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時代熱評》讀後感

讀後感7.62K

《時代熱評》(黨報評論寫作的實踐與思考)作者崔士鑫系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六獲中國新聞獎,是中央常備記者,現任新華社副總編輯。本書共收錄作者30年來刊發於人民日報《時代熱評》專欄的240餘篇精彩評論文章,以文學、歷史學、新聞學等綜合視角,評論當下社會熱點話題,對新聞學子、從業人員以及黨軍政機關工作人員有積極地借鑑參考作用

《時代熱評》讀後感

何爲評論?《新聞評論教程》中這樣寫到:“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部或作者對最新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發議論、講道理,有着鮮明針對性和引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

一是立意高度決定思想厚度。改革開放四十年,是各種利益關係不斷調整、各種思潮激烈碰撞的時代;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所有社會成員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的過程。發達的互聯網讓信息觸手可及,每個人都可以基於自己的知識與認識,形成不同的判斷、得出不同的結論,“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社”已成不爭的事實。面對這樣的情況,主流媒體能否以主流聲音傳播主流價值,有賴於自身能否掌握話語權。

有道是“居高聲自遠”,黨報評論必須要有一定的高度,才能獲得讀者認同,從而達到想要的宣傳效果。可以說,唯有黨報評論有了高度,它的權威性、指導性纔會自然體現出來。在多元輿論生態下,黨報評論能否於衆聲喧譁中獨樹一幟,考驗着辦這張報紙的人的守正擔當。從千變萬化的信息量中發現精髓,找到符合評論的核心素材,從中做出最精闢的見解,獨到的思想,要求黨報新聞評論在激烈競爭中不斷的變革和創新。傳媒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促使報紙特別是黨報的新聞評論朝社會縱深處蔓延,但任何時候,黨報評論都要緊緊扭住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決策部署和中心工作不放鬆,不缺位、不失責,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時刻與主旋律同頻共振,將議題和議程設置更加專業化、理論化,更加貼近百姓,才能開拓黨報評論的新領域、新亮點。

二是基層溫度觸摸時代廣度。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正面宣傳存在的問題是指出,正面宣傳有的居高臨下、空洞說教,照搬照抄領導講話和政策文件,挖掘解讀不夠,生動鮮活不足,羣衆敬而遠之;有的存在模式化、套路化現象,語言生硬、形式刻板,親和力、貼近性不夠;有的形式上轟轟烈烈、豪華豔麗,實現性不強。應該說,這些問題,很多黨報評論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原因在於,黨報評論着重於傳達黨和政府的重大路線、方針、政策,很容易形成自上而下的教導式、訓話式的文風。個人認爲,在寫作這些傳統的黨報評論的標準範式之外,更應該多用協商式、交流式、勸導式,在語言表達上多用樸實、生動、鮮活的語言。

人生就像一場旅程,你一定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纔會領略旅程的快樂,纔會發現美麗的風景和善良的人們。人們總說,盲人摸象未免一葉障目、以偏概全,但就黨報評論創作而言,不可能篇篇都是鴻篇鉅製,面面俱到。關鍵在於,選準一個切口,精準狠地切進去,用鮮活生動的語言把理說透徹。走向火熱的基層一線,主動到實踐中去獲取評論的線索,主動去現場調查事情的來龍去脈,親身去生活中瞭解羣衆所思所想所願所行,最終形成黨報評論話題,提出有價值可供探索借鑑的思想觀點,我們就能有效引導社會輿論。

三是把握速度提高評論準度。一篇評論無論作者是誰,無論內容是長是短,無論是表揚的、正面的評論還是批評的、反面的評論,只要見諸報端,就代表了報紙的立場,廣大讀者從中獲得報紙的觀點、思想、動向。黨報新聞評論在重大新聞中的輿論導向作用,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先聲奪人,非常時期凸顯非常作爲;二是特色鮮明,在重大事件中錘鍊風格提升品質;三是觀點引路,切實鞏固黨報輿論引導主陣地。因此,這就要求黨報評論必須要有準度,準度,是黨報評論的生命線。

個人認爲,提高評論準度的前提是把握速度。前面說到,新聞是新近事實變動的信息,新聞與生俱來的兩個基本特點是真實和新鮮。新聞的時效性要求新聞評論也要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快速和新鮮,假使評論員對人們已經忘記的新聞事件和社會議題進行評論,即使寫的再好,觀點再鮮明,語言再犀利也不會引起讀者的關注和社會反響,加之新媒體傳播速度之快的生存擠壓,更加要求黨報評論人的反應一定要快,在短時間內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清晰而有特點。另一個層面來看,黨報評論堅持真實,是理性發聲的首要條件,面對公共事件,更需冷靜沉着,學會追根求源,仔細甄別,謹慎出聲,切不可盲目追求速度,自亂陣腳,動不動就揮舞“言論大棒”猛敲亂擊。

從當前來看,對轉型期的中國如何形成更加適應現代化、市場化、國際化條件下的社會價值標準、道德規範、倫理關係等一系列典型網絡熱點問題進行探討,指出轉型期思想水準、道德規範方面存在問題,容易在廣大讀者羣中引起強烈反響以及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而這恰恰也是黨報評論年輕創作隊伍追求準度的難點所在。激濁揚清,鍼砭時弊,進行輿論監督固然是黨報評論的主要功能,但主流傳媒的基本風格是理性的、建設性的,它意味着不衝動、不破壞、不媚俗、不虛僞、不偏激、不炒作、不盲目。說到底,評論是說理的,但並不是爲了說理而說理,而是爲了讓大家都學會用說理的方式去想事情、看問題。算法和平臺不是要把人變成信息的接收器,更不能讓輿論場偏激與極化、一地雞毛。以主流聲音傳播主流價值,以思想優勢贏得話語優勢,讓“評論思維”成爲時代的基礎思維,就一定能凝聚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