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7.55K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精品多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一

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着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爲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觀。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是我們每個吃貨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會後悔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二

“民以食爲天”,飲食也成爲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地域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們幾千年來養成的飲食習慣,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樣容易消失,只要這一地區還有人,那麼這一地區的美食文化就不會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爲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連續幾個深夜,讓無數人守在熒屏前,看得食指大動、口水漣漣。然而,作爲紀錄片,它不同於以往的影像素材裏,以“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結構,展現的是“精湛的廚藝”和“繁複的過程”,亦或是能夠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 “比賽”形式。在本片中,中國美食更多的以輕鬆快捷的敘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衆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變遷,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那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

中國人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人吃什麼,這其中涵蓋着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人與食物的關係已經達到密不可分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國》用一個個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祖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人文關懷貫穿其中,用最質樸的表現手法展現那些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東西。

1)自然的饋贈 對於餐桌上的美食,我們在品嚐美味的同時,還要感謝大自然的饋贈。本集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羣落爲故事主角,以及由於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爲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辛勤勞動的人們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 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貌,唯一相同的是作爲中國人對主食樣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飢的自然穀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現在你面前。

3)轉化的靈感 由豆腐、到酒、到醬,再到泡菜,那芳香濃郁的味道令人難忘。一罈罈、一罐罐的發酵,敏銳又果斷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礙,營造了條件,把握了機緣,經歷了失敗。祖宗傳下來的方法,自己掌握到的技術,轉化的靈感是最大的智慧!

4)時間的味道 醃臘、風乾、糟醉、煙燻,蘊藏着中華民族對於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鹽的味道,它來自時間,也來自人情。它已經在漫長的歲月裏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等感情交雜在一起,才下舌頭,又上心頭,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個是滋味,哪個是情懷!

5)廚房的祕密 與西方“菜生而鮮,食分而餐”的飲食傳統文化相比,中國的菜餚更講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變化到菜式的變化,水火本是兩家人,對立卻又互相牽制,對於廚師而言,水火關係的調控,是他們技藝的展示。而廚房的祕密無非就是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

6)五味的調和 甜苦鹹酸辣,五味是評定一道“藝術”的關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穫,是被認定的喜悅與幸福,不僅僅是對一道菜,更是一位廚√本站★√師,一種文化的認可;苦是苦盡甘來,化腐朽爲神奇的魔術;鹹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認同;酸是不堪糾纏而難以言說的苦難,然而在菜裏它卻是不可或缺的“畫龍點睛”之筆;辣是堅韌與果斷,尤以川菜聞名。

7)我們的田野 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還是鄉村,不管是糯稻、海蔘、河蟹、芋頭、青稞,農田還是菜園,不同地域的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適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擡頭看看天!”從餐桌迴歸大地,頗似頭尾呼應的手法,也爲《舌尖上的中國》畫上圓滿的句號……

美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關係到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不同於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種大衆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廚師等級,不分國界的,但是請別在接納他國美食文化的同時,丟棄了屬於你自己的鄉土人情!

舌尖上的中國文化作文1000字 篇三

開始吃年糕了,我端起白瓷盆,不由想起了那次在“年會”上看到的打年糕情景。

那是在一個年會上,鑼鼓喧天,金龍炫舞,人山人海。舞龍肯定是最吸引人的。你看,正津津有味吃着糖畫的小孩,拍手叫好的老人,還有連按手機快門的年輕人,都緊跟在“龍”身邊。

而我卻被那“咚——咚——”的響聲給吸引過去了。

我聞聲而尋,來到一個石臼旁邊。只見一個大伯時而在石臼裏灑水,時而拿着個木錘,向石臼裏砸去。他在幹什麼啊?一旁幫助大伯的人告訴我,這是在“熱身”呢!真正的“好戲”在那裏頭。我順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個“老虎竈”,鍋上是大蒸籠,跟包子店蒸包子的一樣,只是大了許多。蒸籠裏熱氣騰騰的,那是什麼?

