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家讀後感1500字---我眼中的覺新

讀後感2.34W

第一篇:家讀後感1500字---我眼中的覺新

家讀後感1500字---我眼中的覺新

家讀後感1500字---我眼中的覺新

這是我第二次讀巴金的《家》。

第一次讀是在國中的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喜歡小說中三弟高覺慧,他敢愛敢恨,迸發着青春的烈火,燃燒着新時代的激情。在我心的心目中,自然而然的,覺慧佔據了第一號人物的位置,不可否認的主角。以至於,我天真的認爲《春》、《秋》肯定是描寫覺慧在外從事新文化事業的轟轟烈烈歷程。第二次,我依然喜歡血氣方剛的覺慧。喜歡到看不到他的缺點,所以我今天要說的是另一個人,覺慧的大哥——髙覺新。一個我不喜歡但是是巴金老先生塑造的最好的一個人物。

覺新,他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

他,儀表堂堂,文質彬彬;他,有着金燦燦的光環,年輕的遠大夢想。出色的化學成績,出國留學的美夢,溫柔賢淑的梅表妹……這棵新生的樹苗,無疑成爲很多人羨慕的對象。可好景不長,很快,災難便降臨到這位未經世事的年輕人身上。祖父抱孫子的心願瞬間掐斷了他年輕的氣焰,他的前程,他的夢想之燈一念之間被澆滅。他,答應了。在堅不可摧的封建禮教面前,在至尊的祖父面前,在頑固的長輩面前,他答應了,用自己的青春夢換取了一個合格的,“不負衆望”的長孫的讚許,這個讚許來的並不怎麼美好。在自己的心靈面前,他是一個無能的軀體。他,背叛了自己的靈魂。自己一個人悄悄地回到屋子裏,抱頭痛哭,用無聲的眼淚爲自己年輕的心送喪。此刻,我覺得他好可憐。爲此,我還鬱鬱寡歡了一段時間,我想“聽話並非是好事”。雖然,他自己點頭毀掉了所憧憬的一切;雖然,我們怒其“不爭”。但是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禮教面前,這樣的悲哀,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幕。他,只不過是新世紀的過渡人,橫在他面前的不僅僅是龐大黑暗的封建禮教,還是他的爺爺,父親,他的親人。新世紀的光明尚存在人們的幻想當中,渺小的滄海一粟,拿什麼來搏鬥,來反抗,難道他就願意這樣斷送自己的青春嗎?

後來父親去世,家庭的重擔落在了他一個人的身上,他默默地承擔着,生活的瑣事漸漸地讓他忘記了自己的激情。他開始機械的生活,爲了整個家庭的持續,爲了父親臨終的囑託。他不得不陪同張姨媽去買衣服,不得不陪着她們打麻將……掩飾着自己的內心,做那些他不喜歡的事。他,被夾在兩代人中間,過着煎熬的生活。在長輩面前,他需要畢恭畢敬,無論對還是錯;在乘着時代激流的兄弟面前他被冷嘲熱諷爲“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雖然,家庭決裂只是遲早的事,封建和新潮本來就是水火不容,新必將代替舊,我們知道,覺慧知道,覺民知道,覺新也知道。但是請想一想,如果是你,如果你是大哥,帶着父親的囑託,作爲整個家庭的主力,你能夠像覺慧一樣一走了之,將爺爺辛苦打下的“江山”就這樣丟棄嗎?

他熱心善良;有能力,以至於家裏有什麼事長輩們都要找他商量;他顧全大局,有責任心,卻使他成爲了封建的犧牲品。禮教吞噬了他的愛情,奪走了他唯一的慰藉—瑞珏,長輩們胡作非爲,鳴鳳誓死反抗……家中漸漸變地冷清。終於,他的一切委曲求全化爲虛有,他終於明白反抗固然艱難,而不反抗的結局就是滅亡,他勇敢了一次,既然自己不能掙脫封建的魔爪,別人卻可以,那就是覺慧。

