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2020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1.39W

2020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多篇由本站會員“小貓乖乖女”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2020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多篇

身爲一名記者,我們應該要有自己的操守,不要隨便捏造事實,要根據真實情況來,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於2020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範文5篇,希望你喜歡。

2020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範文篇一

歷時3年,17名記者,跑53個小區,寫61個版面……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報《解救“懸空老人”》的故事再次走向全國。

爲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戰線不斷增強“四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今年繼續舉辦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6月23日14:30,巡講活動將以網絡直播形式“全國開講”。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等在內的全國15家媒體的15名記者在線直播,講述他們在踐行“四力”新聞採訪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最近3年,大河報記者團隊接力聚焦“懸空老人”,持續追蹤河南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進程,推動河南省、市、區三級加梯政策的出臺。特別是2018年的系列追蹤報道,獲得中宣部表揚和河南新聞獎一等獎。網絡直播現場,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報記者楊書貞將代表河南媒體同仁以《解救懸空老人》爲題,講述河南黨委政府的民生情懷和媒體的責任擔當,再現一批心繫民生的新聞人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奔走的姿態和爲民的初心。

據瞭解,記者楊書貞去年10月參加全國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經層層選拔躋身“全國30強”,榮膺“優勝選手”。去年12月,楊書貞作爲全國巡講團成員前往北京、石家莊、太原、商丘、新鄉、洛陽等地現場講述“河南好故事”,傳遞“大河好聲音”。先後走進新華社、北京大學等單位,與宣傳文化部門、當地黨政機關、高校師生分享《解救“懸空老人”》的故事,展現了新時代河南新聞工作者努力踐行“四力”的精神風貌,展示了河南新聞戰線取得的豐碩成果。

2020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範文篇二

行車加走路4個小時,來到廣西目前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看一線幹部羣衆如何戰天鬥地;翻越崇山峻嶺,追尋“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黃景教的足跡;走訪毛南族的村村寨寨,與毛南族羣衆分享整族脫貧的喜悅……6月8-14日,“千名記者一線行”第一批採訪團記者,深入大化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上林縣,俯下身子,做脫貧攻堅故事的傾聽者、記錄者、參與者,用圖文、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多種形式,講述了一個個感人的脫貧故事。

“腳力”錘鍊沒有終點。第一組採訪團記者前往的第一個貧困村,是大化雅龍鄉勝利村。通村三級路在大山間盤旋環繞,一個個“回頭彎”讓人心驚膽戰。在這個深度貧困村裏,記者們採訪和記錄了一個個精彩故事——新聞特寫《一個極度貧困村的前世今生》、通訊《養殖肉牛扶貧讓羣衆“牛”起來》等稿件,將勝利村的脫貧故事和變化娓娓道來。

在現場,記者們看到,爲了不影響舊房改造進度,當地政府請人將建材用螞蟻搬家的方式,一點一點運過塌方點,再通過三輪摩托運進屯裏。弄豪屯老懞的夢想被記者們用各種新聞語言“講”成了故事——老懞是弄豪屯貧困戶,他的夢想就是既能住上新房,又能讓十幾年前耗時數年才建起的石頭房也留下來。板升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貧困羣衆的訴求,從資金、人力、物力上全面扶助他們建起了新房;同時從留住鄉愁出發,保留了如今還結實的石頭房子。老懞終於圓了安居夢。

好眼力發現好故事。精準脫貧攻堅戰開展4年多,新聞報道數不勝數,記者如何避免眼力“疲勞”發現好新聞?採訪團記者緊扣中央和自治區的最新精神,緊盯活動宣傳重點,挖出了一個個好角度,寫出了一篇篇好新聞。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環江和毛南族成近期報道的熱點。在按既定路線採訪的同時,採訪團記者主動將目光對準正在建設的貴南高鐵,從高鐵建設促脫貧、鞏固脫貧成果角度,採寫出了一個個好故事——下南鄉的譚曉瓊因疫情影響無法到廣東務工,就到家門口的貴南高鐵項目五號合拌站應聘,經過技術培訓後,她成爲一名攪拌機操作員,學得一門過硬的技術;川山鎮東山村一片120畝荒地,由於高鐵施工便道的修建成了黃金寶地,村民們將其開發成扶貧產業園,種上旱藕、毛竹等,拓寬了增收路子。