我的好奇心更強烈了。趁大伯打開蒸籠的時候,我探頭探腦地想一看究竟。可當我把腦袋伸進蒸籠,看到的卻只是一股白氣像潮水般涌了出來。大伯哈哈大笑,摸了摸自己的鬍子,對我說:“小朋友,這是白白的糯米粉,你吃的年糕哇,就是從這兒出來的!”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爐火把我的臉蛋照得通紅。

“好咯,起鍋咯!”大伯一把掀開蒸籠,縷縷熱氣白霧,夾雜着米香,迅速裹住了我。大伯和旁邊的一位爺爺對了一下眼,“嗨”的一聲,合力把大粉糰子擡了出來,兩人小跑着來到石臼邊,又是“嗨”的一聲,一起把大粉糰子翻進了石臼。大伯又在手上抹了些油,不停搓着大粉糰子。

隨後,大伯舉起了10多斤那麼重的大錘子,舉過頭頂,漲紅了臉,使勁向石臼裏的大粉糰子打去。粉團沉悶地“啪”了一下,大伯又趕緊拎起大錘,趁此機會,爺爺就拿着“洗帚”往粉團上甩水。甩夠了,第二錘子也正好下來了。“啪——啪——”大粉糰子像一個頑皮的小孩子一樣,打一下,縮一下,不打了,又彈了回來。十幾下後,大伯已是大汗淋漓,他說了聲“不行了”,就放下錘子,換那位爺爺來打。另外兩位大伯趁這個“換班”的間隙,雙手在冷水裏一浸,合力擡起粉團,猛地將糰子翻過身來。爺爺開始打了了。在這錘打——甩水——翻身的完美配合之下,大粉糰子變得愈發富有彈性。我趁大伯休息的時候,偷偷拔下一小坨來,一口塞進嘴裏。“嗯,真好吃!”我對着大伯連連稱讚。

打得差不多了,大伯便將這白嫩嫩的麪糰從石臼裏搬出來,放在沫過水的的桌子上,另兩位大伯就開始揉搓年糕,左手翻過來,右手按壓着,反反覆覆,直到把麪糰做成長方形的年糕模樣。

最後,他們在年糕上“點花”,其實就是在年糕上用毛筆輕輕點上一朵“紅花”。紅花開在年糕上,在陽光下綻放,爲新年平添了幾分喜慶。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四

就在不久之前,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彷彿幾天之內,所有的人都成了“吃貨”,議論紛紛,話題不絕。這顯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關於美食的節目,歷史地理、人文環境、民風習俗、故土鄉情、民族傳承、人類自然等等都在其中一一展現。有人懷疑在食品安全問題氾濫成災的當下,這部紀錄片的出現可能是一種注意力的轉移或者對急功近利的商業製作的有力抨擊。我卻覺得這更像是一部無心插柳柳成蔭,也有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愛國主義教育片。

一: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傳統的流逝和傳承的呼籲

這是一種文化,可以有無限地延伸和旁支研究。文化,歷史,地理,風情,習俗。對待食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像中國那樣深入,細緻,不折不撓。一個民族幾千年的沉澱在這個紀錄片中可窺見那透露的一小角。《舌尖》將最日常的食物,最被津津樂道卻不曾細緻思考過的食物與民族的精神傳承結合在一起,加上文案對傳統流逝的刻意提醒和鏡頭畫面有意的煽情,電腦電視屏幕前的你我無法不被吸引,不被震動!

