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鐵皮鼓800字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25W

鐵皮鼓800字讀後感精品多篇

鐵皮鼓讀後感 篇一

上學期期末,經學校研究決定,讓我擔任新一屆七年級班主任,得知這個消息後,我是既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自己終於有機會在自己的教育道路上又前進一步,挑戰班主任這項工作,忐忑的是自己畢竟工作時間不長,教學經驗還很不足,不知自己能否勝任這項工作。於是,我充分利用暑假時間閱讀了很多關於班主任工作的書籍和文章,其中《冬去春又來》讓我眼前一亮,雖然還沒有讀完,卻給我很大啓發。

《冬去春又來》以隨筆的形式真實地記錄了鐵皮鼓擔任班主任工作的經歷。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個班級一學期的歷史,也是一個班主任的日常工作隨錄。

在所有的描寫中,鐵皮鼓沒有任何的豪言壯語,但我卻至始至終被他的真性情感動着。在他的日記中,我看到的並不是成功的案例,也不是可以效仿的完美示範,而是一些日常教育中很瑣碎的片段。他給我們的,只是一種真實的呈現,情境、事件、問題,以及教育者本人面對這一切時的焦灼、苦悶、彷徨,以及在這些困境中的苦苦探索與對答案的尋求過程。其中不乏無奈與困惑的情緒流淌。然而也正是這些情緒的流露,才更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真實。鐵皮鼓對種種問題的憂慮和探索,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有教育理想的教育者對教育所懷有的可貴的擔當情懷!他一次次與學生的對話,包括面談和書信的交流等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他爲了追求教育理想所做出的艱苦探索與不懈努力。我想只有對學生有愛,纔會全身心的付出,雖然鐵皮鼓從來沒有把愛掛在嘴邊,但他已用行動作了最好的詮釋!他始終沒有盲目地去走別人的路,他有自己的想法,是一個反思型的教師。很喜歡他這樣一段話“在我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活潑的生命,有着千姿百態絕不重複的個性。而教育本身是一種對話,是一種生命與許多種生命之間相互生生不已的一種交流溝通。這種交流溝通本身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但毫無疑問的是,這種交流不是取消生命的個性,讓所有生命整齊劃一,而是在碰撞中相互理解相互妥協,形成一定的共識,然後在此基礎上彼此豐富。”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師要尊重事實,勇敢地面對教育本身,竭盡誠意與能力無限地靠近真實,把先進的理念與現實的教育相結合。

鐵皮鼓讀後感 篇二

安娜親身經歷了《鐵皮鼓》長達四年之久的創作過程。她經常想聽,有時也務必聽我講述小說的臨時結局,這些尚未最終確定的結局常常只是在細節上有所不同。我在寫作時經常出神,並且不停地吸菸,以致室內煙霧繚繞,安娜也許很難確認這個男人就是她的丈夫。作爲她的伴侶,我肯定讓人受不了,因爲我整日沉迷於我所虛構的人物世界中。我是一臺操縱着許多電路的配電設備,我與若干相互穿插的意識層面緊密聯接在一齊。人們稱之爲“瘋魔”。

我在埋頭創作的同時,活得也很實在。我精心地烹調五味,一有機會就去跳舞,因爲我十分欣賞安娜的長腿與舞姿。一九五七年九月,就在我專心致志地寫作《鐵皮鼓》第二稿時,我們的孿生子弗朗茨和拉歐爾出生了。這不是一個創作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問題。我們每月有三百馬克的生活費,這筆錢是我隨手掙來的。在四七社一年一度的聚會上,我售出了我的素描與石版畫;瓦爾特·赫勒雷(注:瓦·赫勒雷(1922—),德國詩人、文學評論家,文學雜誌《重音》的出版者之一。透過向我約稿和採用我的稿件付給我稿酬,他生性樂善好施,間或來巴黎時就將錢帶給我,在遙遠的斯圖加特,海森比特爾(注:赫·海森比特爾(1921—),德國“具體詩”詩人。)將我從未上演的劇作製作成廣播劇播放;翌年,我已開始雕琢《鐵皮鼓》的終稿,此時我獲得四七社文學獎,第一次賺到了一大把鈔票,總額爲五千馬克,靠着這筆錢,我們買了一臺電唱機,這臺電唱機這天還能出聲,它屬於我們的女兒勞拉。