後來,我才知道,《春》、《秋》的主題並不是覺慧的新事業,依然描寫了高公館裏一幕幕的悲劇,這座封建下的輝煌建築最終在新時代的浪潮下倒坍,覺新終於徹底的走向了反抗的道路。原來覺新纔是《激流三部曲》的中心人物。從小說的人物形象角度來說,我崇拜覺慧,即使他的言行充滿了幼稚的色彩,但不可否認,這纔是青年,真正的新時代青年。從作品的寫作角度來看,覺新纔是小說的出彩之筆。對於覺新我只能說,雖然他性格懦弱,但是他沒有錯,錯就錯在他生活在那個年代,錯在他是一個長孫,一個大哥。

第二篇:矛盾的覺新——《家》讀後感

矛盾的覺新——《家》讀後感

今天閒來無事,把幾年前看過的《家》又找出來看了一遍。看後內心頗不寧靜,特別是對覺新這一人物,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以說,覺新這一人物,是矛盾的。

在成年之前,覺新的生活是過得幸福的。他面貌清秀,從小就很聰慧,很懂事。這對於他的人生而言,無疑是一個絕好的開端:他有自己的理想,要發狠讀書;他也有了自己的美夢,夢想着和青梅竹馬的表妹梅廝守終生。

然而,出生在封建的大家庭中,又身爲長子,這一切都讓覺新的生活無法想自己要的一樣。首先體現在生活讓他失去了自己的理想。覺新在中學時打算畢業以後在到有名的大學中去繼續深造,他還想去德國去留學。然而,實際上覺新到後來不得不肩負起父親、祖父的重任,放棄自己的理想。

後來,封建的家庭甚至又讓他失去了愛情。覺新本來跟梅是青梅竹馬的一對,當他期待着朦朧愛情的時候,卻受到封建家庭的阻撓。他不說一句反抗的話,就點頭表示願意接受父親的安排。

在覺新的家庭中,覺新就像是塊夾心餅乾。夾在祖父和弟弟們中間。高老太爺作爲封建家長,有什麼旨意、決定都要覺新向下傳達,並責成他去貫徹執行,而覺民、覺慧對高老太爺的旨意和決定有什麼不滿和反抗的情緒,氣首先發泄在覺新身上。大家庭特殊的人際關係,使他形成了他的作揖主義,他的敷衍處世乃出於無奈。在覺新看來,他的“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兩大主義使他暫且過上了安靜的生活 。最終,在愚昧家族的影響下,可以說他用他的“兩大主義”,毀了自己的妻兒。

他是一件時代的犧牲品。他眼看着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黑暗的深淵,卻沒有絲毫的外在的反抗。即便他的心中曾經有過無數次激烈的鬥爭,但外表的平靜告訴我們:他最終選擇了順從,選擇了屈服。

矛盾着的覺新接受新思想,卻過着舊生活。這可以說是覺新式的兩重人格。在舊社會裏,在舊家庭裏他是一個暮氣十足的少爺;他跟他的兩個兄弟在一起的時候他又是一個新青年。

因此,我們說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是一個矛盾的人。他接受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但也對封建家庭的腐敗不滿,性格上具有較突出的兩重性:在舊家庭中是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在與覺慧、覺民等年輕人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於他承受着太重的舊文化的因襲重擔,在封建意識的壓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無力自拔。而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做出了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選擇。這種悲劇的意味讓我讀後久久不能釋懷,更加耐人尋味。

第三篇:巴金作品《家》讀後感1500字作文

家是一片孤寂的沙漠。

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創建者和最高統治者,年輕時苦學得了功名,多年爲官,退歸林下,廣置田產,修建房屋,兒孫們知書識禮,老太爺四世同堂,事事如意。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到戲院看戲,到朋友家打牌,與朋友們組建九老會,輪流宴客作客,鑑賞書畫古董。在他的心目中,這個家庭興旺發達,他相信它還會興旺發達下去。只是在這和平與愛的表面下卻充滿着仇恨、鬥爭和犧牲。