總導演陳曉卿也說,《舌尖》與以往的美食紀錄片不同之處在於,它是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感受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質;不僅令人見識到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也能使觀衆瞭解到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前段時間接待一位瑞典的外賓,我很自豪地給他推薦了《A bite of China》,並將視頻給他看了一小段。顯然,他也被中國的美食吸引住了,連口誇讚。記得不久前看過一個視頻,有個香港的學生拍了個訪談片子,他們問了在中國旅遊或生活的來自各個不同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第一印象,令人感嘆的是,九成以上的人都在第一時間想到了中國的美食,並讚不絕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美食作爲窗口,讓海內外觀衆領略中華飲食之美,感知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進而領略中國人對於生活的熱愛,這無疑是中華文化傳統輸出和浸潤的最佳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的文案:例如“豆腐的這種氣質……”,“酵母菌喜歡這種綿長而又不劇烈的冷……”,“彷彿傳來了發酵菌們歡快的歌聲……”,“醬缸的帽子……”等等這種溫馨活潑的描述隨處可見,配合渾厚瓷實的配音旁白,真的很萌。而網絡上因爲《舌尖》而衍生出來的各種段子和食譜更是雨後春筍般紛紛涌現,舉個例子,一個網友看了之後的感慨,他寫道:“風在吼, 馬在叫, 吃貨在咆哮! 吃貨在咆哮! 麪點米飯堆山高, 滷菜臘味都擺齊了, 萬山叢中, 野味菌子真不少! 江湖海里, 魚蝦蟹膏味正好! 端起了大碗小碗, 揮動着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 保衛東海! 保衛中沙! 保衛全中國!”煞是可愛!

二:舌尖上的故鄉--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種味道,一抹鄉情。故土,遠方的眷戀和思念的情愫。《舌尖》中集中介紹了各種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國各地不同食物不同風格,代表着不同地區的不同性格甚至是風骨。有人評論說這是“舌尖上的故鄉”,而每個人舌尖上的故鄉加起來就是舌尖上的中國,譬如菌子的雲南,臘肉和豌豆尖的四川,乾絲的南京,肉餅的香河,龍井蝦仁的杭州……據說有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看到這個節目瞬間泣不成聲的。他們無法理解那些在微博上喊着因爲減肥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的行爲和邏輯。

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對空巢老人,他們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兒孫從寧波回來,爲他們製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嘮着家常,其樂融融。然而,短暫的團聚之後,兒孫們各自開車離去,家裏又剩下這對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對老夫妻日復一日地在種着芋頭,而他們的子女早已離開這裏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而我也注意到了在每一集中都提到了江浙地區的代表性食物,每次提及,都覺得異常熟悉和親切。糉子,年糕,冬筍……以前不曾在意的食物原來是這般珍貴和美好!同樣,片中還描繪了一羣香港老人,他們總是聚在一起,做着他們最拿手的飯菜,聊着他們年輕時的故事。他們彼此攙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溫馨和苦痛。美食在這裏,顯然已經成爲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樑。在雲南買了三十年的豆腐的樸素夫妻,姚貴文和王翠華圍繞着豆腐是生活清淡辛苦。妻子調皮說着丈夫又懶又笨,丈夫就吃吃笑笑地答一句:她全部都是優點。這樣的人生,讓人羨慕。

中國人愛這樣的美食,其實就是愛自己的文化,愛自己的血脈,愛自己的土地。無論是米麪還是豆製品,雖然南北風格迥異,差異巨大,但是卻連貫着一樣的傳統,一樣的根。無論是農民,漁民,牧民還是山民,都是一樣原始,淳樸,勤勞,智慧,不怕繁瑣,靜心細緻打磨。每一次收穫中都飽含着日積月累的經驗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蘊含着魅力無限的智慧和想象,每一樣成品中都承載着單純質樸的滿足和喜悅,還有那讓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勞作和無怨付出。

三:人類和自然-永恆的課題

人類和自然的平衡纔是最原始的和諧和平等。《舌尖》的核心觀點即爲美食理應是自然慷慨大方的饋贈,而不是現代社會貪婪無度地索取和破壞。人類理應對這樣美好的饋贈心懷感恩,對大自然心懷敬畏,還有爲自己對大自然的破壞感到愧疚和心酸。