我從未參加中學畢業考試,這個赤裸裸的事實常常使我的父母感到憂傷,但是有時我認爲:恰恰是這一點保護了我。因爲如果我獲得了高中畢業證書,那麼我肯定會擁有一個職位,我會成爲夜間節目修改而將自己剛動筆的文稿鎖在抽屜裏。作爲一位被埋沒的作家,我肯定會對那些文思敏捷的作家滿腔怨憤,這些作家在大自然中竟然能夠洋洋灑灑,下筆千言,上天常常賦予他們靈感。

生死疲勞讀後感 篇三

我讀《生死疲勞》雖然確實走馬觀花,一目十行,有追求故事情節之嫌,但是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也好像在30天的時間裏,親身經歷了一把那50年的變革,體驗了一把不同動物眼中的生活,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內心經歷無限的悲涼。那個時代,那個我曾經那麼陌生的時代,那個作爲70後的我從不曾體會到的上世紀50到80年代的一些事情,我就像親眼所見,親身所爲一樣經歷了。我甚至感到讀了它,我自己就像一個經歷世事滄桑的老人。眉頭的皺紋,內心的沉澱,處事的淡漠……短短一個月,經歷和回顧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尤其是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那些事情,既是作者濃墨重彩着力描繪的,又是自己慾望難平,急於瞭解的。打土豪,分田地,大鍊鋼鐵,人民公社,包產到戶,自然災害,__革前後,改革開放之初……這些在歷史書中,在那些嚴謹的政治術語中,在那些生澀概念中,令人昏昏欲睡的事件和史實,第一次那麼深刻的通過驢折騰牛犟勁豬撒歡狗精神生動真實悲壯無奈的冷峻的展示和暴露。讓人在輕鬆之餘,又深切感受到歷史的厚重無比,悲壯無限。正如一位感言者所寫:雖然內容離奇、敘述荒誕,但主題卻是嚴肅的,那是一種歷經歷史滄桑的冷靜與成熟,始終在警示着龐雜喧鬧的世界,應該如何真正地面對短暫的人生。

你有慾望,欲壑難平;我有憤怒,無法消除;你有深情,款款述說,他有貪念,欲罷不能。可笑可嘆,可慨的是:那麼多人不能看的破,看得開。你方唱罷我登常不知道冥冥之中,我們不管如何折騰都逃不脫生死疲勞的下常

生死疲勞,對於這樣一個奇怪名字的小說,我還是對他有距離感的。看完後,才發現,其實,芸芸衆生,你,我,他在人世間的一些事情,其實終歸是生也疲勞,死也疲勞,生也勞心,死也勞心的輪迴折磨,真正能在這種輪迴中獲得心靈的寧靜和超脫的人,一定是那種超然若世,忘記生死,悠然度日,無慾無貪之人。既然我們終究逃不脫生死輪迴之苦,何方快快樂樂,閒雲野鶴,讓自己的靈魂神遊於宇宙間,做一個超然物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世外高人呢?