都安瑤族自治縣“貸牛還牛”“貸羊還羊”、養蜂產業已屢有報道,如何才能寫出新意?廣西日報記者將三個產業“串”起來看,敏銳地發現三個產業都有完整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寫成了角度新穎的採訪手記——《利益聯結好產業快步跑》。

好腦力寫出新高度。7天行程下來,廣西日報記者農芝深受教育。在都安的深度貧困村,“雄心征服千層嶺,壯志壓倒萬重山”的不屈精神讓她驚歎;在環江,貧困羣衆爲了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的生活,大力發展果樹種植、牛羊養殖、種桑養蠶等產業,讓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人民羣衆是時代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農芝深有感觸。年輕記者張安然,以前對脫貧的理解,就是讓貧困羣衆變得有錢。隨着採訪活動的深入,她結合所見所聞,不斷感悟思考,對脫貧有了新認識:脫貧不僅是物質生活越來越好,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改變,貧困羣衆變得更自信更勤勞,精神上的“富裕”與錢包裏的“富裕”都一樣重要,她以“青年記者一線行VLOG”的形式,採寫了《儲存希望的一個個水櫃,“長”在大化深山裏》《記者“桃花源”裏失聯3個小時,被一隻“致富牛”扯住了……》等生動的報道。

好筆力讓故事更精彩。全團記者們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克服舟車勞頓,用羣衆的視角和語言,寫出一篇篇鮮活的、吸引人、打動人的精品佳作。《家有讀書郎貧窮不會長》,講述都安下坳鎮高王村殘疾家庭蒙炳周堅持讓3個孩子讀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故事;《“四兩”撥“千斤”》用民間俗語爲標題,形象闡述了粵桂兩省區協作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所產生的強大引領示範作用……

6月14日,在上林縣北林村蛋雞養殖基地,村民正在分揀、包裝雞蛋外運。

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攻堅是幹出來的,靠的是貧困地區幹部羣衆齊心協力苦幹、巧幹。此行採訪,記者們所行之處,見證和感受着廣大幹部羣衆同心勠力斬窮根的決心和勇氣,堅信廣西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人民一同奔小康,指日可待。

2020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範文篇三

我覺得從此次《好記者講好故事》的節目中,我學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去講好我們的新聞故事,把新聞實事求是的報道出來。從節目的十個優秀記者的分享中,我看到了一個共同點,她們在分享她們的故事的時候,她們的眼裏都放着光,她們都很深情。我在想,她們在調查在採訪這個故事的時

候,她們應該都投入了自己百分百的精力和情感,她們都參與了其中,她們都引起了共鳴,她們都被感動了,因此她們才能說出來感動更多的人。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個西藏電視臺的記者澤仁拉姆,她在去採訪的途中險些遇難,險些爲了新聞事業而犧牲,由此我能看出記者對採訪的態度和信

念,我也能領會到一個好記者所該有的擔當。其次,比較觸動我的是山東廣播電視臺的崔真真記者,她提到了“融媒體”,是的!我們這個時代所需

要的人才就是這種全媒體型的人才,可發掘新聞線索,可聯繫,可採訪,可編寫,可報道,可錄像……一個人可以完成整個新聞的生產過程,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全媒體人才。我對習近平所說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的理解,就是培養全媒體的全方位的新聞人才!而作爲新聞專業大學生的我們,要努力學習新聞生產的一系列知識,多思考,多實踐,不怕苦,不怕累。真正做到眼睛能看,腦子能想,手能寫,肩能扛,腳能走。最後,我們要做人民的記者,用平實的語言去講好我們的新聞故事,深入老百姓,參與到老百姓之中,與老百姓引起共鳴,最後我們始終都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始終都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

