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範例

讀後感2.69W

【導語】

培根隨筆讀後感範例

培根隨筆讀後感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SY19860203”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培根隨筆讀後感篇2:培根隨筆讀後感篇3:培根隨筆讀後感篇4:培根隨筆讀後感篇5:培根隨筆讀後感篇6:培根隨筆讀後感篇7:培根隨筆讀後感篇8:培根隨筆讀後感篇9:培根隨筆讀後感篇10:培根隨筆讀後感篇11:培根隨筆讀後感篇12:培根隨筆讀後感篇13:培根隨筆讀後感篇14:培根隨筆讀後感篇15:培根隨筆讀後感篇16:培根隨筆讀後感篇17:培根隨筆讀後感篇18:培根隨筆讀後感篇19:培根隨筆讀後感篇20:培根隨筆讀後感

【正文】

篇1: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能夠讓人受益匪淺。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一遍又一遍地品味。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美》中,培根說道:“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培根的話語即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論友誼》了,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友誼。我異常喜歡書中的一句話:“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所以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歡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歡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使我們體會到友誼真的太重要了。

一本好書能夠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能夠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能夠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就像培根所說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篇2: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同時也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前段時間讀了《培根隨筆》後,我發現了一個培根。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歡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歡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主角,能夠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所以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篇3:培根隨筆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培根隨筆讀後感!

今日,我讀了《培根隨筆》中的《論嫉妒》一章,在文中,培根將嫉妒做了很透徹的解釋。他說嫉妒能激發出強烈的慾望,創造出虛幻的意向,並能蠱惑人的心靈。我認爲,嫉妒來自自我與別人的比較,嫉妒別人的人所嫉妒的事物必須是自我沒有或得不到的。當一個人缺乏某種東西的時候,他必須要貶低別人的東西,以求兩者的平衡。

有時,嫉妒是在不經意中構成的,所以嫉妒這種東西很常見。比如《三國演義》裏的周瑜,本來是一個年輕有爲的人,就因爲諸葛亮氣了他兩回,竟被活活氣死了。

在生活中,嫉妒又分爲公妒和私妒兩種。公妒是指某人做的事或擁有的東西引起公憤,是強迫他們收斂和節制的一種方法;私妒是某人因爲別人在某件事或擁有的某件東西超過了自我而妒恨。

所以,當我們春風得意的時候,千萬要細心樹大招風,在某件事上也不要總佔上風,否則很容易招來別人的嫉妒。可是,在別人嫉妒我們的時候,要學會“宰相肚裏能撐船”,寬容大度的對待嫉妒你的人,因爲他們正是因爲缺少你擁有的某樣東西才產生這樣的情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淡泊。在生活中,我們既要謹慎自我的言行,防止遭到嫉妒,又要寬容一些,因爲在人類的一切情慾中,嫉妒是最頑強,最持久的。

篇4:培根隨筆讀後感

說起培根,我們從小背誦的名言警句有很多都出自於他,但在歷史長河裏,他卻沒有盧梭,伏爾泰,但丁等人那麼出名。這或許與其所處的時代有很大關係,畢竟史學上更在乎顛覆時代的人,而培根有學識,有地位,有志向,卻恰好沒趕上時代更迭的節點。但儘管如此,作爲近代哲學、科學發展的奠基人之一,被羅素譽爲“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培根無疑是偉大的。在其尚存於世的思想中,拋去那些強調王權、呼籲忠君、地心說等過時思想,打開時代的枷鎖,會發現他超然的冷靜與理性。

《培根隨筆全集》中所有文章的標題皆是以“談”字開頭,主題隨後,不事雕琢而自有其乾淨之美。最先吸引我的便是《談死亡》。在文中,培根總結出人對死亡其實有一種愚陋的恐懼,且受宗教迷信與伴隨之物影響,恐懼可能放大;但我們依然能夠抵禦死亡的恐懼:“復仇戰勝死亡,感情蔑視死亡,榮譽渴望死亡,悲奔赴死亡,恐懼搶佔死亡……”簡潔的排比句裏,培根不僅僅說出了自身的生死觀,更是站在人性之上俯視死亡。他當然沒有說出死亡的感受——死亡是一瞬間,還是一個過程?他未有經歷,就閉口不言。故而,他用生來感受死亡,用情感來量度死亡,詮釋了應對死亡時極高的理性精神,彰顯的是對死亡的坦然無畏。