所以在拍攝人們採集原始食材時,文案總不忘刻意提一句採集人如何尊崇自然的規律保護根系、菌絲、土壤和幼魚。渣幹湖漁民的“獵殺不絕”原則就是對自然的愛護,讓人非常敬佩。緊接着是一位廣西林姓的船長帶着一批夥計在海上奮戰了幾天幾夜,結果差點一無所獲,原因是以往的過度捕撈造成了現在的資源枯竭。也許這樣刻意的對比也是另一種善意的提醒吧!第7集在呈現中國美食多樣性、地域差異性和農業多樣性的樣貌同時,也特意講述了很多中國人爲了食物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但是,商業利益驅使下的現代人最容易缺乏環保意識,急功近利自以爲是的人們往往在無意識中以傷害自然爲代價來獲取短期利益,自然很快就會以它自己的方式告誡我們這樣的行爲是多麼愚蠢,是需要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的!《舌尖》推崇的是生態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宣揚的是餐桌迴歸大地,美食迴歸自然。

四:拍攝背後的故事--我以我血薦軒轅

看豆瓣,發現《舌尖》其實還有第8集,講的是鏡頭背後的故事。拍出一部如此充滿人情味兒充滿原始風格的好紀錄片,自然離不開幕後的那些英雄們:導演,製片,策劃,還有那扛攝像機,跋山涉水的人們。我不懂攝影的技術和原理,但我能從片中一些拍攝的角度和手法感受到那份用心和創意。從繁華的大都市到邊遠的深山村落,他們記錄的不僅僅是一道道美味佳餚,更是細心地捕捉了一個個動人心絃的人間故事。

我沒有特意去追蹤拍攝幕後的花絮和內幕,但我還是無意間發現了在第二集主食篇最後部分的過年家庭場景,就是白波的家,有一對雙胞胎女兒的那個大家庭,看片頭介紹時我發現白波本人就是《舌尖》的攝影師。顯然,2011年的除夕春節,白波家庭不僅是在分享中國傳統節日上的主食、過年的習俗以及家庭團圓的故事,不難分析其實他那一刻還是處在《舌尖》這個作品的拍攝過程中的。所以,更不要提那些翻山越嶺,長途跋涉,走街串巷,隨船出海,半夜出動,寒冰拍攝等等過程的艱辛和付出。正因了這些人的真誠努力,我們有了--《舌尖上的中國》。

猜你喜歡:

舌尖上的中國文化作文900字 篇五

在我記憶中,奶奶是極會做甜食的,尤其是桂花糖。

八月十五月兒圓。每逢到了中秋節,明亮的月光灑向大地,凝結成地上潔白的霜。每家每戶都會團聚在一起,吃月餅,賞圓月。在我老家,中秋佳節其實還有美味的甜品——桂花糖。

八月桂飄香,每到中秋之時我便會想起老家的桂花,桂花樹下的奶奶,和她手中爲我靜心準備的桂花糖。

依然記得很多年前,勤快的她每次做桂花糖時,我都會踮起腳尖,扶着竈臺,看她攪拌濃濃的糖漿和曬乾的桂花的樣子。“奶奶,這麼香的味道,你是怎麼做的?”我好奇地問。她輕輕笑道:“桂花香,糖甜,在鍋裏熬。”等冷卻成塊的桂花糖端上桌時,我便迫不及待地抓起來啃,甜甜的,酥酥的。她做的桂花糖,是我兒時記憶裏最美的味道。

後來,我長大後便離開老家上學,我和奶奶似乎漸行漸遠了。但每年七八月份桂花盛開的時候,她就會給我寄來桂花糖。我知道她想讓我在桂花香中度過美好的中秋節。而每次打開包裹時溢出的馨香總會讓我回憶起年邁的她在竈臺邊氤氳的熱氣中熬桂花糖的模樣。那時天真的我總以爲可以一直陪伴着她,一直吃她做的桂花糖。