高覺新是這個紳士家庭的長房長孫。他的父親高克文曾做過廣元知縣,辛亥一起,就辭官回了省城。覺新中學畢了業,即從父命,不再升學,19歲就進入西蜀實業公司工作。他的婚姻也完全由父母做主,因爲姨媽錢太太與繼母周氏的一點衝突,他不能與兩情相悅的表妹錢梅芬結婚,由父親在祖宗的神主前,用拈鬮的辦法決定了婚姻。因爲對家庭的順從,他斷送了前程和愛情,可他想不到反抗,只在心中爲自己痛哭。不能說父母對他不疼愛,父母視這聰明聽話的兒子如珍寶,像寶貝一樣地珍愛着,但他也像傀儡一樣地被玩弄着。高覺新和弟弟們一樣,也喜歡閱讀新思想的書報,但卻在過舊式的生活,因爲他肩負一房的責任。年僅20歲,父親就去世,父親去世的前一天,六歲的五妹死去,父親把繼母和弟妹託負於他。爲了家,覺新願做一個犧牲者,他的願望只是使弟妹長大,好好做人,替爹媽爭口氣。現實壓得他太難受,一味地敷衍忍讓並沒有好的結果,梅表姐死了,瑞珏也死了。

這家庭中的悲劇還有鳴鳳和覺慧的愛情。鳴鳳自幼喪母,從9歲到17歲,在高家做婢女的這八年,她聽命令,做苦事,流眼淚,吃打罵,最後還是難逃無終局的苦刑:被主人安排給馮老爺做小。鳴鳳也不懂得反抗,她相信世間一切都是由一個萬能無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的,她相信這簡單的信仰,相信命運。高府裏的生活單調,夜靜更深時,她也憂心於看不見一個光明的去處,不知自己歸宿何在,唯有濃密的黑暗。高覺慧的愛並不能拯救她,反添痛苦。愛情使她有許多美妙的幻夢,卻又把她丟進黑暗的深淵。她愛生活,但生活卻面面關住她,只留給她一條墮落的路。湖水吞沒了她的生命,未留下一絲痕跡,還像原先那樣平靜。覺慧是這個家庭的叛徒,他雖大膽,但畢竟還是少年,經濟上未能自立,思想上也還幼稚,但他總算是逃出了這個家。他痛恨這個家庭,痛恨浪費青春和生命的生活,希望做一個與長輩完全不同的人。他幼時的希望是能做一個劫富濟貧的劍俠,到中學時他相信的是愛國的熱情和改良主義,“五四”一起,他又變成了人道主義者。他的思想在逐步變化,他雖有熱忱,但也有卑怯,當他知道鳴鳳第二天就要出嫁後,一夜思索的結果是準備放棄,因爲他所謂有進步思想年輕人的獻身熱誠和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他在《黎明週報》中所寫的空幻、崇高的文章,改革社會、解放人羣的理想,在現實面前變得蒼白無力。

張蘊華(琴)和覺民的愛情總算沒有步梅表姐和覺新的後塵。琴不是逆來順受的梅表姐,但也不是許倩如。她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來的,她入了女一師,又希望入外專,讀大學,儘管在親戚們看來,女孩子天天在街上走,失了大家閨範。琴的母親張氏雖疼愛女兒,但也

不能對女兒千依百順。她老了,不願再聽親戚們的閒話,只想安靜地活幾年,不再找麻煩。琴對母親沒有抱怨,只有感激,她愛她的前途,但也愛她的母親。她對倩如說,你的理智可以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則被感情征服。

高家是省城北門一帶的首富,但這個家庭不像表面上那樣轟轟烈烈,詩禮傳家,五叔高克定偷偷在外面娶了姨太太,欠了大筆外債,做過西充知縣的四叔克安也暗中支持克定,高老太爺一死,一家人就因爲家產開始起爭執。無疑這個家庭是在衰敗下去,只是它在崩潰途中還在捕獲更多的食物。家是遲早要散的,覺慧希望它早點散,像這樣驚驚惶惶,唯恐散去,結果依然免不掉一散,這才難受。到底有一天要倒的,早點散了,好讓各人走各人的路。舊家庭中的人不能決定自己的前途,不能決定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女青年不能進學堂,不能剪髮,甚至要裹小腳,12歲的淑貞的小腳成爲母親誇耀的東西,也成爲哥哥姐姐們嘲笑的資料。家庭中的人不能違反家長的命令,只能順從,順從的覺新沒有青春,沒有幸福,也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希望。即使是五叔克定犯了錯也要捱打,做父親吩咐的一切,毫不遲疑。舊家庭和禮教固然是束縛,但家庭中的人也靠它討生活,好像是現在的所謂“體制”。人之所以自願被束縛,是因爲他需要保障和安全,情願交出自由,換得麪包和諂媚的狂喜。禮教之所以惹人厭,是因爲它虛僞,它要給這種彼此依賴的關係披上一層僞裝。紳士們明明興奮的是那些豔俗的粉兒戲,教訓子弟的卻是《戒淫淺訓》。親情固然珍貴,但親情之下也有仇恨和鬥爭,禮教宣揚的美好使這種親情變質,如同迷信一樣,不再被人相信。覺慧的新道德未必就高明過舊道德,崇高的東西總是空幻的,宣揚得過於美好的感情只會歸於冷漠。愛應給人帶來幸福,卻也帶來這麼多的苦惱。