另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談感情》。“感情”這個被歌頌了千百年的主題,在培根筆下卻失去了火熱的色彩。我們處於一個歌頌愛的時代,無論是真摯還是浮華。似乎生於人海之中,紅塵滾滾,唯有愛能讓我們找到自我獨特的標識。但這都太俗了。甚至有可能是我們被愛欺騙了。“誰主張感情至上,誰就會放棄財富和智慧。”他以特洛伊的故事,總結出自身對感情的態度:感情之中存在愚蠢。且並非感情本身愚蠢:它創造並完善了人類;但它又往往使人上癮,喪志,剝奪大志,引偉人向衆人。故而對於感情,比起發揚它,培根更傾向於控制它,壓抑它,分散它,以實現個人的大夢。

之後的《談利己之道》《談國家強盛的原因》等,皆是如此風格:冷靜,且句句在理。

這種寫作風格,犧牲了溫度,飽滿了厚度,不以趣味吸引讀者,卻以智慧折服他們,雖讀來艱深,可是純正,是一些缺少辯證者的雪中之炭。或許也僅有如此淡泊的風格才能能孕育最純正理性的智慧。

篇5: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在《談諍諫》一文中寫道:“多讀書是有好處的,尤其是讀那些在公衆舞臺上扮演過重要主角的人寫的書。”

翻開培根的《隨筆》,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文章短小。五十八篇隨筆中,很多都不超過千字,少量長文最多的也僅有五千多字。和培根同時代的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一劇中借波洛涅斯之口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乏味的枝葉,膚淺是花飾。”培根自我也在《談快捷》一文中說:“冗長而玄妙的講話不利於快捷,就像長袍拖裙不利於賽跑一樣。”所以培根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擺時事實,講清道理,擯棄那種空洞、膚淺、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練,沉穩有力,幾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層見疊出。例如:德行優如寶石,鑲嵌在素淨處最佳。《談美》成人懼怕死亡恰如兒童怕進黑暗,《談死亡》初生的幼崽總是其貌不揚,革新也莫不如此,因爲它他都是時間的幼兒。《談革新》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因爲幸運最能揭露惡行,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談厄運》

像這樣的至理名言俯拾即時,並且大多不在開頭,就在結尾。

培根的隨筆沒有西方很多散文隨筆作家那樣所具有散漫和隨意,而呈現出詩一般的凝練圓滿,小說那樣的佈局謹嚴。如同他在《談園林》、《談建方》裏描繪的園林和建築一樣,給他供給一幅井然有序,層次分明的圖畫。五十八篇隨筆,篇篇結構嚴密、行文緊湊。我們不妨以他最長的一篇隨筆《談國家的真正強大》爲例,看看它的篇章結構:一、政治家;1、很多是無能之輩。2、有的只能維持現獎。3、少數能使小邦變成大園。二、一個國家的真正強大;1、不存於城郭、武庫等方面。2、不在於軍隊的人數。3、而在於人的才能和“氣質”。三、怎樣才能變得強大:1、避免苛捐雜稅;2、鼓勵平民和“自由僕役”;3、允許異族入籍歸化,以斯巴達爲戒,學習羅馬人的做法;4、讓外國人去從事室內技藝;5、全民崇尚武功;6、嚴密注視能夠興兵的正當理由;7、掌握制海權;8、獎勵戰士;四、經過戰爭,國君顯得更加偉大,國家能夠更加富強。無論從前面摘引的語句,還是從這篇文章的提綱看,我們初步會有這麼一種印象:培根的隨筆不是文人的閒適小品和遊戲筆墨。

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寫這些短小精悍的說教文章。他不追求抒情效果,不賣弄幽默風趣,不談自我。所以讀培根的隨筆你聽不到作者靈魂的絮語,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談心,倒像是在聽一位高人賜教,一位法官判案。

篇6:培根隨筆讀後感

讀過很多小說,培根隨筆的每一篇小文章讓我眼前一亮。《培根隨筆》這本書語言簡潔,並且很富有哲理,令我受益匪淺。[由本站網友投稿]

我挑一篇來說吧!“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爲怡神曠心,二爲增趣添雅,三爲長才益智。又說了有些書能夠前嘗輒止,有些能夠囫圇吞棗,可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嚐,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句句都是經典哲理和名言,短小精悍,令人遐思!