去年回到老家,正是桂花盛開的時節。院落裏滿樹都是金黃的桂花,馨香瀰漫着整個院落,看着那清麗可人、豐腴鮮美的桂花,我眼前卻浮現出孱弱的奶奶拿着竹竿打桂花的情景。

整理好心情,我推開沉重的院門,跨進門檻後,映入眼簾的便是奶奶坐在搖椅上欣賞着院子裏的桂花。微風拂過,桂花紛紛落下,她伸出枯黃瘦弱的手,接住了一朵朵金黃的桂花。陽光柔柔地灑在她身上,她看上去是那麼的安詳。

奶奶見是我回來了,高興得似個孩子,牽起我的手:“走,奶奶給你做糖吃!”我看見奶奶臉上的皺紋更深了,幾縷白髮有些刺眼,我的鼻子酸酸的,一時不知道說些什麼好。做糖的步驟還與我記憶中的一樣,我把那些曬乾後褪成淡黃,因失去水分一碰就脆脆的桂花拿到竈臺旁。奶奶在鍋中放入一些水,“咕嘟咕嘟”水漲後,奶奶就將大勺糖放入水中,不斷攪成漿,“嗞嗞”兩聲砂糖在鍋中跳舞。待糖漿熬濃後,奶奶向鍋中撒入桂花,賣力熬着。我連忙上前握住奶奶蒼老瘦弱卻不失溫暖的手,和奶奶一起慢慢攪拌那香甜的糖漿。瞥見奶奶眼角含笑的目光,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拿起一塊剛“出爐”的桂花糖,脣邊洋溢着糖的餘溫。甜在舌尖慢慢擴散開來,不知怎地,這次的糖尤爲的甜。眼前被淚水矇住,一片白茫茫,在模糊中我卻清晰看到奶奶嘴角洋溢着甜甜的微笑,爲我包着那些桂花糖。

愛在舌尖綻放,原來愛的味道是這麼香甜啊!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六

今天老師花兩節課的時間,讓我們看了兩集舌尖上的中國。它不僅給了我們視覺上的衝擊,也給了我們靈魂上的衝擊!最開始看是是陶醉於那誘人的食物當中,接着看下來是欽佩與勞動人民的不是當中,最後是感嘆於中華五千年的飲食文化當中!

在看第一集的時候,看着那些誘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們的興趣認真的去傾聽每道食物的神奇與誘人之處。在此片當中,它都有詳細的介紹,每道食物的具體做法,它的講述也是蠢蠢欲動。讓我們邊看邊驚歎,甚至還留着口水。在觀看那些美食的同時,那些樸實的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通過觀看這部片子,我瞭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隨着辛勤的汗水。就像春筍的挖掘,那些有經驗的勞動人民就知道在什麼時候挖的春筍最鮮嫩可口,知道什麼地方可以挖出春筍,挖出春筍後又該如何的保護好那些竹子的根系。知道挖出的春筍該如何保存。正是因爲有了他們的辛勤勞作,纔出現了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美食。正是因爲他們勤勞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我由衷的佩服他們!

當然,在這部片中,我也感嘆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飲食文化。就像那些傳統的習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歡自己做饅頭,包餃子吃。通過自己的手工製作,做出可口的食物。這樣的習俗一代接一代的傳下來,雖說,在當今這個機械化的社會,自己親手和麪蒸饅頭、包餃子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還是有人傳承下來了,在這裏我也希望不要讓這種文化消失,有着更多的人可以傳承這種習俗。繁衍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勞動人民的艱辛,他們爲了生活,爲了讓孩子上學,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用自己的體力換取一些錢。就像片中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他們都會來到湖北的嘉魚縣挖取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一種長在水裏的美食——藕。說到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到大自然對於我們人類的厚愛,我也希望作爲人類的我們不要鼠目寸光,肆意的虐取!從他們兄弟兩上看到了他們的艱辛勞作與樸實。他們說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種親切感,就感覺那些藕是通過自己的雙手挖出來的!由此可見,他們是多麼質樸的人,如今的我們在餐桌上隨處可見藕,卻不知道這些藕的背後有着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勞動人民的汗水。當我們在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們都要想到那些勤勞的勞動人民,感謝他們的雙手,讓我們享受如此美味的佳餚!

