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4.96K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精品多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一

本書作者從一個從來沒有上過學的女孩,最後成長爲一個劍橋三一學院的博士,並且拿了蓋茨獎學金。

期初我讀之前,以爲是一本勵志的書,讀了之後,才發現並不是。書中講述的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她父親的無知,導致一家人每天都會生活在受迫害的幻想中。父親不讓他們去上學,不讓他們去醫院,他們甚至沒有戶口。他的父親和哥哥脾氣陰雲不定,經常破口大罵或者動手打人,導致作者的心理創傷及其嚴重。

作者就是不斷地在從原生家庭的逃離過程中成長的。當她第一次去楊百翰大學時候,她不會數學,她也不知道如何做筆記,她甚至不知道上完廁所要洗手。她從大山走到大學,用了全部的力氣,後來又要用全部的力氣,去補習從來沒有學習的所有知識。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女孩,到第一學期拿到半份獎學金,她幾乎每天都沒有睡覺,都在攻克她的學業。

後來她遇到了貴人,她的導師和教堂的主教,幫助她申請了劍橋大學的獎學金,又成功獲得了去那裏完成碩士的資格。整過學業故事,在文章中並沒有任何雞湯,作者似乎也在極力避免,她似乎除了想表達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外,更多的是一種個人成長的必然性。她從一無所知,到了解以賽亞柏林的積極自由意志。這一步,可能用了一生的力氣。

她的劍橋同學,大都是名門望族出身,不禁讓我反思,我們現在所受的教育如此之好,社會從此發達,爲何不及一個一無所知的大山女孩。除了內心的堅強外,我看到最大的閃光點是她的純粹。

學習沒有功利,沒有怨言,像一頭憨牛,一頭扎進自己的學業中。像上帝只給她一根救命稻草,她沒有其他的選擇。而反觀我們自己,今天不是沒有要選擇的路,而是能選擇的路太多。誘惑太多,物質太豐富,導致我們離真知越來越遙遠。

這本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待了很久,比爾蓋茨也極力推薦。讀完後,才發現裏面的文字,振聾發聵,在我的內心中不斷炸開。

終究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這因緣際會的世界,慢慢拉開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二

“我已經建立了新的生活,這是一種幸福的生活,但我感到一種超越家庭的失落感。我失去了巴克峯,不是主動離開,而是默默離開。我退縮了,逃離到大洋彼岸,讓父親爲我講述我的故事,向我認識的每一個人下關於我的定論。我退讓了太多的土地——不僅僅是那座山,還有我們共同歷史的整個領域。”

讀到這裏,也就是快結尾的地方,我哭了,不自主地就流下了眼淚。應該是一種感情的彙集,塔拉太不容易了,她所經歷的帶給她的痛苦,遠比我們旁人想的要痛苦更多。

步入大學之後,她不斷的刷新自己的認知,現實與記憶,是割裂的。這一定讓她痛苦不已。她的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化解的。剛開始她不願意去承認那些過去的經歷,不願意輕易講給任何人,她也在意別人的眼光呀。但是當她最後講給她的朋友時,我想那個時候的她一定比最初的時候要坦然了很多,釋懷了很多了。

這是一本自傳,試問,如果我是塔拉,我生活在那樣的家庭中,我的命運會是怎麼樣的呢?

家裏那麼多孩子,塔拉可以說是在常人看來最成功的那個。分別在劍橋,哈佛學習過,最後還成爲了劍橋的歷史學博士。或許只有她自己最清楚這一路走過來會有多艱辛,我們真的很難做到感同身受。

如果單單只是一個貧窮家的孩子,或許還不能那麼打動我。她一直在接受錯誤的觀念,涉及到生活各個層面的錯誤觀念,父親甚至還捏造事實,所以她需要用後半生去治癒自己的內心。

當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疏遠自己,她的內心一定很絕望吧。明明自己是正確的,卻被別人看作是怪物,看作是會構成威脅的人。真的是不公平的。