在“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人能夠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爲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並且如果我們取得成功,如果我們品德高尚,也不至於會被人所嫉妒。

還有很多“論”、“談”、“說”,蘊含着豐富的這人生哲理。還有許多論點比如論美、論友誼、論家庭……其中句句都是名言警句,可是要做到這些可不容易,也能夠說是很矛盾。其實,人無完人,一句老話: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這樣我們才能逐漸到達培根隨筆中那些思想境界。

篇7: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的作者是弗蘭西斯·培根。他是英國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爲“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在他所著的《培根隨筆》中闡述的是“透徹的說理,雋永的警句”。雖然這本隨筆僅有短短的58篇但篇篇都闡述了一個足以運用一生的真理。在《論友誼》一篇中培根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是與朋友分享歡樂的人,都會更加歡樂;凡是向朋友傾訴憂愁的人,都會不再憂愁。友誼對於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必要缺少友誼的人就好比一個得了不治之症的人。

在《論習慣》一篇中培根說過這樣一句話:性格能夠左右人的思維,學識能夠影響人的談吐,可是,人的行動卻往往取決於長期養成的習慣。是啊,習慣能夠主宰人的一生,一個好的習慣能夠讓你受益一生一世。

在《培根隨筆》中最令我受益匪淺的一句話,是《論學習》一篇中的:讀書爲學,爲的是獲得享受、作爲裝飾、增長才幹。幽居養靜之時,讀書能夠獲得享受;高談闊論之時,學問能夠作爲裝飾;行事處世之時,知識能夠增長才幹。如果一個不懂的這些的話,學習對他來說就是索然無味的。

讀了《培根隨筆》能夠激發人們對夢想的追求與對困難絕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篇8:培根隨筆讀後感

前幾天翻開了很久沒看的培根隨筆集,記得我以前以培根所寫的|《論讀書》寫過一篇口頭作文參加過比賽,那次比賽對於我來說使一次新的挑戰,記得,那位教師和我說了題目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文章,論讀書中講到讀書之用有三:一是:心曠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長才益智。

這三點我深有體會,但卻不覺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從來不會如此認爲,可是這確實真正的原理,愛學、想學那就必須會覺得所講的沒錯。

我這次,我所看到的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憤怒。培根的筆者翻譯得很好,人之所以會有怒是因爲人很脆弱,經不起波折,可是易發怒者,脾氣就必定會很暴躁,可是大部分人卻無法剋制發怒的傾向,所以培根就說“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發怒而犯罪。”其實,筆者認爲,要剋制再一次發怒,就就應反省每一次發怒的原因,從而改變。到哪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僅有用時間慢慢的改變。不可急於一時。

看完這篇文章,我發現自我也如此,易發怒,但卻從未反省。也學這就是人吧。

而《聖經》裏說人要有耐心。我給大家一個小小的推薦“要持續冷靜,耐心等待”這樣,你必須能夠打敗憤怒的。

篇9:培根隨筆讀後感

西諺道,有一千個觀衆,便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戲劇如此,對學問的認識也不相同。培根說,“機巧的人輕視學問,淺薄的人驚服學問,聰明的人卻能利用學問”。輕視學問,因爲太看重自我,以爲自我是天下第一;驚服學問,因爲太看輕自我,以爲自我無用,利用學問則取中庸之道,把自我擺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

的確,有學問是回事,而用學問則是另一回事。事實上,用學問有時不在學問之內,而在“學問”之外,是超越學問之上的一種感悟與直覺!如果我們再細仔地推測下去,那麼就會發現冰層之下的祕密。有學問,可是是一種積累,一種秉承;用學問更多的是一種創新,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造。