2020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範文篇四

今天,我們全家人坐在電視前一起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

這裏的每位記者講的都非常出色,十分感人。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位記者欒子洲叔叔講述的《老人與海》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欒子洲叔叔在海南採訪的一位老船長,這位船長在知道記者的身份後送給了他一個禮物:一本更錄薄。更錄薄是複印的,叔叔卻拿它當寶貝,它非常重要,因爲是老船長蘇承芬老爺爺祖傳的航海記錄薄,上面記錄着南海上很多實用的知識,早期人們出海的重要航海地圖,還記錄着南海周邊島嶼的位置,證明南海島嶼是我們國家的領土重要證據。最後主持人邀請了蘇老爺爺來到現場,蘇老爺爺拿着一個羅盤和真正的更錄薄,講述以前更錄薄怎樣使用,現場老爺爺還講述了以前航海的時候途經每個島嶼都會在島嶼上面立個木牌“中國領土”,下次過來沒有的話重新立,並且記錄下途經島嶼的名稱。

蘇老爺爺一個普普通通的老漁民,他的先輩們很早以前就知道南海三沙周邊島嶼是我們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沙屬於中國的歷史!我們國家的領土神聖絕不可侵犯。

爸爸的話:李偉奇今天看到了許多像蘇老爺爺、邊防戰士……這樣許許多多的愛國人士,他們不怕犧牲,不怕困難,無私奉獻,給了他深深的感觸。也體會到現在的幸福來之不易。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明白了要有一個真誠的心!

2020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範文篇五

1支筆、1張紙、1臺攝影機,我想這便是對這個職業最直白的描寫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他們的名字叫記者,他們在路上記錄着,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每個記者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記錄這個時期的變遷與發展。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是新時期賦予新聞工作者的使命任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新聞事業有着虔誠與酷愛,始終堅守在新聞1線是每個新聞記者都遵照的職責所在。“好記者講好故事”已進行了4年,而今年,我作爲1個新聞學專業的學生第1次以1個新聞人的角度觀看了這個節目。

“我覺得能夠用平實的語言或是鏡頭記錄到生活當中最真實的故事,這就是1個好故事。當我老去的時候,可能會告知我的孩子,曾我在這樣1個美好的新時期,記錄了很多他人未曾發現的故事。”這是來自山東廣播電視臺的崔真真在上臺講述前說的1段話,她的作品是《爲了心中那束光》。記錄他人未曾發現的故事,以後再把故事講述給他人聽,新聞記者做的工作或許就是這樣的事情。而在辦公桌下面放着的那3雙鞋“高跟鞋、運動鞋、雨膠鞋”則記錄了當代媒體發展的進程。融會新聞的到來,讓每一個新聞人都必須變成能夠適應電視、網絡、客戶端等不同平臺要求的多技能人材。向全網實時直播“救濟掉入10幾米深枯井的兩歲半孩子”,這或許是崔真真職業轉型以來印象最深的1件事,也正是全網直播才能夠讓這條新聞進程及時的轉達給每個關心的人。10幾萬次的轉發,每個知道此事的網友都在心裏祈禱着,祈禱着所有的工作人員能夠快點,再快點,孩子能夠平安脫險。上千萬人的見證當中,我相信,崔真真的心是最逼真的那1個,她拉近了所有關注事件的人,照明瞭全部世界。

