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講故事的人國中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15W

講故事的人國中讀後感多篇

講故事的人國中讀後感範文1

北京時間今日凌晨,當代作家莫言作爲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身着燕尾服從容地登上了瑞典皇家的頒獎臺,微笑着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證書、金質獎章、及獎金支票,他在獲獎感言中把自己的獲獎形容成“童話故事成真”,概述了文學的重要,並對支持他的家人及友人表示了誠摯的感謝,這無疑成爲莫言這次諾貝爾獲獎的`最大亮點。但是給人印象深刻,令人感動的應該是他的那篇獲獎前在瑞典學院的演講《講故事的人》。

莫言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了他受到的母親的影響和摯愛,述說了他的文學創作之路,以及對人生的感悟。

記憶最早的一件事是,在這個經濟窘迫的家庭,因莫言的不小心,摔壞了熱水瓶,嚇的一天不敢回家,而母親最終沒有因此打他或罵他,而是長長的嘆了一口氣,卻讓他永遠的記住了這件事情。在這裏彰顯出莫言的母親既不盲目的責備孩子又不溺愛孩子的智慧和心胸,是一個知情達理的母親。

記憶最痛苦的一件事,他和母親去撿麥穗,母親被守田人打時絕望的神情,多年後他見此人予報復,被母親拉住,對他講“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展示了一個寬於待人的善良母親。

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中秋節家裏吃餃子,莫言給乞討老人薯幹吃,被乞討老人責怪後很氣憤,因爲家裏一年也吃不上一頓餃子,最終母親將自己的半碗餃子給了乞討老人,讓人感受了母親的慈悲之心。

最後悔的一件事,跟着母親賣白菜,他有意無意的多算了買白菜老人一角錢,回去後引發母親淚流滿面,但母親沒有罵他,而是輕輕地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沒有什麼能比這短短的一句話更觸動孩子的心靈,讓人感到誠信做人多麼的重要,貪圖不義之財是多麼的可恥,這樣的母親怎麼不令人肅然起敬。

莫言的母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她以自身的質樸、善良、傳統美德影響和修正着莫言的世界觀,母親使他深深的領悟着社會,懂得了如何做人,也積澱了他的文學潛質。他用系列的“一件事”故事,襯托出一位平凡的母親的偉大形象。我想這些“一件事”的故事,不妨叫孩子們讀一讀,叫家長們學一學,不無益處。母親用對知識文化的敬重默默地縱容着莫言走上了講故事之路。走入社會的莫言,在親人、民衆的感知下,經歷了三十多年風雲激盪的年代,以非凡的記憶力及日益增長的文學才識,成爲了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

莫言最後講了幾個故事,寓意很深,很令人深思。第一個故事,他最後也點明瞭,要保護個人的權利,允許少數人做法與多數人不同的權利,當你在表演的時候,要允許別人有表現真實的權利;第二個故事可以理解爲,人之間需要尊重,以傷害他人自尊維護自己自尊是可恥的;第三個故事雖然帶有宗教色彩,但它說明世間自有公道,爲惡者終將逃不出滅亡的下場。這幾個故事有着很豐富的解讀空間,很耐人尋味,這裏只是自己表面膚淺的認識,每個人可以站在不同角度來認識這幾個故事,我想,真正的含義只有作者去解讀它了。

莫言算不上一個頂級的、優秀的作家,但他憑藉着鄉土親情對他的滋養,立足於民族之根,文化之根,歷史之根和社會之根,講好了他的故事,獲得了世界文學的最高獎項,因此,莫言用收穫證明了他的成功。

講故事的人國中讀後感範文2

在新浪、微博上看了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的演講稿——《講故事的人》,出乎意料地喜歡。本以爲那是爲文學界的精英們講的,掃讀一下就過去了,可它一下就吸引住了我,並一口氣讀到最後。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他的光榮,也是全中國人的驕傲。他的作品我拜讀的不多,在今年的《讀者》雜誌上見到一篇“兇惡的吃相”的短文,讓我笑噴了。《講故事的人》也許由於環境所迫,藝術加工的成分幾乎沒有,可文章中那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親人的強烈情感早已溢於言表。也是我見到的大人物說普通人話的楷模。

不分國籍、年齡與性別,每個人提到母親都會引起共鳴。莫言巧妙地通過“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回憶了他兒時淘氣、甚至做錯了事情時母親對他的愛和包容;也表現了中國勞動婦女文化不高可品行端莊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不愧是文學大師,不用華麗的詞藻,卻是字字珠璣。

《講故事的人》中提到,在母親爲莫言兒時偷偷跑去聽書的行爲給予支持後,作爲回報,莫言將聽到的內容繪聲繪色地講給母親聽,這令人很自然地想到卓別林也曾爲了讓母親開心而發掘自己幽默本領的經歷。正是對母親的"敬",成就了他從聽書,複述故事,添油加醋編進情節;到他後來入伍,入學,創建自己的文學領地;乃至今天獲獎的仕途。

《講故事的人》的成功還在於作者對聽衆(或讀者)心理的把握。當我讀到有些人因爲重名而找莫言的親戚發泄不滿時,感覺有點贅述了,再往下看,作者馬上筆鋒一轉,“喋喋不休地講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厭煩的……請各位原諒。”我心裏暗自好笑,這文學的穿透力也太強了,他怎麼知道我看得有些不耐煩了呢?