創新意味着改變事物的本身、環節、模式、觀念、思想;創造意味着按自我的目標去大膽的思考或大膽的實踐,最終構成自我的東西。

篇10: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說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夢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下、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能夠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對於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讀完一本書。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爲,我認爲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所以,僅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就應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夠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好處,所以要爲自我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忙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好處;“從這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完美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衆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就應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爲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爲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潛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我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僅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僅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爲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篇11: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裏不僅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裏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和《論時機》。

培根說過:“把歡樂告訴朋友,歡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可是,人生中,有多少友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把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所以,如果我們不懂得抓住友誼的機會,友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想着想着,我突然想到了我自我。是啊,友誼的機會必須要抓住!可是我呢每次都會爲了一點小事和朋友們吵架!跟友誼比起來,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麼呢以前,還沒有國小畢業時,我恨不得早點畢業。而此刻,心中卻有點淡淡的傷感。心中總會浮現出那一幕幕歡樂的情形。我開始後悔,開始害怕了,後悔當時沒有抓住友誼,害怕再也見不到同學們!可是,後悔和害怕又有什麼用呢誰叫我那時沒有好好珍惜友誼呢

我必須要好好的抓住友誼的機會!不再讓友誼離我而去!

必須要好好抓住友誼的機會!否則,友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篇12: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爲英國着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着。《培根隨筆》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歡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歡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主角,能夠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所以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論美》中,培根說道:“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所以,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僅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能夠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爲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篇13:培根隨筆讀後感

一翻開《培根隨筆》,我就被書中含義深刻而又不乏幽默詼諧的語句吸引住了。我彷彿在與那位四百多年前的哲學家應對面交談,他解答了我心中的一個個困惑,告訴我怎樣應對逆境,怎樣爲人處世,怎樣把握時機,怎樣培養好習慣,怎樣剋制憤怒……我在這次談話中豁然開朗,就好像原先我的面前是一層又一層厚厚的雲霧,他引領着我慢慢撥開雲霧,看到了久違的陽光。對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美:對於美,大多數人看重外貌的美,而不是性格的美。可那樣的美,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消失,“是夏天的果子,容易腐爛,不能持久”。真正的美應當是心靈的美,即美德。“美德好比是珍貴的寶石,只需要用普通材料鑲嵌。”一個普通人擁有了美德,那麼他彬彬有禮的舉止、爲他人着想的行爲同樣能贏得別人的歡迎與讚賞,所表現出來的氣度絲毫不比那些容貌出衆的人遜色,他們的行爲會影響到周圍甚至千里之外的人,因爲美德所散發的芳香越遠越濃,他們的人生也會煥發出無限的光彩。並且“有德之人美貌常駐”。

逆境:生活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當許多挫折輪番向你進攻時便是身處逆境了。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學生同樣如此,在學校裏跟朋友鬧翻,心境極差地回到家把這事告訴父母卻沒有得到他們的安慰,第二天考試又沒發揮好,受到父母教師的批評……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似乎有連環效應。若是不想辦法衝破逆境,情景就會愈加糟糕。這當然是極其困難的,需要一個人的勇敢、執着異常是智慧,根據不一樣情景採取不一樣的對策。但無論怎樣都不能絕望,要明白“在順境中不無許多憂慮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逆境中也不無種種的安慰和期望”。在最絕望的時候想想別人以往對你的鼓勵和讚許,想想生命中一個個溫馨歡樂的時刻,你的內心會升騰起一股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要是奇蹟主宰自然,它們多半是在逆境中出現的”,“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欽佩”。不如把順境當作上天的恩賜,把逆境當作提升自我的考驗。

談吐:與人交往時掌握說話的技巧十分重要。談吐禮貌是基本準則,此外還要把握適當的時間,語言溫和中肯,富於變化,讓人有所得益。最需要注意的是,“談話應當像田野一樣廣闊,不應當直通人家的家門口”。隨便議論別人不可取,“慎言勝於雄辯”。說話也是一門藝術,既要讓人聽着舒心,又不至於太違心,確實不易。