巴金先生在歷次重印的序言中反覆說,反封建的事業還沒有完成。

其實,任何時代,人間都只是一個演悲劇的場所,不管是不是有封建家庭。跟着時代走,也未必得酬報。

第四篇:簡愛讀後感1500字

曾經有一份摯愛,漂洋過海來到我面前,那便是《簡愛》。它通過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她所象徵的女性理想和追求已超越了時空,成了人們心中的永恆。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長篇小說,它闡釋了這樣一個主題:人的價值=尊嚴+愛。

在這本書裏滲透着最多的就是女性的獨立意識。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簡愛的獨立,早已被扼殺在寄人籬下的童年生活裏;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了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典。爲什麼《簡愛》讓我們感動?——就是她獨立的性格,令人心動的人格魅力

本書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但是雖然她們生活在同一生活環境,和家庭環境中,性格卻大不相同。夏洛蒂的性格比較溫柔,很清純,更加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儘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得不到父母太多的關愛,再加上她容貌不美,身材也很矮小。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爲她內心深處的自卑的補償。

她所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容貌不美,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極強的自尊心。她堅定不移的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這是對一個孩子尊嚴的無情踐踏,但也許正是因爲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她從不因爲自己的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在羅切斯特面前感到自卑,相反的,她認爲他們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爲她是僕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使得羅切斯特爲之震撼的是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並把她看做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而慢慢地深深愛上了她。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這樣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我要牢牢守住這個立場”.這是簡愛告訴羅切斯特她必須離開的理由,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東西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爲她深愛着羅切斯特,試問哪個女人能夠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親密的人所欺騙呢?簡愛承受住了,而且還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非常強大的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爲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說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我們看到,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滿足——她在和羅切斯特結婚的時候是有尊嚴的,同時也是有愛的。

小說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我們看到,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滿足——她在和羅切斯特結婚的時候是有尊嚴的,同時也是有愛的。

在這裏,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如何贏得了男貴族愛情的平民女子的灰姑娘的故事,而是勇敢的走出了灰姑娘的童話,邁向一個有着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學道路的起步。簡·愛藐視財富,但她卻認爲,“真正的幸福,在於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純潔的心靈”.我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地似乎爲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爲愛情爲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爲簡,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

簡愛讀後感1500字

《簡愛》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採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於鬥爭,敢於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愛外國文學作品的女性,都喜歡讀夏洛蒂的《簡愛》。如果我們認爲夏洛蒂僅僅只爲寫這段纏綿的愛情而寫《簡愛》。我想,錯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動變化着的英國19世紀中葉,那時思想有着一個嶄新的開始。而在《簡愛》裏滲透最多的也就是這種思想——女性的獨立意識。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簡愛的獨立,早已被扼殺在寄人籬下的童年生活裏;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典。所以,我開始去想,爲什麼《簡愛》讓我們感動,愛不釋手——就是她獨立的性格,令人心動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僅這一步就能獨立嗎我認爲,不會的。畢竟女性的獨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種徹底的勇氣,就像簡愛當年毅然離開羅切斯特一樣,需要“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返”的豪邁和膽量。我想,這應該纔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應該是走向獨立的決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卻把她倔強的性格,獨立的個性留給我們一個感動。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簡愛已作爲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裏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看了《簡愛》思緒萬千,激-情澎湃,我總會被裏面的每一個情節,每一句話深深打動,曾和張哥說過,張哥說:“可能簡愛裏有我的影子,我才如此熱衷,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因爲書裏面有我們自己的影子而熱衷於那本書。”如:他愛《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紅與黑》中的於連。我冥想,果真有我的影子嗎?也許有一點點,可是自己和簡比起來,終是沒她優秀,也沒她理智和堅強的。好幾次想寫《簡愛》讀後感的,只恐自己才疏學淺,道不盡其中的韻味,只能記其一二,留作紀念。