我最欣賞的是莫言的淡定,毫無功名利祿之心,能把自己這個被爭議的對象,當作與之毫不相干的局外人,難得!我還認爲莫言在文章中講的衆多故事中,最後一個故事最精彩!

講故事的人國中讀後感範文3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他的光榮,也是全中國人的驕傲。他的作品我拜讀的不多。最近讀了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講故事的人》,感到這篇樸實無華的演講詞裏,滿含着人生智慧,映見着文學心靈。他的演講通篇都在講故事,沒有一句大道理,甚至於對自己主要作品的評價,也是用講故事來完成的。

《講故事的人》也許由於環境所迫,藝術加工的成分幾乎沒有,可文章中那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親人的強烈情感早已溢於言表。也是我見到的大人物說普通人話的楷模。

不分國籍、年齡與性別,每個人提到母親都會引起共鳴。莫言巧妙地通過“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回憶了他兒時淘氣、甚至做錯了事情時母親對他的愛和包容;也表現了中國勞動婦女文化不高可品行端莊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不愧是文學大師,不用華麗的詞藻,卻是字字珠璣。

《講故事的人》中提到,在母親爲莫言兒時偷偷跑去聽書的行爲給予支持後,作爲回報,莫言將聽到的內容繪聲繪色地講給母親聽,這令人很自然地想到卓別林也曾爲了讓母親開心而發掘自己幽默本領的經歷。正是對母親的"敬",成就了他從聽書,複述故事,添油加醋編進情節;到他後來入伍,入學,創建自己的文學領地;乃至今天獲獎的仕途。

《講故事的人》的成功還在於作者對聽衆(或讀者)心理的把握。當我讀到有些人因爲重名而找莫言的親戚發泄不滿時,感覺有點贅述了,再往下看,作者馬上筆鋒一轉,“喋喋不休地講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厭煩的……請各位原諒。”我心裏暗自好笑,這文學的穿透力也太強了,他怎麼知道我看得有些不耐煩了呢?

我最欣賞的是莫言的淡定,毫無功名利祿之心,能把自己這個被爭議的對象,當作與之毫不相干的局外人,難得!我還認爲莫言在文章中講的衆多故事中,最後一個故事最精彩!

講故事的人國中讀後感範文4

最近讀了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講故事的人》,感到這篇樸實無華的演講詞裏,滿含着人生智慧,映見着文學心靈。他的演講通篇都在講故事,沒有一句大道理,甚至於對自己主要作品的評價,也是用講故事來完成的。但在這一連串的故事裏,我們可以讀到莫言對文學創作、人生境界的個性化解讀。

從這篇演講裏,我們看到了莫言孤獨、苦難的少年生活。他因爲貧窮而忍受飢餓,因爲相貌而備受歧視,因爲輟學而承受孤獨。但在他自己看來,這些悽悽慘慘的遭際卻讓他得以從容穿越20世紀中國的歷史和社會。孤獨與窮苦,使他沉浸到了各種各樣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中,滋生了無限的想象力,獲得了敏銳體察人生與人性的藝術之心——恰恰是這些,玉成了他的文學創作,給他帶來了豐富的文學素材與創作靈感。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命運在剝奪的同時,也在給予。我曾聽到一種說法:中文系是不產作家的。要出作家,那也是走出校門之後,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煉”出來的。我認爲這個說法包含着豐富的寓意:只有技巧是遠遠不夠的,文學還需要來自生活的鮮水活魚,還需要創作者歷經滄桑、承受寂寞的生命遭際——好的作品只會從這樣的人生遭際裏凝結而出。

在這篇演講裏,我們還可以看到莫言對於人生境界的理解。他所講述的故事涉及很多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寬容。他的母親事事教他寬容,他自己的經歷也常常在暗示他:要保持寬容、平和之心。他曾經毫不留情地頂撞了上司,併爲此沾沾自喜,但是後來他感到了後悔。不是因爲害怕被上司“穿小鞋”而後悔,而是感到自己的行爲只是一種得理不饒人的魯莽,與單純追求特立獨行的乖戾而已,於人於己並沒有任何建設的意義——他是爲此而後悔。這裏彷彿讓人看到一種自省後的心靈平和與澄淨。相較於中國傳統文化裏的那種一味“佯狂傲上”、“故標清高”的名士做派,這種自省倒顯得坦蕩、澄澈,難能可貴。

一個通篇講故事的演講,卻其實通篇都在講故事之外的世界。拆解遭遇惡意的險招,講述文學內外的駁雜,洞悉人類心靈的豐富,這是莫言的智慧,也給我們帶來了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