鐵皮鼓的讀後感 篇四

鐵皮鼓一直貫穿整個故事,主人公奧斯卡從三歲就開始揹着它。

鐵皮鼓陪同奧斯卡見證了無數的歷史瞬間。鐵皮鼓見證了奧斯卡三歲從十九級地窖摔下來的時刻。

從那一刻起,奧斯卡今後十幾年的人生裏沒有再長高一釐米,維持在九十四釐米。鐵皮鼓隨着奧斯卡一起經歷了波蘭郵局保衛戰,德國入侵波蘭、蘇軍炮轟但澤等等歷史事件。

奧斯卡不停的敲鼓,他用鼓聲敲出了她可憐媽媽的死亡故事,用鼓聲敲出了他所經歷的荒誕又魔幻的一生。

故事裏,奧斯卡顛沛流離,他經歷戰爭、去前線表演、做石匠、當藝術院校模特、在爵士樂隊演奏,通過這些事情,奧斯卡充分參與了一系列歷史事件。

於是,隨着奧斯卡的轉變,當時的社會環境也一點點展現在眼前。這本書有着深刻的政治隱喻,通過奧斯卡經歷的荒誕表現出來。

要理解這本小說,一定要對相關的歷史事件有充分的瞭解。我對這些歷史的瞭解並不深刻,於是並沒有產生親歷過這些事件人們看本書時產生的共鳴。

但是這並不影響我繼續讀這本書,故事的脈絡還是很清晰。隨着奧斯卡的視角,故事虛實結合,有真實的歷史事件,也有奧斯卡唱碎玻璃的荒誕。

奧斯卡身邊的人接連死去,他的生父布朗斯基參與波蘭保衛戰被處死,他的名義上的父親馬採拉特身爲納粹被反攻的蘇軍擊斃。他跟隨“繼母”瑪利亞來到新城市,經歷經濟低迷時期、物資匱乏時期。

奧斯卡一直在兩個極端搖擺,一方面他是撒旦化身,用鼓聲送走了人們的生命褻瀆神靈;另一方面他是耶穌的化身,用鼓聲展示了他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

鼓一直伴隨着他,敲響在每一個歷史節點,故事的節奏就是鼓聲的節奏。

通過讀這本書,似乎也聽到藉由鼓聲發出的歷史的咆哮與低沉。

這是本多視角多層次展現歷史的不可多得的好書,可惜我也沒有完全讀懂,讀完後只留下一聲讚歎。

生死疲勞讀後感 篇五

事實上,從西門鬧在閻羅殿飽受油炸煎熬的那幾頁精彩的文字開始,就已經充分地透露出從容、大氣、厚重而又簡練的特質。這是一部從始至終都體現出十分的自信心與文字運用潛力的作品。尤其是當莫言的筆觸從牛頭馬面皮膚的高貴藍色轉到高密東北鄉沼澤中的一種上午開放下午凋謝的小花朵的時候,一股輕靈的氣息和光澤便暗自流動起來,使小說肌體充滿了深層的柔韌和靈性。莫言是個洞察人心、物性和世理的小說家。無論是所謂的人性、還是動物性、甚至是草木性,都被他融會貫通於他的文字裏。他既能超然冷眼應對這一切生靈的際遇,又能與之同喜怒哀樂、共悲歡離合。向來被視爲萬物靈長的人與驢牛豬狗猴齊物相論。從西門鬧的死到驢折騰、牛犟勁,再到豬撒歡、狗精神,到賣藝用的猴及西門後人、相關人等直到最後的世紀嬰兒,那麼多沉重而苦難的七情六慾的事,於實虛真幻間相互滲透、自然呈現,其中的輕逸狂想與冷調敘述、幽默詼諧與戲擬反諷、殘酷呈現與深層抒情交相呼www本站uawen.本站cn應,使那些沉重不堪坎坷多變的歷史情境轉化成了一個虛構而又現實的鮮活世界,爲我們帶給了前所未有的閱讀、回憶與想象的多重而廣闊的視角和經歷。

即使再過若干年,相信莫言也不會像對《豐乳肥臀》那樣去重新修改這部小說的,因爲其中幾乎沒有他過去的小說容易出現的繁雜之弊。這部小說的出現,意味着極富韌性與耐力的莫言已抵達其創作的巔峯狀態,使我們對莫言的創作力與未來的可能產生了更多的期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莫言有意在書的扉頁上引用的佛家語:“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其實是要說“少欲無爲”對於活着的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所謂的“身心自在”也就無從說起了。佛家語常常是置身世外的結果。事實上無論是人還是動物,其慾望是伴隨着其生命之力起伏消長的,所以生死疲勞與貪慾同在。這部厚重的小說所體現的生生死死循環往復的過程中,人與動物都在不斷地經歷“生死疲勞”,似乎是永無寧日的,讓你甚至忍不住想說“唯有生死是永遠不會疲勞的”。而短暫寄寓天地間的微不足道的人與物,則只能去經歷體驗不可重複的生死疲勞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