新媒體的發展,讓新聞從業人員不能不調劑自己的姿態,融會新聞這1概念的誕生也更好的驗證了這類做法。網絡的快捷程度,可讓每一個具有互聯網人及時的看到身旁產生的事,而這些他人未曾發現的事,就需要記者來傳播了,第1時間到達現場,第1時間瞭解新聞概況,第1時間組織語言,第1時間向大衆傳播。穿着“運動鞋”跑遍每一個事發地點,用穿“高跟鞋”的姿態出現在屏幕當中,抑或穿着“雨膠鞋”進入受災前線。講述中,崔真真對自己的工作頻頻露動身自內心的微笑,由於喜歡記者這個行業,才能不論辛苦,不論做甚麼,都覺得是值得的。

“我常常在黑夜中潛伏,在拂曉起身,當你已入眠的時候,我可能就在你周圍不遠處的地方盯着那些黑工廠、黑作坊和那些沒法在陽光下正常運行的非法活動。”這是又1個觸及我內心的1段話,來自北京法制晚報的徐焱在他的作品《暗訪那些事兒》中說出了或許是他在內心憋了好久的話。暗訪,或許對每一個記者來講彷彿是1件不怎樣想做的工作。暗訪意味着記者要隱瞞自己的身份、目的,通過祕密手段取得新聞事實;意味着自己的生命或許會遭到傷害;意味着1點光與1片黑的鬥智鬥勇。暗訪2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切如此艱鉅。徐焱在講述暗訪、跟蹤2014年天津私屠濫宰豬肉的故事時,帶着1絲絲自豪的感覺,可我看的出來在他背後還有着那晚有可能面臨死亡的恐懼。1個月的跟蹤才摸清黑作坊的規律和目的地,記者此刻彷彿在做着警察該做的事情,發現目標、蹲點、偵察、跟蹤、拍攝,掌握了大量的證據後,聯合警方及相干部門將沒法在光明中運行的黑作坊1網打盡。固然,不能不說,也是由於政府主管部門的配合,才讓暗訪記者們看到了1個好的結果,發揮了爲民除害、推動社會的功能。

正如徐焱所說的:“哪有甚麼歲月靜好!正式有像我們這樣的媒體人和各行業勇於擔當的人載體大家負重前行。固然,我們媒體人勇於做着1切的努力嘗試,那是由於我們明白,我們背後有人民的支持,有黨和政府做強力後盾。”記者歷來都不是孤獨的,在探訪真相,發掘黑暗權勢,在記者的背後有人民大衆在支持着。新聞人做的是爲百姓好的事情,不要怕那暫時的黑暗,由於未來1定是屬於光明的,而暗訪記者要做的事情,我想就是衝進去,爲人們照亮前進的道路。而做成心義的事,做能夠真逼真切幫助老百姓的事情,這就是記者的真理吧。

所有的記者都講述着自己所見到的、認識到的、感悟到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平凡的我們不會去發現的平凡的事。所以只有用心去發現,才能夠感遭到這些故事裏所包含的真理。“1代人有1代人的奮鬥歷程。習總書記曾說:‘新時期的每位年輕人都具有出彩的機會’,而我們新聞記者的職責,就是通過我們的努力讓真正美好仁慈的東西,永久的發光發亮。”這是來自衡水廣播電視臺的杜寧在她的演講《新聞的導向,記者的職責》中所說的。

在記者的職責中,我認爲,找準正確的第2落點、報導角度,拓展報導的廣度和深度,讓大衆瞭解事情的真相、本質,爲大衆指引正確的方向,幫助大衆構成正確的認識,澄清毛病的輿論,是1個重要方面。記者所發的每篇稿子,都應當爲人們指引方向。

“做時期的記錄着,做真諦的傳播者,做中國夢的建設者。”在這個媒介飛速發展、融會新聞不斷進步的時期,不管新聞人如何轉型、如何與時俱進,不變的是對記者這份職業的堅守,對新聞真相的探訪,對中國故事的講述,對中國精神的傳播。真正需要記者做的是衝進新聞的第1現場,去找到每個新聞中的中國故事,去講述中國故事,傳播大國風采。

1支筆、1張紙、1臺攝影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