好運:當一個人獲得巨大的成功時,總會有人羨慕地說:“啊呀,他的運氣真好!”不錯,運氣中確實包含着很多偶然因素,可“一個人的運氣究竟如何,還是掌握在他自我的手中”。一個人若是不付出努力,妄想不勞而獲,怎樣會有好運從天而降呢幸運女神從來不眷顧自私而懶惰的人。頂多也只是像“守株待兔”中的那人一樣,碰巧交到了一次好運,還僅僅是一隻兔子。“運氣所走的路,就像天上的銀河一樣,有大羣小羣無數小星星聚合在一齊,你看不清其中任何一顆小星星,可是它們聚合在一齊放射光芒。”這些小星星,就是很難讓人察覺的美德、才能或習慣。它們往往能給人帶來好運。

很少有一本書在我讀完後會有豁然開朗之感,而《培根隨筆》帶給了我這一特殊的感受。如果說一本好書就是一個知心朋友,在心靈的交流中能獲得思想的昇華,那麼《培根隨筆》無疑是我最好的朋友。

篇14:培根隨筆讀後感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童年的事,許多已經忘卻了,但讀的書中給你的智慧卻記憶猶新。一本好書能讓人領略到人生的真諦,《培根隨筆》就是這樣一本書。

培根是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培根隨筆》的資料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感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爲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見。

《隨筆》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這個暑假我讀了這本書,它的確有着非凡的魅力,一篇篇小短文中所蘊含的那裏讓我受益匪淺,如《論家庭教育》這一篇,其中講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如果不當可能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這就告訴了我們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這是必須的,這個就是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它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夠決定人一生的方向,所以,人從幼年起就就應透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讓人在哲學與知識之間遨遊時流連忘返。相信它也能給你帶來人生的智慧。

篇15:培根隨筆讀後感

衆所周知,培根是一位身世浮沉的偉人。他在邏輯學、美學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並且爲英國本土創造了隨筆。而《培根隨筆》就是他的著作。

這本書能夠說是他一生的寶貴經驗。用一個偉人的經驗來提升自我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由此可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導手冊,把他搞明白就會開悟。每一篇文章都是培根對待一個問題獨到的見解和方法。

思想的精妙在於注重細節。培根肯定有學問的人的作用,但並未沉湎其中,一味地以爲自我高明,相反他的頭腦極爲清醒,目光格外銳利。他告誡人們:“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確定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

這似乎有沒有全然否定實踐的作用,既然如此,那麼人性與學問、實踐三者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呢?培根說:“學問能美化人性,經驗又能充實學問。”換句話說,只實踐不求學問,或者一味求學問而不實踐,同樣對人性無益。

篇16:培根隨筆讀後感

在前幾日上學期間有位朋友曾和我說,此刻學習形勢太嚴緊,所以平常只要補課,不用靠自我學就能夠簡便了。對於這種觀點,我不大讚同。

補課對於我們來說,其一是要幫忙我們在基礎之上鞏固知識,即爲加深印象;其二是要在我們不會的前提下,對新知識進行瓦解,這樣在上學時即爲之所學了。這樣一來,我們就在大腦中學了三遍,加深了印象,也就貼合“學而又習”的根本了。可補課畢竟是學習中不公平的體現,所以,學習還是在個人。

學了知識,我們不能說只一味的學,那樣必然會變得機械。孔老夫子不是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嘛,這位老夫子說得很對,我就很贊同。不是因爲他們的身份不一樣,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評價。學了不思考,就會對所學的知識感到迷惑,思考了而不學習,就會有必須的害處,這樣長時間以來,遇到處事辯證之時,必會不知所措。

說到辯證,即爲口語表達本事,也一樣和學習有關。有的人自作聰明,不學知識也不做練習,長久下去,他講話時將會啞口無言,不是說他天生的缺陷,而是後天缺乏語言表達這種本事,而造成他這樣的直接原因就是不學習。恰恰相反的是,如果一個人平常多讀書,勤于思考,多做練習,努力認真,堅持不懈,隨着時間的推移,他所說的話就會富有文采,言辭就會很華麗。

學習的目的不是在於辯證,然後讓你去批駁你所反對的人,而是在於增長知識,提高素養;學習的範圍不是在狹窄的小圖書裏,而是在古今中外名着,古文現代文的文章當中,這樣學習的範圍也就體現着學習的目的,可是既然已找到了學習的範圍,也已有了學習的目的,那麼沒有好方法又怎可學呢其實,學習方法也很簡單,第一,要端正態度,不要把那些不良之風帶到學習上來;第二,要學會鑽研,書籍就像一把鎖,如果你不找到思考這把鑰匙,你又怎樣打開它呢第三,則要持之以恆,堅定信念,因爲一旦放棄,那麼一切將毀之於旦!