雖說還只看了兩集,但是這兩集卻讓我受益匪淺!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篇七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不光內容和畫面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解說詞也屢屢打動我,例如“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餃子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在中國人的習慣裏,無論一年過得怎樣,春節除夕夜合家團圓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如今,在幾乎所有的傳統手工食品都已經被放到了工業化流水線上被複制的今天,中國人,這個全世界最重視家庭觀念的的羣體,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複着同樣的故事。

在這個時候,中國人心裏,沒有什麼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飯更重要的事情,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這就是中國人,這就是中國人關於主食的故事。”

第二例子:第三集轉化的靈感片尾一段文字:所有這些充滿想象力的轉化,它們所打造出的風味和對營養的昇華令人歎爲觀止;並且形成了一種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傳承。

第三個例子:第四集時間的味道中的“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和“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第四個例子:第五集廚房的祕密中的“廚房的祕密,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說穿了,無非是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因爲土地對人類的無私給予,因爲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所以,廚房的終極祕密就是——沒有祕密。”

第五個例子:第六集五味的調和中的“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萬化,也爲中國人在況味和回味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在廚房裏,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並不是讓其中有某一味顯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調和以及平衡,不僅是中國曆代廚師和中醫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也是中國在爲人處世、甚至在治國經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舌尖上的中國文化作文1000字 篇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題記

我們常常會對某些味道念念不忘,這些味道在你的記憶裏盤旋成長,滲進你的骨髓,隨年華流轉,躺在心底依然熠熠生輝。想起這些味道的時候,想到的更多是沉浸在味道中的自己,以及綿延在味道底蘊中的——文化……

“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初唐大臣蘇味道的後人——蘇東坡,不僅妙筆生花詞成百篇,而且對於味道也情有獨鍾。一道一提名字就令人食指大動的名菜——東坡肉,相傳就是蘇東坡所創。“漫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蘇東坡對於飲食的描寫往往皆臻奇妙,原因就是他在品嚐食物時嚐到的不僅是入口的滋味,還有淌入心間的味道文化。這些文化浸染着當地獨有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俗,成爲當地人味蕾上的一種獨特記憶。

山西人與麪食的淵源已久,可謂無面不成歡。麥飯——一種在晉南流傳久遠的麪食,成爲我對家鄉風物的特殊懷念。幾乎在村子裏的家家戶戶都會將它在節日時端上飯桌,作爲慶新的食物。小時候我最愛看奶奶將一大盆麪糰倒在案板上,用手反覆揉搓,讓麪糰漸漸變得柔軟而富有彈性,再擀成一張大面餅,切條,班上玉米麪以防粘連,整齊地碼在案上。切成薄片的五花肉在經過鹽、醬油、花椒的醃製後變成了誘人的糖紅色,再和下鍋煮好的麪條攪拌後上火猛蒸。爐膛裏的乾柴噼裏啪啦響着,一幫小饞鬼就守在竈邊,只等到鍋沿邊冒出絲絲縷縷的白汽,裹挾了陣陣麥香味撲面而來,便央求奶奶拿下蒸籠,迫不及待的品嚐剛出鍋的美食。

