差甚遠了,即便是孔子、孟子等聖賢們都不怎麼講關於五帝的歷史了。僅僅在《尚書》中寫道難言之,就草草結束了對五帝時代的介紹。然而,即便是如此,太史公還是在周遊四方之時,來到了被人們認爲是黃帝、堯、舜時代遺蹟的地方,詳細進一步地瞭解了當地的風俗教化等等,他從人們的口述以及對當地的走訪觀察中選擇了一些可信的材料,將其作爲《史記·五帝本紀》的文章內容。而摒棄了秦漢時期《易經》中提到的伏羲、女媧、和神農這三皇的說法,司馬遷不採納三皇之說,也是因爲他不相信其爲信史。而對五帝這一系統的說法實際上也有所質疑,因爲五帝遺蹟在西漢時因爲戰亂已經面目全非,他所瞭解到的大部分也是人們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所以,司馬遷所採錄的五帝系統,也亦仍不足信,只能視其爲歷史傳說而已。

《五帝本紀》之中詳細介紹了五位對當時時代有很大影響的帝,但是通過閱讀百度的相關課外資料後就會發現,事實上應該有七位帝。分別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以及堯、舜、禹。在上古時代,黃帝是五帝之首,他是華夏人,而五帝時代實行禪讓制度,黃帝在去世前就約定了在他死後將帝位禪讓給少昊,因爲有了這個約定,所以華夏人和東夷人結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並且黃帝封了蚩尤爲戰神。在這之後少昊駕崩,又將帝位禪讓給了黃帝的孫子顓頊,顓頊死後卻又將帝位傳給了親兒子帝嚳,由此華夏和東夷又開始了近百年的連綿不斷的戰爭,摧毀了幾乎所有的古城,雙方都付出了及其慘重的代價,此後傳說中國就再也沒有完整的古城存在了,也許這也是司馬遷沒有找到遺蹟的原因之一。

後來堯稱帝,看到戰爭下民不聊生,於是他選擇了一位非常有氣度和溫和的接班人舜,而舜也沒有辜負堯帝,最終華夏大地再度和平,舜帝死後又將帝位禪讓給了東夷人大禹,自此華夏和東夷重歸於好,漸漸形成了中華民族這個龐大而偉大的民族。太史公在寫《史記·五帝本紀》時以華夏爲正統,排除了東夷人,將華夏五帝冠以東南西北中,寫入了史記。

我在暑期閱讀了部分《史記》,包括《遊俠列傳》和《五帝本紀》兩部分內容,使我受益匪淺,瞭解到了我們中國輝煌而燦爛的歷史。讀史可以明志,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我將繼續閱讀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的鉅作《史記》。繼續去在歷史的長河中探索屬於我們中國的文化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