《簡愛》是夏洛蒂。勃朗特以充滿激-情的筆法,塑造了簡愛這樣一個謙謹、堅強而有獨立精神的形象。簡愛幼年父母雙亡,寄人籬下,飽受欺凌;後來又進了孤兒院受盡折磨。她貧窮矮小,貌不驚人,但她憑着一顆堅強高尚的心靈,自尊自立。她與羅切斯特的愛真誠熾熱,又堅決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最後歷經種種磨難,終於獲得真誠珍貴的愛情。

看過的愛情小說很多,也總癡情與別人的故事,但唯獨《簡愛》讓我百看不厭,愛不釋手,每次翻開總會激-情滿滿,思緒萬千。簡愛勇敢、獨立、堅強、外表樸素卻心思綿密,機智、敏銳,每一個眼神都具有穿透力、洞察人的內心。貌似平靜,但內心深處有着十分絢爛而甜蜜的幻想,有着火樣的熱情與如水的柔情。

簡愛一直以來都是我的偶像,當我身處逆境時,深受挫折時,我總會想起她,想起那個簡愛:他告訴我無論經歷什麼,無論遇到了什麼,都不要放棄自己,不要對生活失去希望,即使在痛苦中也要努力,努力讓自己向上,認真地生活。

印象中有一段是這樣的:羅切斯特裝成一個巫婆,對簡愛說:“你冷,你不舒服,且很蠢,你冷是因爲你孤孤單單一個人,你不舒服是因爲多少甜蜜以及美好的東西都與你無緣,你蠢是因爲你明知道有一份幸福在等着你你卻不願向他靠近一步”羅切斯特用心細緻地觀察發現了簡愛當時的處境和簡愛的所思,所想。羅切斯特也是讓我很喜歡的男主人公,若沒有他對簡愛細緻,用心地愛,也成全不了他們那麼刻骨銘心的愛。

第五篇:《牛虻》讀後感1500字

當第一眼進入此書開始閱讀時,雖不懂文字串聯所表達的意思,但是語言的優美已深深吸引了我。牛虻,這個理想與追求的化身,沒有人可以否認你的傳奇。

故事一開始是發生在比薩神學院.。書中描寫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脣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意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裏別人一定誤會以爲他是一個身着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但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曾經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後這“醜陋”的模樣,然而我想,這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爲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之故。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說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悲劇。”

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愛情與理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悲劇。亞瑟從小在家裏受異母兄嫂的歧視,當他進入比薩賓查大學以後,神父即比薩神學院長蒙泰尼裏常常給他講解哲學,並且和他一起讀書,學習.他們相互信任,尊重.亞瑟.非常崇敬蒙太尼裏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裏對自己的關懷。

然而當時的意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亞瑟決定獻身於爭取民族獨立這項事業。當時蒙太尼裏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起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得知蒙太尼裏神甫不僅是出賣他的叛徒,更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他一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後僞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這大概是整本書中最大的衝突,牛虻與他父親蒙太尼裏,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衝突,更是信仰上的不一。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不過是一尊用榔頭就可以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僞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幸福。可是蒙泰尼裏沒有這樣做,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

蒙泰尼裏是看着自己的兒子死去的,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己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作爲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註定是慈悲的,他註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接受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爲人們做什麼,他救不了蒙泰尼裏,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裏不懂,一直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瞭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裏只有那個空洞的上帝。在牛虻死後,神甫也被這對與錯所糾纏,他痛苦,他無奈,最終,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爲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他是以這樣一個醜陋的姿態,結束了一生。那麼,蒙太尼裏,你有醒悟嗎?當你必須面對天堂抑或地獄裏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說什麼,你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己的信仰嗎?你會後悔,一定會。你用兒子換了上帝,所以你永遠也找不到自己心愛的兒子了……這是無可避免的衝突,無可奈何的宿命,父親與兒子,這對本來應該站在一起的至親,卻不得不刀槍相向,在生與死中選擇,但是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是悲傷的結局,都是無可挽回的境地。

標籤:讀後感 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