剛蒸出來的麥飯蓬鬆香軟,每一根麪條上都均勻的沾着米花,肉片上閃着的油光盈盈潤澤。用筷子挑一碗出來,淋上麻油蒜醬,帶着麥子的醇香,每一口都是味蕾的狂歡。這種味道直達心底,氤氳成一種平實的幸福。倘若正值正月裏,家家戶戶都飄出麥飯的香味,混着家門口點燃的松枝味,夾着紅紅火火的鞭炮聲,摻着家長裏短的閒嘮聲,年飯熱鬧開幕。縱使雞鴨魚肉滿桌,卻依然少不了那道已經在大家記憶裏生根的麥飯。一大盆麥飯上桌,透過蒸騰的霧氣看見全家老少舒展的笑顏。這一刻,團圓的幸福,美好的期許,都化成了碗中最樸實的美味。而這一刻,也必將帶着這種味道埋在心靈深處。不論到了哪裏,這種家鄉味都會牽着你和那片家鄉土,帶着割捨不斷的親情……

文化不只有字字珠璣的詩詞,也不只有筆墨丹青的卷軸,也不只有千回百囀的樂曲……味道,作爲文化的一種,也可以美得這樣具體,這樣樸實,這樣深刻。它所擁有的,不只是對味覺的衝擊,更激盪着對心中情感的共鳴。舌尖上的文化,像一支漂浮着的旋律,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傳唱了千百年……

舌尖上的中國文化作文1000字 篇九

噹一聲清脆響亮的尖叫,劃破藍天,這個渺小的世界就又多了一條生命。然而,這脆弱的生命雖然需要周圍的呵護,更需要帶給他思維,帶給他站起來的能量——“食物”

十四個春秋將在眨眼間過去,鏡子前的我,已不再如當年那樣。我有了自己獨特的思維,自己獨特的童話。曾經我害怕自己看不見色彩,被可怕的黑暗籠罩;害怕自己聽不見音樂的起伏,在淒涼的無聲中度過;害怕自己聞不見芳香,孤獨的在花海中哭泣。

曾經我天真的以爲,味覺可以被自己的無情的丟棄。

但隨着時間的變遷,隨着時間的磨練,我才明白任何東西與味覺相比,輕如鴻毛,我才明白食物是生命的延續,是生命的源泉。

食物的味道可以與生活媲美,正因爲有了食物的酸甜苦辣,纔有了我們對生活的形象描繪。

古人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就算死,也要做一個飽死鬼,這是懶羊羊的口頭禪,也是他的誓語。可見“吃”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延續。秋天隨着秋風起舞,金黃的稻穀也隨着秋風起舞歌唱,在田間,我看見了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我觸摸到了農民們汗水的結晶。望着這觸心的一幕,我不覺像一個犯了錯的孩子,帶着猴屁股般的紅,垂下了那高高揚起的頭。學校裏,我總是挑食,面對自己不喜歡的食物,不懈望一下,便頭也不回的把它無情的拋棄了。卻曾未考慮過這糧食的來之不易,卻曾未有過愧疚……

站在繁華的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羣,川流不息的車輛,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聲音交織在一起。那路旁邊五顏六色的車輛直直的排列着,可謂是一道不錯的風景線,紅的紅,綠的綠,花的華,讓人眼花繚亂。一看這情景就知道是就餐時間了,伴隨着雜亂的步伐,我懷着無限期待,踏進了這“人間天堂”。頓時,一股久違的香味迎面撲鼻,香氣籠罩着我的心頭,香氣引誘着的步伐。點了菜,也上了菜,桌上的斑斕如一幅水彩畫,讓我大飽眼福,開動了,之間讚美聲淹沒了雜音,一切都這樣美好,一切都這樣溫馨,在食物的酸甜苦辣中,我們不僅品味着生活,更多的是在享受生活。

是誰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滋有味?是誰?是都被常人拋棄的“食物”。

懂了,作爲人類,我們總是自私的,總是在自己討厭的食物前露出自己猙獰的面孔,總是在捧懷着飽食之後,忘卻汗水的結晶,忘卻食物的偉大。但是,作爲一個學生,我有必要奉勸大家要珍惜食物,我們要對得起我們生命的延續,生命的源泉——“食物”。

秋風送爽,隨着秋風,把我的懺悔帶遍世界吧……

生命的源泉,生命的延續,神聖的“你”,純潔的“你”偉大的“你”,值得我歌頌,讚揚,在世界的一角,我在徘徊“你”的“身影”……

舌尖上的中國文化作文1000字 篇十

滿滿的一席菜餚,我唯獨對那醬爆豬蹄情有獨鍾!