綜上所述,我本着朋友的身份告知天下的朋友,我們學習,不要只爲了走捷徑而偏棄了那些足以帶給我們磨練的曲路!

篇17:培根隨筆讀後感

什麼纔是聰明,什麼才叫聰明,我覺得也沒有什麼異常明確的定義。按字義理解,應當就是“耳聰目明”的意思吧。但此刻人在解釋聰明的時候,如果以一個人“耳聰目明”就能夠算作聰明的話,可能就有點片面了。而《現代漢語詞典》上對“聰明”的釋義是:智力發達,記憶和理解本事強。

而培根好象並沒有去異常的論述這樣的聰明,他只在論說小聰明。他列舉了一些小聰明的例子,比如說,善於保密的人,故弄玄虛的人,裝腔作勢的人,藐視一切的'人,百般挑剔的人……等等。他把這一類人歸入小聰明的行列。小聰明的人,並不是真正的聰明,而其實是實實在在的大糊塗。因爲,善於保密的人,其實際原因是自我的貨色不在陰暗處就拿不出手;故弄玄虛的人,除了略知皮毛外,其它就一無所知;裝腔作勢的人,只是爲了顯示自我的高明……幾百年過去了,當年培根所描述的英國社會的小聰明的現象,到了現代的中國,仍然生生不息,隨處可見。

也說小聰明——隨風搖曳——夢裏夢外也說小聰明——隨風搖曳——夢裏夢外生活和工作中,經常能夠見到玩小聰明的人。對一個事物,不懂裝懂,誇誇其談,顯示出高人一籌的樣貌,這種人能夠說在任何單位,任何部門都很多存在着。兩面三刀,左右逢源,欺上瞞下,這種人也不少。而我自我就經常的與據別人之勞爲已功,說別人之非而顯已是的人同事或共事,那情那境,雖過數年卻歷歷在目。玩小聰明者,投機鑽營,八面玲瓏,其言其行,讓愚笨者眼花繚亂,看不清真面目而自嘆不如,或佩服得五體投地。

更見過一些小聰明的人,在一個環境下,能夠說人人知其本事深淺,人人知其徒有虛名,但恰恰領導不知而欣賞有加。這也算是上世積下的陰福。至於以毀人聲譽而打開自我通道的小聰明,以上下週旋左右逢源前倨後恭獲得青眯的小聰明,實在是數不勝數。

玩小聰明而玩過頭的也不少。如培根言,許多小聰明的動作言行,其實是拿不出手的,能拿出來的也只是皮毛,或故意做作而已。於是,遇到較真的人,處在較真的環境下,小聰明者往往沒有生存的市場。而一意孤行,硬要把自我的小聰明玩下去,也許會被摔得頭破血流,甚至賠上區區性命。這樣的案例也隨處可見,隨時可聞。只是一聽到因爲小聰明丟掉人生的一切,就會唏虛不已。

喜歡玩小聰明的人,是不值得相交的。我經常反省自我,別玩小聰明,那會害人害已!

篇18: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說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夢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能夠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

對於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讀完一本書。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爲,我認爲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所以,僅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當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夠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爲自我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忙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日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完美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衆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應當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爲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爲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本事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我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僅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僅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爲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篇19:培根隨筆讀後感

在我們所熟悉的西方散文大師中,如果要我尋找出心目中認可的人物,那麼蒙田、帕斯卡、培根必不可少。而其中,我以爲培根的思想最爲嚴密、深刻。這位十幾歲就進牛津大學讀書,官至掌璽大臣的人物,一生經歷不凡,挫折與失意也不少。人品固然有瑕疵,但閱歷不淺,讀書也多,思考則是深入骨髓。其餘不說,僅僅看他的隨筆《論讀書》,就可窺見一斑。那篇文章讓我感到一位思想者的睿智,其思想十分清晰、深刻,咀嚼再三,收穫頗多。