塔拉一定是有一顆堅強的內心的。我覺得她是有“天賦”的,我覺得她註定和其他兄弟姐妹不同,她是有天資的。她憑藉着自己優良的基因和內心的不服輸走到了最後,纔有了我們看到的這個故事。而很多有類似出生背景的孩子,或許就被世俗裹挾着走完餘生,而塔拉跳出來了,飛向了她心中的那座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三

教育、蛻變、對原生家庭的逃離,這是本書最鮮明的主題,但這本書不只是這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塔拉父母去機場送她的一段:

就在這時,我回頭一瞥,看見爸爸還站在安檢口目送我離開。他的雙手插在口袋裏,肩膀耷拉着,嘴巴鬆弛。我揮揮手,他向前走了幾步,好像要跟上來。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一刻:當高壓電線將旅行車蓋住,母親被困在車內時,爸爸站在旁邊,一副無助的樣子。我拐過彎,他仍然保持着那個姿勢。父親的那個形象我將永遠銘記:他臉上的表情充滿愛意、恐懼和失落。我知道他爲什麼害怕。我在巴克峯的最後一夜,就是他說不會來參加我畢業典禮的那一夜,他無意中吐露過。“如果你在美國,”他低聲說,“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此時的父親像一個若有所失的小孩,他滿是擔心與無奈,但是他又做不了什麼,平日裏看似強大有着無限威嚴的父親在此時在“另一個世界”又是無比脆弱。他想象着女兒去了一個充滿惡魔的世界,一個危險的地方,他還在想着世界末日和汽油的事,讓人啼笑皆非。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父親愚昧又倔強,偏執而荒誕,他剝奪子女的教育,不讓他們去醫院,把他們置於危險中,做着一些看起來很愚蠢的事情。但是如果站在父親自身的角度來想想呢,也許受到躁鬱症的影響、也許是因爲信仰,他做着在他的世界裏對孩子們最好的事情,不停的工作、囤積食物和武器,他很累吧,也受着傷害吧。這樣一位父親,他有足夠的理由飽受詬病,但我還是對他恨不起來。我想在他內心深處,還是愛他的孩子們的,即便是很久不聯繫的塔拉,他對她難道沒有一絲掛念嗎。我對他還是有着抹不去的同情。精神與信仰的差異在他與子女之間劃出一道巨大的鴻溝,心靈的距離讓他們分離。

人與原生家庭的問題可能就是如此複雜吧,不是簡單的愛恨與對錯,子女與父母像纏繞在一起的藤蔓,彼此交織、攀援,相互影響,他們的關係啊,從來捋不清也道不盡。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篇四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作者提到宗教與戰爭,讓我不假思索的想到讀過的另外三本書。它們分別是:阿富汗第一位女議長法齊婭。庫菲寫的《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給女兒的17封告別信》,卡勒德。胡塞尼繼《追風箏的人》之後的又一部頗具影響力的作品《燦爛千陽》,還有克利斯朵夫。雪莉鄧恩在《天空的另一半》這本書中所提及的在亞非拉國家的性別歧視、性暴力、厭女價值觀、家庭暴力、處女情節等現象,也看到那裏的女性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爭,以及如何一點小小的幫助就能改變她們的命運。

這本書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 Tara Westover是一位美國曆史學家、作家。1986年生於愛達荷州的山區。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xx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xx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xx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xx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xx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xx年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爲“年度影響力人物”。一部新人處女作,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已累計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比爾·蓋茨年度薦書 第一名 美國亞馬遜年度編輯選書 第一名《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排行 第一名 Goodreads讀者票選超越米歇爾《成爲》。當我讀完後,讓我腦海中立馬想到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裏那個生長在美國貧民窟的女孩麗茲。當我看到作者動輒就去圖書館借閱半打圖書,熬夜啃書,我想這看起來輕鬆,實則需要天賦,更離不開吃苦和勤奮的意志力。這是一個窮苦人家與生俱來的優秀品質,可以在任何艱難的環境裏迎難而上。一個沒有教育背景的人讀取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除了一路有貴人相助外,更多是自己的能力使然,很勵志的一本書,讀完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