口中咀嚼着那“大廚”的所謂金牌醬爆豬蹄,卻想起了遠在香港旅行的爺爺。爺爺所烹製的家常紅燒肉,醬爆豬蹄具有同樣的鮮嫩肉質,同樣的口留餘香,但舌尖上的滋味卻天壤之別!席間的醬爆豬蹄好像少了些什麼,可我又想不出那缺少的是什麼呢!

爺爺是土生土長的楓涇鎮興塔人,醬爆豬蹄是那兒的特產。逢年過節,我們鄉下挨家挨戶每每都要做醬爆豬蹄。孩提時代,我就浴在爺爺那爆豬蹄的香味中玩耍,學習。隔三差五地有新鮮出爐的,脆皮嫩肉的,油而不膩的醬爆豬蹄吃,那時我的幸福就是美味,解饞!

爺爺是一位語文教師。他心地善良,治學嚴謹;他的學生對他敬而生畏是衆所周知的。孩提時代,我就在爺爺那醬爆豬蹄的香味中生活,跟着他認字,學寫鋼筆字,背古詩…。直到現在,學寫字的一件微小事件乃讓我記憶猶新。一次寫字寫得極爲疲憊煩躁的我,在房裏大喊着“我不學了”,爺爺在廚房裏聽見我的喊聲,扔下燒到一半的醬爆豬蹄,急忙來到我的房間——手裏是還未來得及放下的鍋鏟,板着臉,嚴肅地對我說:“澤澤啊!中國字,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國文化的傳承,是中國人的母語,是中國人的驕傲!”他看了一眼我寫在練習本上歪歪扭扭的字,無奈地嘆了口氣,“澤澤,你是爺爺的掌上明珠呀,爺爺一向都寵愛你,你要什麼我都依你,但,這中國字,你必須要練好!”他放下鍋鏟,拿過我扔在一旁的筆,在本子上示範性地寫下四個蒼勁有力,剛直大氣的字:中國萬歲!那四個字,直至現在,依舊深深烙在我的心底。聞着那漂浮在空氣中的香味,當時幼小的我內心受到了極大地震撼,我竟不可思議的平靜了下來,拿起爺爺剛纔用過的筆,開始一筆一畫地認真練習,爺爺的臉也逐漸轉爲慈祥,臉上帶笑地看着我。最後拿起鍋鏟,輕輕地離開,繼續他的工作——爲我爆豬蹄……從那時起,我便在心中樹起了一個目標:練好中國字!更使我領悟到了爺爺的醬爆豬蹄裏還蘊含着一份對孩子的嚴格,對祖國的崇尚!

在爺爺與他的醬爆豬蹄的陪伴下,我漸漸長大,爺爺卻日漸老去,而那醬爆豬蹄的香味卻更加醇香,那肉質也愈加鮮嫩。

歲月染白了爺爺的青絲,而爺爺的醬爆豬蹄卻成長了我。

已經有好幾個星期沒有見到爺爺了,同樣,也好久沒有吃到爺爺的醬爆豬蹄了。每週品嚐一次爺爺的拿手菜,彷彿已經成習慣,這突然的失去,令我心中也有些失落。

咀嚼着席間那醬爆豬蹄,頓時我似乎領悟了:那酒店裏的醬爆豬蹄缺少的,便是那最珍貴的“調味品”——愛!

舌尖上,我品嚐到的是爺爺濃濃的醇厚的愛……