“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本事。”培根出手不凡,開門見山,直撲要害,高度概括,揭示讀書的內涵。仔細審視這個世界,芸芸衆生,爲了打發剩餘的時間,填補心靈的空虛,在紅塵中,能夠消遣的東西委實太多:麻將、電視、逛街、聽書、觀碟、欣賞音樂等等,都能夠,只是不必須能夠長久,除了不良的嗜好的因素,還有攜帶不方便、各類條件的限制,包括、競爭的壓力、心境的影響等。所以能夠說,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任何東西都不會發生持久的作用,唯有讀書能夠。

俗語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說的是人的本性不會輕易的改變,此爲寰內共識,但曾國藩卻說,讀書能夠改造人的性格。艱難如人的性格都能改變,那麼讀書爲樂趣自然不在話下。只是這樂趣要到達什麼程度呢?魯迅先生曾用個極爲普遍的比喻說,就像一個賭徒不停地摸牌那樣,周而復始,持續不斷,樂趣就在那摸牌之中。

顯然,告訴我們讀書的樂趣,就是捨棄其他,把時間都集中在讀書的本身上,有相當大的量下去,纔會有懸掛在碧枝翠葉之間的果實。文雅來自於書卷的薰陶,如蘇軾言“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了這般“詩書”的薰陶,氣質自不低俗,言行舉止,不一樣一般。內在的薰陶久了,自然使人談吐不凡。以實踐著稱於世的民族,能夠積累許多經驗,也能夠把這些經驗融入本民族的血液之中,但僅僅如此,只能說存活於表面,或者說,只知大海上的波濤洶涌,卻還未知大海下的另一個世界,寧靜、深邃與黑暗。

在《亮劍》作品中,出現的那些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運用實戰中的智慧,固然能夠打敗看得見的強大對手,但在現代戰爭中,或者說在看不見對手的戰場上,就未必能勝利,因爲知識結構不佳,所以要對這些戰功顯赫的將軍需要補上現代戰爭一課。這是何故呢?

篇20:培根隨筆讀後感

在了無生氣的黑夜裏,總有一彎明月,陪伴着我走完崎嶇的前路。——題記

在歷史的長河中,書作爲禮貌的使者,在一分一秒流逝的時光中停留了下來。而應對密密麻麻的書籍,我卻抽出由著名的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寫的《培根隨筆》,在這處處充滿哲理的世界裏遨遊了起來。

在這密密麻麻的文字裏讀着,一句話便使我深思了起來。話是這樣說的,"對於在上的人表示尊敬並不是一種奴氣,而是處世應盡的一種職責。假如我們不這樣做,那麼居於我們之下的人又怎樣肯對我們表示尊敬呢”從前的我,無論是從書本中讀到的“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抑或是從電視劇中特立獨行的英雄,都深深加固了我心中對此的不屑。而書中培根對於榮華富貴的渴求而不斷低頭的性格也是我無法認可的,但我單單從這短短的一句話中,卻讀懂了“尊敬”的真正含義。

陶淵明的不爲五斗米折腰是由於官場的過於腐敗,電視劇中特立獨行的大英雄是因爲有着過於危險的任務而變得冷酷,而對於我們,這些都是不存在的問題。與親戚朋友見面打一聲招呼是表達尊敬;在父母回家時接過沉甸甸的包是表達尊敬;在學校裏遇見教師親切地問好也是表達尊敬……過去的我們也許覺得這有些許虛僞,可這些行爲卻是必不可少的,它傳遞了你對他人的尊敬,同時也獲得了別人的尊敬。

帶着新領悟的道理,興致勃勃地投入了繼續的旅行。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讓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求知的精神爲我們鋪好了道路;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歡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歡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讓我明白了友誼使道路的兩旁開滿鮮花;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所以而誤會了好人。“讓我懂得了一步一步細心翼翼地前進。而在這路上,總有像《培根隨筆》這樣的好書,化作了一彎明月,陪伴我走完這崎嶇的前路。

【小編簡評】

培根隨筆讀後感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培根隨筆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簡潔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